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销售公司结转成本
汽车销售公司结转成本,应该是按其进货发票中找该车的成本来结转:
1.发生销售汽车名称和型号,到进货发票中找该车的成本,当初的购入时的票据应是
借:库存商品—**车
借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 应付账款
2.库存商品的金额就是你的进货成本,再加上本公司成本(人工、费用等)就是你本月应结转的销售成本,结转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车
贷: 营业费用 等
3.同时结转成本做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4.结转销售收入时做: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5.将本年利润科目余额转未分配利润,余额在贷方,盈利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如果余额在借方,则为亏损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本年利润
2、汽车销售用哪种成本核算方法
<
3、十万的汽车成本是多少,卖一辆,经销商能赚多
这位大兄弟 ,我来回答你。
就拿我9.1号入的迈锐宝XL 来说。
这个车成本只在版5W左右,而我到手权价格17W。 裸车在14.5。
14.5-5=9.5/2=4.75W。 4S店卖一台的基本和厂商挣的是一样的。
有人说了,4S店,起不发了。 这个中间在你要算,自己的店租金,人员成本,压车成本,淡季成本,广告成本,设备成本,折旧成本,运营管理成本。就这样就没几个钱了。
并且大众的利润是最高了, 都走统一平台化, 这个平台开发好,所有车型都可以用,省去研发经费。 其实车的成本都差不多, 只看车厂挣多挣少而已。
车厂的利润和经销商都是对半的,这个是肯定的。
国产车,其实技术含量就没有合资车的高。 成本还要低。因为不需要各种太多技术转让费,税收等等。
4、汽车销售的成本怎么核算
商品成本核算法有“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
1、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2、先进先出法,是指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先按存货的期初余额的单价计算发出的存货的成本,领发完毕后,再按第一批入库的存货的单价计算,依此从前向后类推,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货的成本,这就是先进先出。
3、后进先出法成本流动假定之一。假定存货成本按照其发生的相反次序流动,即首先发生的成本作为期末存货成本:先买进来的后卖出去。付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是在存货的流动中计算销售和耗费的存货成本时,以最后收进存货成本作为最先付出存货成本的原则,依次类推,用对确定本期付出存货成本总额的方法。
4、个别计价法:采用这一方法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是把每一种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基础。
注:系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只能在期初确定,一旦开始使用,不允许再修改。
5、汽车成本是什么? 汽车厂商是如何获得利润?
汽车最主要的成本是整车生产成本,这部分大约占据汽车成本的50% 左右,约占汽车价格的40% ,整车的生产成本包括了零部件的购买成本、汽车公司的管理成本和固定资产摊薄成本。这里有两个地方容易出现暴利。一个是老车型导致汽车成本持续降低,零部件大多国产化,成本已经降低。另一方面生产了多年,而且有一定的规模,加在每一辆车上的技术转让和设备折旧成本已经很少。但这样的车整体车价降幅并不大,从而形成了暴利空间。第二个是先进技术的采用导致汽车售价高昂,汽车的卖点增加之后,可以给出比较高的定价。第二部分是销售成本,这也是经销商的主要利润来源,销售成本包括经销商的利润、市场推广成本以及部分流通成本。汽车厂家为了培育和鼓励经销商,厂家对经销商的返利比较大,一般是车价的2%—5%。一般说来,紧俏车型的返利在2% 之间;为了鼓励经销商多销售非紧俏车型,厂家的返点会更高一些。第三个主要部分就是零部件的成本,除了整车中的零部件购买成本之外,国产件中的零部件制造厂和进口零部件的关税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成本部分。特别是进口零部件是汽车暴利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汽车厂家的一个主要利润来源是售后的零部件销售。由于消费者在更换零部件的时候一般都要求原厂生产,这样的零部件属于厂家的垄断,因此厂家可以在这里获得超过30% 以上的利润。
6、企业销售汽车一辆60万元,其总成本库28万元是属于什么会计科目?
还还你失去了这个关于销售成本和利润,这一块了,嗯,应该是属于他这个计价吧,或者一个成本核算。
7、汽车销售4S店的成本计算
你没说什么品牌 无法预算
8、汽车的成本有这么高吗?为什么卖这么贵?
汽车不单是一种产品定议,它是很多产业共同打造出来的,到了中国又成为了一种身份的标准,这里面的道理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