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销售 > 中小城市汽车销售量

中小城市汽车销售量

发布时间:2021-02-27 22:09:34

1、用指标数据什么的来分析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不会~!帮帮我啊!!

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可为汽车产业中的众多课题(例如产业损害调查、贸易保护等)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入世以后,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要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如何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是摆在生产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建立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揭示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势所在和存在的差距,系统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指导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全面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前提界定及研究方法概述
1.前提界定
(1)研究(评价)主体的界定
本次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评价)的主体是国内生产制造汽车整车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
(2)时间跨度的界定
定量指标选用2001—2002年数据;定性指标是基于2001年后对汽车产业现状的专家评分。
(3)评价参照对象的选择
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
(4)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根据汽车产业的行业特点和本文的研究目的,结合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对汽车产业竞争力作如下界定: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内外汽车市场上以较低的生产(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
2.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通过现有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结合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初步构建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重要性筛选模型对初选指标进行重要性筛选,从而最终确定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第三,在搜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和单项指标评价方法(对标方法)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二、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提出了一种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即通过现有的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如波特模型、金碚的“原因一结果”模型)和评价指标,结合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初步构建起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重要性筛选模型对初选指标进行重要性筛选。这种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可以使指标在形成过程中较为合理,有较强的说服力。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流程见图1。
图1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流程图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本文从四大方面构建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即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初步选择了由26个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1)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由6个指标构成,即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生产要素供给水平、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和购买及使用环境。
(2)显示竞争力
显示竞争力由7个指标构成,即国际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占有率、CMS指标、RCA指标、汽车年产量、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产品质量指数。
(3)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由10个指标构成,即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水平、生产制造能力、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营销水平、成本水平、生产一致性和投资水平。
(4)产品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由3个指标构成,即产品质量水平、价格水平和产品品牌价值。
2.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筛选
(1)重要性筛选模型
重要性筛选是指保留那些重要的指标,剔除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重要性筛选一般利用德尔菲法对初步选出的指标体系进行匿名评议。例如,设指标体系中某层次有M个指标,请户位专家评议。对评议意见可做两个方面的统计分析:
集中程度:用E%i表示
(1)
E%i:第i个指标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Ej:指标i第j级重要程度的量值,一般将重要程度分为5级,即j=1,2,3,4,5,分别代表极其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
nij:第i个指标评为第j级重要程度的专家人数;
E%i的大小确定了指标重要程度的大小,反映了P个专家的评价期望值。
离散程度:用标准差δ表示
(2)
δi表示专家对第i个指标重要程度评价的分散程度,分散程度的临界值可根据专家问卷的样本数及实际情况确定,δi大于临界值时,则需进行下一轮咨询。
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根据专家意见选择重要性指标,避免指标构建过程中的主观性。
(2)重要性筛选结果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设计专家问卷,发放26份,收回23份,回收率为88.5%。根据公式(1)、(2)计算出专家对各指标判断的集中度和离散程度。根据统计结果,以集中度2.0为临界值,即保留集中度≤2.0的指标,剔除集中度>2.0的指标。经计算,个别指标的离散程度有些偏大,但由于此次问卷调查的样本个数较少,因此这一结果可以接受,无须再进行第二轮的问卷调查。
此外,通过和专家面谈的方式,分别进行了完整性检验(指标体系是否已全面地反映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正确性检验(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一个由14个指标组成的三层评价指标体系。
3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图2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竞争力部分,只保留了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两项指标,其余5项指标专家评分的集中度不高,因此被剔除。这一筛选结果较为合理,充分说明了市场占有率是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评价指标,符合国内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普遍认知。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单项指标评价
本文分别采用指数综合评价方法、对标法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单项指标评价,其中使用AHP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5份,收回19份)。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在5个国家中排名最后,且差距明显。综合指数是美国的41.7%,日本的42.4%,德国的47.3%,韩国的61.6%。具体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4个评价指标中,我国汽车产业有12个指标排名最后一位,只有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二位,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则高于韩国名列第四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业不仅综合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美、日、德、韩等四国,在具体层面上也有较大的差距。
四、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的相关性检验
本文应用SPSS10.0软件对以下两方面做了Person双侧相关性分析:
第一,对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评价指数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第二,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经济规模水平、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成本水平、质量保障能力与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得出:
第一,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与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和0.931;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与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相关系数分别为0.772和0.705
从中可知,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对汽车产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而环境竞争力和显示竞争力相对次之。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弱于美、日、德、韩等四国,且差距很大,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首先应从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两方面入手,它们是影响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质量保障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978、0.982、0.944;而全员劳动生产率、经济规模水平、成本水平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从中可以说明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最大,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首先应从上述四方面入手。
五、中国汽车产品分车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单项指标的对标分析,主要是从整体上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我国汽车产业不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从不同的单项指标上,都与美、德、日、韩四国存在较大差距。但是由于汽车产品的种类复杂,所含车型众多,所以,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状况、市场需求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较低,却并不意味着所有产品的竞争力都处在很差的层面上,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力可能会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汽车产品进行分车型的竞争力分析,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具体、科学地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对我国汽车产品分车型竞争力评价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为采用专家问卷方法,请专家对我国汽车产品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打分(10分制,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5份,收回19份),同时结合企业调研,分析各种车型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种方法是,由于价格是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因此,重点从价格方面对我国汽车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不同车型的竞争力。分析结果如下:
1.轿车
轿车(排气量≤1.5L)。专家评分:5.5。具体分析: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已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2005年失去配额保护后,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在国内市场上,国产车的价格仍会低于进口车价格30%-40%,因此,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同时该类车型不是国外汽车发达国家的主要生产车型,因此不会形成大量进口的局面,加上我国在该类车型上的市场需求很大,且有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可以说中国排气量小于1.5L的经济型轿车在国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较强。
轿车(1.5L<排气量≤2.5L)。专家评分:3.92。具体分析:目前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2005年失去配额保护后,即使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其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与国产车也能墓本相当,因此,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并无价格优势。同时由于该类车型也是国外汽车发达国家的主要生产车型,所以有可能出现大量进口中国的局面,这必将加大竞争已很激烈的该类车型的市场竞争,同时附加上该类车型消费群体追求进口车的心理,可以说中国汽车市场上排气量在1.5-2.5L的中档轿车的国际竞争力不容乐观。
轿车(排气量>2.5L)。专家评分:2.25。具体分析: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即使失去配额保护后,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国产车的价格仍高于进口车,因此,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仍不具有价格优势,同时附加上该类车型消费群体追求原装进口的心理,可以说中国该类车型的国际竞争力很差。
2.客车
专家评分:大型客车为4.86;中型客车为4.83;轻型客车为4.69。具体分析:我国生产的客车基本属于中低档产品,由于客车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国有劳动成本优势,因此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进口客车大多属于高档型,虽然技术先进,但价位太高,同时高档客车的用户群相对狭窄,加之运营成本过高,因此,从总体上说,国产客车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结论:竞争力较强。
3.载货汽车
专家评分:轻型货车为5.11:中型货车为5.39;重型货车为5.08。具体分析为:国产轻型货车、中重型货车主要是低端产品,面向农村及中小城市市场,虽然在质量和性能上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比较大,但是具有很大的成本及价格优势,适合目前的国情和消费水平,可以说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但随着客户对货车舒适性方面要求的提高,进口车可能在该方面占有优势。结论:竞争力较强。
六、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很弱,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汽车产业强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走的是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发展之路,即在高关税保护下,通过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采取CKD的生产方式发展汽车产业的模式。但是我国汽车产业未能形成吸收、消化、最终开发出自己产品的发展模式,而是走进了引进一生产一再引进一再生产的怪圈。这一模式尽管使我国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却未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2.汽车企业超额利润所带来的弊端
我国的汽车产业一直处于高关税保护和多种非关税保护之下,过度保护虽然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主要是高关税使国内汽车厂商在价格上与国外汽车厂商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企业产生超额利润。2002年,·我国主要轿车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7%,远远高于国外5%的水平。虽然在2004年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是,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刺激了各地不顾条件盲目投资建厂,使得一些规模很小的企业得以生存,造成了我国大部分汽车厂商都未达到经济规模,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以及我国汽车产业散、乱、差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改变;另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使企业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太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产品开发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导致汽车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3.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汽车工业是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零部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汽车产业走的是一条以主机厂为先导的路子,零部件及相关产业长期受到忽视,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汽车产业强国相比,我国的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如装备工业,钢铁及塑料、橡胶等材料工业,电子工业等)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2、中小城市开汽车4S店,具体需要注意什么?

要开4s店你要买地吧??每地你怎么开,还有装潢,都是类可撒司中国定的,不好自内己随意装潢容底下就是车子,类可撒司现在在中国销售的每一款车型你都要有一款试架车,这些试架车算起来都500万出头了,还要从港口拿车回来,每个车型起码要个2,3辆,火一点的车型一批就要10,20辆,这些停在库里的车就要好几千万,然后就是人员工资,底下还要向北京总部交钱,不然他不给你开店,还要验收,基本上启动资金没有几千万拿不下来,所以说类可撒司4s店不是想开就开的

3、为什么汽车在各地区之间价格差有那么大,十几万的车在北京就便宜几万,是不是有什么猫腻在里面。

大家可能发现了一个问题,同样品牌同样的汽车在不同的地方售价竟然会有几万元的差距。那么其他地方的报价和上海汽车报价为什么会差距那么大呢?

厂家对汽车经销商的底价不一样。经济发达省份或城市的经销商由于销量比较好,在生产厂家订购汽车时是大量购买甚至直接买断销售。而经济欠发达的经销商由于销量不好,在厂家订购汽车时也就是十几辆或最多几十辆。厂家对经销商的政策其实就如我们团购一样。对那些销量好的地区,厂家汽车底价放的比较低,反之就放得高一些!所以就出现了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经销商的汽车越便宜,经济越欠发达的地区经销商的价格反而贵的现象。

厂家对汽车销售的返点不一样。每个汽车生产厂家,年底都会对他的经销商按照汽车销售数量的多少进行返点,厂家会对那些销量好的经销商返点高。反之那些销量差的返点就低。这样销量好的经销商就有了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销商就有了更大价格空间与其他地区的经销商拼销量了。而销量不好的欠发达地区的经销商销量不好,年底厂家返点又低。所以更没有本钱去和那些发达地区的经销商比价格,比让利优惠了。

综上所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城市汽车比三四线城市便宜,是因为城市经济发达,买汽车的人多,汽车销量好,而经销商在厂家订购汽车数量大,厂家卖给他们的车,比卖给其他省或其他地区的车底价便宜。而且经销商的销量也大,厂家给的政策和返点高,所以这些城市的经销商就有本钱经常调价,而且对于一二线城市,一个汽车品牌往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经销商和4S店,他们之间需要争夺客户。为了提高销量,他们也会选择对客户降价。

4、在中小城市投资汽车销售行业前景。

?

5、当前,轿车正逐步进入家庭,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读下表回答下列小题。 城市 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的辆


小题1:D  
小题2:D

6、中国每年汽车尾气排放量有多少

2017年,全国机动车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核算为4359.7万吨,比2016年削减2.5%。其

中,一氧化碳(CO)3327.3万吨,碳氢化合物(HC)407.1万吨,氮氧化物(NOx)574.3万

吨,颗粒物(PM)50.9万吨。机动车污染排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6)中小城市汽车销售量扩展资料: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8)》(以下简称《年报》),公布了2017年

全国机动车环境管理情况。《年报》显示,我国已连续九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

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环境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

日益凸显。

2017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10亿辆,同比增长5.1%;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2.17亿辆,同比

增长11.8%,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53.0万辆,同比增长50.9%。汽车已占我国机动车主导地位,

其构成按车型分类,客车占88.8%,货车占11.2%;按燃料类型分类,汽油车占89.0%,柴油车占

9.4%,燃气车占1.6%;按排放标准分类,国Ⅲ及以上标准的车辆占90.7%。

近几年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但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下降幅度远低于其他污染

物。重污染天气期间,硝酸盐是PM2.5组分中占比最大且上升最快的组分。北京、天津、上海等15

个城市大气PM2.5源解析工作结果显示,本地排放源中移动源对PM2.5浓度的贡献范围为13.5%至

52.1%。

参考资料:人民网《尾气污染 前端防治》

7、合资车不断降价背后:自主品牌主力市场失守

车东西

文?| 诺亚

车东西编辑部有一个惯例。

每年春节假期,车东西的同学们在回乡时都会观察一下老家所在城市汽车产业的一些变化,例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情况、新能源汽车网点的分布、共享出行业务的应用现状,甚至当地民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了解程度。

2018年春节我发现,老家河南省南阳市以及新野县两个城市,有大量的自主品牌车型行驶在街头,尤其是一些比较新自主车型,像是长城Wey VV7、领克01、传祺GS4/GS8、东风风光580、东风启辰T90等,宛如国产SUV车展。

但到了2020年春节,我再次在南阳市区以及新野县街头观察的时候,却发现了另一幅景象——就是自主SUV的出镜率明显下降,而合资车企的入门级车型,反而多了起来,尤其是此前经历了销量大幅下跌的现代、起亚、雪铁龙等品牌的车型。

▲在中小城市,合资车正在快速抢占自主品牌市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合资品牌入门级车型的价格逐渐下降,其开始向下抢占原属于自主品牌强势区间的10万以内的市场。

而10万元以内的新车市场,主力就是在中西部省份的广大中小城市之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主SUV出镜率的减少,合资车型的增多,一定程度也意味着有一部分自主车型车主在开了几年自主车型后,选择更换了合资车型。

一、自主乘用车2019年总销量下滑14%

除了在街头走走转转去了解市场现状,从中汽协、乘联会等机构公布的车市整体销量数据上,也能看出这一变化。

自2018年中国车市首次出现负增长后,2019年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2020年1月13日,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汽车总销量为2576.9万台,销量同比下滑8.2%。

行业形势整体处于下滑态势的同时,另一个数据——自主品牌车型的市场占有率,更加值得注意。

▲乘联会统计的各车系市占率情况

根据乘联会公布了2019年12月(即全年)市场数据,2019年国内乘用车销量总计为2070.2万台,同比下滑7.42%。

如果按照国别来看,自主品牌总销量为784.3万台,同比下滑14%,也就是说比去年少卖了32.6万台车,相当于一个小车企一年的销量。

 从市场占有率来说,自主品牌从2015年到2019年的历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7.2%、40.7%、41.4%、40.8%,37.9%。

很明显,自主品牌在2016年、2017年、2018年这三年有一个不错的市场态势,但到2019年却有了明显下滑。

而自主品牌主攻的10万以内的市场,又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所以在河南南阳市,以及新野县这些地方的街道上,自然出现了自主车型减少,合资车型增多的现状。

二、德系日系份额扩张?美系韩系持续下滑

2018年以来,中国车市的总规模在不断下滑,所以对车市里的玩家来说,某一派系份额的下降,就意味着另一派系份额的上升。

那么自主车企在2019年丢掉的市场份额,都去哪了呢?

从乘联会的数据来看,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自2017年达到41.4%的顶点后,就开始不断下降,直至2019年37.9%的低点。

与此同时,德系车与日系车,自2016年开始就相继处于增长态势。

德系车从2016年至2019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19.1%、20.3%、22.2%、25%。日系车是16.6%、18%、19.6%、21.9%,

此外,法系车从2016年的2.8%,跌至了2019年的0.7%;韩系车从7.7%跌至4.8%;美系车从11.9%跌至8.4%。

答案已经非常明年,就是自主品牌,以及美系车、韩系车的份额,都去了德系和日系那里——即大众、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以及丰田、本田、日产这些品牌。

▲在中小城市,合资车正在快速抢占自主品牌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乘联会数据反应的是全国的情况,各个地区其实还有较大的差异。

从我在南阳市已经新野县的观察来看,路面上“替换”掉自主车型的合资车型,不仅有捷达VS5、丰田雷凌等德系、日系产品,还有不少雪铁龙爱丽舍、现代瑞纳、ix25这类法系与韩系车型。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比较明显。

在一二线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地区,韩系车、法系车被德系、日系、美系挤压明显。因此其往往能给出更大的优惠幅度,在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里,抢占原属于自主品牌的10万元以及的市场。

结语:自主品牌应紧抓四化浪潮崛起

在燃油车领域,自主品牌由于在发动机、变速箱方面明显落后与合资车企,因此主要靠空间、车型、各类配置来赢得客户。

但随着中国车市进入负增长时代,合资车企竞争加剧,标致、雪铁龙等法系车企,现代、起亚等韩系车企,以及福特等美系车企,在竞争压力下不断加大优惠力度,入门级产品纷纷进入10万内价格区间,并且不断推出小型SUV等热门车型,大肆抢夺自主品牌市场。

像是中国乘用车销量一哥大众,更是将捷达独立为一个子品牌,用已有的车型平台和动力总成、以及源自大众的金字招牌,大幅进军10万以下的车型市场。

2019年下半年捷达品牌独立运作以来,2019年四个月累计销量已达4.3万台。其紧凑级SUV车型VS5,更是在上市首月就实现了销量过万的成绩,可见其市场收割能力之强。

▲捷达VS5

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捷达品牌销售事业部总监赵英如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2019年是捷达品牌的元年,而2020年的销量目标更是要到20万台。

捷达在2019年的成功,正说明了合资品牌进军10万元以内中低端市场后的威力之大,也凸显了自主品牌面临的压力之大。

虽然自主品牌面临的压力更大,但市场也有积极的一面。

眼下正是汽车四化浪潮快速发展之时,购车主力人群变为90后甚至95后等年轻群体,其对车辆的科技配置、车载系统等配置更为看重。这方面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还略为领先。

与此同时,随着汽车的动力系统逐步向着油电混动,以及纯电过渡,自主品牌在动力系统方面的先天缺陷将会不复存在。

很明显,在这样的变革浪潮下,自主品牌仍然有机会与强势的合资品牌一战,赢得未来的胜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看来已经“饱”了,为何19年汽车行业会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

一、整体销量走势:销量整体呈下降态势

从整体市场销量情况来看,受经济低速的增长、国五与国六标准的切换和消费信心不足的叠加因素影响,4月整体乘用车市场销量处于下降趋势。4月乘用车共销售了157.3万辆,与上个月相比,环比下降22.0%,每个季度的销量压力会落在最后一个月份上,季度交替之间会出现销量下滑。与上年同期对比来看,同比下降17.8%,为近12个月以来下降比例最高。

2018-2019年中国汽车整体销量及同比增长走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乘用车行业市场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从累计销量数据来看,2019年1-4月,乘用车累计销量683.1万辆,同比累计下降14.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相比,降幅明显,降幅比1-3月累计又扩大了1.0个百分点。目前整体下滑走势没有缓解,车企将面临更大的竞争。

业内人士认为2019年车市整体将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另外,随着国家刺激汽车县乡市场发展,未来中小城市车市会逐渐恢复,有望恢复到正常发展轨道。

2019年1月份车市零售量开始呈现同比正增长状态,这意味着汽车市场的销售情况正在回暖。

而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外发布的最新一期“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1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40,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19%,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下;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则显示,1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8.9%,环比下降7.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8.3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警戒线之上。至此,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也呈现明显回落趋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国内车市的乘用车零售量2018年10月同比下降13%,11月同比下降18%,12月同比下降19%。而今年1月份,同比下降4%,尽管还是负增长,但负增长幅度在收窄,说明市场在出现回暖迹象。

9、这几年中国零售业的销售总额是多少?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1998年,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1.5%,2000年增长至3%左右。

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在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表现为:

企业规模偏小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中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平均规模为94人,而同期国内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超过了220人。将中国的零售企业上海华联与沃尔玛相比,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与之有相当的差距。从连锁经营看,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这种零售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规模经营优势的发挥。

出现快速膨胀式扩张

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快速膨胀式扩张,主要表现为在扩张布点的同时,轻视了单个店铺和单位面积经营的效益增长。比较家乐福和联华近几年的扩张业绩,可以看出:家乐福销售额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达77%,新店开张速度仅为年均24%,每店销售收入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联华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尽管也高达年均69%,但其开店的平均速度却高达89%,这也意味着每家新店平均销售额年均减少10%以上。这表明在一个总的高速增长市场环境中,单店收入潜在的同步增长效应似乎已经完全被新开店潜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这样的盲目扩张将制约零售企业的成长。

经济效益欠佳

在中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从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1998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谷底,全行业净亏损0.3亿元,2002年利润总额有所回升,达到54.3亿元,但企业的盈利仍没有恢复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纵观企业的盈利水平,差距更为明显。2002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84%,尚低于1996年0.9%的水平,而企业效益较好的1994年则为2.25%。效益欠佳的问题成为制约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区域差距扩大

受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距仍在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为17481.6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率为11.3%,占全国的比重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487.6亿元,比199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率为10.6%,占全国的比重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3329.1亿元,比1995年增长79.3%,年均增长率为8.7%,占全国的比重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地带零售企业的效益情况看,2002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为净亏损;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4.7亿元,占全国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强于其他两个地区。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都是规模化发展的典范,位居前10位的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沃尔玛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拥有4150间门店,2001年以销售收入2178亿美元的成绩荣登《财富》500强冠军宝座。

纵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是实现企业规模化的一条捷径。由于中国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城市商业网点条例》,加上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新增店铺必然激化区域竞争,因此,兼并收购将成为中国零售市场重要的扩张方式。同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零售业态都可以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因此连锁经营将成为零售业新的发展趋势。

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

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虽然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在中国一二类城市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后几年大型综合超市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地方产品较丰富的城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以销售生鲜商品、加工食品为主的超市,今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有增加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店中,除家电专业店、建材专业店、医药专业店、眼镜专业店外,办公用品专业店、家居饰品专业店、体育用品专业店等都将有大发展。折扣店业态,对一些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企业等,是一种极有吸引的新型业态,尤其在新型零售业态不太发达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发展潜力。无店铺销售业态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中国营销技术的提高出现发展态势。

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成为核心

世界零售百强大多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商业管理自动化。零售企业广泛使用电子商务系统,如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以信息处理为手段的商业自动化管理模式。商业管理自动化渗透到企业的购销、存储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零售百强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技术代表了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未来几年内,科学管理将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外资份额继续扩大

自1992年中国实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部署,并夺取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4年12月11日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届时外资大举进入,凭借其战略管理优势、流程管理优势、零售业态优势,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份额。
2004年消费品零售市场总量稳定增长,全年的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城乡间和区域间的结构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
2005年上半年,中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879.8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零售额736亿元,同比增长18.3%。在所统计的二十八大类商品中,共有二十四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加,且二十一类商品零售额增长幅度都在百分之十以上。


与中小城市汽车销售量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