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电动汽车产业

电动汽车产业

发布时间:2020-08-04 18:11:22

1、我国制造电动汽车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什么水平?

中国将要发展电动汽车,这样就能够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且真正的去解决空气污染的一些问题,但是中国对电动汽车行业的垄断更多,因为其他国家做都不行,而中国在生产汽车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些老牌的汽车生产国,而且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游说政府,帮助它们保持现状,并且投入如此多的一些制造的设备,中国制定了国家策略,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建立健全完整的电动汽车生态体系,而且还制定了一整串的中国电动汽车发展产业链,而且还会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大力的刺激整个行业的发展,对于未来的进步也都会有更多的帮助。

2、电动汽车的产业链是什么?

1,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环节
2,电动汽车生产制造与销售环节
3,基础设施配套环节
4,售后服务环节
5,电池租赁环节
6,电动汽车保修和金融服务等环节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3、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真的是电动汽车吗

新能源行业潜力较大,国家政策也是利好,可以放心学习这项技术。

4、如何制造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动汽车?

这是一张 1912 年的照片,一位女士正在给她的电动汽车充电

是的,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一样,电动汽车也诞生于 19 世纪末,但由于造价昂贵,很快就败于燃油汽车,并在此后的一百年里近乎销声匿迹。

直到新世纪到来,电动汽车才终于迎来了新一波的生产制造热潮。

造电动汽车的第一步是获取生产资质。有了资质就可以放心造车了。

电动车和燃油车的车体制造并没有显著差异,对于厂商来说,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设计制造才是关键,尤其是电机和电池。

这是电机的基本结构,其中的定子和转子可以靠通电产生磁性,只要控制通电的时机和电流的方向就能让定子的磁场旋转起来,转子就会跟着转动,从而驱动汽车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

今天的电动汽车几乎都是用锂电池,比如特斯拉的 Model S 系列,用的是松下生产的 18650 型钴酸锂电池,只比我们日常使用的 5 号电池大一点,容量约 3000mAh 左右

在 Model S 85 车型上,每 74 节电池并联成一个电池包,每 6 个电池包串联成一个电池组,然后再用 16 块电池组串联成电池板。最终,总共 7104 块电池就能达到接近 400 伏的工作电压以及 85 千瓦时的总电量。而为了防止不均匀的充放电导致电池发热、衰减、甚至失效、爆炸,电池板内的每块电池组都装有 BMS 电池管理系统,可以调节不同电池的充放电速度,乃至让电池互相充电保证电量均匀。

BMS 还要通过冷却系统给电池散热。

冷却系统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利用自然风或风扇的风冷,散热效率较差,主要用于电池容量较小的车型;利用冷却液循环流动的液冷,散热效率较高,是当前国内外厂商最常用的方案。

除了降温,BMS 还可以在寒冷天气给电池加热至适合的工作温度,尤其在北方地区,可以显著提升电池表现。

电池和 BMS 对电动车续航至关重要。电池的能量密度越高,就能在有限的车体空间内塞入越多电池,而 BMS 的算法越先进,就能用同样的电池跑出越长的里程。

特斯拉之所以拥有业内最长的续航,正是因为电池性能和 BMS 算法领先同行。

当然,特斯拉的价格也远远领先同行。比如 Model X 100D 相比广汽传祺的 GE3 530,电池多了一倍,续航提高了 34% ,但价格却翻了 5 倍。

这里面除了技术投入、进口税等原因增加的成本,还有电动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溢价。

今天的新兴互联网车企无一不强调 OTA(Over-The-Air)空中升级功能,可以让汽车像手机电脑一样通过软件更新来优化车辆

传统燃油车比如东风本田 CR-V 在曝出刹车问题后召回了三万多辆车,而特斯拉的 Model 3 却利用 OTA 轻松缩短了约 6 米的刹车距离。

除了修复问题,OTA 还能提升车辆的硬指标,特斯拉 2017 年底的软件更新让 Model X 100D 的百公里加速时间缩短了 0.5 秒。

不过,正如你的手机升级后可能会黑屏死机一样,在 OTA 方案还未成熟的今天,你的电动汽车可能会遭遇同样的窘境

5、中国大陆电动汽车产业的前景,及发展趋势

大陆市场挺给力的。
国家电网、中国普天是目前做充电站配套设施最多的运营商,中石化、南方电网虽然也有动作,但不如前两者动作大。
各地车企也基本都研制并产出了电动汽车,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新乡等地均有纯电动出租车在跑,纯电动大巴和混合动力大巴也在各地做示范性的运营。纯电动环卫车在北京也应用较多。
政府政策方面是比较给力的,对于纯电动汽车,国家补贴为6万,各地的当地政府一般也会再给予补贴一部分,多为4万到6万之间。
电动汽车不比电动自行车,要普及需要很长的一段准备时间,用来解决一系列问题:
1、充电时间长,充电地点较少,充电设备较贵。
2、电池续航里程短、寿命不长、成本较高、稀缺维护地点、电池回收还未解决。
3、电动汽车整车安全技术、售后服务网店、保养网店等
4、政府对电动汽车挂牌、电动汽车规章制度等的政策还未出台,另外对技术方面的一些标准也尚未出台。

说到发展趋势,电动汽车是非常有前景的,但是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只有摆正了态度,在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才能逐渐去实现电动汽车的普及。

6、2020年电动汽车产业化将面临调整,将淘汰更多?

<

7、新能源汽车产业,什么是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使用成本低。百公里耗电量的价格是8元左右,跟1升燃油的价格差不多。
2、没有限号。在大城市中普遍限号,新能源没有这个烦恼。
3、行驶稳定,没有换挡冲击。 新能源的变速箱多数是单速变速箱,没有换挡冲击。
4、更加环保。为环保事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8、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国家政策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国家政策:当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端的支持总的来说可概括为金钱补贴、税费减免、牌照路权三个方面。

从2018年2月12日起实施,2月12日至6月11日为过渡期。过渡期期间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按照此前对应标准的0.7倍补贴,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按0.4倍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不变。

从2018年起将新能源汽车地方购置补贴资金逐渐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加强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应是符合要求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重点加大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公交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补助对象。补助对象是消费者,消费者按销售价格扣减补贴后支付。

资金拨付。中央财政将补贴资金拨付给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实行按季预拨,年度清算。生产企业在产品销售后,每季度末向企业注册所在地的财政、科技部门提交补贴资金预拨申请,当地财政、科技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至财政部、科技部。四部委组织审核后向有关企业预拨补贴资金。年度终了后,根据核查结果进行补贴资金清算。

(8)电动汽车产业扩展资料:

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

(二)新能源乘用车技术要求

1. 纯电动乘用车30分钟最高车速不低于100km/h。

2. 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不低于90Wh/kg,对高于120Wh/kg的按1.1倍给予补贴。

3. 纯电动乘用车产品,按整车整备质量(m)不同,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Y)应满足以下要求:m≤1000kg时,Y≤0.014×m+0.5;1000<m≤1600kg时, Y≤0.012×m+2.5;m>1600kg时,Y≤0.005×m+13.7。

新能源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推广应用补贴标准如下:

9、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充电设施保有量持续上升,补贴幅度退坡

2019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幅度大规模退坡,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完全取消,获得补贴的最低续航为250km,最高国家补贴减少了一半,为2.5万元,依然是400km以上车型获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幅度的大规模退坡表明将迎来全行业大洗牌,拥有核心技术的车企将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生存,靠补贴生存的、靠地方政府政策补贴的车企将面临较大挑战。



随着公共类充电基础设施的增加以及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的完善,我国纯电动汽车渗透率逐渐上升但增速放缓,2019年我国纯电动汽车渗透率达到4.68%,较上一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明确了2025 年25%的电动车占比目标,2019 年渗透率4.68%离2025 年目标相差较大。



虽然纯电动汽车的普及遇到较大的挑战与困难,但是汽车的电动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随着技术的突破,市场对纯电动汽车的接受度提高,纯电动汽车的普及率将逐渐提高。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与电动汽车产业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