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特汽车公司发展史
有83年历史的福特Rouge制车中心,乃亨利·福特(HernryFord)理想中一处自给自足的车城,这个见证了美国工业兴起的福特发源地,在面临关闭之时,福特决心将它翻新重修,使它再次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景仰的标准。
亨利·福特年幼时经常在祖家不远处的矮树林玩耍,那片矮树林位于美国密芝根州Dearborn市以南数公里的Rouge河旁边。他对那片地方情有独钟,成年后,便逐片地买下来发展他的汽车事业。
这里就是后来被称为“The Rouge”的汽车生产厂房,但它并非一般汽车生产线那么简单,而是亨利·福特理想中的一个能自给自足,一切原料以至汽车制成品都可在同一处地方实现的车城。现在,Rouge仍然是全球面积最大,并由单独一间车厂拥有的制车中心,占地约1.6平方公里,楼宇可用面积达158万平方尺,多年来都是国家元首、工业家和学生必到的参观胜地。
由1914年至今不断生产福特汽车的Rouge,在新世纪讲求高效率环保政策,以及大部分福特汽车的生产线已迁移到其他厂房进行之时,正面临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问题。福特打算将这间有接近90年历史的车城改建重修,使其能继续成为全球汽车生产业的典范。
决心靠自己
于1903年创立的福特汽车,创立人亨利·福特一直希望汽车可以由工人阶级拥有,但传统的制车方法只会令车价高昂。虽然当时的制车方法已有高效率的所谓流动生产线,但福特觉得这个概念可以加以改善,使汽车生产的成本大大减低,他说过:“如果供应商产品的价格,不能让我们生产成本低廉的汽车的话,那么我们只好靠自己生产配件。”
福特认为,惟有自给自足,不假外求的“垂直综合”(VerticalIntegration)方法,才可改变汽车的生产模式,Rouge的概念,就是将整部汽车的每一个部件,由铁矿、橡胶、玻璃以至发动机等所有的汽车组件,均在一个屋檐下提炼、加工、制造和装嵌。Rouge厂设立之前,福特汽车原本是在Highland Park(高地公园)厂房出产的,该厂多次因为供应商缺货而停工,这更加强了亨利·福特要自给自足的决心。
所以福特在Rouge厂房之外,会依靠集团在密芝根、明尼苏达和威斯康辛州所拥有的,多达280,000公亩的树林、铁矿和矿场提供制车所需的原材料。要将这些物料带到Rouge,福特更要拥有自己的铁路运输网络。在20、30年代的全盛时期,你可以见到大型火车不停地将各地出产的原料运到Rouge,然后原料就在这里变成不同的零件,再装嵌成一部、一部汽车驶离车厂。
大时代的来临
Rouge有自己的船坞、炼铁和玻璃的熔炉,还有滚碾机、轮胎厂、压制厂、发动机铸造厂、底盘、变速箱和水箱的生产厂、漂染厂,甚至连生产制车所需工具的厂房也有。在Rouge之内,每日最高可熔化6,ooO吨钢铁,500吨玻璃,每49秒便有一部新车制成出厂,亨利·福特曾形容Rouge是一个“由原料直至完成品工序均无停顿的地方”。于1919年落成,占地12公亩的炼铁厂,能提供造车所需的钢、铁和铜等材料,当时更是全球最大的同类设施。
20年代早期,曾有德国的工程师前往Rouge考察,事后称赞福特这一片厂房在物料分配的设计,以及高生产效率方面,将会成为世界汽车工业效法的对象,但他们当时预计不到的,是Rouge这概念其实可说是现代制车方法中所采用的“即时到步”(Just-in-time)配件供应程序的前身。
占地广大的Rouge,在生产高峰期曾有10万人同时工作,可说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城市。要令这城市运作正常,厂内自设16台火车、长达160公里的轨道、定时的公车服务,以及24公里长的柏油路,使员工可快捷地四处走动。另外,基本设施方面,还有多个消防局、警察局、雇有全职医护人员的医院,以及5,000个负责厂房维修的工人。1920年,厂内更加建了一座巨型发电机供ROUGE及Highland park两厂同时使用,其发电量之高,福特甚至每日要将数千万瓦剩余的电力供应底特律市使用。
亨利·福特虽然对Rouge有非常高的期望,但其实在车厂经营的日子中,却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彻底的自给自足,福特亦从没有依赖过少于6,000个供应商,但这已离他的最终理想不远。
浓烟代表生产力
其实,由Rouge出厂的第一部汽车,并非亨利·福特希望能大大减低成本的T型车,在T型车的生产线还未完全由HighLand Park转到Rouge之前,亨利·福特便迫不及待地希望将廉价汽车惠及农民;于是一部大量生产的拖拉机Fordson就成为由Rouge出产的第一部交通工具。实际上,由于亨利·福特在很长的日子中不断地将新的改进、新的意念改用到工序上,无人能清楚地指出Rouge的T型车流动生产线是何时正式成立的。
有员工忆述,Rouge可说是一连串亨利·福特的“新尝试”,Rouge的演化,并非一个大计划下的完成品,而是亨利.福特在卷起衣袖“想到就做”之下的一系列试验品。
1927年,举世期待作为取替T型车的全新福特汽车——A型车,正式在Rouge出厂。A型车是第一部被亨利·福特喻为“由原料至完成”都在Rouge进行的大量生产汽车。1928年,整个Rouge可算终于完成兴建工作,但厂房却从未因此而停止发展。只要有新的而又有更高效能的机器出现,亨利·福特就会不惜工本地买下来,然后将整个部门重建以迁就这些新设施。
经Rouge出产的汽车,继A型车之后,30年代有V8、B型车,以及期后数不清的Deluxe、Mainline、Cresline、Fairlane、Thunderbird、Mercury的Cougar及林肯Lincoln)等,还有现时仍正投产的Mustang、这也是目前唯一由ROUGE出产的福特汽车。
自亨利·福特于1947年与世长辞后,福特汽车已逐渐演变为一个环球化的车厂,在全球23个国家共有35条福特的生产线,而Rouge仍然扮演著福特“中心”的角色。
不过,自60年代开始,福特的高层已经开始察觉到社会在转型,在美国工业发展的早期,由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才是生产力高涨的象征,但当世界工业发展成熟后,政府以至世人就开始认识到黑烟的真正意义——污染,Rouge的存在便开始受到挑战。
前途不明
政府订立了空气及水质管制条例,如一处厂房内的设施愈多,其整体排污量便愈高,这亦间接令福特要相继关闭或出售部分厂房,继而倚赖外界的供应商。到80年代,原先由福特拥有的船坞和制铁厂已先后被卖掉,Rouge的占地亦减少了45%,工作量和雇员人数同时大幅下跌,在经济压力下,更多厂房面临关闭的命运。
直至1992年,Rouge只剩下生产Mustmg(野马)跑车的责任,这时车厂亦有人打算将这款美国经典跑车停产,成事的话,就表示Rouge厂房也可能全面倒闭。在工会组织和当时的北美福特总裁AlexTrotman的号召下,车厂决定要保持Mustang的生产,“救救Mustang”亦同时代表了“救救Rouge”。
首先,他们计划推出全新设计的Mustang,要达成目标,就需要增强Rouge的效率和品质,这亦表示有投资增设最先进设备的必要。在1997年,福特董事局达成协议,允许将这座最大而又最旧的福特车厂重建为一个先进的汽车生产场地。在去年11月,福特正式宣布除了改建原有的设施外,更会在Rouge兴建一个全新的汽车制造厂,成为美国工业史上最大规模的重建项目。
最大型翻新项目
计划将会分20年进行,最终除了会使Rouge再次晋升世界级厂房之列外,更会试验先进的环保概念,继而引伸到福特其他设于世界各地的厂房。福特的建筑师打算将“弹性生产”的概念推至一个新水平,全新的Rouge生产线具备灵活性,可同时生产3个底盘和9个不同型号的车辆,据福特环球生产事务幅总裁James Padilla所说:“在同一生产线上制造汽车及卡车,令我们能充分灵活地面对市场的转变。”
在更精密的“同步物流处理”底下,厂房内外只需要比以往少50%的空间作为存放配件和完成后的汽车。新厂的配件储存时间,生产线旁急用的,只会有2小时的供应量,次要的零件亦只会有10小时的存货(以往车厂的平均存货量均为1至2日)。完成后的车辆,有90%会即日运走,配合这么大的吞吐量,Rouge每日将会有多达500班卸货的货柜车抵达,以及200班出货的货车离开。
新Rouge厂的天花会有35个大型天窗,让天然光线渗入,室内空气会全时间调节。为提高生产线的安全,楼阁层会遍布行人通道,减少工人在地面走动的机会。在精简工序方面,Rouge的生产线大约可比传统制车所需的工作站(workstations) 少40%,每个工作队伍更会有自己的电脑直接与供应商接洽。
厂房外将会试验多项新的环保设施,Rouge的屋顶会种满植物,这片福特称为“有机屋顶”的454,000平方尺顶层,除能美化建筑物外观外,更有助调节室内温度、减低紫外光照入、吸收雨水和制造氧气。厂房旁的沟渠会种植吸水植物,减少风暴时积水的机会。另外,福特与密芝根州立大学还合作研究一种能吸收泥土中有毒物质的植物,效果理想的话,可大大减少车厂的排污量。
采用另类能源
在另类能源方面,厂内的电脑系统会由太阳能及电池燃料供电,福特亦会考虑风力和地热发电的可行性。厂房四周会种植1,500棵树木和多个品种的植物,以吸引雀鸟飞来定居。重修Rouge的行动其实现已逐步展开,福特预计需要投资近20亿美元。现有的煤发电厂正被拆卸,取而代之的会是一所燃烧天然气的发电厂。
2、中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发展历程?
可参考《中国汽车营销报告》全书约40万字,是我国第一本全方位记录中国汽车营销发展历程的“大史记”。
国内汽车营销发展历趋势
目前中国汽车营销模式的主要有五种,即品牌专卖店、汽车交易市场、多品牌销售店、连锁店和网上销售。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间市场需求水平差距较大,需求特点也千差万别,加上目前国内汽车市场品种繁多,因此汽车的营销模式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汽车品牌专卖店、汽车连锁店、大型汽车交易市场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大多还是以集贸市场或小型店铺式经营为主体。
目前,国内汽车企业都在整顿自己的营销体系,乘用车甚至商用车的营销体系都在向品牌专卖方向转变,这其中多位一体的品牌销售服务店将逐步成为主流。估计未来国产汽车的营销体系将逐步形成以品牌专卖为主,汽车交易市场(有形市场)、连锁经营、网上销售等多种营销方式并存的营销体制。
对应于国内企业正在大力推广的品牌专卖营销模式,目前,汽车销售渠道的功能模式正在向集整车销售、零配件供应、维修、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经营模式转变,销售渠道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大大增强。现在国内新兴的功能模式主要有3S模式、4S模式,三位一体模式(3S)的功能包括整车销售、零配件供应、整车维修,四位一体模式(4S)包括整车销售、零配件供应、整车维修、信息服务等功能。二手车经营权放开之后,还将加上二手车经营的功能。与传统的功能分离模式相比,多功能模式把汽车产业链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为客户更好地提供产品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且有利于提升和强化品牌,从整体上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
营销渠道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构成了企业的"营销体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营销体系,它给企业所带来的有形和无形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随着我国汽车企业的逐渐成熟,加入WTO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汽车厂家之间的渠道竞争也日趋激烈,不同企业之间的市场份额将在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渠道争夺中重新改写。预计国内汽车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渠道扁平化:目前,主要汽车企业,如一汽、东风、上汽(通用和大众)、长安、北汽等正在整合营销网络,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在内,品牌专卖、扁平化是其整合方向;(2)信息化:电子商务模式下汽车营销渠道的建立,首先要求企业本身必须实行信息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上下游供应链条的运营效率;(3)多功能一体化:即对整车销售、维修服务、配件供应的全面整合,实现经销商的多功能一体化,汽车行业的技术更新和服务特殊性要求汽车厂商和经销商紧密合作,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达到双赢。
3、汽车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世界汽车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这一时期,奔驰、福特、通用等20多家汽车公司相继成立,汽车生产进入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汽车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汽车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变速器、四轮制动、独立悬挂技术、压减震器都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第二阶段:汽车全盛时期
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大力发展汽车,产量从战前的80万辆增长到了800万辆,增长了近10倍。在这个时期,日本也迅速崛起,至80年代,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一时期的汽车技术主要向高速,方便,舒适方向发展,流线车身,前轮独立悬架、自动变速器、全轮驱动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第三阶段: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汽车产量相对稳定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汽车产量稳定在5000万辆左右,发达国家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各个公司之间竞争激烈。欧、美、日之间贸易摩擦不断,而韩国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崛起,成功实现了技术跨越,成为世界汽车生产一个重要基地。这个时期汽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提高汽车安全性和降低污染。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电子控制喷油和点火、三元催化剂等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
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空气污染及石油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利用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替代传统汽油车和柴油车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推动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的研究。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整个轻型汽车和卡车市场28%的份额,这将比2005年增加20%。现如今,汽车工业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汽车正朝着智能、舒适、节能、环保的方向飞速发展。
4、汽车的发展史有哪些?
世界汽车百年历史 (1766-1899)
1766年 英国发明家瓦特(1736--1819)改进了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9年 法国陆军工程师古诺(1725--1804)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
1794年 英国人斯垂特首次提出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制成混合气体以供燃烧的构想。
1838年 英国发明家亨纳特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内燃机点火装置,该项发明被世人称之为“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1858年 法国工程师洛纳因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用陶瓷绝缘制成的电点火火花塞。
1859年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发明了铅酸蓄电池,为汽车的用电创造了条件,被称之为“意义深远的发明”。
1893年 ①德国人狄塞尔在其论文《转动式热机原理和结构》中,首次论述了柴油发动机原理。②法国巴黎开始实行车辆登记、使用车牌并发放驾驶证。③杜里埃研制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辆汽油发动机汽车。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5、汽车的发展历史
汽车历史
二十世纪之前
十五世纪时达芬奇在未确认的时代,设计出一辆发条驱动的车辆。
1620年,意大利人布兰卡发明“反击涡轮式蒸汽轮机”,用以带动轮车。
1649年,德意志的表匠汉斯‧郝丘,根据达芬奇的设计,做出一辆用发条驱动的车子。
1670年,荷兰的物理学家惠更斯用火药在汽缸内燃烧,热能膨胀推动活塞运动,形成了现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1672年耶稣会修士南怀仁曾设计一个用蒸汽作为动力来源的车,给当时中国的康熙帝,是一个65公分长的玩具车,无法载人或司机,不确定设计的车辆后来是否制作成功,这可能是最早设计的汽车。
1766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9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尼古拉·约瑟夫·居纽(Nicolas-Joseph Cugnot)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由于试车时转向系统失灵,撞到般圣奴兵工厂的墙壁上粉身碎骨,这是世界上第一起机动车事故。
1771年,尼古拉·约瑟夫·居纽改进了蒸汽汽车,时速可达9.5公里,牵引4至5吨的货物。
1794年,英国人斯垂特首次提出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制成混合气体以供燃烧的构想。
1796年,意大利科学家沃尔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蓄电池,这项发明为汽车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
1801年,法国人菲利普·勒朋提出煤气机原理。
1803年,英国工程师理查·特里维西克采用新型高压蒸汽机,可乘坐8人,在行驶中平均时速13公里,从此,用蒸汽机驱动的汽车开始在实际中应用。
1838年,英国发明家亨纳特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内燃机点火装置,该项发明被世人称之为“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1842年,美国人查理·固特异发明了硫化橡胶轮胎。
1859年,法国物理学家普兰特发明了铅蓄电池,为汽车的用电创造了条件,被称之为“意义深远的发明”。
1860年,法国电器工程师艾蒂安·雷诺制成了第一部用电火花点燃煤气的煤气机。
1862年,法国工程师艾蒂安·雷诺发明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二冲程卧式内燃机。罗沙士发表了四冲程理论。
1867年,德国工程师尼考罗斯·奥托(1832--1891)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往复活塞式四冲程煤气发动机。
1876年,奥托制成了单缸卧式、压缩比为2.5的3千瓦内燃机。
1885年,这是真正的现代汽车诞生的时刻。这一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在曼海姆制造成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这一辆装有内燃动力机的汽车被认为才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辆汽车,因为它是真正以汽油为动力源的第一辆汽车,而不是蒸汽机。
1886年,曼海姆专利局批准卡尔·本茨为其在1885年研制成功的三轮汽车申请的专利,这一天被大多数人称为现代汽车诞生日。次年德国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制成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之后奥托放弃自己所获得的四冲程发动机专利,任何人都可根据需要随意制作。
1886年1月29日,卡尔·本茨取得世界第一项汽车引擎专利。同年7月,世界第一部四轮汽车正式贩售。
1888年,法国自行车商人埃米尔·罗杰获得卡尔·本茨的许可,开始生产商用汽车。
1893年,鲁道夫·狄塞尔也制成了一台柴油四冲程发动机,即世界首台柴油机。空气在压缩行程中被活塞剧烈压缩而产生高温,之后燃料被喷入气缸,随即发生自燃。
1895年,卡尔·本茨推出了第一款客车Benz-Omnibus,首次提供载客服务。
1899年,路易·雷诺量产其第一台四门房车,同年取得涡轮增压的专利。英国首次把马克沁机枪装上汽车上。
二十世纪
在十九世纪末时汽车和摩托车在转动系统开始定型,而以内燃机燃烧石油制品的液体燃料中的汽油和柴油成为主流,但当时的汽车仍然是用手工业方式的制造,虽然已经由标准化的部件组成的量产车,但实际上汽车的产量仍很少。
汽车在实际上被定位为高端的奢侈品,但当时的所谓奢侈并不算很豪华,但只有富裕人士才买得起个人或家庭用的轿车。
亨利·福特在二十世纪头数年开始试制出一种可以大量生产低价出售的汽车,经六次创业失败后,福特汽车终于在1908年成功把福特T型车放到装配线上生产降低售价,又以分期付款进一步普及化了,而且品质甚至优于当时一些手工业制的高价车,因为它可以在烂地上行驶而不发生故障或意外。
福特主义不只是影响了汽车制造业,更是影响到各行各业犹其是广义的制造业,这使到T型车和福特汽车带领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甚至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
因为即使不会或不能驾驶汽车的人群,仍然可以乘搭公共汽车。并直接或间接受惠于军车 、货车、特种车、工程车辆等其他汽车,所以汽车实际变成了日用品和有取代人畜动力的车辆的趋势 。
而T型车的成功也促成了现时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实际上是在内燃机之外的动力系统没落,而加油站也不再提供汽油和柴油之外的燃料。
重大事件列表
1902年第一部军用装甲车Motor War Car在英国问世服役。
1903年,挪威工程师埃吉迪乌斯·艾林制成了一台燃气涡轮发动机,这是首台能靠燃烧产生的动力对外做功的燃气涡轮发动机,因此他也被称作燃气涡轮发动机之父。
1908年福特T型车问世,成为第一种普及化的轿车,使汽车从奢侈品升格为日用品了。
1922年,博世开发出了机械喷射装置。
1929年,德国工程师菲力斯·汪克尔获得了转子发动机的专利,这种特殊的活塞式发动机因此被广泛称作汪克尔发动机,但是发动机的成品直到1950年代才出现。
1930年代,英国人弗兰克·惠特尔和德国人汉斯·冯·奥海恩各自取得了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专利,而被认为是喷气发动机的发明人。
1997年丰田普锐斯开始发售,成为第一种量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并开始复兴电动车了。
新世纪
因为进入二十一世纪才仅十多年故标致性的事件不多。而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和环保成为了新汽车的发展方向。
2001年首种混合动力电动车丰田普锐斯商业推出国际市场。
2009年首种纯电动车三菱iMiEV电动汽车量产推出市面。
2012年无人驾驶汽车进行路面实际试验。
2013年美国部分州通过自动驾驶汽车行驶法例。
2017年英国、法国、德国、挪威四国宣告在限期于2040年后,禁止出售使用汽油和柴油的轿车。
(5)汽车销售公司发展历史扩展资料:
汽车或称机动车(英式英语:car;美式英语:automobile;美国口语:auto),即本身具有动力得以驱动,不须依轨道或电缆,得以动力行驶之车辆。广义来说,具有两轮或以上以原动机行驶之车辆,便可称为汽车;狭义来说,仅指四轮以上以原动机行使之车辆为汽车(亦是生活中所说之汽车)。
虽然,长久以来学术各界对“谁是第一位汽车发明者”皆有不同的看法及论述,未有完全一致性的看法,但是,绝大部分学者皆将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视为第一位发明者。奔驰制造了三轮汽车以后,戈特利布·戴姆勒首先制造四轮汽车,美国人亨利·福特首先大量生产平价汽车,是使汽车得以普及化的人。
分类
汽车的分类方式并无定论,若依使用性质区分,一般分为客车、货车、客货两用车(或称厢形车)及特种车。其中特种车种类繁多,包括警察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车、吊车、礼车、教练车、残障用特制车、洒水车、邮车、垃圾车、清扫车、水肥车、囚车及灵车等。
若依所用燃料分类,则分为汽油车、柴油车、电动车、氢气车、油电混合车及瓦斯车、能源车等。
6、汽车发展的历史
宝马 一、BMW的前身是一家飞机工厂,成立于1916年3月7日,最初以制造流线型的双翼侦察机闻名于世,这家公司的名字叫BFW(Bayerische FlugZeug-Worke),“巴伐尼亚飞机制造厂”,公司始创人名吉斯坦·奥托(Gustan Otto),其父是鼎鼎大名的四冲程内燃机的发明家。 吉斯坦在航空的高度成就,使他怀着很大的野心制造汽车,他这一决定,为汽车历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那就是受到今天万千车迷爱戴的德国BMW车厂了。 1917年7月20日,吉斯坦·奥托退休后,BFW公司便开始重组,正式名为BMW(Bayerische Motoren Werke),英文是人们熟识的Bavarian Motor Works,车厂有了两位新老板,第一位是积及“莎柏奴(Jacok Schapiro),另一位是甘美路·卡斯丁哥尼(Camilo Castigloni),两人都是日后BMW车厂发展史举足轻重的人物,积及这位大商家更是当年戴姆勒一奔驰(Daimler-Benz)车厂股东之一。受制的战败国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成为战败国,他们的飞机被“凡尔塞条约”列为“战争武器”禁止生产,而宝马车厂要直到1923年方可生产汽车。 五年之痒,BMW终于可为将来而努力奋斗了,他们先卖出旧的厂房,然后购入BFW的工厂、存货,把BFW的商标注册,那个原身是BFW的商标沿用至今,最后购入希利奥士(Helios)摩托车厂的制造权,但后来发觉Helios的摩托车一无是处,差点把BMW拖垮,幸而他们在飞机工程的卓越成就,在飞机总工程师菲力土(Max Fritz)的协助下,扭转了劣势,自始带领BMW公司迈向辉煌成就的开始。 1922年,BMW研制了第一台的摩托车发动机,虽然不被采纳,但已为车厂定下了重要的方向,之后在纽灵堡(Nuremberg)的Victoria-Worke厂房重新制造了一台气冷500ml的两汽缸摩托车发动机和R32摩托车,正式展开了他们的业务。1923年末,他们特约在慕尼克(Munich)生产摩托车,而挂有BMW商标的R32摩托车则首次在市场中销售。1925年,BMW开始研制汽车,雏型也同时建成,它为日后进军汽车坛打下了基础。这时,老板积及要对BMW未来前途作出一次重要的决定,积及在德国北方的艾逊力(Eisenach)省Thurngia城市,那里是他的工业王国所在地,其实他早在1899年便生产汽车,名为艾逊力运输工业,最初他们生产的汽车名字叫华特堡(Wartburg),后改名为迪斯(Dixi),当时迪斯的汽车销售欠佳,所以向英国柯士甸(Austin)车厂申请在德国制造7型的权利,1927年正式投入生产,德国制的柯士甸7型改名为Dixi 3/15 DAI(DA即德国版),那款受到德国顾客欢迎的英德混血儿,令车厂转换生机,在这位商家眼中,艾逊力和BMW合并是一次品牌提高的最佳良机,终于于1928年两家合并了。 1929年7月,BMW推出首辆汽车,是将年初生产的Dixi 3/15转名来的,但专家不同意DiXi 3/15是BMW第一辆汽车,他们认为303才是真真正正属于BMW的。无轮如何,BMW的3/15一直生产至1932年末,历时近6年。1932年3月,厂方从DA23/15改良而成的3/2O诞生了,它是配备一台782ml顶汽阀式(由L气缸顶改过来)发动机,新车并用上新的后支架浮动轴悬挂系统,前后轮距2,115mm。新车开始有自己的个性和方向,制动功率由11增至15kW。1933年,在德国的柏林车展上,BMW展示了他们最新的303型,它是由工程师费迪拿(Fritz Peidler)协助下完成,车款是从3/20演变过来,配用一台并列6气缸、双化油器,气缸容积1,173ml,制动功率可发出22kW的高性能双门四座位骄车,车头盖占了车身的一半,两边通风隔设计相同,以中线分开,前后轮距2,365mm,车厢空间充足和舒适。303型之后再延伸至315,319,320及3231型,BMW的创作源泉正在长流不息间。另外,似乎BMW对跑车情有独钟,他们的315型经过改良后,制动功率增至29kW,外型更像一辆跑车,极速达130km/h,此车还以耗油量低、安全和容易操控而驰名于世。 1936年,外型和旧款一样,增大了汽缸容积至1911ml的319型面世,功率提高至40kW,极速也增加至140km/h,压缩比为5.6:1。1937年,人们看见BMW开始制造游客车(Touring Car)市场,也就是今天统称为三厢式四门房车,并获得成功,她是一款4/5门房车,名326型,对象是中上阶层的家庭,326也采用双化油器,功率37kW,这款车共生产了1万6千辆,在二战前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数字。战前,BMW的生产线是在艾逊力的厂房,而慕尼克是写字楼,只负责设计及机械研究工作。如果说到BMW的宾车鼻祖,要算是315型和319型,BMW车系中的十位数字往往反映其气缸容积,例如315代表1.5升,319则代表1.9升。 1936年,BMW的4气缸发动机设计全线改为6气缸发动机设计,而采用4气缸发动机的309型也同时间停产。326型不久成为BMW6气缸房车的主力,那里还包括销量不佳的320型(1937-1938)及321系(1939-1941)。 二战前最后一款房车是325型和加长版的326系,后者配上一台3.5升发动机,但只制造了410辆。在二战期间,325型和326型均被纳碎党征用在军事上,而在大战期间,所有民用的汽车都停止生产。但战前令人最回味是327型和328型跑车,最有历史性代表是那辆富有独特跑车风格的319型,此车曾胜出1936年6月在德国纽堡伦举行的大赛,甚至在战后,此车仍生产了好一段日子。 BMW的成功,327型和328型跑车是功不可抹的,两车的车身非常纤幼,双座位设计,是从319型改良过来,前后轴距仅775kg,最高功率有59kW之多,而极速也高达160km/h,堪称是一辆纯正血统的跑车,也是随时可以下场比赛的一匹宝马。 1939年的夏天,325型跑车推出市场,使“年青”的宝马更声名大噪,可惜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在欧洲大陆正在上演,雄心壮志的宝马在大战前一年成立了科技中心,利用他们在飞机工程学上的优势,准备将此带进汽车工业里,他们正努力扩展在空气动力学(Aerodynamic)上的研究工作,他们跟据Kamm教授的理论发展出一台极为流线型汽车的雏型,事实上,那雏型被世界公认为第一辆真正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汽车设计,令当时BMW汽车设计傲视同群,可是一场无情的战火,什么都被摧毁了。分裂成东西德国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接受无条件投降,又再加上战败国的身份,土地惨遭分割,分裂成东西德两国,艾逊力士成为东德的一部份,自然是管辖范围;至于在慕尼黑的研究中心,所有设施都遭受盟军炸得支离破碎,这次重创下必须好几年时间才能复原,第二度经历过战争的BMW,但这次的复原期要长达7年之久,方能再次投入生产,其时BMW的生命力仍显得很脆弱。 战后,荡然无存的西德受到发动战争的惩罚,国民上下努力和沉默地挣扎求存,当时西德的物资严重短缺、汽油短缺,制造摩托车和三轮车是车厂当务之急,它们是符合当代德国国民的低购买力。但人们渴望能再见到BMW的汽车,各方面都努力为BMW再燃亮生命,首先是前BMW工程师在Baden·Baden重建工场振兴BMW的汽车工业,再造328型跑车。另外,奇怪的是,英国人也爱戴328型跑车,他们等不及BMW的复原,对其予以发展。 1945年,英国重建328型,326型亦得以复苏,同样地奇怪是美国人也很喜爱328型,他们从英国购入发动机,重新设计车身和加大功率至97kW,然后运往美国市场销售。 BMW在全面复兴前,在1945--1947年期间,曾为一家美国公司做了三年飞机发动机研究和开发工作。1948年,筹集了足够资金,现在可以开始重建一间摩托车工厂了,同时着手开发和研制R51摩托车的工作,在不断的努力下,车厂在短短5年间便生产了10辆摩托车,因此他们可以开始再向汽车之梦狂奔了。 1952年10月,BMW终于再投产汽车,制造的汽车是战前的501系四门房车,沿用那台6汽缸2升发动机,单化油器,功率48kW,至于其他设备则是全新,其性能和耐用性获得一致好评。 1954年,BMW推出由501型改良的502型四门自车,沿用一台全新V-8汽缸发动机,是车厂战后的一次突破,复原后的宝马立志要在豪华客车和轿跑车和摩托车上创一番事业。BMW振兴工业行动终于又泛起一片曙光来…… 宝马汽车公司创建于1916年,原为飞机生产厂家,1928年开始生产汽车,当时叫迪克西牌(DIXI),二战期间厂房被摧毁,战后重建,并将飞机技术应用到轿车上,因而发展很快。目前,宝马轿车在品质上已与奔驰轿车并驾齐驱,在发动机等许多领域方面甚至超过奔驰公司。宝马与奔驰已共同成为德国轿车的骄傲。 1916BMW最初是一家航空发动机厂创建于慕尼黑。1917年Rapp Motor公司更名为BMW。 1919航空先驱Zeno Diemer创下了9760米的世界爬高记录。采用宝马制造的航空发动机打破记录的Franz Zeno Diemer(中间)以及他驾驶的飞机。
希望采纳
7、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发展历程
克莱斯勒(Walter P.Chrysler)1875年4月2日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W.P.克莱斯勒年轻时,在堪萨斯州伊里斯镇从事过一系列的职业,其中包括为当地杂货商当童仆。他喜欢动手工作,胜过喜欢读书。他的父亲是堪萨斯州太平洋铁路(后来的美国联邦太平洋铁路)的一名火车机车工程师,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对机械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克莱斯勒成为美国联邦太平洋铁路在伊里斯的一名机械工人的学徒。此时,他17岁,每小时只能挣5美分。18岁时,他设计了一辆小型的蒸汽机车,该机车具有依靠自己的动力进行操作的完整的气动式制动器。该机车在装配起来之后,曾经成功地在克莱斯勒自己建造的八分之一英里长的铁路轨道上运行。
克莱斯勒凭借他的机械天才,迅速地得到晋升。他相继成为工长、总工长和科罗拉多南方铁路(Colorado & Southern Railroad)的特立尼达(Trinidad)机务段的主技师。由于同时具有机械的和管理的才能,使他的工作得心应手。
33岁时,克莱斯勒成了芝加哥大西方铁路(Chicago Great West-ern Railroad)的一万名雇员的负责人,他是曾经获得该职位的最年轻的领导人。但是,克莱斯勒仍然没有停止进取。他深信,将来的运输应该是单体的和分散的。克莱斯勒认为,同发展中的汽车工业相比,铁路工业不再拥有增长的潜力。
1908年克莱斯勒偶然在芝加哥汽车展览会上看到了一辆具有红色内饰的白色轿车,售价为5000美元。虽然他的存款只有700美元,但他知自己必须购买这辆车,以便熟悉它的零件和组装方法。克莱斯勒马上打电报给他存款的银行取款,并从另外的银行家朋友那里借钱来购买下这辆白色轿车。因为他不知道怎样驾驶,所以把这辆轿车托运回家。当这辆轿车运到家中后,克莱斯勒立即将它进行解体,学习、研究如何改进它的设计和构造。 美国东海岸的一家银行向别克的总裁查里斯·纳什(Charles Nash)推荐克莱斯勒担任工厂厂长的职位。尽管他的薪金要减少一半,但克莱斯勒还是接受了这个职务。他通过将制造工艺从冷轧改为热加工解决了别克车桥存在的问题。另外还研制、开发了钢制车身的汽车,取代了木制车身。后来,克莱斯勒成为了别克的总裁,帮助其总公司通用汽车在当年获得了4800万美元的利润。
克莱斯勒的年薪,头两年是6000美元,第三年增加到25000美元。同时,他大量地投资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当他在别克任职时,克莱斯勒还有这样的见解:通用汽车公司应当尽可能多地购买向汽车制造商供应轿车车身部件的费希博德(Fisher Body)公司的股份。通用汽车公司起先购买了该公司60%的股票,后来又购买了剩下的40%股票。
通用汽车公司的首脑威廉杜兰特最终任用克莱斯勒为执行副总裁,并让他主管所有工厂的生产。但是,由于两人倔强的性格难以在一起共事的状况表现得非常明显,结果没过多久克莱斯勒与杜兰特终于分道扬镳了。
离开通用汽车公司之后,克莱斯勒于1919年在他45岁时,作为一个百万富翁从汽车行业正式退休。他回到了在纽约的家中。但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他还重新出山去援救威利斯欧弗兰特(Willys Overland)公司。他通过采取减少雇员、出售设备和降低约翰威利斯的薪金等措施使威利斯公司免于破产,因此他挣得了年薪超过200万美元的回报和荣誉。 克莱斯勒素以“公司的医生”著称,原因就在于他机械的天赋和超人的管理才能。他提出了一个使病入膏肓的马克斯威尔查默斯(Maxwell-Chalmers)汽车公司起死回生的计划 。
1918年马克斯威尔(Maxwell)公司在W.L.密歇尔的领导下开始走下坡路,公司开始走向破产。人们开始想到了新近成功援救过威力斯欧弗兰特(Willys Overland)公司的克莱斯勒,聘请其承担了使马克斯威尔公司复苏的任务。
1922年,由当时业界非常著名的三位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团队来到密执安州来专门为克莱斯勒工作。该技术团队设计出了一种汽车,克莱斯勒在刚刚看见样车模型时就予以了肯定。 一位查斯证券(Chase Securities)的银行家,通过发行500万美元的马克斯威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Maxwell Motor Corp.)债券来为克莱斯勒的轿车开发计划筹措资金。
1925年,当克莱斯勒决定全部收购马克斯威尔查默斯汽车公司时,他仍然是该公司的总裁。并于1925年6月6日创建了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 Corporation)。6月17日,组建了加拿大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 Corporation of Canada),后来改名为克莱斯勒 加拿大(Chrysler Canada)。 克莱斯勒于1926年和1927年分别在比利时的安特威尔普(Antwerp)组建S.A.克莱斯勒公司,在英国的伦敦组建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 (Chrysler Motors Ltd.),以帮助在北美经济下滑期间保证整个公司的利润。1928年,克莱斯勒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但克莱斯勒虽然盈利,公司似乎难以很好地组织它的经销商网络和生产之间发生的问题,因此公司必须寻找新的汽车车身来源(车身供应商)。
当年在克莱斯勒的大力倡导下,通用汽车公司收购了费希博德车身公司,导致后来急剧地限制允许克莱斯勒购买的车身数量。这是一个讽刺性的曲折,他的新公司正在为他当年对通用公司的建议而付出代价,这意味着克莱斯勒公司正在度过其早期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难时期。 收购道奇兄弟公司
约翰·道奇(John Dodge)和霍瑞斯·道奇(Horace Dodge)兄弟生于密执安州,早1914年7月17日,他们以500万美元的投资组建了道奇兄弟公司。第一辆道奇汽车于1914年11月14日驶下组装线。此后道奇轿车的销售情况一直很好,并且表现出了很好的耐久性。1914年,约翰·道奇驾驶他的两辆轿车,以每小时20英里的车速撞进砖墙内,进行了一次早期初步的轿车安全性试验。道奇兄弟公司还通过把轮胎从一幢4层楼房上扔下去的办法来进行轮胎安全性试验。在1915年,一辆道奇轿车行驶到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底部,并依靠它自己的强劲动力驶了上来。道奇兄弟公司的产品在国际上是很受欢迎的,尤其是在欧洲更加倍受青睐。
在创办了自己的汽车公司六年之后,道奇兄弟于1920年相隔几个月先后去世。克莱斯勒公司于1928年收购了道奇兄弟公司
克莱斯勒-道奇的结合使公司的双方都获得了利益,银行家们认为克莱斯勒是道奇的一个可靠投资者。克莱斯勒在道奇公司中获得了一支已经建立完善的销售队伍、一个铸造车间和一个锻造车间。同时,W·P·克莱斯勒也需要道奇的可靠声望和公众商业信誉。道奇的领导人迪龙与克莱斯勒彼此都知道对方在合作协议中的利益所在,但是他们拉长了正式的谈判来吸引人们的眼球。随着克莱斯勒对道奇的收购正式生效,公司完全具备了成为通用汽车公司(GM)和福特汽车公司 (Ford)的竞争对手的条件。加拿大的克莱斯勒公司收购了多伦多的加拿大道奇兄弟公司和卡车制造商加拿大格雷哈姆·兄弟公司。
迪索托(DeSoto)和普利茅斯(Plymouth)加入克莱斯勒家族
1928年迪索托(DeSoto)和普利茅斯(Plymouth)被合并到了克莱斯勒旗下。克莱斯勒创建各种不同分部的目的是为购买者提供不同价位的选择。普利茅斯提供低价位的汽车,道奇提供中等价位的汽车,而克莱斯勒则提供高价位的汽车。迪索托(DeSoto)虽然是针对通用汽车公司的奥克兰/庞蒂克 (Oakland/Pontiac)用户群的,但它通常与道奇同型装配、销售。
克莱斯勒、迪索托和普利茅斯三个品牌,除了它们的标志不同之外,几乎没有辨识的特征。汽车的最强有力的属性是它的核心技术,克莱斯勒的产品提供了四轮液压制动器和借助于采用专门的减振器而获得的良好的乘坐舒适性。1929年,正式建立了克莱斯勒汽车零件公司。
1929年开始建设在纽约市区的克莱斯勒大楼,在一段短暂的时间里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楼房。按照W·P·克莱斯勒的原意,这幢大楼是为他的家庭和孩子的未来而进行的一项远景投资,从来没有打算把它用作为自己汽车机构的一部分。
困难的时期没有妨碍克莱斯勒从事技术发明
克莱斯勒公司集中致力于技术创新,一个明显的成果体现在1934年推出的新车型艾弗罗(Airflow)上。该轿车的流线型的外形、乘坐的舒适性能和车架的结构把汽车设计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未来。艾弗罗轿车的外形设计由工程师卡尔·布瑞尔(Carl Breer)完成,他的灵感来自实际飞行的战斗飞机。W·P·克莱斯勒亲自批准了艾弗罗项目,并且要求同时有一个迪索托版本和一个克莱斯勒版本。
虽然,该车型没有取得效益几乎使迪索托品牌濒临破产。然而,艾弗罗轿车代表了技术的前沿和发展方向。与以前的车型相比,其车身结构重量轻,有更多的扭矩控制装置。由于艾弗罗轿车发动机的质量有三分之一被分配在汽车前轴的前方,所以轿车有更好的重量分配和更安全的操纵性能。
在那些年间,普利茅斯轿车继续充当公司利润的主导品牌。1934年,第100万辆普利茅斯轿车驶下了位于底特律的林克大路总装线。尽管艾弗罗轿车的销售失败和经济大衰退,但克莱斯勒公司在1934年仍然盈利。
克莱斯勒把领导的火炬传递给科勒
1935年,由于W·P·克莱斯勒希望在公司的日常活动中承担较少的任务,科勒接任了公司总裁的职务。克莱斯勒这时候快要60岁了,他计划就要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退休。在他退休以前安排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对一家空调与制热公司的控股。
另外,W·P·克莱斯勒想要保留艾弗罗这个品牌,并把它同另一种新车型艾斯特律姆(Airstream)一起留在市场上。公司的工程师们改变了艾弗罗轿车的某些过于激进的造型,运用于开发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的艾斯特律姆轿车。外形更加遵循常规设计手法的克莱斯勒和迪索托的成功表明,公司确实是灵活地适应变化着的市场变化和需要。科学的车身重量分配成为克莱斯勒公司的所有汽车品牌的一个重要特性。克莱斯勒公司于1935年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盈利,并且随时准备超过福特汽车公司占据美国汽车制造商的第二把交椅。1936年,在密执安州建立了只生产迪索托轿车独立品牌的大型工厂。公司的业务继续沿着稳定的进程开展,克莱斯勒生产了100万辆汽车,这个成就使克莱斯勒在销售量上仅次于通用汽车公司而居第二位。 克莱斯勒在1937年开始革新它的工厂和收购新的工厂。这一年也是生产艾弗罗轿车的最后一年。虽然当时没有受到普遍欢迎,但是艾弗罗轿车留下了一笔重大的设计遗产,许多现代的轿车多少都有一些与其相似之处。
在1937年3月,美国汽车工会要求得到克莱斯勒的承认。当克莱斯勒公司拒绝了工会提出的谈判条件时,工会举行了静坐罢工,底特律地区的八家工厂停工,全国许多工厂也举行了罢工。在密执安州==的首脑出面进行调停以前,罢工持续了29天。经过了一系列谈判之后,在4月6日,克莱斯勒公司同意与工会签署协议。
尽管汽车工业在1937年的景况相当好,但下一年却发生了另一次衰退,轿车的销售量削减了一半。然而,克莱斯勒公司却依然通过建设著名的美国密执安州的瓦尔然卡车/道奇城综合企业为将来继续进行了投资。随着无线电广播的广泛普及,克莱斯勒找到了一条在这个全国性媒体上作宣传的途径——赞助了“创造性的业余爱好者小时”主题节目。 W·P·克莱斯勒于1938年春天因病结束了他对公司的实际日常管理。但是,公司继续延续他发展技术创新的传统。尽管汽车工业1938年的销售形势总体上的增长是缓慢的,克莱斯勒公司的销售量却占了美国当年的汽车销售总量的四分之一。克莱斯勒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末,为美国陆军生产了25 000辆卡车。世界已经到了战争的边缘,而克莱斯勒公司正在为同盟国的武装力量生产汽车和其他设备。 克莱斯勒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勇士(Valiant)、Road Runner及其他大功率轿车,以混乱的状态刻下了汹涌的20世纪60年代开端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克莱斯勒公司历史的转折点。1960年,威烈姆 ·钮伯格(William Newberg)担任了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在L. L.科伯特(L. L. Colbert)重掌大权之前,他只做了64天总裁。科伯特在1961年离开了克莱斯勒公司,钮伯格因为某些克莱斯勒供应商之间的财务往来在内的利益冲突而辞职。首席设计师维尔基尔·爱克斯内尔(Virgil Exner)也离开了公司,迪索托(DeSoto)部门消失了,公司的四个部门变成了两个:克莱斯勒/普利茅斯(Chrysler/Plymouth)和道奇(Dodge)。在这一时期内,克莱斯勒公司避开了小型轿车的生产,相信消费者更喜欢要中型的和大型的车辆。1960年总的销售情况是平淡的,1961年也没有开始大的好转。7 000多名领薪水的雇员被辞退,第一季度的发货量下降了57%。
在1961年中期,凌·谭森(Lynn Townsend)就任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而乔治·洛夫(George Love)当选为董事长。公司的管理层提出了力图解决上一个十年遗留下来的财务问题的任务。在谭森的领导下,公司推出了新的标志用以取代原来的'朝前看' 标志。新的标志中带有叶片形状,表明公众心中牢记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带来了一个技术上的亮点--整体车身。克莱斯勒公司认为,冲压成型的钢板车身外壳焊接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将提供无振动的汽车,并且能够实施低成本的大批量生产。但是,整体车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外壳容易受到长时间的腐蚀而损坏。克莱斯勒公司的解决办法是覆盖以能够提供牢固保护作用的涂层。克莱斯勒公司的工程师们还开发了数学求解方法来解决车身的应力分布问题。今天,所有的汽车制造厂家都使用某种形式的克莱斯勒公司在30多年前研究开发的整体车身模式。
1964年,普利茅斯推出了巴拉可达(Barracuda)小型运动轿车,这是向克莱斯勒产品序列中添加的一种受到普遍欢迎的新产品。克莱斯勒的1965年车型,全部采用了新的设计。翼子板由前往后以一条连续的线条简洁成型,在传动区与下部车身之间具有轻微隆起。 克莱斯勒公司制造了若干版本的300-×(×为一个英文字母)系列汽车,其最后的车型是1965年的300-L。然而,被称为'大功率轿车'的汽车时代开始了,所谓大功率轿车是由高性能V8型发动机驱动的低档车。
克莱斯勒公司的前任总裁和董事长K.T.科勒(K.T. Keller)于1966年1月逝世。他的逝去标志着克莱斯勒公司又失去了一个通向公司创建日子的联系人。在那时,克莱斯勒公司占有美国汽车市场的 16.6%的份额。在汽车安全性领域,克莱斯勒公司第一个提供了座椅安全带的肩带约束系统。克莱斯勒公司的工程师们创造了空气滤清器组件,一个排放控制系统,用以改善发动机的性能。 1968年3月,购买了金-席里·瑟默斯(King-Seeley Thermos)公司的汽车资产和业务。该单位被称为克莱斯勒仪表(Introl)分部,由两个工厂组成。制造车速表、里程表、仪表板上用的其他仪表以及许多控制器件。克莱斯勒公司单独创造了第一个后窗清洗系统,以便让驾驶者能获得更好的能见度。
大功率轿车使汽车赛处于受欢迎的状态
克莱斯勒公司赢得了1968年'汽车经济运行'('Mobil Economy Run')竞赛三个类别的冠军。一辆普利茅斯·巴拉可达(Plymouth Barracuda)轿车、一辆道奇·科罗纳特(Dodge Coronet)轿车和一辆克莱斯勒·新约克尔(Chrysler New Yorker)轿车分别获得了从洛杉矶到印地安纳波里斯长达2 272英里行驶的冠军。这一年标志着普利茅斯轿车已经是第12年在该竞赛中连续获得至少一个第一名的成绩。
1970年,克莱斯勒公司开始了同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合作生产科尔特(Colt)轿车。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维尔基尔·波特(Virgil Boyd)就任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公司以强有力的财务状况进入了下一个十年。 1973~1974年冬,中东石油禁运产生了能源危机,其结果使得许多消费者的目光指向了小型的、经济的车型,而这些车型主要是由美国以外的国家制造的。日本的汽车制造厂家利用消费者对节省燃油的车型的需求愿望,向美国出口了许多经济型轿车。尽管大型轿车的销售情况后来有所回弹,但是美国已经获得了运行更小型的轿车带来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瞄准关心经济性的购买者,克莱斯勒公司的广告集中于更小型的车型。
因为美国==颁布了严格的总体平均燃油经济(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缩写为CAFE)标准以节省石油,克莱斯勒公司面临全行业范围的、影响基本车辆设计思潮的改变。在同一时间,管理部门颁布了排放的限制标准,以改善空气质量;颁布了安全性标准以保护车内乘员。如果进一步改进的需求冲击了技术的界限,则所有这些==措施就会增加以后年代的生产紧迫性。克莱斯勒公司作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最小的一家,受到==规章制度的限制而产生的负担最大,因为它只有最少的资源可用于开发与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同样的技术。当通用和福特已经推出了好几款超小型轿车的时候,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最小的轿车还是小型轿车道奇·达特(Dodge Dart)和普利茅斯·勇士(Plymouth Valiant)。但是,公司也销售从日本三菱公司进口的微型轿车科尔特(Colt)来满足消费者的更高的经济性需求。
1974年,整个汽车行业的产量下降了20%。虽然公司的市场份额大致保持不变,但克莱斯勒公司的总产量还是下降了26%。另外,公司还要对抗由通用和福特设定的标准和提高新车型的价格。尽管其他汽车制造厂家后来也跟着这样做,但是克莱斯勒公司承受了舆论批评的主要压力,并且即使把价格提高1%也要遭到消费者的猛烈攻击。
能源危机使克莱斯勒公司在1974年所发布的新车型黯然失色,汽车市场由于石油禁运引起的经济衰退而摇晃,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引起的压力的增高。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全都提高了价格。 1975年初,销售下降到了1970年的水平,并且累积有两个月的车辆库存。公司缩减了生产,并辞退了18 000名雇员以降低成本。==把汽车工业问题的责任归咎于汽车制造厂家的提高价格。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认为==应当做一点刺激需求的事,并且批评领导人鼓励人民节省开支而不是鼓励人民花钱以促进销售。1975年,克莱斯勒公司再次提高价格,导致了300 000辆新车停留在公司的仓库里。因为资金少,公司不能像竞争对手那样投入大笔的经费去支持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也就意味着探索新造型和新设计的机会少。这个状况形成了一个引起销售下降的老产品的恶性循环,其结果就阻碍了金钱投入新车辆的开发。因为公司问题的增多,质量控制和工作质量也下降了。
为了销售一些库存积压的车辆,克莱斯勒公司在1975年建立了汽车行业的第一个现金回扣计划,即:买一辆轿车,就可以得到一张现金支票。其他汽车制造厂家随即跟着这样做。同一年,克莱斯勒·科多巴(Chrysler Cordoba)轿车的发布和销售均非常成功,该车型被宣传为:'新的小型克莱斯勒',用以吸引消费者。
汽车制造厂家认为美国不顾外部的经济因素强制推行了一个达到排放和安全标准的硬性时间表。因为消费者对于他们的车辆大小的偏爱往往是不可预测的,而汽油的价格是经常波动的,通货膨胀是迅猛的。汽车工业依靠了最少3至5年的超前时间,正如三大汽车公司找到了一个发展方向一样,达到了==标准的要求。克莱斯勒公司作为三大汽车公司中最小的一家,是最容易受到这些市场力量的伤害的。
在1976年,克莱斯勒公司开始出售它的下属公司以加强在市场中的地位。公司将空调与制热部(Airtemp Division)卖给了弗德尔(Fedders)公司,以及引入一些参加冒险行动的合作伙伴到某些美国海外企业。克莱斯勒公司还将它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装配厂卖给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机械工厂里发生了大量的废水处理问题,需要除去水中的润滑脂和润滑油。这时,克莱斯勒公司采用了电涂底漆的工艺。汽车车身被浸入电涂底漆之内而达到抗锈蚀的目的,使油漆的应用更加有效并降低其向空气中的排放量。该工艺过程几乎不产生废弃物,并且消除了喷漆工艺。公司还重新制定了表面亮漆的配方,以包含更多的固体粒子和更少的溶剂。公司也附加了焚烧控制器以减少从油漆固化炉中排放出的污染物。
但是,克莱斯勒公司的总的销售情况在这一年还是低的,而对其他汽车制造厂家则是相对比较好的一年。在这个期间,普利茅斯暂时离开了大型轿车的市场,而公司作为整体,不久也跟着离开了大型轿车的市场,1979年的纽约人(New Yorker)车型的广告则集中在宣传车型的造型和经济性上。 克莱斯勒公司经过12年的努力,推出了它的第一个敞篷车:克莱斯勒·雷巴戎(Chrysler LeBaron)和道奇400。克莱斯勒公司还把大型高级轿车改制成K型轿车的加宽型号,这一年,公司的净利润达到了1亿7 010万美元。
1983年7月13日,克莱斯勒公司向主要债权人归还了贷款。公司向美国联邦、州、加拿大的省和地方;向它的工会、雇员、供应商、销售商和管理部门表示祝贺,祝贺他们同公司一起工作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克服过去的财务困难所取得的成绩。
1983年,克莱斯勒公司宣布了在它的历史上最大的年利润:9亿2 500万美元。克莱斯勒公司在1983年通过推出小型厢式汽车开创了一个新的汽车市场区间。此后不久,克莱斯勒公司获得了意大利的豪华轿车制造厂家玛莎拉蒂的15.6%的股权。1985年,克莱斯勒公司与日本三菱公司组成了一个联合投资公司:钻石星(Diamond-Star)汽车公司。
8、丰田汽车公司的发展历史?
田(トヨタ豊田)是世界十大汽车工业公司之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丰田喜一郎1933年在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成立汽车部,1937年汽车部正式从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中独立出来,成立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早期的丰田牌、皇冠、光冠、花冠汽车名噪一时,近来的克雷西达、凌志豪华汽车也极负盛名。TOYOTA在汽车的销售量、销售额、知名度方面均是世界三强公司之一。TOYOTA生产包括一般大众性汽车、高档汽车、面包车、跑车、四轮驱动车、商用车在内的各种汽车。
丰田创始人为丰田喜一郎。1895年,丰田喜一郎出生于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中学工学部机械专业。1929年底,丰田喜一郎亲自考察了欧美的汽车工业。1933年,在“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设立了汽车部。丰田喜一郎的同学隈部一雄从德国给他买回一辆德国DKW牌前轮子驱动汽车,经过两年的拆装研究,终于1935年8月造出了一辆GI牌汽车。该车是二冲程双缸,木制车身,车顶用皮革缝制。
1934年,丰田喜一郎决定创立汽车生产厂。1937年成立了“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地址在爱知县举田盯,初始资金1200万日元,员工300多人。
1936年底至1937年初,丰田制造的卡车因质量差销售一直不景气。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后,陆军大批采购卡车,丰田公司的所有库存车一售而空,丰田公司赚了大钱。
1950年4月,丰田汽车乐售公司成立,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46亿日元的巨额订货,丰田迅速发展起来。1952年3月27日,丰田喜一郎因一时激动而脑溢血去世。1974年,丰田与日野、大发等16家公司组成了丰田集团,同时与280多家中小型企业组成协作网。1982年7月,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和丰田汽车销售公司重新合并,正式更名为丰田汽车公司。
丰田的产品范围涉及汽车、钢铁、机床、电子、纺织机械、纤维织品、家庭日用品、化工、建筑机械及建筑业等。1993年,总销售额为852.83亿美元,位居世界工业公司第5位。全年生产汽车445万辆,占世界汽车市场的9.4%。2006年,丰田的全球汽车销量为880.8万辆。
日本丰田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在世界汽车生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丰田公司的三个椭圆的标志是从1990年初开始使用的。标志中的大椭圆代表地球,中间由两个椭圆垂直组合成一个T字,代表丰田公司。它象征丰田公司立足于未来,对未来的信心和雄心。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百。
2008年度《世界收入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5。
TOYOTA标志的含义(1989年10月设定)
此标志发表于1989年10月,TOYOTA创立50周年之际,设计的重点是椭圆形组成的左右对称的构成。椭圆是具有两个中心的曲线,表示汽车制造者与顾客心心相印。并且,横竖两椭圆组合在一起,表示丰田(TOYOTA)的第一个字母T。背后的空间表示TOYOTA的先进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延伸,面向未来,面向宇宙不断飞翔。
9、汽车的发展史是什么
汽车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汽车工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综合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产业。
世界各个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汽车工业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的研制、生产、销售、营运,与国民经济许多部门都息息相关,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
汽车也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水平的标志。汽车的保有量随着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汽车的数据很多并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促使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汽车数量过多也造成噪声、污染、道路壅塞、事故较多、停车场短缺等社会问题。所以,汽车工业还必须以性能优异的产品来适应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的严格限制。
自第一辆汽车1886年问世至今一百余年期间,汽车工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产量大幅度增加,技术日新月异。目前全世界汽车的保有量已超过5亿辆。主要汽车生产国家是:日本、美国、德国、法国、原苏联、意大利、加拿大、英国等国。全世界汽车年产量近5000万辆,其中日、美两国的产量约占50%,欧洲各国总计占30%。自本世纪初至70年代的数十年期间,美国汽车工业一直遥遥领先。日本则是后起之秀,从1950年产量仅3万辆迅速跃至1970年的529万辆,继而在1980年达到1104万辆,开始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位。
日、美、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特点是资本集中垄断,利用高科技优势,采取大批量生产方式。例如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垄断了美国90%以上的汽车生产,西方八大汽车集团的轿车产量,占世界轿车产量将近70%(表0-1)。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衰退、能源危机、政局动荡、石油价格波动、市场竞争激烈等许多因素对汽车工业影响很大。近十余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保有量和需求量已渐趋饱和,汽车工业在50、60年代迅速发展的势头已减缓,企业间竞争激化,贸易保护主义迅速蔓延。美国的汽车产量连年上、下波动,西欧汽车产量停滞不前,企业不景气和严重亏损导致股权转让以及兼并改组。世界各大汽车公司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采取将产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的对策,寻求多样化的国际合作方式,实现跨国经营。多边合作、联合生产、合资入股、渗透兼并等方式使跨国公司日益扩大,汽车的生产经营渐趋国际化。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工业正在崛起。其中不少国家都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采取引先进技术和装备、进口全拆散零件(CKD)装车,逐步提高国产零件的装车比率,进而使主要部件自给,然后扩大零部件及整车出口的模式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西班牙、巴西、韩国等国就是采取这种模式使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典型例子,其汽车年产量已达100万辆左右的规模。在这些国家中,由于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逐年增长,对汽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采取合资经营或进口半拆散零件(SKD)装车等方式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可是,发展中国家要振兴汽车工业,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原料短缺、人才不足、销路不畅等种种困难。
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在1949年后才建立起来的。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在长春市兴建,仅用三年建成并于1956年10月开工,大批生产装载4t的解放CA10货车,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在1958年该厂又制造了我国第一辆轿车——东风牌轿车,接着又开始小批量生产红旗CA770高级轿车。
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在一汽逐步扩大生产的同时,我国各地一批汽车修配企业相继改建成汽车制造厂,此外,城建和交通部门等也设立了一批公共交通车辆代厂,使我国汽车的品种和产量进一步发展。这批工厂及其产品主要有: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装载2.5t的跃进NJ130轻型货车,济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装载8t的黄河JN150重型货车,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的BJ212轻型越野车,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装载2t的BJ130轻型货车,上海汽车制造厂生产的SH760中级轿车,上海客车厂生产的SK640中型客车和SK660铰接式客车以及北京市客车总厂生产的BK640和BK651客车等等。1968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开始动工兴建我国规模最大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以后又建成生产重型汽车的四川、陕西等较大的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于1975年生产第一个车型——装载2.5t的EQ240越野汽车,1978年7月主导产品——装载5t的东风EQ140货车正式批量投产,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了一大批地方企业的发展。198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已超过22万辆。
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我国汽车工业又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1982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在中汽公司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汽车行业以各个大型骨干厂为主,联合一批相关的中、小企业组建了解放、东风、南京、重型、上海、京津冀等六个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和一个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专业化分工生产,有利于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加快了主导产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开发的步伐,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多,汽车产量翻了一番——1985年产量超过44万辆(图0-2)。
1985年,中央“七·五”计划建议中提出了要把汽车制造业做为支柱产业的方针,1987年国务院又确定了发展轿车工业来振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这两项决定确立了我国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在中央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我国汽车工业坚持走联合、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道路,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中汽公司及其下属机构经过调整改组,充实了解放、东风、重型三大汽车企业集团并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以天津、上海、沈阳等城市为中心的汽车生产企业也组成了一些地方性企业集团。此外,其他部、委所属企业以及一批军工企业也从事汽车产品的生产。
“七·五”计划期间一汽完成换型改造后已形成年产8万辆新一代装载5t的CA141(CA1091)货车的生产能力。二汽也已形成年产10万辆货车的生产能力。各汽车企业定型投产的基本车型有30多种,改装车、专用汽车新产品200多种(主要生产厂家及产品品种如表0-2)。10年来我国汽车工业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0多项,其中整车项目有:与德国、法国、美国合资生产的轿车和吉普车,引进奥地利斯太尔(STEYR)和德国本茨(MERCEDES—BENZ)重型汽车,美国和英国矿用自卸车,意大利依维柯(IVECO)和日本五十铃(ISUZU)轻型货车,以及铃木(SUZUKI)微型汽车。为了发展轿车生产,我国已确定了以一汽、二汽、上海为三大基地。
一汽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经营,1990年奥迪100(AUDI 100)轿车的生产线正式开工投产,同年双方又签订了年产15万辆高尔夫(GOLF)和捷达(JETTA)轿车的协议书并开始兴建生产基地。二汽与法国雪铁龙(CITROEN)公司合作生产轿车的协议书亦于1990年底签订并实手实施。上海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生产的桑塔纳(SANTANA)轿车,1985年底投产以来第一阶段规划已基本完成,在“八·五”规划末期预计年产量可超过10万辆。除了三大轿车生产基地外,还确定了天津、北京、广州三个较小的轿车生产基地:天津引进日本大发公司技术生产夏利(CHARADE)微型轿车,北京与美国汽车公司(AMC)合资生产切诺基(CHEROKEE)吉普车,以及广州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合资生产的标致505(PEUGEOT505)轿车。由于这些企业进步较早,基本建设及零部件国产化工作均已取得显著成绩。
我国汽车工业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巩固、调整与发展,虽然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汽车品种尚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但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关明确了发展方向,为迅速腾飞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到本世纪末,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分期分批建成几个大型现代化的轿车、轻型车、重型车基地并进一步提高中型车的水平。届时,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将超过1000万辆,年产量将超过100万辆并跃居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的行列。
10、谁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我认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国汽车工业1953诞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初步奠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产品从无到有。第二个阶段,1978年到20世纪末。中国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开始全面发展。这一阶段是我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商用汽车发展迅速,商用汽车产品系列逐步完整,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型汽车、轻型汽车的不足得到改变。轿车生产奠定了基本格局和基础。我国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发展、自主经营,大企业集团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汽车工业企业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严重的行政管理的束缚。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使中国汽车工业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摸索了对外合作、合资的经验。第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1.1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1)中国已经稳居世界汽车生产与消费的前三位
2007年,我国生产汽车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比上年净增160.27万辆:销售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比上年净增157.6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乘用车去年产量638.11万辆.销量629.25万辆。涨幅都超过了21%;商用车去年产量250.13万辆.销量达到249.90万辆,同比增长22.25%,高于全行业的增幅。
总体来看,我国汽车产销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已分别位列第三位和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产销大国。
(2)自主品牌汽车稳定增长
在商用车方面,自主品牌继续成为主流,过去3年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北汽福田、东风、一汽,江淮、金杯股份、重汽、长安有限、江铃、南汽、陕汽等10家企业共销售商用车167.69万辆,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67%。
在轿车方面,自主品牌轿车销量达到124.22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26%,其中夏利、QQ、福美来、旗云、F3、骏捷、自由舰、A520、奔奔和吉利金刚等十大品牌共销售轿车88.91万辆,占自主品牌轿车销量的72%。
SUV呈高速增长态势,自主品牌的哈弗,瑞虎分别销售5.78万辆和5.01万辆。MPV销量增长不明显。瑞风和风行分别销售4万辆和1.07万辆。
总体来看,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经过产品结构调整,2007年比2006的市场占有率略有下调。但总量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局面。
(3)“走出去”的态势初步形成
2007年,汽车出口延续了前几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其中整车出口量达到61.27万辆,同比增长79.85%,出口金额达到7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出13量及出口金额再创历史新高。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民族汽车企业已经成为轿车出口的主力,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生产和配套体系。在中低档轿车,客车和载货车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
我国华展,奇瑞、力帆、吉利等自主品牌厂家纷纷加速海外生产基地的开拓步伐,2007年以来先后在朝鲜、伊朗、俄罗斯、乌克兰等地设立海外工厂。
我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走出去”的态势初步形成。
(4)兼并重组获得重大突破
2007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上汽?跃进全面合作签约仪式”。江苏跃进汽车有限公司将其下属的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业务,全面融入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其中整车及紧密零部件资产进入上汽集团控股的上海汽车,其他零部件与服务贸易资产进入上汽与跃进合资成立的东华公司。
上汽集团将建成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未来3年上汽将投入85亿元人民币,把南汽打造成为年产30万辆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上汽、南汽联合后,短期内将实现年产销汽车200万辆。
总体来说,上汽和南汽进行全面合作,有利地推动了汽车业的兼并重组,有利于改变当前中国汽车业分散发展的局面,同时加快改变当前汽车行业大而不强、过于分散的局面。
1.2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加快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
(1)自主创新加速发展
2007年一汽解放J6重型载货车和东风1.5t级高机动性越野车的成功开发,标志着我国重型载货车和越野车开发能力的重大突破,具备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试制能力,掌握了关键总成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规范的开发体系和开发流程,对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汽自主研发的V12发动机CAl2GV的成功点火,意味着我国掌握了开发顶级轿车用V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里程碑。
奇瑞、吉利、长安、华展、比亚迪、力帆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在全力打造自主品牌轿车方面继续取得新的成就。
一汽集团在未来8年(到2015年)将投入130亿元发展自主品牌,建设4个轿车平台,开发50款自主品牌轿车车型;东风公司为发展自主品牌成立的东风汽车乘用车公司,到2010年,自主品牌的销量将提升到72万辆,占销售量的53%;上汽集[]2007年宣布将筹资270亿元投向自主品牌建设。
(2)新能源汽车迈入重要起步笠
2007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迈入重要的起步年。
目前,全国共有60多种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在试验运行,建立了北京、武汉等4个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及6个相应的关键零部件测试基地。已有8个混合动力汽车进入国家机动车产品公告。
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但在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和纯电动轿车产业化方面已有突破性进展。
(3)汽车产业联盟开始形成
我国汽车市场国际化竞争程度较高,企业创新基础条件较为薄弱,通过技术联盟实现企业间和产。学、研间的联合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2007年11月,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国内汽车、机床及相关制造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计35个单位联合发起的。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成立,以促进我国汽车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007年12月27日,“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告成立。该联盟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一汽、东风、吉利、长安、奇瑞等汽车制造企业、材料冶金企业及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计12个单位组成。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轻量化技术水平和碰撞安全性。
(4)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吉林长春、湖北十堰、安徽芜湖、广东花都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初步形成了华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部件集中区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拥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在1000个左右,关键集群区域约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