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斯拉值得买吗?
如果降到位,特斯拉值得买。
大关,降幅达23%。
29.905万的裸车价格,免征购置税26465元,交一点上牌费用、车船使用税、保险费,预计到手价格不到31万。虽然离马斯克曾宣称的“将比进口车售价低三分之一左右”有点远,但这个价格确实相当有竞争力。
竞争力首先要看跟谁比
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万元,城镇居民3.6万元。2018年美国人均收入中位数为3.3万美元,按照最新的汇率差不多是22.8万元人民币。Model3在美国的售价是3.999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29万元不到,与国产特斯拉价格基本持平。
以起板价与国产特斯拉差不多的宝马3系为例,后者到手价至少要34万。在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五个城市,购买特斯拉还可以享受新能源汽车无需竞拍直接上牌的福利,这又省了1.3万到8.9万。
这么算下来,特斯拉还是划算的。
其次,划不划算还要看使用成本
我们以行驶10万公里为例,来为特斯拉Model3和宝马3系的使用成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
特斯拉Model 3的官方介绍显示,如果使用家庭充电桩,每100公里花费7.5元电费。如果使用特斯拉自建的“超级充电桩”,每100公里需要36元。因此10万公里总花费在0.75万至3.6万元之间。再算一下保养成本。特斯拉目前实行的是整车4-8年保修,保养按需,据一些车主估算,每2万公里一次保养0.3万元,10万公里保养总费用在1.5万元左右。总计不超过5.1万元。
如果一辆宝马3系每百公里油耗10L,按照今日上海油价8.1元来算,每100公里需要油费81元。假设今后的5年油价保持稳定,10万公里总花费8.1万元。“爱卡汽车”网站估计保养费用为2.1万元。总计10.2万元。
按照这个比较理想化的算法(不考虑修理或替换零件等),使用成本特斯拉model3只有宝马3系的一半。
当然特斯拉不是没有缺憾,电动车因为电池寿命的原因,贬值速度很快。在二手车平台上,一辆2017年至今行驶3.4万公里的宝马3系售价22.8万元,大约是新车的六成价格。同样是三年车龄行驶3万公里的特斯拉Model S卖39万,只有新车的五成价格。
特斯拉与ABB们的正面交锋
购买特斯拉真正的顾虑,其实并不在于金钱成本:小区内要有地方安装充电桩,充电站排队、充电要等几小时,长途出行要小心翼翼规划路径,寒冷的北方冬天里程要打八折,电池保修只保证70%续航……
来看看降价前Model 3和ABB竞品车型在中国的销售对比:从交强险的数据来看,2019年1-11月全国Model 3上牌数2.91万辆,奥迪A4、宝马3系和奔驰C级合计39.7万辆,销量比例为0.073。北京、上海、广东的比值是最高的,分别为0.31、0.24、0.14,但依然远低于美国(1.5)和欧洲(0.4)的均值。
即使如今提车价降到了30万这一豪车入门线,北上广的消费者思考的可能还是“同样的价格,买特斯拉,还是买奔驰宝马?”
当特斯拉降到25万元,那时至少对一线城市的中产消费者来说,问题可能就变成了:“是买一辆特斯拉,还是一辆燃油车?”
2、预计1月上市!吉利这8万级轿车上新 实力不差朗逸!
2009年 吉利帝豪品牌成立之时,第一款车型EC7正式下线。这便是吉利帝豪车型的前身,在这之后吉利帝豪品牌紧凑紧凑级别车型分别推出了紧凑SUV帝豪GS,紧凑轿车帝豪与帝豪GL,在新能源领域还推出了帝豪GSe和帝豪EV这样的车型。
而在这其中帝豪与帝豪GL便是品牌销量的主力军,帝豪的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价格方面,帝豪和帝豪GL能够把落地价格拉到十万以内,而许多合资品牌在同级别竞争就算是标配车型也得要十万出头,这让消费者有了更加性价比的选择。
都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帝豪与帝豪GL这两款车型纵使有性价比的优势。但不少消费者认为这两款车型的配置与动力等方面不如同级别竞争车型。而近日,吉利家族中的帝豪与帝豪GL正式更名推出改款车型,即帝豪 UP与帝豪GL UP。目前吉利对外公布改款车型的官图,相信实车亮相不会等太久。在此之前先和买买君通过官图来看一下,改款车型帝豪UP/帝豪GL UP是否值得推荐入手?
先来说说两款车型的共同之处,在外观造型方面上均采用了吉利品牌最新的4.0家族化设计语言。大灯灯体经过全新的变化,中网取消了外侧银色镀铬环形的包裹,下包围的样式变得更加的简洁。从整个前脸来看,新车外观造型更加偏向于家用车的“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帝豪UP前大灯组别仅有顶配车型CVT向上版配备LED大灯功能,而现款帝豪则有三款车型配备LED光源,买买君认为后续经销商能够推出该配置加装包会更加符合消费者对于配置的需求。
在车身尺寸数据方面,有关吉利帝豪GL UP的数据还有待公布,但目前吉利已对外公布帝豪UP车型的车身尺寸数据,长宽高为4632*1789*1470mm,轴距表现为2650mm,与现款在售帝豪在车身尺寸数据上保持一致。
因此有理由相信帝豪GL UP车型在车身尺寸数据方面将有可能与现款在售帝豪GL保持一致,作为参考,现款在售帝豪GL车身尺寸数据为4725*1802*1478mm,轴距表现为2700mm。
帝豪与帝豪GL在尾部的造型设计如出一辙,利用线条的勾勒突出其层次感。但两款车型在刹车灯体与下包围等设计样式有所区别。帝豪车型或许是想要突出车型的运动属性,采用双边单出的镀铬排气设计,但对于采用小排量发动机的帝豪来说,很有可能有一侧仅为装饰,而帝豪GL车型则是采用隐藏式排气设计。
帝豪内饰整体设计风格与现款车型并无太大差别,帝豪UP新增豪华黑棕双色内饰配色。另外在细节之处融入渐变文理,增添些许精致感。座椅也采用了菱形打孔纹理的皮质,提升美感的同时增加一定的舒适性。
帝豪UP在多媒体配置上并未配备CarPlay与CarLife等手机互联功能,仅在手动舒适型与CVT舒适型版本需要加装来得到。在这依赖手机的时代,买买君认为如果该项配置能够标配会不会更好呢?
其他配置方面,帝豪UP与现款在售帝豪差别不大。其中全系标配功能为胎压监测、制动力分配等安全配置。部分高配车型配备前后驻车雷达、倒车影像、定速巡航功能。
帝豪GL UP相较于现款车型在内饰设计增加蓝黑双拼配色,中控部分采用哑光黑石板搭配银色镀铬的组合衬托出座舱青春活力的质感。
帝豪GL UP在人机交互系统方面将搭载GKUI 19吉客智能生态系统,能够支持手机远程控制、语音交互、实时在线导航等功能,重要的是提供用户终身无限免费流量权益。吉利这一操作能够在后续的用车费用上能省上一笔。
尽管帝豪GL UP的具体配置信息还有待公布,但据吉利官方介绍新车对于配置进行了较大的升级优化。入门车型和中配车型增加了侧面安全气帘、一体式LED大灯等实用功能。全系标配博世9.3版本车身稳定系统、无钥匙进入、双区独立自动空调、GKUI吉客智能生态系统等多项配置。
(2021款 吉利帝豪UP 1.5L CVT?豪华型)
有关于动力,帝豪UP依然搭载现款1.5L自吸发动机,其最大输出功率109马力,峰值扭矩142牛·米。传动系统匹配5挡手动变速箱与CVT变数箱。从账面数据上来看,在同级别竞争当中,帝豪UP的表现能够满足于日常家用代步的需求,但对动力有需求的消费者来说帝豪UP的表现却并不那么的抢眼。首先小排量自吸发动机在起步初段的加速偏弱一些,其次在高速巡航的表现并没有像涡轮发动机输出具有爆发力。
而现款帝豪GL在动力的选择部分相对丰富许多,分别提供1.4T、1.5T、1.8L发动机,根据车型配置不同分别提供6挡手动、模拟八档CVT、7挡双离合的变速箱,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不同动力的驾驶需求。鉴于新车改款主要针对于配置升级改款,买买君认为帝豪GL UP新车亮相时与现款动力差别不大。
据2020年11月轿车销量排行榜数据显示,在紧凑级别车型当中,合资品牌日产轩逸以单月54470的销量继续蝉联冠军。而在国产品牌当中,而吉利帝豪以21589台次的成绩位居13名。
纵观排行前十的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等选手。除了同样拥有紧凑级别车型皮实耐造、经济适用的特点之外,其车型产品质量与品控都是消费者对其产品信任的理由。
通过打价格战的确能使其产品增加不少的竞争优势。但消费者最为在意的还是买车之后用车省心、安心的消费需求。这也正是为什么落地价格相比于帝豪多出几万的轩逸能够蝉联轿车排行榜的销冠。
其次,作为国内老牌合资品牌的“两田一产”除了在产品质量上有可靠的保障之外,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及良好的品牌市场口碑都是品牌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一点是值得吉利所值得去借鉴的。
帝豪与帝豪GL预计在明年一月份正式上市,其预售价在6.98-9.18万之间,从帝豪UP所公布的预售价来看,新车在未来上市在指导售价方面与现款车型将不会有太大差异,在市场竞争当中依然主打性价比的优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长安汽车CS55PLUS新车曝光,预计起售价8.99万!
紧凑型SUV一直是各大汽车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竞争力强定位合理大概率会成为“回爆款”答车型。据「座驾参谋」获悉:长安汽车全新车型——CS55PLUS蓝鲸版官方美图正式露出,新车外观设计源于长安概念车“御岳”生命动感的设计语言,从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黑曜石中吸取设计灵感,整体造型运动时尚,车身采用深灰色车漆,加上红色装饰条点缀,对比强烈。尺寸方面,新款CS55PLUS长宽高为4500*1860*1690mm,轴距为2650mm。
动力方面,该车搭载了长安汽车自主研发的蓝鲸NE1.5T高压直喷发动机,最大功率132KW,最大扭矩300N.m,前格栅网状的点阵排列及右上角的S字符,都彰显出其运动基因。未来CS55PLUS蓝鲸版将与长安PLUS家族形成合力,共同征战SUV市场。
考虑到目前长安CS55PLUS的官方指导价为9.19万元起,新车在增加产品竞争力的同时还是会大概率维持现售价,预计起售价8.99万,您怎么看?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2020年5月二手车城的汽车销量预计可以达到多少?
这个不好预测,今年情况有点复杂
5、售价将在25万元内/预计明年初上市 国产大众ID.4双车发布
11月3日晚,国产 大众ID.4在国内完成了首次亮相。此次亮相的两款车型分别为由上汽大众生产的ID.4 X和由一汽-大众生产的ID.4 CROZZ曜夜首发版,从现场获悉,两款车型都将在春节前后上市,其中一汽-大众ID.4 CROZZ曜夜首发版开启预订,补贴后售价也不会超过25万元;上汽大众ID.4 X开启预订,25万元内即可拥有555公里长续航版。
为感恩消费者,上汽大众推出了8重驾享光速福利,分别包括终身免费整车保养、终身免费道路救援、1年免费公共充电、8年或16万公里电池质保、5000元置换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还带来了10重荣光礼遇,此外,一汽-大众ID.4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无忧用车礼”、“限量特权礼”、“感恩充电礼”、“特别专享礼”、“尊享体验礼”等一系列预订礼遇。
一汽-大众ID.4 CROZZ
按照一汽-大众的规律,其引进生产的国产版车型在外观上并不会有大幅度的修改,因此新车的外观造型基本上与海外版车型保持一致。
前脸依旧采用的是大众ID家族的设计语言,采用了封闭式的前格栅。前包围上的线条感也较为强烈,并且牌照架后方为封闭式设计。
前大灯组为IQ Light智能灯光安全系统,采用全LED光源,拥有多种照明模式。灯腔内有着大众ID家族显著的“蜂窝状”装饰这一特征,而且日间行车灯灯带分为上下两条,LOGO两侧的灯带与上沿日间行车灯融会贯通。
车身侧面,整个的车身造型较为修长动感,后半段的腰线则有一个明显上扬。丰富的线条给车身侧面营造出了具有较强视觉观感的光影型面。侧窗上的装饰,从A柱一直延伸到了D柱,并且由细变粗,同时也把车顶的溜背式效果的显现出来。
在细节上,可以看到,新车的门把手是把隐藏式的低风阻和常规式的便捷给融为一体,方便使用同时兼顾低风阻。
车尾方面,整体的造型圆润饱满,并且后包围较为宽厚,同时在此位置设置有牌照架。
新车还采用了时下流行的贯穿式的尾灯设计,与车头相互呼应。整体样式呈现两头大中间小,并且灯组内部的样式也较为新颖,犹如一个个像素一样,官方称其为3D LED尾灯组,通过矩阵式的LED发光组件营造出立体排列的动态效果。
内饰方面,中控台的整体造型并不复杂,并且还有着不错的层次感。在配置上,拥有全液晶仪表、大尺寸中控屏、电容式触控方向盘、哈曼卡顿音响系统、空气净化、分区自动空调、手机无线充电、前排座椅12向电动调节、加热、按摩等。
虽然全液晶仪表尺寸并不大,但显示效果的细腻程度以及车辆的续航里程等信息也都有显示。另外,新车将全系标配AR-HUD抬头显示。
在全液晶仪表的右侧,设置换挡机构,这样一来,就不再占用雨刷器的位置,让雨刷器得以保留。
另外,像是位于方向盘左侧空调出风口下方的灯光控制部分,新车也采用为按键式的操作。
在驾驶辅助系配置上,新车将配备L2+级的IQ.Drive智能辅助驾驶。?在0-160km/h车速时,系统自动调节车速、车距和方向盘。
动力及续航部分,新车搭载最大功率为150kW,峰值扭矩为310N·m的永磁同步电机。配备84.8kWh容量的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为175wh/Kg ,NEDC续航为550km。支持100kW功率的直流快充。另外,双电机四驱版车型可提供最高功率225kW的动力输出,0~100km/h加速时间为6秒。
上汽大众ID.4 X
与一汽-大众ID.4 CROZZ不同的是,上汽大众ID.4 X有着更多的本土化的优化,整体造型要更加圆润。
在前脸部分,线条感并没有像ID.4 CROZZ那么的锋利。另外,下包围样式也有所不同,ID.4 X的牌照架后方为贯穿式设计。
大灯组的样式也稍有差别,ID.4 X大灯的眼角要更加向上,而且贯穿前脸的灯带位置下移到了中间位置。
车身侧面,整体与ID.4 CROZZ保持一致,但可以看到,ID.4 X在门板下沿带有一条镀铬装饰。
车尾方面,整体造型营造出不错的层次感,并且整个下包围要相对更加舒展一些,没有ID.4 CROZZ那般的厚重。不同的是,ID.4 X则把牌照架给设置到了后尾门上。
尾灯组同样是采用贯穿式的设计,整体造型较为扁平,有着较强的一体感。灯组内同样有着像素化的显示效果。
内饰方面,中控台的整体造型及布局基本与ID.4 CROZZ一致,但在T字区有所不同,ID.4 X配备的手机无线充电在前边,杯架在后边。
动力及续航部分,新车搭载最大功率为150kW,峰值扭矩为310N·m的永磁同步电机。配备83kWh容量的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NEDC续航为555km。
两款车型都基于大众MEB纯电平台打造而来,两车轴距均为2765mm,仅在车身尺寸上略有差异。上汽大众ID.4 X长宽高分别为4612/1852/1640mm;一汽-大众ID.4 CROZZ长宽高分别为4592/1852/1629mm。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预计2022年上市,这样的本田新车你爱吗?
说起本田的跑车,相信大家不约而同想起本田NSX。最新的消息显示,全新的NSX采用中置V6发动机与本田最新的Sport Hybrid SH-AWD(超级处理全轮驱动)系统。是不是觉得混动的跑车没有灵魂?别急,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本田正打算推出纯电动跑车。
日前,据外媒报道,本田计划在2022年之前在欧洲推出第二款纯电动车,该车或和本田e一样是一款具有复古风格的电动车。本田欧洲市场总裁汤姆?加德纳(Tom Gardner)透露:“欧洲地区很快将迎来本田的第二款纯电动车型,它将是2021年-2022年推出的四款新车之一。”
萌萌哒的纯电动跑车
教授预测,这款车型将会是此前发布的本田Sports EV Concept的量产车型,结合相关的专利图,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款车。
新车在外观方面采用复古的设计元素,圆形的行车灯类似于本田e,给人一种呆萌可爱的风格。黑色引擎盖下方为充电插口和电动机。
由于新车是一款运动风格的跑车,车身姿态会较为低矮,再配合上宽大的轮毂,降低风阻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车辆的驾驶操控。车身侧面的蓝色装饰,进一步表明自己是新能源汽车的身份。
考虑到Sports EV是概念车,因此量产车型在细节上面估计会有更多的调整。参考之前的本田Sports EV Concept以及本田e,不难看出未来新车设计的主题会是呆萌可爱的复古风。如果你是情怀党,喜欢复古经典设计的,相信这车会适合你,但像教授这样的抠脚大汉,就不怎么感冒了。
动力方面相信也是大家关心的地方,参考本田e,在动力方面,该车预计将搭载与本田e相同的动力系统,其电动机具备110kW(150Ps)的最大功率和300N·m 的最大扭矩,配备容量为35.5 kW·h的电池组,快充至80%电量仅需30分钟,续航里程可达220km。
考虑到2022年的时间节点,未来新车的电动容量、续航里程以及动力性能方面,相信都将得到一定的提升。据悉,该车已在日本专利局官网进行了设计专利申报。
或推高性能Type-R车型
说起大众的高性能R部门,大家很自然会想起高尔夫R,新一代的高尔夫R即将在年内发布。仅仅一款高尔夫R大众显然不满足,大众arteon(国内为CC), 途观,途锐同样将会推出高性能的R系列车型,其中途锐R更是大众R系列车型中的首款插混车型。
可见性能车不一定是燃油车,新能源车型同样是可行的,本田也是这么认为的。
此前,本田Type-R项目负责人Hideki Kakinuma公开表态,电动Type-R车型是可行的,本田公司正考虑推出电动Type-R车型。如果确定推出Type?R电动汽车的话,那么本田e有可能率先拥有Type-R车型。前提是本田的电动汽车技术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一切需求。
按照本田的计划,到2030年,本田在全球范围内的三分之二产品将实现电动化,其中包括15%为纯电动车型。这计划也在暗示着:本田的性能车未来将走上新能源路线,电动化是Type-R未来的发展趋势。
如果成真,本田理所当然会为Sports EV 提供性能更为强悍的Type-R车型,而Sports EV也将化身为纯电动跑车。
在新能源市场小心谨慎的本田
相比起燃油车市场,本田在新能源市场这块始终表现得较为谨慎和保守。
与其它品牌不同,本田踏入新能源市场的目的是减少排放,而非单纯为了拥有纯电汽车,所以混合动力系统才是本田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这是来自于本田发言人的观点,本田新能源这块,更像倾向于混动车型,而非纯电车型。
从产品技术实力和销量方面来看,本田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有目共睹,但由于每一个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力成本和资金投入都是有限的,在大力发展燃油车或混动车的同时,就很难再同时兼顾到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这点也是本田新能源市场发展缓慢的其中原因。
至少在解决续航里程、易用性(充电基础设施)和成本这三个问题之前,本田不会贸然推出纯电动Type-R。
其次考虑到的是市场问题。与燃油车市场相比,新能源汽车占据全球8600万辆汽车销量中的126万辆,约1.5%的比例,新能源市场依旧是小众市场。而高性能的Type-R车型则是小众市场当中的小众,市场无疑是更加稀缺。
本田e Type-R渲染图
Type-R车型从研发到生产阶段,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资金的付出却未必能够带来回来,到底是否生产纯电动Type-R车型还是存在较多的疑点。但如果从丰富市场产品阵容来说,纯电动Type-R系列车型将会是不错的补充。
大家印象当中的跑车和性能车都是燃油车型,如果它们成为新能源车型,会不会变得索然无趣,让人无法再爱了呢?这很难说,不过相信本田有实力让你彻底地爱上“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全新一代奥迪RS3轿车在纽博格林测试,马力超过400匹,新车预计2021年初发布,同年9月左右上市。
全新一代奥迪RS3轿车在纽博格林测试,马力超过400匹,新车预计2021年初发布,同年9月左右上市。
8、2020预计增加22.5万个燃油车指标 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所下降
易车讯日前,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指出,新能源汽车发展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并不乐观,为提振汽车消费市场,有效对冲疫情影响,2020年预计将增加约22.5万个燃油车指标。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0.6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53%,产销规模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广东省则居国内首位,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20%。
从蓝皮书中可以看到,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首次出现产销同比下滑,全年产销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自去年下半年市场出现加速下滑态势,综合原因分析,其下滑是由于受宏观经济下行、竞争优势不足、政策退坡幅度加大、燃油车促消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而今年更是特殊的一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恶化,1至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5万辆和28.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9.7%和38.7%,相对的是为提振汽车消费市场,今年以来,广州、深圳、天津等地纷纷增加燃油车增量指标数量,据初步统计,2020年预计将增加约22.5万个燃油车指标。
9、智己汽车预计2021年发展势头很猛,你了解它们的产品规划方向吗?
官宣成立不到一个月,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又有了新消息。
12月14日,据未来汽车日报报道, 智己汽车正在与
宁德时代共同开发“掺硅补锂电芯”技术。双方将共享技术专利,并协同完成各项整车严苛测试,未来将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应用该电池技术,并量产搭载该技术的动力电池。
智己汽车筹备组副组长刘涛表示,这款电池的能量密度较现在行业领先水平将高出30%-40%,
最高可实现约1000km的续航、20万公里零衰减。由于成本原因, 1000km左右续航的产品将在未来5年内,陆续推向市场。
“智己汽车”是上汽、阿里、浦东新区三方合资打造的全新电动汽车品牌,于今年11月26日正式宣布成立。三方共同投资了智己汽车的创始轮融资,
投资总规模达到百亿级。
“囿于成本原因,1000km左右续航的产品将在未来5年内,陆续推向市场。”刘涛进一步补充说,这款电池将通过电芯材料配方的优化、专利成组技术隔热阻燃,以及全铸铝电池包壳体封装技术,结合BMS端云协同管理,保证电池安全。
在自动驾驶落地方面,刘涛表示,在安全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智己汽车的自动代客泊车功能预计
将于2021年底在上海部分商圈落地,2022年拓展至其它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
2021年底,智己汽车还将实现Door to Door
Pilot(家到公司、商区的自动驾驶)功能,它将融合智能泊入泊出、城市智慧领航、高速智慧领航等技术。预计2022年上半年,这些功能覆盖一线城市的大部分道路。
在车辆充电方面,刘涛透露,
智己汽车将在首款产品上搭载无线充电技术,最大功率11kW。用户下车后,通过手机APP让车辆自动代客泊车,车辆将自动寻找可无线充电的停车位,停入车位后自动补能,“充电效率接近有线充电”。
据上海汽车报11月报道,
智己汽车的首款产品将是一款轿车,预计2021年上路。在轿车之外,智己汽车同时还规划了SUV和概念车等。刘涛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目前规划的产品聚焦纯电动汽车,不涉及混动产品。
据了解,智己汽车的数据驱动中心、智能驾驶中心连同用户运营中心、品牌运营中心都落户
张江智能园区的核心区,办公地点位于张江智能园区C位。毗邻大名鼎鼎的阿里“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及多家国内尖端科创公司,智己汽车未来也将作为首个入驻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的科创企业,享有区位优势、政策、土地、人才等红利。
与众多国内外科创巨头为邻,不只为智己汽车创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也同样为它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储备和行业顶尖的合作资源,这些都是其他车企尤其是初创企业所不具备的条件。
此外,在浦东新区的规划中,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浦东新区到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达4500亿元,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达30%。因此智己汽车落户浦东张江,未来必将获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扶持。
目前,智己汽车项目成员已有200多人,其中半数来自上汽集团内部。关于首轮100亿人民币融资的用途,刘涛表示,智己汽车将专注于产品和技术创新,主要聚焦于品牌、产品研发、数字化渠道三个主要领域打造核心能力。此外,智己汽车的重点是打造数据驱动中心的核心能力,将通过与阿里达摩院的深度合作,探索AI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创新技术,挖掘并深度解析用户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