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因素限制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以下因素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造成影响:
(1)存在最省电时速:33km/h。
(2)开空调续航里程下降 21%。
(3)剧烈驾驶可导致续航里程下降 5.5%。
(4)如果没有制动能量回收,续航里程下降 14%。
(5)电动汽车不保养可能导致续航里程衰减。
2、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与哪些因素相关?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那些因素限制了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与那些因素有关那,当今社会电动汽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人们也开始担心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到底怎们样,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与哪些因素相关,还有那些因素限制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那,下面就是小编分析的原因与结果,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自从电动汽车进入消费者的生活后,有个名词也随之出现,那就是“里程焦虑”。想必凡是电动汽车的车主,亦或是体验过电动汽车的朋友,开车时一定会对剩余电量(可继续行驶里程数)特别在意。当电量不到一半或者所剩不多时,有些车主会舍不得踩油门,舍不得开空调,这种行为就是里程焦虑。现如今所有的电动汽车企都没有彻底解决里程焦虑这个问题,即使是目前最出色的特斯拉,也无法让人安心地随意跑长途。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与哪些因素相关:电池
为了增加续航里程,最简单最粗暴的做法就是放更多的电池。特斯拉第一台家用车Model S就把轴距做到了2960mm,宽度做到了1964mm(D级车尺寸)一部分原因可以把它简单得理解为了“塞进”更多电池。如果尺寸做到再做大些,超越了D级车尺寸,那目标的消费人群会急剧变少,也超出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范畴了。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与哪些因素相关:电机
电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替了汽油的发动机。所以电动机的数量(是单电机还是双电机)和功率,就决定了这台车有多“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希望自己或者另一半又猛又持久,电动车厂家也是这么想的。当只有设计出来的车子又猛又持久的时候,才可以做到“他(消费者)好,我(大家)也好”。但事与愿违。这就像百米赛跑和饭后散步,你全力冲刺可以勉勉强强跑个100米,而我和女朋友手拉手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能走个一万步,还可以助我在微信运动排名榜上露个脸,何乐而不为呢?所以那些又猛又持久的故事,还是留在小电影里吧。那厂家是如何在“猛”和“持久”之间抉择的呢?举个栗子,如果一个厂家有两款电机可供选择,功率分别是150kw,300kw。1、如果选择单电机150kw。那就好比饭后闲逛,NEDC下可以达到500km续航,但是百公里加速要15秒开外。2、如果选择前后双300kw电机。那百公里加速就猛得飞起,可以进入3秒俱乐部,但是NEDC下的续航可能只有450km。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与哪些因素相关:电控
4
在电池与电机之间还有三电之一的电控,电控的效率也会极其影响到续航里程,但由于与电机电池的关系太密切,就不单独拿出来说了。简单说句,就是同样240kw的单电机,可以做到百公里加速7秒,也可以做到百公里加速15秒开外,只要不超过其理论极限值,这些参数都可以通过电控逻辑来控制。可以看到,之前国内甚至是国外传统车企研发的电动车,即使用了比特斯拉能量密度更密的电池,但是续航还是不如特斯拉,不得不说,特斯拉在电控这块还是有着先发优势的技术储备的。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与哪些因素相关:空气动力学
风阻系数越大,行驶就需要克服越大的阻力。这一点在汽油车上很重要,在电动车上更重要。由于汽油车内燃机的先天优势,在高速行驶时,反而可以保持比走走停停时更省油;但是电动车的能量消耗几乎是线性增加的,电机需要输出更大的功率来维持更高的车速,此时如果风阻系数再高的话,对续航里程简直是毁灭性打击。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介绍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与哪些因素相关,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大家以后出门就不必担心啦,做好相应的措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喜欢小编,就关注电动邦吧,来一起探讨有趣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知识吧!
3、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首先影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是车载锂电池的容量,会直接影响到续航里程的等级;
其次是电动汽车的使用习惯,如果采取均匀加速、减速的习惯,也会减少电能的损耗;
还有空调使用、多媒体使用等因素。如果带有能量自动回收系统则会明显减少耗电量的。
4、纯电动汽车怎样驾驶操作才能延长续航里程?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周期?
尽量多的使用经济车速
电动车其实和汽油车一样,也有最经济的行驶速度。一般厂商配置表中给出的“最大续航里程”就是在相对经济的时速下,保持匀速跑出的。驾驶时让电动车尽量多的保持在经济时速的范围内,能够有效延长续航里程。根据我们的经验,大部分电动车的经济时速范围大约是在40-90公里/小时,相对于拥堵路况时低速行驶,高速度会大幅加快电量的消耗。因此,当路况良好时,记得不要将车子开的太快。
除非必要不急加速和急刹车
当然,在城市路况中很难保持车子的匀速行驶,随着红绿灯的变换以及车流的状态频繁加减速才是常态。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将车子开得顺畅平稳决定了你的平均电耗。除非十分必要,尽量不要大脚油门急加速,瞬间的速度提升将使电耗上升。同时,对于前车状态的准确预判能够帮助你将车子开得更加流畅,用不踩油门的方式滑行减速,绝对比猛地刹车来的经济,有限的电能应该尽量多的转化为车子的动能,而不是刹车系统的热量白白被浪费掉。与前车在纵向上保持一定的角度,做到能够观察到前面两三辆车的状态,能够帮助你做出更加合理的预判。
频繁的起步、刹车会使平均电耗大幅上升,应该尽量将车开得流畅平稳
合理使用能量回收系统
目前在售的主流电动车均装配有动能回收系统,通过它我们会将车辆滑行时的多余动能转化为电能回充到电池中。在该系统启动工作时,车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拖拽感,不同品牌车型的动能回收力度不同,造成的减速力也不同。这就需要驾驶员尽快熟悉自身车辆动能回收系统的特性,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用动能回收系统的制动力来代替刹车将使经济性显著提高。
正确使用E挡能够显著提升续航里程
有的品牌车型,还为动能回收系统设置了不同层级的回收力度。比如腾势电动车就有回收力度较大的普通模式和力度较小的运动模式;EV200车型的E挡也有3级力度可调;特斯拉车型为动能回收制动力设置了“标准”和“低”两种模式。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动能回收制动力的大小呢?可能有的邦友会认为将回收力度始终保持在最大状态能够带来更多的续航里程,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
特斯拉Model S、腾势、北汽EV系列等电动车均可调节动能回收力度的大小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路况选择相合适的回收力度,用以匹配车辆的行驶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节约电量、提升续航。比如说路况畅通的环线公路上,应该将车开得尽量顺畅,此时需要将回收力调至最小;路况复杂需要频繁起步刹车时,将回收力度调整为最大,减小刹车负担并尽可能多的回收动能。
路况越复杂、需要频繁起步减速时,越应该使用高回收力度
减少不必要的车内物品
说到车重对于电耗的影响,其实并不十分明显。在车辆高速行驶时,能耗主要是克服空气阻力,由于车重增加带来的摩擦力增加并不会使电耗显著上升。但在起步加速过程中,如果负载较重确实会增加电耗,从而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有许多人把爱车当做自己第二个家,车里常备各种不常用到的物品,这不仅使车辆的载重增加,在突发情况来临时,车内的杂物还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保持车内整齐,不携带多余物品才是用车的良好习惯。
减少车内杂物会对提升经济性有所帮助
保持良好车况 轮胎胎压定期检查
抛开车辆故障对于电耗的影响不谈,从安全角度考虑我们也应该做到保持良好的车辆状态,因此定期的保养检查是在用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事情。在这当中,轮胎的检查是常常被车主忽略的部分。其实一台车的行驶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轮胎状态是否良好,胎压是否正常也对电耗有着明显的影响,轮胎亏气会使电耗显著上升。
合适的胎压可以带来良好的节电效果,同时也是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
正确使用空调系统
空调系统是电动车除行驶机构外最大的用电设备,因此能否正确的使用空调对续航里程有着直接的影响。有些车主为了省电,平时喜欢关闭空调开车窗驾驶,在低速行驶时确实省电,但当车速超过80公里/小时,开窗后增加的空气阻力所消耗的电能要比空调系统更多,完全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空调是电动车除形式结构外最耗电的设备,因此应该尽量让空调更加高效的工作
在夏季高温天气时,开启空调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仍有一些小技巧可以使空调工作的更有效率。夏季停车时,尽量不要停在太阳直射的地方,防止因为暴晒使车内温度过高,增加空调启动时的负担。下车时要关好天窗遮阳帘,也可以准备遮阳板放在前挡风玻璃后。在上车出发之前,可以使用空气流动法降低车内温度。具体做法是首先完全打开副驾驶的车窗(其他窗户全部关上),反复开关驾驶位车门5—10次,力度按正常开关门即可。此方法运用的是空气学原理,将车内的热空气利用车门的开关排出车外,可在极短时间内将车内温度降低至环境温度。上车启动空调后,可以短暂的开启对角线车窗(驾驶位和后座右侧),增加空气流动使车内快速降温。驾驶时也可选择内外循环切换的方式来帮助空调系统节约电耗。
在冬季,低温环境致使电池活性下降,有限的续航里程就显得更加珍贵。有些电动车上装有座椅/方向盘加热等配置,这些加热装置在冬季能够发挥很好地取暖效果,相比空调系统,座椅加热功能的热效率更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各种加热设备代替空调取暖能够更好的节约电量,从而提升寒冷天气中的续航里程。
座椅加热功能相比空调拥有更加出色的热效率
5、影响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因素有哪些?
1. 电动汽车的行驶环境
相同的电动车在不同环境下行驶,将会达到不同的最大里程数。首先气温就对当前电动车广泛使用的锂电池影响很大,锂电池的能量应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化学反应释放电离子,从而达到充放电。由于锂元素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因此在低温和高温状态下(冬天/夏天),反应强度不同,放电密度不同,电池的使用时间不同,而造成汽车的行驶里程不同。
其次,同传统汽车一样,风向、风力、道路条件及城市交通状况也是影响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因素(城市交通状况方面,目前轻型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在提高电池寿命和环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
在理论力学中,物体滚动时受到的阻碍作用被称为滚动阻力。滚动阻力通常是由重力引起的,它是一种力矩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汽车越重,运动时所承受的滚动阻力也就越大。因此,减少滚动系数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电动汽车能否真正上路,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续驶里程的提高。目前,各大汽车厂商在汽车动力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电池这一环节。不可否认,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理应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然而,要大力提高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不仅仅是要装配大功率的电池组,同时还有很多细节需要用当前的技术去克服。
空气阻力,顾名思义,是汽车在行驶中与空气产生摩擦而产生的阻力。由于电动汽车的外形设计与电池、电机的位置有关,因此,相比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的外形设计弹性较大。通过更合理摆放汽车内部组成零件,可得到更合理的外观设计,以此来减少空气阻力系数,续驶里程可有相应提高
6、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如何计算
计算公式如下:
在这个公式中,蓄电池总能量就是我们提到的电池时的12V 100Ah这两个参数的乘积,但是这样得出来的结果单位是W.h,不需要公式里再乘以10的3次方了。
另外电机及控制器效率是指电能在通过电机控制器到达电机时有能量损耗,电机自身产生机械能时也有损耗,两次传输效率乘积就是电机及控制器效率,这个参数依据不同的电机及电机控制器型号是不一样的,这个地方说取0.9只是个例子,不代表通用值。
(6)电动汽车车速对续航里程的影响扩展资料电池在不能的放电倍率(放电倍率是指100Ah容量的电池以100A的电流放电就称为以1CA的电流放电)下,能放出的总电能是不同的,放电速度越快,放出的总电能越少。这个地方我需要说明下,平时我们所提到的电池容量;
如100Ah,是指电池的额定容量,在一定的放电条件下进行放电,这100Ah的电量是完全可以被放出来的,而且还可以超额放电,最多能放出120%的额定容量的电量。要说明的是,我这些都是针对铅酸电池而言,其他电池暂时不清楚。
该型号的电池在每一个放电倍率时,都能从图中读出它以该放电倍率放电所能持续的时间,放电倍率乘以放电时间就是放电效率。对放电曲线图里的所有倍率下的放电效率求平均值,就得出了平均放电效率。
7、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都有水分吗?
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的水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测试工况不同,续航里程表现会有很大的影响; 剩余续航里程存在比较明显的非线性,不好准确预估;续航里程还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尤其是寒冷冬季。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做一个简单分析。
测试工况影响
任何续航里程的测定,都是需要有前提条件的,即一定要明确测试工况。目前国际主流的测试工况主要有EPA工况和NEDC工况,国内很多主机厂也会采用60公里每小时等速工况。汽车之家专业测评团队也有一套自己的工况标准:EV AH-100续航测试标准。该工况主要是指平均时速在30±2km/h的低速工况,包括城市一般道路、环路等路况,大家在购买电动汽车时,可以参考汽车的续航测评文章。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测试的工况不同,对应的续航里程就会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厂家对外宣传时,续航里程会有多种宣传口径。同理,大家平时在驾驶电动汽车时,也会遇到不同的用车场景,即会遇到不同的工况,所能行驶的续航里程肯定和厂家宣传的有很大的差异。下面小编根据几种典型的用车场景来简单描述一下不同工况对续航里程的影响。
剩余续航里程存在非线性
如之前分析,由于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测试工况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于电动汽车的用户而言,驾驶环境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剩余续航里程,这其实也在无形之中加大的用户的续航里程的焦虑。电动汽车不存在变速器,速度越高,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也会越大。同时,速度越大,风阻也会越大,毕竟风阻是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电动汽车其实是很怕跑高速的。假设,启动纯电动汽车剩余续航里程有300公里,但如果一旦开上高速,剩余续航里程就会明显下降,最终可能只能跑200公里了。
冬天极寒天气影响续航里程表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冬天手机电池特别不耐用,在室外,稍微用一会就提示电量过低。这种情况,同样也会在电动汽车上发生。原因很简单,温度越低,动力电池的活性就越低,从而导致充放电的效率大大降低。,最终影响续航里程。
小结
综上所述,续航里程确实存在一定的水分,厂家给出的续航里程,只是在某一个特定的行驶工况下测得的,大家平时用车时,可以做一个参考,但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做好规划。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行业资讯,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