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驰汽车的新能源SUV配置怎样?
绿池汽车的新能源SUV配置挺不错的,个人感觉属于性价比很高的车型了,有自动泊车系统,自适应巡航,车联网以及智能记忆系统等等,总之配置很到位,是同级SUV中的代表。
2、绿驰汽车资金链强大吗?听说绿驰要上线新车了,能行吗?
个人是比较看好这企业,毕竟是比较有爆发力的造车新势力品牌。之前的确有关于绿驰汽车资金链的话题出现,好像说的是绿驰的资金链目前还在完善中,还在找合作,找战略伙伴,但觉得这是很多企业都会遇到的,得慢慢来,不能着急,况且5月份的时候绿驰不是已经定了与长安汽车合作了,这个肯定能够为他的新车上线提供后盾了,长安汽车的实力就不必说了,绿驰能找到这么个合作伙伴也是牛!
3、买绿驰汽车好不好?绿驰汽车有没有什么增值服务?
绿驰汽车的新能源一直都挺受欢迎的,车子性价比可以,而且增值服务也做得好,还提供智能无线充电助力,另外还提供快速换电模式,三分钟就可以实现全自动快速换电了。
4、绿驰汽车价格高么?多少钱一辆?
绿驰汽车肯定会在车展亮相的,到时候我们就可以知晓价格。按照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讲,绿驰汽车价格肯定也不会偏离太多,毕竟还处于市场的开发阶段,肯定会大幅度让利于消费者。绿驰汽车价格也会根据配置而变化,到时候在决定要不要购买。
5、绿驰汽车出让控股权,终成造车新势力第一位出局者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只要站在风口之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在几年前,在国内诸多利好政策的扶持下,造车新势力风起云涌,一时风头无二。几乎每家新势力车企都在PPT里畅谈如何颠覆现有的汽车行业格局,那些数十上百年的品牌在他们眼里都像纸老虎一样"吹弹"可破。
没想到这么快风口就过去了。整体车市持续低迷,国家扶持政策滑坡,造车新势力们举步维艰。
就在近日,曾经是造车新势力一员的绿驰汽车,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迫不得已,绿驰汽车选择"卖身"续命,出让60%的股份给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投)。据悉,此次股权变更已经完成。河南国投已经正式入主,并拥有控股权,成为绿驰汽车的实际控制方。随之而来的,公司名称亦由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更名为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驰汽车)。

出让控股权委身他人 绿驰的蹉跎岁月
根据天眼查系统显示,在股权变更前,深圳九州汇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绿驰汽车的唯一股东方,拥有100%控股权,注册资本近13.5亿人民币。2020年3月6日,绿驰汽车已完成股权变更,投资人新增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认缴资本近20.2余亿人民币,获得60%股权。
此次变更,河南国投已经成为绿驰汽车新的实际控制人,原绿驰汽车的股东方及运营主体已经退居次席。事实上,这也是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出现这种状况的企业。

与绿驰同时期的蔚来、小鹏、威马等同行者已经逐步走上轨道,绿驰却在打拼几年后委身他人。这番遭遇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曾几何时,绿驰也曾经雄心勃勃,志向高远。2018年,时任绿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EO的王向银曾表示,绿驰汽车将通过联合制造(代工)、自主申报、购买资质三条渠道并行的方式获得造车资质。

绿驰汽车也在2018年6月对媒体宣布其宏达的产品规划,产品平台就有三个,分别命名为CC、M、S三个平台;产品层面更是将以半年推出一款新车的业界高速度投放市场。
2019年5月,绿驰汽车曾与长安宣布合作,用已经退出中国的长安铃木闲置产能为绿驰汽车代工。联想到绿驰汽车此前曾宣布将于2019年6月正式上市首款紧凑级SUV车型,此番合作声明给人的感觉是铁板钉钉,绿驰的新车肯定会很快面世。
打脸的是,实时今日,此事仍无下文。相反,关于其新一轮融资迟迟没有发布消息,这也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由于没有车型上市,也谈不上什么上规模的营收,绿驰只能靠融资生存。诸多尝试无果,绿驰汽车只能"卖身"续命。
"洗牌"从人事开始
绿驰汽车集团创始人兼CEO则是业内人士王向银。王向银的汽车职业生涯主要在福田汽车,从1999年至2016年的17年间,王向银先后担任福田汽车执行副总经理兼海外事业部总经理、福田汽车副总经理兼营销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2016年,王向银脱离福田汽车后,创立绿驰汽车。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变更前的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8月,注册资本为13.5亿元,经营范围包括汽车科技专业领域内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销售汽车等方面。

诡异的是,仅仅三年之后,王向银却挂冠而去。根据资料显示,2019年3月,绿驰汽车高层发生变动,绿驰汽车集团创始人兼原CEO王向银向董事会递交辞呈,绿驰汽车集团原常务副总裁任亚辉接棒王向银任绿驰汽车CEO,成为绿驰汽车的实际控制人。对于创业型公司来说,创始人出局的情况非常罕见,尤其是动辄数十亿投资的汽车行业更是闻所未闻,其中的冲突非"不可调和"四个字可以形容的。
我们只要盘点下绿驰汽车曾经爆出的剧情就略知一二:2018年,绿驰汽车与"金星"超级轿跑项目设计公司----意大利I.DE.A不欢而散,后者公开宣称绿驰汽车欠款2700万欧元;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加劲爆的大股东中能东道以出售以"原始股"的方式非法集资;更加诡异的是,绿驰汽车竟然上演与中能东道大股东"分手"的戏码,真真假假,外人不能辩也;当然,绿驰汽车资金链断裂、拖欠工资不发的信息更是频频传出。

可以佐证的是,绿驰汽车预计投资55亿元的江西九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自2018年6月22日签约落户之后,一直处于平整土地的状态,至今仍未取得进展。
事实上,有接近绿驰汽车的相关人士向"Nice好车"透露,从今年初开始,绿驰汽车的相关业务已经基本停摆,内部核心班子实质上已经处于解散的状态。这就是说,在被河南省国资控股后,核心团队已经"出局"。

据媒体报道,"中国汽车观察"也向长安汽车相关人员求证接下来双方代工合作的进展,但长安汽车对此消息不予置评。
事实上,造车新势力的生死淘汰赛已经吹响倒计时的铃声。绿驰汽车在关键的融资进度、技术研发、生产资质以及交付运营方面,都无实质性突破性成绩。这不仅仅大大晚于竞争对手,更是让自身陷入生死边缘。
更重要的是,大众、广汽、长安等传统燃油车的强手转型新能源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车型已经快速上市,同时国家新能源政策补贴却大幅退坡,这些因素让绿驰汽车的处境更是艰难。
尽管河南国投携资入场,但绿驰仍可以说是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出局"的企业,因为绿驰的核心团队的解散,也因为迄今为止,绿驰仍未有真正的量产车上市,更遑论未来要面临的生产、交付以及运营难题。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被曝集资诈骗,绿驰与长安铃木合作真的能造车吗?
从绿驰汽车和长安铃木合作的消息传出来之后,有很多用户都会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像绿驰汽车这种选择代加工生产的模式,会不会影响到首款车型的品质?毕竟不是品牌企业自己全程负责,又凭什么来保证汽车产品的十全十美?

对此,绿驰汽车官方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首先,绿驰表示,对于长安铃木的这个合作伙伴,企业表示非常的认可和信赖,在战略伙伴的选择上面,绿驰汽车更注重选择更可靠而且有实力的企业,而长安铃木显然就是其中的代表。长安汽车的实力毋庸置疑,且长安铃木具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制造系统,在汽车制造上面,均以高品质高标准进行。本次,绿驰M500将会在长安铃木的第二工厂进行生产,据悉,该工厂是长安铃木全球体系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工厂之一。为中国的标杆工厂,绿驰非常放心把首款量产车型交付给长安铃木生产。

当然更加重要的是,绿驰汽车在关注合作伙伴的实力的同时,也对自己做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绿驰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与长安铃木之间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代工模式,而是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全面把控。无论是技术标准,制造流程还是质检体系等等,绿驰汽车都将会派专业人士及团队进行全程监控。比如涵盖从生产机器的导入,产品的导入购,供应链体系,品控体系的监控,绿驰都将会亲力亲为。通俗一点说,哪怕是每一块的钢板冲压,每一个的螺母配套,每一个的螺母安装,绿驰都将会严密把控,在全流程可控的模式下,与长安铃木一起,把控汽车产品的品质,为缔造出一流的汽车产品提供更强大的保障。
7、继蔚来后,绿驰也“绑”上地方政府,造车新势力今年怎么活下去?
未能实现量产的绿驰汽车终于“卖身”,河南省政府成了新“靠山”。
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为了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60%,认缴金额20.2亿元。而河南国投的大股东,为河南省经济技术协作集团公司(持股65%),后者的实际控制方为河南省人民政府(100%持股)。

没错,今年继蔚来后,又一家造车新势力,让地方政府“兜了底”。对于这些新兴车企来说,资金是所有的根本,而获取资金最好的途径无非于,融资、IPO和政府引资。本身融资市场就已经不景气,在受到疫情的影响以后就更加冷淡,所以,选择抱“最稳健的大腿”,那就是地方政府了。
“抱大腿”在哪里都好用
2015年左右,那时对于造车新势力的投资似乎已经成风,所以一时间冒出了很多想圆造车梦的新企业。但结果也很明了,能撑得住的屈指可数,从2018年开始资本投资新势力的热度便大幅下降。2019年,整体的下滑,让资本市场变的更犹豫了。

其实,原因很清楚,之前车市发展很快,你不投自然会有人投;但经历了几年以后发现大环境不行了,投资回报太长,所以资本们便开始紧急撤退。举个例子,蔚来2019年相比2018进步了很多,但仍没有摆脱亏损的状态,净亏损114.13亿元。
根据销量合计一下,平均每台亏55.4万左右,作为新势力的头部车企都如此,那排在后面的呢?以利益为主的资本,自然不愿意让自己的钱“打水漂”玩。
但,绝大数的造车新势力还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链,资金链非常脆弱,外力资金的支持很重要。当然他们不止缺钱,还缺地需要建厂,还缺政策去带动这个生态链,所以背靠地方政府又成了他们当下的新选择。

除了最近的绿驰背靠河南省政府,蔚来转投合肥市政府以外,威马在2016年就与温州市政府签订协议确定首个工厂会落地瓯江口区,肇庆也将小鹏汽车的生产基地视为“1号工程”。
现在转头来看,即便它们没有像绿驰这样的被控股,但有了当地政府支持以后,都有着明显的进步,威马和小鹏都已经成了造车新势力的头部企业。

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对企业来说,可以更好的“活下去”,可以慢慢的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生态链。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汽车上下游的产业链相当广泛,不仅仅存在于造车上,零部件厂等会带动一大批人的就业。这对于保证地方的GDP有着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那些没有车企的城市,更是乐此不疲。

路到底好不好走
受补贴退坡、车市环境遇冷的影响,2019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120.6万辆,同比下降4%,这也是新能源市场首次迎来下滑。2020年受疫情影响,新能源市场的开局并不好,1-2月累计销量5.6万辆,同比下降61.4%。
疫情对造车新势力的影响非常明显,和传统车企相比,它们不仅要面临销量低迷的情况,还要解决现金流的问题,同时还得保障工人的工资。

此外,其他方面的影响也导致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够买的欲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油价。受国际油价的联动影响,国内油价已重回“5元时代”,如果原油价继续降低,电动车和燃油车的用车成本差距会继续降低,而消费者很可能会考虑重新选择。

对于行业内来说,新势力面对的对手也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在不断推进新能源车型技术方面的进展,合资品牌在加速国内新能源布局,豪华在降低门槛,特斯拉也在疯狂推动国产进程。所以新势力的路很难走,在没有品牌优势的情况下,该如何应对四面八方的阻击。而背靠地方政府以后,话语权在哪里,以后的方向是否会改变,都是新势力该考虑的问题。

当然,与挑战一起来的还有机遇,不同的购车方式与服务可能会吸引到更多的年轻消费者。例如威马可以用9.99万元的价格半价拥有威马EX6 Plus 400轻享版车型。之后按月度付费租赁电池和其他费用,两年后威马以六折的价格回购汽车或者用户也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断电池,实现转租为购。
而且很多新势力都有自己的车友生态圈,以此来带动更多的消费者加入进来。这种不同于传统车企的观念,应该会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其次,国家层面也给出了指示。3月26日,商务部网上新闻发布会提出,会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汽车依旧换新等措施。目前,广州市已经提出从3月至12月底,将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每车1万元综合性补贴。

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背靠地方政府或许才是“活下去”最好的选择。
而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在没有品牌优势的情况下,新势力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高产品力,放低姿态,先有属于自己的“造血”功能,再去考虑高端二字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绿驰汽车被国资收编,这家造车新势力的有何价值所在
近日,一条工商变更信息坐实了之前的传闻,造车新势力之一的绿驰汽车已经被河南国资收购。
说到绿驰汽车,估计很少有人了解,毕竟这家车企实在是太过“低调”了。但要说到它的创始人王向银,相信汽车圈里无人不知,作为前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泰汽车集团总裁,王向银于2016年成立了绿驰汽车,但自创立伊始,绿驰汽车便难言好运。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初始股东除了能带来资金外,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会产生极大影响。而绿驰汽车的主要初始股东为中能东道、中能资本,不过随后中能系便被曝出售原始股非法集资,这对绿驰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除了资金来源外,企业声誉更是受到极大影响,以至于当时绿驰汽车不得不回应称自己未来与中能东道不会再有任何关联。
这件事最后在2019年4月,以绿驰汽车变为深圳九州汇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持股告一段落,不久后王向银离开绿驰汽车,由任亚辉接任。
按照绿驰汽车曾经公开发布的融资计划,预计在2018年完成B轮融资20-30亿元,同时引入2-3家战略投资者;2019年完成C轮融资60-80亿元,引入3-5家战略投资者,同时量产车上市;2021-2022年完成上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绿驰汽车并没有再公布任何融资信息,而在车型方面,目前尚无量产车,早在2018年倒是通过与意大利公司合作,推出过轿跑概念版车型——天王星,该款车也仅在当年的日内瓦车展出现,随后国内外的车展上便再难觅踪影。


除了轿跑车型外,绿驰汽车同样也涉足了SUV领域,不过与轿跑车型一样,时至今日并没有量产车上市,缺钱或许是导致绿驰汽车产品跳票的重要原因。与同样以轿跑、跑车名义起家的造车新势力前途汽车、奇点汽相比,绿驰汽车依然还停留在PPT阶段。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河南国投)出资20.1986亿元认缴绿驰汽车60%股权,同时绿驰汽车的注册资本增加至33.6644亿元,是原注册资本的1.5倍。除了投资人、注册资本的变化之外,绿驰汽车的公司名称也由原“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变为“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家连量产车也没有、生产资质也没有的造车新势力,居然还有人收购?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对河南国投产生浓厚兴趣。缸哥查阅了公开的资料,河南国投的65%股权被河南省经济技术协作集团公司所持有,换句话说,其控股股东为后者。那么河南省经济技术协作集团公司的股东又是谁呢?答案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就是说,绿驰汽车这次是被国资收编了。

客观的说,就目前的造车新势力表现而言,无论是蔚来、小鹏还是威马,目前仍处在烧钱阶段,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汽车产业来说,如果没有达到产销10万辆的规模,那么单车成本很高;而除了这些新兴车企外,比亚迪、长安、长城等老牌车企同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泛布局,目前新能源领域的市场蛋糕并不大,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空间更小,与其为了资金垂死挣扎倒不如将企业拱手相让,起码可以活下来。

对河南国投来说,收购绿驰汽车意味着可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培育自己的本土车企,从汽车的设计到生产、销售,其产业链极为宽广,如果运营得当,对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税收问题颇有好处。在绿驰汽车之前的产品宣传上,车身及车内无线充电、NFC 虚拟钥匙及指纹解锁、L2.5 级自动驾驶技术等是其亮点,这些亮点和其背后的技术实力也许是河南国投看中绿驰汽车的价值所在。
前有安徽政府扶持蔚来,现有河南政府收编绿驰,当地方政府与汽车产业结合起来,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让我们静观其变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9、绿驰汽车怎么预定最稳妥?
经历了无数次试验,绿驰汽车的性能在不断完善。2019年夏天也是一个不平常的夏天,绿驰汽车经历了高温试验。通过高温试验后,很多人更关注绿驰汽车怎么预定了。
虽然大家想了解绿驰汽车怎么预定,但是大家不要着急,汽车还要经过多次试验,使其性能进一步完善,大家留意官方信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