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发布时间:2020-10-14 01:24:18

1、谁会拿到新能源汽车最后8个生产资质

据中汽协常务副会长董扬介绍,新建立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商数量将控制在10个。目前北汽新能源、长江EV、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电动、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获得准入资质。换言之,新的生产资质仅剩最后2席啦。下面我们不妨猜一猜剩下的2个名额究竟落谁里手呢?
长安新能源

可能性指数:★★★★
吉利新能源

可能性指数:★★★★
万向汽车

可能性指数:★★★★
乐视汽车

可能性指数:★★★

2、想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需具备哪些条件

获得第三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是前途汽车的母公司长城华冠。长城华冠新能源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前途汽车(苏州)有限公司。前途汽车于2015年2月成立,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纯电动汽车。应该是今年2月吧,前途汽车生产基地奠基。现在又拿到了生产资质,可以说离量产上市更近一步了。

3、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是什么?怎么获得啊?

2015年6月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制定下发《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简称27号令)。除了以前的整车企业,想生产新能源车的新入行企业,需要通过27号令的审核。企业在满足27号令中的具体细则要求后,递交申请,审核通过后才可以生产纯电动乘用车。目前只有四家企业获得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北汽新能源、长江EV、长城华冠、奇瑞新能源。其中北汽和奇瑞是以其旗下新能源品牌申请,长江EV隶属五龙电动车集团,长城华冠是唯一一家非传统整车制造车企,之前主要提供汽车设计服务,现在推出的纯电动车品牌叫“前途汽车”。

4、为什么说新能源汽车“叫停”很有必要?

长江日报记者消息,近日,工信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并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规定》建立了“叫停”制度。明确了生产企业发现新能源汽车产品存在安全等严重问题的,应当立即停止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这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飞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这一产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刺激带动。但一些毫无制造经验的公司,或者一些原先生产农用车、低档车的公司也改做新能源汽车,出现大量鱼目混珠的情况。

不少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管控能力不足,产品安全隐患和风险也相应增加。2011年以来,我国发生了31起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其中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分别达到9起、8起,加强安全管理刻不容缓。从这方面来讲,建立新能源车“叫停”制度,强化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迫切需要。

如果新能源车安全事故频发,质量不高,那么市场的认可度不会高。2015年,新能源汽车品牌形象、质量和感知价值水平都低于燃油汽车,用户抱怨率达34.5%,是燃油汽车的2.4倍。民众的购买欲不高,使产销严重失衡,从而造成产能过剩和高库存等问题。工信部对新能源车建立“叫停制度”,对存有安全隐患的新能源车进行叫停,这种优胜劣汰是必然的选择。

日前,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明确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比2016年降低20%,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单车补贴额的50%,直至2020年补贴完全取消。随着补贴的逐渐减少直至取消新能源车企补助,使之前依靠补贴赚钱的企业已无钱可赚甚至还会出现严重亏损,从而更难保证产品质量。因而,建立新能源汽车“叫停制度”,可以更好地为新能源车质量把关。

我国一些行业喜欢盲目跟风,国家用补贴鼓励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没有错,但错在一些地方把国家的好政策理解错了。新能源车“叫停制度”,使一些管理不严,品牌形象不佳的新能源车企很难再有生存的空间了。

5、燃油车不再获批资质,辣么,新能源汽车产

不需要,传统车企本来就具有完整的整车生产资质,按照相关规定,只有单独成立了新能源项目公司的企业,才需要另外申请资质,比如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在众多传统车企中,比亚迪、力帆、长安、吉利等均在生产新能源汽车

6、工信部:设计可与制造脱离、取消“双资质”把新能源汽车交给市场

4月7日,工信部组织起草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简称《管理规定》)。

《管理规定》涉及的修改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等。

工信部表示,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为更好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对《准入规定》部分条款进行修改。

业内专家指出,《管理规定》的主要目的为降低准入门槛、提升验证门槛,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化发展。

设计与制造脱离 把新能源汽车交给市场

从《管理规定》看,内容上的变化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松绑”。

首先,《管理规定》删除了此前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设计能力开发要求”,一方面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看来,删除“设计能力开发要求”不是放开准入门槛,而是政府减少准入管理的内容,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下一步发展要更多的交给市场。

那么,删除“设计能力开发要求”是不是意味着,企业的设计能力不重要?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主要的责任是生产,销售和维护产品的品质,因此新能源车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应该说是与企业的生产制造相可以相脱离的,也就是目前来说很多集团都是集团有设计能力,然后把产品给下属的企业去生产,这些生产企业没必要有新能源设计能力。

“未来其他国外汽车集团可能在中国设立新能源车生产企业,导入外国外产品,要适应未来这种趋势的变化,确保我们的规则,让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参与中国的市场竞争。”崔东树指出。

其次,《管理规定》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按照此前的规定(工信部39号令)要求,对于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再次生产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如果不能达到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企业将无法申报产品。

此次的调整让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比传统机动车生产(12个月)有了更长期限的管理,被业内认为与疫情带来的冲击存在一定关系。

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1万辆,同比下降了77.7%,环比1月下降了70%;而1-2月的累计销量,为5.2万辆,同比下降了64%,这是继新能源市场2019年出现产、销双下滑(分别同比下降2.20%、3.98%)之后跌幅进一步扩大。《管理规定》的本次调整,将为处于困难中的新能源生产企业提供更多的恢复机会。

“双资质”取消 考核从生产转为消费

《管理规定》的一项重大变化,即取消之前新能源产业准入的“双资质”。

所谓新能源汽车“双资质”,就是自201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准入规定》,与国家发改委2015年6月6日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此前,新能源汽车“双资质”极难获得,这也是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选择代工的原因之一,更是博郡汽车收购一汽夏利、拜腾汽车收购一汽华利的重要因素。

车图腾了解到,此前的2019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新版《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取代了2015年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因此由事前审批过渡到备案管理。

本次《管理规定》删除了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这就意味着,“双资质”被取消。企业要拿到生产资质,只需由地方政府对资质进行核准,而后将这一信息报给国家发改委备案,而审批上只需满足工信部拟新修订的《管理规定》。

“有些汽车拿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助‘资质’四处找投资,很多有能力、想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直言,“双资质”只是部分车企融资的敲门砖。

从知豆汽车、长江汽车、前途汽车等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双资质”并不能成为他们的护身符,除资质外,资金、技术、人才储备才是影响新能源汽车项目进展的关键。

业内专家指出,从新能源发展来看,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调控重点正从生产端转移到消费和产品上,更符合市场化要求。对于企业而言,《管理规定》的此次调整有利于公平考核,重心转移后对企业的产品和研发能力是长期的考核,而不只是准入制度的细致规定。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管理规定》发布的同一天,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主持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咨询委员会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规划》主要内容已达成共识,将尽快推动发布实施。

此前的2019年12月,《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提到:力争经过15年持续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等。

辛国斌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叠加疫情及全球石油价格下跌影响,市场下行压力加大。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完善支持政策,积极稳定和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坚定不移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我国当前和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落地后将为今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长期利好新能源汽车产业。

?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为什么一些新能源车企有资质却不造车的?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造车资质很少,但造车新势力还是在不断的进入这个市场,这也催生了新的造车方式:代工或合资。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能早日造车,早日量产。但更令人疑惑的另一种情况却是:拿到造车资质的企业,直到现在还未能有所动作,甚至比代工造车的企业进度还缓慢。其实,国家早有规定,在下发造车资质后,如果因产能不达标等问题没有达到申报标准,那么生产资质将被收回。对于传统车企来说,造车不是难事,产能的目标很容易达到,但是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这却是最难的一部分。

在获得造车资质中的企业中长江汽车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在第二顺位拿到造车资质后,频繁出现“停工”“欠薪”“无法造车”等消息,一度成为骗资质的造车企业。


前路茫茫无绝期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最早的一批“领路人”,知豆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短小的车身上却能改变用户的日常交通出行,并且还带有新能源的光环,让知豆成为市场中的一抹新鲜色。

“资金”>“资质”

敏安汽车成立于2015年,位于江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资金为1.3亿美元,主要股东分别来自台湾、大陆、香港,包括展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淮安开发控股有限公司和实益(中国)有限公司,三者分别持股20.25%、20.25%和59.51%。其中,淮安开发控股公司为国资背景,展图是台湾敏实集团全资子公司,而实益则是敏实集团董事局主席秦荣华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因此,敏安汽车的实际控制人是秦荣华。

8、上海:2019年6月25日以后注册的新能源汽车无地补

3月27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2020年度《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车辆行驶证注册登记日期在管理系统申请确认日期之前,以及注册登记日期在2019年6月25日以后的车辆(燃料电池汽车除外),不予受理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申请。

 一、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及车型登记

 上海市经信委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受理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进口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设立或授权的销售公司提出的车型登记。上海市经信委依据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相关评估报告等材料进行审核登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车型登记情况。

 二、车辆产品信息确认凭证申请

 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须在车型登记完成后,通过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管理系统申请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品信息确认凭证。流程包括:审核购车资格及车辆信息、受理充电设施材料、发放确认凭证三个环节。

 (一)审核购车资格及车辆信息

 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收集汇总意向用户信息以及车辆生产合格证或货物进口证明书,并将上述信息上传至管理系统。

 上海市经信委汇总意向用户信息发送至市相关部门,进行信用记录、社会保险和机动车驾驶证等信息的核查。

 上海市经信委审核车辆生产合格证或货物进口证明书,通过管理系统将核查结果反馈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

 (二)受理充电设施材料

 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为意向用户建设一处符合相关技术和安全标准要求的自用或专用充电设施,并与意向用户共同签署上海市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安全承诺书,上传意向用户有效证件、承诺书、充电设施拟安装场址照片等材料至管理系统;单位用户购买两台及以上非营运新能源汽车的,另需提交法人单位批量购买新能源汽车申请报告;购买燃料电池汽车的,另需提交与符合安全生产监管、消防等法规要求的加氢站签订的供氢协议。

 (三)发放确认凭证

 市经济信息化委对销售车型、承诺情况、用户申请条件等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发放确认凭证,每车一张。

 单位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用于营运的,不再发放纸质确认凭证,凭本市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核发的营运额度批复证明办理车辆注册登记。

 三、充电设施核查

 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严格执行实施办法相关规定,切实加强销售及售后环节的管理,保证承诺书中的相关信息真实有效,并建立充电设施自查评估机制,每季度向市经济信息化委提交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自查反馈表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季度自查情况工作小结。

 上海市经信委依据承诺书、反馈表及工作小结等材料,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充电设施安装使用情况进行现场抽查。对未按相关规定落实充电设施、提供虚假信息以及引发严重负面影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其确认凭证核发及财政补助申请等相关工作,完成整改并经评估符合要求的,恢复相关政策支持;对未按承诺落实充电设施、提供虚假信息的个人或单位用户,撤销已核发的确认凭证,并将相关情况提供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进行记录。

 四、补助资金申请

 申请上海市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在管理系统内填报相关材料,并递交资金申请书面报告。

 车辆行驶证注册登记日期在管理系统申请确认日期之前,以及注册登记日期在2019年6月25日以后的车辆(燃料电池汽车除外),不予受理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申请。

 五、其他事项

 (一)个人或单位购买二手新能源汽车,需通过微信公众号“e起充”,提交相关信息进行信用记录、社会保险和机动车驾驶证等信息的核查,并提交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安装登记证明。经信委审核通过后,用户可登录“e起充”查询并下载确认凭证。

 (二)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自建有充换电设施,具备一定服务能力,并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经组织相关专家评估后,可提交相关用户服务协议作为充电设施材料。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可通过管理系统查询相关进程,并有义务向意向用户告知相关情况。

 (三)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以车辆行驶证注册登记日期为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与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