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销售 > 洛阳茂德汽车销售

洛阳茂德汽车销售

发布时间:2021-02-05 20:54:25

1、中国史上,定都于洛阳的政权有哪些?

古都历史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位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斟鄩在何处?目前说法不一。《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鄩在伊洛区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 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开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商都西亳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点。“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亳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亳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亳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从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两次都西亳,共19帝,四百余年。 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东都洛阳
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与夏、商两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它们的属国。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武王时,周的势力已很强大,决心灭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亡周兴,史称西周。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建都。《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武王灭商后先来到洛阳,决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马寺东南。《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在营城之间,武王曾去嵩山祭天。这武王克商后并没有马上回镐。而是居洛阳察看地形,营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迁九鼎等。同时也在周公营建洛邑之前,洛阳的名字已称洛邑。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便在镐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辅佐代政。成王执政的那年,“使召公复营洛邑”,周公先后来到洛邑,经过实测,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从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阳这座城池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成周又分为王城与下都。下都后来又称成周。周时洛阳的名称众多,又常变换。洛阳邑建成后,“成王定鼎于郏鄏”。郏鄏即周王城。成王执政五年即迁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铭文中记载:“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诸王均来成周居位、施政。这在周器铭文中有所记载。其中记载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厉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发现铭文记载。其他诸王经常居洛处理国事。洛、镐二都均没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镐。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这里。洛阳作为西周的东都城,从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历时295年。历经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一国两都制。
四、东周都洛阳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东周时期,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五、西汉初都雒阳
西汉初,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史记·高祖本纪》载:“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后来,“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本来, “高祖欲长都雒阳”,后来“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六、东汉都洛阳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七、曹魏都洛阳
曹魏 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公元213年,曹操病死在洛阳,其子曹丕(pi)继位。不久,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改汉为魏,是为魏文帝,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曹魏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为止,以洛阳为都 46 年之久。
八、西晋都洛阳
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九、北魏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十、隋朝建东京
杨广继位后,决定迁都洛阳,他认为“洛阳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供赋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604年,隋炀帝杨广亲自赴洛,他先去巡视了汉魏故城。这里北阻邙山,南隔洛水,东西狭长,北高南低,洛水北滚还经常浸倒城墙。他认为此处做都城不甚理想,于是率朝臣沿邙山南麓西行。走到今老城以北,登上邙山最高峰,南望伊阙,只见北自邙山南至龙门的这片地区,南北开阔,东西平坦。四周群山环抱,是天然屏障,伊、洛、瀍、涧四水纵横,其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且有漕运之便。便随口说道:“这不是皇城龙门吗?为什么以前的皇帝不在此建都呢?”。随从苏威马上回答道:“以前的皇帝不是不知道这个地方,而是这地方在等陛下您呀?”。于是敕有司于洛阳的故王城东,汉魏城以西18里的地方营建东京,命尚书杨素任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臣宇文恺为副监,每月役丁200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为营建新都,隋炀帝“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资治通鉴》卷180《隋纪》四)。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费时达一年,一座周围达27公里,宫殿苑囿巍峨壮丽的都城拔地而起。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南北交通要枢。同时,洛阳也是国际性商业都市,市内有三市,即丰都市,通远市和大同市。丰都市是最大的市,在洛河南偏东,亦称东市。据《大业杂记》载:“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市四壁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五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隋炀帝率百官于大业二年(606年)四月到达洛阳。当时“自伊阙,阵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隋书·炀帝纪》),声势十分浩大。隋炀帝都洛后,于大业五年(609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改洛州为豫州,后又改为河南郡,辖河南、洛阳2县,县治在京城内。洛阳县在茂德里,河南县在政化里。隋唐洛阳城以其“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横贯其中,有河汉之像”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十一、武周都洛阳
武周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让位,恢复国号唐。武则天执政 50 年,在皇帝位15年,以洛阳为都城。(武则天一生荣辱与我们古都息息相关,可以说洛阳成就了武则天的帝业,武则天创造了洛阳近半个世纪的辉煌,那么武则天为何长居洛阳近50年?其一,洛阳是其入宫的地方,她认为洛阳是其最初的发迹地;其二,长安是李家王朝的中心,皇族势力和门阀影响过于强大,武则天要想成就自已的帝业,,必须远离这两股守旧势力,另外培育和建立自已的政治力量;其三,她残忍害死萧淑妃和王皇后以后,恶梦困扰,长期失眠,萧淑妃被废遭到囚禁之后,曾经大骂武则天:“愿阿武为老鼠,我作猫,生生扼住她的喉咙!武则天知道后,大怒,有意远离皇宫中、摆脱恶梦。其四,以佛抗道,李唐建国经后,一直把老子李耳奉为自已的先祖,把老子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把道教奉为国教,甚至将“道德经”大量地印成小册子,发给所有的成年百姓。武则天想登上皇位主掌朝政,必须利用其它宗教来排斥道教。洛阳恰是佛教的首传之地,佛教极为盛行,佛教圣地理所当然地成为武则天的首选。其五,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因此,武则天来到洛阳以后就声言:“永居洛阳,不回长安!” 龙门石窟与武则天也有不解之缘。龙门石窟中雕琢比较精美的一些洞窟,都是武则天当上皇帝期间建造的,尤其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造像,她一次就赞助了脂粉钱两万贯,奠定了龙门石窟一千多年的辉煌。)。
十二、唐末迁都洛阳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九月,朱温与张全义曾奏请昭宗迁都洛阳,未果。但朱温还是常令张全义营修洛阳宫室。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昭宗答应迁都洛阳。朱温遂征发河南、河北诸镇丁匠数万到洛阳,由张全义负责大规模修缮洛阳宫殿,江、浙、湖、岭各镇也都输送财物助之。四月,洛阳宫室全部修缮完毕。同年,昭宗迁都洛阳。洛阳城经过张全义数年营建,
十三、后梁迁都洛阳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十四、后唐迁都洛阳
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十五、后晋都洛阳
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十三朝古都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总共十五个正史(《二十五史》)朝代,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础之上加上战国韩、民国两个朝代。
二十二个朝代
依史书记载和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夏、商、西周、战国韩、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等政权,新、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等陪都政权,因此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二十二个政权。 注释: 洛阳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陪都,“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年抗战中,曾两次迁都;第一次迁洛阳为“行都”,第二次迁重庆为“陪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2、海南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海南茂抄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是2017-10-12在海南省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迎宾大道96号。

海南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60100MA5T1Q842E,企业法人吴仁贵,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海南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汽车、汽车配件、汽车用品、润滑油销售,二手车销售及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投资咨询及资产管理除外),机动车年检业务代理,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国内广告业务,软件技术开发,汽车租赁及应用互联网提供汽车租赁服务。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海南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3、历史上最惨的公主是不是宋徽宗的茂德公主

不是
公主卖身为奴
晋惠帝的皇后贾后生有四个女儿,长女河东公主、次女临海公主、三女始平公主及小女哀献皇女。其中,次女临海公主命最不济。临海公主原被封为清河公主。西晋灭亡,洛阳大乱,皇族纷纷逃难。她途中与家人及姐妹失散。一名乡村野夫发现了落难的清河公主,他并不知道公主的真实身份,竞为几文钱将她转卖给吴兴县的钱温作奴婢。
钱温有一个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为人自私专横,尤其对身边的家僮侍婢。更是颐指气使,非打即骂。钱温买得公主后,便将她送给爱女当丫头。公主一生中最苦难最卑微的生活便由此开始了。清河公主生得仪表端庄,因为身上带着皇室血统,一步一颦都极有韵致,那是一种非小家碧玉所能及的气度。这很使钱女妒忌,她套问公主被卖之前的身份,公主都避而不谈。
钱女对公主相当冷酷。动不动就差她做这做那,稍有不慎就用鞭子抽打,关在黑房间,几天几夜不供吃喝。公主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她心想,从前做皇女的时光再如何繁华,终究也是一场过眼烟云。她认了命。
晋元帝在江南恢复了晋朝,史称东晋。清河公主听到这一消息,仿佛在黑暗中抓着了一线希望。钱女差她外出购买脂粉时,她乘人不备,逃出火坑,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都城,求见当朝天子。然而门口的卫士见她衣衫褴褛,一身奴婢打扮,不相信她就是前任晋惠帝的女儿。在她赌咒发誓之后,卫士将信将疑,终于同意向上禀报。
在元帝面前,公主涕泪惧下,陈诉了这些年来的颠沛流离及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元帝感叹皇女的不幸,更愤怒钱温及其女儿如此虐待公主。他命人押来钱温及其女儿,送入死牢。不久。晋元帝改封清河公主为临海公主,下嫁宗正曹统。公主的生活,终于云开雾散。她作为公主曾被卖身为奴的经历也堪称史之唯一。

4、河南有什么古董洛阳商丘

以下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洛阳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位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斟鄩在何处?目前说法不一。《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鄩在伊洛区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 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开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商都西亳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点。“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亳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亳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亳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从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两次都西亳,共19帝,四百余年。 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东都洛阳
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与夏、商两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它们的属国。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武王时,周的势力已很强大,决心灭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亡周兴,史称西周。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建都。《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武王灭商后先来到洛阳,决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马寺东南。《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在营城之间,武王曾去嵩山祭天。这武王克商后并没有马上回镐。而是居洛阳察看地形,营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迁九鼎等。同时也在周公营建洛邑之前,洛阳的名字已称洛邑。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便在镐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辅佐代政。成王执政的那年,“使召公复营洛邑”,周公先后来到洛邑,经过实测,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从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阳这座城池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成周又分为王城与下都。下都后来又称成周。周时洛阳的名称众多,又常变换。洛阳邑建成后,“成王定鼎于郏鄏”。郏鄏即周王城。成王执政五年即迁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铭文中记载:“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诸王均来成周居位、施政。这在周器铭文中有所记载。其中记载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厉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发现铭文记载。其他诸王经常居洛处理国事。洛、镐二都均没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镐。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这里。洛阳作为西周的东都城,从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历时295年。历经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一国两都制。
四、东周都洛阳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东周时期,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五、西汉初都雒阳
西汉初,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史记·高祖本纪》载:“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后来,“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本来, “高祖欲长都雒阳”,后来“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六、东汉都洛阳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七、曹魏都洛阳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魏国(公元220年-266年),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八、西晋都洛阳
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九、北魏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十、隋朝建东京
杨广继位后,决定迁都洛阳,他认为“洛阳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供赋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604年,隋炀帝杨广亲自赴洛,他先去巡视了汉魏故城。这里北阻邙山,南隔洛水,东西狭长,北高南低,洛水北滚还经常浸倒城墙。他认为此处做都城不甚理想,于是率朝臣沿邙山南麓西行。走到今老城以北,登上邙山最高峰,南望伊阙,只见北自邙山南至龙门的这片地区,南北开阔,东西平坦。四周群山环抱,是天然屏障,伊、洛、瀍、涧四水纵横,其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且有漕运之便。便随口说道:“这不是皇城龙门吗?为什么以前的皇帝不在此建都呢?”。随从苏威马上回答道:“以前的皇帝不是不知道这个地方,而是这地方在等陛下您呀?”。于是敕有司于洛阳的故王城东,汉魏城以西18里的地方营建东京,命尚书杨素任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臣宇文恺为副监,每月役丁200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为营建新都,隋炀帝“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资治通鉴》卷180《隋纪》四)。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费时达一年,一座周围达27公里,宫殿苑囿巍峨壮丽的都城拔地而起。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南北交通要枢。同时,洛阳也是国际性商业都市,市内有三市,即丰都市,通远市和大同市。丰都市是最大的市,在洛河南偏东,亦称东市。据《大业杂记》载:“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市四壁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五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隋炀帝率百官于大业二年(606年)四月到达洛阳。当时“自伊阙,阵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隋书·炀帝纪》),声势十分浩大。隋炀帝都洛后,于大业五年(609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改洛州为豫州,后又改为河南郡,辖河南、洛阳2县,县治在京城内。洛阳县在茂德里,河南县在政化里。隋唐洛阳城以其“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横贯其中,有河汉之像”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十一、武周都洛阳
自唐载初元年九月(690年)自号“圣母神皇”的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并号洛阳为“神都”直至(705年)于洛阳“上阳宫”病逝,在位15年,也就武则天创建武周政权。武则天在位时间,武则天从执政到称帝,共50余年之久。
十二、唐末迁都洛阳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九月,朱温与张全义曾奏请昭宗迁都洛阳,未果。但朱温还是常令张全义营修洛阳宫室。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昭宗答应迁都洛阳。朱温遂征发河南、河北诸镇丁匠数万到洛阳,由张全义负责大规模修缮洛阳宫殿,江、浙、湖、岭各镇也都输送财物助之。四月,洛阳宫室全部修缮完毕。同年,昭宗迁都洛阳。洛阳城经过张全义数年营建,
十三、后梁迁都洛阳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十四、后唐迁都洛阳
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十五、后晋都洛阳
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开封 夏 战国魏 后晋 后汉 后周 宋

新郑 东周郑 韩
商丘 北宋的南京

5、河南省的古都有哪些

洛阳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位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斟鄩在何处?目前说法不一。《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鄩在伊洛区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 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开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商都西亳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点。“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亳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亳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亳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从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两次都西亳,共19帝,四百余年。 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东都洛阳
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与夏、商两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它们的属国。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武王时,周的势力已很强大,决心灭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亡周兴,史称西周。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建都。《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武王灭商后先来到洛阳,决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马寺东南。《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在营城之间,武王曾去嵩山祭天。这武王克商后并没有马上回镐。而是居洛阳察看地形,营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迁九鼎等。同时也在周公营建洛邑之前,洛阳的名字已称洛邑。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便在镐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辅佐代政。成王执政的那年,“使召公复营洛邑”,周公先后来到洛邑,经过实测,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从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阳这座城池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成周又分为王城与下都。下都后来又称成周。周时洛阳的名称众多,又常变换。洛阳邑建成后,“成王定鼎于郏鄏”。郏鄏即周王城。成王执政五年即迁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铭文中记载:“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诸王均来成周居位、施政。这在周器铭文中有所记载。其中记载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厉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发现铭文记载。其他诸王经常居洛处理国事。洛、镐二都均没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镐。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这里。洛阳作为西周的东都城,从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历时295年。历经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一国两都制。
四、东周都洛阳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东周时期,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五、西汉初都雒阳
西汉初,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史记·高祖本纪》载:“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后来,“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本来, “高祖欲长都雒阳”,后来“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六、东汉都洛阳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七、曹魏都洛阳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魏国(公元220年-266年),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八、西晋都洛阳
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九、北魏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十、隋朝建东京
杨广继位后,决定迁都洛阳,他认为“洛阳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供赋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604年,隋炀帝杨广亲自赴洛,他先去巡视了汉魏故城。这里北阻邙山,南隔洛水,东西狭长,北高南低,洛水北滚还经常浸倒城墙。他认为此处做都城不甚理想,于是率朝臣沿邙山南麓西行。走到今老城以北,登上邙山最高峰,南望伊阙,只见北自邙山南至龙门的这片地区,南北开阔,东西平坦。四周群山环抱,是天然屏障,伊、洛、瀍、涧四水纵横,其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且有漕运之便。便随口说道:“这不是皇城龙门吗?为什么以前的皇帝不在此建都呢?”。随从苏威马上回答道:“以前的皇帝不是不知道这个地方,而是这地方在等陛下您呀?”。于是敕有司于洛阳的故王城东,汉魏城以西18里的地方营建东京,命尚书杨素任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臣宇文恺为副监,每月役丁200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为营建新都,隋炀帝“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资治通鉴》卷180《隋纪》四)。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费时达一年,一座周围达27公里,宫殿苑囿巍峨壮丽的都城拔地而起。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南北交通要枢。同时,洛阳也是国际性商业都市,市内有三市,即丰都市,通远市和大同市。丰都市是最大的市,在洛河南偏东,亦称东市。据《大业杂记》载:“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市四壁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五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隋炀帝率百官于大业二年(606年)四月到达洛阳。当时“自伊阙,阵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隋书·炀帝纪》),声势十分浩大。隋炀帝都洛后,于大业五年(609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改洛州为豫州,后又改为河南郡,辖河南、洛阳2县,县治在京城内。洛阳县在茂德里,河南县在政化里。隋唐洛阳城以其“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横贯其中,有河汉之像”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十一、武周都洛阳
自唐载初元年九月(690年)自号“圣母神皇”的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并号洛阳为“神都”直至(705年)于洛阳“上阳宫”病逝,在位15年,也就武则天创建武周政权。武则天在位时间,武则天从执政到称帝,共50余年之久。
十二、唐末迁都洛阳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九月,朱温与张全义曾奏请昭宗迁都洛阳,未果。但朱温还是常令张全义营修洛阳宫室。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昭宗答应迁都洛阳。朱温遂征发河南、河北诸镇丁匠数万到洛阳,由张全义负责大规模修缮洛阳宫殿,江、浙、湖、岭各镇也都输送财物助之。四月,洛阳宫室全部修缮完毕。同年,昭宗迁都洛阳。洛阳城经过张全义数年营建,
十三、后梁迁都洛阳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十四、后唐迁都洛阳
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十五、后晋都洛阳
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开封 夏 战国魏 后晋 后汉 后周 宋

新郑 东周郑 韩
商丘 北宋的南京

6、甘肃茂德源商贸有限公司怎么样?

甘肃茂德源商贸有限公司是2012-03-23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注册成立的有回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答),注册地址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敦煌路381号401室。

甘肃茂德源商贸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20103591225147E,企业法人严非非,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甘肃茂德源商贸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企业管理咨询;企业营销策划、推广及售后服务;文化艺术交流策划;会务会展服务;展览展示服务;礼仪服务;农副产品(不含食品及原粮油)、厨房设备、酒店宾馆用品;家具、卫生洁具、针纺织品、棉纺织品、床上用品、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家居用品、花卉、工艺美术品、字画、文教办公用品、美术用品、纸制品、装饰装潢材料、工程机械配件设备、五金交电、钢材、建筑材料(不含木材)、电线电缆、电器产品、汽车装潢用品、仪器仪表、机电设备、橡胶制品、劳保用品、通用机械设备、矿山设备、不锈钢制品、保温材料的批发零售;广告设计制作及发布(以上各项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甘肃茂德源商贸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7、洛阳曾为哪些王朝的都城?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位帝王。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后被其亲信寒浞杀死。 斟鄩在何处?目前说法不一。《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证明斟鄩在伊洛区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 约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开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商都西亳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点。“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亳在洛阳偃师尸乡。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亳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亳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从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禀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商朝两次都西亳,共19帝,四百余年。 商朝自盘庚始实行双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东都洛阳
周族原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与夏、商两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它们的属国。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武王时,周的势力已很强大,决心灭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机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亡周兴,史称西周。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建都。《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武王灭商后先来到洛阳,决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马寺东南。《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在营城之间,武王曾去嵩山祭天。这武王克商后并没有马上回镐。而是居洛阳察看地形,营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迁九鼎等。同时也在周公营建洛邑之前,洛阳的名字已称洛邑。 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便在镐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辅佐代政。成王执政的那年,“使召公复营洛邑”,周公先后来到洛邑,经过实测,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从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阳这座城池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成周又分为王城与下都。下都后来又称成周。周时洛阳的名称众多,又常变换。洛阳邑建成后,“成王定鼎于郏鄏”。郏鄏即周王城。成王执政五年即迁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铭文中记载:“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诸王均来成周居位、施政。这在周器铭文中有所记载。其中记载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厉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发现铭文记载。其他诸王经常居洛处理国事。洛、镐二都均没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镐。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这里。洛阳作为西周的东都城,从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历时295年。历经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一国两都制。
四、东周都洛阳
周宣王卒、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东周时期,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冬居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五、西汉初都雒阳
西汉初,高祖刘邦定都洛阳。《史记·高祖本纪》载:“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后来,“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本来, “高祖欲长都雒阳”,后来“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六、东汉都洛阳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七、曹魏都洛阳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魏国(公元220年-266年),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八、西晋都洛阳
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九、北魏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十、隋朝建东京
杨广继位后,决定迁都洛阳,他认为“洛阳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供赋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604年,隋炀帝杨广亲自赴洛,他先去巡视了汉魏故城。这里北阻邙山,南隔洛水,东西狭长,北高南低,洛水北滚还经常浸倒城墙。他认为此处做都城不甚理想,于是率朝臣沿邙山南麓西行。走到今老城以北,登上邙山最高峰,南望伊阙,只见北自邙山南至龙门的这片地区,南北开阔,东西平坦。四周群山环抱,是天然屏障,伊、洛、瀍、涧四水纵横,其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且有漕运之便。便随口说道:“这不是皇城龙门吗?为什么以前的皇帝不在此建都呢?”。随从苏威马上回答道:“以前的皇帝不是不知道这个地方,而是这地方在等陛下您呀?”。于是敕有司于洛阳的故王城东,汉魏城以西18里的地方营建东京,命尚书杨素任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臣宇文恺为副监,每月役丁200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为营建新都,隋炀帝“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资治通鉴》卷180《隋纪》四)。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费时达一年,一座周围达27公里,宫殿苑囿巍峨壮丽的都城拔地而起。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南北交通要枢。同时,洛阳也是国际性商业都市,市内有三市,即丰都市,通远市和大同市。丰都市是最大的市,在洛河南偏东,亦称东市。据《大业杂记》载:“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榆柳交阴,通渠相注,市四壁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五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隋炀帝率百官于大业二年(606年)四月到达洛阳。当时“自伊阙,阵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隋书·炀帝纪》),声势十分浩大。隋炀帝都洛后,于大业五年(609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改洛州为豫州,后又改为河南郡,辖河南、洛阳2县,县治在京城内。洛阳县在茂德里,河南县在政化里。隋唐洛阳城以其“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横贯其中,有河汉之像”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十一、武周都洛阳
自唐载初元年九月(690年)自号“圣母神皇”的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并号洛阳为“神都”直至(705年)于洛阳“上阳宫”病逝,在位15年,也就武则天创建武周政权。武则天在位时间,武则天从执政到称帝,共50余年之久。
十二、唐末迁都洛阳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九月,朱温与张全义曾奏请昭宗迁都洛阳,未果。但朱温还是常令张全义营修洛阳宫室。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昭宗答应迁都洛阳。朱温遂征发河南、河北诸镇丁匠数万到洛阳,由张全义负责大规模修缮洛阳宫殿,江、浙、湖、岭各镇也都输送财物助之。四月,洛阳宫室全部修缮完毕。同年,昭宗迁都洛阳。洛阳城经过张全义数年营建,
十三、后梁迁都洛阳
天祐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十四、后唐迁都洛阳
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十五、后晋都洛阳
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十三朝古都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总共十五个正史(《二十五史》)朝代,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础之上加上战国韩、民国两个朝代。
二十二个朝代
依史书记载和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夏、商、西周、战国韩、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等政权,新、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等陪都政权,因此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二十二个政权。 注释: 洛阳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陪都,“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年抗战中,曾两次迁都;第一次迁洛阳为“行都”,第二次迁重庆为“陪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8、济南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济南茂德汽车服务有copy限公司是2017-02-24在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济齐路西20号-02。

济南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0105MA3D83FG2Q,企业法人胡方友,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济南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机动车维修;汽车清洗;批发、零售:汽车配件、桶装润滑油、汽车装具;汽车租赁;企业管理咨询;经济贸易咨询;二手车交易(不含报废汽车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不含车辆拍卖业务);受委托提供符合法定条件的驾驶员代驾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济南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9、陕西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陕西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是2018-05-15在陕西省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版独资),注册地址位于陕西省权西安市浐灞生态区欧亚大道1188号企业孵化中心B26。

陕西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10136MA6UWFB6XU,企业法人王超,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陕西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汽车、汽车配件、汽车用品、润滑油的销售;二手车经销及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投资咨询除外);代办汽车审验;广告的设计、制作、代理、发布;软件技术开发;汽车信息咨询服务;汽车租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客运。(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陕西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对外投资0家公司,具有1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陕西茂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与洛阳茂德汽车销售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