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维修 > 打假人仿冒汽车配件

打假人仿冒汽车配件

发布时间:2020-08-21 06:45:56

1、请教汽车零部件打假的意思???????

你可以生产适用的零件
但是你不能挂比亚迪的牌
比如店面不能写比亚迪专用刹车泵之类的标示,也不能涉及比亚迪的商标
你可以写XX牌刹车泵,但是不能涉及比亚迪这些字样
否则就是冒牌,就属于打假的范畴
举个例子,比如你做本田的配件,就不能涉及
广汽本田,广州本田,HONDA,本田,还有H标识
但是你可以钻空子,写“广本配件”,这个就不属于冒牌,虽然大家都知道广本是广汽本田的简称,但是广本并不是广汽本田的注册商标,只是民间的俗称而已
不知道我这样说你能不能理解

2、打假高手请进 产品遇到仿冒

建议给网站的管理发函,要求屏蔽或删除侵权信息。并可给对方去函,敦促其主动撤销。如无效果,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本律师有、以前曾处理过类似案件,如需要,可与本律师联系

3、汽车的仿造配件鱼目混珠,那为什么汽车没有“仿冒品?

大家都知道“中国制造”的意思――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和名贯中西的“德国制造”是两个好与坏的典型代表。国内市场各行各业仿品数不胜数,假品甚至超过了真品的数量,消费者们购物总要擦亮眼睛仿佛福尔摩斯探案般的去找真迹。

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造假名声更是远播全球,造假工艺还领先,叫人防不胜防,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极其混乱。那么有啥没有假冒品呢?车。你没看错,汽车零部件会有仿品,但汽车没有。

汽车怎么就没有仿冒品呢?乍一看似乎叫人吃惊,但道理其实很简单:

首先,这就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汽车不是手表那样的小件商品,找来一点劣质材料就能仿冒。生产一辆汽车几乎包含制造业所有的生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一套流程下来汽车才能基本成型,这还不谈要用多少钢材,光是要找一个这样组装汽车的场地就不容易了,还有各种大型的制造设备,一辆光板车的成本不会少于7万。

名车香包是美女的标配,这个香包还可以用劣质的材料假冒下,而一辆假车的成本就要上万,上哪去找上万的假货?搞清楚了这一点,批量生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能否批量生产假冒车呢?你会花无数的人力物力去做一个假的东西吗?而且如果要凸显跟正品相比的优势就要降低价格吸引消费者,而这样根本赚不了多少钱,要多久才能回本?如果不批量生产,就赚几辆车的钱行不行?回答是更不可能。手工打造的车必然比批量生产的成本高许多,做出来仍是赔本。

再者,一家整车厂上游至少有几百家供应商,假冒难度极大。如果有达到大量生产假冒汽车的能力,也没有哪家公司愿意这样做,一定走自主品牌路线去了,至多抄袭抄袭大牌的外观设计和概念什么的,直接盗用品牌名称是不存在的。1988年成立的双环就是一家抄袭成风、战斗力爆表的企业,直到它被撤销生产资质,一共生产了四款车型,部抄袭国外大牌。众泰也是几乎每次出新款,都能看到时下大热品牌汽车的神形。

其次,我国法律规定每一辆汽车都有唯一的信息识别码,就像我们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码一样,一查就知道车辆型号生产厂商生产时间和产地等很多信息。假冒的车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有假冒的身份证,一辆两辆少部分的黑户车也许可以想办法瞒天过海、躲过审查,而想要批量生产黑车根本不可能,造出来也没法上路。

看了这些,相信你心里也有数了,汽车没有仿冒品不代表你可以从此放心,零配件的选择仍是一大陷阱题,还有自主品牌的抄袭等诸多问题存在。

4、平时遇上假冒产品,可供拨打的打假仿冒电话 除了96315 还有哪些?

目前只知道12315 但问题的关键是人家可不向电视里说的那么好说话天天没事你一个电话就帮你做事了

5、关于配件侵权及打假问题(法律求助)!

请问贵公司有申请过相关专利没?
若没有申请,肯定是无法保护自己利益的。
若想保护公司利益,建议直接咨询知识产权行业相关人员,然后制定一套比较符合你们公司情况的专利战略。
专利保护和专利侵权涉及的东西比较多,非一言两语能说清,若需帮助,可加Q详询!

6、现在国内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假冒产品多吗?

"小奥拓或者大奔,无论怎样品质的车,有一件本质上的事情是无法回避的:他们其实就是一堆有效组合并且有效运行的零配件。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搞汽车工业的,生产汽车的才是主角,汽配行业似乎只是配角。但振兴民族汽车工业,最大的一块就是零配件技术的进步。这就如同中国足球的发展不是鞋的发展,也不是草皮的发展,而是球员素质的进步。中国汽配行业最终目标是能形成汽配技术的自主开发,从而带动整车的技术进步。否则国家也不会在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的问题上煞费苦心,寸土必争了。可以说,零部件虽然处于整个汽车行业链的下游,却是整个民族汽车工业的前沿阵地。失去这个阵地,也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然而行业的技术进步是以一个良好而健康的市场为基础的。只有启动市场消费之后才能带动行业技术研发。消费→研发→消费,这是一个循环,只有当这个循环进入一个良性的状态,才能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下,由量变到质变实现中国零部件行业整体水平的飞跃。

问题是加入WTO以后,让我们建立这种理想状态的时间不多了。外国汽配商早已饥肠辘辘,只等食堂叫开饭了。他们惟一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占有中国汽配市场份额。

如果说“狼”在门口叫是必须面对,已成定局的事,那暂且可以不论,况且鲶鱼效应的产生也未必是件坏事。但从内部来说更严重的却是许多人的自毁长城,不得不面对的触目惊心的事实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纯正配件的年销售额约14亿元,这个数字仅仅是该公司汽车配件市场份额的1/3左右,充斥市场的其余2/3均为仿制配件和假冒配件。也许和外商的进入相比,这才是中国汽配行业,乃至整个中国民族工业的“断肠草”。

据悉,国家为了整治汽车配件行业的混乱局面,打击制假伪冒现象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以上海大众为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自1997年起一直将上海大众的汽车配件打假列为全国技术监督部门打假工作的重点。1998年6月、7月,全国各地的打假行动,短短两个月,查处假冒的桑塔纳零件价值约2500万元;查处有假冒配件销售的汽配商店500余家,涉及23个省市的80多个市县;查处全国各地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汽配市场30余家。1999年1至9月,在上海大众配合下有关部门查处价值3177万元的桑车配件。上海大众打假协作网成立以后,屡施强手重挫制假售假不法分子。2001至2002年参与打假行动134次,平均每周2—3次。一年中共查处售假窝点214个、制假窝点27个,查获假冒伪劣汽车配件202088件,价值2023万元,并获得侵权赔偿203.05万元。

但是就整个庞大假冒汽配件业来说,我们所涉及的上述案例不过是九牛一毛。任何事物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条件,汽配行业的假冒行为泛滥到如此程度,是有着种种因素存在的。拨开覆盖在上面的层层面纱,不妨探究一下这些对汽配行业侵权行为的生长土壤的成分。

地方保护主义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恐怕也是“打假打假,越打越多”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制假俨然已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支撑着地方的经济发展,养活当地的大部分人口。国家有关部门的打假演变成了和当地经济“打架”。据报道,地处武进、丹阳、扬中三地交汇的江苏某地,原本没有什么经济特色,却靠生产销售假冒汽配件脱贫致富。在制假越是猖獗的地方反而越是打假不力,因为制假业在当地官员的眼中关系到政绩,而在百姓眼中是衣食。于是打假走过场和敷衍了事也成了情理中的事情。更有甚者,有的制假企业竟然是当地政府部门开办的。

法律法规的滞后

任何局面混乱的行业都必定存在法律法规的滞后现象。这一点在国外很难想象:一些假冒者长期假冒别人的产品,被查到也不过是罚点款,而所罚的款额对于他长期从事制假的所得来说不过是可以忽略不记的一个数字。以至于有些制假贩假者很自然的把罚款列入成本的范围之中。而对已构成犯罪的案件来说,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因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犯罪、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属于自诉案件,应当由被假冒或被侵权的单位自行起诉并举证。

此外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被制假者拉下水,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诱惑的面前,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所在,本该站在制假者对立面的他们,却与对方成了同道中人,同流合污。同时官僚作风的严重也是个问题,动辄向打假单位要好处,要辛苦费。能少做不多做,睁一眼闭一眼,减少麻烦。

保险公司违规操作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已经不是个案了。保险公司为降低理赔费用,自己指定了特约的修理厂修理事故车,价格按照假冒配件和仿制配件计算并向用户理赔。这给汽配市场的假冒行为提供了行情,等于为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客源。令人瞠目的是,随着汽车保险市场的飞速扩容,这种情况在汽配假冒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份额。

收缴配件处理不当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执法机关对所收缴的假冒配件,往往是去除“标识”后继续再放回市场。但是,由于汽车配件的特殊性,专用于某种车型的配件,再流入市场,使汽车厂家的打假失去了意义。这就严重挫伤了一些汽车厂家打假的积极性。不少汽车厂家并不急于打假。所以对于收缴的假冒汽配件的处理应该和以往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理区分开来对待。不能等同视之。

观念的落后

在某些地方某些人的观念里,杀人放火是犯罪,制假却并没有什么错,反而是劳动致富,很理直气壮的事情。有位制假者竟然给上海大众写信,认为该汽配公司虽然经销假冒的桑塔纳配件,但是“确实做得比较成功”,上海大众不要用打假的方法排挤他们。况且“连‘桑塔纳’三个字都不准使用,是否太小气?是否太冷酷?”。真是可笑到令人昏厥。

用户的观念落后是另一个方面。所谓假冒产品,成本自然极为低廉,依靠价格优势吸引了很多贪图便宜的顾客。但个人认为较之前几点来说这并不是一个主要原因。贪小心理,作为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人之常情。当在相差可能十倍的价格前,让一个普通老百姓把境界拔高到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上,的确有强人所难之嫌,心理的天平很可能就会出现倾斜。所以这些顾客需要教育,但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主流方向。更多的应该是从法律法规,制度,体制等根源性的问题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必讳言,汽配市场的制假行为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对某个地方的经济繁荣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有某些人可能因此而致富。但是这种行为是与国家利益和整个民族汽车工业的振兴所背道而驰的。这种在蝇头小利面前的饮鸠止渴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但笔者认为如果从人、观念、素质甚至法律法规等方面去谈论假冒伪劣行为都是浅薄的。那只是掩盖本质的表象,包括其他行业的制假行为。而行业制假行为也不是某个政府部门所能制止的。个别政府部门最多也只能起到震慑、防护、局部的制止作用。所做的工作也是具体而微观的。就象消灭一窝白蚁,所谓的斩草除根只能是在消灭了蚁后之后。否则数量上的消耗只能使双方陷入你来我往的拉锯。最终还是需要政府在就业、产业调整等宏观的层面上治本。

有些人乐观地认为外商的进入会带来新技术和行业的进步,从而会带动整个零配件行业的技术发展。现阶段,外商可能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而转让部分汽配技术,但最单纯的人也不会相信,一个外国商人来到中国的动机只是因为纯粹的国际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帮助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这是一个近乎于童话的美好幻想。能转让的只是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零部件。核心技术的转让简直是天方夜谭。最终的提高还是靠我们自己去完成。历史告诉我们,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最终要么灭亡,要么受制于人。但试问如果我们国产配件市场现在就被自己的假冒伪劣行为给毁灭了,或者即便不是毁灭,当有一天我们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只能在市场的最底端挣扎,那研发、进步、自强还从何谈起呢?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同时通往天堂和地狱:要么迅速壮大,杀出重围,要么最终丧失自己的汽车工业,沦为其他汽车大国的低级零件供应商。

强敌入境,不容再有内患,在这样的挑战下,面对假冒伪劣的侵权行为正在蚕食市场的健康的情况,我们要大声疾呼:不是爆发,就是等待消亡!

7、请问中国是否有可以鉴定汽车配件的真伪的权威部门?

正规的权威部门不太清楚。但是既然您认为全部是假冒产品,应该就是在质量同标识上有明显特征了。如果车子是品牌的,到厂家指定点要求协助,他们会的,要求出个证明。您也可以到消费者权利维护协会去,也可以去工商局要求帮助,有个打假科的,您去问问。

8、怎样才算仿冒他人的品牌

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产品本体或包装上伪造、模仿与该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商标,生产以次充好的产品,借此蒙骗消费者的违法、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八条也明确指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如今被仿冒的大多是一些在市场上有号召力的知名品牌。消费者当然希望购买到品质纯正信誉卓著的名牌产品。某些造假者利用消费者的这一心理,凭借先进的印刷技术将名牌产品包装上的商标和特色标识复制得美轮美奂,几可乱真;或者稍有差别,但这种差别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不会注意到,他们以为买到的就是正品。可实际上这些产品大多质量粗劣,性能低下,尤其是假冒汽车配件等对安全性能要求极高的产品,将给消费者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和隐患。

9、汽车配件假货怎么打假

汽车配件打假很难,很多配件需要借助检测工具才能分辨真伪,不可能每个配件都用工具检测一遍吧


与打假人仿冒汽车配件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