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年海马m3能卖多少钱
两万多点。
2012年广州车展,海马汽车正式推出了全新紧凑级轿车M3,该车是基于此前北京车展发布的ZM2概念车打造,曾被命名为V30。该车搭载了1.5L发动机,主攻低端紧凑级市场。
运用世界先进轻量化技术,采用高强度钢板,提高车身防护性能的同时减轻重量,而且车身轻量化之后操控性更佳,加速及稳定性能全面提升。
海马M3采用的是海马自主研发的1.5L发动机,海马M3有两种变速箱配置,分别为5速手动以及CVT无级变速。最大功率82kw/6000rpm,最大扭矩147Nm/4000rpm,这车在城市中低速驾驶情况下M3有很好的响应能力。
海马新一代自主研发的HMAGN15-VF全铝缸体发动机,供油方式是多点电喷,首先,这种供油方式与化油器式进气系统相比。多点喷射发动机采用顺序喷射。
可以根据正时进行喷油,对喷油量、喷油时刻进行精确控制,让空气的分配更为均匀,能够使汽油与空气充分混合,在燃烧时能够充分燃烧,减少能量的损失。
2、你如何评价海马s5这款车?
我买的15款1.5t手动的,用了3年这车最大问题就是跑电,电瓶老亏电,4s店说换行车电脑,比较坑爹,我没换,晚上停车了,拔电池销子,第二天再安上。
3、终于知道F7是海马汽车新出的车型,不过问题又来了,这个车怎么样啊?
这点我想应该有发言权,强烈建议不要购买,品控太差。
没想到海马的质量如此不稳定,我2017年10月12日从安徽鸿志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购得海马F7自动舒适版,10月18日上午提车。11月3日,晚上正在开车途中,突然ESP、ABS和发动机灯同时闪亮。
靠路边,关闭发动机,稍后重新启动。ESP、ABS灯熄灭,发动机灯仍然闪亮。再开一段路,三盏灯又同时闪亮。
第二天开到常州市武进区恒通4s店,维修人员查了半天,没找到原因,消除了一下故障代码,没给什么说法,让我开开再说吧。
11月5日、6日,开在路上,ESP、ABS等又闪亮,重新启动后消失,看来还得去查查原因。
新车啊,不会拆开大搞吧?请厂家给个解释好吧,有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
2017年11月9日继续更新进展:
11月8日,里程655公里,行驶途中,ESP和刹车灯再次闪亮,档位显示消失。
靠路边停车,重启后,故障灯消除。
11月9日上午到恒通4S店检测,师傅说未查出任何故障代码。
建议继续使用,待故障灯再亮的时候,来店再查。
我提出疑问:第一故障能否向海马总部反馈,是否有其他车子有同样故障,维修参考;第二再次发生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来店,或者行驶在高架、高速上是否会有安全隐患,造成后果如何处理?
4、海马汽车2017款方向盘上面数字什么意思?
部分带车载电话的车型也会把接听和话筒等按键设置在方向盘上。
常用的翻页和确认按钮,做菜单选择时使用。
方向盘后方除了前页介绍的转向灯拨杆外,右侧还有雨刷调节,图为CR-V的雨刷杆。
部分带有定速巡航的车型还会在方向盘后方再加一个拨杆,对其进行设置操控,当然也有其他车型的控制按键设置在方向盘或别处,图标都是类似的,上图是以奥迪为例。
而主打运动性能的车型,方向盘后方还会设置换挡拨片。
除了方向盘上常见的按键之外,方向盘本身的位置也是可以调节的,手动调节杆非常好操作,而自动调节的按键通常设在转向柱的左侧,当然也有其他的样式,比如宝马就采用了小拨杆的设计。
5、2017年海马s5高配手动挡1.6现在能卖多少钱二手车?
6、海马汽车质量怎么样啊?
我只能很中肯的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目前的质量可能还不及合资品牌,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自主品牌汽车的故障率减少了八分之七,而且大有赶超合资品牌的趋势。据业内人士表示,再过三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质量将媲美合资品牌。海马汽车前期有过与马自达合资的背景,也继承了马自达的技术与基因,并以此改良研发。与国内其他自主品牌的汽车一样也存在一些通病,小毛病可能会多一些,但也不是不能开上路,这是当前自主品牌车企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自主品牌的,因为这些年进步还是很大的,而且路上跑的自主品牌的汽车也越来越多。值得肯定的是,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比那些合资车企更注重售后服务,投诉问题解决率非常高,远远甩开合资车企几条街!再就是,自主品牌的汽车在用料和配置方面都是很厚道的,不像某些合资品牌的车,为了达到极致省油的目的而刻意削减整车重量,包括车皮都削的很薄;钻国家法律空子故意削减后防撞钢梁来节约成本;在与自主品牌同价位的车里,会减少很多配置如TCS、HHC、安全气囊个数较国外原版车型减少等。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要发展起来,自主品牌就必须要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的领头羊。
7、海马汽车怎么样,值得买吗?
海马汽车最早是给马自达生产汽车的,后来开始自己生产海马汽车,是纯国产的汽车企业,但是最近几年海马汽车在销售量越来越差,销售额也是逐年降低。到现在,我们在路上都很少见到海马的新车,有车主的开海马也都是老车了,这也代表着海马车子的落寞,但是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一点海马的汽车不能说他质量不行,奠定海马汽车的车型是福美来这款车,2002年和2006年的福美来汽车奠定了海马汽车的发展,那段时间里路上的海马汽车还是很多的,并且自从2006年之后,海马汽车的销量也逐年走高,但是到了2017年的时候销量是突然下降下来,并且每年都在降低,现在的2019年第一季度的销量也是不理想的。
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很多,例如海马汽车的推出新车的速度很慢,经常是每年就一款。这对于很多的国产车和合资车里每年几款甚至十几款的车型来说,速度太慢了,消费者肯定是喜欢新车型,毕竟新车才有新技术嘛。再有就是海马的机车优势非常不明显,我们都知道海马之前是跟马自达坐车的,现在自己做车的,质量上应该不很差,但是其实不是,海马的一些车型在硬技术上还有差距。最后就是海马的门店拓张太快,各门店之间挤兑严重,市场比较混乱,价格也就比较乱了,任何一个消费者都接受不了今天买玩车,后面一打听另外一家便宜几千块这种事情吧。
所以如果你喜欢国产车的话,个人还是不是很建议你购买海马车的,毕竟现在的国产车里也有很多的品牌,不管是车型、质量、售后都很过硬,都要比海马好一些,所以个人不建议购买。
8、在自主汽车品牌中,海马汽车的口碑如何?
海马与马自达合作了,所以有一些非常好的模特。马自达为海马带来了非常先进的技术,一直是第一行的海马。国内品牌。
海马销售,口中的话语,全击,你能说多久了?
经过各种原因,海马和马自达被带到杨。那时,马匹富梅以操纵和良好的燃料经济闻名而闻名。那时,杰塔,福阳,桑塔纳的名字也很好,但现在?海马销售已经完全击败,融合的销量,这一直骄傲,总是在三位数之间。
不仅是海马,SUV,S5海马销售,自2017年以来,它开始下降,从最初的月份从6000个单位,今天4000个月,当家庭模式落入这方面,其余的模型甚至更多悲惨的。
海马是一家非常精彩的汽车公司,你似乎永远不会想到它在做什么,在轿车时代,海马建造SUV,在SUV的时代,海马没有动,我不得不说海马市场控制控制真的是不可预测的。
如果只是造成更糟糕的营销能力,那么您将有能力推销团队,海马并不严格质量,它一直处于消费者投诉,也是发动机,变速箱,电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对海马的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质量和销售额的全面下降是损失利润。根据海马,营业收入为51.03亿元,同比下降22.11%,纯粹的利润为24,373.3万,同比下降86.04%,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为-1092万元,书籍现金处于亏损状态。
从前一行,它不如过去那么好,海马只使用了几年。河马与马自达分开后,它不会开车。躺在信用簿的优点,现在现在会有面孔。丢失,如果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没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
如今,还有越来越多的独立品牌,市场竞争越来越大。这就像掩藏了这种汽车企业。它将迟早被市场淘汰。
9、海马停产启示录:投入产出失衡,单车开发成本是利润2倍
2月18日,海马汽车对外披露公司最新产销情况。数据显示,1月份海马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30辆和1147辆,同比下跌13.82%和13.56%。
对于产销情况的进一步收窄,海马汽车回复,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影响,导致经销商延迟开门、工厂延迟开工等原因。但细心的媒体发现,海马汽车1月份的630辆产量实为小鹏G3的生产数据。这间接表明现阶段海马已经从原来一家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汽车企业彻底沦落为一家代工工厂。
作为已经在汽车行业耕耘30年,几度代表着海南经济向好的上市车企,海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地步?濒临出局的海马对今天的中国汽车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警醒?
1
单车开发成本是利润2倍
事实上,今年1月海马汽车的产销下滑与自主业务停产,只是海马汽车在企业经营受损、汽车业务收紧变化后的一个小缩影。因为在经历了2017、2018两年集团利润亏损,海马汽车的发展就已经被伤到“元气”。
2016年,海马汽车的发展进入巅峰。当年公司一举创收破200亿的大关,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汽车业务产值过千亿的自主企业。可就在次年,海马汽车就迎来了始料未及的寒冬与低谷。
2017年,海马的汽车业务产销情况出现断崖式下滑,旗下基本型乘用车年累计产销分别为45011辆、47756辆,同比下降51.15%、48.46%;相关数字甚至在2018年进一步增大,同年海马汽车累计销量为67570辆,同比下降51.88%,年计划仅完成目标的37.5%。
有关海马此前的发展态势,相关行业人士给出的原因是由于,自主汽车的低利润加上此前公司在地产业务投资占用资金产生的连锁影响。随后,海马汽车在2019年正式被列入*ST行列,公司面临被迫退市的风险。
此时海马汽车虽然还在开展自身的乘用车业务,甚至不惜投资6.1亿元用于扩充新能源轿车的研发和生产,但这种改善对已经凸显问题的海马而言已无济于事。迫于经营压力的影响,海马开始与小鹏汽车签订了代工协议,彻底沦为代工企业的序幕。
至于代工的初衷,一位了解相关情况的海马员工猜测,可能与海马自主生产汽车的高成本运营有很大关系。资料显示,其自主研发的车型海马3,耗时42个月研发,累计投入4.95亿,累计卖出18万台,但单车平均研发价格高达2777元,超过长城旗下主销车型单车研发成本的2倍之多,单车利润却仅能维持在1000元左右,高运营成本让海马一度怀疑过自身在汽车业务的未来与前景。
与小鹏合作的代工收益,让海马感觉到明显优于曾经“自产自销”运作方式。这种短暂的“海市蜃楼”现象也让海马恍惚的看到了新未来。一位业内人士向我们透露:一辆新能源企业的代工收益在870元左右。如果按照此前海马与小鹏约定的年产5万辆的代工目标来看,海马短期内是能弥补自身在企业运营上所遇到的危机。
然而经营颓势的不可逆与市场环境的不达预期还是让海马汽车走到了崩溃的边缘。2019年,国内汽车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缺乏研发能力的海马在相继推出的几款新产品F5、8S后均未受市场认可;加之小鹏汽车交付能力的不足,双方约定的产能标准未达预期,海马汽车最终在2019年底迎来其汽车业务发展的最低谷。
根据此前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海马汽车2019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2.89万辆,同比下滑52.06%;累计销售汽车2.95万辆,同比下滑56.41%。而同年,被代工的小鹏汽车旗下G3车型的全年累计销量为16608辆,也就是说在2019年,海马汽车自主业务的生产情况仅维持在1.3万辆左右;年总产能仅为此前与小鹏约定产能的57%。
自主产品受挫、代工预期不温不火。面对中国汽车市场大环境的不确定以及处在*ST行列的经营压力,停产自主产品、裁员缩减、维持代工现在成为海马被迫选择的出路,“一辆海马也不造了”也就成了这家曾经的海南骄傲在面对商场大起大落后摆出的最后倔强。
2
代工的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好在2019年汽车业务的触底并没有让海马就此丧失“复盘”的勇气。根据海马汽车1月发布的2019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在2019年扭亏为盈。其中,公司全年预计盈利9000万元至1.3亿元,基本每股盈利0.055元至0.079元。
汽车预言家发现,2019年公司的获利主要来自于公司非经营性损益影响归母净利润的7亿元,也就是“变卖家产”所得。根据预告显示,2019年内公司包括转让子公司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和河南海马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股权、出售闲置房产、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收回以及政府补助等。出售产业让海马成功的实现业绩的扭亏为盈,并有望撤销深交所对其股票的退市风险警示。
但对于这样的续命方式,相关行业专家却指出:若不能改善汽车主业务,其未来发展仍将面临多重挑战。简言之,停产自主、继续代工海马早晚还是死路一条。毕竟目前代工方式还无法让海马实现经济过度或谋求转型的可能。
详细了解后我们发现,就在小鹏汽车与海马宣布合作代工后不久,小鹏就宣布自建工厂的意图,并明确回应了自建工厂对自身业务的必须性。今年2月14日,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肇庆市工商局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正式登记成立,有关注者认为这是小鹏在对工厂建设所做的准备。尽管小鹏汽车对此回应是为了完善供应链布局,为公司产品发展做充分筹划,但此举目前并不排除小鹏在生产端可能与海马合作出现裂痕的可能。
假设与小鹏分手,如果重新寻找新代工伙伴,代工前景的不确定性仍旧是海马无法逃避的核心问题。现阶段由于国内新能源市场短期前景不明朗,市场实际需求小于企业产能,致使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无法盈利,意味着与新势力合作代工,海马还将面临规模论的困惑。相比新企业的不确定性,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较高,但由于自身产能过剩,也没有代工需求,因此代工的前景对于海马而言并不长远。
就在海马沦为代工厂的消息发出后,媒体关注到目前海马汽车中牟工厂已经停工,该工厂主要生产爱尚EV等新能源车型已经全部停止,中牟工厂员工大部分“被离职“后,少数未离职员工已经被调配至郑州工厂工作;此外,海口工厂在年前开始裁员,“海马要凉”成了当天舆论关注海马事件给出的最多评价。
3
海马们的“拐点”
从10年前海马合资改自主到3年前营收破百亿,海马自主的转型之路虽称不上经典案例与范本也绝不算转型失败的“反面教材”。那为什么短短两年内,这家曾经的海南“骄傲”就一蹶不振了?
2006年,海马汽车与马自达的合作之路结束。自此公司开启了自主之路,“福美来2”成为当年决定“单飞”的海马汽车推出的一款全新产品,也成为海马汽车由合资品牌转向自主品牌的一款过渡性产品。
不过研发能力薄弱也成为单飞后的海马向外界暴露出的关键问题,这是由于此前与马自达的合作中,海马主要以生产的身份参与其中,没有自身研发设计能力,这项能力直到今天都是困扰海马汽车发展的一个关键。
以2018年上半年为例,海马汽车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为2.54亿元。但同期相比,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15.04亿元、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则是达到了37.19亿元。研发能力的差距使得随后海马陆续推出的产品都未能得到主流市场的认可,也为后来产品彻底丧失竞争力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原因在分析人士来看,则可能与海马汽车近年来“三心二意”的经营理念有关。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海马就形成“汽车、金融、地产”三大业务板块,并先后参股海南银行,海马地产板块则以“园林、安全、服务”为市场定位,在郑州、武汉等地投资开发楼盘。
直到今天,这种发展偏移的定位仍存在于海马汽车内部。截至2019年其集团三大业务板块分别为海马汽车、海田金控以及青丰置业。其中海田金控为海马集团金控板块,总资产100多亿元,全资拥有海马财务有限公司、海南海田小额贷款公司、深圳海马第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时控股参股海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
一位任职过海马的员工在评价其随后的发展问题时就曾直言,海马在非汽车领域的布局,影响了其对汽车研发等方面的投入,致使后期的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下降,缺乏了市场的竞争力。他曾这样说:“之前汽车行业发展快的时候,海马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研发上,反而搞了金融、房地产等产业,技术都是老本,当其他产业回报不如预期后,汽车业务也就彻底不行了。”
如今来看,海马的没落并非全然来自于市场竞争的无情。曾经先期基础的薄弱、后期战略的失利都是海马汽车面对发展时受到过的困惑;但相比于其他行业看重投机者快进快出的果断,汽车行业似乎更关注相关企业高持续与高技术持续投入的特点,可能这才是像海马这类的企业入局之后最该正视的关注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0、销量连续三年下滑 海马的“复兴”之路还能走多久?
创造辉煌或许需要花比三十年更久的时间,但从神坛跌至谷底,却只需不到三年。
1月7日,海马汽车正式公布了其2019年全年的产销数据。显示海马汽车去年12月,生产新车4556辆,销量仅为3846辆,同比去年同期下滑了25.82%。而从全年来看,海马汽车在去年累积生产新车2.889万辆,同比下滑达到52%,而累积销售也仅为2.9456辆,同比更是暴跌56.41%。
总得来看,海马汽车在2019年的整体销量表现都过于差强人意,而这也已经是继2018年产销量巨大跌幅后的再度下降了。如今对于海马而言,市场的占比已经是少得可怜。
海马汽车销量的持续暴跌,也造成了其财报上“疯狂”的“跳水”。在其此前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中显示,2019年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4.35亿元,同比下降15.07%,归母净亏损2.01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1.12亿元,归母净亏损2323.4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财报上的的亏损已经持续了近三年时间。2017年海马全年的营业收入为96.83亿元,同比下降30.29%;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达到9.94亿元,相比2016年2.3亿元的净利润跌幅超过12亿元,同比下降531.9%。2018年,海马全年的营业收入更是跌至50.47亿元,同比下降47.88%;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达到16.37亿元,同比再次暴跌64.5%%。
也正因持续的巨额亏损,海马公司的股票还在去年4月被实行了退市风险的警示处理,股票简称也由“海马汽车”变更为“*ST 海马”,面临退市危机。
为此,海马汽车也做了一系列的“自救”努力,走上了荆棘的“保壳”之路。?被“戴帽”后,去年4月、5月,海马就为了优化和盘活存量资金,先后甩卖了400多套房。紧接着去年7月,又与青风置业在郑州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将海马所持有的海马物业39%股权以 11621.0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青风置业,给海马汽车带来约4300万元收益。
到9月底,海马汽车又与睿之尚实业在郑州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海马研发100%股权转让给睿之尚实业,转让价格为8.06亿元。一些列的举措,都是为了自身重新盘活存量资产、扭亏为盈、摘掉*ST的“帽子”。
同时在公司领导层方面,5月15日晚,海马的前董事长景柱再次归回,试图力挽狂澜,重装上阵开始了“第四次创业”。
而经过大半年目前来看,通过“卖房变现”等方式的“回血”,并没有多大程度地“美化”海马的财报,而景柱的回归,也未能力挽狂澜拯救海马汽车于水火。销量下滑、持续亏损、经营愈发困难的现状,仍然是海马不争的事实。
就在不久前,网上还流传出一份海马汽车成立公司转型研究办公室的通知文件,甚至有媒体报道称海马汽车由于销量下滑,正在进行转型,将退出汽车行业。尽管,不过对于相关报道,海马汽车很快就发布了相关情况说明,但这足以说明目前海马的处境有多窘迫与危急。
结语
目前来看,海马汽车的处境仍然十分不容乐观,在至今还未能摆脱亏损局面的情况下,“摘帽”希望十分渺茫。车市寒冬下,海马务必要在2020年里,痛定思痛、缓解并化解销量危机。否则,很难讲其“复兴”之路是否还能走下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