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丰田最受关注的氢燃料电池汽车 第二代丰田Mirai北京车展即将亮相
车家号的网友,大家好!今天选车网为您带来丰田Mirai的最新消息,请点击关注选车网,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汽车资讯。
日前,选车君从相关渠道获悉,全新一代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丰田Mirai有望于即将开幕的2020北京车展正式亮相。第二代丰田Mirai的概念车型于2019年的东京车展全球首发,在今年年初其量产车的官方图正式发布。
在外观方面,概念版车型与量产版车型基本一致,前脸大面积的进气格栅具有十分夸张的视觉张力,两侧犀利的LED大灯和LED日间行车灯造型独特,具有极强的辨识度。新车侧面采用了溜背的尾部造型,具有极强的运动氛围。尾部则采用了时下非常流行的贯穿式尾灯,突显出极强的尾部层次感。
内饰方面,车内采用了非对称式的中控布局,整个中控台更偏向于驾驶员,能够很好地激发驾驶者的驾驶欲望,车内搭载12.3英寸的液晶中控屏和8英寸的液晶仪表盘,衬托出极强的科技感。动力方面,官方表示新车通过增加氢气储存容量以及改善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实现了30%的续航里程增加,将达到644km。
选车君观点:氢燃料动力电池汽车作为行业中的新星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这种驱动方式同样无污染,但是续航里程和能源补充的时间相对纯电动汽车有很大的优势,该驱动方式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丰田全新一代氢燃料电池车Mirai 将在北京车展现身
近日,据海外媒体报道称丰田全新一代氢燃料电池车Mirai将在北京车展上亮相。据悉,新车基于TNGA架构下的GA-L后轮驱动平台打造,与丰田皇冠和雷克萨斯LS共享同一平台。不过,该车的主销市场还是日本、欧洲和北美地区,但是否引进国内暂未得知。
外观方面,采用上下分层的设计,上半部分分体式大灯组搭配品牌标识,下部分硕大的倒梯形横置前格栅,前唇较为突出,车身侧面非常的平滑,搭配了密幅式轮圈,车尾非常的饱满,上翘的“小屁股”搭配贯穿式尾灯组,与熏黑式后保险杠,整体看上去非常的运动。
内饰方面,全新Mirai同样采用了最新设计风格,动感的同时更有科技感。配置方面,新车搭载8英寸数字组合仪表+12.3英寸多媒体系统,此外还有非常前卫的流媒体后视镜和14扬声器的JBL音响系统。
为了配合后轮驱动,电动机从前轴移到了后轴,燃料电池组从现款车型前排座椅下方移到了车辆前部,以实现50:50前后配重平衡。两个氢气罐也沿行进方向垂直布置在中央通道之中,提高了后备箱周围的空间利用效率。
动力方面,全新Mirai不仅对平台进行了更新,还增加了新开发FC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以及增加氢气存储的容量,续航里程提升了30%,达到了405英里(约合651.8km)。考虑到氢燃料加注的速度,很有可能这会成为未来新能源车的发展方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采用氢燃料电池汽车 丰田旗下第二代Miraii 全新设计让人印象深刻
2014年初全球首款量产氢能源汽车,丰田第一代Mirai上市,引发了全球各界的关注。在2019东京车展期间,丰田发布了旗下第二代Mirai氢燃料电池汽车,新车全新的内饰外观设计理念,让人印象深刻。
外观方面,细长突出的前脸采用了分体式大灯组,配上丰田标志性的最进气格栅,好似一头凶狠的猛兽。
侧面修长的车身,采用了动感优雅的溜背造型,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973/1885/1468mm,轴距2918mm。
车尾方面,依然是贯穿式尾灯,但由分体式改为一体式尾灯组。
内饰方面,中控台悬浮式中控屏与雷克萨斯ES有些相似,但采用了贯穿式空调出风口,全液晶仪表盘,大尺寸的中控屏,以及电子档把让车内充满科技感受。
全新一代Mirai或将于今年10月或11月正式投产,2021年投放市场,海外售价或将达7.45万美元,约合52.65万人民币。
氢燃料电池车虽前景广阔,但目前依然需要较高的成本,和大量的配套设施,很难形成成熟的使用环境,不过丰田在如此小众的领域,研发、深耕探索新能源清洁动力所付出的努力让人佩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推动氢能发展 丰田联合5家公司成立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公司
为了在中国普及氢燃料电池车(FCEV),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等六家拥有相同理念的公司于今日(2020年6月5日)签署合营合同,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业务为在中国开展能为构建清洁环保的移动出行社会作出贡献的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工作,以丰田和亿华通为主,由各公司共同出资。计划由董长征担任董事长,秋田隆担任总经理,预计于2020年内在北京正式成立。
在中国,基于2016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以商用车为核心的FCEV市场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扩大。为了在迅速变化的中国市场普及、推广FCEV,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体制,举全行业之力,共同打造FCEV的发展基础。基于此想法,拥有相同理念的六家公司决定成立联合研发公司。
此次,丰田与拥有丰富的商用车开发技术和市场经验的中国代表性整车厂家,以及在FC系统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及实际业绩的亿华通达成合作,将研发出具备竞争力且符合中国法规的燃料电池系统。六家公司将通过协商共同规划产品,一条龙式地开展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FC电堆等的组件技术”、“ FC系统控制技术”以及“车辆搭载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研发工作。由此将大幅缩短从开发到产品化所需时间,加快FCEV在中国商用车市场的普及。该公司将努力开发出在动力、能耗、耐久性等方面均具备卓越产品力、且成本更低、竞争力更强的燃料电池系统及其主要组件,这也是作为普及FCEV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今后,该公司将致力于通过推广普及FCEV实现氢能社会在中国的发展,并通过相关举措的不断进化发展来解决二氧化碳减排和降低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最终为在中国实现更美好的移动出行社会作出贡献。
新公司名称为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位于中国北京市,占地面积约19,000㎡,总投资约50.19亿日元,出资比例为丰田65%、亿华通15%、一汽5%、东风5%、广汽5%、北汽5%,董事长为董长征、总经理计划由是秋田 隆担任。
签约会上,各方领导对新公司寄语。一汽集团王国强副总经理表示:“中国一汽秉承“生态化清洁、高洁、纯洁”的新能源技术理念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并殷切希望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共进、互惠共赢,合力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燃料电池平台,共建绿色汽车生态体系。”
东风集团尤峥副总经理表示:“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正在描绘新的时代蓝图。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普及过程中,相同的理念是成功合作的基础,也是共同克服氢能产业从示范到成熟道路上种种困难的最好催化剂。此次东风、一汽、北汽、广汽、亿华通、丰田参与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公司,聚焦商用车FCV技术研发,进一步打造氢能产业的发展基础,体现了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中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东风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更加理智务实的愿景和各方合作探索清洁低碳能源汽车发展的新路径。前面的道路漫修且长,成就初心还需要产业同仁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预祝合资公司勤恳发展,砥砺前进,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广汽集团冯兴亚总经理表示:“广汽集团很荣幸与大家一起,成立合营企业,共同助力氢燃料电池车在中国的普及。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新公司将有序开展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工作,快速研发出具备竞争力的燃料电池系统,加快氢燃料电池车在中国商用车市场的普及,推动中国氢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为实现更美好的移动出行社会做出贡献。广汽集团坚定不移地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与合作伙伴们共同推动中国氢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北汽集团张夕勇总经理表示:“中国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氢燃料电池技术正迎来风口,商业化示范应用已在多地开启。作为新能源变革中强有力的参与者,北汽集团愿与全球具备战略视野的伙伴交流和探讨中国汽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立足氢能技术突破、强化研发领域的创新合作。新成立的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公司正是这样一个开放合作的优质平台。新公司集丰田全球顶尖的氢燃料电池技术、亿华通在系统集成方面的强大实力、各国内汽车集团的制造和市场优势于一体,相信各方将充分整合资源,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共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正在经历的绿色能源革命,让氢能在不远的将来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亿华通张国强董事长表示:“氢能产业作为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已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也被认为是实现车辆“零排放”的重要解决方案,成为未来产业竞争新的制高点。中国先天资源禀赋充实且市场广阔,随着顶层设计与产业政策的日趋完善,产业发展正逐步驶入快车道。我相信,此次多方合作、携手共进,将有助于构建起更加开放、协同、共享的氢能产业生态,进一步加速国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进程,为氢能社会建设奠定有力的基石。”
丰田汽车寺师茂树执行董事表示:“新公司对于丰田在全球的氢能布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没有任何市场具备和中国汽车市场一样的发展速度,我很高兴能够在这里找到可以一起为‘在中国普及FCEV’这个目标而共同奋斗的伙伴。正如我常说的一样,‘寻求合作伙伴’对于促进电动化的发展非常重要,此次通过与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各企业伙伴以及具有可靠技术实力的亿华通携手合作,我相信将为FCEV在中国的普及奠定基础。同时丰田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与中国的合作,与合作伙伴们共同推动中国氢能汽车产业的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真正的“新”能源?丰田发布第二代氢燃料电池车,续航超600km
虽说当下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主流是"纯电动",但是在国外,其实纯电动也并不是绝对的"一马当先",就以日本来说吧,在这样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度里,居然开发出来了用氢来驱动的燃料电池车,这就不得不让人佩服日本人在制造方面的巨大"脑洞"能力了。
当然,氢燃料电池车其实和纯电动汽车都属于新能源车,但它们又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所以研发氢燃料电池必须有另外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不过日本本土其实一直在大力推广氢燃料电池车,像丰田的Mirai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代表,而丰田也将它给卖到了全球。
截止到2019年,全球一共售出了将近1万台Mirai,第一代车型于2014年12月推出,如今来到2020年,丰田也终于是发布了第二代Mirai的最新官图。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东京车展上,丰田就发布了Mirai的概念版实车,当时新车已经无限接近量产版本,如今官图发布,整体果然没太多变化,因此今天我们就再来看看它。
外观:相较上一代变化"翻天覆地",后驱平台打
不管是从实车还是最新发布的官图上我们都能看到,在外观设计上,第二代Mirai的变化可谓说是翻天覆地,由于其采用后驱平台所打造,所以相较于第一代车型,新车的整体造型变得更长更宽更低,第一代车型那种浓厚的电气化的造型设计消失不见,从另一方面说就是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同时类似亚洲龙的"大嘴"造型的前格栅加上独立LED日间行车灯与细长造型的前大灯组合也增加了一丝优雅感。
车身侧面,新车低矮的车身造型看起来倒是优雅又不失时尚。同时采用的20英寸多辐轮圈也很好地映衬了新车的全新风格设计,应用在车身上的蓝色车漆也使用了多层涂漆工艺,进一步增加了新车的豪华感。车身尺寸方面,其长宽高分别为4973/1884/1468mm,轴距为2918mm,整体空间表现应该不会太差,毕竟也已经超过了主流中型车的身材标准。
车尾部,其所使用的溜背造型也使得新车在外观上看上去更贴近于轿跑风格,此外采用的细长造型尾灯也拉宽了其横向视觉宽度,内部造型较为复杂,梯形轮廓线条也与车头的前格栅造型相呼应。
内饰:采用类似雷克萨斯风格设计语言,豪华感十足
进入车内,第二代Mirai的中控台造型十分复杂,向副驾驶员一侧倾斜的空调出风口平台营造出了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中控屏等部分又向驾驶员一侧倾斜,环绕式中控台对主驾驶位的包裹感较强,整体给人感觉有点像雷克萨斯最新设计语言;此外,中控屏尺寸为12.3英寸,液晶仪表尺寸为8英寸。未来新车量产后还将提供纯黑色内饰可供选择,而全新设计的内饰布局也融合了未来主义的气息。
动力:续航提升30%超600km,有效缓解里程焦虑
动力方面,相比第一代Mirai,新车通过改善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以及增加氢气存储的容量,可实现30%续航里程的增加,所以新车的续航里程将达到405英里(约合651.8公里)。上市之后,新车也将于2020年底在日本、北美及欧洲等地开始销售,可惜的是,该车型暂时并不会引进到国内市场,所以国内消费者可能得继续无缘第二代产品了。
氢燃料电池结构和原理是怎样的?
再跟大家来介绍下这台丰田Mirai氢燃料电池车的动力单元结构。首先,丰田Mirai是以氢气为燃料的,在燃料电池中,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燃烧"之后的氢气会变成水,该反应过程理论上是无污染的。丰田Mirai的氢燃料存储在高压储氢罐中,该储氢罐采用了碳纤维材质制造,分别位于底盘中部和尾部,总容积为122.4升,充满一次氢气约需3分钟。
燃料电池位于前排座椅下方,燃料电池产生的电能直接驱动位于发动机舱的电动机,电动机进行能量回收获得的电能将经过动力控制单元储存在位于车辆尾部的动力电池中。所以,理论上来说,只要给燃料电池不断地供给氢气和氧气,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电能,而其产物理论上是完全无污染的水。从丰田Mirai的身上,我们似乎也能窥见"只有蓝天、没有雾霾"的未来环保社会景象。
不过,同时我们也还需要看到的是,和现在市场上成熟的混合动力汽车相比起来,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环境并未成熟,其优势还未能完全体现。而现阶段,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也还将是市场的主流。至于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优缺点,大家看下图便一眼可知。
氢燃料电池车在国内会有前途吗?
答案目前来说是否定的。在中国,由于充电桩和加氢站这两项设施并不完善,所以极大地限制了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的发展。而作为极力主张打造氢能源社会的日本,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制氢的技术并加大加氢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成为拉动日本经济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
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看到,在大众汽车集团CEO马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特斯拉汽车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等车企高层均对于丰田Mirai燃料电池汽车的经济可行性及环境安全问题提出质疑之时,现任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面对质疑,仍不以为然。他也始终坚信,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拥有共同发展的空间,所以丰田一定是会发展氢燃料汽车,并且要成为世界上最先普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国家之一。
小结:总的来说,虽然目前只是公布了丰田第二代Mirai的官图,但是从丰田对氢燃料电池的重视程度来看,这台新车仍然是相当重磅的。续航超600km的实际表现,也可能会成为一台爆款,所以它可能会是丰田在今年所放出的真正大招。最后也不得不说,丰田在氢燃料汽车领域真的是太疯狂了,从没有哪一家车企能够像丰田这样专心致志地去研究某项技术,只可惜啊,这台新车暂时并不会入华,大家看看就好。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携手国内四大汽车集团 丰田在华氢燃料布局再落子
6月5日,买车网(Buycar.cn)获悉,丰田汽车宣布携手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在中国市场普及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发展。
丰田汽车执行董事寺师茂树表示:“新公司对于丰田在全球的氢能布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此次通过与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各企业伙伴以及具有可靠技术实力的亿华通携手合作,将为FCEV在中国的普及奠定基础。”
据介绍,此次成立的新公司主要业务为在中国开展能为构建清洁环保的移动出行社会作出贡献的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工作,以丰田和亿华通为主,由各公司共同出资,总投资额约为50.19亿日元,其中丰田占有65%、亿华通占15%、一汽占5%、东风占5%、广汽占5%、北汽占5%,计划由董长征担任董事长,秋田隆担任总经理,预计于2020年内在北京正式成立。
通过该公司的成立,丰田将与四大整车集团以及在FC系统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及实际业绩的亿华通达成合作,研发出具备竞争力且符合中国法规的燃料电池系统。接下来,六家公司将通过协商共同规划产品,开展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FC电堆等的组件技术、FC系统控制技术以及车辆搭载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研发工作,由此将大幅缩短从开发到产品化所需时间,加快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商用车市场的普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只看丰田Mirai?别忘这几家中国企业
[汽车之家 行业]?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默契:囿于政策、技术、成本和商业模式等多个因素,我国优先发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则被看作“储备性”路线,多年来不温不火。
即便早在12年前,我国就有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亮相,但是它们始终没有被投向市场,甚至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难道,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在中国市场没有前景吗?未必如此。
沉寂多时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正迎来一次产业小高潮。近两月来,长城、广汽、宝马等多家整车企业陆续发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相关规划。其中,广汽将在2020年内开展示范运营。多年来在商业化道路上缓速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开始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
■ 燃料电池乘用车产业“小高潮”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这次“挣”回了一些面子。
此前,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先发优势似乎都在国外企业。2014年12月,丰田汽车推出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轿车丰田Mirai。彼时,丰田汽车公司Mirai燃料电池车开发负责人田中义和称,丰田之所以在2014年底将Mirai推向市场,与日欧美等国对氢燃料电池汽车达成共识有关。同时,相比2008年,氢燃料汽车开发成本降低了95%。
2015年前后,日韩系和欧美系车企不断公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严格来算,早在2013年12月,现代就推出量产现代ix35 FCV车型;2016年本田推出CLARITY车型;2017年戴姆勒也推出全新氢燃料申池GLC-CELL概念车。
『丰田Mirai』
反观中国车企,则没有像丰田、现代和本田那样开展实质性进展。2014年上海车展,上汽亮相第四代荣威950插电式燃料电池汽车,最大续航里程400km。2016年,奇瑞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展示了一款艾瑞泽3燃料电池增程电动车,增程模式下可实现续航350km。不过,这仅是上汽和奇瑞的技术性展示。
2020年到来,中国车企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的不同以往的动作,让人感受到了一波产业“小高潮”。
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三家整车企业陆续发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规划,并提出量产车型上市计划。7月20日,长城汽车发布“柠檬”平台。“柠檬”平台车型将匹配第二代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续驶里程可达1100km。根据规划,长城汽车首款氢燃料整车平台将在今年年内推出,并于2022年展示小批量氢能源车队,2023年推出成熟的燃料电池乘用车车型。
『广汽新能源Aion LX Fuel Cell在广汽科技日首发亮相』
广汽也紧随其后。7月28日,广汽首款氢燃料电池车Aion LX Fuel Cell在广汽科技日首发亮相。而这款车型也不单纯是展示车,广汽计划在今年年内投入示范运营。
造车新势力中也有燃料电池技术的簇拥者。8月10日,爱驰汽车在山西高平举办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技术奠基仪式,旗下甲醇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基地正式动工。工厂投资额2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产8万台/套甲醇制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除了上述企业之外,初步统计,包括海马、云度、红旗、上汽大通、长安等车企都开始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进行布局。可以说,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布局情况来看,目前中国车企数量最多。这会是中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崛起的开始吗?
■ 为什么要搞燃料电池乘用车?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搞氢燃料电池汽车。
我们来看看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有几组数据:一、目前我国70%和40%以上的石油、天然气都依赖进口;二、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29%;三、我国可再生能源占比约为14.86%,“三弃”(弃风、弃光、弃水)规模约为515亿度电;四、我国燃煤发电效率水平在38%-45%之间,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0.506吨标准煤/万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
中国曾向世界承诺,2030年碳排放量将达到峰值。如何完成这个承诺?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去碳的有效途径。当氢与氧发生反应之时,最终生成的便是水,无碳、无色、无味。
从大战略上来看,“去碳从氢”是未来必然趋势。当然,落实到具体产业,具备规模化优势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必不可少。如果没有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带动,中国要兑现2030年承诺,恐怕要打一个折扣。
再看看燃料电池汽车的优势。氢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 Vehicle,FCV),简而言之就是以燃料电池产生的电能为驱动力的新型电动汽车。相比传统汽车,FCV具有对环境零污染,加氢只需几分钟,续航里程足以满足用户需求。仅从产品本身来看,FCV优势十分突出。
其实,中国车企也从来没有忽视过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2008年开始,中国车企就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不断投入。上汽、奇瑞、一汽、北汽、长城、爱驰等车企都展示过燃料电池乘用车产品。初步统计,2008年以来,国内市场先后出现20多款燃料电池乘用车。
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教授如此解释,从技术角度来说,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技术还不太成熟的时候,发展商用车难度相对较小。乘用车对相关零部件技术成熟度要求更高,推进难度也更大。
另一个原因便在于国家政策导向。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集中公共交通、物流板块,这样国家管控难度较小,从补贴角度来看也更容易操作。再加上地方政府力量的介入,公交车这样的区域性、公共属性强的产品,更成为重点支持的对象。
因此,有人认为我国乘用车更适合走纯电技术路线,大可不必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这个观点有失偏颇。我们从商、乘车型占比来看,截至2020年6月,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了2.7亿辆,其中载货汽车仅为2944万辆,即使再加上公交车辆,商用车保有量占比也不高。
如果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仅拓展到商用车领域,那么整体市场容量将十分有限,这对我国节能减排贡献度远远不够。其次,未来加氢站基础设施利用率也会偏低。再则,氢燃料电池技术能否经得起考验,也必须深入私人消费领域。
从国际经验来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市场成绩也有目共睹。2015年以来,韩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持续上涨,2018-2019年期间更是大幅增长,其中2018年同比增长达到509.8%;2019年销量突破4000辆。日本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则在2017、2018年下滑后,2019年实现回升,2020年也将预计处于稳定回升趋势之中。
我们再以现代Nexo氢燃料电池车型销量数据为例,2018年,现代共计售出966辆Nexo;2019年达到了4987辆;2020年上半年销量为3292辆。现代汽车方面预计,该款车8月销量或将超过1万辆。
『现代Nexo将会是全球第二款销量过万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这么来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走向市场,虽然暂时还不能称之为成功,但也算小有成就,至少获得了一次经受市场检验的宝贵机会。
■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瓶颈在哪里?
当然,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并非易事。
戴姆勒不久前就宣布,终止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计划。这意味着,这项自2013年起与福特和日产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宣告停止。戴姆勒放弃燃料电池项目,核心原因就是制造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成本太高。
横亘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第一道难题就在于成本。乘用车作为直面消费者的产品,价格是决定其购买的重要原因。有机构对氢燃料电池汽车造价进行了初步统计,一辆燃料电池车的价格是锂离子电动车的1.5倍到2倍,是燃油车的3-4倍。如果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成本依旧居高不下,未来也将很难有市场。
基础设施是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面临的第二道障碍。如果未来由于加氢站布局不足,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纯电动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呢?截至目前,我国运营中的加氢站有59座,建设中的加氢站53座,规划建设中的加氢站20座,推动非常缓慢。
技术问题当然也不容忽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马天才说,从产业链上看我国氢燃料电池发展,整车水平、系统水平和国外差距不大,不过越靠底层的关键材料越薄弱。
比如,电堆占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本25%以上,其核心材料几乎全部依赖国外厂家;在催化剂领域,国内消耗量是国外3-5倍,且主要来自国外企业,国内仅有几家企业可小批量生产;此外,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等,都主要依赖国外企业供应。
不过,我们认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产业迎来了春天。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林琦把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开发阶段,包括丰田、本田、奔驰等乘用车企业牵头的燃料电池技术开发,为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很多技术难题的突破。
第二个阶段为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开发阶段。过去三四年时间里,全球范围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燃料电池商用车保持快速增长。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大家都把目标和未来逐渐看向了长续航、高重载的商用车方向。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从2020年起,是燃料电池汽车新征程的开始。氢能应用在全球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商业化的场景已逐渐实现落地,且在持续开拓过程中。
为什么说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走向了新阶段?林琦从四个维度解释,第一个维度是壳牌、英国石油公司、中石化、中石油等能源端企业进入氢能行业,着手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个维度是从产品端看,多家主流汽车公司、零部件公司也开始着手产品规划;第三个维度是从应用场景端看,越来越多氢能商业化公司也纷纷入局;第四个维度来自于政府政策和扶持计划。
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形势正在向好。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针对燃料电池汽车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中就提及,广州市燃料电池乘用车将主要在出租车、租赁等公共出行领域进行投放,并计划在2022年达到百辆左右投放数量。
从近期来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性运营,或者采用租赁形式进行推广,将是一个合理选择。长期来看,随着示范运营规模逐步扩大,成本进一步下降,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走向普通消费者,只是时间问题。
尽管如此,这一切也不会来的那么快。按照章桐的预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还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至少要5年左右时间,消费者才有可能小规模购买。(文/汽车之家 李争光)
8、在华落地普及 丰田联合5家企业研发氢燃料电池车
丰田在新能源领域可谓是多点开花,继在混动领域与吉利合作、纯电动领域和比亚迪合作之后,在氢能源领域又迎来了大动作——6月5日,丰田汽车、一汽、东风、广汽、北汽、北京亿华通共6家企业在京举行发布会并签署合营合同,计划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未来,这6家公司将发挥各自优势,推进氢燃料电池车在华研发、落地和普及。
据悉,这家新公司主要业务是专注于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具体包括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FC电堆组件技术”、“FC系统控制技术”以及“车辆搭载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通过协商共同规划研发,缩短技术产品化的时间,加快FCEV在中国商用车市场的普及。新公司将落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总额约3.26亿元,其中丰田占股65%,亿华通15%,一汽、东风、广汽、北汽各占5%。
其实,有关媒体此前披露过丰田未来三年内引入的新车,除了众多轿车、SUV、MPV之外,四川一汽丰田还将引入代号978B的柯斯达FCV版本,没错,丰田首款国产的氢能源车型竟然不是Mirai或者某款油改电的氢能源版本,而是一款在领导视察时出镜率极高的中型客车。联系到此次六车企合作的市场方向,看来丰田认为空间更大,使用工况更简单的商用车才是中国氢能源汽车发展的最佳起点。
【编辑:泡芙】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9、目前日本丰田的氢燃料电池动力车技术最成熟,武汉这个吹牛逼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已经在用,不信就自己去看
10、大众160亿砸向纯电动之后,丰田又在氢燃料电池车领域点了把火
文/宋双辉
就在大众拿出20亿欧元(约160亿元人民币)砸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之后,另一大巨头丰田汽车也开始行动了。
两周前,大众汽车先后在中国市场办成两件大事,先花11亿欧元成为了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又拿出10亿欧元获得了江淮控股50%股份以及江淮大众合资公司的管理权。
大众的态度很明确:在中国的纯电动乘用车市场,我要发力了。
而另一家跨国巨头、此前也一直被认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过于慢热的丰田汽车,则选择了另一条跑道发力——氢燃料电池车。
6月5日,丰田与一汽、东风、广汽、北汽和亿华通签约,宣布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投资总额50.19亿日元,丰田出资占比65%,亿华通15%,其他四家车企各占5%。
这家公司瞄准了商用车市场,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商用车市场的普及。
丰田谈“氢”说爱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丰田汽车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油电混动是最佳过渡方案,终极环保车就是氢燃料,纯电动不是它的菜。
丰田对氢燃料技术的开发和混动技术一样早,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了。和混动一样,丰田目前在氢燃料技术专利层面也是有很高的话语权,掌握许多核心技术。
只不过受制于居高不下的成本,以及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氢燃料电池车在全球并没有迎来大爆发。那么如何降成本、增加加氢站数量呢?只靠丰田自己的力量肯定没戏,必须靠朋友。
中国市场无疑是氢燃料的热土,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被写入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推进加氢设施建设也被写入了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所以两年前丰田就开始铺路,2018年就与北汽福田和亿华通达成了合作意向,要联手打造氢燃料电池客车,还将服务于2022北京冬奥会。
去年丰田章男亲自跑来清华大学,宣布成立清华大学-丰田联合研究院,氢燃料电池就是主要研究课题。随后又与一汽和苏州金龙就氢燃料电池大巴的合作达成共识。
这次成立合资公司,丰田在中国氢燃料领域又多了东风和广汽两个新伙伴,一个是商用车巨头,一个是在华合资多年的铁哥们,两家又都是国企背景,合作意义深远。
外资入局,搅动新能源市场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早就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了,如果说几年前政府还是希望通过补贴和政策倾斜的方式先让自主品牌们跑起来,那么如今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敞开大门让外资品牌带着投资和技术入场,带活整个新能源产业。
2019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首次出现同比销量下降,今年前四个月的销量又同比减少了近4成。如果要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甚至25%的目标,那么必须给予市场更多的外力刺激。
所以我们看到了动力电池“白名单”废止,看到了特斯拉国产享受到各种政策优待,看到了大众在江淮大众合资公司中的股比提高到了75%,如今又看到了丰田与四家国有车企在氢燃料领域的牵手。
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出现,认为对外资过度开放,是对实力不足的自主品牌的一种碾压,是引狼入室,我倒是认为没必要这么悲观。
“狼”早就来了,我们没必要保护弱者,否则失去机会的就将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欧洲已经跃跃欲试想要赶超中国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了,法国德国最近都拿出几十亿欧元砸向电动车,我们更要努力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