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洲的汽车消费观是不是比我们的成熟很多?
不是成熟与否的区别,是消费占比导致的重视程度有差异。加上欧洲、美国、澳洲等发达国家第一梯队的汽车消费及发展相对比较久一点,百年汽车厂及百年用车环境等,与我们近10几二十年才开始全国普及家庭用车确实有情况差别。就消费观念的本质-单一商品占收入比例导致重视程度差别也是核心的差异。欧美澳加等国家一般工薪阶层的家庭收入来算的话,几个月的收入就能轻松买下国内目前还是属于汽车高消费阵列的BBA内的中高端车型,但主流汽车消费还是普通品牌消费力的车型居多,所以他们看车如同我们看家电类消费的消费压力,不会特别在意轻微的汽车档次差异,大多属于看个人或家庭需求购车款。除了确实属于较高消费的汽车外,一般而言汽车不太能等同或代表个人及家庭的地位或者消费力,这也是国内常说的“国外汽车市场消费成熟很多”的部分原因。另外,用车环境及汽车管理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外用车文化有区别的主要原因,如笔者在发达国家留学读研时就常换不同的车型使用,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外币)都有,二手车为主,买卖都很随意,也比较方便,如同家电过户般的便捷,就一张A4纸,主要还是清晰交通责任人,并非作为财产类证明的物主意义,当然特别贵重的车除外,确实是属于高价值财产权属转移。而车辆管理及交通管理也是,用车环境相对宽松,和国内大部分城市人多车多的管理难度有所区别。所以,除了极少数发达地区或者国家(如香港地区、日本、新加坡等)用车日常成本是高于购车消费压力之外,大部分已经发展起来的人少地大的国家用车成本并不高,也导致了大家不会很看重有没有车,有什么车等惯性氛围。当然,欧洲有部分国家用车成本也是比较高的,主要还是停车及相关税费的问题,所以如法国、德国这些用奔驰作为出租车的国家,和他们收入比的话,买车其实不贵于用车。国内情况大家都比较了解,车在某些区域确实还是属于很重的家庭支出比例,有攀比是正常的,但随着合资及国产车的不断普及,其实很多地区及家庭早已把汽车看成如同家电消费般的轻松心态,并不会特别留意别人开什么车或者非要以车轮英雄等汽车消费初级阶段的特征,而是看自己的用途需要购置不同车型。当然,特别名贵的车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确实有其某些代表意义,这点是很难否定及改写的。个人估计国内部分一二线城市接下来会发展成“用得起车的都是高消费群体”,而非根据开什么车定义个人财富及社会地位,买车会慢慢成为普及式消费品,而用车变成了考验个人及家庭消费能力的成本支出,这个时候用什么车已经变成不是重点了。-个人经历及看法,只供参考。
2、一般买车的价格与年收入的比多少比较合适?
现在我们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了。买一辆贵一点的车当然会让你感觉到很有面子。
大多数人买车都会喜欢价格高一点的,本来预算 20 万左右的合资车型,结果最后却买了近 30万的豪华品牌车型。而使用一段时间后却叫苦连连,后悔当初不理智,那买车的预算或者价格到底多少才合适呢?
首先买车你要考虑自己的收入,车价约不能高于家庭年收入结余的 3倍较为合适。
车辆总价约等于一年总收入结余的 3 倍,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负担得起的,因为这样不太会影响自己的基本生活质量且不至于买车后抗风险能力急速下降。
其实,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其实10 万-20万左右的代步车的性能应该可以满足你的要求。
买车除了负担车款以外,还有养车的费用。你养得起:车最大的负担是养车用车费用,非车价本身。
前期购车的车价只是第一步,买车后的用车成本才是大头,包括购置税,保险,上牌,加油,保养,洗护,违章,维修等等一定不能疏忽。
新车新手一般买全保,费用大约在6千至7千元左右,汽车购置税大约为 1万多元。
如果你是贷款买车,还有月供和利息,这些根据你的车价格不同,货有多少的差别。
另外还有车的油耗、保养、洗车,停车费等等杂七杂八的费用,即使你很节省,一年下来也要1万多元。同价位的不同品牌车型在用车费用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保险、保养与修理费用都是不小的支出,即使同品牌,后期养车成本相差也非常大。
因此如按月计算,每个月扣去饮食、购物、房贷 / 房租,每个月还要在用车方面扣除2000元,这还不包括子女教育、老人医疗等大头。
3、为什么中国的车价比欧美发达国家贵很多?就算折合人民币价格算下来欧美国家也比中国车价便宜的多,比方说
因为关税,再加上4S的利润,所以中国买进口车很贵
4、为什么在国外买车这么便宜?
5、世界各国的汽车占世界市场的比例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4个阶段。
开创阶段 19世纪80年代,德国首先制成有实用价值的汽车(轿车)。由于当时巴黎有宽阔的道路和奢华的社会风气,汽车工业在法国最先得到发展。后来,在欧洲和美国出现过上千家作坊式的汽车制造厂,生产过3000种以上的车型。但早期的汽车有华丽的装饰,又分散在许多小厂小批生产,成本很高,售价昂贵,销售量增加很慢。许多小厂因此关闭,只有一些生产过马车、自行车、缝纫机和煤气机等产品的厂家还能继续进行小批量生产。1905年美国渥尔茨汽车公司年产商品汽车为6500辆,这是当时年产量最大的一家公司。
发展阶段 20世纪初,美国人福特,H.认为,汽车应该去掉不必要的装饰,简化机构,他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大幅度降低售价,使汽车从富人的奢侈品变成一般人的实用的交通工具,以扩大销售量。他还主张减少车型,集中生产单一车型,并采用大量生产的方式。1907年,他推行了在轻武器、钟表等工业行之有效的零件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加工方法和技术管理措施。1908年,他又将简朴无华、简单实用、易于维修的 T型轿车投入市场,取得很大成功。到1909年底,T型轿车销售量已达15万辆。1913年,福特首先建立汽车的流水装配线,改变汽车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实行计画生产、同步生产和连续生产。这种大量生产技术使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引起再一轮的降价,进一步扩大销售量,采用适合于更大批量生产的先进技术,进一步加快资金的周转。1923年,他的汽车销售量将近 200万辆。1908~1927年间共生产 T型轿车1500万辆。当时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数量几乎占世界产量的一半。T型轿车对汽车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机械工业和大量生产技术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在这期间,汽车工业成为机械制造工业中的最大部门,大量生产技术得以在机械工业中扎根,并得到推广和发展。
福特的成功促使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公司陆续改变汽车设计,采用大量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和售价,从而扩大了销路。1929年,美国汽车的年产量为 500万辆,英、法、德等国的年产量也都接近20~30万辆。在汽车大发展的这一时期,许多中小汽车制造企业由于缺乏资金,不能采用先进的大量生产方式,产量低而售价高,陆续被淘汰或兼并。到1930年初,美国仅剩下44家汽车制造公司,欧洲的汽车制造公司也从90家减少到41家。在这一时期,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在欧洲建厂或购买汽车厂,形成为跨国公司。
垄断阶段 3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汽车生产受到打击。但在30年代中期,汽车工业先于其它机械工业恢复并有所发展,而且有不少中小汽车制造公司破产或被合并,在几个主要汽车生产国中,都出现了大公司垄断的局面。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大公司生产的轿车,约占美国市场的70%以上,世界市场的30%以上。法国的雷诺、别儒和雪铁龙 3家公司,德国的奔驰、曼恩和奥佩尔 3家公司,英国的奥斯汀、摩立斯和标准3家公司,以及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都在本国的汽车工业中居于垄断地位,并占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的汽车工业都投入到本国的战时生产中,民用汽车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第二次大发展和市场的重新分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汽车工业先后恢复起来,继而转入大发展。全世界汽车的年产量从1950年的1058万辆增加到1978年的4249万辆。1982年,由于经济衰退降到3673万辆。从50年代起,除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已恢复原来就很发达的汽车工业外,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汽车工业也已逐步恢复。日本、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汽车工业纷纷引进技术,从装配到制造,发展迅速,出现了新的竞争局面。美国由于各公司主要注意生产大型轿车,忽视产品更新,在世界汽车市场上的地位下降,其汽车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例从1950年的75.68%降到1982年的19.02%,而西欧和日本的汽车工业却在迅速恢复和发展。在这一阶段中,汽车生产在所有生产国都有继续和加快集中的趋势。
日本的汽车工业,从50年代起发展很快。日本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高关税,以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将汽车零件的生产列为重点扶植对象,使汽车零件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建立了汽车工业的牢固基础。特别是生产耗油量小的紧凑型轿车的方针,使日本的汽车年产量由1950年的3万多辆增加到1982年的1073万辆,超过了美国,占世界产量的 29.23%。日本的汽车公司进行市场和技术预测、组织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采取全面质量管理等措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而且质量较好。他们对管理工作的改革取得了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各国陆续降低汽车的进口税率,减少进出口的障碍。1969年,日本出口的汽车占总产量的10.4%,1982年增至52.09%。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发展很快。这两个因素促进了统一的国际汽车市场的形成。由于客车和货运汽车的用途不断扩大,产量继续增加,这两种汽车就成为汽车生产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1982年,日本的客、货车产量为 385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35.88%,其中有47.38%出口。
随着石油价格上涨,日本和联邦德国生产的紧凑型轿车畅销,美国的大型轿车失去了大部分国外市场和一部分国内市场,造成市场重新分配的局面。
从50年代后期起,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对进口整车征以重税的同时,降低汽车散装件的进口税,鼓励外国在国内建立汽车总装厂,再逐步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自制率,直至国内能自制汽车。如西班牙于1956年利用旧飞机厂建立货车厂,1959年在零件装配的基础上建立轿车厂,1982年的汽车年产量已达107万辆。巴西于60年代初,从开设欧洲的汽车公司的装配厂开始,70年代初已发展到本国制造汽车,1982年产量已达到86万辆
6、为什么国内汽车卖得比国外贵得多
国内汽车价格普遍比国外(主要指欧美)贵的原因主要有市场竞争、技术转让费用、 税收成本
1、中国的车价大部分是由竞争关系决定。欧洲和美国的汽车销售史时间更早更长,中国汽车市场无论规范程度还是竞争激烈程度均远远落后,企业利润也远远高于欧美。
2、技术转让费用进一步抬高中国车价。外资公司对引进到国内的车型征收技术转让费,该项费用大部分占到整车成本的10%以上
3、税收成本:中国的汽车之所以比国外的价格高出许多,主要是来自海关的税收及政策因素。国外汽车从进口到被中国消费者购买,中间有三道税,分别为进口关税,消费税,购置税。
其中,关税和消费税为包含在车价内的税费,购置税为车价以外的税费。消费者在买卖中承担的税费成本约为进口关税+消费税+购置税
国产车虽然没有进口关税,但也要缴纳其他相关税费例如增值税和消费税。车辆上市销售后,购买者也须支付购置税。由于企业在生产环节已缴纳了一次消费税,消费者在买车时的购置税实际上形成了“二次征收同一税费”。
在美国,大部分州对汽车公司仅征收5%~10%的税费,终端环节也没有购置税。而在日本,轿车的平均税率大概是11%,德国则为7%。
所以外国车在中国的价格会比在本国高。
(6)欧美国家汽车价格占收入扩展资料:
整体进口关税的调整:
为支持“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营造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外部条件,2019年我国对原产于23个国家或地区的部分商品实施协定税率,其中进一步降税的有中国与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瑞士、冰岛、澳大利亚、韩国、格鲁吉亚自贸协定以及亚太贸易协定。
根据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对原产于香港、澳门的进口货物将全面实施零关税。随着最惠国税率的降低,相应调整亚太贸易协定项下的孟加拉和老挝两国特惠税率。
2019年7月1日起,我国还将对298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四步降税,同时对部分信息技术产品的暂定税率作相应调整。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务部-进出口关税的部分调整
7、各国的汽车产业占其GDP实多少,急用,谢谢
中国汽车占国民生产总值是15%,菲亚特占意大利的是42%,日本是30%.大美国是25%
8、美国车价便宜,收入高,为什么很少有人买豪车?
很多人都知道,在很多国外的市场汽车的价格都比国内要便宜很多,其中最让人羡慕的是美国市场,在他们国家一辆宝马3系等级的全新车也不过就卖到3万美元出头,约合20万人民币,而且这车可不是合资简配的哦,绝对是进口的品质。还有保时捷卡宴turbo S这种国内超过200万的车美国也不过才卖到6、70万。
而且不光是车价便宜,美国人民的收入也是远高于中国人,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美国平均人均收入高达5.5万美元,也就是35万左右,而中国只有5、6万。也就是说基本上美国一个普通员工一年的工资都能买的起一辆bba的中型轿车或者小跑车,那么买豪车也就是稍微攒一攒钱的事,可如果你去过美国,就会发现路上的车大部分都很普通,没有多少豪车的身影,本田、福特倒是满大街都是,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适合美国购车消费理念的成熟度有关的,因为美国老早就过了私家车很稀奇的年代了,他们几乎家家有车,而且因为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的原因,所以每家是必须要有车的,不然几乎寸步难行,所以汽车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个工具而已,所以相比品牌、豪华感他们注重的就是舒适和空间。
当然也不是说美国就没人买豪车了,真的是超跑其实也是能有很高的回头率的,不过美国对于车子大多比较务实,什么条件买什么车,没听说过中产阶级家庭因为爱车而买法拉利的,虽然可能它们稍微省一省也能买的起(法拉利488在美国也不过100多万人民币,相当于很多高级白领一年的收入),但他们更喜欢把这些钱拿去娱乐、旅游,享受生活。
大家怎么看待美国人的汽车消费观呢?
9、美国人买车占年收入的多少
你要买车以目前状况最好买合资品牌(安全),当然如果只是要代步的话,国内的长城,帝豪都可以考虑,那么最便宜国产车大约6 7万左右,较结实合资想大众polo这些8万就够了。如果第一次买车还是最好选择polo这个级别的合资车
10、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将减少1200万辆,欧美市场占一半份额
3月29日,相关消息表示,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 Service)在报告中提出,再一次大幅下调2020年全球汽车销售数据预期。从整体上看,今年全球汽车销量或将跌破8000万辆,下降近14%。
据汽车预言家了解,这并不是穆迪第一次调整今年全球汽车销售预期。尤其从2月份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冲击逐渐增大,穆迪也将销量下降的幅度从0.9%提升至2.5%,而近日,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10%。
对于全球汽车市场而言,两位数的下跌意味着整个汽车行业都在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在销量数字上将减少1200多万辆,这几乎超过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制造商一年的销售业绩。在此基础上,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情况究竟如何?具体到各个主要市场中,他们又将如何应对?
1
全球制造业受阻,汽车年销量将跌破8000万辆
截至3月底,在除中国以外的全球汽车制造的工厂中,已经有超过150多家关闭停工。从主流车企方面看,仅丰田集团停工工厂就达到30家,福特也关闭了巴西、阿根廷、德国等在内的20余座工厂。
工厂的停工,直接影响汽车产品的全球销售数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9年中,全球汽车销量实现9030万辆,相比2018年降低了400万辆。对此,有相关人士在疫情发生前进行分析,2020年的汽车行业发展仍将面临很多困难,很大程度上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穆迪开始逐步调整目标数字。2月底,穆迪将下降比例调整为2.5%,预计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将从9030万辆下降到8800万辆,整体下降230万辆。与此同时,该机构表示汽车行业或将在2021年迎来反转,实现小幅度的增长。在外界看来,该数据远不如2019年的下降幅度,认为全球汽车仍在保持稳定发展。
两天前,穆迪将全球汽车下降比例调整为14%,在此基础上,全球汽车销量也将从9000万辆变为7700多万辆,减少近1300万辆,这在汽车行业近几年的发展中绝无仅有。针对今年销量数据的下滑,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影响全球汽车工厂的生产制造,另一方面,包括汽车在内的一系列消费活动受到很大程度抑制,这直接导致全球产品销量减少。
对此,国际相关专家分析,疫情对于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影响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全球汽车的发货量也将在运输受阻的形势下降低12%以上,至7880万台。在此期间,各车企、国家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强与其他同伴的合作。毕竟,当下还很难准确判断市场的复苏时间。
2
欧洲、北美汽车市场销量降幅达600万辆
目前,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由于疫情在欧美等国家的大范围爆发,当地汽车产业开始出现较大波动,包括大众、福特、日产等主流汽车制造商在欧洲陆续关闭共70多家工厂。按照此前欧洲各国汽车制造商平均停产13个工作日计算,欧洲汽车生产量因疫情将减少88万辆。
穆迪此次报告预测,在2020年中,欧洲汽车销量预计将因疫情停产而大幅下降,最大下滑幅度约为21%,远高于此前的4%降幅。在汽车行业中,欧洲长久以来都占有重要发展地位,除了这里拥有全球主流汽车制造商外,欧洲还是汽车重要零部件的研发供应地。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零部件的供应不足,工厂生产停滞,直接使欧洲汽车产业链面临瘫痪。
另外,截至3月23日,美国地区95%的汽车工厂已停止运行。其中包括福特、通用、菲亚特克莱斯勒以及本田、丰田等主流汽车制造商。近日,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丰田刚刚宣布了其在北美洲的工厂停产时间将再延长两周。美国通用汽车甚至提出,接下来将无限期停产北美工厂,同时对高管进行减薪,以维持汽车稳定发展。
在该形势下,相关机构预计美国今年的轻型汽车销量将下降15%,远超过此前预计的1.2%。从数据上看,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其销量下滑幅度都将多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这两个市场的疫情发展形势仍在加剧,这意味着汽车工厂恢复正常生产还将有很长一段时间。
数据显示,在2019年中,全球汽车销量达到9030万辆,其中,美国销量达到1710万辆,占整体份额的18.9%;欧洲汽车销量2019年则实现微增1.2%至1580万辆,在全球中占17.5%。按照美国和欧洲市场分别下降15%和21%的幅度计算,该两大市场在2020年中的销量减少接近600万辆。另外,这两个市场共为全球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产品销量,从此方面看,当欧洲和美国汽车市场发生波动,全球都市场都将产生很大变化。
3
中国将成拉动汽车市场的主要动力
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是首个严重爆发的地区,同时也是汽车市场中最先受到影响的国家。但截至目前,中国各产业企业陆续复产复工,汽车市场几乎恢复稳定发展态势。
相关数据显示,在2019年中,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576.9万辆,同比下降8.2%。在穆迪的数据中,中国2019年销量将下降10%,大于此前预测的2.9%。由此可见,虽然中国汽车汽车今年或将继续下降,但该幅度小于全球14%的跌幅,且整体与2019年保持平衡。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中国已经迅速成为主流车企重要的发展领地。仅在2019年中,大众品牌中国销量达到316.3万辆,同比上升1.7%,中国销量在全球市场中占比超过50%;丰田2019年在华销量为162万辆,占总销量的15.1%,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通用汽车2019年在华销量下降15%,仅为309万辆,但在总销量中占比接近40%;福特在华销量同比下降26.1%,为56.8万辆;本田2019年在华销量再创新高,达到155万辆,在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32.2%。
基于目前全球经济的经济发展形势,主流车企在其他地区的生产、销售还将面临更大考验,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正常水平。全球主流车企已将中国市场作为未来主要的业绩来源。由此可见,中国市场在主流车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整个2020年中,中国也将成为全球汽车市场最有效的发展阵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