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恒大造车押注的国能新能源,其目前新能源造车实力如何?
首款量产下线车的竞争压力
根据恒大方面介绍,国能93车型是一款基于萨博汽车凤凰E平台及萨博技术打造的纯电动车型。
萨博汽车是一家老牌瑞典汽车制造厂商。2012年6月,瑞典籍华人蒋大龙通过NEVS公司收购了萨博汽车拥有的9-3车型知识产权以及凤凰平台知识产权。国能新能源及相关公司即是NEVS公司在中国的主要研发、生产平台。
在恒大入主之前,国能新能源就已于2018年10月30日发布了其首款名为“NEVS 93”车型,并开始在京东预售。投中网发现,恒大宣布首次量产下线的“国能93”或正为当时国能新能源预售的“NEVS 93”车型。
投中网从一国能新能源工作人员口中获悉,此次恒大宣布量产下线的”国能93“即为去年在京东平台预定的“NEVS93”。在京东“NEVS国能汽车官方旗舰店”中,仅有一款名为“国能汽车93”进行“预约看车”,该车型宣传图和参数表均标注为“NEVS 93”。
在京东的预订页面中,对这款车型参数如是介绍:“永磁同步电机、宁德时代/三元锂离子电池、续航≥355公里……”
张翔告诉投中网,从披露的公开信息看,国能93车型是从原来的萨博燃油汽车9-3车型改装成了电动车,“这种技术手段是前两年自主品牌的技术路线,比如上汽550改成新能源。”他认为:“续航达到300多公里,已经很普遍甚至稍微落后,现在很多达到了400公里或以上。”
续航能力是新能源电动车的关键。售价33万~43万元的特斯拉Model 3(2019年款),其国产版续航里程为460公里,而进口的高性能版为595公里。售价36万~45万元的蔚来汽车的续航里程则在420公里~510公里。
“大部分消费者比较谨慎,不会轻易去买蔚来或其他新能源汽车。而且现在新能源补贴越来越少,300公里续航的车拿到市场去卖,估计卖一辆亏一辆。”张翔如此分析。
今年3月,国家对续航里程300-400公里的纯电动车补贴从2017年的4.4万元降至1.8万元。
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蔚来汽车,按照2018年的补贴政策,每一辆可获得6.75万元。但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18年平均售出的每一辆车亏损约80万元。而作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新能源车型,特斯拉Model3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卖出的每一辆车几乎都在亏损。去年“瑞银”报告称,特斯拉电池单位成本虽然已为最低,但基础型Model 3每卖出一台入门款,特斯拉就要亏损6000美元(约4.2万人民币)。
如此来看,今年6月宣布量产下线的国能93,在性能和未知的价格上,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
事实上,NEVS公司自2014年就开始计划萨博9-3为基础生产电动车。2017年12月,国能新能源称,相关车型将于2018年6月正式量产下线。 而直到2018年年底,国能新能源获得工信部发放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生产资质。这意味着,此时其真正获得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的资格。
2、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能力
新能源汽车类型
一、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就是在纯电动汽车上加装一套内燃机,其目的是减少汽车的污染,提高纯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
二、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
三、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动汽车的一种,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的。
四、生物能源汽车
生物燃料是指通过生物资源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可以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 生产的主要材料来自自然,当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是通过农作物大豆、玉米等生产的乙醇。其他还有清洁柴油轿车、燃气轿车等。
3、工信部:设计可与制造脱离、取消“双资质”把新能源汽车交给市场
4月7日,工信部组织起草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简称《管理规定》)。
《管理规定》涉及的修改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等。
工信部表示,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为更好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对《准入规定》部分条款进行修改。
业内专家指出,《管理规定》的主要目的为降低准入门槛、提升验证门槛,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化发展。
设计与制造脱离 把新能源汽车交给市场
从《管理规定》看,内容上的变化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松绑”。
首先,《管理规定》删除了此前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设计能力开发要求”,一方面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看来,删除“设计能力开发要求”不是放开准入门槛,而是政府减少准入管理的内容,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下一步发展要更多的交给市场。
那么,删除“设计能力开发要求”是不是意味着,企业的设计能力不重要?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主要的责任是生产,销售和维护产品的品质,因此新能源车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应该说是与企业的生产制造相可以相脱离的,也就是目前来说很多集团都是集团有设计能力,然后把产品给下属的企业去生产,这些生产企业没必要有新能源设计能力。
“未来其他国外汽车集团可能在中国设立新能源车生产企业,导入外国外产品,要适应未来这种趋势的变化,确保我们的规则,让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参与中国的市场竞争。”崔东树指出。
其次,《管理规定》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按照此前的规定(工信部39号令)要求,对于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再次生产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如果不能达到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企业将无法申报产品。
此次的调整让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比传统机动车生产(12个月)有了更长期限的管理,被业内认为与疫情带来的冲击存在一定关系。
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1万辆,同比下降了77.7%,环比1月下降了70%;而1-2月的累计销量,为5.2万辆,同比下降了64%,这是继新能源市场2019年出现产、销双下滑(分别同比下降2.20%、3.98%)之后跌幅进一步扩大。《管理规定》的本次调整,将为处于困难中的新能源生产企业提供更多的恢复机会。
“双资质”取消 考核从生产转为消费
《管理规定》的一项重大变化,即取消之前新能源产业准入的“双资质”。
所谓新能源汽车“双资质”,就是自201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准入规定》,与国家发改委2015年6月6日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此前,新能源汽车“双资质”极难获得,这也是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选择代工的原因之一,更是博郡汽车收购一汽夏利、拜腾汽车收购一汽华利的重要因素。
车图腾了解到,此前的2019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新版《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取代了2015年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因此由事前审批过渡到备案管理。
本次《管理规定》删除了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这就意味着,“双资质”被取消。企业要拿到生产资质,只需由地方政府对资质进行核准,而后将这一信息报给国家发改委备案,而审批上只需满足工信部拟新修订的《管理规定》。
“有些汽车拿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助‘资质’四处找投资,很多有能力、想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直言,“双资质”只是部分车企融资的敲门砖。
从知豆汽车、长江汽车、前途汽车等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双资质”并不能成为他们的护身符,除资质外,资金、技术、人才储备才是影响新能源汽车项目进展的关键。
业内专家指出,从新能源发展来看,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调控重点正从生产端转移到消费和产品上,更符合市场化要求。对于企业而言,《管理规定》的此次调整有利于公平考核,重心转移后对企业的产品和研发能力是长期的考核,而不只是准入制度的细致规定。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管理规定》发布的同一天,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主持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咨询委员会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规划》主要内容已达成共识,将尽快推动发布实施。
此前的2019年12月,《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提到:力争经过15年持续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等。
辛国斌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叠加疫情及全球石油价格下跌影响,市场下行压力加大。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完善支持政策,积极稳定和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坚定不移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我国当前和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落地后将为今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长期利好新能源汽车产业。
?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为什么一些新能源车企有资质却不造车的?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造车资质很少,但造车新势力还是在不断的进入这个市场,这也催生了新的造车方式:代工或合资。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能早日造车,早日量产。但更令人疑惑的另一种情况却是:拿到造车资质的企业,直到现在还未能有所动作,甚至比代工造车的企业进度还缓慢。其实,国家早有规定,在下发造车资质后,如果因产能不达标等问题没有达到申报标准,那么生产资质将被收回。对于传统车企来说,造车不是难事,产能的目标很容易达到,但是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这却是最难的一部分。
在获得造车资质中的企业中长江汽车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在第二顺位拿到造车资质后,频繁出现“停工”“欠薪”“无法造车”等消息,一度成为骗资质的造车企业。
前路茫茫无绝期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最早的一批“领路人”,知豆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短小的车身上却能改变用户的日常交通出行,并且还带有新能源的光环,让知豆成为市场中的一抹新鲜色。
“资金”>“资质”
敏安汽车成立于2015年,位于江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资金为1.3亿美元,主要股东分别来自台湾、大陆、香港,包括展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淮安开发控股有限公司和实益(中国)有限公司,三者分别持股20.25%、20.25%和59.51%。其中,淮安开发控股公司为国资背景,展图是台湾敏实集团全资子公司,而实益则是敏实集团董事局主席秦荣华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因此,敏安汽车的实际控制人是秦荣华。
5、恒大又在买,到底是想造新能源车,还是在"圈地"?
恒大在近段时间可谓是动作频频,为了进入新能源车市场,恒大可谓是拿出了做房地产的底气,没有技术!买!没有工厂?买!没有品牌?买!对于恒大来说,似乎什么都可以买的来,但是恒大的第一款新能源产品竟然是复苏萨博9-3
使用易车APP
随时随地了解汽车信息,这有点让我们很摸不着头脑,虽然萨博的口碑十分不错,在国内也有不少萨博的车迷,但是将萨博改成电动就完全失去了本味,恒大难道就这点实力吗?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当年的萨博9-3看点十足,在整车的安全性上,萨博9-3也是做到了极致,正如Top Gear中大猩猩所说的那样,在车祸发生之前,没有人知道萨博贵在哪,而国能作为萨博实打实的继任者,在这些年并未以萨博产品为基础正向研发,但是国能手里可是实打实的攥着萨博的技术,而恒大找上国能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比起创立一个新企业来说,恒大想要造车肯定不如直接收购国能,国能有着新能源造车资质,工厂、产品也都有着明确的布局,对于恒大来说国能绝对算是不二之选,毕竟国能手里的萨博技术也不容小视,但是国能93的出现并不符合常理,首先说萨博的外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其次对于萨博粉丝来说也定不会买一台"电动萨博",况且国能93实力并不算出色,而且这个内饰更是令人丝毫提不起兴趣。
对于恒大来说,任何问题似乎都并不能称为问题,在近日恒大新能源旗下的俊江新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和金浩生活服务(江苏)有限公司拿下了两块住宅用地和一块工业用地,两家公司均为恒大国能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1.38亿买工业用地不难理解,但是7.04亿买两块住宅用地是闹哪样?这其中又是否和房地产有什么关系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块住宅用地和恒大新能源的部署并无太大关系。
6、手握造车资质却不造车,这些新兴车企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从2015年算起,新兴的造车势力保守估计也有了几十家,彼时汽车市场仍处在正增长阶段,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依然很大,资本市场上的各路财神也敢于在看到PPT后就砸钱……不过随着造车资质的停止审批,我国手握新能源造车资质的车企数量定格在18家,即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康迪电动、江苏国新新能源和山东国金汽车。
如果说2015年是造车新势力的元年,那么2018年可以算是造车新势力们的洗牌元年,量产交付已经成为这些车企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能完成量产交付,即算是迈过了造车的第一道门槛;而如果无法完成量产交付,则很有可能因此而前功尽弃。与一些寻求传统车企代工、重金收购生产资质的造车新势力相比,手握新能源生产资质的18家车企显然具有优势,但颇为诡异的是,这18家车企中,有些新兴车企造了几十辆车后便再无下文,有些新兴车企更是一辆车也没造出来。
2013年,李嘉诚“加持”的五龙电动车出资51亿对原长江汽车进行重组,并将其更名为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2016年,长江汽车拿到生产资质。成立3年便拿到“准生证”,这样的速度令人羡慕。不过根据交强险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长江汽车旗下的逸酷仅有13辆的上牌数, 且注册地都在杭州,其中意味不言自明。目前,长江汽车被爆出欠薪、拖欠供应商货款等诸多问题,而投资方五龙电动车的业绩也好不到哪去。据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2017年间,五龙电动车持续亏损,其中2017年亏损22.3亿港元,2018年亏损20亿港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五龙电动车2018年财报显示,五龙集团依计划将业务重心从中国市场转至海外市场,换句话说,长江汽车很有可能在投资方亏损的局面下被放弃。
投资方放弃长江汽车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另一家造成新势力零跑汽车恰好就是长江汽车代工生产的,在没有生产资质但又想造车、卖车的矛盾之下,零跑汽车的这一波操作可谓是令人窒息。一旦长江汽车走向破产的边缘,零跑汽车又该怎么应对?继续寻找代工商还是出资收购长江汽车?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7、造车新势力无一进前十 2019年新能源市场仍是传统车企的天下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里,中国车市意料之中的出现了再度下滑,狭义乘用车全年批发量同比下降9.3%,最终定格在2110.3万辆。其中轿车、SUV、MPV三大细分市场在向上突破中接连受阻,唯一增长的也仅剩下新能源狭义乘用车市场。那么在此背景下,哪些新能源车在过去一年表现不错呢?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13万辆,同比下降17.9%,环比增长82.3%;最终全年累计销量102.4万辆,同比微增3.9%,仍处于增长通道。但先别高兴太早,要知道3.9%的增长速率相比2018年的88.9%已经出现了明显放缓,更何况算上商用车后,整体新能源市场已经出现了十年来首次下滑。这其中除了车市寒冬的作用外,新能源补贴退坡也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全年的新能源狭义乘用车榜单中,自主品牌毫无意外的包揽了前10名,这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北汽EU系列、比亚迪元EV等车型。但值得注意的是,榜单中只有三款车型出现在了2018年的前10名,可见新能源市场新品推出的速度之快。
北汽EU系列全面爆发
作为北汽新能源的转型之作,EU系列从发布之初就备受关注,在经历了2018年后半程的产能爬坡后,该系列车型也凭借着性价比以及不错的续航成绩,在2019年顺利取代了EC系列并迎来真正爆发。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北汽新能源EU系列车型从6月至12月一直占据着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月榜的首位,全年之中共有4个月销量破万,最终2019年销量为11.11万辆,实现了同比244.2%的增长。根据布局来看,EU5车型承担了EU系列冲击销量的角色,而北汽新能源也给了其很大支持,除了优惠逐渐增大外,还在不断推出续航更长、配置更高的版本,于9月上市的EU5 R600车型就是很好的例子。
除此以外,北汽新能源也在品牌向上突破的路上不断前行,全新推出的EU7系列正是担当这一重任的车型。作为品牌首款纯电中级轿车,EU7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风格,整体视觉效果简洁大气。与此同时车型Logo也不再使用传统的“北”字标识,率先变更为更加国际化的BEIJING字样。最终结合EU7系列15万-20万元的售价区间,也与几何A、Aion S等车型形成了错位竞争。
比亚迪依然是最大赢家
在2018年的新能源狭义乘用车榜单中,比亚迪共拥有秦Pro DM、宋DM 1.5T、唐混动、元EV、e5五款车型上榜,着实是最大赢家,虽然2019年榜单的前10名中这一数据减少到三款,但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纯电动车型的数量并没有减少,这也反映出了新能源市场中纯电动车逐渐变为主力。
以比亚迪表现最好的元EV车型为例,其从2018年榜单中的第9名,上升至了2019年度的第2名,销量也从3.39万辆提高到6.16万辆,同比增长81.5%。而之所以能够出现跑赢大盘的涨幅,与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产品品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悉,这款基于纯电e平台正向研发的小型SUV在2019年3月迎来更新后,续航里程得到了明显提升,综合工况下续航里程升至410公里,再与其补贴后8.99万-13.99万元的售价相结合,最终以性价比优势实现增长。
广汽新能源崭露头角
在Aion S推出之前,广汽新能源仅有GE3一款纯电车型打天下,虽然在初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长期以来难免会给消费者带来选择较少的印象,因此后期销量疲软也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2019年4月,广汽新能源Aion S在万众期待下正式上市,随后新车销量也不负众望的逐渐水涨船高,从2019年5月的1000多辆,上升到了12月的8460辆,最终单月排名第五。在广汽新能源身上,买车君似乎没有看到价格因素对自主品牌的影响。的确,如果把Logo挡住,很多人可能都不会认为Aion S是一款自主品牌车型,而这种前卫的设计与最高500多公里的续航成绩,也着实受到了购买新能源车中主力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Aion S的热销也给广汽新能源Aion品牌旗下的第二款产品—Aion LX打了一针强心剂,从650公里的综合工况续航成绩、3.9秒的百公里加速、补贴后24.96万-34.96万元售价就能看出广汽新能源Aion品牌向上的决心,而Aion LX能有多大几率复制Aion S的成功?其销量又是否会因Aion S续航里程遭车主投诉事件产生不利影响?还需2020年的新能源市场给出答案。
买车君说:
2019年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是动荡的一年,在经历了补贴大幅退坡后,新能源车销量连续6个月出现同比下滑,令整体销量增长遭受重创。但好在国家政策的大方向仍在支持着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2020年不会出现大幅退坡”这句话也给寒冬中的新能源车企带来了一丝温暖。买车君认为,即便如此厂商们也要打起万分精神,毕竟国产Model 3与一大波合资品牌纯电车型已经到来,今年市场中的厮杀将更加激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新建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应具备什么条件
一般来讲PEST四方面吧
P 政治 包括政策 制度设计对产业的支持等
E 经济 产业配套程度 资本关注程度等
S 社会 人员、交通、文化等 包括意识层面对其接受程度等
T 技术 生产的东西怎么样技术最关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