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电动汽车技术未来

电动汽车技术未来

发布时间:2021-10-23 06:58:34

1、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怎么样?

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可观 2020年人才缺口将达68万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依赖于相关人才的储备。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有行业人士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或将产生大量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人才需求,特别是对三电技术人才的需求。汽车工程师之家在中华英才网、赶集网、58同城等网络平台上看到,新能源汽车行业招聘职位较多,并且薪资普遍较高。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约17万,预计到2020年人才需求在85万人左右,届时将面临68万人左右的缺口。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可观,势必将造就一批热门就业岗位。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岗位?
就业岗位如下:
初次就业岗位:新能源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机电维修、新能源车辆性能检测、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培训、新能源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新能源汽车销售
发展岗位:新能源汽车调试、新能源维修技术主管、质检员、新能源汽车技术培训;
拓展岗位:新能源汽车生产、维修管理,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经营与管理
新能源汽车将进入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新能源汽车一般是指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其工作原理是:蓄电池--电流--电力调节器--电动机--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行驶;电动汽车的种类有: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就目前市场中的新能源车型将我们的评测体系分为三类:纯电动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以及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具体至每一类车型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性能标准。新能源可能性的故障有以下,一.整车没电;二.电动机故障;三.充电故障;四.动力电池故障。
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实现当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在节能减排需求和政府补贴、限行限购、双积分等政策的联合推动下,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正迎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黄金时代”。

2、汽车新能源技术未来如何?

汽车新能源前景:
1、新能源汽车专业就业前景光明。当前,我国正在贯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战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实施重点扶持政策。目前国家财政扶持节能减排,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并且已成为新一轮汽车促销的亮点。随着油价不断攀升,能源与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无疑会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因此,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定然是未来的稀缺人才。
2、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比较广。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竞聘,做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到4s店做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师;还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3、新能源汽车专业简介: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紧缺人才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具备新能源轿车的装配、检测、维护能力和汽车与配件营销服务能力。

3、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大吗?

" 摘要:本文对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景作了概略介绍,并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作了综合评述,展望了电动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1引言

上世纪70年代全球三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各跨国汽车公司先后开始研发各种类型的电动汽车。我国经过“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在研发电动汽车的专项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但是,迄今为止,这些科研成果真正能转化为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项目并不多。国外大汽车公司投入远比我国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已投入批量生产的电动汽车产品也寥寥无几。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大气污染、全球气温上升的危害加剧,各国政府及汽车企业普遍认识到节能和减排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电动汽车将是解决这二个技术难点的最佳途径。

现代电动汽车一般可分为三类:纯电动汽车(PEV)、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但是近几年在传统混合动力汽车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种外接充电式(Plug-In)混合动力汽车,简称PHEV。本文将电动汽车技术研发的若干问题和趋势,作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2纯电动汽车(PEV)

纯电动汽车是指完全由动力蓄电池提供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虽然它已有134年的悠久历史,但一直仅限于某些特定范围内应用,市场较小。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类别的蓄电池,普遍存在价格高、寿命短、外形尺寸和重量大、充电时间长等严重缺点。目前采用的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它们已达到的实际性能指标和市场平均价格,如表1所示。根据实际装车时的循环寿命和市场价格,可估算出电动汽车从各种动力电池上每取出1kWh电能所必须付出的费用。计算时,假设电池最高可充电荷电状态(SOC)为0.9,放电SOC为0.2,即实际可用的电池容量仅占总容量的70%;由电网供电价为0.5元/kWh,电池的平均充放电效率为0.75。

从表1的粗略计算中可知,虽然从电网取电仅需0.5元/kWh,但充入电池,再从电池取出,铅酸电池每提供1kWh电能,价格为3.05元左右,其中2.38元为电池折旧费,0.67元为电网供电费,而从镍氢电池中每提供1kWh电能,费用为9.6元,锂离子电池为10.2元,即后二种先进电池供电成本是铅酸电池的三倍多。

目前国内市场上用柴油机发电,价格大致为3元/kWh,若用汽油机发电,供电价格估计为4元/kWh,即从铅酸电机提供电能的价格大致和柴油机发电价格相等,仅仅从取得能量的成本来考虑,采用铅酸电池比汽油机驱动有一定价格优势,但是由于它太过笨重,充电时间又长,因此只被广泛用于车速小于50km/h的各种场地车、高尔夫球车、垃圾车、叉车以及电动自行车上。实践证实铅酸电池在这一低端产品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实用性。

镍氢电池的主要优点是相对寿命较长,但是由于镍金属占其成本的60%,导致镍氢电池价格居高不下。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很快,近10年来,其比能量由100Wh/kg增加到180Wh/kg,比功率可达2000W/kg,循环寿命达1000次以上,工作温度范围达-40~55℃。美国USABC在2002年制定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目标如表2所示。

近年由于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研发有重大突破,又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目前已有许多发达国家将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主攻方向。我国拥有锂资源优势,锂电池产量到2004年已占全球市场的37.1%,预计到2015年以后,锂离子电池的性/价比有望达到可以和铅酸电池竞争的水平,而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池。

图1示出了国内外各种纯电动车辆数量/性能和价格/性能曲线,以电动自行车为代表的低性能车辆,由于其成本低廉,仅我国在2006年已达到年产2000万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冲击1号电动跑车,虽然已达到了很高的动力性,但是由于售价高昂,仅生产了区区50辆,由于没有市场而不得不停产。性能较低的场地车,在我国年产达7000~8000辆左右;天津清源电动车公司生产的微型电动车,最高车速仅50km/h,年产也可以达千辆以上,这可能是目前市场所能接受的纯电动车辆性能的上限。上述所有电动车辆均采用铅酸电池为动力。随着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性/价比不断提升,未来5~10年内,市场上可能会出现最高车速≥100km/h,续驶里程≥250km的高性能纯电动汽车。

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

由于完全由动力蓄电池驱动的纯电动汽车,其性能/价格比长期以来都远远低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难于与传统汽车相竞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大汽车公司都着手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日本丰田公司在1997年率先向市场推出“先驱者”(Prius)混合动力汽车,并在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市场上均获得较大成功,累计产销量已超过60万辆。随后日本本田、美国福特、通用和欧洲一些大公司,也纷纷向市场推出各种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

3.1研制全混合电动汽车的必要性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指具备两个以上动力源、而其中有一个可以释放电能的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按混合方式不同,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种;按混合度(电机功率与内燃机功率之比)的不同,又可分为微混合、轻度混合和全混合三种。其中外挂式皮带驱动起动/发电(BSG)式是微混合动力汽车的典型结构,其电机功率一般仅2~3kW,依赖发动机趵%GD!A3蟊鱿

4、从目前的技术上看纯电动汽车未来会不会普及?

虽然电动汽车的诞生比燃油车还早,但在过去的一百年多年间,它的发展速度却完全跟不上燃油车。

以电动汽车三大件(电池、电驱、电控)为例。 抛开一些强势企业和末流企业,现在主流电动车型的电池容量(锂电池)在20-30kwh之间,续航里程150-250km之间,而且大多数电池都存在电池衰减问题(特别是冬天)。

很显然,这并不能解决续航里程焦虑的问题。  事实上电池技术还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比如国内主推锂电池,日本、美国青睐燃料电池。各种研究机构也不时爆出高能量密度电池(比如铝空气电池)。

单以国内来说,2016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到,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比能量目标是2020年350Wh/kg, 2025年400Wh/kg, 2030年500Wh/kg。很显然在未来十年电池技术会迎来高涨期。

至于电驱技术,它的问题要比电池小一些。虽然各类电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基本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不会特别影响我们选择电动汽车还是燃油车。

以永磁电动机为例,它的应用较广泛,如起亚K5混动、荣威E50、腾势、北汽EU260、特斯拉Model 3等。而且由于电机输出特性的原因,它的起步加速能力比燃油车还要好。

而电控技术,至少对国内来说,还是明显的短板。虽然在电机控制器的集成方面进步明显,但是关键的电子器件,如IGBT模块等,主要还要依靠外商提供。

5、电动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电动汽车作为大力推广的车型,不但买车能够享受买车补贴以外,在限行的城里面还能有着通行的便利性,不限行不限号等措施,也吸引了很多的人目光,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极为乐观,根据相关的规划,到2020年年底我国电动车的保有量目标是500万辆。截止到今年6月份,电动汽车保有量超400万辆左右,国内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呈现着螺旋式上升,一年一个大台阶。

通过数据分析,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可以用快马扬鞭来形容,虽然今年一直收到疫情等影响,汽车销量虽然也是处于销量低迷的状态,但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受到对应的影响,电动汽车的电动汽车依旧再次迎来了“辉煌”的一年。从电动发展的趋势上面,电动汽车发展的趋势也是非常可观的,电动汽车有政策的保障,有用车成本低等显著的特点,

从政策的角度上面,电动汽车的发对于刺激电动汽车在主要汽车市场占比的增长至关重要,就拿政策上面的购车补贴为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同时补贴新能源车辆生产成本差价,在购置税上减免,同时纯电动汽车也能够享受着不限车牌,不限行,不限号等措施,再一个方面,电动汽车作为家庭用车,其功能不单单是城市内部通勤,还需要完成日益火热的自驾游及探亲访友等多种不同任务,加上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以及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电动汽车正在显著扩张,都在促进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

6、电动汽车的未来怎么样?

加剧和汽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使传统内燃机汽车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石油消耗和进口量不断攀升,给油耗大户汽车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发展电动汽车的呼声迅速升温,不少知名的整车厂商都已宣布将很快推出自己的电动车产品,彷佛电动车的时代已经招之即来了。然而,电动汽车的技术现状和产业化前景究竟如何,电动汽车距离广大消费者到底还有多远呢?现实的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电动车的历史与现状

电动汽车的历史其实早于内燃机汽车。当德国的戴姆勒和本茨于1883年发明汽油发动机汽车时,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已于10年前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在1900年时,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相比还占有压倒性优势。然而此后内燃机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而电动车技术发展缓慢,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内燃机汽车后来居上,成为汽车行业的绝对主流。

目前,电动汽车技术也有了一定进步,在短途低速、城市公交及旅游区交通等特定用途已经得到应用,但是,主要由于电池性能和成本的限制,电动汽车在轿车领域内才刚刚起步,距离质量稳定、符合标准地大批量生产,依然还是“长路漫漫”。人们普遍青睐的高功率高性能电动轿车,更是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针对纯电动车续航里程严重不足的现状,有汽车公司提出制造双模电动车,即PHEV(可外充电式混合动力)。PHEV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并早已有了一些改装车、试验车问世。这种汽车是在混合动力汽车上增加了纯电动行驶工况,并且加大了动力电池容量,使车辆在纯电动工况下可行驶50~90km,超过这一里程,则启动内燃机工作。这实际上是介于混合动力汽车与电动汽车之间的一种过渡性产品,采用“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工作模式,特别适合于日均行驶里程有限且基本固定的工薪族使用。然而这种同样要采用内燃机的双模电动车,首先离不开传统发动机技术,因此和传统发动机一样要面对能源挑战,同时迄今为止也并没有产业化的成功实例。

电动车的发展瓶颈

近几年,我国对纯电动车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一些技术难点正逐步被克服,但是仍有很多业内专家对当前的电动车技术及其产业化前景存有质疑,归纳起来电动车的发展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动车电池

电动汽车对电池的要求极高,必须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快速充电和深度放电的性能,而且要求成本尽量低、使用寿命尽量长。目前,铅酸电池作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因其成本较低,而且能够高倍率放电,依然是唯一可供大批量生产的电动车用电池。但是铅酸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和能量密度都很低,以此为动力源的电动车不可能拥有良好的车速及续航里程。其它较成熟的电池,如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虽然性能好于铅酸电池,但含有重金属,价格较高,且用完遗弃后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都不适宜大批量生产。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考虑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车的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优点:工作电压高(是镍镉电池、氢镍电池的3倍)、比能量大(可达165WH/㎏,是氢镍电池的3倍)、体积小、质量轻、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等。在锂离子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较被看好,这种电池虽然比能量不及钴酸锂电池,但是其安全性高,单体电池的循环次数能达到2000次,放电稳定,价格相对便宜(相比于钴酸锂电池),可能成为未来电动车动力的新选择。然而,即使是这种比较便宜的铁锂电池,其成本依然十分高昂。假如一款成熟的电动轿车按整备质量1.5吨、最高时速130Km/h,一次充电续驶里程200Km(60Km/h等速)来计算,所需的磷酸铁锂电池(76AH、工作电压320V)将重达350Kg,仅仅电池的价格就大约在10万RMB左右!即使在电池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汽车公司,对外也承认他们的双模电动车要比现有的同级别车型价格高出7~8万元。那么有多少消费者愿意花15万去买一款相当于夏利的动力的紧凑型车呢?这正是全世界电动车无法形成气候的根本原因之一。总之,目前尚无一种高性价比的电池能够同时满足电动车产业化的性能与成本需要。

]二、其它技术瓶颈

1、电池使用寿命短而更换成本高:现在国内多数锂电池生产厂家提出免费质保期限只有一年,2008奥运会唯一指定锂电池供应商中信国安的锂电池,免费质保期限也只有二年。如前所述,即使是一辆性能相当普通的电动车,电池成本也要8~10万RMB,如果一年或二年后消费者要自费更换电池,其费用将是多么巨大!

7、为什么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因为未来目标是环保节能减排,电动汽车符合现在的环境趋势,所以在未来电动汽车成为汽车的发展趋势。

8、纯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吗?

我自己就是纯电动车主,但从日常用车的种种体验上,我并不觉得它是什么未来大趋势。相反,淘汰它才应该是大趋势。



先说说我这台车的情况。

车型:2016款帝豪EV,补贴后落地价14.7万元,2016年4月上牌,目前ODO里程31000km。

电池信息:45.3kWh三元锂电池,工信部续航253km,实际续航120-350km(因为测试标准不一样,它是我见过的唯一实测续航大概率大于工信部续航的车型)。

我两个家里都有固定车位和充电桩,A家电价0.478元一度,B家充电压根不用自己花钱。工作日往返通勤里程45-70km/天,3万多公里真正需要自己掏的电费也就1000块钱。相比只能靠公共充电桩的车主,我充电不用排队、不用原地等、不用专程跑一趟、不用为了充电多花停车费、不用担心油车占位和充电桩故障,开车也不用靠羽绒服和棉被来省电,用车条件已经十分优越了。

但我仍然不看好纯电动车。

发展了这么多年,纯电动车最大的问题依然是电池的特性,而且是近期难以改变的(除非出现重大的科技革新),比如下面这几条。

1.电池比汽油怕冷

①北方冬天续航大减(可逆):

25度时放电性能最佳,环境低于15度就有看得见的衰减。以北京冬天的平均温度,电池容量要打75折。更恶心的是只要超过2天不开,下次启动就会发现冻掉了至少十几公里续航。而汽油车在冬天无非是冷启动的头几分钟油耗稍高、热机速度稍慢一些而已,而且单程开得越远,对油耗的影响越弱,不影响正常用车。

②快充速度和能量回收力度受限:

以掌柜的车为例,5度以下BMS为了保护电池,充电电流要比常温时打5-6折。其他3个季节,国家电网快充桩的电流可以维持在110-120A(电量低于80%时),到了冬天为了保护电池,电流只能达到60-66A,充电时间几乎翻倍。同时,动能回收强度在低温下也衰减了一半,需要更频繁地用机械刹车来弥补制动力下降。

③大功率放电(即急加速)容易导致锂离子结晶,造成续航不可逆衰减。

我这台车标称最大功率95kW,但额定功率其实只有50kW,所以如下图的最大功率输出(黄框中一格表示25kW)对电池来说属于不健康的操作,长期这么开会明显有损电池寿命,这是后期保养无法弥补的。而汽油车只要保养得当,只要不是连续长时间激烈驾驶,都不会对动力总成的耐久性构成质的伤害。


2.暖风耗电巨大

纯电动车没有发动机作为热源,暖风纯靠电加热,虽然制热速度确实比冷启动的发动机快得多,但耗电极高。我的车表显瞬时功率高达6.9kW,相当于四五个电吹风。如果温度设在25℃以上,就算恒温后平均功率也要3kW左右。加上低温本身电池性能差,纯电动车在冬天的续航要比春秋天打5-7折。我这车春秋天续航300km+很轻松,最高开到过350km(就是日常路况,非龟速和下山路),冬天正常开暖风多则220km,少则120km。如果是SUV车型,车内空间更大,散热率更高,暖风的耗电量还会更猛。暖风是按时间来算能耗的,一小时耗电量在常温下可以跑20-25km路。所以赶上严重堵车的话,可能暖风用掉的电比行驶本身都多。另外,暖风的使用加快了电池充放电循环的进度,暖风用得越多,电池寿命之内可用的行驶里程就越少。

3.能量密度比汽油弱爆了

目前民用车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最高的也不过0.18-0.2kWh/kg,而且盲目提升能量密度还会有损安全性。而汽油的能量密度是44kWh/kg,相当于电池的200多倍。就算考虑到发动机实际热效率也就25%-30%,仍然比电池高五六十倍。50公斤的汽油就能轻松带着一台A级车跑七八百公里,而三四百公斤的电池只能续航300公里左右。何况电池的自重本身是一种负担,电池堆得越多,百公里电耗也会随之增加。同样技术水平下,电池容量做大一倍,续航可能只增加五六成。容量越大,量效比反而越低。下图就是我这2016款帝豪EV的动力电池组,重达390公斤。


4.充电速度远不如加油

纯电动车通常有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两个充电口,但充电的过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化学变化,即便是快充,车企最多也只敢宣传三四十分钟充到80%,80%以上时BMS为了保护电池会逐步限流降功率,电量从80%-100%的时间和20%-80%差不多。我的车从20%以下快充至100%,夏天至少1小时,冬天则要2小时。慢充倒是可以恒功率充电,一般是7kW(我的车比较老,只支持3.5kW慢充),但毕竟速度慢,电池容量越大的车充电时间自然也就越长。

汽油车加油完全是物理浇灌,就算去收银台刷卡、开发票,撑死了也就5分钟。你说我没算加油排队时间?那是你还没见过充电站排队充电的盛况。


⬆️国家电网充电桩充电,由于低温,电量80%以上后电流只有24A


⬆️一个半小时才充了21度电,1.5元/度的电价也不便宜

5.高速太费电

汽油车跑高速之所以省油,是因为内燃机高效工况范围窄,低速蠕行时发动机处于低负载状态,窝工浪费的能量多,所以需要适当的风阻来增加发动机负载才能处于最高效工况,80-90公里左右的风阻对轿车来说正合适,所以就成了经济时速。但电动机的高效工况范围比内燃机高得多,风阻始终是越小越好,可以说从20km/h以上,都是越快越费电,要知道风阻是和车速的平方呈正比的——120km/h的风阻是60km/h的4倍,是40km/h的9倍。以掌柜的车为例,维持80km/h巡航需要12kw的功率,算下来45kWh满电可以开3小时45分钟,即300公里;而120km/h巡航则需要23kw的功率,只能开俩小时,续航235公里。冬天开着暖风跑高速长途,你充电时间没准比你在路上跑的时间都长。跑一个半小时强制休息一个半小时是一台汽车应有的表现吗?


6.可怜的残值率

因为电池容量随时间和里程衰减,电动车的折旧速度非常快,新车开3-5年残值就几乎归零了,下家对电动车的接受度也很低。而5年的汽油车普遍还有50%左右的残值,车况好或者走量车的残值还能更高。

7.补贴后依然比同级别汽油车贵

我这台车指导价高达24.98万元,是同款汽油版车型的3倍。虽然补贴了11万元,但商业险是按25万保额交的保费。和整车的售价和残值比起来,就算电比油便宜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舍本逐末。

8.没有独立充电条件的车主不在少数

我确实有充电条件,但这没有普适性。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每天有不下6位数的车主为找车位发愁,北京的停车位缺口更是高达40%-50%。如果因为自己有固定车位充电就鼓吹纯电动大法好,那就是“何不食肉糜”“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无良态度了。我买车头一年也经历了只能依赖公共快充桩的状态,那段时间简直如同买了个爹:冬天本来续航就缩水,每次还要预留三四十公里续航用来找充电站,刨掉这部分,每次充满电跑150公里左右,就要开始得找地方充电了。为了少跑几次充电站,也为了防止充电站可能有各种原因充不上电,我一个人时经常舍不得开暖风。充上电还要干等一两个小时,而且电费还贵:国电充电桩每天7-23点电价在1.5-2元/度,按冬天百公里20度电算,一公里电费要花三四毛,和加92号汽油的同级别汽油车相比已经不便宜了,这还不算有的充电站要照常收停车费呢。

直观对比一下:电动车400公斤电池做不到的事,汽油车20公斤汽油就做到了;电动车1-2小时才能充满电,汽油车2-5分钟就加满油了。汽油车比电动车更持久,更稳定,更快速,更灵活,还更便宜。

家用电器之所以好用,是因为它们即插即用。其他靠电池供能的,无非就是手表、电动玩具、挂钟、遥控器、手电、手机、笔记本电脑这些尺寸小、功耗低的物件。尺寸和功耗越大,电池能量密度低、补给速度慢的弊端就会越来越致命。这就是商用船舶和飞机没有纯电动的原因。有个大V说得好:

假设一架客机携带10吨燃油可以飞3个小时,那么按照前面汽车和电动车的比值来算,飞机应当携带200吨电池才能飞3小时。坏消息是高空温度低,续航减半,可能飞机不开暖风飞一个半小时电就用光了;好消息是带了200吨电池的飞机根本飞不起来,避免了更大危险的发生。

上图是宝马1991年亮相的E1电动车,因为电池和成本最终只造了5台原型车,没有量产。

有些靠跪舔和厂家充值为生的伪车评人总是假模假样地以“没条件别买电动车”“这是给有钱人‘提高’城市通勤质量的工具”来为电动车的缺陷洗地。比如“电动车更适合城市通勤代步”,其实是因为电动车续航太短、充电太慢,跑别的工况都不行,只有市区低速短途才显得不那么难堪。你能说低年级小学生比成年人更适合算100以内加减法吗?燃油车怎么就不适合市区代步了?事实是除非你只有买电车的指标,买电车是为了解决从零到一,否则电动车不会提升任何所谓的城市通勤质量。


与电动汽车技术未来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