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销售 > 汽车销售失败案例

汽车销售失败案例

发布时间:2021-10-28 20:45:50

1、著名企业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案例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的JIT推行

中国嘉陵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嘉陵”摩托车是全国第一品牌,现有8种排量(35-150ml)100多个车型,累计产销量逾1000多万辆,占全国摩托车总量的1/5以上,现已形成年产200万辆的生产能力。这家公司具有强大、完善的开发、生产、营销体系,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过去,嘉陵公司也经历了大批量生产摩托、市场供不应求的阶段,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摩托车的品种和式样越来越多,嘉陵摩托也积压了很多的库存。为此,嘉陵公司通过实行JIT,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嘉陵公司推行JIT的主要做法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在推行JIT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根据JIT生产管理的思维和原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试点,总结出了一系列推行JIT生产的有力措施。国内企业可以借鉴嘉陵公司的宝贵经验,结合本企业生产情况以及市场变化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推行举措。

1.多品种作业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嘉陵公司被迫实施“多品种、小批量、转产快”的生产方式。这样就可以满足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在摩托车生产线上可以间隔生产多种不同品种的产品,而且不同型号产品生产的换线速度很快。这样就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能够尽快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2.加强人本管理

JIT生产方式是需要人来推广的。为此,嘉陵公司加强了实施“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线多品”和“多功能小组”的人本管理。人是企业最宝贵、最有价值、最富有创造性的资源,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无价之宝和资本。只有高度重视人的管理,才能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员工所具有的功能和潜力。

3.加强物流管理

嘉陵公司还强化了队伍物流的管理,实施了“一个产品流”、“一个盛具流”、“二分三定”配送流,“二定一线”(即定置、定具、划线)等物流管理方式。这样做有利于理顺物流关系,开通物流渠道,做到有序、畅通无阻地流转,为适应市场需要,实现“多品种、小批量、转产快”生产方式创造了良好条件。

4.推行准时制生产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准时制”生产管理办法。具体做法是:首先,制定了成品总装及配送的时间段;其次,承认延时的客观存在,制定所允许的延时量的范围;再次,加强检查考核,促进延工、误时等现象的逐步减少,直至“0”延时量———准时化的实现。

5.推行按需生产

这家企业实施“按需配送、差额生产”的方式,成品总装按照市场销售的需要组织生产,生产现场又以总装为龙头拉动零部件生产。同时,各个环节的组织是采用上道工序按照下道工序的需要与现有库存周转量的差额方式进行的。整个物流过程是上道工序按照下道工序的需要进行配送流转的。这是企业组织生产管理,实现高效、有序运作的有效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按需生产”

6.加强四维管理

嘉陵股份有限公司还加强了以分厂厂长或车间主任为主体的“四为”管理,形成以厂长为首的生产管理。所谓“四为”管理,就是建立、健全、完善以厂长为首的管理运行机制,以生产为中心的作业运行机制,以员工为主体的行为规范激励机制,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质保运行机制。

7.推行制定洁净管理

为了生产现场的良好环境,嘉陵股份有限公司还推行了5S活动,对生产现场实施定置、整齐、洁净等管理,营造定置划线有标识、“一平一齐五洁”的生产现场,形成有序物流、环境优美、行为文明的现场管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员工心情舒畅地工作,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8.追求完美:六零管理

所谓“六零”管理,主要是指:产品质量“零缺陷”、作业手段“零故障”、物资周转“零库存”、员工行为“零差错”、降低成本“零浪费”、现场管理“零松弛”等。通过对“六零”

2、福特在中国市场失败,是新车不好吗?

对于福特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应该从2001年正式开始,虽然8、90年代就已经有福特系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出现,但绝大多数为林肯品牌产品,而且来路均是有问题的,那就不说了。2001年4月25日是长安福特成立的日子,和有浓厚军工背景的长安合资,也是福特品牌在中国发展的强大助力。


长安福特的运势,自福克斯登场之后开始有所好转,2005年9月和2006年8月,第二代福克斯三厢和两厢车相继上市,让长安福特的销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在2011年,第3代福克斯引进,曾经和经典版福克斯一起创造月均超过过2万辆的成绩。而2007年11月,蒙迪欧-致胜也替换蒙迪欧成为长安福特的旗舰车型,而且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步引进,可见福特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有了极高的提升。

自从2008年也就是蒙迪欧-致胜进入中国市场以后,中国汽车市场也迎来真正的爆发,但遗憾的是长安福特却没有跟上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步伐。

对长安福特最大影响的,便是接连而来的断轴门,从新一代的蒙迪欧开始,包括翼虎、翼搏、金牛座、锐界等新产品的断轴案例不断涌现。虽然不想承认产品质量问题,但最终在在广大消费者的强大压力下,长安福特还是不得不于2013年12月、2015年10月先后两次召回近30万辆翼虎。带来的后果便是之前一直保持国内乘用车销量前十位置的长安福特,在最新的销量排行中,已经让出了前十的位置,虽然销量下跌有一部分原因是长安福特生产线调整导致供给失调,但断轴门的持续发酵,让长安福特在新老客户的口碑度下降了不少。

而断轴门影响最大的就是本应在现在这个SUV大潮里应该火红火热的几款SUV,例如翼虎,在上市头几个月有压倒千年老大途观的趋势,不过时不与我,看看2016年5月份的新车销量,即将换代的上海大众途观是1.82万辆,翼虎呢?才3182辆,这可是当年的途观杀手啊,而别克昂科威就可以在6月压过了途观;翼搏,合资小型SUV这个级别的消费者要求最多,也更关注口碑,所以断轴门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2016年5月的销量只有可怜的606台;SUV产品里,仅有锐界达到接近1万辆的销量,毕竟汉兰达一直都受制于发动机的产能影响,限量供应才给了锐界喘气的空间。


而福特在断轴门发生之后效仿大众,将责任推给消费者,拒不认错的做法也促使“断轴门”事件升级,加剧了消费者对福特的反感度。有媒体笑言,福特是没有“大众”的命,却得了“大众”的病,在公关上盲目效信大众,其在公关上的做法与大众处理速腾断轴事件如出一轴,开始的时候死不认错,还意图威胁消费者,在事情闹大之后不得不承认 ,不得不召回。相信老福特如果知道长安福特在中国市场如此对待消费者,也会是十分不齿和不能容忍的。福特在国内的表现升升跌跌,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从其发展的步伐上看,扎根欧洲再迈向世界的One Ford战略无疑是成功的,毕竟全球用户都越来越喜欢欧洲化的行驶质感,包括通用、丰田等非来自欧洲的对手都是往这方面去发展,而美国福特除了在全尺寸轿车、大型SUV产品和皮卡这三条美国独有的产品线之外,所有专供美国的产品都被欧洲福特研发的车型所替代。

3、汽车营销案例

福特公司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福特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他造出第一辆车的时间是1896年,售价是200美元,年产量600辆。到了1902年,美国汽车产量已达9000辆。福特公司最初只生产一种黑色的T型车.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生产商涌入,开始生产多样式的多种颜色的车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福特公司没有改变它的生产方式,还是生产那种黑色的T型车,导致汽车的销量下降.幸好后来福特公司新的班子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开始结合人们的需求生产多样式多颜色的车子,销量开始上升,以致于到现在它都是汽车领域的****.
成功:利用先入的策略,及时抢占了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大大减少了成本.这样就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进入市场.
失败:没有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完全以自己的生产为导向,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

4、案例分析:丰田汽车初入美国市场时遇到的最大的的阻碍是什么

1983年8月,丰田汽车公司召开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董事会。它是雷克萨斯汽车的起点。这次董事会以一些无关痛痒的讨论话题向外界掩饰着丰田汽车的雄心,当媒体和公众以为这又是丰田例行公事的总结、表态和发表鼓舞人心言论的会议时,会议室的门突然封闭了,因为他们要开始这次董事会真正的也是绝密的话题。这个话题围绕着字母F进行的(F就是F1计划,F还暗指英文单词Flagship旗舰,1暗指第一辆)。会议的气氛不再像以往那样平静沉默,董事会出现了少见的争论。对于丰田来说这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项目。董事会主席丰田英二向公司的高层主管、设计师、工程师和企业战略研究专家们抛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创造出一辆豪华汽车去挑战顶级市场吗?
没有想到的是,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可以”。“可以”这个词充满着疑惑和忧虑。但是丰田必须进行这次赌博,丰田汽车发展到1983年需要再来一次突破,就像二战和五十年代那两次一样。事实上,除了丰田英二之外,没有什么人从一开始就认同向豪华车市场进军的号角。丰田公司创办者的儿子、后来继承丰田英二董事会主席和总裁职务的丰田章一郎就是犹豫不决者。他认为丰田应该将他们做的最好的事情变得更好——为每个人生产可以负担得起的汽车。但是丰田章一郎和其他表面赞许而心中忧虑的人一样,最终还是改变了腔调。“你们将这个问题推给我,为什么丰田在美国已经有30年的成功,我们还要投资十亿美元、投入上万小时的研究和设计来投产一款全新的高档汽车呢?可能,你们知道,我不喜欢乘坐别人牌子的高档汽车。”丰田章一郎在雷克萨斯在美国上市后不久对美国经销商开玩笑地说:“从此我不用被迫去坐凯迪拉克或者林肯或者梅赛德斯—奔驰了。”
丰田英二也很清楚当时丰田的状况,他不想登上诺亚方舟进行一次徒劳的思想旅行。他认为,丰田一旦涉足豪华车市场,他必须以这一领域的顶级对手为敌,丰田要面对梅赛德斯—奔驰S级,要竞争宝马的顶级7系轿车。如果丰田自降身份,那么投资的风险就会成倍增加。要生产顶级的豪华车,丰田必须投入巨资开发新的发动机和底盘,然而豪华车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取向对于丰田来说又太过陌生。就算丰田将发动机罩下的一切都做到完美,丰田还需要考虑乘坐的舒适性、内饰和外部的美感一一这些都不是丰田的强项。 最让丰田为难的是雷克萨斯的名气。丰田没有销售过豪华车。你能想象去劝说消费者购买一辆与廉价的花冠(花冠是美国市场入门级汽车)出自同一公司但是价格却要数万美元的豪华车,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吗?丰田在豪华车市场的主要对手凭借他们的品牌名字就可以卖车了。因为它叫梅赛德斯—奔驰,所以我买它;因为它叫宝马,所以我喜欢它。但是,消费者会愿意拿出接近一辆梅赛德斯—奔驰S级的钱去买丰田汽车,甚至去买一辆丰田生产又不叫丰田的车吗?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丰田生产雷克萨斯?丰田是生产千万辆级汽车的基地,而雷克萨斯与之格格不入。这种做法就如同在麦当劳店里销售惠灵顿牛排。”这是《财富》杂志当时对丰田汽车公司的挖苦,不过他们的评价也确有道理。丰田的研究发现,市场正在不露声色地发生变化。美国的Babyboomer们(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初期出生的这批人被称为Babyboomer,中文的意思就是生育高峰时出生的婴儿。他们与饱经战争风霜的父辈们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价值观)正在长大,他们很快将要进入仕年,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年轻时,他们是丰田忠实的消费者,但是现在他们想要购买更高档的汽车。丰田嗅到了豪华车市场的机遇。当时的豪华车生产品牌正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开心、更加自信。因为他们迎来了更新一代的奢侈品消费者。丰田英二的“野心”是巨大的,他不愿放过每一个成长中的市场,向豪华车市场进军的命令也就随之下达。6年的时间,5亿美元的投入,雷克萨斯诞生了。1989年雷克萨斯上市,他们拥有两个未经市场考核过的型号,旗舰LS和入门级轿车ES,当年销售了16,302辆。两年后,它们成为在美国销量最好的进口豪华品牌,并推出了第三个型号SC古贝。2000年,雷克萨斯篡夺了凯迪拉克北美最畅销豪华车的宝座。从那一年起,雷克萨斯再也没有离开这个位置。
2003年,雷克萨斯的销售量达到25.9万辆,并拥有8个不同型号,其中3种是运动型豪华车。目前大约有130万辆挂着雷克萨斯L标志的车在美国的公路上奔驰着。然而,雷克萨斯只能说在美国获得了初步成功,但在豪华车云集的欧洲,它还较难得到有钱人的认可。由于欧洲豪华车市场在全球市场中更为重要的地位,雷克萨斯在走出北美拓展全球的步伐中,将准备更多地把战略中心放在对于日系豪华车来说几乎是噩梦的欧洲市场。 在欧洲这块豪华车的发源地,奔驰依靠斯图加特的风水宝地已经顽强地生存了100多年,来自巴伐利亚慕尼黑的宝马汽车在匡特家族的鼎力支持下也已经站立在全球豪华车市场之巅;依靠大众集团的全线复兴,新兴的豪华贵族奥迪也向全球发出要进军豪华车老大的誓言,“德国三剑客”开始联袂出击全球豪华车市场。然而,这三大德国汽车豪华品牌在德国本土的销量比例一直保持在30%以下,这与雷克萨斯85%的北美市场份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雷克萨斯要证明自己是一个全球性的豪华品牌,因此首先攻下全球豪华车品牌的堡垒——欧洲。
从2002年开始,雷克萨斯就开始试探着几次进入欧洲市场,雷克萨斯计划用50亿美元轮番轰击欧洲市场,这个预算是当初雷克萨斯进入北美的2倍多。但是雷克萨斯欧洲之路异常艰辛,2005年雷克萨斯在欧洲的销量不足2万辆,2006年虽然增幅不错,但仍只能徘徊在3万辆左右的销量同奔驰和宝马超过50万辆的销量相去甚远。雷克萨斯的欧洲之路任重而道远。

5、有哪些非常优秀或失败的汽车广告营销案例

看到你的问题,给你回复个,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你说的广告营销案例,说白了内这个是砸广告, 你要容明确一点消费者看到广告并不一定会购买,因此你需要的更多是关于营销的工作,而不管你是网络推广,还是实体店营销,不管你什么产品什么行业,只要你想通过卖产品或者卖服务赚钱,那么你必须得懂营销,而所有的营销工作都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的:
1如何引流
2如何成交
在分析这两个问题之前你也需要分析4个问题:
1你的客户是谁
2 你的客户还是哪些商家的客户
3分析你的前端:也就是不图赚钱的产品或者服务。
4分析后端:你的主营产品,也就是真正赚钱的部分。

分析了以上四个问题之后,那么你把你的前端产品投放到那些和你拥有相同的客户群体的商家那里,这样做的意义是:
1帮助其他商家促成成交
2帮助其他商家回馈客户
3帮助其他商家维护客户
4帮助其他商家提升竞争力
5和其他商家共同锁定这一群客户
6最终目的是为你的公司或者企业引流,把你的前端拿去投放吸引客流来成交你的后端,这样一来你就有源源不断的客流。当你有大量的客流的时候,你就有更多成交的机会。

百度一下 恒衡横文化 还有更多的方法和具体步骤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6、我想知道一些关于汽车营销的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

?

7、大众豪华车失败和丰田的雷克萨斯成功,谁能说些具体的 市场营销课要说案例

丰田的高端雷克萨斯叫雷克萨斯而不是叫丰田
大众的高端车依然叫大众。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品牌定位不清晰。市场营销从品牌定位来分析吧。

8、用swot分析法分析美国汽车行业失败的原因和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夕阳无限好
——卡迪拉克汽车及美国通用公司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五、六十年代美国汽车市场几乎被国内的三大汽车公司所垄断,市场占有率分别为通用公司42%、福特公司28%、克莱斯勒公司11%。由于整个五、六十年代能源价格低廉,加之美国国内经济形势运转良好,这为大体积功率的汽车,如卡迪拉克、林肯等类型汽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进入七十年代,由于石油危机使节能型汽车大量涌入,美国本土品牌的市场分额逐渐下滑,在此期间欧洲诸国及日本的汽车由于能适应整个经济形势成为美国市场上的主力军。至八十年代中期,能源价格回落,使小型、低能耗的汽车逐渐失去了优势。以日本为代表的厂商开始调整产品组合战略,转向生产高档汽车,而低档汽车市场几乎被韩国汽车所占领。在此期间美国的本土汽车市场占有率在八七年降至不足70%,卡迪拉克汽车的销售量也逐年下滑。卡迪拉克的帝国时代解体了,群雄割据的时代来临了。
美国豪华汽车市场的细分
豪华类的汽车市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型豪华车,典型代表有卡迪拉克和林肯,传统型豪华车强调的是豪华舒适如卧室一般;另一种是功能型豪华车,典型的代表有奔驰、宝马和奥迪,功能型豪华车致力于技术的领先和最新时尚。
国外竞争者――欧洲
德国的奔驰车可以称得上是功能型豪华车的楷模。如果说卡迪拉克给人的感觉如同卧室一般,那么奔驰车就象一个功能齐全的书房。奔驰车总是能通过合理的设计使驾驶更为舒适并能提供“飞一般”的感觉。普通型的奔驰车售价仅为三万美元,顶级的可高达八万美元。奔驰公司的战略是将精力集中于一个细分市场。德国的宝马公司及奥迪公司也是功能型豪华车市场上的佼佼者。宝马更迎合于运动导向型的消费者,而奥迪则在价格上有相对较低的优势。
国外竞争者――日本
八十年代末,日本的节能型车失去了低成本的优势。由于注意到了功能型豪华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日本的汽车试图将他们的成本优势与欧式的功能型汽车相结合,来迎合那些以前买了廉价进口车但现在想买高档次同时又有较低的价格的消费者。日本的凌志、尼桑和爱曲拉都希望树立豪华车的新概念,建立超过宝马和奔驰的国际新形象。专家指出,爱曲拉是2.5万美元到3万美元之间任何车型的真正敌手。
国内的竞争
八四年林肯的战略开始转变。他同时提供了两种款式:一种是沿续传统车型,另一种则向功能型汽车靠拢。最新推出的全新设计揉合了欧美两个大陆的风格,他标志着福特公司的林肯车向功能型豪华车市场发出了挑战。
卡迪拉克车的变革
在历史上卡迪拉克对质量和创新的追求建立了其“世界标准”的地位。七七年卡迪拉克朝小型方向发展。经两次对车体比例的缩小才达到他们今天的样子。八一年卡迪拉克推出的最小车型使其接近了豪华车的设计风格。
卡迪拉克的老顾客是那些对传统轿车提出更高要求的人。他们多是专业人员,收入和教育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平均年龄58岁。这些消费者以习惯于购买大型汽车。
为了吸引不属于传统卡迪拉克顾客群的年轻高收入消费者,通用公司一直在致力于推出卡迪拉克的系列新款车。卡迪拉克的销售总经理说,我们力争在国际上迎合各类卡迪拉克购买者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顾客期望革命,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在跟随消费者,我们的工程师面临的挑战就是开发出更加灵活精确但依然舒适的汽车,因为顾客要求这样。然而公司的总经理说,实施这一战略并力求获得在质量、技术和独特性方面的优势并非一件易事,我们必须非常注意保持正确的平衡,在任何一个方向上走得太远都会导致我们全盘皆输,如果在高技术上走得太远,我们会失去一些传统型顾客,但如果我们坚持原有的风格又很难吸引年轻的顾客。
为了实现卡迪拉克既保持传统又抓住新的消费群的战略,1987年卡迪拉克的广告突出了“卡迪迪拉克精神”这一主题。卡迪拉克的各种车型都为体现这一主题而尽力达到以下的目标:想出“最好的设计”;给消费者提供“世界上独有的卡迪拉克”;行驶平稳,驾驶安全;还有“精湛的工艺”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所带来的“最后的满意:心情平静”。
在共性的基础上,每一款卡迪拉克又都有自己的个性。举例来说,阿兰特是“卡迪拉克新精神”;维乐是代表“卡迪拉克信念”的;六十年代特别型代表了卡迪拉克“丰富的经验”;爱乐多拉多代表“飞驰精神”,而赛维则是“优美的真谛”;布罗汉姆代表了卡迪拉克的“古典精神”。
八六年卡迪拉克定位于高价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保守型但距离于保守与前卫之间的分界点并不远的家用和个人用车。通用公司八八至八九年的目标显示了除了价格将持续上升外,卡迪拉克仍将保持其基本市场定位。卡迪拉克系列产品的价格从2.5万美元到5.7万美元不等。
辛酸的历程
七八年卡迪拉克创下了最高的历史销售纪录,直到八三年它一直保持着豪华车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而八七年市场占有率不到四分之一,八五年两款新车的销量都比计划销量低得多,紧接着的一年这两种车经过重新设计的销量也只卖到了计划销量的45%。而向功能型豪华车靠拢的新款卡迪拉克系列车型的销量也很糟糕,当年的销量不到计划的一半。更为严重的是卡迪拉克在豪华车市场上的声誉不断下降,卡迪拉克被传媒称为“类似的车型”,一位消费者权益活动家发表了一篇名为“卡迪拉克――心碎的美国”的报告。
卡迪拉克以何重塑他的“世界标准”的形象呢?
落日下的辉煌
传统型的卡迪拉克昔日的辉煌已不符存在了,可以说,渐已萎缩的市场足以表明衰退期的到来。但通用公司又如何舍得抛弃“曾经的最爱”呢?任何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会理解这种感情。市场真的会如此冷酷吗?令通用人感到一丝欣慰的是,这一市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也就是说,产品的衰退期曲线将相当平滑。这不是什么“自我感觉”的问题,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灾难性的能源危机至80年代以来并未重演,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石油市场会相对平稳,过度的开采而最终导致供给的崩溃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人们饱受痛苦后渐已理性的今天不会再次发生,同时恶性的通货膨胀带来的全面经济崩溃也会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下变得温和了许多。
其次,传统型的消费者虽在绝对数量上处于少数但也相对稳定。事业上的成功伴着年龄的偏大,使这类的消费者对所谓的时尚并不关心,相比之下他们会更钟情于传统型的卡迪拉克,这才是他们“成功、稳健”的形象。
最后,在这一市场上的竞争相对而言要平静地多,更何况通用公司的优势尚在于此。
因此,无论如何,以绝对的优势占领这一部分市场对通用公司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与汽车销售失败案例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