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一个贾跃亭?前有格力、后有美的,家电巨头的百亿造车梦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汽车”岁月催。
回望过去,徐克经典电影《笑傲江湖》的这句诗,恰似家电企业涉入汽车领域近30年跌宕起伏命运的最佳注脚。
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家电巨头,诸如美的、格力、奥克斯等均曾试水造车,但大部分跨界者在短短三两年便黯然离场,进入历史的故纸堆。
去年底,黑电巨头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开着他的“天美汽车”突然闯进跨界造车阵营。
前几天,美的集团更是不惜重金,砸下7.4亿收购合康新能,时隔近20年后,再次玩起了跨界造车。
巧合的是,就在昨日,国常会确定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政策之下,新能源汽车或也将回暖。
如今,全球汽车产业几乎停滞的当下,“砸钱”造车依然危险重重,它们到底是“不务正业”,还是另有算盘?
家电行业曾经的“造车梦”
有人梦碎,有人重拾再战
家电企业与汽车的初次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90年代。
1996年,安徽扬子集团涉入汽车领域,主攻国内相对薄弱的皮卡与客车,后来对旗下公司进行改组,成功从家电行业跨入汽车行业。成为在国内家电行业中第一位吃“螃蟹”的企业。
春兰卡车(图源:官网)
似乎是受到扬子集团成功实现跨界造车的影响,次年“空调七强之一”的春兰,砸下重金,以7.2亿元收购了东风南京汽车,生产中、重型卡车。
但当时家电企业正处于黄金上升期,没有形成集体转型的趋势。等到再次出现跨界造车浪潮,已是7年之后。
2003年,国内家电市场表现不及预期,许多企业想起了之前春兰等同行的“试水”,对当时日益红火的汽车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出钱出力、建厂房、造起了汽车,当时大部分企业聚焦在皮卡、商用客车领域。
较为人熟知的是,2003年,美的集团宣布进军以客车为代表的商用汽车领域,此后三年间,先后耗资几十亿元收购三家企业,并建成投产昆明、长沙2个全新基地。甚至放下豪言,要在3-5年内跻身国内客车行业前三。
然而,5年之后,美的造车项目被曝停产,长沙基地也被当地政府收购。美的对外解释称,“汽车只是美的的一个尝试,投资规模非常小,现在是主动控制风险、主动停产。”
它的竞争对手奥克斯也没能逃脱“魔咒”。
2003-2005年,奥克斯曾短暂涉足汽车领域,为解决汽车生产资质问题,收购了沈阳双马轻型车制造有限公司95%的股份,获得SUV和皮卡的生产许可。之后便宣布投入80亿元资金进入汽车业。
但很快因产销不佳、质量问题频出等原因,于2005年全盘撤出汽车产业。当时,甚至发生过车轮脱落的笑话。
此后河南新飞、山东小鸭、扬州格林柯尔等一批不满足家电制造的企业,争先恐后涌入汽车业这片蓝海,最终结局都如大家所料,砸下去的石头,连片水花都没激起来。
前面提到的春兰,在苦撑11年后,也于2008年结束了在汽车领域的摸爬滚打。
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却集体“翻车”,这种打击不可谓不大。在此后的几年间,家电企业造车狂情集体哑火。
直到2011年,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把目光转移到新能源商用汽车领域。南京金龙客车成为家电企业成功移植汽车产业的首例。
黄宏生(图源:官网)
家电跨界做汽车居然成功了!
据创业邦了解,2014年,南京金龙生产出1890辆纯电动客车;2015年,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售出8796辆,在商用电动车中排行第二。
但黄宏生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继续进军乘用车。
江苏天美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11月1日,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由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而开沃汽车的实际控制人正是黄宏生。
今年初,开沃汽车就在乘用车领域做了开发BE平台、CE平台和AE平台的准备,包括即将推出的SUV使用BE平台。从官方流露出的图片来看,造型具备一定的自我创新,续航里程500km也属于尚可的水准。
黄宏生旗下的天美汽车
当下,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和使用新能源的政策下,一批批互联网人开始了造车之路,他们有一个统称的名字—造车新势力。
家电行业中,格力的董明珠则率先吹响了进军新能源汽车的号角。
2016年,董明珠联手王健林等知名企业家,斥资30亿入股银隆新能源,开始了漫漫造车路。
“希望大家坐着格力造的车,打着格力的手机,控制家里的空调温度,享受格力给你们带来的美味佳肴。” 董明珠曾描述过这样一种场景。
而自去年5月银隆新能源的第一款车型艾菲上市至今,仍饱受“粗制滥造”的舆论诟病。
造车不止为上路
拿钱拿地才是“正事”
梳理近些年“跨界”造车的企业和个人,行业横跨地产、家电、互联网乃至食品行业,相同点除了在“新能源”概念兴起几年间大肆入局,还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砸了很多钱,上千亿都不止,但真正实现量产的企业却没几个,造车新势力反倒成了其中最“靠谱”的。
那么,在汽车行业陷入低迷期,家电企业仍一哄而上,打的什么算盘?
“在商业层面,新能源汽车公司的经济账是算不过来的,电池、充电的配套系统投资之庞大,没有企业能独立撑起来,但因为有节能环保的旗号,就能从国家政策中钻补贴的空子。” 君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廖梓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2016年新能源骗补企业达72家
据创业邦了解,2016年,国家四部委对全行业的93家企业骗补情况进行排查。93家企业中,骗取补贴的居然高达72家,占比接近80%。骗补车辆总计达到76374辆,涉及金额超92亿元,平均一辆车骗补高达12万元。
深圳的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拿完补贴后,甚至将整车零部件全部拆除,直接安装到另一辆车上,造成销售量超100%地增长。
“差钱”的企业骗钱,“不差钱”的企业则可借着新能源的风口低价拿地。
在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企业通过造车拿地一方面可以跨界布局,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拿地难、拿地价格高的问题。如地产商集体入局汽车,其真实目的很可能借造车来圈地圈钱。”
汽车产业体量大,产业链长,对地方政府而言,也可借此拉动地方经济和就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以宝能为例,2017年在入主观致汽车后,宝能先后与杭州富阳区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项目用地面积约3000亩。
宝能贵州新能源生产基地,占地2277亩(图源:官网)
随后,宝能按下拿地“加速键”,足迹遍布云南、广东、陕西、江苏、贵州等省份。根据公开数据,宝能累计规划汽车产能320万辆、投资超2000亿元、拿地14253亩。与观致年销6.32万辆这一数字相比,宝能几乎再造了50个观致。
与宝能、恒大这种与汽车完全不沾边的地产商相比,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则有另外一层考量,或可借此进入汽车供应链体系,扩大规模。
例如,美的与上汽通用安吉星达成国内首个智慧家居与车联网应用战略合作,将触角伸向汽车互联网;格力入股银隆新能源,除了看中其在钛酸锂电池上的技术潜力,还想借此正式进入汽车空调制造领域。
但即便是进入汽车供应链,也绝非易事。家电分析师梁振鹏在就格力造车一事时曾评价说,空调和汽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格力擅长的空调技术,对于做新能源汽车帮助不大。
此外,格力目前所熟悉的产品和销售流程与汽车行业也并不相同,进军这一新领域风险依然很大。
造车是一个以技术、人才及规模效应著称的传统产业,资金只是其中一方面。与拥有动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淀的大牌车企相比,经验悬殊太大。这也是为什么跨界造车成功的少之又少的原因。
贾跃亭或许就是先例。
写在最后
无论是出于利益,还是想在汽车供应链体系中分得一杯羹,造车“门外汉”们都已高调入局。
不过要牢记,想造车,首要前提必须是尊重造车客观规律。“资本大鳄虽然资金雄厚,但很多时候会形成钱有了,人不行的局面。毕竟组织集成方面仍需要高手来处理。”汽车分析师钟师说。
当然,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格力有发展前途吗?
格力和美的,哪个未来发展更有前途?
从目前情况来看,格力和美的这两个家电企业各有所长。格力的优势是,在空调行业中占据着40%的市场份额,其在空调行业的领军优势明显,这是美的难以捍动的位置。正因为有了空调行业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格力的业绩可以较稳定增长。
而美的眼前的优势在于,营收方面,根据两家的2016年年报,格力2016年营业收入高达1083.03亿元;2016年美的营业收入达到1590.44亿元,美的比格力多出500来亿元收入。另据,美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之2017年一直保持行业中高水平增长,四年平均增长率为37.8%。不愧是行业龙头大哥。
综合数据分析,格力的几乎是A股市场上最纯粹的空调企业,空调业务占比高达82%,美的在2017年的空调业务上营收较2016年增长38.74%,贡献了953.52亿元。冰、洗、小家电、厨房电器等业务实现营收增长29.02%,贡献了987.48亿元的营收。从收入结构上来看,美的多元化发展得更成功一些,也更健康。
至于格力和美的谁的未来发展更有前途呢?我们认为,应该看格力后面转型是否成功,也就是说格力除了空调之外,也必须拿出几样比较说得过去的产品。而目前,格力转型小家电没有起色,转型智能手机也没有成功。最后,董明珠要发展新能源汽车,现在却深陷在官司当中。至于董明珠要投资芯片产业500亿,我想一时半会儿也不可能给格力带来多大的业绩提升。
反观美的,就不一样了。美的现在的多元化路线走的不错,但是竞争压力也很大。在小家电领域,技术壁垒和品牌效应较小,海尔、九阳、方太、小天鹅、苏泊尔、老板电器等品牌都是美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认为,美的如果要想在小家电行业保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那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力和质量了,如果后面这二样东西做得不错,那就是美的胜出。
但如果格力的董明珠在绿色汽车、芯片领域有所作为,或者,格力空调又增添了智能家电的功能,扩大了市场选择格力空调的需求,那格力电器的业绩也会迎来春天。如果还是像目前这样,盲目搞扩张发展,恐怕会落后于美的的。不过,格力与美的有了你争我赶的这种同业竞争,反而更加容易不断提升各自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格力推出的新能源汽车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其优势在哪里?
你好!格力新能源汽车其实就是珠海银隆的电动汽车,目前比较有竞争力的是电动大巴,珠海市几乎所有公交车都已更换为银隆电动大巴了,总体来说乘坐还是比较舒适的,据说是使用自己特有的锂电池,造型也还不错,我们每天上下班都乘坐。
4、格力新能源汽车能否转型成功?
大概率是不会成功的。毕竟术有专攻,外行不说,在当今世界汽车“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竞争激烈,她会顾此失彼的,连简单的手机都没做成,何况汽车。
5、格力集团公开汽车专利,格力真的准备进军汽车行业吗?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各大汽车企业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品,许多知名企业也开始跨界造车。互联网汽车在贾跃亭, 乐视,提出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力量,如小鹏, 威马和蔚来。然而,工业很少跨境制造汽车。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蛋糕,格力空调首席执行官董明珠,在2016年宣布,将斥资30亿元在珠海,与银隆新能源合作制造汽车,甚至一度拉拢王健林, 万达加入其中。
然而,在银隆, 珠海,推出的新车在市场上表现不佳,这使得许多人认为在格力造车的道路可能行不通。虽然新车的推出并不成功,但格力的技术实力已经得到了中国许多人的认可。就像当初的圆珠笔芯一样,当时很多人说中国没有技术生产圆珠笔芯,做不出来,但是董明珠一意孤行,最终证明格力技术真的很棒。
近日,网上爆出格力申请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的消息。珠海格力电气有限公司提出“一种铁芯冲片、定子铁芯、电机及新能源汽车”专利,主要针对永磁电机技术。当使用这种技术时,可以降低电机噪声和涡流损耗。应当理解,本专利申请还包括诸如电池系统、高压分配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温度控制系统的技术。
可见,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都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格力以实际行动表明,它并没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道路上止步。当谈到以技术起家的汽车公司时,许多人会想到比亚迪,一家最初由电池改造成汽车的汽车公司。虽然在传统市场表现良好,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趋势,重返老路的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加得心应手。即使凭借卓越的电池技术,它也与德国豪华品牌戴姆勒,达成合作,建立了腾势新能源汽车品牌。
即使格力的专利申请不能表明未来几年内会推出一款新车,也已经表明他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即使在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企业背后提供技术的企业也是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出路。
我不知道你如何看待格力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举措。
6、格力半年报业绩下滑,其它品牌空调的销售业绩如何?
格力刚刚进行了业绩汇报会议,在会议中,相关负责人明确说明近半年格力相关产品的销售量较前几年出现了明显下滑,业绩不佳。其实不仅格力,其他品牌的空调销售业绩也出现了滑铁卢。
近半年由于疫情的冲击,各行各业的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格力相关负责人表示,格力的销售不佳,一定程度上和今年新冠肺炎的疫情一定的影响。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很多行业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2020年该领域的受益受到了一定影响。疫情期间很多人没办法外出工作,相应的工资收入就会减少,对于生活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非必须生活用品,能不买就不买,能少买就少买。空调作为夏天解暑降温的利器,在往年刚进入处暑就开始出现销量狂增的趋势,然而今年,知道这个夏天结束,空调的销量也一直平平稳稳,毫无波澜。
电器作为我们居家生活必备的产品,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相信随着疫情的解除,危机的渡过,我们的生活一定能够再次回到正轨。到时,不仅是格力,其他各个相关电器品牌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冰箱空调,还是电视洗衣机,回到正常生活轨迹,开始正常上班挣钱的家庭,为了更好地提升家庭生活水准,一定会体现出更强大的购买力。
7、E周动态|营业利润下滑45%、比亚迪业绩发布,新能源补贴延长2年!
近期比亚迪动作频频,先是成立了共计5家弗迪公司,之后与丰田的合资公司也正式成立。3月29日,比亚迪正式宣布推出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更是引起一番热议。在3月31日晚间,比亚迪发布2019年度业绩快报,那么去年比亚迪究竟战况如何,本周(3月30日-4月5日)的新能源市场又有哪些热点事件呢?今天湃客就带大家一起来看。
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确定了促进汽车消费的三大政策:一、将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二、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三、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从5月1日至2023年底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其中新能源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无疑给新能源汽车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
政策变化对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影响是相当直接的,去年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后,年度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而按照原定计划,2020年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完全退出。此次确定新能源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这不仅能让新能源车企们稳步发展,也确保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欲望不会发生太大波动。
3月31日,比亚迪发布了2019年年度业绩快报,其营业收入1277.39亿元,同比下降1.78%;营业利润为23.20亿元,同比下滑45.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12亿元,同比下降42.03%。比亚迪表示,其利润出现下滑的原因主要是行业及政策变化和研发费用的上升。
去年,比亚迪旗下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2.95万辆,同比下滑7.39%,但仍在品牌总销量中占比49.7%。比较可惜的是,比亚迪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被特斯拉所超越,也是其近5年来首次未取得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
不论是成立弗迪公司、发布“刀片电池”还是与丰田的合作进入实操阶段,这些事件无疑都表明了比亚迪今年将在新能源市场进一步发力的决心。湃客也十分期待预计在今年6月份投产并上市的汉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
早在3月22日晚,恒大健康就发布了盈利预警公告,指出其亏损较2018年度进一步扩大。而在3月30日,恒大健康集团2019年度业绩发布会在线上举办。恒大健康在2019年净亏损49.5亿元,其中恒大新能源汽车业务就亏损了33.1亿元。对此,恒大健康认为,其新能源汽车业务正处于拓展投入阶段,因此固定资产、设备研发等费用支出增加属于正常现象。
从之前与FF的“爱恨情仇”就能看出恒大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执着。此前恒大也多次公开表态称要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据悉,恒大位于广东南沙、上海松江的生产基地将于2020年下半年竣工,2021年投产。此外,恒大新能源首款产品“恒驰1”计划在今年正式亮相,于明年实现量产。
去年11月许家印就表达了自己对于恒大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这15个字也能看出许家印或者说是恒大集团有多么财大气粗以及对于投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信程度。不过2019年亏损33.1亿元很有可能只是个开始,参考蔚来,其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亏损额都在不断增加。另外,恒大新能源汽车尽管声势浩大,但迟迟都还没有让消费者看到具体产品,未来是否能收获消费者认可也很难说。
近日,美的集团官方发布《关于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合康新能)控股权的提示性公告》。美的将通过子公司美的暖通以7.4亿元人民币收购合康新能控股权。如果成功完成收购,美的暖通将控制合康新能23.73%的表决权,也意味着美的会成为合康新能的间接控股股东。
除了高压变频外,合康新能的业务范围还包括了节能设备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项目建设及运营产业、新能源汽车总成配套及运营产业三大板块。其中合康新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布局,是美的集团收购它的关键原因。因此,美的集团此次的收购表明其将开始触及新能源汽车行业。
事实上,美的集团在2003年就曾尝试进军商用汽车领域,先后收购了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及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随后又建设起两大制造基地,具有万台客车整车和专用底盘制造能力。不过在2008年11月,陷入停产危机的美的宣布暂停造车项目。
美的也并非第一家涉足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家电企业。此前格力就意图收购具备生产乘用车和纯电动车资质,并有独立研发钛酸锂电池技术的珠海银隆;另外戴森也为电动车项目筹备了6年。但最终新能源汽车似乎与家电企业无法完美融合,不是计划流产、受阻,就是最终产品无法获得消费者认可。新能源汽车的确是一大趋势,希望“卷土重来”汽车业的美的集团能够吸取此前教训,在这一市场有所作为。
日前发布了官图的天美汽车BE11也与家电企业有所关联,其创始人即创维创始人、原创维集团兼创维控股董事局主席黄宏生。目前这款新车正式定名ET5,定位于纯电动中型SUV,将于今年第三季度上市销售。据悉,新车车长约为4700mm,轴距则为2800mm。续航方面,其NEDC工况续航里程约为500km。
黄宏生在2011年成立了开沃汽车集团,并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2019年11月1日,由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的江苏天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天美品牌由“Skywell”演变而来,品牌口号“Skywell:All is Well”。企业希望能够为用户带来科技、安全、舒适的出行方式。
从已经发布的官图来看,新车内饰中全液晶仪表、大尺寸中控液晶屏营造了不错的科技感。值得一提的是,中控屏幕内部还会集成由创维科技所提供的创维Skylink智能网联系统,不知这套系统的实际用户操作体验如何。
以上便是湃客盘点的这一周新能源领域所发生的大事件。其中新能源补贴政策延期不论对车企还是想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无疑都是一大利好消息;美的收购合康新能、天美汽车首款车型发布官图则说明更多企业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而试图踏足这一领域;比亚迪以及恒大健康集团发布的2019年度业绩报告却恰恰说明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并没有外界看到的那么美好,其需要的投入以及风险都是巨大的。对于这些事件,不知作为消费者的你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董明珠说:“我没判断错过,任何项目都不会选错”,那格力手机为何会失败?
董明珠说:“我没判断错过,任何项目都不会选错”,董明珠的确在选择行业大方向的问题上从来没有耽误过,但是格力手机却是董明珠极少的败笔之一,格力手机的失败并不是董明珠的失败,而是说这个市场实在是竞争太过于激烈了,谁都知道未来智能手机是一个很赚钱的方向,但是也只有烧钱烧到最后,并且能够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才能够最终存活。我个人觉得,董小姐一直都没有犯过错,包括对于格力手机的判断也是如此。
智能手机市场在过去几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竞争十分激烈,就这么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就连一心一意搞手机的老罗,罗永浩也没能在手机市场站稳脚,最终被手机市场给淘汰掉,并且让老罗欠了6个亿的债务。从老罗的锤子手机失败历史也可以发现,其实董明珠做格力手机失败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真的是太过于激烈了,不仅要能够说服供应商,同时还得获得消费者的满意,这可真的不是一件简单之事。
董明珠就没有在商业判断上做过太多错误的决策,例如董明珠宣布格力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没有任何错误,现在格力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可以投入市政的使用了;董明珠在当初做格力产品的时候,一直都在强调掌握核心技术,这也是一个没有错误的决策,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格力生产的产品就是高端产品,这也得益于董小姐的独到眼光。
有时候董明珠说这种话还是具有着很足的底气的,毕竟董明珠带领着格力集团走向了更加强盛的明天,这也就代表了董明珠是一个有能力之人。至于说董明珠在手机行业上的失败,也只不过是市场竞争太过于激烈而已,手机产业也不是格力的主业,格力做不来也是正常的。
综合以上种种,格力手机失败也只是因为市场竞争太过于激烈而已,并不是董明珠自己决策失误,董明珠自己是看到了智能手机的未来的,但是却没能在竞争之中存活下来。
9、连格力也去造新能源汽车,那么新能源汽车能否赢的消费
格力在电器、手机、汽车等多领域的发展,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收益。此专前,格力集团就定下5年要属实现2000亿元销售额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格力急需找到空调、家用电器核心业务以外的增长点。而放眼格力的业务,要想在2020年之前实现2000亿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