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沃特玛新能源汽车骗补

沃特玛新能源汽车骗补

发布时间:2021-10-08 08:49:27

1、重磅!2020新能源补贴政策出炉,骗补将不复存在?

受经济下行以及补贴退坡等影响,国家大力扶持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从去年开始便出现了下滑的迹象。除此以外,特斯拉国产化以后,也对国内的不少电动车品牌造成了不少的冲击。而为了提振新能源车的市场,国家在近日也发布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一系列新政,其中就包括了将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的政策延长至2022年12月31日。

此外财政部还在昨日公布了最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明确了在未来三年,新能源车的补贴将会逐步以10%、20%、30%的幅度退坡,此外,还设置了一系列新的“门槛”:

1、只有续航里程大于300km的新能源车能获得补贴。(此前为250km)

2、只有补贴前售价在30万以下(含30万)的车型,才能获得补贴。

3、拥有“换电”功能的车型不受规则2的影响。

4、车企申报补贴,首次申报清算车辆数量应达到10000台。(车型销量必须够高)

5、营运车辆不可以拿足额补贴,只能拿70%。(防止车企投放到自家出行公司,左手转右手)

大众“油改电”无辜躺枪

首先是续航里程这一门槛,对于不少自主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来讲其实压力并不大,以目前的的技术水平,他们绝大部分的车型都能轻松做到400以上的NEDC续航(实际能跑多少另算)。但是对于合资品牌那些“油改电”又或者相对保守的产品来讲,300km的门槛却能将一大堆车型挡在补贴的门外,其中大众就是最“惨”的一个了。

在新政实施以后,像高尔夫纯电(270km)、朗逸纯电(278km)、宝来纯电(270km),乃至奥迪品牌刚推出不久的Q2L e-tron(265km)等原本“卡”250km补贴标准的车型都将无缘补贴。要知道,本来大众集团在“双积分”方面的压力就已经十分巨大,如果他们再不抓紧推出续航里程更高且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动车型,他们将会面临不少的麻烦。

打击特斯拉,扶持蔚来?

结合2、3两条新规来看,这次新补贴政策的设定的确有些微妙。首先是售价30万以上的车型无法再获得补贴,这对于高端纯电动车型来讲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尤其是特斯拉Model 3,无论是已经国产化的标准续航升级版、长续航版亦或是未来也将在上海投产的高性能版车型,目前补贴前售价统统都在30万以上,这也意味假如售价不变,Model 3将无法再获得补贴。

据了解,在新政公布后不久,特斯拉官网上的两款国产Model 3车型立马分别涨价4500元与5000元,全系售价也重回30万区间。不过这次特斯拉涨价的具体原因目前还不清楚。

而另一方面,同为“高端电动车”且话题性同样高的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旗下的ES8、ES6两款电动车,却因为可以以“换电”的模式补能,而能够继续获得足额补贴。因此,有不少网友也觉得,这次的新政策,存在“阻击特斯拉,帮助国产电动车”的嫌疑。

实际却是“反向”助攻特斯拉?

如果你觉得,国家的新政是在拉偏架,那你就错了。首先,尽管由于定价原因,特斯拉Model 3无缘两万多的补贴,但是大家别忘了,Model 3目前的国产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按照计划,在今年年底他们将实现80%甚至100%的国产化,同时在成本“大头”的电池方面,他们也会全面换装国产的宁德时代电池,这将能大幅度降低Model 3的生产成本,也就是说,Model 3未来的降价空间也是巨大的。

对此,理想汽车以及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30万的门槛虽然“暂时”挡住了特斯拉,但是却为Model 3未来的降价留下了充足的动机和理由。只要特斯拉在定价上稍微松一松,就算是定一个30万整的售价,那在扣除2.25万补贴以后,届时消费者依旧能以27.75万的价格买得到Model 3。

但是其它已经上市的高价位新能源车就比较惨了,他们的生产成本已经基本上“定型”了,很难再有任何的调价空间,无论特斯拉如何定价,他们都很难有招架之力。

比如广汽新能源的Aion LX(22.96-34.96万)、理想ONE(32.8万)、比亚迪唐EV(27.99-35.99万)等车型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特斯拉用定价“暴打”自己。

同时,新政的推出,无疑还将引起新一轮的30万价位新能源车的价格大战,绝大部分定价在30-40万的车型都一定会“挤破头”地努力冲进30万以内。而这种价格战,对于消费者来讲绝对是喜闻乐见的。

比亚迪和小鹏仍有一线“生机”

过不了几天,传统自主品牌比亚迪,以及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都各自有一款重磅车型将要上市,而这两款车型就是比亚迪汉以及小鹏P7。除了都是“轿跑”以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瞄着”特斯拉Model 3去的。

根据目前得知的消息,比亚迪汉预售价被定在了29万起,而小鹏P7的预售价则是24-37万,毫无疑问这两款车都有不少车型将会超过30万的“红线”,而新政的发布一定会对这两台车的最终定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过,从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的朋友圈中,我们还是能看出小鹏对于新政的反应总体来讲还是比较淡定的。而对于那些新能源车的潜在客户来讲,补贴新政的出台反倒能让他们以更加实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车型,或者再换个角度来讲,国家对新能源车市场的引导,已经逐步回归正轨,让产品实力提升来争夺市场,这才是好事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爆料 电动车怎么骗补贴

之前网络电视都有曝光出来啊!就是在2015年的时候,国家和地方针对新能源车的补贴300多亿元,但由于我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粗放,缺乏完善的监管措施,使得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家利用国家补贴政策漏洞,大肆“骗补”,俨然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 目前,一些车企骗取新能源补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拿到国家和地方对电动车的补贴;二是由一家汽车租赁运营公司主导,一边采购整车企业,一边与电池企业合作,通过“多采购整车,少采购电池”的方式,从中获取补贴。 而在这些暗箱操作的环节中,车辆的电池成为“骗补”的关键载体。在电动车上,电池序列号与车架号不存在一对一的关联性,因此一组电池可以放在多个车上使用,以获得多次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池需要多次拆卸,相对于插电充电模式的电动车,换电车型更便于操作,因此更多用来‘骗补’的车辆都是换电式车型,而此类车辆大多为运营车辆,比如通勤车、物流车等。

3、新能源汽车骗补名单上有谁

经过大半年的调查,从这次大会上财政部官员的口中也可以得知,新能源核查工作已经完成,新能源骗补名单可能已经初步拟定。虽然工信部等部委尚未公布这份名
单中都有哪些企业,甚至曾强调“财政部和部内有关司局未接向媒体透露过核查及处理情况”,但根据核查新能源骗补以来业内各企业的异常反应,以及媒体的相关
报道,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都有谁“中招”了。

在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骗补企业核查中,央视曾曝光过苏州一家名叫吉姆西的客车制造厂,该企业2015年上半年电动车产量不过25辆,但其于年底爆发性增
长,仅12月份即获得机动车合格证2905个,以3686辆的全年总产量收官。然而经过本刊记者前往苏州的实地调查发现,该企业生产车间简陋,产量极低,
并且部分汽车并没有完工,就已经安上了正式的车牌,骗补暴露无遗,因此名单中少不了这家企业。

而在这次的曝光中,和吉姆西合格证及产量特别异常的企业不在少数,涉嫌企业包括:陕汽通家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江苏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宏汽车有限公司、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芜湖宝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汽车公司。


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性,其2015年12月单月的产量均已超过全年产量的50%,且年产量均在1000辆以上。业内分析他们本希望能赶在2013—
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最后时机,狠狠地地捞上一笔,然而却四部委和媒体扰乱了阵脚。被央视点过名的这十家车企嫌疑最大,最有可能直接登上骗补黑
名单。网站里有说http://nev.ofweek.com/2016-08/ART-71011-8440-30029187.html

4、沃特玛破产,动力电池产业迎来“洗牌”时代

离2020年到来还有1天的时间,想必很多车企已经规划好了2020年的目标,就待元旦的钟声响起后宣布。不管目标大与小,至少还有一个奋斗的方向。不过,梦想与奋斗于沃特玛而言,却是泡沫与幻影。

 12月29日,坚瑞沃能公布,2019年11月15日,公司收到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沃特玛”)转发的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中院”)于2019年11月7日作出的(2019)粤03破申410号《民事裁定书》,深圳中院裁定受理自然人黄子廷对沃特玛的破产清算申请。

是的,这个成立于2002年的动力锂电池企业,是国内最早成功研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并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批量应用的企业之一,拥有专利2000余项,最终止步在2020年钟声敲响之前破产了。

也让出行君没想到的是,2019年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关于“破产”的,真是个伤脑筋的一年。即便如此,汽车领域发展仍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翻译成人话就是,2020年关于动力电池企业倒闭、破产的消息会纷沓而至。

谁将是下一个“沃特玛”?

虽然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沃特玛”,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沃特玛。

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共有155家;2018年,这一数字下滑到了105家;到了今年,就只剩下80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其中能真正实现装机量的仅40家左右。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年内,仅有不到20家能够存活。

这其中还不包括并不是一般实力的沃特玛,曾经的它也拥有无限风光。

2015年,沃特玛电池国内市场占有率曾达26.6%,排名第五,仅次于当时的比亚迪、宁德时代、力神和国轩;2016年,沃特玛被当时的坚瑞消防以52亿元、溢价近5倍收购。坚瑞消防由此改名为坚瑞沃能,进军新能源领域。

2017年一季度,沃特玛电池为坚瑞沃能带来高达1681倍的净利增长,坚瑞沃能当时98%的营收都来自于沃特玛。可惜好景不长,2017年下半年,沃特玛爆发了债务危机。

公告显示,2017年,坚瑞沃能年净利润为-37.34亿元;2018年,公司净利润为-39.45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继续大幅亏损,净利润为-26.17亿元。

目前,沃特玛对外负债约197亿元,拖欠559家供应商债权约54亿余元。公司现有资产只剩一部分建设用地、对外股权投资、车辆、存货、机器设备、应收账款等。曾经的沃特玛一度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配套排名中位列第二,可如今却以破产收场,很难让人不引以为憾。

而它的母公司坚瑞沃能,目前已经停牌,截止停牌前一天即12月22日收盘,坚瑞沃能的市值仅39亿元,相较市值高位暴跌近9成。如果这世间有后悔药,坚瑞消防应该想喝N碗,并且打死它也不会收购沃特玛,可惜没有如果。

据坚瑞沃能的工作人员介绍,受沃特玛拖累,其母公司坚瑞沃能也资不抵债,当前也正处在破产重整阶段,虽然已确定了重整投资人,但重整计划草案仍有可能流产,坚瑞沃能仍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

至于沃特玛出现如今的情况,有业内人士指出,是与沃特玛不重视核心技术,只想通过产业联盟,赢得一时订单的做法有直接关系,这也导致公司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从而遭到市场淘汰。

不仅是沃特玛与坚瑞沃能近乎“夭折”,除宁德时代、比亚迪外,其它一众企业可谓是吃糠咽菜,2019年前11个月市场累计占比寥寥可数。

1-11月,宁德时代以累计装机27.6GWh,排名第1,累计占比达52.5%;比亚迪以9.61GWh,排名第2,累计占比达18.3%,可以看出,宁德时代与比亚迪早已不在一个“阶层”。国轩高科、力神电池、中航锂电和亿纬锂能等超20家企业才占市场近三成的比例。

在2020年,动力电池企业的淘汰名单已肉眼可见。深圳市中欧瑞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刘飞表示,在未来动力电池领域,已经没有小企业能走出来的机会。

不再一家独大的宁德时代

对于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领头羊”的位置,显然比亚迪是不服气,但又不得不服输“认可”它的存在。在2017年以前,比亚迪还是动力电池的国内第一,全球第二。

比亚迪作为最早进行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研发的车企之一,之所以能坐上行业第一的宝座,一是因为新能源客车在国内先行推广、补贴额度巨大;再者就是比亚迪自身体量不小的新能源乘用车业务。

但2017年,随着新能源车骗补事件爆出,且政策补贴不断退坡,客车用动力电池需求也因此下降,比亚迪不幸躺枪,业务缩水。

与比亚迪走不同技术路线,手握三元锂这张王牌的宁德时代便在这一年异军突起,成功挤下松下、比亚迪,成为2017年至今的行业全球第一。

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73%,达到11.8GWh,当时就一家独占近三成市场,配套的乘用车与客车车型多达500余款。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宁德时代已是出货量最高的动力电池企业。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看似拥有着接近50%市场份额的宁德时代,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意味着风险。

很大原因在于宁德时代在业界以强势闻名,这从其现金流和预收账款的表现上可以看出来,这对于宁德时代来说是有好处,但从整车厂家角度出发,它们显然不愿意有一个如此强势的供应商,因为这无异于在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位置被人卡住脖子。

有车企代表表示,“现在去宁德时代提货,有钱是不行的,还要看谁给的钱多。”

由此可见,整车厂商扶持可以与宁德时代抗衡的供应商显得很有必要。无论是外资品牌的加入,还是内资品牌的崛起,整车厂商们恐怕都会乐见其成。

令整车厂商开心的转折点便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白名单”政策的取消。

2019年6月21日,工信部宣布废止《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5年第22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符合规范条件企业目录同时废止。

此举意味着,此前因“白名单”暂离中国市场的日韩动力电池巨头,如松下、LG化学、三星SDI有望加速回归,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将正式迎来“洗牌”时代。同时,从2018年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中可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也只有宁德时代外加上述三家企业。

日韩动力电池巨头为“重返中国”,早在2018年就进行了“备战”准备。

2018年7月,LG化学宣布投资20亿美元在南京建设了32GWh动力电池项目,该项目预计今年10月开始量产,2023年全面达产;同年12月,三星SDI低调重启了暂停2年的西安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二期项目;同月,松下宣布将投资数亿美元,用于将其大连动力电池工厂的产能提升一倍。

另外,现在比亚迪也幡然悔悟,开始主动出击,在与长安汽车成立电池合资公司后,又开放了公司的E平台。最新的消息是,比亚迪要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

这些动力电池巨头之间的“厮杀”,只会产生“神仙打架,小鬼遭殃”的局面。同时,锂电池板块将会进入高质量竞争时代。

国泰君安电新行业分析师徐云飞认为,假设2030年全球电动车市占率达到30%,预计动力电池行业净利润将达到1400亿,十年净利润十倍以上增长空间,锂电池龙头及材料龙头将迎来巨无霸时代。

文/甘芳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比"骗补"更恶劣 "新能源汽车"原始股赠送,到底在忽悠谁

楼主你好,首先原始股权企业必须是工商局可查询,并且是有企业提供的原始股认购协议书的,合同内容包含了每年的利息是多少,一般是8%以上15%以内
合同里企业还需要承诺多久的时间可以完成上市,一般是1~4年不等,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尽可能的把时间写的长一些但普遍是2年
另外企业还会在合同里规定如果在承诺时间里没有上市的话,企业可以原价回购,你当初多少买的就多少退给你并且要支付你第一条里的利息。
此认购协议必须是该企业的法人签字盖企业公章!(重点)
简单来说原始股一旦上市可以获得很不错的收益,退一万步说没有上市也可以当做高额利息的一次稳定投资,是比较有保障的。
但是市面上散户是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原始股的,原始股多为企业内部认购或者是被投资公司抢走了,然后再把原始股的利益吃掉很多甚至恶意抬高价格再卖给散户,这样的原始股是没有利润的甚至可以说是危险的。

6、经销商实名举报众泰汽车“新能源骗补”

近日,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众泰汽车”)又被四川勇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勇多汽贸”)指控骗取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

“2015年,众泰汽车给我发了44辆车,但是因为上不了牌退回了厂家。2016年12月份,公司又给我发了500多台车。”勇多汽贸总经理赵某表示,勇多汽贸将将这批车销售给成都路通路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下称“成都路通路”),用于汽车租赁,但在上牌时发现,其中有300多台车无法上牌。赵勇称,这批无法上牌的车辆在众泰厂家的多方“疏通”下,最后,500多台车中有420多台成功上牌。

但2018年,当成都路通路公司打算将上述车辆中的部分车型转卖二手车时,却发现车辆无法“过户”。赵某表示,车管所在核验的时候发现车架号(车辆识别号,简称“VIN”)被改过。按照我国现行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2)的规定,“车辆识别代号(或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一经打刻不得更改,变动。

据勇多汽贸提供的材料显示,上述涉及车架号更改的两款车分别是车型号码为JNJ5020XXYEV2和JNJ5020XXYEV3的两款纯电动货车和专用车型,其电池容量分别为31.1kwh和35kwh,车辆生产企业为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永康众泰分公司(下称“江南汽车”),为众泰汽车的子公司。当年政策对这类车型的国家补贴为每千瓦时1800元,这两款车的可以享受到的补贴分别为5.598万元和6.3万元。

当成都路通路将这批车辆投入市场,并达到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补贴申领条件(行驶里程达到2万公里)后,众泰汽车用这批更改了车架号的车辆成功的申请了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据赵勇给记者提供的由浙江省财政厅下发的通知,2016年度,众泰汽车的子公司湖南江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永康众泰分公司所售的这批车辆,达到140余辆,仅2016年众泰汽车就从这批车辆中获得近800万国家补贴。

目前,众泰汽车母公司铁牛集团已经宣布破产,公司自身也已经全面停产,并在2020年9月提交了预重整公告,并公开招募投资人,但截至目前已经8个月过去,除了公示两家投资人以外众泰没有披露其他信息。寻找潜在投资人,推进重整进程,需要众泰汽车降低负债、优化资产。在众泰汽车旗下诸多子公司中,浙江众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众泰汽销”)注册资本只有1亿元,但目前经统计的债务规模就已超过39亿元。经销商希望众泰汽销纳入重整体系,而在众泰管理人看来,众泰新能源的重整价值更高。

据众泰汽车内部消息,众泰汽销累计收到914起债权申报,涉及人民币39.56亿元,包括经销商、供应商、职工、银行以及关联公司。其中全国530多家经销商申报的债权超过10亿元。

7、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如何处理?

工信部部长谈新能源汽车骗补,将采取两方面措施,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研究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

一是建议加快研究补贴后续政策,在重建监管体系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制度,促使燃油汽车企业承担新能源汽车发展成本。这项制度如实施后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将会从现在的‘骗补’变为‘骗分’,为此必须在未来两年先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这样,在政策实施后既能从根本上杜绝‘骗补’等类似情况的发生,又确保财政补贴政策退出后,新能源扶持力度不会断档,早日实现产业发展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二是积极研究提高车辆使用率的政策措施,保障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次数和效率,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过系统梳理“骗补”相关内容,分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剖析产生“骗补”的深层面原因,建议从严厉打击“骗补”行为、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引导地方由购置补贴转为支持使用、加强监管、完善后续政策等方面,完善新能源汽车政策。

8、怎么样举报新能源骗补?举报有奖励吗?

骗取国家补贴属于诈骗性质,可以到公安机关举报即可,举报时应有相关证据提供最好。


与沃特玛新能源汽车骗补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