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发布时间:2020-08-04 21:44:55

1、明知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走偏,为什么还不惊醒

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大家看到这个图还是比较令人震撼的,这是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从2020年开始,传统汽柴油汽车的市场份额开始进入到下降的通道,新能源汽车,包括普通的混合动力汽车在未来应该说是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的趋势。右上角的这张表是我们的技术路线图课题组对未来形成的预测和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的目标,2020年预计在200万辆的规模,到2025年是500万辆,到2030年是千万辆的市场销售规模。这是分阶段的技术发展目标和路径。从整车来看,主要的工作是降重量、降能耗、提高续驶里程,这是主线。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最主要是降低油耗,这个油耗与以前提的油耗不太一样。以前提的都是综合油耗,把电耗和油耗折算在一起,现在提出来下一步要重点考核混动模式下的油耗,要真正检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合动力系统的技术水平,我们相应地提出了这样一些油耗指标的要求。对于电机,还是要提升比功率和比扭矩,对于电机的控制器要提升功率的密度。对于电池,我们有专门的电池的技术路线图的专题组,我们现在提的目标是到2020年单体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2025年达到400瓦时/公斤,到2030年达到500瓦时/公斤。我们目前的最好水平是180瓦时/公斤,到2020年要达到300瓦时/公斤,这个挑战非常大。对于成本,单体成本到2020年要降到1元/瓦时,系统的成本要降到1.3元/瓦时,2025年单体的成本要降到0.8元/瓦时,系统的成本要降到1元/瓦时。到2030年,单体的成本要降到0.6元/瓦时,系统的成本要降到0.8元/瓦时。成本要逐渐降低。燃料电池除了车之外,氢能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到2030年基本上是采取了大规模的集中制氢和分布式制氢并行的技术方案。在2025年之前,大规模的集中制氢主要是焦煤气和驰放气这种技术方案制氢,2025年之后是大型煤制氢。对于分布式制氢,逐渐会引入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制氢。对于燃料电池整车的目标,从发动机来讲还是要提升功率的水平,轿车和客车都是逐渐提高。寿命方面,要从目前轿车和客车分别3000小时、5000小时要提高到5000-10000小时(2020年)。成本要有显著的下降。燃料电池方面需要做的工作,从材料、部件、发动机、动力系统到整车、氢能的利用,包括到规模化的示范,都需要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往前推进。

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有电子版的吗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使用成本低。百公里耗电量的价格是8元左右,跟1升燃油的价格差不多。
2、没有限号。在大城市中普遍限号,新能源没有这个烦恼。
3、行驶稳定,没有换挡冲击。 新能源的变速箱多数是单速变速箱,没有换挡冲击。
4、更加环保。为环保事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3、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哪里有所进步

发动机
好的自有品牌发动机热效率已经达到36%以上(数据来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P11),国产柴油机装备车型基本满足第三阶段油耗法则(2015年末<6.9L/百公里,逐年加严)。国产应用比例不断提高的技术有可变气门正时、涡轮增压和缸内直喷技术。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根据发动机的运行情况,调整进气(排气)的量,和气门开合时间,角度。使进入的空气量达到最佳,提高燃烧效率。
涡轮增压技术:利用内燃机运作转产生的废气驱动空气压缩机,提高发动机进气量,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让车子更有劲。
缸内直喷技术:即燃料分层喷射技术,将燃油由喷嘴直接喷入缸内。该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汽油机热效率与降低汽油机排放。
变速
自动变速器一直是国产零部件的短板,但近年来有一定突破。国产手动变速器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多档AT实现小批量应用,CVT自主化能力初步形成,多档DCT技术正在研发攻关。
AT:automatic transmission,自动变速器。装有自动变速器的汽车能根据路面状况自动变速变矩,驾驶者可以全神贯注地注视路面交通而不会被换挡搞得手忙脚乱。
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无级变速器。自动变速器(AT)的一种,它的变速比不是间断的点,而是一系列连续的值,从而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性、动力性和驾驶平顺性,而且降低了排放和成本。
DCT:Dual Clutch Transmission,双离合变速器。自动变速箱结构对动力方面的损失较大,发动机有相当一部分的动力在变速箱的动力传递过程中被吞噬掉了。与手动变速箱相比,自动变速箱在损失动力的同时也会相应的增加油耗。DCT使得手动变速箱具备自动性能,同时大大改善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动力电池

国内磷酸铁锂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40Wh/kg,接近国际水平。镍钴锰三元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在130-220Wh/kg之间,而全球最好的松下镍钴铝三元电池单体能量密度300Wh/kg。快充电池已经实现示范应用,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已经实现国产化。
驱动电机
自主研发的电机已经实现和整车的产业化配套。电机峰值功率达到2.8-3.0kw/kg。规格化驱动电机和控制系统已经具备 量产能力,并有个别产品出口国外。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基本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平台。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炭纸、膜电极和双极板的关键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百辆级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平台和整车生产能力 。完成世界首例客车用氢电系统台车碰撞试验。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它不仅具有阻隔作用,还具有传导质子的作用。
双极板:燃料电池的另一个核心部件,由极板和流场组成。双极板应是电、热的良导体,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很好的阻气性能,较低密度,耐腐蚀性好等特点,其性能决定了燃料电池堆体积比功率和质量比功率。
轻量化
高强度钢、轻质合金、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已经实现应用并逐渐扩大比例。高强度钢使用量达到整车质量的50%左右,铝合金使用量达到6-10%,镁合金开始应用。作为轻量化材料基础的激光焊接技术、内高压成型技术、超高强度热冲压成型技术有一定的推广。
高强度钢:要多强才能叫高强度甚至超高强度钢并无统一定义,一般来说,屈服强度>210MPa的叫做高强度钢,屈服强度>550MPa的叫做超高强度钢。
轻质合金:主要指钛合金、镁合金和铝合金。在汽车行业主要是镁、铝合金。
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微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http://www.okeycar.com/
内高压成型技术:利用液体作为成形介质,通过控制内压力和材料流动来达到成形中空零件目的的材料成形工艺。
热冲压成型技术:先将胚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用冲压机在相应的模具内进行冲压,以得到所需外形的一种材料成型方法概念热冲压成形技术。

4、新能源汽车距2020年目标还有多远

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年。
“在这5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显着成效,凝聚了多方共识、聚集了各方资源,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近日,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蓝皮书》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处长吴卫如是说。
作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更是提议,有必要将2017年作为时间节点,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阶段性评估。
筛选出《规划》的具体目标一一作考。不过,作为指导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规划》的内容丰富而详实,难以简单概括或盖棺定论,因为,此次梳理内容指向的是《规划》中提出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保有量

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成效:有序递增

解读:对于2015年产销量50万辆的目标,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销量达到30.7万辆;2014年和2013年这一数据分别是7.5万辆和1.76万辆。2013年~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销售39.96万辆。再加上“十城千辆”阶段的示范推广,距离50万辆的目标不足10万辆,目标完成度超过80%。

而后两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序递增。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2万辆和25.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2%和21.5%。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3万辆和2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8%和33.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为4.9万辆和4.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8.8%和12.8%。中汽协预计,今年完成70万~80万辆的目标问题不大。对于2020年200万辆的目标,多数业内专家都抱有很大信心。500万辆的累计产销量似乎也并不困难。

关键词 充电设施
目标: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
成效:全面开花
解读:充电基础设施跟不上一直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障碍。不过,近几年,随着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花,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18.1万个。其中,城际高速快充站已形成“六纵六横两环”格局。去年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区域完成充电1.45万车次,充电量达12.3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15%。在私人充电桩领域,居民专用充电桩的建设矛盾有所缓解,整车销售企业配送专用桩的安装比例已达87.7%,较去年中期提升约10个百分点。
重点区域方面,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北京市推广新能源汽车数量为13.54万辆,与之相配套的充电桩建设数量为9.23万个。北京已经基本形成六环范围内半径5公里的公共充电圈。

18万公共桩、87%的专用桩安装比例、重点区域5公里充电半径,这些数字有力证明“车桩规模基本匹配,重点区域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基本满足需求”的目标基本实现,扣除实际应用中的便利性和经济性问题,95%的完成度算得上一个客观评价。不过,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建桩热和用桩冷并存,据了解,我国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城市中心区的充电桩几乎24小时不停充电,但位置偏僻的充电桩却几乎闲置,且闲置的充电桩数量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关键词 动力电池
目标:到2015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Wh/kg以上,成本降至2元/Wh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Wh/kg以上,成本降至1.5元/Wh以下。
成效:任重道远
解读:关于动力电池,《规划》中的目标已经相对保守,2016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公布的一些指标对动力电池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路线图》提出,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50Wh/kg,系统比能量达到250Wh/kg,单体能量密度达到650Wh/L,系统能量密度达到320Wh/L,满足300km以上纯电动汽车应用需求,电池系统成本降至1元/Wh;到2020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200Wh/kg,系统比能量达到120Wh/kg,单体能量密度达到400Wh/L,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40Wh/L,电池系统成本降至1.5元/Wh。

7月初,中汽协副秘书长许艳华表示,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可以达到100~350Wh/kg。科技部部长万钢也曾公开表示,每隔四年左右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的能力密度可以提高一倍左右,成本可以降低50%左右。记者从市场实际运行情况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00Wh/kg左右,电池包120Wh/kg左右;电池包成本在1.5~1.8元/Wh,电池单体的成本在1元/Wh以下,基本完成了《规划》中提到的2015年目标。但这一目标并非2015年实现,而是滞后了1~2年的时间。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要达到《路线图》所提出的2020年目标,似乎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 电驱动系统

目标:2015年目标为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kW/kg,成本降至200元/kW。2020年目标为驱动电机平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效:从有到优

解读:近年来,我国驱动电机产业保持了产销规模的持续增长,新兴企业、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出现。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蓝皮书》称,我国驱动电机及电机控制器的集成度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指标逐步接近2020年发展目标。我国乘用车驱动电机产品功率密度已经达到3.3~3.6kW/kg,最高转速提高至12800rpm以上;商用车驱动电机转矩密度达到18N·m/kg以上,最高转速达到3500rpm以上;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达到12kW/L以上,控制器效率达到98%以上。总体而言,我国乘用车驱动电机技术指标继续保持国际先进,商用车驱动电机技术指标保持国际领先,电机控制器指标正在迅速赶超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关键词 燃料电池汽车

目标: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成效:黯然失色

解读:燃料电池技术方面,日本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丰田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已经量产并上市,在美国、日本其售价相当于一辆B级车的价格。在我国,与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显然处于边缘地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还没有量产产品,个别企业样车的造价更是高出丰田量产车多倍。氢燃料商用车已经有示范应用,但在产品性能和售价方面仍有差距。2016年,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张存满曾表示,中国氢燃料汽车技术落后国外发达国家5~10年。

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意义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2-2020年。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坚持统筹兼顾,在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促进汽车产业技术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创新发展,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产业培育期,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引导市场消费。进入产业成熟期后,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促进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利用,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

7、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方向,请详细介绍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工信部获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已经进入部委会签阶段,会签完毕后将上报国务院。据了解,在产业路线图的设计方面,《规划》明确界定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新能源车范畴,并将纯电动汽车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对其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据悉,最终版本的《规划》明确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国家将继续执行相关补贴政策,同时加强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未来将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发。

“我们和财政部等几部委经过几个月的协商,将讨论稿中一些存在争议的内容进行了修改,现在写入的从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入手的一系列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等都是最后商议的结果。”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说:“我们把有能力做的,能写的都写进去了。我们希望既要积极引导地方和社会投资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又要防止一哄而起。”

长期以来,对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选择时序上就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认为应该先发展最成熟的混合动力车,再到纯电动,最后是燃料电池;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直接从纯电动车开始发展,再到燃料电池;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应该直接发展燃料电池。

到底选择哪条路线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这一块大“蛋糕”的分配。张相木在接受专访时详细谈了选择技术路线的原则:“在选择技术路线时,首先要明确的前提是我们的目的是要搞技术突破还是产业化?既然是以产业化为目标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氢燃料电池一定是最后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一是制氢成本太高,二是安全性还需考核,存在不确定性。”

据了解,在《规划》中,新能源车的范围得到了清晰的界定,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并不属于新能源车的范畴。而在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车中,“基于目前世界各国纯电动车的水平都差不多,如果集中力量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取得突破,形成新兴产业。尤其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从2009年的6280多万辆跃升到2020年的2亿辆,未来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交通压力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纯电动车不仅是从节能角度考虑,更是从替代能源的角度考虑。这是一个战略层面的大事。”张相木说,“另外,插电式混合动力实际上都得有两套设备,在有电机电控这套系统的基础上,要么多一套燃油发动设备,要么多一套燃油发电设备,所以从以后都实现了产业化的角度比较,成本并不占优势。当然,目前插电式混合动力产业化实现起来最容易,可作为过渡。”

另外,在众多动力电池的选择方面,不少机构都看好锂电池。对此,张相木说:“锂电池的确是目前最好的。但技术的事不能说得太绝对,我们并不强行规定一定要是锂电池,但我们对指标水平做出了规定,只要能达到要求的先进的动力电池就可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电池技术决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尽管目前中国电池指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电池能量密度高达每公斤120瓦时,但锂离子动力电池理论值为每公斤600瓦时。未来需要实现材料领域的突破,才有望达到这一理论目标。

8、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1.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
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2.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研究,开发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支持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技术研究。
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既要利用好现有产业基础,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规划引导,以提高发展效率。
1.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产业政策要求,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2.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3.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鼓励有关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聚集要求、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3家骨干企业,支持发展整车企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
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综合采用标准约束、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
1.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在大中型城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重点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城市集中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充电设施,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继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动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
2.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建立完善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促进混合动力等各类先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推广普及节能汽车。出台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为基础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2012年开始逐步对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国产、进口汽车实施燃料消耗量管理,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2016至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
3.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减少车用燃油消耗的必要补充。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探索其他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应用途径,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
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完善的充电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加强技术开发,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制定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各类适用技术发展,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初期,重点在试点城市建设充电设施。试点城市应按集约化利用土地、标准化施工建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适度超前建设,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通过总结试点经验,确定符合区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
2.开展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充电设施接网、监控、计量、计费设备和技术,开展车网融合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储能单元与电网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的机制。
3.探索商业运营模式。试点城市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等设施。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建立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
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
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严格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再生利用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监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严防重金属污染。

9、汽车新能源与节能原理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原理
首先为什么要搞新能源汽车?从汽车的出现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汽车的出现是改变了世界。我记得在美国工程院2000年出的一本书,就是回顾20世纪工程技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汽车排在第一,因为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美国有一个统计,1901年,没有普及汽车的时候,一个美国人从出生到死,生活的圈子很小。但是现在汽车得到广泛的普及,这种现象绝对改变了许多。你看慈禧太后从北京到西安走多长时间,现在从北京到西安多长时间。所以,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的衣食住行。
但是汽车的出现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能源问题、环保问题以及安全问题,都是与汽车发展紧密相连的。如能源的问题汽车主要靠汽油和柴油,他们所出现问题,直接会影响汽车交通的正常运行;环保的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污染,污染有两种,一种是温室效应、一个是有毒的气体;还有就是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安全的问题。汽车能不能可持续,是一个问号,我们今天享受的这一切,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汽油几十年以后就没有了,现在我们的油价不断地升高,根据统计,我们的油是从黄色区域走向红色区域,黄色和红色的分别是供求关系,到红色区域以后,供求关系跟不上,油价会继续上升。
.....(详见下面的网页)。。。。希望能够在阅读中找到你的问题!

10、《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否达到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与支持下,我国各地有关节能与新能源车的产品研发及示范推广可谓风起云涌。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1.75万辆,其中纯电动14243辆,插电式混合动力3290辆;新能源汽车销售1.76万辆,其中纯电动销售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销售3038辆;2014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一年,全年共完成新能源汽车生产78499辆,销售74763辆,比上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28万辆,同比增长2倍。前瞻网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报告分析认为,中国2015年实现2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然无忧,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走高,将带来包括整车、充电桩、锂电池上下游等在内的诸多细分产业站上“风口”。

前瞻网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报告分析指出,以最上游的锂矿产业为例,从需求端来看,锂的需求在消费类电子和传统工业方面已趋于稳定,主要增长点就在新能源汽车,预计2015年全球锂消耗量将在3.6万吨以上;从供应端来看,目前全球锂供应端产能扩张严重不达预期,2015-2016年上游锂资源企业产能释放概率较小。因此,具备优质上游资源优势的企业以及锂产业链深加工业龙头企业将率先受益。


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