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些没卖出去的滞销车,未来将会如何收场?
对于经销商,“滞销车”有三大痛点:占资金、占库存、毁形象。首先占资金。每一个经销商,营销就需要资金。而滞销车数量越大,占据经销商进货资金就越多。经销商在进货,上新品,促销推广等方面受到资金的制约。第二占库存。滞销车由于消化速度的慢,占据大量库存面积,使得经销商经营压力增加。第三毁形象。滞销车基本都属于老款车型,甚至很多滞销车成色差或者有划痕,如果店里陈列滞销车,多么高大上的终端形象都会被拉下档次。
滞销车进货价并不便宜,因此经销商要尽可能减少滞销车的数量。那么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滞销车呢?第一个原因是厂家的原因。新品更新速度太快,而产品并不适销对路。经销商在厂家的指导下,多上新品多赚利润。但是一旦进货回来卖不掉就成为滞销车。第二个原因是经销商自身的问题。选择进货的车型与当地市场不对路。有的车型符合,但是定价太高;有的车型在当地根本不受欢迎,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滞销车。
处理滞销车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价。当然这种降价可以有两种方式进行,第一是直接降价,并且降到消费者心动。第二是搭配赠品,让消费者明显感觉到实惠。当然无论哪种方式,在滞销车的处理上,经销商绝对不能想着赚钱,尽量不亏本即可,适当亏损快速处理也是可取的!
某汽车厂商的内部人员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解3释:如果厂商减小造车规模,自家的上万员工将会面临失业的窘境,牵扯到的人员数量十分巨大。这也将使汽车厂商面临暂时歇业或者干脆关门的大问题!所以每个汽车厂商在对是否减产的问题上,都会慎重考虑......
因此,即便汽车厂商知道自己的汽车滞销,也不会停下大批量生产的脚步!甚至有些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新车,连人还没有见到就被送到了“汽车墓地”,正式沦为废弃车辆!
那么一定有人会有质疑,在发达国家拥有三辆或以上汽车的家庭比比皆是,怎么会卖不出去呢?目前全世界可以上路的汽车大约有100亿辆!这远远比世界人口总和还多得多!即使全世界每人都有一辆车,也还会有几十亿辆汽车没有地方可去!而且,汽车有自己的使用周期,一般来讲车主淘汰一辆旧车需要好几年,有些皮实耐用的汽车甚至可以开20几年!这也使得全世界每年的汽车产量远远大于每年的汽车需求量!
2、二,在当前汽车行业背景下,汽车经销商有哪些痛点?消费者有哪些痛点
像我们做汽车油漆批发的,痛点主要有两个:1、就是利润很低;2、就是物流发货问题和破损问题,很多物流不收油漆,而且容易破损!即使破损也不赔!
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提车?
双11就要到了,各大电商网站纷纷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低至五折、一天三送货等信息让人眼花缭乱。包括汽车等一些大宗消费品电商平台也纷纷在双11的当口放出狠招。可是究竟在电商平台买车靠不靠谱?又该如何选择才能“不操心”的买到心仪汽车?
平时大家买车,比较相似的做法都是先线上论坛各种对比数据,扒评测,然后确定车型后找一靠谱懂车的朋友,咨询各种问题后再去4S店看车。整个买车过程用户反馈:买车虽然是高兴事,但买车过程费力又累心。
现在这种买车模式随着易车这样的汽车电商兴起逐渐开始改变,越来越来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电商买车。除了实惠的价格外,电商平台提供的一些服务让普通用户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买车方式。尤其是易车推出的一个新岗位——专门帮人买车、全程陪同砍价试驾提车的“车顾问”。来看几个真实的买车案例。
靠谱:“没现车,"车顾问"奔赴全城提到车”
“8月的时候,因为公司业务扩大,急需一台别克商务车,准备一星期之内提到车。咨询了好几家4S店,都没有现车,真是“有钱买不到”的局面,在朋友圈发牢骚之后,一朋友推荐了易车,说有专门帮人买车的车顾问,他们资源比较广泛,或许有现车呢。于是我就按照朋友的推荐,在网上下了订单,交几百块的订金就可以了,并且这订金是可以抵扣车钱的。”孙先生这样说。
孙先生还强调,在网上下了订单之后,一般很快就会有车顾问和车主联系。在这儿提醒大家,一定要在正规的网站下单,以防被骗。
“车顾问电话详细咨询了我的需求,得知我是急需用车后,就去联系4S店了,找了半天还真的找到了有现车的4S店,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而且这服务全过程都是免费的。”最终,孙先生以最快的速度买到了一辆别克商务用车。
到位:新妈妈的贴身顾问,省出时间照顾宝宝
“没结婚之前自己一个人住,出门打车特别方便,懒得买车开车。去年结婚加宝宝出生了,打车特别不方便,迫切需要买一辆车了。我家住在大兴区,附近的4S店还挺多的,于是网上各种看车型、查价格、去4S店砍价。每天忙的都快没时间照顾孩子了,看了一个月,由于预算、外观、空间等因素,还是没看到喜
欢的车,也累得不行。”戴女士说,估计有孩子的家庭都有这种烦恼。
“正发愁的时候,有个朋友推荐我去易车试试,说网上买车可以便宜很多,而且还有车顾问会跟着帮忙看车、砍价,我觉得是个省事的办法。于是,按照她的推荐去易车下了单,没过多久就有车顾问联系我,帮我找的4S店比我看的还便宜3000块钱,虽然在丰台,但是便宜啊,还是挺满意的。”
“去店里看车、试驾、提车的过程,车顾问也是全程陪同,前前后后买车花了不到两周,省了不少时间。”戴女士兴奋地说到。最终,戴女士以低于自己查询价3000块的价格,买到了一辆雪铁龙世嘉,还免费拿到一套贴膜。
低价固然重要,服务才是王道
目前汽车电商风起云涌,虽然相较线下4S店,通过线上渠道能够价格便宜,但为何汽车电商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大多数消费者不敢尝试网上买汽车这类大宗消费品的原因,就在于网上订购虽然便宜,但怕后续服务跟不上、心里没谱,加上买房买车是大事儿的传统观念,绝对要谨慎再谨慎。
易车车顾问服务正是抓住用户网上购车的消费痛点,让一个类似于朋友的车顾问全程陪同,他站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的立场,能够客观公正的给建议,用户心里自然会踏实很多。另外,由于这些车顾问均懂车、熟悉汽车销售,而且还经过易车专业培训,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快速推荐车型,陪同用户试驾、答疑解惑,还能为用户提供贷款、车险等专业选购建议。此外,车顾问到4S店后还会再帮用户争取一轮优惠,自然受到用户的欢迎。
据了解,近期易车的车顾问团队规模再创新高,达到了9000多名。今年双十一期间,他们将在全国30个城市为用户服务,并首度将服务领域从新车延伸至二手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会越来越明显,汽车生意也会更多地在人与人之间展开,尤其价格并非购车用户的唯一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车顾问这种形式越来越受到追捧,也是大势所趋。
4、未来三五年,中国车企只剩五六家?看完3月销量,这事要发生?
随着3月份各行各业开启复工复产模式,久违的烟火气开始复苏,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之前车企积累的订单开始快马加鞭地释放,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一点,在3月份的销量数据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以4月9日乘联会公布的3月份乘用车产销数据来看,狭义乘用车3月零售量达到了104.5万辆,同比下降40.4%,环比增长317.5%;批发销量为100万台,同比下滑48.1%,环比增351.1%。
由此来看,虽然同比依然下滑,但是环比剧增已是不争的事实。接下来,我们就上述榜单的TOP10车企所展现出来的三个核心信息点给大家详细阐述一下,看看当下的车市处于怎样的状态?
自主车企两极分化明显
在去年广州车展期间,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再度抛出了自己的重磅预测,即未来三五年内关停并转的车企还会更多,最终中国品牌车企将“只剩五六家”。
在当时,或许仍有一部分人持否定态度,认为海纳百川的中国车市包容性很强,即便是处于二三阵营的中国车企度日艰难,但只要不放弃,还是有机会的。
但是,谁也没想到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就当下形势来看,保不齐还真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这一点在上述销量TOP10上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直观来看,吉利3月卖了7.3万台,市占率为7.3%;长安3月卖了7.1万台,市占率7.1%;长城3月则卖了4.2万台,市占率为4.2%。这三家自主车企加一起的市占率为18.6%,如果再加上TOP10中其他7家车企的40.8%市占率,相当于TOP10俱乐部拿走了60%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相当大一块蛋糕被TOP10分走了,其他车企只能饿肚子了。
毋庸置疑,这是个可怕的数字,因为意味着剩下的六十多家车企只占有40%的市场份额,如果再加上乌央乌央的造车新势力,竞争会更加的惨烈。也就是说,当下金字塔结构已经显现出来,不排除TOP10俱乐部会继续蚕食剩下的60%市场,这样一来尾部的小车企日子会更不好过。
合资车企马太效应加剧
整体来看,合资品牌中执牛耳的依然是那几家车企,可见在合资品牌中的金字塔也已十分牢固,且马太效应程度不亚于自主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日系品牌的表现可圈可点,虽然由于特殊原因本田暂时掉了队,但是随着复工复产再加上本田的口碑,有望在后续月份迎头赶上。而东风日产和广汽丰田的表现也十分稳定,不出意外的话,2020年日系车的日子依然好过。
和德系车、日系车稳定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系车的落寞,其中以上汽通用的退步最为明显,突出表现在终端市场的反馈不乐观。
以别克为例,除了GL8很坚挺外,剩下的车型都拿出了大幅终端优惠,比如说英朗,眼下近乎对半卖,1.5T君威的价格跌至15万多,而君威则跌到近20万,更不用说品牌价值更低的雪佛兰了,迈锐宝XL这款B级车,目前市场终端优惠完11万多,十足A级车的价格,但即便如此自降身价,收效也不是十分明显。
豪华车企形势虽好但仍有痛点
都在说整体车市低迷,但是表现在豪华车市场,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儿,貌似从终端市场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无论是一线的BBA,还是二线的凯迪拉克和沃尔沃,其2019年销量都不错,并且从上面的榜单来看,BBA的合资车企再次进入了TOP10,可见势头依然很猛。
在一些汽车行业评论员看来,豪华品牌的销量之所以乐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价换量”。比如说2019款奥迪A4L,原本终端优惠力度就很大,这新款上市后2019款直接七五折开卖;二线豪华品牌的沃尔沃,S90直接10万元优惠,价格和S60来到一个段位;还有业界流传的“七折虎八折豹,价格跌得人心跳”,都反映了这一个无奈的现实。所以说,别看豪华品牌这两年卖得风光,其实各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当然,和上面提到的马太效应一样,在豪华车市场,这种情况也在持续发酵,突出表现在捷豹路虎、英菲尼迪、讴歌、Jeep、林肯等品牌,在BBA降价的压力之下,日子将越来越难过。尤其是相比于自主品牌以及合资品牌的运营成本,这些豪华品牌受到的压力无疑更大,总而言之,接下来的挑战十分的严峻。
结语:我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透过上述车企在3月份的表现,算是给2020年定下了一个基调。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形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马太效应持续加剧,还是转化为百家争鸣的状况,我们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尴尬的汽车新零售,从火热到落寞的四年
[ 亿欧导读 ]?谁也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谁也不敢大步迈进。
作者丨丁唯一
编辑丨张宇喆
四年前的云栖大会上,马云曾说,“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可以说,马云在浇灭了电商旧火的同时,又点燃了一把新火。
“新零售”就是这把新火。此话一出,各行各业蜂拥而至,其中就包括汽车产业。
除了一直存在的零售平台,商务部在2017年开始实行《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打破了12年来汽车品牌授权单一的机制,放开了汽车销售的准入门槛之后,各大势力纷纷试水汽车新零售。
2017年几乎成为了汽车新零售的元年。当年上半年,行业内就出现了国美汽车和苏宁汽车超市等大企业,汽车之家车商城、易车淘车、牛牛汽车、卖好车等各类互联网购车平台也集中涌现。当年,易鑫集团更是在港交所获559倍认购上市,成为汽车新零售第一股,名声大噪。
易鑫集团logo/易鑫集团官方
彼时的百舸争流之态有多火热,现在一地鸡毛的情形就有多落寞。
截止1月6日,易鑫集团市值为108.99亿港元,而其上市首日市值达到了639亿港元。同期,优信的市值为7.05亿美元,仅为IPO时的1/4。苏宁汽车超市当年信誓旦旦地宣布要在2018年布局20家汽车超市,而当年实际布局的店面仅有6家。此外,瓜子、团车网这样的头部平台也都陷入了盈利难的困境中,悄然解散的中小企业也不在少数。
发展至今,各家都在积极尝试各自的招数,但目前却仍然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供大家效仿。汽车新零售,现在还停留在一个“趟水过河”的状态,谁也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谁也不敢大步迈进。
如今,汽车市场正值寒冬,当传统销售渠道遭遇天花板时,属于汽车新零售的机会来了?
传统销售渠道遇冷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2018年汽车经销商生存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经销商数量已经从2008年的1.4万家增长到2.9万家。
同样在2018年,市场进入负增长时代,也给经销商带来巨大压力:相较于前一年,经销商新车毛利率从5.5%骤降到0.4%,亏损经销商占比从11.4%增加到39.3%。
到了2019年,经销商的经营状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劣。据《2019年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44%的汽车经销商呈现亏损状态,而盈利经销商占比仅为29%,总量不足9000家。
2018年,广汇汽车出让23.865%的股份给恒大集团,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业绩下滑导致“缺钱”。2019年第三季度,广汇汽车营业收入为414.67亿元,同比下降1.8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36亿元,同比下降29.4%。2019年9月,另一头部经销商庞大集团遭退市风险警示,其资金链紧张也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头部经销商的日子尚且如此,“中小散户”的困境更加明显。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在2019年的11个月均位于警戒线之上。在汽车流通协会最近一次的月度会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兼产业协调部主任郎学红表示,“虽然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是车市回暖的信号。”
“虽然需求指数仍在回落,但只要需求量不上升,就不会出现回暖,”郎学红认为,“从价格上看,厂家和经销商还是在让利,目前依旧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并没有回暖的迹象,明年的压力依旧巨大。”
但在经销商业绩下行的过程中,汽车新零售似乎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下沉市场,试水汽车新零售
2018年,飞速增长了28年的中国车市迎来了首次负增长,当年汽车销量为2808.1万辆,同比下降2.8%。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了2019年,截至2019年11月,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17个月出现同比下滑。
“车市寒冬越严峻,主机厂就越意识到下沉渠道的重要性。”车行168首席执行官杨祖山对亿欧汽车表示。因此,当传统的4S渠道遭遇销量天花板,深入到田间地头的二网经销商就成了渠道下沉中重要的一环。
二网经销商,实际上是最早存在于下沉市场的“黄牛体系”。据美通社报道,粗略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二网经销商超过了10万家。它们广泛分布在乡镇和农村,并且还将继续存在。
在下沉市场中,装修华丽的4S店进不来,熟人生意大行其道,似乎所有的商业圣经都失去色彩。下沉市场的二网店以小规模店面为主,甚至存在大量夫妻店。受限于店铺面积和自身体量小,二网店大多资金周转度低,没有大量囤货的能力。他们的经营方式主要是等待客户上门寻找匹配车源。然而,消费者的需求是分散的,这就导致用户对二网经销商的货源多样性要求非常高。
而在汽车市场的二元格局中,4S店由主机厂商直接供货,但主机厂从不和二网经销商对接。这就导致二网经销商在竞争中存在天然劣势,货源成了他们的核心诉求之一。
主机厂这边有触达下沉市场的诉求,而二网经销商又需要货源渠道,但二者却无法直接合作。由于这样断点的存在,汽车新零售平台应运而生。
人人都想破局汽车新零售,各家也都在尝试各自的招数。
车行168,以解决二网经销商货源的痛点为主,借助大搜车集团的客源、及金融保险资源逐渐向全服务链条打通。神州优车则是选择联手宝沃汽车推出新零售平台,提出“千城万店”计划,以实现低成本运营,将经销商变为服务商,网点下沉接近用户。车势公司除了为新车二网提供其数字零售工具“车易销”以外,还通过新零售平台“买车车”,实现对经销商进行“新金融、新渠道、新供应链”三方面的赋能,打造汽车流通网络。
路还很长
新旧模式的交替从来不可能一马平川,更何况汽车新零售面对的是已经成形多年的4S店模式。
目前汽车新零售平台还看不到成功的案例,大部分平台只是起了引流的作用,并没有真正打通整个新零售。一位主流主机厂的从业者告诉亿欧汽车:“未来汽车新零售模式的突破应该是在整车厂端形成的。”
整车厂端新零售的最佳案例就是特斯拉。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采取了直营店的模式,而非传统的4S代理模式。特斯拉客户可以在网上下单、并在线下交付,维修服务则可以在外包的经销商处。这种模式也吸引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效仿,比如蔚来、小鹏汽车均建立了自己的直营店。
特斯拉门店/特斯拉官方
当市场在跌入寒冬的时候,谁都不想再固守成规。传统车企也在汽车新零售上寻找出口,但碍于自身的束缚,在思维、组织架构和资源分配上都很难推出十分激进的新零售模式。当前,车企的更多精力都在新四化的转型上,在新零售方面的注意力并不高。
传统的4S店模式依旧稳固,他们将长期存在,并把握着一二线城市的主要市场,汽车新零售对这一市场难以撼动。汽车作为耐用商品,有售后服务的需求。汽车新零售平台无法真正完成商业闭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无法解决服务问题。
在低线市场,汽车新零售的局面更加尴尬。渠道下沉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客源分散、抗风险能力差、熟人生意大行其道等问题,互联网创业者是否能轻易挤掉原有渠道的份额,还是需要画一个问号。
而在车市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下,汽车新零售想要获得突破则更加困难。目前为止,能够实现正向现金流的汽车新零售平台几乎没有。
2019年中秋节前夕,车好多集团CEO杨浩涌在内部信中表示,“瓜子二手车和毛豆新车两大业务的亏损均大幅收窄”,但也证明了,即使是头部企业,距离盈利仍有距离。
作为赴美上市第一股的团车网也被指责太过“烧钱”。2019年第三季度,归属于团车网股东的净亏损为4680万元。即便以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核算,该公司净亏损也达到了3760万元,同比扩大了350%。
这些企业与市值大比例蒸发的易鑫和优信都是行业内的头部玩家,但他们的市场表现却让人不得不摇头。
互联网公司的症结就是,它们并不具备在汽车新零售上完成闭环的实力。未来,汽车新零售平台想要提升竞争力,必须在新渠道、新金融和新供应链上给予客户全新的体验。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先活下去。
如今的汽车新零售平台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真正的生死战还未真正开始。
编辑:张宇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如何提高汽车销售的话术和引导技巧?
提高销售话术和引导技巧::1、首先要丰富自己的车辆知识、不断的学习;2、要知道车辆的卖点在哪里;3、根据客户的需求推荐合适的车辆;4、要了解竞品中的优缺点,经常关注竞品车辆的动态。
7、吉利汽车为什么销量好?
2018年11月,吉利汽车销量为141,661辆,逆势环比增长10%。今年前11个月,吉利汽车总销量达1,407,505辆,同比增长29%。在车市持续下滑,尤其是诸多主流合资品牌均呈现负增长的态势下,吉利汽车持续保持稳健增长,以远高于行业的增长速度,引领中国品牌逆势上扬,助力中国品牌自信向上。
接下来,从“产品为王”、“用户思维”、“体系能力建设”、“开放包容态度”、“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建设”等维度,阐述吉利汽车的发展之道。
产品为王,好产品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
品牌的本质是消费者的认可度、喜好度,更是对产品技术、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的认可。
吉利从以价格为导向的“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以科技、品质、品位为导向的“造每个人的精品车”,期间品牌发展最为关键的转折点有两次:2007年发布了《宁波宣言》,放弃价格战,开始打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服务战、企业道德战;2014年在水立方提出了“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品牌使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核心”的精品车战略。
之后,吉利汽车陆续推出了博瑞、博越、帝豪GS、帝豪GL等3.0时代精品车型,在市场上收获了良好的销量和口碑。随着吉利汽车高端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单车售价逐年攀升,消费族群也在不断变化升级,向一二线城市和年轻化精英化转型。
而越级对标是吉利打造产品的一大心得。越级对标就是用越级的技术、品牌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极致的价值感和体验。比如,新时代高端品牌领克汽车越级对标豪华品牌的技术品质、制造工艺和服务水准,与主流外资品牌直面竞争,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吉利产品带来的品牌价值感。
坚持“用户思维”,用户是吉利发展的口碑基石
吉利拥有700万用户群体,用户是吉利最宝贵的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口碑基石。
吉利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敬畏市场、感恩用户。同时追求与用户精神层面的共鸣,搭建车主文化圈,倾听用户最真实的声音。吉利博越上市32个月累计销量达到63万辆,3.0时代产品旺销的背后,是长期累积的口碑效应得以释放,真正印证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关注用户,对用户需求准确把握,及时有效解决用户痛点,这是传统汽车企业转型的方向。如何把用户放到心中而非口号里,从工程师思维转换到用户思维,可以借鉴他山之石,跨界学习小米、华为等以用户为中心、靠产品和口碑驱动、创新营销的优秀企业,真正以互联网人的思维模式进行产品、业务创新。
打造体系能力,制胜未来的关键
一个汽车企业,造一款产品容易,造一款明星产品也不难,但是要造出每一款产品都能成为明星产品、标杆产品,那就必须依靠体系支撑。20多年来,吉利在产品、研发、采购、制造、营销等各个链条的关键节点,都提出了3.0时代的标准,形成有序的内部系统组合,也就是体系化。体系化的竞争力正在发挥威力。
吉利在研发上形成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有五个设计中心,五个研发中心,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坚持“自主突破创新,融合全球智慧,掌控核心技术”的研发战略,通过持续性的研发投入,确保形成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体系和技术原创能力。如发布技术品牌“iNTEC人性化智驾科技”、“GKUI”吉客智能生态系统、“智擎”新能源动力系统等,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吉利总结形成了行业领先的新产品开发体系NPDS,有效整合工作流程、组织和制度,以更宏观、更科学的方法管理新产品的开发过程。这一体系的高效运转加上所有研发人员的努力投入,保障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市场提供优秀的产品,为用户打造一流的体验。
吉利加速了渠道、服务、采购3.0标准的建设。特别是在采购方面,从原有的本地化采购到全球采购,从原有低价采购到高品质采购,从分散采购到集中采购,坚持“一流企业要有一流配套商支持”的发展战略,建设公开、公平、廉政的全球化采购体系,目前已有200多家国际化供应商和吉利确立了零部件全球供应体系的新模式,共同打造更具世界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
吉利汽车近三年产销量的提高,带来的是吉利整个供应链的全线革新,有80%以上的供应商进行了新产线、新设备、新技术、新工业的投入,那些单靠家庭作坊式、人海战术式的供应商,跟不上整车厂发展节奏的只能被淘汰。事实告诉我们低成本不是牺牲质量,而是要拥有核心技术、更先进的制造条件和规模效应。
开放包容,共享产业变革新机遇
当前,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的冲击,力度和速度前所未见。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迎来了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重塑的历史机遇。
在这场技术创新的征程中,必须刷新思维方式,与朋友和伙伴联合,通过协调与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伦敦电动汽车,以及上下游产业价值链都在寻求最大的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定是企业发展的最强动力,而员工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同样重要。
今天的吉利已经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吉利对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所属公司进行管理更多依靠的是文化。吉利目前正在推行奋斗者文化、问题文化、对标文化、合规文化。
吉利的元动力工程颠覆了传统管理思想,元动力工程的核心思想是领导为员工服务,部门为一线服务,员工考核领导,一线考核部门,极大的发扬了一线工人的工作热情。同时,吉利积极推进全球型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尊重、适应、包容与融合的文化氛围,实现文化理念全球化,文化落地本土化。
8、汽车销售未来前景如何?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国和新车销售国。我国汽车销售行业未来发展会如何呢?
汽车销售行业未来发展如何规避痛点
平行进口车主要是针对欧美国家的标准进行生产,配置比中规车要高,质量也更好一点。因此,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市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了解,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平行进口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51.9%达到4万辆,占进口汽车总量的15.1%,平行进口车的销量增速也远高于进口车市场,成为当下进口车市场最具投资价值的方向。
平行进口车试点最早在上海开始试点,自从开启试点以来,平行进口车的销售状况一路向好。虽然未来不会全部取代中规车的进口量,但是平行进口车在进口车中的比重也会进一步增加。
不过总体来看,平行进口车始终是一个较为小众的交易方式,而且采购流程也较为漫长。目前平行进口车还只是汽车销售领域的补充部分。而且,那些跨国车企也不会对平行进口车进口量的增加而坐视不理。因此对于平行进口车行业参与者来说,还是要在策略上有所创新,才能规避这些不利因素。
毕竟,市场是存在的,至于要怎么来运作,还是要靠参与者们各显神通。
对于平行进口车行业玩家来说,在进行渠道开拓、产品销售的时候,也要关注售后服务。毕竟,售后服务是购车者较为看重的一个环节,涉及到汽车日后的维护、保养、维修等问题。
而近年来涉及平行进口车的消费投诉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一些参与者通过网络,以自贸区平行进口为噱头,以超低价格吸引消费者购车,并设置合同条款陷阱,逃避售后服务,在平行进口车行业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针对这一漏洞,平行进口车行业参与者自然是要积极弥补,例如自建维修保养网点,或者通过保险公司为其提供质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而且近来发布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也为平行进口车行业带来了政策利好。例如4S点也可以自由组合店内的汽车品牌,而目前已经有平行进口车厂商与这些4S店签订合作协议,借助这些4S店现有的售后力量,满足购车者的实际需求。
平行进口车行业,属于是现有汽车销售领域的一个小众市场,虽然平行进口车定位为高端汽车,但是眼下国内豪华汽车市场的竞争在加剧,平行进口车也难逃价格战的命运。因此,对于平行进口车行业参与者来说,如何去应对这一挑战,以及进口车国产化的冲击,才是至关重要的。
9、卡罗拉汽车全球销量第一,在中国凭什么却卖不过朗逸?
作为一辆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老牌汽车,丰田卡罗拉至今依然光芒四射。卡罗拉推出50多年来,其全球销量已超过4400万辆,比全球销量第二的福特f系列皮卡多出近1000万辆。
然而,这种汽车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在中国市场却不如在美国市场那样强大,2017年的累计销量已经落后于别克英朗、日产轩逸和大众朗逸。原因有三:
一、缺乏本地化,模型平庸,性价比低。
中国市场的消费者现在对汽车的颜色价值和配置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丰田公司还没有对中国市场的汽车进行进一步的本地化研发。相反,虽然大众朗逸的汽车制造平台陈旧,但其符合国家偏好的外观设计,以及直接触及车辆安全痛点的整个系统的标准轮胎压力监测和车身稳定性控制系统,都是针对中国市场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而卡罗拉则没有。
二、质量控制受到批评,变速箱等异常噪音。
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变速箱、车窗、中控台等地方也会发出令人讨厌的噪音。此外,汽车本身的NVH调节并不出色。汽车的这些细节受到了人们的批评。海外版本的卡罗拉有这样的问题吗?是的,但没那么严重。只能说一汽丰田的车辆质量控制还需要加强。这也是为什么广汽丰田比一汽丰田表现更好的说法在消费者中流传的原因。
三、随着独立品牌的崛起,花冠面临巨大压力。
在紧凑型轿车领域,卡罗拉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轩逸、朗逸和捷达——虽然合资品牌轿车仍然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但我们也很高兴看到随着自有品牌在车型、制造技术和性价比方面的提高,以吉利帝豪为代表的自有品牌紧凑型轿车正在抢占市场份额。
10、网络汽车营销对4s店的冲击
影响要从多个角度去看,有完善也有冲击。4s店买车,最大的痛点是报价不透明,以及各个环节的隐形加价问题。汽车电商通过渠道的优化和环节的把控来降低成本,并利用互联网信息整合的把报价透明化,相比4s店,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买车确实便宜了,中间环节省去了,利润自然到了消费者手中。细看购车的整个环节,汽车手续,物流,三包,质保售后服务这些问题现在并没有几家汽车电商能够解决,汽车之家,易车网这些更多的模式仍然是集客导流为主。虽然天猫这些巨头也在纷纷涉足,但目前整个链条并没有完全打通。真正意义上的汽车电商目前就买好车一家做得算有起色,实实在在地切入交易环节,车源自己把控,物流自己跟,售后服务有相应的客户关怀体系。买好车这种模式虽然很重,但也真切,确实给传统的4s店带来不小的影响。但是,话都要从两面说,买好车这种真电商模式你说颠覆传统汽车行业了吗?并不是这样,比起颠覆,让汽车行业更精彩才来得有意义。动辄上亿规模的4s店,汽车电商如果要去颠覆很累,也没必要,融合不是更好?所以,像买好车这样的,中规车的渠道就会跟4s店进行合作,对于4s店而言,多一个线上渠道自然是好事。总体而言,汽车电商的发展是在优化整个购车体验,不论对4s店是怎么样的影响,最终是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