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动汽车涉水安全性分析 危险系数有多高
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电动汽车也跟手机、电脑这类电子产品一样,对于水这种东西,还是敬而远之比较稳妥。但是话说回来,车辆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环境非常复杂,可不会像使用手机这类产品那么可控,所以对于电动汽车而言,行驶过程中如何应对积水路段和车辆遇水之后会不会影响整车性能和安全性,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与传统汽油车通过涉水路段时候常用的“慢进稳出”策略稍有不同的是,电动汽车涉水时反而采用了匀速前进的策略,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汽油车如果冲入水的速度太快,水容易进入到进气口导致发动机损坏,而电动汽车的动力装置都是封闭运转的,最让我们放心不下的地方实际上是一些高压电气化设备。
电动汽车和传统内燃机动力汽车的工作区别
电动车与内燃机动力汽车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是电池提供能量的,完全不用空气参与。用行话讲就是电动车是AIP的。AIP就是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
内燃机汽车 / 混合动力汽车
水是不可压缩的流体,进入正在运转的发动机后,会使发动机的活塞和缸体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另外,排气系统的三元催化转化剂和消音器也会受到水的损坏。
混合动力车与传统内燃机汽车一样配备了发动机和进、排气系统,因此也存在这些问题。
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涉水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电池组的防水性能。电动汽车的电池组重量较重,一般放置在车体的底部,在路面积水较深时电池组可能会被淹没,此时电池组的防水性能就会显得尤为关键。某些电动公交车的电池组放置在车顶,此时电池组的防水问题就相对容易解决。电池组的防水性能与电池组的设计紧密相关,特别是电池组的热管理系统设计。风冷设计的电池组一般需要有进风口和排风口,因此水有可能从风口进入电池组。相比之下,液冷设计电池组更容易提高密封性。
短路问题不用过分担心
那短路问题呢?电动车岂不是更严重一些?汽车工程师当然不会不考虑这个问题。许多电动车的防护级别达到了IP67级(IP(Ingress Protection Rating)指防护安全级别,IP后的第一个数字为固态防护等级,第二个数字为液态防护等级)。http://mag.big-bit.com/news/news.html
2、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怎么样?
?
3、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哪个安全性更好?
因为传统汽车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了,经过了无数的改造以及改进,无论是发展历史还是安全性都是比电动汽车强的。我们作为广大汽车用户在选择购车时,安全问题是首当其冲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辨别出一辆车是否安全呢?就目前而言,有两种办法,其一,就是老牌车辆的安全测试评估机构C-NCAP的测试成绩,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其二,中保研C-IASI的测试成绩。
在主动安全配置方面,有着智能化突出为特点的纯电动汽车还是有着比较高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燃油版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电气化比例更大更高,重点是在车身上放了很多的传感器,这里还是拿威马EX5(参数|图片)(参数|图片)举例,威马汽车的L2级别的Living
Pilot智行辅助系统,提供前置单目高清摄像头,三个毫米波雷达,四个全景摄像头和十二个超声波雷达,这些配置除了充当汽车的“眼睛”外,还提高了汽车的主动安全系统的效率。
所以来说,像什么车身稳定系统、自动刹车、车道偏离预警、盲区预警等,C-NCAP会主要考验的主动安全配置,对于威马EX5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以致于取的好成绩也不足为过。
在被动安全部分,纯电动汽车可是背了不少锅,只是因为纯电动汽车发展的历程不如燃油版汽车长久,从而使得技术也不是很完善很健全,所以在碰撞后经常会出现起火自燃的情况。毕竟燃油版车型发展了很久很久了,也有了很多丰富的经验,技术方面也是比较成熟的了,而纯电动汽车还需要不断完善,不过,通过C-NCAP的碰撞结果来看,电动汽车对于动力电池的保护也已经是不错的了。
总得来说,燃油版车型和纯电动车型,到底哪个更加安全一些,我们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片面看待任何事物,也不要轻易带节奏。毕竟安全是一个大问题,只有在技术成熟和产品健全的情况下,严于律己,才能真正的做到对安全负责
4、电动车碰撞安全性为什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车企比拼的指标?
电动车的标准它无非就是电池的寿命,电池的材料,还有电动车的他那个各个部件的材料,国家标准无非就这几样,现在电池的材料普遍的差不多了吧!这个基础上,他又开始比拼电动车碰撞安全性。
5、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怎么样?
从第一电动网上看见一个开特斯拉的车主说车前面没有发动机,前备箱的空间很大,所以在发生碰撞时,可以很好地进行缓冲,这不仅能保护到驾驶者,也可以让对方车辆的驾驶者减少损伤。而且特斯拉前面有两道防撞梁,能够很好地发挥保护作用。但是其他品牌的电动车的安全性能有没有这么高就不得而知了
6、有点担心电动汽车安全性能,2019款小蚂蚁在安全方面怎么样?
2019款小蚂蚁400基于奇瑞旗下全球领先的第三代纯电动技术平台-LFS平台打造,采用了全铝制3R-BODY环装高强度车身骨架,在权威的碰撞测试中,2019款小蚂蚁是首款获得五星的全铝车身纯电动汽车,安全以放心。
7、电动汽车的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如何兼顾?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似乎无法兼顾能量密度与安全,以低成本合理密度扩容应该是正理。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总是成反比的,单体容量密度的提升与实际使用的冲突表现大致如下。单体能量密度提升10%,循环重放次数减少20%。单体能量密度提升10%,充放电倍率降低35%左右。单体能量密度提高10%,运行温度约提高20%。
能量密度的提升对使用寿命、便利性以及安全性均有明显影响,密度稍微提升一些则电池PACK(成组布局封装等)则要面对更严峻的考验,尤其对充电模组的均衡能力以及散热系统要求更加严格。在充电时各个小组电池电流要平均,否则形成的电场强度不一则有可能造成局部电池组高温,同理高倍率放电也要考虑这一问题;再者高密度电池组重放过程都会产生非常高的温度,散热系统概率性出现问题等同于自燃的概率。
目前单体能量密度最高的是某拉使用的某下镍钴铝电池,为了提高单体能量密度这种电池的镍含量相当的高,所以即使用了循环反应稳定能力更强的铝元素也无法保证稳定;结果导致了充电以及极限驾驶过程中电池组会出现局部过热,一旦超过冷却系统的能力范围则会出现热失控导致自燃,这一汽车品牌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自燃概率最高且没有之一。
所以盲目的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本就是钻牛角尖,PACK很难做到稳定的控制温度以保证安全,所以使用合理能力密度并降低电池制造成本,能提高电池组容量才是理想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用回铁电池。
铁电池指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虽然略低一些但是稳定性非常高,能经受严格碰撞挤压、穿刺和高温试验能保证无爆燃的电池正是铁电;而且这种电池的制造成本理论上比镍类锂电池低⅓甚至更多,容量低一些但可以用扩容的方式补偿,重点是能以同样的成本补偿出多得多的容量,何乐不为?
至于扩容后对重量的增加并不是大问题,扩容后可理解为电动汽车从单人代步变成满载,百公里电耗就算多3kwh/100km;而100kwh的容量的镍类电池假设成本为15万,同样的成本假设能安装150kwh的铁电池,前车百公里电耗20kwh能行驶500公里,后车百公里电耗23kwh能行驶652km,还有疑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