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物流的仓储成本控制的措施有哪些
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也是企业可挖掘利润的一片新的绿地。物流成本的降低成为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方面,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以实现。
1.物流合理化
物流合理化就是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好的物
流服务。根据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理论,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成本的增大,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物流合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也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总目标。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的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系统考虑。
2.物流质量
加强物流质量管理,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物流质量,才能
减少并最终消除各种差错事故,降低各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降低物流过程的消耗,从而保持良好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客户,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经营,提高物流效率,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质量内涵丰富。其主要内容有:
(1)商品质量。
商品质量指商品运送过程中对原有质量(数量、形状、性能)的保证,尽量避免商品的破损。
(2)物流服务质量。
物流服务质量指物流企业对客户提供服务,使客户满意的程度。如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GPS
定位系统,能使客户对货物的运送情况进行随时跟踪。由于信息和物流设施的不断改善,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必然会不断得到提高。
(3)物流工作质量。
物流工作质量是指物流服务各环节、各岗位具体的工作质量。这是相对于企业内部而言的,是在一定标准下的物流质量的内部控制。具体的控制是物流工作质量指标,包括运输工作质量指标、仓库工作质量指标、包装工作质量指标、配送工作质量指标、流通加工工作质量指标及信息工作质量指标等。
物流质量管理与一般商品质量管理的主要区别是:它一方面要满足生产者的要求,使其产品
能及时准确地运送给用户;另一方面要满足用户的要求,即按用户要求将其所需的商品送达,并使两者在经济效益上求得一致。
3.物流速度
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提
高物流速度可以通过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美国的生产企业的物流周期平均每年1618次,而我国目前还不到2次。也就是说,生产同样的物品,我们需要的资金是美国的8-v9倍。由此可见,在我国,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来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非常巨大。
2、销售物流成本都有哪些构成?
销售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是物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
销售物流成本的构成:
1、销售物流过程的研究设计、重构和优化等费用。
2、销售物流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如固定资产的磨损,包装材料、电力、燃料消耗等。
3、产品在保管、运输等过程中的合理损耗。
4、用于保证销售物流顺畅的资金成本,如支付银行贷款的利息等。
5、在组织销售物流的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如有关物流活动进行的旅差费、办公费等。
6、从事物流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及各种形式的补贴等。
3、物流成本是什么?
物流知识学习
4、销售物流成本怎么控制?
销售物流成本的控制:
销售物流成本控制是按照成本会计的方法,事先预定各自的成本目标,在实际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与目标成本作比较,寻找差距原因。
1、销售物流成本控制在企业物流管理中作用
1)通过对企业销售物流成本内容的数量化分析,了解销售物流成本的大小和它在销售成本中所占的地位,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对销售物流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并从对销售物流成本的分析中发现企业销售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销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详尽的销售物流计划,评价销售物流活动效果并调整销售物流活动,以便通过统一管理和系统优化降低销售物流费用。
3)根据销售物流成本计算结果,明确销售物流活动中不合理环节及其责任者。
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的本质就是追求实效,即以最小的消耗,实现最优的服务,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企业销售物流成本的降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吸引更多对价格敏感的顾客,提高企业利润。
2、销售物流成本的控制由局部控制和综合控制组成
1)销售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
销售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就是在企业的销售物流活动中,针对销售物流的一个或某些局部环节的支出所采取的策略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物流成本目标。销售物流成本局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可归纳如下:
①运输费用的控制
物资运输费用是承运单位向客户提供运输劳务所耗费的费用。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用比重较大,有调查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40%左右,是影响物流费用的重要因素。
运输费用的控制点:主要在运输时间、运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运输批量水平等方面。
控制方式:通常是加强运输的经济核算,防止运输过程中的差错事故,做到安全运输等。
②装卸搬运费用的控制
装卸搬运费是产品在装卸搬运过程中所支出费用的总和。装卸搬运活动是衔接销售物流各环节的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装卸搬运的控制点:在于管理好储存产品、减少装卸搬运过程中产品的损耗率、装卸时间等。
控制方式:对装卸搬运设备的合理选择;防止机械设备的无效作业;合理规划装卸方式和装卸作业过程,如减少装卸次数、缩短操作距离、提高被装卸物资纯度等。
③订货处理成本
主要是向客户交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控制方式:减少交货地点,并且与客户协商简化交货约束条款。
④退货成本
由于产品的质量问题或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损耗,处理客户要求退换的这些产品而发生的费用。
控制方式:鼓励客户尽可能的大批量订货。
⑤储存费用的控制
储存费用是指物资在储存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控制点在于简化出入库手续、仓库的有效利用和缩短储存时间等。
控制方式:主要有强化仓储各种费用的核算和管理。
⑥包装费用的控制
包装起着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的作用。据统计,多数物品的包装费用约占全部物流费用的10%左右,有些商品特别是生活用品,包装费用高达50%。
包装费用的控制点:是包装的标准化率和运输时包装材料的耗费。
控制方式:选择包装材料时要进行经济分析;运用成本核算降低包装费用;如包装的回收和旧包装的再利用。努力实现包装尺寸的标准化、包装作业的机械化等。
⑦流通加工费用的控制
在物资进入流通领域以后,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一定的加工活动,称为流通加工,由此而支付的费用为流通加工费用。具体的企业的流通加工费用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应选择反映流通加工特征的经济指标,如流通加工的速度。观察、测算这些指标,在标准值与观察值的差异,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控制。
控制方式:合理确定流通加工的方式,合理确定加工能力和改进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等。
2)销售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
销售物流成本的全局控制,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对销售物流成本进行预测、计划、计算、分析、反馈、决策等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
全局控制有别于局部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特点,有较高的控制效率。综合控制的目标是局部控制目标的集成,促使企业物流成本趋向最小化。由于销售物流各项要素之间具有“效益背反”的特性,单单减少某一项的成本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销售物流环节的效率。例如:减少仓库数量并减少原材料库存必然会使库存补充变得频繁,就会增加运输次数,增加运输成本;简化产品包装,减少了包装成本,则仓库里的货物就不能堆放过高,降低了保管效率等等。因此,在对销售物流的成本进行控制时要考虑整体效率,不能顾此失彼。系统化、合理化在销售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在企业的财务会计中,向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能够从账面上反映出来,而企业内消耗的销售物流费用一般难于单独反映。这一部分的销售物流成本要比人们通常想象的要大得多。销售物流成本的控制不仅仅针对向外支付的物流费用,还要控制企业内部的销售物流费用。
5、汽车物流的发展需求
《2013-2017年中国汽车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汽车产销是汽车物流行业的服务主体,其市场规模及变化情况直接影响着汽车物流行业的发展变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中国累计生产汽车1841.89万辆,同比增长0.8%,销售汽车1850.51万辆,同比增长2.5%,虽然再次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增长幅度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2009年起实行的包括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各类优惠和刺激政策全面退出,同时以北京限购为代表的抑制政策的出台也对全国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细分市场看,2011年,狭义乘用车实现累计销量1231.78万辆,实现同比增长8.7%;商用车产销分别为393.36万辆和403.27万辆,同比下降9.94%和6.31%;进口车市场表现依旧突出,年度进口首超百万辆,达到103.89万辆,同比增长27.69%,累计进口金额430.88亿美元,同比增长40.63%;汽车出口总体延续了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累计出口金额689.37亿美元,同比增长32.99%,其中汽车零部件首次超过500亿美元,达到521.93亿美元,占汽车商品出口总额的75.71%,同比增长28.60%。
此外,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达433万辆,同比增长12.47%;报废汽车的更新量估计应在15万辆左右。因此,可以从中判断出,2011年整个汽车物流市场总量小幅增长,汽车进出口物流业务和售后服务备件物流业务增长幅度较大,商用车物流市场较往年下降,二手车、报废汽车的物流市场平稳增长。
目前,国内对汽车物流供应商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需求急剧上升。总体来看,成本过高是目前中国汽车物流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有数据显示,欧美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约为8%,日本汽车厂商可以达到5%,而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普遍在15%以上。另据调查,中国商品车运输空返率约为39%,车辆运输成本是欧美国家的3倍。汽车企业从物流环节降低成本有很大的空间。认为经历过2010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再次井喷后,国际国内汽车品牌都视中国汽车市场为一块肥到流油的大肉,纷纷启动了新一轮梦想版图。国际汽车品牌的中期规划,与国内汽车集团的五年战略规划,都无独有偶的迎合了政府的十二五规划轨迹。六大国有汽车集团2015年的总产销目标已经超过2800万辆。六大自主品牌汽车2015年的总产销目标约为1200万辆。仅以其目标预估,2015年中国汽车销量已经达到4000万辆。
6、汽车运输成本的成本构成
根据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汽车运输成本应按一定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中国的汽车运输成本划分为车辆费用和企业管理费两类共10个项目。车辆费用指营运车辆为进行运输生产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驾驶员工资、福利基金、燃料、轮胎、保修、大修、折旧、其他等八个项目;企业管理费为一个项目,是指企业及其所属的汽车站、汽车队为经营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和业务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基金、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管理和业务部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维修费等。
为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预测与分析,汽车运输成本项目可归纳为三类费用:①在一定期间内与同期所完成运输量多少无关的固定费用(亦称期间费用),如职工的(计时)基本工资和固定津贴,绝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费等;②随汽车行驶里程增减而增减的变动费用(通称车公里变动费用),如按车公里计算的燃料消耗量的费用,以车公里为基础计算的按胎公里摊销(提)的轮胎费用,按车公里计提的汽车大修基金,按生产法计提的汽车折旧费等;③随周转量增减而增减的变动费用(通称吨公里、人公里变动费用),如按营运收入或周转量计缴的养路费,按周转量计发的驾乘人员行车津贴,按周转量计算的附加燃料消耗量的费用等。上述三类费用固定与变动的情况,都是相对运输总成本而言的。在单位运输成本中情况则恰恰相反。一定时期内,运输总成本中的固定费用在单位运输成本中是变动的,它随周转量的增加而降低;车公里变动费用在燃料、轮胎、大修、折旧等按车公里计算的单位消耗量或提取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随车公里产量(见汽车运用效率指标的升高而降低;吨公里变动费用则是固定的,即不论完成的周转量增加或减少,单位吨公里变动费用都保持不变。
7、一个物流成本二百万,销售额是2500万,如果成本是180万,直接受益是多少?
这个问题很简单。销售利润=销售额-成本额-销售损耗-运作维护费用。根据你给出的几个数据,按照下式即可求出直接收益:
直接收益=销售额-直接物流成本
=2500万-180万
=2320万
既直接收益是2320万。
高中物理老师祝你开心快乐!
8、汽车销售的成本怎么核算
商品成本核算法有“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
1、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2、先进先出法,是指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先按存货的期初余额的单价计算发出的存货的成本,领发完毕后,再按第一批入库的存货的单价计算,依此从前向后类推,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成本,这就是先进先出。
3、后进先出法成本流动假定之一。假定存货成本按照其发生的相反次序流动,即首先发生的成本作为期末存货成本:先买进来的后卖出去。付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是在存货的流动中计算销售和耗费的存货成本时,以最后收进存货成本作为最先付出存货成本的原则,依次类推,用对确定本期付出存货成本总额的方法。
4、个别计价法:采用这一方法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是把每一种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基础。
注:系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只能在期初确定,一旦开始使用,不允许再修改。
9、汽车企业生产一台车的物流成本是多少?
汽车企业生产一台的车的物流成本大概是在3%左右
10、“汽车零部件采购的物流成本支出在整车总成本所占的比例”中的“整车”是什么意思啊?
汽车来源全部是通过零部件组装成,一般车厂主要是研发发动机和车身设计,很多零件全部是外采购,所以现在市场很多零部件企业都是跟车厂配套,比如做重汽的玉柴、东风,轿车的很多配件都采用BOSCH等等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