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领、蓝领的工资标准?
这个问题得看具体情况了,一般情况下,白领的工资普遍高于蓝领的工资,或者说白领的平均工资高于蓝领,但涉及到具体职位,一些技术工种的蓝领工人,其收入往往会高于普通白领,如果是稀缺工种,甚至会高于高级白领。
“金领”阶层一般是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某一行业有所建树的资深人士。
“白领”阶层一般是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士。
“蓝领”阶层这类阶层是指有一定技能或没有技能的人。
蓝领—白领—粉领—金领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们对职业人士的称谓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于是乎出现了蓝领、白领、粉领和金领。
蓝领作为与白领相对一族,主要是指工人。他们靠支付自己的体力来获取报酬。 因此,他们的工资水平不高。据有关统计,兰领的工资通常不高于1000元。
写字楼里的白领最早为人们熟知,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一技之长而被老板聘用,懂得把自己打扮得体,工作上能独挡一面。面对无常的世事显得更加达观,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更趋实用。按美国的标准,白领是指年薪在8万美元、从事纯粹脑力劳动的人(美国标准)。
粉领指的是那些在家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可以睡个懒觉,中午吃饭不必太讲究。家既是她们的栖息地又是她们的工作场所,她们凭借电脑、电话和传真与外界联系,对白领工作环境中很多令人紧张的人情世故知之甚少。
拥有“金领”这个称谓,不仅让人羡慕,也令人敬畏。金领是伴随网络时代新兴的一个群体。“金领”这一称呼是社会对这些人的知识结构、公关能力、团对协调能力、管理经营能力、社会关系资源等综合素质的认可。一般认为,金领,不仅是顶尖的技术高手,而且拥有决定白领命运的经营权。他们的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上,很多人从国外拿回学位,凭借自己精深的专业知识、职业女性的优秀素质和对生活的感悟力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金领们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善于独立解决问题,富于冒险和挑战未来,渴望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领域。金领的收入较之白领和粉领要高出许多,月薪在1万元以上,拥有属于自己的房、车,他们购衣并不十分追求潮流,但比较讲究质量、品牌和档次,可以到高档的俱乐部享受各种休闲服务。生命在这一刻透出味道,在工作之余享受着普通的职业者无法体验的闲适和从容。
2、1.6排量汽车那款性价比好
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家也准备买车。
像你说的价位,基本在11—15万左右,
我家也是准备买这个价位的车子,其实伊兰特三厢挺不错,很经典,很家用。
凯越也很好,卖的挺多,口碑很好啊。
科鲁兹很帅,很彪悍。
骏捷没关注过。
速腾关注也少,大众的车子外形平庸了些,即使有颗奔腾的心。
思域很漂亮啊,内饰外形都是夺人眼球的,油耗也低。
but,我觉得吧,买车,其实11—15万价位的车性能都差不了多少,都各有长短,关键是个人品味。每款车都有好评和不足,你不要被外界所左右,这几款都不错,我觉得伊兰特三厢很好,毕竟庞大的销量不是盖得啊,到今天还有人买呢,(我家准备买)。其实,你可以考虑一下马自达6呀(我很喜欢,轿跑也不是吹的,如果资金充足,我家肯定买它的)。
反正要相信自己的眼光的,不然这么多车,挑到哪年是好啊。
加油,让我们成为有车一族。
3、哪些国家蓝领工资比白领高
在很多国家,脑体分化并不严重,蓝领工资比白领高也并不稀奇。同时,蓝领工作更得到尊重。
德国:技工很受尊敬
“不熟悉情况的人可能很难想象,我一位朋友是货车司机,他每个月的收入跟我差不多,如果算上加班,通常情况下比我的收入要高很多。”在德国学习工作多年的杨先生说。
说这番话时,正值2012年的德国科隆狂欢节。在当地一家热闹的酒吧,杨先生西装革履,对记者说起德国蓝领和白领间的待遇。杨先生如今在德国一家大型企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打拼,如今已是企业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拿到永久雇用合同,可谓典型的白领。
一般而言,德国蓝领和白领的工资、待遇,并非像有些国家那样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情况也并没让杨先生这样的人感觉不公平,“尽管蓝领收入可能和我差不多,却常年在外奔波,我们在这儿喝啤酒,人家可能还在辛苦工作”。
作为制造业大国,德国对于蓝领工人的重视程度几乎可谓无以复加。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经济学家菲利普·波音曾对记者说过,许多德国人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也喜欢自己动手摆弄些机器,“长大能去工厂当名工人对这些人是不错的选择”。
在德国,未来职业究竟选择蓝领还是白领,这样的分水岭在小学就出现了。成绩优异,适合读书和搞科研的孩子,在德国教育体系中自然就被“运送”到高等教育阶段,拥有较高的学历,最终供职于科研机构、医院、银行等被很多国家大多数人普遍羡慕的去处。而大多数德国学生读不到博士,甚至大学都进不去,但是德国家长并不着急,绝不会拿着棍棒“逼”出名牌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
“在德国工厂,技工、工程师都十分受人尊敬。”波音说。不仅如此,工厂里许多技工收入甚至高于白领。
然而,工厂里的技工想练得一身本领并非易事。德国学生从进入职业学校开始,在工厂跟老师傅学手艺和技能就成为“必修课”,当然还要接受严格的考试。
记者在德国梅赛德斯汽车的辛德芬根工厂里采访时,发现许多技工自从进厂后,一干就是一辈子。“从他们手中"打磨"出一台台精美的汽车,技师们都以工厂和公司为荣,当然,这些经验丰富的技师也是公司宝贵的财富。”工厂相关人员这样表示。
美国劳工部去年发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德国蓝领工人的收入在全球排名第6,每小时报酬达43.76美元(1美元约合6.18元人民币)。
恐怕也正因为如此,德国经济即使笼罩在欧债危机的阴云下,依然能依靠蓝领工人支撑起的制造业,屡次创造出逆势增长的奇迹。
日本:农民收入高过公务员
记者走进一家茶釜(茶道煮水的铁锅)作坊,看到一个茶釜卖10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6.28元人民币),而高级陶艺师制作的一个茶碗在银座卖50~60万日元也很常见。看到这样的价钱也能够猜得到这些蓝领师傅的收入了吧?
在日本,不少蓝领也都是从奔向白领途中半路起家的。一位印刷机厂家的工人告诉记者,他曾是大学生,中途退学,而进入这家生产印刷机械工厂当蓝领工人的,“大学毕业后收入也不见得高多少”。
日本商业管理类杂志《PRESIDENT》2006年12月号曾用111页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日本各行各业的收入。其中,牙科医生1329万日元(9万人),优良上市企业员工808万日元(96万人),农民是765万日元(368万人),地方公务员是728万日元(314万人),国家公务员是628万日元(110万人),工薪阶层平均是439万日元(4453万人),锅炉工是403万日元(1万人),木匠是365万日元(5万人)。
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并不低,甚至高于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等。个别的高收入阶层,其实人数也很有限,大部分人的收入比较平均,脑体分化并不严重。现在,记者驻地旁一家便利店招聘打工者,每小时也有1000日元收入。
日中创职协会久永事务所代表泽田笃志指出,蓝领工人与白领阶层的收入,主要靠“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来决定价格,工资也由这个经济原则决定。白领有各种等级,蓝领也有各种工种。
基金管理人、大型银行的分行长等干部、大学教授等,一般都属于高收入。因为担任这些职务,需要高端知识、经验和机遇。茶道用的茶釜每个卖100万日元,而制作茶釜的茶釜师,也需要高超的技能,才能制作出高价的茶釜。
而谁都能干的单纯劳动工资就很低。例如在道路工程中搬运物资的单纯作业、清扫业和饭馆的服务员等。
日本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从事白领工作的人很多。在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窗口业务、公司的事务性工作,可以分类为单纯工作,这些工作岗位的人才源源不断,所以工资不是太高。
以前在日本,由于大学生很少,所以人们普遍拥有“知识劳动胜于体力劳动”的价值观。但现在日本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中心,高学历者大幅增加,因此,“白领更优越”的想法已经行不通。
由在日华侨创办的中国通讯社营业部长姜德春指出,日本是市场经济,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看供求关系,比如现在有律师证的人太多,律师收入比不过大企业蓝领的现象很多;二是凭本事吃饭,虽是体力活,或不甚体面,但收入高于白领的也不少。比如垃圾处理厂收垃圾的工人,加上补贴,要高于白领。一些搞房屋装修的、理发的、美容的、按摩的收入也很可观。
澳大利亚:拿榔头不比坐办公室差
葛登久居澳大利亚,儿子大卫高大英俊、非常聪明,高中时成绩优异。按理说,上大学,然后找份好工作,没一点问题。但是大卫没按常理出牌:高中毕业后,花了一年时间周游世界,边打工边旅游,回来后注册了一个公司,靠给人家的花园剪草修树过日子。“大卫很快乐,常常吹着口哨干活,每次都把草坪修整得漂漂亮亮的。”葛登这样说道。
澳大利亚的夏天,草长得奇快无比,一两周不剪,草就长得很高了,所以大卫仅做附近几个住宅区,生意就忙不过来。“这几个区几乎家家都是大草坪,一般要花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收费100~150澳元(1澳元约合5.67元人民币),忙的时候,一天能挣500~600澳元。”
蓝领在澳大利亚收入很高。据澳大利亚统计局2012年11月份公布的数据,新南威尔士州平均周薪为1398.90澳元,而矿业工人平均为2360.90澳元,行政和公共服务1470.40澳元,金融与保险业1642.10澳元。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澳大利亚蓝领平均每周工资1229澳元,比白领高出144澳元。澳大利亚10个高收入职业中蓝领占6个。
“为什么蓝领工人工资高出那么多?”一位澳大利亚人回答说,“蓝领付出体力和汗水,一点不比白领轻松。人的劳动力应得到充分认可。”也许就因为这种对劳动力的珍视,澳大利亚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但从另一方面看,蓝领收入得到保障,贫富差异就不会大,利于社会安定。
正因为澳大利亚蓝领与白领收入差距不大,甚至有的蓝领收入大大超过白领,所以在澳大利亚选择工作时,人们更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从事工作。由于喜爱而从事的心态,工作就能做得更好。
伊恩就是这样的人。他大学读的是会计,成绩优秀的他毕业后联系到一家很大的财务公司。由于正式工作前有好几个月的空闲时间,伊恩的父亲就从当地报纸上剪下招工广告给他看,结果拿起榔头的伊恩从此再没放下过。“这才是会让我快乐,当公司知道我的大学专业背景,希望提拔我成为经理坐办公室,我都坚决拒绝了。我决不会用自己的榔头工具与办公室的椅子做交换”。
虽然蓝领工作不要求4年的专业培训学习,但在澳大利亚,绝大多数蓝领工作都需要专门的技能培训和上岗资格证书。码头工人要拥有专业的叉车和吊车操作资格证才能上岗,有的蓝领工作还必须要求经过学徒阶段。
不过,蓝领的工作环境也有相关法定安全保障,如工作环境中不能有危害员工健康安全的物品和摆设,各处摆放告示牌提醒员工如何操作以避免受伤等。公司还要对每个新员工讲解各种安全操作,规定男性只能搬运不超过30公斤的物品,女性搬运不超过25公斤物品等,否则员工可以投诉。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4、上海大众和通用那个工资高
很高兴告诉你!
你上面所列出来的都不是上海蓝领最高的工厂,蓝领最高的工厂是汽车行业和高科技行业,列几个高薪的给你,供你参考,能不能进,这里我不给你担保,汽车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其它还有如BBC之类的高科技工厂,工资都很高。自己去分智对比就知道了。
你上面所列的工资代遇简单给列出来他们的工资排行,富士康,英业达,达丰,华硕,三星。
回答得这么详细我建议你应该给我加分你觉得呢
愿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5、汽车行业现在紧缺‘蓝领’人才是不?
是的,主要的是缺少技术工。
6、为什么在德国蓝领比白领收入高
应该是德国人力资源有限,从事蓝领工作的人少吧,不像我们国家从事体力工作的人多,“物以稀为贵吧”,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国外的企业在中国建厂了。德国是个重工业很发达的国家,德国的工业实力在二战中就已显示出来,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 像奔驰 宝马 大众 保时捷 西门子 阿迪达斯、巴斯夫,拜尔,康明,蒂森克虏伯、、凯士比等都是德国有名的企业。
7、为什么中国的汽车这么贵???
一切似乎都没有悬念,2005年中国592万辆的汽车销量,让我们在销售数字上狠狠地过了把瘾。中国人的汽车消费终于超越了日本,仅位列美国之后。与此同时,日本丰田在大洋彼岸与美国通用打得不可开交,力图抢夺通用世界第一的宝座,而中国这个在汽车销量上勇夺世界第二的大市场,却没有一个本土企业能够参与国际竞争。
我们只看到全球从一流到三流的企业陆陆续续都来这里安家,个个生龙活虎,霸气十足。多少在“老家”经营不善、赤字连连的企业,到了中国却是张灯结彩满堂红。那些跨国企业,尽管赚得盆满钵满,却总是慨叹对中国市场的“油水”含量估计不足,并为此懊悔不已。
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而“壮烈牺牲”?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劳动者们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廉价劳动力,为发达国家提供劳动产品,也让发达国家的企业充分获取了剩余价值。他们严重的体力透支,换来的是贷款利率高得吓人的房子和价格不菲的汽车。但为了提前享受到有房有车的“小康生活”,他们却心甘情愿受苦。
据了解,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将近50%,我国却一直维持在12%~14%,GDP的高速增长与全民收入的增长并不成正比。而不法煤矿主、转轨富豪及某些特权阶层的普遍存在,也让人们对这个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信心不足。
尽管市场上的车琳琅满目,但第一次买车的中国老百姓却谨小慎微,考虑到维修费用和耐用性,很多人还是选择了那些过时的产品。造型新颖的小车为什么落选,是中国人没有审美观吗?在4S店销售的新车为什么卖不过路边就能换零件的老车,是中国人无法接受专业服务吗?很多人的回答往往是无奈的。因为不精打细算,这车就养不起。有的家庭买了车,车就成了生活的全部,一家人为一辆车忙活,不知道这是幸福还是负担。
当美国工人成为全球工人阶级艳羡的对象时,人们也惊诧于美国政府对陷入泥沼的企业没有丝毫怜惜。政府冷酷、工人绝情,资本家痛哭流涕,受困的企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在美国,人们对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企业的“陨落”是不留情面的。而在中国,多少经营不善的企业是依靠政府的救济苟活?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由政府组织重组,拨巨款为其填补财政赤字,一些无能的企业就这样重生、垮台、再重生,消耗着国家的财政资金,吞噬着纳税人的钱。
当通用首席执行官里克·瓦格纳主动将其220万美元年薪削减一半的时候,他的善举并没有得到工人们的同情,因为在他自我救赎的同时,虽然没敢动工人工资一个子儿,却减少了退休工人的福利。这在企业危机重重、却仍要求加薪的工人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
无独有偶,为了让被裁减的员工离开企业,福特不仅为所有员工推出一项免费接受大学教育的待遇,离开企业的员工还可一次性领取10万美元的离职金,但应者寥寥。由于美国工会的强势,即使员工被企业解雇,他们仍享有全额工资和退休福利。10万美元充其量就是工人们一年的薪水,而免费上大学显然也没有高福利有诱惑力。
有人认为,美国政府最大的顾虑可能不是一两家大公司的破产,而是成千上万工人的破产。即便这些公司有多么伟大,都比不上那些小经济群体的利益,因为他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是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他对美国最大的贡献就是让T型车进入了千家万户。其重点不仅仅在于T型车有多么廉价,还在于工人们是否能够消费得起。1914年,老福特首次向工人支付每日5美元的工资,让工厂的每一位工人都有钱购买自己生产的汽车,从而培养出大批美国中产阶级。“降低工资是最容易也是最粗劣的解决方法,它其实是把管理者的糟糕管理全推到工人身上的一种做法。”老福特100多年前的名言至今仍是汽车工会与资本家抗争的理论依据。他们认为,庞大的福利体系使得更大规模的汽车消费成为可能,这其实是帮了资本家的忙。
但今时不如往日,在当前日韩企业大举进攻美国市场,汽车消费又趋向饱和的情况下,高福利早已成为美国本土企业的负担。当然,那些在欧美市场穷困潦倒的汽车企业在亚洲还有一线生机,而中国市场无疑是他们最容易抓到的救命稻草。
这根稻草到底有何魔力呢?欧美企业热爱中国市场,因为这里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他们不仅充满了敬业精神,而且任劳任怨。在这里创办合资企业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只要你定的薪水比国企稍高,就会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奔过来。美国汽车工会会员平均工资约为每小时62美元,而中国工人约为每小时1.5美元。尽管与外国同行相比有近41倍的差距,但中国工人还是以进入外资或合资企业为荣,毕竟这里的待遇要比国企的“铁饭碗”强很多。
“还我养老金,还我医疗保险,还我一切应该属于我的东西。”当欧美企业忐忑不安地进入中国的时候,那些不安分的欧美工人的叫骂声还萦绕在老总们耳际。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劳资冲突,最害怕的就是中国工人的强势。但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中国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通常会以工资最低、工人最安分、管理最严格等条件来吸引外资,只要能搭上合资这班车就行了。
通过这么多年没有技术含量的合资,我们的收获甚微。整车企业50∶50的股比限制,让我们得到了一部分利润,却磨灭了自主的意志。而在本国市场陷入困境的跨国企业,却在靠中国市场为其输血。当外方在合资企业中掌握充分的话语权后,企业的命运也被铐上了镣铐。一旦跨国企业在其他市场出现问题,就会进一步榨取合资企业,中国工人的处境可想而知。
有人说,为什么不让汽车业先行,培养一批能买得起车的中国蓝领呢?中国工人素质的低水平、低层次,是不是因为其劳动力成本过于廉价而造成的?那些为合资企业打工的中国工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
他们的剩余价值有一部分已经变成了美国同行的养老金。
8、蓝领是那个阶程的劳动者
蓝领内又分为:锐蓝、普蓝、深蓝。 普蓝和深蓝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的,锐蓝就是中间转换的阶层,有可能向白领转变,深蓝就是指有一定技术的人。从收入来讲,蓝领并不一定比白领低,锐蓝的收入其实比普通的白领高。 蓝领蓝领工会是加强蓝领族职业安全与福利的重要组织,蓝领工会经常就福利、工时和薪资等细节,与资方谈判,也有责任调解组织内的冲突。许多知名的罢工都是由蓝领工会执行的。 蓝领的调查显示:男性略多于女性;呈现年轻化的趋势,35岁以下者占蓝领人群的55%;近50%的蓝领具有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蓝领收入为中等,42%的蓝领个人月均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 编辑本段特征蓝领群体给大众非常正面的印象 工业化文化造就的蓝领,在具备了强劲的体能之外,还受过正规化的职业培训,工作时具有一丝不苟的质量精神和协作精神。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蓝领比无领要有教养,而蓝领平时在生活形态和消费习惯上与白领相比,要更加朴素、实在,少了白领的虚荣和花哨的作派。 蓝领大众对于蓝领群体的整体正面印象,无疑为国内企业打造蓝领品牌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对于那些产品本身就强调实用、朴实、耐用、性价比高的品牌来说,蓝领的整体形象和产品形象应该说非常地切合。 明确的自我社会地位认知、中等水平的经济实力、彰显个性和改变社会地位的心理需求,共同决定了蓝领群体品牌消费时倾向于在品牌与价格之间寻找平衡。 拥有很高的组织化水平,具有统一的职业技能与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有清晰的认知,能定义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因此在消费过程中蓝领群体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与文化偏好在一系列可能性之中进行选择,从而形成特定的标志性品牌。但是受自身在社会分配体系中的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他们的消费不能像高级白领和金领那样主要受品牌的指引,而统一的生产技能和职业规范以及确定的社会联系使得他们又不会像无领阶层那样将价格作为惟一的选择标准,因此蓝领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体现出一种更加务实的群体消费特征,表现为在价格和品牌之间进行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