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中国引进新能源汽车的原因

中国引进新能源汽车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0-10-18 21:47:32

1、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汽车?

1、新能源汽车不要石油。

我国的石油主要是依靠进口中东国家的,我国开采的石油产量只有三分之一,明显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而石油主要都被用在汽车动力方面,为了减少石油进口量,缓解我国的经济压力,国家才注重电动车产业的发展。

2、技术

我国汽车产业的很多技术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等国家,发动机、变速器等都要依靠国外的技术专家。我国的电池产业发展非常好,能够在世界占有领先地位。所以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让我国不用再到国外购买大量的专利和零配件

3、环境问题。

因为汽车尾气排放量超标,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我国近几年着重强调要可持续发展,燃油汽车明显是与国情相违背,为了保护环境,不再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资源,更为了人民的健康,要少用燃油汽车,多用电动车或者电动汽车。

(1)中国引进新能源汽车的原因扩展资料:

电动汽车发展虽然不会对电网带来能量冲击,但是却会造成功率冲击。随着大量电动汽车接入电网进行充电,会增加电力负荷。

如果原来的用电负荷高峰期和电动汽车充电的电力负荷高峰期叠加,势必会导致电网用电负荷的峰谷差增加,电网调峰的难度加大,加重电网压力,进而大大降低电网安全性及可靠性。

此外,大量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将产生谐波污染、电压偏移、三相不平衡等电能质量问题,同时还会使变压器加快老化程度,降低使用寿命。

因此未来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必须加大对电动汽车充放电策略、充电设施规划、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等内容的研究投入,优化充放电策略,减少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影响;同时需建立分时充电电价,合理引导用户在低谷复合时充电,躲避电网高峰复合,减少电动汽车充电对系统的冲击影响。

2、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会成为国家以后的重点计划?

从国家能源战略上来讲:减少石油消耗,摆脱对石油的进口依赖 中国目前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并对石油、天然气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大,石油进口数量日益增长,但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和民生资源,此等重要作用的资源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是及其不划算而且危险的,

因此中国需要寻求其他“现行的”可替代能源方案,但是太阳能、氢燃料电池以及核动力等能源技术复杂,在短期内无法实行量产,电力能源作为当前可行的能源方案可一定程度的解决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车企重点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样的信息也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将会是未来的主力和努力的方向。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现实又是另一回事。购买新能源汽车,对于消费者看到目前的现状还是会望而却步的。如果这些方面的问题能够解决当然也会加速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发展。

1、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普遍不能满足人们的行驶需求。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都是在200公里左右,这意味着我们只能短途或者就是只能在市区代步。2、充电桩的普及问题。目前很多地方都没有充电装置,就算有它的收费也很高的。如果这样相信很多人宁愿选择燃油车。3、电池保养及更换费用过高。买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费用只要七八万,而换个电池组却要三四万,那么老百姓谁愿意买新能源汽车呢

3、为什么说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的战略

发展新能源车,除了因为新能源车本身更环保、动力等性能更优越以及更适合未来的智能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倒逼国内的能源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即发展新能源车会逼着电力扩容和发展,电力有了更大的市场,又会逼着电力的清洁化(否则环保那关通不过),电力的清洁化又会逼着相关产业开发成本更低、质量更高、性能更优的太阳能设备、风能设备、核能设备、水能设备以及储能设备和高性能电池等的发展,这些可再生能源向电网供电又会逼着提升电网的智能化升级。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全球未来新能源产业竞争中率先发展,提前布局(特别是相关的专利布局),才能取得未来不可避免的新能源产业的领先优势。因为石化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迟早会枯竭,人类走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一条必由之路。与其最后因石油资源枯竭而被动发展新能源(到时其它国家可能已经领先),不如趁石油还是其它国家主要能源的时候,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倒逼产业资本提前转型到新能源方向上来。也许这才是国家如此大力度和紧迫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最重要的原因。发展新能源汽车只是国家推动整个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抓手,而非其战略目标的全部。OFweek新能源汽车网为您解答

4、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的原因有哪些

传统能源的损耗速度过快,汽车生产和销售量过大,出于对经济、环境、行政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和发展是势不可挡的

5、在中国,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为什么力度这么大?

在中国,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为什么力度这么大?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中国,新能源车的官方定义=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实际上,最受政策鼓励的,就是纯电动车。

为了鼓励这个创新产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可谓不遗余力。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呢?同样能实现节能环保、而且解决方案更容易被接受的普通混合动力,为何不在鼓励范围之列?

这就要再往深分析一个层次,为什么要有汽车新能源产业政策?

真的像红头文件里说的,是为了节能、环保、消除雾霾?!错!

产业政策其实就是和平时代的军备竞赛,是为了让我国汽车产业崛起,在全球化经济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除了经济考虑,我认为还有国家安全的考虑。

汽车每年会消耗大量的石油能源,而我国一直是一个少油多煤的国家。

烧油多了,不光是个费钱的问题,而是能源上受制于外人的问题。一方面,别人操控国际油价,我们容易吃亏。另一方面,真的打起来,物资运输被封锁了,就容易被人掐住咽喉。

把烧油的车,转化为用电的车,我们就相对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转而应用其它形式的能源。

环保,并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是相对次要的。

但是这些话,政治不正确,无论对于自己的民众还是海外的媒体,都不适合公开去说。

于是全球各大政府,在推行电动车鼓励政策时,不管各自的真实目的是什么,都号称自己是为了地球的环境保护。

大家要理解,政府发言人,本来就像企业里的PR部门。你觉得你们企业的PR部门,说的都是大实话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中国希望把汽车能源从油,变成电。

那么,顺便说一下,为什么不支持混合动力技术?

但是,国家要考虑的整体利益,不是个人的感受。支持混动,最大的问题就是,丰田等车企在这方面的产品应用领先你20年。你去支持这样的技术,自己的车企天赋树,就永远开不出花了,就像【三体】里面地球人的科技被智子锁住一样――爱打电子游戏的朋友,应该理解我的意思。

相反,坚决避开混动,让丰田、本田的优势没有发挥的空间。这就是表面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下面,各国通过产业政策、设置市场隐性门槛的暗流一直在剧烈涌动。

现在这种产业政策已经看到了一定的效果,混合动力在国内的发展进度,受到了极大的延缓,目测已经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主流技术了。

显然,中国不是这场新能源游戏的唯一玩家,也不是补贴力度最大的。

新能源汽车一般来说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汽油、柴油)作为动力来源,或是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而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覆盖的范围其实挺广的,电动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太阳能汽车、替代能源(天然气、乙醇等)汽车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新能源汽车。

现在谈到新能源汽车,很多时候大家所指都是电动车,甚至有的干脆将新能源汽车与电动汽车划等号。

电动汽车再往下分就会分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还有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其实我感觉大家基本都不大看好它。而混合动力,大家一般都愿意将它看作是过渡时期的东西,因为纯电动汽车是未来,只是技术上尤其是电池技术上一直没有革命性的突破,所以混合动力有一个过渡时期的空间。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是指采用传统燃料,同时配有发动机和电动机的车型,它能改善车辆的低速动力输出和降低油耗。一般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举例两种比较常见分类方法吧。

按电机输出占整个系统输出的比重来分(其实这样分法是有一定争议的,下面仅仅为一种意见),也就是按混合度来分可以分为:

微混合动力系统(BSG),是指在传统发动机基础上,加装皮带驱动启动电机,一般这个电机都为一般发电起动(stop-start)一体式发电机,用来控制发动机的启动和停止。

轻混合动力系统(ISG),车辆可以在减速、制动等工况进行能量吸收,采用电机带动车辆,以节省燃油。一般ISG的混合度在20%以下

中混合动力系统,发动机为主要动力来源,大扭矩助动电机作为辅助动力来源,与主要动力相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加速时辅助发动机驱动车辆,一般这个比重为30%左右。

完全混合动力系统,一般这样的系统采用最高能到650V的高压启动电机,混合程度比较高,甚至可以达到50%。

外接式(Plug-in)充电混合动力汽车。这个应该就是题主所提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吧,也有人称之为增程式混合动力。它其实兼具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车的基本特征,在一定行驶里程内使用纯电模式驱动,超过这个里程就会启动内燃机,采用混合模式驱动。

看完是不是感觉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有了新的理解和见解!

6、请问大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存在产业体系不够完善的原因?谢谢大家回答!

你这个问题太宏观了,从产业体系纵向看,新能源汽车由汽车制造产业和汽车能源支持产业组成,这个能源支持(本人自己理解,请供参考)主要是在充电站建设这块,如果电站没有普及,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普及就会很困难,同样,没有加油站,现在的传统汽车也发展不起来。
就汽车制造产业来说,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是很关键的指标,现在不少厂商号称自己能跑300公里,有的说是500,其实实际情况,一般是160左右,好的180。这里面的决定因素是电池的蓄电量技术,锂电池的技术瓶颈一直在争议当中,不少行业内人士认为,5年我国会有较大突破,实际如何,谁都不清楚,这要看研发的速度和进步情况,因此,连中间环节的核心部件不完善,诸如此类的技术问题还很多,很多,产业不完善,当然能理解。

7、中国力推新能源汽车的原因究竟是能源枯竭还是环境污染?

在目前的汽车行业中,除了咱们常见的传统燃油车之外,新能源汽车所受到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多。相比传统燃油车来说,新能源汽车用车成本更低,而且减少了尾气排放,更有利于缓解空气污染。那么中国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原因究竟是能源枯竭,还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呢?文青认为主要还是以下几个方面。

环???保

大家都知道,传统燃油车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尾气排放,而汽车的尾气是导致雾霾产生的原因之一。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并无尾气排放,可以有效的缓解空气污染。所以发展新能源汽车,环保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缓解能源压力

我国复原辽阔,资源储备量较大,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而对于石油这样的战略能源更是如此。传统燃油车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汽油或柴油正是由石油提炼而成,传统燃油车数量增多,对石油的依赖性就会加大。根据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提升到了约72.3%。所以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缓解能源压力也至关重要。

汽车行业弯道超车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自主品牌在国际上总给人一种“廉价”的感觉,很难进军国际市场。而发展新能源汽车,在一定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所以也给了国产车弯道超车的机会。

写在最后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之所以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是为了环保,二就是为了缓解能源压力,再者就是为了让汽车行业能够实现弯道超车。不过就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加以技术的提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今后我国将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中国是当前的第一能源消耗国,对外能源依赖突出,从长远的战略,要降低对外依赖
2.减排,CO2排放量这个咱还是世界第1,城市污染严重,需要改进城市环境质量
3煤炭资源减速加快,新能源车可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及核能,节约煤炭资源

9、为什么中国要引进特斯拉?

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新能源车企也越来越多。在传统造车领域有广汽新能源、比亚迪新能源、吉利新能源、北汽新能源等等,而在造车新势力领域也有蔚来汽车、威马汽车、小鹏汽车等。而且从保有量上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增加,截止到2019年6月份就已经达到了约344万台。那么为什么中国还要引进特斯拉呢?文青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鲶鱼效应,优胜劣汰

随着近些年的不断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确实得到了提升,续航里程也有所增长,但是这也仅仅是局限在国内市场。而且随着我国新能源补贴金额的不断下滑,销量也受到影响,这也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再加上在补贴存在的时候,部分车企甚至存在骗补行为,不利于行业的进步。而这个时候引进特斯拉,就像是在池塘中放入一条鲶鱼,进行优胜劣汰。

带动行业升级

引进特斯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特斯拉的本土化。特斯拉的本土化,一是可以降低特斯拉车型的生产成本,从而拉低售价,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形成竞争。另外,特斯拉的本土化也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而这点就像是早期苹果手机入驻国内市场一样,虽然淘汰了部分企业,但是促进了国产手机的升级。

写在最后

虽然说引进特斯拉后会蚕食部分国内的市场,但是特斯拉所起到的鲶鱼作用也不容忽视。特斯拉入驻中国并且国产化之后,有利于倒逼国内新能源车企进行技术上的追赶,从而推动行业快速的进行技术升级,有利于后期行业的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0、外国为什么在中国建设投资新能源汽车工厂?

目前应该就是Tesla吧
首先是政策啊,汽车行业,我国开始允许外商独资的主机厂运营了
其次,当然是国内巨大的新能源市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飞速,汽车行业电动化趋势的到来会产生很大的新能源市场
另外,应该也能从新闻得到消息,四大行给Tesla贷款,上海市给地建厂,这些都是非常非常利好的政策,Tesla有技术有产品,给了这些就能立马生产赚钱,当然了,也会提供很多的工作岗位。
还有,虽然国内的新能源开始发展时间与国外相差不多,但是国外的新能源汽车仍然存在一定差距,Tesla目前是真的遥遥领先,产品力那么高的同时成本控制的也非常好,这对国内的新能源主机厂来说也算是一种鞭策吧,希望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刺激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
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国际上的政治因素吧。


与中国引进新能源汽车的原因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