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汽车充电一次多少钱?
车主您好,新能源汽车充一次电:每度电是一元,停车费,快充比较省停车费。总的来说也不便宜,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2、那些买了新能源车的人 这些钱你省下了吗?
新能源最近可谓是风生水起,有了4月份的补贴延续政策之后,这个看起来好像“奄奄一息”的行业,又能够支棱起来了。而买新能源的人,还不是因为各种政策之下的车款便宜,用车便宜,电费便宜。那么其实上,如果你真的买了一款新能源的车,你至少应该剩下这么多的钱,来算算账吧。
Ipad Pro+iphone X都是送的
现在市场指导价20万的新能源汽车一台。按照指导价格开具发票的话,应该按照车辆不含增值税的价格x车辆购置税税率=含增值税购车价/(1+增值税税率)x车辆购置税税率这个同时计算。那么要是按照这样算下来的话,这款车的购置附加税应该为20000/(1+13%)x10%=17670(元),但是如果你要是买了新能源的车,这笔钱你是妥妥的省下来了。
那么这笔钱能干点什么呢?买一个全新的ipad Pro是没有问题了,如果你不追求过新的手机更新换代,那么你还可以再买一个普通版本的苹果X。突然觉得还挺合适的呢。
一年可以给自己买个Gucci包
再来看看平时的油钱吧,虽然现在的油价有所下跌,但怎么这跑一百公里也需要大约9L油。按照现在的92号汽油价格5.61元/升计算的话,一年就算20000公里。那么综合算下来的话:20000/100x9=1800(升),总油费为1800x5.61=10098(元)。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新能源的车子,当然,这个也是需要充电的,除去一些有波峰价格和波谷价格的阶梯电价城市之外,普普通通的电费大约是0.6元/度。目前市场在售的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在400-500KM左右,取个中间值450km,一年20000公里的话就是充电45次。每次充电为70度电的话,就是3150度电,那么用0.6元/度的电价计算一下,需要花费1890元。
他们两个中间差的价格,足可以给自己在年底的时候买一个Gucci的小包了。
加速度起来自己都害怕
速度,速度,还是速度。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开的是车,还是一辆低空的飞机。什么推背感,什么超车转弯,什么秒天秒地秒空气,都必须在一台车上有所体现。所以那些挂着牛啊、虎啊、豹啊之类Logo的车子,车价都要贵到天上去了。且不说能不能受用于任何路面,单就说这价格,很多人就承受不起。
但是也喜欢这样的速度感怎么办?没事儿,一台电动车就可以满足你的需求。以前都说把乘客开晕车,现在这速度感把司机都开晕车了。随便一款新能源汽车,秒杀保时捷的帕纳梅拉,就跟玩儿似的。
你的嘴就是你出行的一切
以前出门你需要带着什么?检查好车钥匙,带好你的电话。现在出门,或许你就带着自己的嘴,就可以了。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上面,全都是可以用语音来控制的,比如“我热了”,车机智能就会为你调整好温度;比如“我饿了”,车机就会帮你导航到你想要用餐的地方;比如“下雨了”,车机就会自动关闭天窗。
出门也不用再担心没有带车钥匙,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指纹识别,都是轻松进入的,还有车载AI系统的不断更新,真是想要什么都没问题。
鬼扯:除了现在不能确定的续航里程之外,新能源车真的在稳步上涨。之前很多燃油车上无法实现的功能,在这里可以轻松拥有不说,还真得很省钱。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大概多少钱?
特斯拉30万左右,长安10万左右即可,品牌不同,价格不同。
电动汽车无内燃机汽车工作时产生的废气,不产生排气污染,对环境保护和空气的洁净是十分有益的,几乎是“零污染”。众所周知,内燃机汽车废气中的CO、HC及NOX、微粒、臭气等污染物形成酸雨酸雾及光化学烟雾。电动汽车无内燃机产生的噪声,电动机的噪声也较内燃机小。噪声对人的听觉、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免疫系统也是有危害的。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运行特性,更换站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和控制策略;电池梯次利用的筛选原则、成组方法和系统方案;更换站多用途变流装置;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示范工程。
4、新能源汽车一般多少钱一辆?
你好
新能源汽车分很多种品牌,分纯电动,混合动力等等,每个品牌根据型号以及动力情况,价格是不一样的 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的都有
5、奇瑞ep新能源汽车现在能卖多少钱啊?
还没上市呢,要到明年才能上市的。艾瑞泽7插电式混动版和艾瑞泽3电动版分别会在2016年和2017年上市。
插电式混动版保留了汽油版车型的外观设计,仅仅是部分细节有所调整。在动力部分,这款车搭载的是插电式混动系统,其百公里综合油耗为2.2L,纯电动工况下的续航里程为50公里。
奇瑞艾瑞泽3电动版的外观、内饰与汽油版车型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只是在车身尾部贴了“EV”标识,表明它是电动车的真实身份。另外,它在车身侧面增加了一个充电插口。根据之前的报道,该车在ECO节能模式下的最大续航里程在300km以上,非节能模式下最大行驶里程则为260km左右。由于其要到2017年才能推出,不排除其设计以及动力发生改变的可能。
6、新能源汽车销售行业薪资待遇怎么样?
汽车销售薪资是不稳定的,看业绩来。一般来说在6-8k左右。
7、新能源汽车到底有多少真正卖到了私人用户手中?
11月后,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同比增幅仅剩下1.3%,全年销量预计在110万辆上下,距离2020年完成200万辆年销量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显然,在私人市场拓展阻力较大的情况下,多层次、多渠道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保住销量重要的手段。销量结构的悄然改变,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究竟是良药还是鸩毒?
如果按照2017年和2018年的惯例,新能源汽车市场会在下半年发力冲刺。但是2019年中补贴政策的大幅退坡,让新能源汽车市场在6月达到顶峰后陡然下滑,今年7-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同比下滑31.88%。
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出现大幅下滑时,某些车型却走出了一条与整体趋势截然相反的路线,比如下半年持续增长的广汽新能源Aion S。但这恰恰是当下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渠道与结构改变的一个典型案例——新能源汽车究竟在卖给谁?
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比例有多少?
这是一个从国家开始实行新能源汽车推广鼓励政策开始时,就在被不断讨论的话题。当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使用尚不成熟,消费者接受程度较低的初期,率先通过公务采购、出租等公共领域推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线。
在公共领域的示范和新能源汽车技术、配套基础设施进步的刺激下,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逐渐提升。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18年,私人用户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占比达到72.9%。
但是,今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幅下滑,以及几则车企高管的表态,再次把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比例的问题推到了前台。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去除大客户、金融解决方案的部分,今年前9个月卖给真实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只有十几万辆。广州车展期间,上汽通用总经理王永清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这个数据到底有多少?我们不妨通过几个口径来进行判断。
根据保监会的交强险数据,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上险量为71.3万辆,其中37.1万辆上险量所有权为“个人”,占总量的52%。另外,除了19%的上险量所有权为“单位”外,还有29%为未知。
而在乘联会的数据中,今年1-11月纯电动乘用车非营业的比例为67%,是近四年来的最低值,意味着出租租赁等单位新能源乘用车采购占比在逐步提升。
不难看出,官方统计口径中,整体市场中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大约在50%-60%的水平。那么,如果再具体到家用消费最主流的细分市场——紧凑型轿车市场,情况是否会有变化?今年前11个月,三款本土品牌主流纯电动紧凑型轿车——广汽新能源Aion S、吉利几何A、比亚迪秦Pro EV的销量走势也许能说明问题。
6月后的补贴退坡,对几何A和秦Pro EV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Aion S却持续走高。今年6月上线运营的如祺出行——由广汽集团与腾讯、广州公交集团共同投资的出行平台规模采购是一大因素。
根据上险数的统计,自6月后,Aion S非个人所有权比例逐月上升,至10月后已经占比近八成。如果按照销售总量简单估算,Aion S每月实际销售给个人的数量基本也在1,000-2,000辆之间,与几何A、秦Pro EV基本相当。
细分市场的真实容量,可见一斑。
两手都要硬,还是抓住一个算一个?
以出行服务为代表的大客户订单,对新能源汽车销量都有过显著贡献,但毕竟这类大客户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一次性资源。曾经随着吉利布局出行领域,曹操出行在多个城市扩张,帝豪EV也曾交出月销近5,000辆的成绩,但随着布局城市的数量趋于饱和,帝豪EV的销量也滑落下来。
但即便是短期利益,但是对于体量尚小的新能源汽车而言仍然是“剧毒诱惑”。以广州为例,2018年起广州市各出租车企业更新或新增的出租车中,纯电动汽车比例不得低于80%,且逐年提高5个百分点。而截至2019年9月,广州市出租车共计22,442辆,其中纯电动出租车4,697辆,占比21%。显然,对于“本地企业”广汽而言,将最新纯电动产品Aion S推入出租车的采购清单中,是销量增长最快捷的方法。
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产品导向和服务导向。前者是主张向客户销售整车产品,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后者则是保证使用者的用车行为,帮助使用者到达目的地。
如果产品力能让用户充分感知新能源不可替代优势(如特斯拉),或者产品特别到足以让用户忽略新能源劣势(如宝骏E系列),都可以执行产品导向的模式。事实证明,不管是特斯拉还是宝骏E系列,几乎全部是面向私人销售领域。
反之,如果不能在产品力上做到优势或是特别,那么在当下燃油车绝对主导的时代,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走向服务导向几乎是必然选择。从今年1-10月的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可以看出,排名前六的城市全部为限购城市,占全国总上险量超过40%,全国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远未被激发,且排名第一的深圳,个人上险量占比仅为49%。
《童济仁汽车评论》在此前曾指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一定是从高低两头敲开市场大门,然后逐步向中间渗透,最大的主流家用市场,一定是最后才能被攻克。”但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主流产品,除去渐渐被淘汰的“骗补型”产品,恰恰多处于燃油车领域最坚固的中端市场,无法在产品力上满足中端消费需求,只能以出行市场打开销量,某种程度来说,是市场定位的错位。
写在最后
当下新能源汽车投放出行、租赁市场的比例偏高,这是客观事实,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无需为此辩解,因为这同样是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推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消费者先试先用并转换为购买行为的重要途径。但挑战是如何找到短期销量拉动和长期发展间的平衡,真正能从新能源汽车初期培育的“两极分化”消费者向最庞大的中间消费者渗透,打动预算有限但实际上最难伺候的十多万到二十多万元层级消费者。
不过,以当下主流纯电动车型的产品力来看,私人购买与企业采购平分秋色,甚至企业采购占比更高的现象,仍然将长期存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