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汽车故障的一二三四级分别有那些
新能源汽车有哪些类型,都有什么特点?新能源汽车目前只有两类:纯电EV、插电混动PHEV,这两种车型都有很鲜明的特点。
纯电动EV
顾名思义就是只能用电驱动,动力系统包括一台或两台永磁同步电机以及电动车专用单速或双速变速箱,车身结构大致与燃油车无异。电动汽车的特点是静音、动力强、舒适性好、续航短,这四点基本涵盖了这种车型的优缺点。纯电车型有些还要配备一个外置扬声器,模拟燃油车声音用来提醒安全,电机驱动不会有内燃机的抖动和噪音;其次电机最大扭力是瞬间爆发,从踩下踏板到发力只要零点几秒,不用再像内燃机车一样吊转速发力。
不过不得不提纯电汽车的续航能力,目前一线品牌的纯电车型续航也只是无限接近500公里,综合里程只有400+,充电即使用快充桩也要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充满,便利性大打折扣。
插电混动PHEV
这种车型是在燃油车的基础上加入了三电系统,可以单独用电火用油、也可以使用混动模式。主流车型续航能力一般在80~100公里,可以基本覆盖日常通勤范围,电池组充电方式与纯电汽车一致,220v民用电既可以满足输出;远途行驶可以选择用混动或者燃油驱动,没有里程焦虑。
以上是基本参数,插混车的主要特点还是性能强大,基本有超越同级车型两到三倍的动力,价格方面并没有贵很多。新能源汽车现有的就是这两种,EV适合作为家用第二辆通勤车、PHEV有全天候工作能力,也是目前替代燃油车的首选,供参考。
目前国家补贴已经大幅度降低,不是太好选择
2、上海一新能源车起火,现场触目惊心。
[汽车之家 新能源]? 近日,上海松江消防官方发布消息称,2020年07月27日10时13分,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淀浦河路399弄136号1楼停车库内有一辆新能源车发生火灾,市应急联动中心接报后立即派出指战员赴现场处置,及时扑灭火灾。目前,上海松江消防初步判断系车辆故障引发火灾,但具体原因及损失还在调查中。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汽车之家视频频道
『事故现场;来源于视频截图』
从新闻视频来看,事故车辆为奇瑞新能源eQ1;据周边居民介绍称,起初有人闻到烧焦的味道,邻居发现该车库门下有烟传出,随即车库里传来爆炸的声音;视频中的居民表示:“车库门下面有烟,后来就听到一声爆炸的声音,很快的”。
『事故现场;来源于视频截图』
从视频来看,该车疑似发生了“爆燃”,因为车库卷帘门、车库外的木头柱子、房屋玻璃均有不同程度受损。据物业工作人员介绍称,“当我们发现车库里冒烟后拨打了119火警电话,但打完119不到7分钟的时间,(车库门)就爆开了。”目前上海松江消防方面尚未给出事故起因,截至发稿,奇瑞新能源官方也尚未给出回复。(文/汽车之家 尤冬青)
3、各类电动汽车起火事件都有哪些?
各类电动汽车起火事件都有:
1、2017年6月11日凌晨3时左右,山东省日照市一辆特斯拉撞击护栏后发生火灾。
2、2019年4月21日晚8时许,上海徐汇区裕德路泰德花苑小区地下车库内,一辆特斯拉轿车突然冒出白烟。
3、2019年4月24日,武汉一辆比亚迪E5起火。
4、2019年5月16日和6月14日,蔚来ES8分别在上海、武汉市再次出现自燃事件。
(3)中诚新能源汽车事故扩展资料:
2019年8月18日,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5月以来,在发生起火事故的新能源汽车(已查明着火时的车辆状态)中,41%的车辆处在行驶状态、40%的车辆处在静置状态、19%的车辆处在充电状态。
《报告》显示,今年5月以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发现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79起,涉及车辆96辆。其中,47辆事故车辆接入国家监管平台,28起事故在发生前10天内国家监管平台已进行预警提醒。
79起安全事故中,65%的事故车辆为乘用车、28%的事故车辆为专用车、7%的事故车辆为客车。从动力电池类型看,86%的事故车辆使用三元锂离子电池、7%的事故车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7%的事故车辆电池类型不确定。
在已查明着火原因的车辆中,58%的车辆起火源于电池问题,19%的车辆起火源于碰撞问题,还有部分车辆的起火原因源于浸水、零部件故障、使用问题等原因。
4、新能源汽车撞这样还怎么弄回来,钣金的来回答一下,
做钣金还不如换壳了,这种严重状况,即使用钣金做好,也总是感觉不舒服。
5、洛阳中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怎么样?
<
6、为何新能源物流车是重大事故的主要源头?
2018年全国爆出多起新能源物流车自燃事件,其中深圳有一个月连续烧了4辆纯电动微面,导致电车司机以及深圳新能源物流车圈人心惶惶。
大家都知道2015-2016是新能源补贴高峰期,初期政策不严谨,补贴政策只专注于满足电池带电量、单位载质量能量消耗量(Ekg)等指标,就给予高额的补贴,2016年专用车电池容量每千瓦时补助1800元,新能源货车和专用车补贴上限为15万元,而对续航里程,能量密度等却没有严格规定和检查,这让车企看到了“机遇”导致很多车企没用心制造产品,仅仅是为了获得补贴而生产,还有很多企业是为了快速铺开市场,而大量制造生产。新能源专用车由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参与竞争企业数量较多,市场份额相对分散。据统计,2018年共有109个品牌有销量。
由于电池单体、BMS等方面的原因,一些车型的SOC显示不准确、续航不稳定,导致用户无法准确了解真实电量,而在实际使用中,物流车因载重质量大,电池掉电快,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运营能力下降。
还有某货运平台向媒体吐槽,其公司租赁了40多辆纯电动物流车,这些车出现过不能启动、后桥异响、充电故障、真空泵烧坏、车辆行驶中突然降速、空调制冷等问题,平均每月有2-3辆车躺在维修站。
为了遏制骗补,国家补贴对运营类车辆设置了3万公里的里程限制,后经调整,降至2万公里,这直接导致运营商有大量库存车没有消化出去,同时由于车辆还未运营无法拿到补贴致使资金流断裂。还有许多运营商在做租赁业务,大部分用的是存量车,新车市场也没有盘活。在小编的朋友圈就充斥着很多便宜二次销售的老旧车型。
7、新能源车自然事故频发,到底该谁来买单?
新能源自燃是有出现,但是说频发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因为目前新能源车自燃的事故案例远少于传统燃油车自燃,只是大家比较关心新能源车,所以它的自燃事故被人们重视,接着大家就会觉得这种事故频发了。
新能源自燃是有出现,但是说频发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因为目前新能源车自燃的事故案例远少于传统燃油车自燃,只是大家比较关心新能源车,所以它的自燃事故被人们重视,接着大家就会觉得这种事故频发了。
不过车子自燃对消费者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事故的成因。自燃事故的出现较多是因为厂家的问题。纯电动新能源车的使用主要依靠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而混动车型依靠的是三电系统以及发动机系统。虽然电池经常进行化学反应供电或蓄电,但它出现自然的概率并不大,因为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是由电池组构成的,它们各自独立且密封完整,只通过线路连接,除非发生严重碰撞否则很少出现。
电机则是和发动机大致相当,不过它比发动机更加安全,可燃物品少,放置的位置也安全许多。
电控(线路)才是事故发生的关键,电流的通过会让线路发热,若是线路设计,排布不合理,就会让那些过热的线路聚合在一起,产生过高的温度,更容易激发车子的自燃。
而除了厂家因素外,消费者的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一般厂家自己设计出来的车子都是固定好配置,线路的,不过消费者为了让车子也有较好的功能,所以请人加装了配置。只是目前的汽车维修市场鱼龙混杂,会有一些安装的失误(乱接飞线。加装功率过大的工具)这些都很容易让事故发生。
只是目前都还是厂家方面的问题多些,所以大家购要谨慎些才行。
8、2017新能源电动汽车出交通事故怎么判定
机动车负主要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明确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这里十分明确规定,交通事故在此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由于交通事故中最容易受损害的是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因此,按此规定,能充分保护在交通事故中弱者的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是对那种主张“撞了白撞”的有力回击。该法第76条还规定:“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这里虽有过错责任的体现,但从“减轻”一词来看,仍不失为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交通事故民事赔偿应当以适应无过错责任为主,过错责任为补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按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与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有责任,可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按各自过错的比例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