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新能源汽车在中印贸易

新能源汽车在中印贸易

发布时间:2021-07-28 15:12:48

1、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 技术差距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随着在环保、经济、便捷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新能源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自主品牌把握住难得机遇,将大力发展新能源车视为对欧美传统车企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不过,这些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风生水起,但车企在发展中暴露出补贴依赖症、产能初显过剩、核心技术仍旧缺失等不足。尤其是在国际传统知名车企发力新能源造车后,技术差距进一步凸显,我国新能源造车下一步该往何方发力值得深思。

新能源造车形成四大先发优势

2018年10月,汽车产销量环比均呈一定下降,同比降幅更为明显,延续了7月份以来的下降走势。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成为行业的一大亮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6万辆和13.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8.1%和51%。累计产销方面,2018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9万辆和8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0%和75.6%。

2018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经过这些年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已经从培育期过渡到成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近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年均复合增长率近130%。

1、我国在新能源造车上取得的成果称得上丰硕。首先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培育了全球领先的市场规模。各部门先后推出40余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涵盖研发、生产、推广等各个环节。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三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

2、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已涵盖关键材料、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开发等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了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说,通过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补贴、对新能源公车给予运营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推动了行业显著发展,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体系应该是最全的。

3、与此同时,配套环境持续优化,充电网络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单位内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场所充电桩的覆盖率大幅提升。截至今年7月,全国共建成公共充电桩27.5万个,同比增长了52%,新用户私人安装率接近80%,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

4、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吸引了资本、人才、技术加速集聚,带动了产业投资就业。2017年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投资超过7000亿元,占整个汽车产业的投资新增投资额的50%以上。

电动汽车正在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电动汽车布局基本完成,大量互联网公司造车的新势力以及合资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也步入发展快车道。随着技术日益成熟,续航里程和用户的体验也稳步提升。

今年1到7月份,广汽集团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9400辆。随着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超过410公里的传祺GE3上市,今年公司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有望突破2万台。从明年开始,广汽将以每半年一款新产品的速度密集推出纯电动汽车系列产品,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品占集团整体销售总量的10%。

面对新能源汽车业迅猛势头,石油化工行业也不甘落后。中国石化将发挥现有3万座加油站的网络优势,打造油、气、电、氢自由组合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智慧服务体系。而且,中国石化也将研究布局电池材料和氢能产业链的可行性。

新能源车存量不断累积 面临挑战越发突出

国新能源汽车业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先发优势。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存量不断累积,同时面临国际传统知名车企觉醒后开始发力新能源造车,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越发突出。

1、行业一哄而上,加剧产能过剩的同时,骗补行为屡见不鲜。国内新能源汽车业的异军突起,与财税政策的有效支持密不可分。在补贴扶持下,不少企业哄抢市场“蛋糕”,尤其是整车和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风险在加大,一些低水平企业采取低质低价竞争方式扰乱市场,影响了我们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高端产能不足和低端产能过剩问题并存,产业出现盲目扩张、投资过热苗头。

面对巨额补贴诱惑,更有甚者铤而走险,走上了骗补的道路。2016年9月,深圳五洲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光骗取新能源汽车补贴上亿元。从调查情况看,五洲龙公司产品尚未完工就提前办理机动车行驶证,从而为骗取补贴铺路。

企骗补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先生产一批“合格”的新能源车,卖给自家成立的租赁公司,然后回收已卖车辆的电池。通过将同一块电池反复安装在新车壳上这一方式,实现了持续骗补。从对行业摸底的情况看,骗补行为绝不仅仅是少数个案。目前,已有10余家车企的骗补行为被查处公布。

2、市场机制不足,不少车企患上“政策依赖症”,自主发展意愿不强,市场对接缓慢。我们可以从销量结构看出,大多数企业和产品卡在补贴最低的那一条线上。”这就意味着,不少车企不愿过多投入,仅仅是为了拿到补贴才勉强维持。

3、中国在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整体排名中位列第一位,但这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上,而在技术层面,中国的整车制造仍定位于低技术含量领域。新能源车上的电驱动高速轴承、控制芯片等基础元器件,不少仍依赖进口。

主品牌车企在燃料电池电堆的科研上与国外比差距突出。质子交换膜、高压储氢瓶、碳纸、各类高压精密阀门等也存在一定的技术滞后。尽管动力电池领域有产能过剩风险,但仍然欠缺原创性的技术突破。

4、资源环境制约风险加剧。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激增,全球金属资源争夺日益激烈。我国金属锂、钴等主要动力电池资源缺乏,资源的稳定供应和价格稳定的挑战较大。

同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用电清洁化等问题也不容小觑。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锋曾公开表示,1个20克的手机电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可以想见,如果是几吨重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废弃在自然环境中,将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目前,大多数车企对消费者承诺电池使用寿命和质保大都在10年以内。不过,随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的火热,不久以后就将出现大量换电需求,尤其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电池组,如出租车、公交车,需求产生可能将更快。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到17万吨。

三大方向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担忧与希望,集中在使用可靠性、续航能力、保养费用、智能化程度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仍旧是技术。专家对我国新能源车技术层面突破提出三大方向:

1、支持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2、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

3、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这三大方向无疑是自主品牌车企须牢牢把握的。

2、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印度如何提升竞争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当然是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才能提高竞争力

3、新能源汽车在国外什么时候普遍使用的?

其实现在像一些小的国家现在都在采用纯电动汽车了,比如说挪威,而现在大部分国家发布新纯电动汽车普遍的时间节点在2030年到2050年,望采纳。

4、贸易战能影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吗

随着中国制造加速融入全球化,中美贸易战打响,中国一些自主品牌想要进入美国市场的战略步伐可能会受到影响。但美国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出口地,同时自主品牌不使用美国的技术和零配件,对销量的影响很少,反而特斯拉等美国品牌进入中国可能会被征收高额关税。当前的局面是美国汽车更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出口美国销量很少。虽然目前来看中美贸易战影响还不大,但按照现在贸易战的力度,下一步中国可能会对美系进口车有所动作。

5、如何正确处理中印经济贸易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印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国领导人及人民的友好往来更加频繁,中印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从历年的外贸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印贸易额占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的分量却不到2%,占印度的对外贸易总额分量不到6%,这反映了中印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制约因素多。

交通通道条件制约

6月5日,300余名来自中国和南亚各国的商务官员、企业家和学者在云南省昆明市共同商讨扩大区域经贸合作。面临贸易逆差、经济欠发达等困难的南亚国家坚信,抗击当前金融危机的一大机会就是开拓中国市场,吸引来自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中印贸易额自2002年以来增长了10倍,2008年达518亿美元。印度商会高级副主席维萨姆哈尔·萨兰恩表示,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中印贸易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对南亚有一定研究的学者李丽说,中印两国虽然陆路相接,但目前两国贸易还主要是依靠穿越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运距长,时间长,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中印间遥远的运输路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两国经贸合作发展。

尽管史迪威公路得以重修,乃堆拉山口已经开放,中印陆上运输路程已大大缩短,但由于路况不好等原因,中印贸易通道建设问题还需要双方积极探讨。同时,能大大缩短中印贸易距离的陆空线路必须经过印度的北部或东北部各邦,这些地区比较贫穷,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系统本身就不发达。这里也是印度内部难以治理的地带,同时也恰恰又与中印边境有争议的地区接壤,这些因素都成为了制约中印经贸陆空线路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了中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中印双方政治互信度有待提高

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是个经济问题,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从总体上看,中印双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够,除近年来少数互访过的官员、商人、学者外,两国广大民众对对方的国情和政策缺乏基本了解,互信程度较低。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印度人担心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合作会影响印度的安全,对中巴的密切关系依然怀有戒备心理,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响两国政治经济合作的发展。其次,“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使印度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畏惧心理,对中国商品产生抵制情绪,使得中国在印度的市场缩小,中印贸易发展受挫。另外,中印边界和西藏问题也对边境贸易的发展和贸易的便利运输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印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中印贸易合作水平虽然不高,但基本保持平衡,中国盈余有限。然而到2006年,印度对华贸易出现赤字由2005年的八亿美元顺差变为逆差41.2亿美元。进入2007年,印度对华贸易赤字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在印度引起了强烈反响。

印度媒体曾专门撰文建议印方采取措施,积极寻求并扩大对中国的出口产品种类,以缩减正在扩大的印方逆差。两国贸易不平衡主要源于贸易结构的不合理。从进出口结构分析,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其中矿产品和农产品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机械制品、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纤维及纺织制品。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产品主要为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这种进出口结构使得印度产品在中国的市场有限,也容易产生贸易逆差。印度方面的媒体认为,如果不解决快速增长的中印贸易赤字问题,巨大的贸易失衡将会给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障碍。

印度保守的市场准入政策也在客观上阻止了中印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尽管印度已经推行了很多年经济改革,但其内向型经济特质十分明显,整体的对外开放度并不高。其次,印度的贸易保护水平之高在全球的开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制成品平均关税之外,印度还对进口维持着一系列的额外收费,各种非关税措施纷繁复杂,贸易争端立法不规范,解决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来印度关税已陆续下调,但仍居较高水平。高关税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国商品的进入,阻碍了中印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印度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多,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欠佳的国内投资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中印贸易摩擦频繁

贸易不平衡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贸易摩擦。中印两国双边贸易虽然在各方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都不大,但两国的贸易摩擦不断。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印度针对中国玩具的禁令,以及为了控制涌向印度的中国商品,新德里对中国商品发起了14起反倾销诉讼,并对中国铝屏等产品征收保障性措施税。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自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印度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7项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包括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涉及工业盐、钢铁、汽车零部件、煤炭产品、瓷器、纺织品和橡胶制品等,这意味着中国产品和商人蒙受了总计超过15亿美元的损失。频繁的贸易摩擦给中印两国贸易开展造成了障碍,也阻碍了两国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进程。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消息显示,近七年以来,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年均增幅都在45%,但同时在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印度同中国的贸易增长速度也是最快。印度中国商会首席执行官拉马仓德拉也表示,中印经济协同作用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包括双边的经济往来。中国方面已经显示出近期的经济形势会对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合作提供良好机遇,这对双方都有利,这种态度对印度以及其他南亚国家都是一种鼓舞。同时,中国和印度已经开展了定期的贸易对话,以便在出现贸易争端时解决矛盾。加上由于经济交往在拉近中印关系中是建立信心的可靠措施之一,所以两国高层政治领导人在相互示好时仍将把它置于优先位置。两国将期待扩大贸易关系,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内外建立贸易同盟,寻求在新兴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增加自身分量。只有中国和印度寻求支持、维持和提升两国当前经济交往的层次,两国才会达成一项互利协议。因此,有足够理由预计未来中印贸易关系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促进中印贸易开速发展的因素?

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如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印度”旧译名为“天竺”,这个名字来源于梵文,得名于印度河,意思是“月亮”,人类四大文明之一的印度文明就是诞生于此。由印度河与恒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富饶的土地,其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农田,生产谷物、茶叶、蔗糖和蔬菜。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将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隔开,但却与中国拥有全长约2000公里的边界。

印度的历史是从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文明诞生开始的,317年的孔雀王朝经历了多次的统一分裂,在16世纪莫卧儿王朝统一了北部和中部,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繁荣时期。 但是,1600年由于英国在印度设立东印度公司,开始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更趁1858年的动乱,将印度置于直接统治之下。以马哈多玛·甘地为首的国民会议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羽翼丰满,在1947年宣布印度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从地理位置上说,中印是重要邻国,渊源颇深,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去的就是古印度。但是在近代,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出现领土争议,涉及大约33 000平方公里疆域。中印交流一度停滞。

冷战结束后,双方关系出现缓和。2003年,中印政府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迎来了中印关系的新时代。毕竟当今世界,搁置争议、共同发展,已成为外交战略的一个明智选择。

进入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印度在高科技领域增长迅速,带动国内经济复苏,其钢铁、计算机软件、外包服务、电影等行业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亮点。在2005年,印度仅软件出口一项就超过了100亿美元。

于是,经济学家喜欢将中国和印度相提并论,它们通常被看作是消除贫困、迈向繁荣的成功典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两国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持续稳步上升。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几乎增长了三倍;而自1991年实行经济自由化以来,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一倍。

然而,经济腾飞似乎并不是这两位“亚洲巨人”引起世人关注的唯一因素。标准普尔信用评级机构认为两国能否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将给全球经济的振兴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中国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只占据全球的4%和2%,但其人口总和却占全球的1/3。这两个国家中的任一个如果不能实现现代化,经济的全球化就将大打折扣。

相对于印度而言,中国极有可能率先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印度。在过去10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平均超过8%,而印度只有6%。根据官方统计,中国近年来吸收了约5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外资引入国。即使考虑到统计上的偏差,这个数字也遥遥领先于印度40亿美元的水平。尽管在未来10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可能会略有提升,而中国的势头有可能会放缓,但中国较低的人口增长率会确保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继续保持略高于印度的态势。

中印两国主权评级的差距进一步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繁荣,财政实力的雄厚。标准普尔对中国长期外币的评级为“BBB+”,并预测中国经济前景看好。相比而言,印度被评为“BB”级,经济前景同样被看好。中国的评级为投资级,而印度的评级并未达到投资级。中国雄厚的财政实力以及较低的债务负担将两国间评级的差距拉大。印度政府的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高于 中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资金的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比印度高出一倍多。虽然两国的总要素生产率都有所增长,但中国比印度要高出50%。

两国在贫困程度、教育水平和人均寿命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近年来,有超过两亿的中国人已经脱离了贫困,这堪称有史以来最令人瞩目的成就。虽然印度的贫困程度也显著降低,贫困人口所占比例从1993—1994年的36%降低到2000年的26%,但这个数字依然高于中国。此外,中国人受教育程度更高,平均寿命比印度多10年,婴儿死亡率也比印度低一半,同时人均收入也要高于印度。

时至今日,中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印度改革也经历了十多年,这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及领导核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正是因为这点,两国政府在经济改革过程中都成功避免了采用休克疗法。大刀阔斧地采用休克疗法能很快抑制通货膨胀,并改变人们的预期,而在尚未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各种制度的情况下,采用循序渐进和切合实际的做法可以使改革更加持久和深入。

没人能预料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中国能否继续保持目前领先于印度的优势。的确,中国近几十年来在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这一矛盾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印度也建立了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稳定的民主体制。中国和印度的对外清偿能力都很强,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增长很快。未来一段时间内,对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国家信用进行评级还要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也包括本文中提到的一些因素。

如何综合评价这两个国家改革所取得的经验?这需要我们对“成功”的内涵外延进行界定,其中不仅要确立一个时间范围,而且还需要认定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孰轻孰重。这样一种分析将有助于外国投资者更好地在全球经济环境下了解中国。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正以更开放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改革,并正迅速与全球经济接轨。

中印的联络

双方关系缓和后,印度的跨国软件公司开始在中国的上海、北京投资实体,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至今方兴未艾。更多的印度人对中国经济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投资者似乎对印度仍然了解不够。的确,中国的许多指标领先于印度(见附表),比如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尤为出色,中国的发电量为印度的2.7倍,公路货运量是印度的4.5倍,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是印度的16倍,空运量大约是印度的10倍;过去3年,中国每年出口的增量超过了印度出口的总量;即便在印度见长的服务业出口方面,中国也强于印度;中国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近年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纺织服装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已经从十几年前的1/4降到了15%,而科技机电产品的比重则上升到了1/4,而印度的出口商品中,纺织服装的比重远大于科技产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可能的解释包括中国的基础较好、改革开始较早(中国始于1978年,而印度始于1992年)、改革更为深入、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管理的能力,等等。但是许多人陶醉在这些数据之中,对印度的发展模式不屑一顾。事实上,印度的增长模式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项目(单位) 中 国 印 度

货物出口(十亿美元) 593.0 80.3

服务业出口(十亿美元) 62.4 51.3

出口占全球比重(%) 6.8 0.9

进口占全球比重(%) 6.1 0.9

纺织服装占本国出口比重(%) 15.0 22.0

科技产品占本国出口比重(%) 23.0 5.0

贸易占GDP比(%) 70.0 23.0

加权平均关税(%) 6.0 28.0

FDI流人(十亿美元) 60.6 5.5

外汇储备(十亿美元) 614.5 135.2

银行业资产回报率(%) 0.2 0.8

不良贷款率(%) 14.0 6.0

印度的起飞,加强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韧性。十年多来,全球的经济增长基本依赖于中国和美国这两台发动机,可是现在美国的经济开始减速,中美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严重的全球贸易与资本流动失衡。相比中国,印度的增长更多地依靠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因此,印度这第三台引擎将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平衡运行。由于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在起飞阶段,未来十年中,印度对资源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支撑全球的原材料价格
过去15年里,中印双边贸易平均每年增长50%,从1990年的5000万美元左右上升至2005年的180亿美元,也仅仅相当于美国与加拿大边境上一周的贸易量。目前,中印双方正在探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因此中印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将会有惊人的增长潜力。不用多久,就会在新德里、孟买和班各劳出现不少中国投资者的面孔。

直奔市场差异导致的不同结果

中印在经济领域重要的差别之一,是印度的资本市场不像中国那样过多地受到政府的干预。在中国的体制下,政府和大型国企能够比较容易地募集资金,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和资本密集型项目,而大量的民营企业却难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明显苦乐不均。印度的经济中虽然仍存在过多的繁文缛节,但其资本市场却相当自由和独立,比如哪一家公司可以上市,完全由投资行和交易所把关,而不是由证监会和其他政府部门审批挑选。印度的20多家交易所基本上都是独立经营,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印度的银行贷款也较少受到政府的指导。相对中国而言,印度中小企业从银行借贷到上市都有良好的环境和渠道。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物,这有效地弥补了其国内私营企业实力不足的现实。在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已经腾飞,但中国的私营企业却没有随之腾飞,中国迄今还没有出现能够与大型跨国公司一决高下的世界级私营公司。

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额远远落后于中国。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差距反映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印度的自由市场改革承诺的怀疑。但印中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的差距仅仅是因为海外侨民力量的巨大差距。中国富裕的海外侨民长期以来希望帮助祖国,他们的资金也受到热烈欢迎。相反的是,至少到最近,印度的海外侨民却由于他们的成功而遭到怨恨,他们也不愿意向国内投资。新德里对海外印度人和外国投资总体上持怀疑态度,转而从本国内部寻求发展经济的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目前能够与欧美最好的公司展开国际竞争的公司。这些公司中许多是属于最尖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行业,如软件方面的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和维普罗公司(Wipro),制药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兰巴克西公司(Ranbaxy)和雷迪博士实验室,等等。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小公司进行年度排名,印度就有13家上榜,而中国仅有4家,并且都在香港。

印度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比中国略微领先,但资本账户仍然没有完全开放。目前有700多家外国投资者在印度注册,但是这些海外机构投资者可以从事的交易受到一些限制。比如对冲基金要投资印度股市的话,只能在境外从高盛、美林这样的QFII手里买卖与印度股市挂钩的衍生产品。事实上,目前印度股市上一半的海外投资都是对冲基金通过这个渠道流入境内的。海外资金对于近年印度股市的欣欣向荣功不可没。

中印资本市场的差异直接导致以下三个后果。第一是中国经济过多地依赖资本和资源密集型的投资,而这个依赖度近年还有所加剧,比如生产每单位GDP,中国消耗的资源为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3倍。这个差距也可以用资本产出率(ICOR)来衡量。在1994—2004的10年间,中国的ICOR为4.2,即为了比前一年多生产1元GDP,中国需要追加4.2元的投资。过去5年,这个指标上升至4.8。而印度的ICOR指标则只有3.7。中国的ICOR指标也远远高出其他一些地区在经济起飞时的水平,比如日本的ICOR在1960年代为3.2、韩国和中国台湾在1980年的这个指标分别为3.2和2.7。同时,中国的成功企业更依赖于电力、公路港口这些基础设施,或称为硬资产。印度的成功企业则依赖于知识产权这样的软资产。这解释了为什么印度在软件和制药行业拥有强势,很多人也由此认为印度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要强于中国企业
第二个后果便是印度的投资回报率远远高出中国。在中国,对于能够借到资金的政府和企业,其资金成本往往低于影子价格,从而容易造成投资的浪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无可非议,但同时也不可否认,中国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也为数不少。

第三,当投资回报的差异反映到金融业,便是金融产业效率的差异。比如,根据IMF统计的2002年数据,印度银行的资产回报率(ROA)为0.8%,而中国却只有0.2%。印度的不良贷款率在2004年大约为6%,中国却高达14%。过去5年,中国股市跌掉了一半的市值,而印度的股指却几乎翻番。

中国和印度都是全球的大国,它们也提供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目前处于更快的发展轨道上,从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重要的经济发展数据来看,印度仍然很难与中国相提并论。然而,这些统计数据仅仅体现了两国经济的部分状况,即宏观经济的状况。而在两国经济的微观层面,情况却大不相同。印度借助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正在更加充分地利用其资源,并已选择了一条有可能比中国依靠外国直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印度的经济发展日益依靠私营公司推动,而中国仍然追求一种自上而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反映出它们的政治体制的不同。但印中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也有其历史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就根除了所有的私营经济,虽然它目前已经推行了20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但其私营企业的力量仍然不够强大。而印度从建国伊始就推行“费边社会主义”,其目的不是摧毁资本主义,而是减少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印度的私营部门在非国家垄断行业表现出勃勃生机。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在对外改革开放方面要大胆得多,但对本土的私营企业却从法律和规章上实施了实质性的限制。事实上,仅仅在几年前,中国国内的私营公司才最终获得了外国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一直享受的相同待遇。根据国际金融公司提供的数据,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仍然禁止本土的私营公司进入20多个行业,其中包括一些最重要和最赚钱的部门,如银行、电信、公路和铁路。这些限制措施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中国的私营企业家避免与外国人竞争,而是为了阻止国内的私营企业挑战中国的国有企业。

7、中印贸易政策,中国对印度的政策和印度对中国的政策,分析下,谢谢!

印度从10年时间发展到发展中国家的行列都是靠美国和欧盟的关系才有现在,和中国没有太大的经济往来,中印只是表面而已而俩个最大国家人口都众多。美国看好印度。印度要超越中国 所以没有什么好分析的 保持表面关系即可 重大投资牵扯不上

8、新能源汽车有哪些发达国家在推行(五个)?

很多国家都在推行新能源车,比如说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包括我们中国。


与新能源汽车在中印贸易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