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销量15.06万辆,北汽新能源连续7年保持纯电市场NO.1

不得不说,受2019年补贴大幅退坡的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下半年持续低迷,从而影响了大量新能源车企在这一年的销售表现。
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汽新能源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据2020年1月8日北汽蓝谷发布的公告显示,2019年12月,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量为36613辆;2019年全年,累计销量为150601辆。
由此,也让北汽新能源再一次问鼎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的宝座,连续7年保持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

而北汽新能源之所以可以获得如此令人称赞的成绩,显然离不开产品结构的优化。
此前,北汽新能源的产品多以补贴后售价在10万元以内的A00级和A0级电动汽车为主。正是凭借着这些“小车”的畅销,让北汽新能源奠定了纯电动汽车领域王者地位。
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北汽新能源也顺势提出了“品牌向上、产品向上”的战略,以应对“新能源汽车2.0时期”的变革。

在2019年,北汽新能源推出的5款车型中,包括了EX3、EC5、EU5 R600、新款LITE、EU7等多款车型,产品覆盖多个细分市场。
其中,品质方面有着巨大竞争力的EU系列便是北汽新能源卫冕的关键所在。据悉,这款车不仅在CACSI评测中荣获纯电动A级轿车用户满意度第一,也是去单品销量最高的车型之一。

据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李一秀介绍,2019年北汽新能源销售的中高端纯电动车占全部产品的90%,其中A级以上车型占比超过80%,比上一年同比提升了64%。目前市场已售产品均价超过12万元。
不难发现,产品力更强的北汽新能源依然是很多消费者的首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到2020年为止,欧洲纯电动车和插电混动车的总销量已经超过中国

早在2018年,中国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当时一年内共售出120万辆纯电动车和插电混动汽车。虽然中国的领先地位似乎还有上升趋势,但现在至少是在2020年前几个月,欧洲的电动车销量显然已经超越中国了。

德国汽车行业分析师马蒂亚斯·施密特(Mattias Schmidt)认为,西欧加上挪威,冰岛和瑞士的纯电动车和插电混动车的总销量目前已经超过中国。在欧洲市场购买的电动汽车总计达50万辆(其中插电混动汽车为23.1万辆,纯电动车为26.9万辆)。
这个数字比2020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电动车总销量多出约1.4万辆。中国消费者购买了10.8万辆插电混动车和37.8万辆纯电动车,总销量为48.6万辆。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在纯电动车的销量方面,中国仍领先欧洲(中国为37.8万辆,欧洲为26.9万辆)。

所有这一切也可能是因为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的电动车销量比2019年第一季度下降了57%,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美国的新电动车购买量在同期内下降了33%。与此同时,欧洲(其主要电动车市场为德国和荷兰)的销量增长了44%,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上升趋势还将继续。(撰文/小魔)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新能源汽车热销排行榜?
基于EV Sales博客提供的数据,对2019年全球市场电动汽车(乘用车,包含纯电动车EV和插电式混动动力车PHEV)销量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特斯拉model 3
Model3不采用铝制车身,所以车身尺寸将缩水20%来抵消因重量增加而对续航的影响。Model3预计续航里程在320公里左右。
特斯拉的第四款车型Model3发布,续航346km,破百时间小于6秒。
2、北汽EU系列
北汽EU系列是北汽旗下的一款新能源汽车,沿用了绅宝D50的设计,并在前格栅、尾标等处增加了蓝色装饰条进行装饰。
动力方面,EU260搭载一台最大功率100kW的电动机,峰值扭矩260Nm,最高车速140km/h。官方数据显示,该车的续航里程可以超过260km,等速行驶状态下可以达到350km。

3、日产聆风
日产聆风为五门五座掀背轿车,由层叠式紧凑型锂离子电池驱动,在完全充电情况下可实现160公里以上的巡航里程。
采用200伏家用交流电,大约需要8小时可以将电池充满;而10分钟的快速充电,便可提供其行驶50公里的用电量,日产聆风将于2010年底于欧美以及日本市场上市,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
4、比亚迪元/S2EV
比亚迪元/S2EV是比亚迪e系列的第二款车型,同时也是e系列的首款SUV车型,带来专业UP、安全UP、优享UP、外型UP、智能UP“5UP全能”。比亚迪元/S2EV采用的是BYD高防护电池,特殊包装工艺,经受火烧、短路、撞击、高温、挤压、过充等极端测试点。

5、上海五菱宝骏/E系列
上海五菱宝骏/E系列主要为宝骏E100。宝骏E100是上汽通用五菱旗下宝骏品牌首款新能源汽车。宝骏E100车身长宽高尺寸分2488/1506/1670mm,轴距1600mm,转弯半径仅为3.7m,整备质量为840kg。
4、2019年上半年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
今年上半年,纯电动汽车的全球销量增长了92%,达到765,000辆。
5、北汽新能源2019年销量超15万辆 连续7年保持纯电市场第一
1月8日,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新能源”)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2019年,北汽新能源共销售纯电动汽车150601辆,虽然比去年同比减少了4.69%,但仍旧再一次问鼎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的宝座,连续7年保持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

过去七年间,北汽新能源每年的纯电动汽车销量都成倍增长。不过,受2019年补贴大幅退坡的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下半年持续低迷,也影响了北汽新能源2019年的销售表现。

然而,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虽然北汽新能源2019年纯电动汽车销量略低于2018年,但产品水准却有很大提升。
在新能源汽车刚刚发展的前几年中,北汽新能源的产品以A00级和A0级电动汽车为主,补贴后售价基本在10万元以内的普惠车型。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北汽新能源提出了“品牌向上、产品向上”的战略,以应对“新能源汽车2.0时期”的变革。
据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李一秀介绍,2019年北汽新能源销售的中高端纯电动车占全部产品的90%,其中A级以上车型占比超过80%,比上一年同比提升了64%。目前市场已售产品均价超过12万元。
得益于产品级别的提升,北汽新能源在营收方面也有突破性增长。据北汽蓝谷早前发布的2019年三季度财报显示,2019年前三个季度北汽新能源实现营收174.84亿元,同比增长了78.64%。可以说,北汽新能源产品向上的战略已见到实效。
能顺利实现产品升级要归功于北汽新能源在技术研发上的积累和投入。2019年7月22日,北汽新能源汽车试验中心在北汽蓝谷启用。该实验中心斥资20.51亿元打造,建设面积5万平方米,共有88个实验室,拥有各类国际先进的测试设备400余台套。

试验中心的设计建设基于北汽新能源多年电动汽车开发和验证经验形成的电动汽车验证体系(ETVS 2.0),包含整车、关键系统、部件三个层级的验证内容,全面覆盖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整车应用六大关键核心领域,是当下电动汽车行业标准最先进、验证最充分的作业体系。
目前,北汽新能源已形成BE11、BE21和BE22三大平台,覆盖了未来5年30余款产品。
而面对补贴的大幅退坡,北汽新能源一方面通过先进的技术保持纯电动车型的产品力,一方面还通过“降本”的方式保持市场竞争力。
据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连庆锋介绍,面对“后补贴时代”,北汽新能源将从规模降本、技术降本和管理降本来把控。同时,通过技术的提升和品牌的塑造,提高产品溢价能力。
2019年10月15日,北汽集团整合旗下北汽新能源和北京汽车两大业务板块,推出全新高端品牌“BEIJING”。连庆锋介绍,通过两大业务板块的整合效益,为北汽新能源节省了大量成本,预计全年将实现降本约30亿元。

在2019年继续保持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并且实现营收大幅增长后,面对2020年,整合后的BEIJING品牌将在营销上继续深化。
据李一秀介绍,2020年BEIJING品牌将推出“新国民车”EC200,通过A00级纯电动车和同级别燃油车差不多的成本,实现该级别电动汽车对燃油车的替换。预计2020年EC200的销量将达到2.5万辆,重现“国民车”昔日风采。
同时,面向B端,BEIJING品牌将继续深耕出租车、网约车和智能驾培车市场。2019年,BEIJING EU5车型连续数月成为国内单一车型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其中网约车市场就为其提供了巨大份额。而在出租领域,北汽新能源独有的“换电”模式也取得了不俗的表现,并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2020年,BEIJING品牌面对出租市场的销量预计将超过4.7万辆。
除此以外,BEIJING品牌还将推出使用权交易模式代替所有权交易,通过联合其他企业,以B2B2B模式推广。
据北汽集团在“2019年经营业绩和2020年战略规划以及‘大北京’品牌战略媒体沟通会”上介绍,到2025年BEIJING品牌将实现年销量40万辆的目标,其中纯电动车型将占到全部产品的70%以上,并实现高度智能网联化。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国内乘用车销量排行榜(2020年10月):纯电动车首次进入前十
导 读
2020年10月,乘用车销量保持在200万辆以上规模,再创年内新高,同比增速依然高于上月。当月共销售211万辆,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9.3%。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量略有下降,其他三大类乘用车品种均呈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多功能乘用车(MPV)销量有所下降,其他三大类品种保持增长,交叉型乘用车增速依然最为显著。
1-10月,乘用车共销售1549.5万辆,同比下降9.9%,降幅比1-9月收窄2.5个百分点。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四大类乘用车品种销量降幅同比均延续了收窄态势,其中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降幅已收窄至5%以下,总体表现好于其他乘用车品种。
轿车销量TOP10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0年10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依次为:轩逸、朗逸、宝来、速腾、英朗、卡罗拉、雅阁、五菱 宏光MINI EV、思域和帝豪。与上月相比,卡罗拉销量呈较快下降,思域、轩逸和宝来降幅略低,其他品牌均呈增长,其中五菱宏光MINI EV增速更为明显。10月,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32.78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4.64%。


另外,分企业情况来看,2020年10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依次为: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东风日产、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吉利汽车、一汽丰田、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汽乘用车。与上月相比,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和上汽大众销量呈较快下降,东风日产和一汽-大众降幅略低,其他企业均呈增长,其中上汽乘用车增速更为明显。10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66.8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70.62%。
SUV销量TOP10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0年10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SUV品牌依次是:哈弗H6、长安CS75、本田CR-V、博越、探岳、逍客、途观、哈弗M6、昂科威和奇骏。与上月相比,奇骏和本田CR-V销量有所下降,其他品牌呈一定增长,其中逍客和哈弗H6增速最为显著。10月,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24.80万辆,占SUV销售总量的24.75%。


另外,分企业情况来看,2020年10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SUV生产企业依次是:长城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一汽-大众、奇瑞汽车、上汽大众、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上汽通用和广汽本田。与上月相比,东风本田、上汽大众、广汽本田和一汽-大众销量有所下降,其他六家企业各有增长,奇瑞和长城增速更快。10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65.16万辆,占SUV销售总量的65.04%。
MPV销量TOP10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0年10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MPV品牌依次是:五菱宏光、别克GL8、艾力绅、宝骏730、菱智、宝骏RM-5、传祺GM8、传祺GM6、奥德赛和荣威iMAX8。与上月相比,菱智和传祺GM6销量均呈下降,其他品牌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荣威iMAX8、宝骏RM-5和传祺GM8增速尤为迅猛。10月,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8.86万辆,占MPV销售总量的72.01%。


另外,分企业情况来看,2020年10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MPV生产企业依次是: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广汽乘用车、东风柳汽、东风本田、上汽大通、广汽本田、上汽大众、上汽乘用车和吉利汽车。与上月相比,上汽大众和东风柳汽销量下降明显,上汽通用略有下降,其他企业均呈增长。10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10.85万辆,占MPV销售总量的88.23%。
注:更多数据信息,敬请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2019年全球销售163万辆纯电动汽车 特斯拉占比超20%
在去年全球所销售的电动汽车中,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所占的比例超过了20%。从外媒的报道来看,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全球共销售了221万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比增长10%。其中纯电动汽车占7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26%。

按销售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来计算,去年全球所销售的电动汽车约有163.54万辆。
而在2019年的四个季度,特斯拉向消费者交付的电动汽车分别为6.3万辆、9.52万辆、9.7万辆和11.2万辆,全年共交付36.72万辆。
特斯拉全年交付36.72万辆,全球销售163.54万辆,也就意味着特斯拉去年所销售的电动汽车,占到了全球的22.45%。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2019年12月新能源销量出炉,北汽新能源摘下纯电动销量桂冠
1月9日,乘联会发布2019年12月份全国乘用车产销数据。12月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13.0万辆,同比下降17.9%,环比增长82.3%;全年累计销量102.4万辆,同比增长3.9%。
新能源乘用车榜单

从新能源产品排名看,12月份,北汽EU及北汽EC系列毫无悬念地,夺得月度销量冠亚军,11月销量冠军——宝骏新能源紧随其后,埃安和荣威Ei5都有良好表现,奔腾B30 EV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宝马5系PHEV与11相比,稳定发挥。

2019全年累计的纯电动乘用车销量方面,北汽EU系列以绝对优势摘得新能源销量桂冠。其实在11月份,比亚迪总销量还领先北汽新能源2.53万辆。

但是,12月,北汽新能源冲破3.66万辆的年度最高销量,累计销量150601辆,反超比亚迪137185辆。

造车新势力方面,蔚来全年累计交付量成功突破两万台,达20565台。12月交付数破3000大关,达到了3170台,创造了2019年新高。

小鹏还未公布数据,若无意外,蔚来应该能拿下造车新势力销量第一。
目前新能源市场仍处于退坡后的持续调整期,加上特斯拉这样的电动巨头的"入侵",今年的自主新能源车企压力更大,尽管如此,还是希望各大车企保持向上竞争的势头:冲鸭!!!
(数据来源于乘联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9、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排行榜(附大客户销量分析)
随着各大车企对新能源车型的加大投入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购买新能源车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对国内新能源市场进行分析,基于终端交强险数据,小编就为大家做一个2019年国内整体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分析。

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918593台,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714333台,混电动汽车销量204260台。相对于2018年,去年新能源车型总体销量下降了1.2%,其中纯电动车的销量增长0.9%,插电混动下降8%,鉴于以上数据,小编为大家解读下2019年纯电动汽车国内销量前五的车型有哪些。

从以上数据来看,去年国内销量最好的车型当属北汽EU系列,销量达62160台,比亚迪e5与与亚迪元EV紧随其后,销量分别为57884台和39009台,特斯拉Model3销量33873台,除特斯拉Model3以外,其他四款车型都为自主品牌。那么关于这五款车型,又有哪些由终端消费者购买,哪些为企业大客户购买呢,小编这就带大家看一看。

从以上图表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对于国内销量最高的两款纯电动车北汽EU系列和比亚迪e5,大客户购买数据已经远远超过了消费者购买数据,其中比亚迪e5的销量基本上都来自于大客户购买,而这里的大客户主要来自于出租车以及共享出行公司等。那么剔除大客户购买数据之后,以上这5款车还是不是终端消费者购买最多的车型呢,请大家看以下数据。

从上图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比亚迪元EV去年最受到消费者青睐,销量达30652台,特斯拉Model 3 紧随其后,销量为28053台,从该数据可以分析出,对于2019年纯电动汽车市场,终端消费者最偏好紧凑型SUV,而当今年国产特斯拉Model 3批量上市,价格打到30万以内之后,该款车的销量将会更上一层楼,完全有可能拿到销量冠军。顺便透露一下,基于终端交强险数据,国产特斯拉Model 3是今年2月份国内销量唯一突破1000台的新能源车型。另外,奇瑞小蚂蚁eQ1、宝骏E100、欧拉R1这三款微型纯电动汽车则位列第三、四、五位。

小结
在后补贴时代,政策导向将慢慢转变为市场导向,紧凑型纯电动车型将越来越受到终端消费者的喜爱 ,也希望国产自主品牌能够上市更多更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与特斯拉一较高下。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行业资讯,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0、纯电动车销量暴涨,比亚迪拿下2019年新能源车销量冠军
在新年开始没多久,很多车企就拿出了自己2019年的成绩单。当然,看成绩也有个惯例,就是先看之前成绩好的那个车企,例如新能源汽车引领者比亚迪,2019年共销售了新能源车219353辆,比起2018年的227152辆略有下降,果然入日中天的比亚迪,也在这次车市寒冬中受到了影响,相比其它车企,这个跌幅并不算大,但是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插电混动车型销售下滑明显
众所周知,比亚迪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除去自身强大的电池技术之外,也是通过秦DM和唐DM两款车型一战成名,最让消费者血脉喷张的就是强劲的加速性能,这也为后续的比亚迪车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在2019年,比亚迪的插电混动车型却遭遇了滑铁卢,全年只卖出了72168辆新车,相比2018年,同比下滑了41.75%,虽然也有大环境的影响。但作为新能源车的引领者,比亚迪的这个表现毫无疑问会让人感到有那么一丝丝失望,更让人担心的是,插电混动车型销量下滑也是因为受到了合资品牌的冲击,例如去年上市的卡罗拉/雷凌双擎E+等,证明了比亚迪在品牌上,跟合资车企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

更为致命的是,比亚迪并没有为高端消费市场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宝马530Le的优异表现,其实可以发现,消费者对高端插电混动车型的需求,非常的强烈,而且并没有太多的车型可选,这是比亚迪的一个良机。
纯电动车型销量上升并不足喜

相比于2018年,比亚迪2019年售出了147185辆纯电动车型,同比增长了42.53%,是个不小的进步,但是从整体来看,纯电车型销量的增幅其并不足喜,因为2019年比亚迪发布了大量的纯电动车型,其中e网系列的车型更是下探到了10万以内,这本该是一个对提升销量非常有利的细分市场,但从销量上可以看出,比亚迪的这一策略,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反而很有可能会让自身的品牌形象降低,影响到唐和秦等车型的销量,是个比较大的隐患。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