1、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前景怎样,有哪些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了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得益于国内汽车产销量、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和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长期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底,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合计3.7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9%,利润总额为2825.26亿元。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前景广阔,但仍存在与整车行业同步开发能力不强、自主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薄弱、汽车模具及新品开发不能完全适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等问题。
2、汽车后市场配件供应发展前景如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用户数据的逐渐成熟,这给汽车后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通过线上的推广以及平台的联动,面对的客群更多,销售渠道更广,车主通过互联网,可以以实惠的价格在车企建立的自营平台内买到有保障正品的配件,然后在进行线下预约安装保养服务,既省钱又让消费者觉得安心。这样,便更加容易形成规模化以及拥有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

在“互联网+新业态下”,中国后汽车市场将迎来新的繁荣,同时汽车后市场将面临洗牌,一些分散的、不规范的、服务意识不强的门店将遭到冲击,汽车后市场产业将向集中化、品牌化、寡头化发展。
那么汽车后市场未来将会如何变化?发展趋势如何呢?
汽修连锁崛起

汽修品牌连锁店的地位将会凸显,随着4S店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消费者会更多地转向价格便宜且服务优质的品牌连锁维修店。
相较于传统4S店,汽修连锁品牌需位于社区周边来保证对顾客的便捷性,优质的服务是建立品牌形象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服务及品牌认知的提升,连锁品牌需更加注重顾客体验,以区别于非连锁店。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连锁品牌大多为汽车零部件下属维修品牌及部分独立维修品牌。从整体市场来看,全国性并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独立连锁维修品牌仍然非常少。
3、现在汽车配件行业前景如何
这属于汽车后市场这一块,汽车后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汽车配件占39%: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汽车产量1841.8876万辆,同比增长0.84%;累计销量1853.3426万辆,同比增长2.7%。经历过2010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再次井喷后,国际国内汽车品牌都视中国汽车市场为一块肥到流油的大肉,纷纷启动了新一轮梦想版图。
事实上,无论是国际汽车品牌的中期规划,还是国内汽车集团的五年战略规划,都无独有偶的迎合了政府的十二五规划轨迹。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六大国有汽车集团2015年的总产销目标已经超过2800万辆;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长城汽车、华晨汽车六大自主品牌汽车2015年的总产销目标约为1200万辆。以此预估,2015年中国汽车销量将达到4000万辆。
4、做外贸,汽车配件与电子配件哪个更有前景
出口做汽车配件和电子配件哪个有前景
汽车配件不太懂,电子配件在国内还是比较火热的
货源和制造都属于成熟的方案,出口到印度,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很有优势
欧洲国家也是很有前景的
5、现阶段汽配行业前景如何?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发展趋势:汽车售后市场成为主要增长点
受到“重整车、轻零件”的政策倾向影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长期面临技术空心化危局。大量中小规模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线单一、技术含量低、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弱。近年来,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攀升使得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波动下滑。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到2020年,形成若干家超过1000亿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到2025年,形成若干家进入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
未来在政策支持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逐步提高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在自主品牌整车企业的发展带动下,国内零部件企业将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外资或合资品牌占比将有所下降;
同时我国目标在2025年形成若干家进去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集团,行业内的兼并将会增多,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随着汽车产销量触及天花板,汽车零部件在新车配套领域发展有限,巨大的售后市场将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增长点之一。

——发展前景:行业向好趋势不变
受益于国内外整车行业发展和消费市场扩大,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尽管在疫情影响下汽车消费市场转冷,但长期向好势头不变,汽车零部件行业仍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来自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为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随着技术创新,我国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前瞻预测,至2026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5万亿元。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6、汽车配件行业前景怎么样?
在一定时期内国内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额较低,与销售额高达百亿美元的跨国巨头相比,中国汽配企业规模明显偏小。而且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向来以廉价而闻名,跨国大型企业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兴市场不但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范围逐渐延伸到了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伴随着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将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但是中国规模巨大的制造业和质优价廉的特点短时期内不可能一下转变,因此汽车零部件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出口和国际化为主旋律。汽车零部件新技术发展呈现以下几个主要趋势:开发深度不断加深;零部件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提高;零部件电子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整车及零部件轻量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清洁环保技术成为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在一定时期内中国汽配产业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诸如产业基础差、结构不合理以及研发不足和缺乏名牌等等
7、非洲什么国家的汽配市场比较好?
看位置,看你语言!看你有多少资金启动!你是一个人打工做外贸吧?那就不适合开修车厂了哟!有实力想长期的慢慢做可以选位置!没打算长期的,开修车?本都捞不回,等死!何况你根本没有本钱!
做外贸的话,网络,你管他哪个市场,都是客户!
驻外搞仓库的批量的话,你有联系整车?有大客户?你这个问题鬼知道你自己的情况是什么,你问的太宽泛而且没有说明你自己的情况!要回答的猜你的想法?好满足你!去:【南非或者尼日利亚】!对你这种泛泛而谈的问题,只能随便充数回答,因为你没认真问或者对非洲完全不了解!所以,最好的回答就是又大又交易多的大国!
8、2019年汽车配件销售行业前景如何 发展趋势是什么
趋势大方向:
第一变:电动化
汽车电动化一直是我国的战略,2017年以来电动汽车发展迅速,即便是在车市遭遇寒冬的年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依然能保持增长。而进入2019年以后,各传统汽车厂商都开始储备新能源汽车技术,这些车企经历了寒冬,在双积分的压力,新能源汽车应用政策的刺激下纷纷意识到新能源汽车是已经定型的大势所趋。就连汽车巨头大众,也正快速扩充电动汽车的性能,前不久大众和宁德时代签订了合作协议,预计大众在2019年每月都出新车。除此之外,丰田,奔驰,沃尔沃,Jeep,宝马等巨头车企也纷纷提速上市电动车。在国六实施之际,在限牌限号的压力下,人们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上升,把购买新能源车纳入了购车计划,但苦于市场上新能源车型不够丰富,对技术信心不足等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对这部分人来说,2019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第二变:智能化
在各互联网大佬的年终总结中,多次提到“下半场”这个词,他们认为过去几年的移动互联网是网络时代的上半场,而从今年开始正式进入下半场。
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时代,也就是物联网,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汽车作为载体的智能出行工具,一部移动的手机,是产业互联网对汽车的定义。
2019年后的汽车,将不再是车里装了个平板,看看电影玩玩游戏,自动驾驶也不止于花哨而并不实用的智能安全和辅助系统,真正的智能汽车将逐渐成形,自动驾驶也是指日可待。
第三变:共享化
之前小编已经发布文章详细讲了共享化生态的火热,主机厂,出租车公司以及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往共享领域转型,这前赴后继的局面印证了共享化模式的发展前景。除了直接的表象,在城市承受能力局限,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的压力之下,共享汽车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商业模式。而且在今天已经有很多人综合个人牌照难得,公共交通便利,预约专车方便等原因延缓或放弃了购车需求,这样的人以后会越来越多,共享模式也是下半场的一个风口。
9、汽车配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现在汽车得到了普及化,并且汽车本身属于易损耗物品,经常需要维修保养,所以汽车零部件的市场需求量非常的大。前景很好
10、2020年汽车配件行业前景如何?
一、理由一:国内乘用车需求复苏提供零部件盈利好转的基本土壤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深度监测及营销渠道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0-2021年认为国内乘用车将景气逐步向上,核心三大支撑点:1)未来10年中国乘用车消费远没到零增长时代,“经济韧性+全面放开二胎+个性化消费”推动下销量同比增速中枢或 3%,销量峰值或出现在3000万辆。2)购置税补贴带来的透支效应经过 2018-2019 年调整已反应充分,且从微观交强险数据可见 2019 年 11-12 月份传统车同比销量已结束近 2年负增长实现持续转正。3)全国依然有 18 个省/市汽车千人保有量低于平均值 144 辆,且以三四五线城市为主,未来汽车消费潜力依然较大。基于以上,预计 2020-2021年乘用车需求有望逐步回升至2018年水平(复合增速 4%)。
2020-2021年国内乘用车需求有望逐步回升至2018年水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未来10年国内乘用车需求仍有增长,中枢或3%
中国正处于第二消费观念到第三消费观念的转换,消费潜力依然强劲。消费模式的变迁是长周期的。中国目前主力消费人群 70s 和 80s 为主,90s 和 00s 在未来十年的消费能力将日益上升。70/80s 类似于日本婴儿潮一代和新人类一代,主导了第二消费社会,主张“别人家有的,我家也要有”,“越大越好”的消费主张。而出生环境更加优越的 90/00s 类似于日本婴儿潮一代的二代,通过个人性消费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过渡消费”的第三消费观念在中国未来十年将会愈加显著。
中国乘用车未来销量展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上一轮购置税补贴带来的透支效应已经充分反应
乘用车作为可选消费品,与宏观经济及房地产均直接相关,从 2006-2019 年三者整体周期轮回是同步的,一轮周期长度约 3-4 年。2008 年,2012 年,2015 年均是乘用车历史上周期交替的时间点。2005-2008 年受宏观经济高增长带来乘用车首次购车需求爆发。2009-2012 年受 4 万亿财政政策+汽车下乡政策+购置税补贴政策导致 2009-2010 年透支了 2011-2012 年需求引起了周期性变化。2013-2015 年乘用车需求随着宏观经济自然周期变化而变化,但 2015 年周期下行因 10 月份开始新一轮购置税补贴政策而戛然而止。2016-2019 年因新一轮购置税补贴导致 2016-2017 年严重透支了 2018-2019 年需求叠加2015年周期下行尚未反应的调整,导致这轮乘用车需求下行长度和深度历史之最。
乘用车-房地产-GDP三者2006-2019年同比关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月度数据上,我们将乘用车 2008-2019 年大致分为了两大段,前段 2008-2013 年,后段 2014-2019 年,可以更加细致观察乘用车每轮周期变化的详情。两段比较而言,我们发现:1)随着国内乘用车从成长期向成熟期切换,汽车相关补贴政策对需求带动边际效应逐步递减。2)每一轮补贴政策均会透支未来需求,正常会影响 1-1.5 年。3)若忽略 2015 年短期下行将 2014-2019 年的乘用车看成一个完整大周期,前期 2014-2016 年可看作景气上行期,2017-2019 年可看作景气下行期。
2014-2019年乘用车销量走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剔除新能源汽车,全国传统车上险销量 11 月同比+0.02%,12 月份同比+3.2%,结束了长达近 2 年的持续负增长。而且三四五线城市受购置税补贴退出影响更大,从而导致 2017-2019 三年占比逐步降低了 10%。数据测算基本原则:按照各个地级市的人均 GDP 标准“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二线城市为省会城市加上人均 GDP 超 10 万的城市,三线人均 GDP范围为 5.9 万-10 万,四线人均 GDP 范围是 3.5 万-5.9 万,五线人均 GDP 范围是小于 3.5万”,将全国共 311 个地级市,划分为五档:一线(4 个市),二线(46 个市),三线(56个市),四线(100 个市),五线(125 个市)。
传统车上险销量于2019年11月份同比转正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2019 年三四五线城市销量占比下降约 1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理由二:新能源有望带来业绩及全球产业链地位双升
1、下游新能源高景气度为零部件提供新增盈利点
能源安全+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三重因素驱动下,全球禁止销售燃油车成为未来大趋势。预计全球新能源汽车 EV+PHV 2025 年销量规模 1588 万辆,复合增速 36%。假设前提:1)欧洲,2020-2022 年新车上市明显增加,且 EV+PHV 发展更加得到政府重视,且油价及环境压力下,企业和消费者更有动力购买 EV+PHV,而 HV 的增速相对缓慢。2)中国,2020-2022 年新车上市明显增加,且 EV+PHV 发展更加得到政府重视,双积分推动+电池成本快速下降,企业和消费者接受 EV+PHV 逐步增强,而 HV 的增速相对缓慢。3)美国,油价及环境等压力相对较少,政府对 EV 推动力度相对较小,EV+PHV+HV 发展偏均匀化,市场的选择力量偏强。4)日本,EV 的重视程度增加,但PHV+HV 的重视依然很强,2020 年以后 EV 新车上市增加,增速加快。5)世界其他地区,政府的推动力量较小,更多来自于市场选择。预测结果:1)全球 EV 2025 年销量1192 万辆,复合增速 37.5%。2)全球 PHV 2025 年销量 396 万辆,复合增速 36%。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万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 1983 年中国上海大众第一辆桑塔纳下线以来,乘用车消费市场经历了 36 年的征程。总结历史和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乘用车消费市场变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0-2010 年):从无到有,代步工具的定位,轿车市场的兴起。第二个阶段(2011-2016 年):从有到更好,社会地位的象征,SUV 市场的兴起。第三个阶段(2017—未来):从更好到环保,新能源市场的兴起。以 2019 年数据为基数,假设前提:1)未来 5-10 年国内整体乘用车需求仍然有增长,中枢或 3%。2)轿车/SUV 因渗透率已经较高,未来 5-10 年增速将放缓,新能源将成为核心增长点。整体预测结论:预计国内乘用车产销规模到 2025 年在 2500 万辆左右,其中轿车销量逐步回落至 1084 万辆左右,SUV 销量逐步稳定在 925 万辆左右,新能源乘用车有望逐步提升至 500 万辆左右(复合增速近 30%)。
新能源汽车将取代 SUV 成为乘用车新的增长点(单位:万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理由三:5G 商用加速智能网联推进带来新增市场空间
智能与网联相伴相生,两者将共同推进人类通往自动驾驶的长远未来。实现自动驾驶理论上存在两种技术路径:
1)车辆本身实现高度智能化能应变各种的环境条件。2)车与车、车与交通的联网,通过智慧交通规划实现无人驾驶。ADAS 和 V2X 分别是实现这两种技术路径的基础所在,这两者也是我们通常所讨论的汽车新四化的智能/网联。
提高效率+提高安全是无人驾驶对于整个社会提供的价值所在。智能和网联是真正实现汽车变成移动数据终端的两大推手,所创造整个市场空间(硬件+大数据)是万亿级别。国内 ADAS 行业规模 2019 年超过 150 亿元,2021 年超过 400亿元。全球 ADAS 行业规模 2025 年超过 200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