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销售 > 汽车生产销售体制分析

汽车生产销售体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9 16:16:27

1、东风汽车的生产分析和销售分析

?

2、汽车行业的swot分析法怎么做?

中国汽车行业的SWOT 分析

内部
环境
因素

优势(strength) 1、 良好政策和投资环境:
(1)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规定,汽车企业引进制造技术后,必须进行产品国产化,并提出了不低于40%的国产化率要求;
(2)一些政策和规定引导零部件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产品种类多元化生产等促进零部件企业的优化组合;
(3)由于我国参与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外资在汽车和零部件产业投资的增加,国际许多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我国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很多跨国公司还将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并在国内设立采购机构或办事处,有些还在国内设立了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零部件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零部件企业的快速发展。
2、 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广阔的市场潜力优势
(1)廉价的劳动力是吸引投资者来中国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一些附加值低,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的组织,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来提升其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平均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汽车消费能力的增强,必然会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3、国外著名大型零部件企业对我国企业全方位的持续带动效应
目前,列入世界500强的零部件制造厂商德尔福、博世、伟世通、电装和李尔等都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建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我国零部件企业与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和合资,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营经验,从低端的加工到高端的研发,实现车身、发动机、变速器、车桥、饰件等汽车主要零部件和模块方面全面发展。对于一些企业来说,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可以迅速提升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我国零部件企业处于以国内、国际市场和资源优化调配发展的前提下,直接进入世界零部件采购平台,采取一边发展和一边学习的模式,可以迅速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且,在目前的国际化发展前提下,这种效应是具有持续性。

劣势(weakness) 1、市场培育滞后,限制了汽车消费的增长
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尤其是一些地方采取地区保护政策,限制使用非本地企业生产的汽车,人为分割市场。乱收费和繁杂的购车手续抑制了个人购车的积极性,阻碍了汽车需求的增长。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种、价格、经营机制、市场开发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也不能适应个人购车的要求。
2、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
(1)目前我国零部件企业大多数是处于小规模生产,即便是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例如上汽集团,也只有几十万套(件)的产量,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产品成本高;
(2)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导致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还是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者是材料密集型的产品。我国零部件制造技术目前仍属于中低技术水平,一些高新和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
3、企业研发投入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1)有资料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研发年投入一般为销售收入1%—2%左右,而发达国家为3%—5%,甚至达到10%,我国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效益低下限制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
(2)一些大型的零部件企业开始认识到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但是我国零部件企业很大部分属于进入壁垒较低、只需小规模的投资、占地少、设备相对简单、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高等状况,其技术研发的基础很差,并且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研发的平台、技术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
4、产业结构单一,体制不合理
(1)从大型汽车集团独立出来零部件企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部配套体系,虽然从汽车集团独立出来,但是这些企业市场意识淡薄,体制转轨缓慢,管理效率低下,极大制约了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大部分民营零部件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约束,加上一些企业受眼前利益驱动的重复建设,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产品质量差,企业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和效益;
(3)资零部件企业虽然引进和吸收了国外领先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但是,一方面,在其产品的本土化中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其经济规模和售后服务的相对滞后,发展很不均衡;
(4)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工艺门类还不够齐全,自制件多,未能形成分层次、满足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产业结构,需要向更合理、更有序的方向发展。
5、零部件发展仍然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
目前,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地方、部门、企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零部件工业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6、重复建设严重,散乱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
1999年底,全国共有汽车厂商2391家,其中整车企业118家,改装车企业546家,摩托车企业136家,发动机企业51家,零部件企业1540家。国家批准的轿车建设规模为112万辆,已验收或建成的轿车生产能力91万辆。汽车产销量在1万辆以上的有16家企业,其中,三大汽车集团上汽、一汽和东风资产占有率为62.04%,市场占有率为71.76%,利润占有率为87.96%。目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新建汽车项目的势头仍然存在,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外部
环境
因素

机会(opportunity) 1、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进入一个依赖轿车进入家庭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同时,围绕汽车的服务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
2、目前,我国加快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需求角度看,“十五”规划要求交通运输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会对载货汽车的发展提出巨大的需求;
3、轿车逐步进入家庭消费,市场需求更大,持续时间更长。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07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并保持平稳增长,已达到轿车进入家庭的起步阶段。目前汽车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初期,其中家用轿车需求增长的前景十分广阔;
4、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冶金、石油、化工、机电、仪器仪表等工业的发展已经为汽车工业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公路网建设高速发展也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十五”期间将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5、按照国家汽车工业“十五”规划,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2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产量为11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为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左右,汽车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汽车产品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8%左右。2005年摩托车产量约为1300万辆,摩托车出口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20%。

威胁(threats) 1、入世对改善我国汽车市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筹措发展资金,参与国际分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入世以后,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开放,将使我国汽车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汽车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国际经济环境的长期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各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全球汽车行业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愈演愈烈,我国虽然对汽车产业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市场即使的宏观调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汽车企业仍然十分不景气。今年经济危机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谁知道现在汽车行业的销售模式的优缺点??

这个没办法,只能找一个现成的,你自己提炼一下:

1 汽车营销模式的内涵

汽车营销模式由营销组织、营销技术和营销理念组成,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营销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以简单的市场组织形式的更新或销售方式的改变代替营销模式的全部。对于某一种营销模式而言,营销组织和营销技术往往取决于营销理念,因此判定营销模式孰优孰劣,关键在于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营销服务理念,而不是简单地销售汽车产品。品牌专卖、汽车交易市场、连锁经营都只是某一种营销模式中“营销组织”这一要素的表现形式,如果单从这一要素确定某种营销模式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很难得出全面和正确的结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有的品牌专卖、汽车交易市场、连锁经营很成功,而有的不成功。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汽车营销模式时,既要学习别人的“形”,也要将其“营销理念”的内涵与中国汽车市场进行实际结合。

2 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现状

2.1 成功经验

(1)汽车营销组织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多年来我国汽车营销组织模式得到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营销模式多样化,符合当前汽车市场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汽车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适应不同区域市场差异的要求。特许经营的专卖店,是目前汽车厂家积极推行的主要营销模式,经营、销售和服务都比较规范,已建成相当数量规模合理、服务齐全的3S或4S店。这类3S或4S店,营销服务项目不断扩展,标识都十分醒目,并讲究外在形象的塑造。同时,我国汽车交易市场发展神速,不少厂家也改变了原先态度,同意特许专卖店进场,专卖店的进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市场的认识。另外,外国汽车公司越来越关注我国汽车市场,不少汽车公司的上层亲自进行市场考察,我国汽车市场的管理人员也出访欧美日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上海国际汽车城,是一个融汽车交易、零配件经营、汽车生产、科研、检测、教育、赛车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汽车营销组织机构。

(2)汽车营销理念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体现出时代的特征。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汽车营销理念,结合中国消费者的具体实际情况,经过几代汽车营销人多年的营销实践,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汽车营销理念。如一汽轿车的“管家式服务”,认为汽车用户是“主人”,汽车生产和销售企业是“管家”,“主人”想不到的,“管家”要替“主人”想到,“主人”想到做不到的,“管家”要替“主人”做到。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一汽大众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领先的技术、国际水平的质量、有竞争力的成本、最佳的营销服务网络、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和最佳的合作与交流力等6个支撑点,简称“一个中心、六个支撑”营销理念。上汽大众在深化实施用户满意工程中,提出“卖产品更卖服务”的理念,并且对营销服务的外延和内涵都有越来越深入的规定,不断向经销商灌输“第一辆车是销售出去的,第二、第三辆车是通过良好的服务实现销售”的营销理念。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营销理念都强调了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了社会、企业、消费者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既有个性,又具时代特征。

(3)汽车营销技术和手段进一步丰富且合理。从品牌培育到业务分析、从员工培训到汽车知识普及、从文化渗透到汽车俱乐部经营、从售后关怀服务到终极跟踪服务、从电子购车到全球零配件供应网络建设、从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到举办汽车设计大赛等等,都体现了汽车营销技术和手段的丰富性。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汽车营销模式更加注重吸收和推广应用国内外成功的汽车营销经验和技术,如汽车信贷、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新旧车置换、汽车租购等。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和本行业的特点人手,注重满足消费者在获得汽车产品及其使用功能这一过程中产品以外的需求,如融资、租赁、以旧换新等。为一批掌握有现代汽车营销技术和手段的企业提供了发展舞台。

2.2 不足之处

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1)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营销队伍是贯彻营销理念、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是联结消费者与销售企业的桥梁,是汽车销售企业的招牌。在国外,对汽车销售人员的从业资格有严格的要求,销售企业对营销人员的培训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如顾客满意度培训、参与决策的培训、销售技能的培训等),国内营销队伍在获取客户信任感、说话得体、判断客户需求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2)汽车4S店太盲进。集整车、零部件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四位一体的4S专卖店运营成本高,专卖店为客户提供维修和其他服务的费用也很高。迅速扩张起来的专卖店潜在的危险是一旦市场放开,高额的成本将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早在2002年,欧盟决定开始强力推行汽车销售改革,彻底打破长期以来汽车市场的行业垄断,在汽车销售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改变目前指定汽车代理商的销售方式,即把汽车视为一般消费品,不再允许特许经营,以压缩流通领域的费用,振兴汽车销售。对于热衷构建4S店的汽车企业和经销商来说,应将眼下的利益和长远的打算结合起来。由于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迅猛,销售体系也会不断变迁,盲目跟进的汽车4S店的生存将面临严峻挑战。

(3)汽车交易市场的跟风建设屡见不鲜。汽车交易市场作为一种已经存在数年的汽车销售模式,因其营业面积较大、销售晶牌齐全、市场内部竞争激烈,消费者可以在汽车交易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价格实惠。同时汽车交易市场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办理各种手续较为简便,装饰配件等可以一次购置齐全。但跟风建设也接踵而来,目前全国正在兴建或者计划兴建的汽车交易市场有上百个,而且动辄就是几千亩地、上亿元的投入。相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汽车销售方式,不断寻找降低中间环节成本的办法,我们却在不断增加中间环节的成本,这样一来,势必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和汽车企业的生存空间。

3 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创新方向

3.1 探寻中国特色的营销模式

近几年,中国汽车业虽得以迅猛发展,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依然处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所决定的。因此在发展我国汽车营销模式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发展。首先,中国虽然人多地广,但城乡差别大,中部、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人均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虽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城市道路设施建设和交通道路状况的改善显然难尽如人意。其三,由于国家汽车政策的原因,汽车市场取得了很快的发展,显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但轿车市场在短期内依然很难向上攀升。其四,虽然目前200家左右的汽车产能达到800万辆,但位居前10位的汽车厂家占了产销量的近80%,剩下的190多家汽车企业仅有20%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国内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自主品牌缺失等原因,相对于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投人和产出比来说,企业目前很难支付大额的营销费用。因此,中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建立必须符合国情,适应市场需求,体现中国特色。

3.2 倡导多元化的营销模式

在营销技术方面,我国的汽车营销模式要注重吸收和推广国内外成功的汽车营销经验和技术,如汽车信贷、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新旧车置换、汽车租购方面等;在经营理念方面,我国的汽车营销模式除要考虑如何满足消费者对汽车产品使用功能方面的需求外,还要注重社会、企业、消费者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注重满足消费者在获得汽车产品及其使用功能这一过程中,对于产品以外的需求,如融资、租赁、以旧换新等需求的满足。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各营销模式的优缺点、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庞大的消费群体,决定了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多元化方向。要依据市场规律和市场变化,结合汽车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特征和特定的消费群体,建立各具特色、多种形式的汽车营销模式,如将传统的营销模式(代理制、专卖店营销、特许连锁经营、汽车超市、4S专卖店等)与新型的营销模式(网上购车、汽车电子商务、买断销售)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对现有的汽车营销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各种不同层次汽车消费者的需求。

3.3 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模式

营销模式只有做到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体现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国也必须建立以符合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汽车营销模式。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已开始觉醒,超前消费的倡导和分期付款的实施,使购车也成为广大消费者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随着我国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水准的提高,在购买汽车时,除考虑价格要求外,售后服务上也要向欧日美等汽车强国看齐。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汽车销售企业,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中心,赢得消费者、市场及自己的发展。此外,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建立还需从全局出发,构建一个合理均衡的集厂商、经销商和消费者利益为一体的三角平台,只有这三方的利益均衡发展,才能维系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良性运作,并不断向前发展,为我国早日进入汽车强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4、什么是汽车营销学案例分析和什么是汽车营销学技巧

汽车营销是通过汽车专业理论课程迅速建立系统的汽车专业理论体汽车营销系,实训课程使学员能够有机会亲临现场参观汽车制造流程,对汽车的构造有进一步的理解。
完成上述教学环节后,旨在培养学员具有先进的市场运营理念,培养学员能从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市场细分等个角度去完成汽车营销实务,通过汽车销售流程分析及讨论掌握汽车销售中的相关法律法规等。让学员成为集汽车人和营销人为一体的复合型汽车营销人才。

5、日本的汽车行业,是怎样打入美国市场的,日本的汽车行业采用了那些生产管理体制?

以丰田公司为例:首先,丰田公司利用政府、商业企业和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搜集信息,了解美国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需要,发现未满足或满足不充分的需求,设计出满足美国顾客需求的美式日制小汽车。之后,在市场营销方面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策略,终于大获全胜:

产品策略:面对强劲对手,避实就虚,生产高质量、小型化、具有便利性可靠性和适用性的小轿车,其目的在于使日本轿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为美国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定价策略: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其目标不在于获取单位产品的高额利润,而在于最迅速攻入市场,为了争取潜在的顾客群,制定的价格大大低于竞争对手。

分销渠道策略:在对竞争详尽分析的基础上,丰田公司选择了一整套有效的分销策略。首先,提供良好的售中和售后服务,为销售成功筑起牢固的支撑点。其次,选择重点销售市场,集中全部力量对目标市场进攻,在对重点市场基本渗透之后,再进攻下一个目标市场。第三,严格筛选代理商。坚持一流商品必须由一流商号经销。第四,用丰厚的利润扶植和激励经销商。

促销策略:集中全力直接针对目标市场大量做广告。

6、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分析我国汽车行业的生产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兼并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兼并,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横向兼并,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兼并,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等。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兼并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产生: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
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1),张伯伦(E H Chamberin),罗宾逊(Joan Robinson)和贝恩(J S Bain)等。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他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此外,马歇尔还发现了由“大规模”而带来的垄断问题,以及垄断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破坏作用。规模经济与市场垄断之间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他说明企业规模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否则所形成的垄断组织将使市场失去“完全竞争”的活力。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针对“马歇尔冲突”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主张,使传统规模经济理论得到补充。
传统规模经济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是马克思的规模经济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分析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大规模的生产与协作为前提的主张。他认为,大规模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近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马克思还指出,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目的:(1)产、供、销的联合与资本的扩张;(2)降低生产成本。显然,马克思的理论与马歇尔关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的结果.新古典经济学派则从生产的边际成本出发,认为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能达到最佳规模。发展: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0年)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生产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的管理与监督.”他认为:“导致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从传统成本理论观点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大规模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直到实现适度生产规模.如再继续扩大规模,则会因管理上的不经济而导致成本增加。
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哈维·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效率理论。哈维在《效率配置和效率》一文中指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大企业,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组织层次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企业制度安排往往出现内在的弊端,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这就是“X非效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企业病”.“X非效率”所带来的“大企业病”,正是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内在制约。
以美国学者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则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规模经济作出独到的解释。科斯在他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科斯认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以价格机制为导向的市场每组织一笔交易都要花费一定费用,即交易成本,包括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合同风险的成本等.当生产同样产品、零部件以及工艺流程阶段的人将各生产要素集中生产时,就可以减少交易数目、交易次数和交易摩擦等交易成本。换言之,如果通过“组织”并以“权威”方式来“安排”有关活动,交易成本就会得到节省。这里的“组织”就是企业;“权威”是指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安排”代表了“交易的内部化”。因此,企业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替代物.只有当组织交易时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等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规模扩张才会停止.此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的一体化问题也做了解释.科斯认为,当两个或更多企业组织的交易由一个企业来组织时,便出现了一体化,企业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交易活动内部化的过程.或者说,企业间关系结构的每一步变化,都和规模经济有关.企业间合并是否成功取决于所增加的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

从总体上看,我国有居世界前列的自然资源。劣势:1、 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成熟,是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瓶颈。2、 经济增长模式过于粗放,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应向集约型转换。3、 劳动力虽多,但劳动力素质低下,适应不了优秀企业发展的要求。4、 企业规模太小,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发展后劲不足。5、 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优秀的品牌。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仍然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形式,但可以有多种模式,包括:一是按传统模式对一般比较优势的发挥;二是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三是部分家电企业的跨国化经营与形成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
如何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1、在技术和市场已高度国际化的高技术行业领域,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利用国内外市场融合这一条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引导跨国公司不断提高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2、促进边际部门的发展,使潜在竞争优势成为现实竞争优势3、对于高新技术缺乏的局部部门,实施“请进来”战略。吸引并吸收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便己用。4、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力度。5、扶持有潜力的民族产业发展,创造自己的优秀品牌。6、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7、中国可以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资源,尽快改革市场准入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外资在以更灵活的方式进入,通过吸引外资的方式把国外技术和资本吸引过来,逐步实现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结合,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8、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根据国家发展目标、产业特点及市场结构的不同,在不同领域选择不同的发展主体和产业组织形式。在总体上采取以国际化、市场化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来发展高技术产业。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的生产现状以为例:专用汽车行业蓬勃发展。据资料显示:全国生产专用汽车的企业约800多家,占汽车企业总数的85%。专用汽车产量占载货汽车总产量的21 %,专用汽车市场稳中有升,其产销几乎占领整个载货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目前专用汽车产品良莠不齐,市场管理难度较大。专用车行业多种机制并存,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有国营的,民营的;有有限责任公司,也有股份有限公司;又分属不同行业管理,生产方式又以载货车底盘改装为主,市场不规范,容易受到干扰。非法拼装和买卖产品合格证的现象在各地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专用汽车市场。专用汽车企业多,大多为中小企业,企业间的差异较大。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专用汽车市场的管理,加大整顿和打击力度,市场环境大有好转,逐步向正规化迈进。

尽管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发展成绩斐然,前景广阔,但是与国外专用汽车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劳动生产力明显较低;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品开发能力差;国际竞争能力较弱。我国专用汽车品种大多是通过仿制而来,少数高技术产品则是通过引进技术或参照国外产品做适度“国产化改进”而成,缺乏真正独立开发创新产品。

目前,我国专用汽车与国外类产品技术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附加装置方面,许多行业对专用汽车的使用性能的要求都很高,国内许多产品一时还很难达到要求。如机场专用汽车、高速公路维护管理专用汽车、高级医疗急救车等。这些市场目前只能部分让位于国外进口产品;又如运钞车,尽管目前国内市场容量很大,许多生产企业采用引进技术生产或直接采用进口件组装,但很少能达到D级防弹要求。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将接受国际金融业的挑战,目前银行普遍实行的各自运钞方式必将被专业的金融押运公司代理方式所取代,单车运钞量将大大增加而对运钞车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会更高,国内企业要想稳占这块市场,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随着国家“十五”规划的逐步开展,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及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工业的广泛应用,国内今后专用汽车的发展趋势是:专用车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专用车生产企业逐步向两极分化。面对历史商机,加之“入市”带来的更多国外的冲击,专用汽车生产企业间的竞争再度加剧,国内专用车企业将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弱肉强食的局面,专用车企业将进一步联合、兼并、重组,而且租赁、民营也会成为专用车企业改革的模式之一。

随着入关和市场更开放,那些适用范围窄、需求量小、大企业不愿投入开发而小企业又无能力开发的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专用汽车产品中国市场有可能被国外产品长期占领,因此加快新产品开发、为市场提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用汽车产品是摆在专用汽车生产企业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专用汽车行业应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准确地把握历史机遇。

专用车企业可以多种机制并存、织形式多样化,如有国营、民营以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今后国家对专用车行业的管理是更加开放的,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也不管人员多少,只要在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和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在政策上都会进一步放开。如在融资渠道上,鼓励社会资金、民营资金进入专用车行业,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经营完全市场化的优势。国家在政策上支持民营企业专用车的具体表现在:一是支持它们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其进行股份制改造,这在过去是行不通的而现在则很支持;二是对自营企业的技术改造,十五期间国家将打破只支持国营企业技术改造的局面,对民营企业同样放开政策。

政府将加大对专用汽车市场的管理力度,并提倡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支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专用汽车领域。专用汽车生产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并分属不同行业管理,生产方式又以载货车底盘改装为主,市场极不规范,容易受到干扰,散、乱、差的状况十分突出,要结合组织与产品结构调整进行整顿。近几年非法拼装和买卖产品合格证的现象在各地都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专用汽车市场。为了维护专用汽车市场秩序,促进专用汽车健康发展,政府和行业部门开始重视并加大了整顿和打击力度,市场环境已比以前大有好转,逐步向正规化迈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将超过1800万辆,这个数据将超越美国历史最高水平并创下全球新记录。随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化日益深化,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也会继消费电子、通信、计算机之后受到全球半导体厂商的热捧,在各种新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市场也会加速发展,未来可可紧跟国外最新的举措创出自己的路。当前国际汽车行业是如何呢?
1、经营全球化

为了降低成本,占领市场,许多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纷纷向国际化发展。欧洲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纷纷向海外投资,进行国际化生产;北美汽车零部件厂家则纷纷投资欧洲,也想扩展东欧市场;日本汽车企业也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分支生产机构。新兴的亚洲市场是各大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竞争的焦点,中国更是其必争之地。据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介绍,世界排位前20名的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几乎都已在北京或上海设立办事处或投资控股机构,例如德尔福、天合、博世公司等。目前,德尔福公司已在中国建立了15家合资企业,生产制造100多种汽车零部件和系统,成为目前中国市场实力最强的汽车零部件集团。

2、企业重组改革供应体制

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改革供应体制,实行全球生产、全球采购,即由向多个汽车零部件厂商采购转变为向少数系统供应商采购;由单个汽车零件采购转变为模块采购;由实行国内采购转变为全球采购。整车厂商采购体制的变革,要求汽车零部件厂商不断地与之相适应,不但要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扩大自己的实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做到系统开发、系统供应,同时还要求其缩短开发周期,提供优质廉价的产品。这一变革,推进了全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并购、重组的进程。

3、市场集中度更高呈供应链发展

市场集中度更高了,整车厂日渐趋于模块化和系统化采购,供应商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从而使得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系统逐渐向宝塔形结构演变,由一级厂商对整条供应链负责管理,使得供应链之间的合作更加规范。像这样发展的企业,在各自的市场都是顶尖的,他们占据80%的市场,独霸了高端市场。一家零部件企业的老总表示:“伴随着整车产销高速增长,零部件企业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没搭上这辆快车就要落后,就会淘汰出局。”

4、技术进步研发实力更强

各大汽车零部件厂商纷纷把航天、航空和电子等技术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和总成上,安全技术、电子技术、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已在汽车上得以广泛应用。尤其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在汽车产品上得以广泛应用,而且还延伸到开发设计、试制、生产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不仅仅应用于单个汽车零部件,而且已应用于系统总成。

联合汽车电子是一家合资企业,他们在国内“一口气”成立了三个研发中心,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提高,研发实力大增,使其开发新项目的时间更短,在该公司看来:“市场变化很快,客户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了研发实力,贴近用户才会赢”。

零部件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可以“快”,满足市场迫切需求,快速开发出产品;可以“准”,贴近市场,实现“本土化”;可以“新”,将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之中,既保证质量又降低成本。事实上,有些新技术,是零部件企业在领着整车厂跑。

5、电动车迎来发展机遇

因为没有污染,电动车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电动车市场会在2011年起飞吗?汽车电子厂商可以从中获益吗?安森美半导体的HerveBranquart表示受到政府激励项目的影响及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推动,越来越多的OEM发布基于电动机的汽车型号。但是半导体市场还没有为这汽车技术做好准备,为这类首款车开发出的大多数元器件是源自应用于工业或商业应用的现有产品。

“我们觉得这个市场在2018至2020年之前,每年生产的汽车占整体数目不会高于5%。主要原因在于汽车及柴油发动机制造商积极应对,持续提升他们产品的性能,但EV/HEV在引入起止(start-stop)技术、获得可靠而可生产的锂离子电池技术以及有关电池维护的全球商业模式等方面仍须努力。业界仍展开研究各种模式,但标准还待出台。”他补充道。“到2020年,5%的市场份额乘以高出5倍的半导体产品成分,相当于占整体半导体市场的五分之一,因此对于我们半导体公司来说,这绝非一个小市场。”

飞思卡尔的MarcOsajda也认为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在2015年以后会迅速发展,他认为到2020年电动车总量会占到全球汽车总量的8%到10%。“不过飞思卡尔早就介入到电动汽车的研究中了,我们已经开发了针对电动车的功率MOSFET器件、MCU和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的SoC器件。”他补充道。

富士通的丁洁早表示富士通非常看好纯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协助中国的相关电子厂商以及汽车厂家共同开发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电动汽车图形仪表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在这些方案中,主要采用的核心控制器件包括MB91F467BA加MB96F315的整套电池控制单元,MB91F267NA电机控制MCU,以及MB86R01GDC图形仪表控制SC等等。

凌力尔特则认为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市场会持续走热,凌力尔特关注电动车电源管理领域的技术。

Atmel的吴彦翔表示在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领域,Atmel主要提供基于其超低功耗MCU的下一代电机驱动系统,此外,Atmel还研发第二代锂电池管理系统。

在支持电动车方面,英飞凌无疑是最铁杆的一个供应商,其目标是成为电动车领域第一供应商,“英飞凌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有非常大的优势,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的一大区别是建立在一整套高压系统之上,而我们一直在高功率器件领域占据领先位置。”英飞凌汽车电子事业部电驱动产品线总监MarkMunzer强调,“另外,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器件供应商,这样我们正好可以将两个专长结合起来,应用到电动汽车上,我们可以提供最好的电动汽车解决方案。”

6、安全油耗成消费关键指标

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但是,汽车电子厂商并未从中受益。“如果我们探究每辆汽车中所使用的半导体产品成分的话,你可以发现北美、欧洲和日韩等传统汽车市场的平均每辆汽车半导体成分是中国汽车的2倍。”安森美半导体汽车方案市场营销总监HerveBranquart指出,“中国汽车半导体成分较低的一个原因是本土汽车制造商及全球OEM品牌针对的是嵌入较少电子功能的较低端汽车市场,从而符合客户期望的最终目标价格。”

富士通半导体汽车电子产品经理丁洁早也指出,“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中国汽车电子厂商的所能提供的产品范围还不够广泛,大部分都集中在汽车音响,仪表,防盗和车身控制等某些领域,在汽车底盘安全和动力系统等核心领域,还很难涉及。第二,价格竞争过于激烈,导致成本的压力非常大,利润越来越薄。”

不过这个因素在今年悄悄发生了改变,数据显示2010年海外车系销售总量首度超过本土品牌车,这意味着消费者不再将价格作为唯一衡量因素,北京益派咨询的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购车关注的因素依次为品牌、安全性、油耗、实际价格、

外观等等,这对于汽车电子厂商来说无疑是利好,当价格不再是第一考虑因素时,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花更多钱来改善汽车安全、能效,所以汽车半导体供应商纷纷看好这一市场的机遇。丁洁早表示富士通半导体通过提供参考设计方案帮助中国汽车电子厂商逐步进入到汽车底盘安全和动力系统等核心配套领域,重点关注的市场应用有电机控制、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夜视系统、线控等应用等等。

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泰科电子汽车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沈伟明认为2011的热点议题仍然会延续去年的绿色、安全、舒适和效率,而且各大主机厂都期望从二级供应商处获得立即可以采用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其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如果二级供应商不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很难立刻拿出客户所需的产品和方案,错失发展机会。他指出泰科电子研发的新型050系列端子连接系统在小型化和减轻重量方面取得了重大地技术改进,能满足整个汽车产业对成本控制的需求。

HerveBranquart则表示安森美会帮助客户开发降低排放、提升燃油经济性及增强照明、安全、连接入信息娱乐供电系统的高能效方案。
这些都是资料解决对策还是由您作出吧!


与汽车生产销售体制分析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