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动车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成为引领我国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标杆行业。
2、十年首次负增长,新能源汽车前路靠“补”?
1月13日,中汽协发布《2019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数据显示,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和4.0%。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完成102万辆,同比增长3.4%;销售完成97.2万辆,同比下降1.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0万辆和23.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2.5%和14.5%;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3辆和2737辆,同比分别增长85.5%和79.2%。
受补贴退坡影响,在我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十年后,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出现负增长。
扉旅汽车发现,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十年首降,但对于前路如何,各市场主体普遍持相对看好的态度。
在1月12日结束的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车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
对于这一观点,苗圩进一步阐释:“2019年,受宏观经济压力较大、国五燃油车降价挤出效应、相关支持政策退坡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出现下滑,但全年产销仍超过120万辆,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而且,自11月起产销量已逐步恢复到补贴退坡前的平均水平,呈现出向好迹象。”
“当前,我们拥有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最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长远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备较好的规模效益优势和发展环境。”苗圩表示。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也表示乐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驶入深水区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些激流险滩,遇到一些波澜浪花,出现了一些深度调整,导致全年整体产销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这并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新能源汽车行业向前的方向。”
“行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显著。先看行业数据,有两个时间点出现了翘尾效应,2018年12月和2019年6月,新能源乘用车分别销售了22.5万台和15.2万台,环比大幅增长。如果市场不被提前透支,月销量曲线能更平缓些,去年整体销量其实还是有增长机会。”王传福表示。
有人是真乐观,也有人颇有打碎牙齿混血吞的架势。比如蔚来汽车的李斌,又说了一句名言——“再难最多和蔚来一样难。”
李斌表示:“从7月份开始,补贴退坡以后大家压力确实都很大,我们7月份只交了800多台车,压力非常大,到了8月份开始逐步上涨。整个行业五连降,但我们实现了五连涨。蔚来挺难的,一直有各种负面消息,但是我们在面临这么多负面消息情况下还能五连涨,说明这个行业还是非常有希望的。再难最多和蔚来一样难。”
十年首次负增长之后,难不难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下一个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到底该凭借什么走下去。
与部分市场分析人士鼓吹的市场驱动时代已经到来不同,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直言:“我国新能源汽车还远没有达到由市场力量来驱动其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要实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5年达到25%的目标,未来几年内,需要有足够力度的补贴替代政策。”
徐长明表示,现在自主品牌里盈利状况好的有两个企业,一个是吉利、一个是长城。吉利2017年、2018年单车利润9000元,长城单车利润5000元。25%的渗透率意味着3辆传统车对应1辆新能源汽车。如果一个新能源汽车亏10000元,汽车企业都是难以承受的。仅靠传统车赚的钱来弥补新能源,实现渗透率25%的预期目标是相当有难度的,要想实现,需要有相当力度的替代补贴政策,如充电设施补贴、用电补贴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全球新能源乘用车1月销量榜单;特斯拉Model 3实现12连冠
根据EVsales数据,2020年1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继续呈同比下跌态势。
尽管欧洲市场一片繁荣,实现惊人的三位数同比增长,但绝对量上根本无法抵消中国作为最大市场的50%同比降幅。整体数据来看,全球1月共计交付新能源汽车超过15万辆,同比下降7%。
从不同动力类型来看,纯电动乘用车同比下降23%,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的37%的同比正增长,这也是继2018年11月以来的单月最大涨幅。正因如此,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份额从全年的26%提升至1月的31%。
与传统燃油车关系来看,1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为2%。
畅销车型来看,受春节假期影响,中国市场表现相对惨淡,Top 10车型中无一中国品牌车型出现。北汽新能源EU系列、比亚迪元EV、上汽宝骏E系列等9款2019年热门车型甚至跌出Top 20 榜单。
但与此同时,我们在Top 20榜单中还惊喜看到两款中国品牌车型新面孔,一款为积极出口欧洲市场的上汽名爵EZS,1月排名第15位,另一款为一汽奔腾B30 EV,排名第18名。
这两款车型之外,上汽荣威Ei5 EV和广汽Aion S继续作为畅销车型守住Top 20位置,具体名次分别为第11和第13名。
中国品牌之外,我们看到,特斯拉Model 3依然霸屏存在。自2019年2月以来,连续12次摘得冠军车型头衔,也是1月唯一销量超过1万辆的新能源车型。
作为兄弟车型,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S却远没有那么如此耀眼。1月销量榜单来看,这两款车型已经双双跌出前20,同比降幅来看,Model X跌落19%,Model S甚至跌了32%。靠一款Model 3打天下的特斯拉目前十分需要新车型的补充。
除了中国市场和特斯拉,1月全球市场还有以下可圈可点:
1、雷诺Zoe取得上市以来最高单月销量纪录,与Model 3仅相差百余辆,这也是12个月以来亚军车型与Model 3差距最小的一次;
2、标致208 EV和标致3008PHEV在其第一个完整销售月即登上排行榜第7位和第16位;
3、雪佛兰Bolt在美国市场表现优异,时隔一年之后重返Top 10;
4、Top 10中有三款车型来自大众集团,分别为:帕萨特PHEV(第5)、e-高尔夫(第8)和奥迪e-tron(第10)。
从车企1月销售总量来看,宝马集团凭借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销售,实现了128%的同比增长,当月销售接近1.3万辆,特斯拉以197辆的差距屈居第二。
除宝马之外,雷诺和大众也取得了三位数的同比增长,排名领先。标致1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甚至超过前两年总和,排名第5位。
如上文提及,受春节假期影响,中国品牌出现较大回落,车企方面,比亚迪和上汽仅排名第6和第7位。北汽、吉利跌出前十,仅排在第19和第20位。相对而言,广汽表现出色,凭借Aion S不错的销量,位居第13位。
去年1月的销冠日产今年跌出前十,仅排名第12位。
总体来看,德国品牌车企是1月最大赢家,总计销量超过2.1万辆。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明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国内新能源车企如何与特斯拉竞争?看看这里你就知道了!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全球格局如何?本土公司如何与特斯拉竞争?全球汽车产业链受疫情影响如何?六月六日下午,在银杏投资第三届年会上,来自新能源产业、生产制造等领域的代表嘉宾就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额
根据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的说法,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中国、美国和欧洲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而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说,中国、美国和欧洲合计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就目前而言,数量还是中国最大,大约是去年的120万台。其次是欧洲,欧盟共有约60万个,美国大约有30万个。
新能源的渗透率
从渗透率来看,中国大约为5%,欧洲大约为3%,美国为2%。彭波说,未来几年,欧洲市场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加快一些,比如德国政府最近推出了许多刺激措施,包括新能源汽车。尽管美国方面出了特斯拉,但总体市场需求仍不相同,在油价相对较低的环境下,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更难体现。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当前,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力、品牌影响力都比较突出,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改变?本土公司如何与特斯拉竞争?针对这一点,理想汽车创始人之一沈亚楠说,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坚持做增程式汽车,在中国充电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与特斯拉进行差异化竞争。
沈亚楠说:“我们坚持做增程式汽车,是因为特斯拉是根据美国的一般充电条件发展起来的,如果你想在中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大的问题就是充电条件。”沈亚楠表示,与特斯拉采用差异化竞争,做增程式汽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既能享受到纯电车的驾驶优势、使用体验优势,又不因充电条件等因素而产生焦虑。沈亚楠说,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机会,其主要原因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不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不能理解当地客户的真实需求;而中国可以借助高精度地图实现自动驾驶,再加上V2X (vehicle to everything,汽车与外部世界交流信息),特斯拉就不太可能有机会参与其中。沈亚楠说:“这一块最终我们能够取得胜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
1月8日,根据公安部官网消息,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46%,与2018年底相比,增加120万辆,增长46.0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31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19%。
解读:2019年,中国机动车整体的净增量是2122万辆,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动车的增加量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6%。
120万辆的净增量,基本上也可以反应,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上牌量会在120万辆以上,比如2018年的整体销量超过126万辆,但净增量仅为108万辆。
乘联会数据显示,在奋力压库之下,2019年12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攀升13.7万辆,2019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06万辆,同比增长5.1%,而2018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100.8万辆,同比增长88.5%。
2019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补贴金额降幅达到7成,造成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下滑,已经录得连续同比下跌5个月。
哪怕如此,381万辆的整体保有量,在全球的占比可望达到55%,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比例。
如果刨去退出市场的,上牌量接近140万辆,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数据。
从任何一个角度上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处于一个起飞的前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汽车行业经费覆盖率是多少?
2017年,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保持上升的态势,汽车金融公司的资产负债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较2016年明显放缓,这主要是受我国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的影响。从监管指标上来看,行业整体保持良好水平,资本充足,资产质量良好,拨备覆盖率远超监管要求标准;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零售贷款业务,受利差收窄等因素的影响,盈利水平有所降低;对银行借款的依赖逐渐减少,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的规模明显提升,且已成为银行借款以外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展望未来,由于我国汽车销售金融渗透率的提升空间仍较大,汽车金融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与成长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以来我国汽车销量增速明显放缓,对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2018年行业已初显“缩表”趋势,行业盈利水平将出现一定的波动。但考虑到汽车金融公司良好的风控能力和金融渗透率持续上升的态势,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内汽车金融公司的信用风险展望为稳定。
优势
我国汽车金融行业市场渗透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发展潜力与成长空间巨大;
汽车金融公司股东多为外资汽车厂商,股东实力较强,能够在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给予支持;
近年来,汽车金融零售贷款业务规模快速扩张,资产总额稳定增长,资产质量良好,资本充足;
行业整体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盈利水平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强。
关注
由于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资本规模相对较小等原因,汽车金融公司主要依靠银行授信获得资金,缺乏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且一般存在比较明显的资金期限错配现象,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较大;
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与汽车销量息息相关,2017年以来我国汽车销量增速明显放缓,对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发展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大多隶属于各汽车集团,大部分汽车金融公司贷款投放主要是为本集团客户服务,业务模式和业务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一、汽车金融行业概述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起步于1995年,银行、保险公司(车贷险)、汽车经销商及生产厂家四方合作,成为推动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汽车价格不断下降,加之国内征信体系不健全,导致汽车贷款坏账逐渐暴露,汽车贷款不良率大幅上升,保险公司逐渐从该领域退出,银行业也收紧了汽车贷款业务。此后,我国政府开始尝试通过大型跨国汽车公司组建汽车金融公司,引入西方国家先进的汽车消费信贷理念和运营模式,推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行业发展。
2004年8月,在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监会颁布《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背景下,我国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行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此后,中国银监会针对汽车金融公司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并专门成立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汽车金融专业委员会,进一步规范汽车金融相关业务,中国汽车金融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全面竞争格局。截至目前,中国银监会共批准设立了25家汽车金融公司;这些汽车金融公司普遍是依靠一家汽车厂商主要出资成立,几乎全部的合资品牌汽车厂商都将旗下汽车金融公司引入中国市场,大部分自主品牌汽车厂商也已成立或正在筹建汽车金融公司。
目前,汽车金融服务已是世界流行的汽车销售方式,随着八零后、九零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按揭贷款购车的模式已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基于与厂商的天然联系,汽车金融公司在维护用户关系、拓展消费者汽车信贷需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为经销商、厂家的销售提供了有效支持。便捷的汽车金融服务降低了消费者购车的难度,激发了消费欲望,反过来对我国的汽车产销量亦产生良性效应。
截至2017年末,我国25家汽车金融公司资产总额为7447.29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29.99%,其中零售贷款余额5603.22亿元;负债总额6404.81亿元,行业资产负债率86.00%;资本充足率17.17%,流动性比例154.89%,不良贷款率0.25%,拨备覆盖率658.61%,监管指标保持良好水平。
二、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发展与汽车行业发展息息相关。在2015年底推出的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激励下,2016年国内汽车消费市场蓬勃发展。2017年,受购置税优惠幅度减小、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行业面临一定的压力;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901.54万辆和2887.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9%和3.04%,增速分别比2016年同期回落11.27个百分点和10.61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480.67万辆和2471.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40%。整体而言,2017年我国乘用车产销增速明显放缓,是2008年以来年度最低增长水平。
2018年以来,我国汽车销售的颓势进一步加剧,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之前年度车市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高基数所导致的增长压力;另一方面,汽车消费与经济周期关联密切,宏观经济下行、居民消费欲望降低无疑都会对汽车销量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我国汽车销量向来有“金九银十”的说法,然而2018年9月狭义乘用车销量190.45万辆,同比下降13.2%,整个三季度的汽车销量都是负增长的;2018年10月,狭义乘用车销量195.3万辆,同比下降13.1%;至此,“金九银十”全部失灵。整体而言,2018年我国汽车销量出现负增长几成定局,未来低增长率恐成为发展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受中美贸易战等因素的影响,2018年以来,美系车在我国的市场份额明显下降,日系、德系车市场占有率则有所回升。未来我国进口汽车关税下调是大势所趋,2018年7月我国进口整车关税就从25%降至15%,进口车国内售价下调8%,这会加剧进口车与合资车之间的竞争程度,合资车的竞争力或被削弱,弱势合资车企可能将被淘汰,对相关汽车金融公司的影响需要关注。
三、行业监管与行业政策回顾
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公司主要受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汽车金融公司的设立、变更及终止,业务范围以及相关监管办法主要由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规范。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汽车金融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关联交易授信余额等做了严格规定,并要求汽车金融公司实行信用风险资产五级分类制度,及时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汽车金融公司需定期向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报送相应的财务报表及监管数据。此外,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在必要时有权对汽车金融公司进行现场检查。
2017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汽车贷款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管理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废止2004年发布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新管理办法对汽车贷款的相关政策做出调整:贷款发放单位门槛降低,把农信社列入了可发放的范畴;只要持有营业执照或其他证明主体资格文件的,例如个体工商户、企业分公司,均可以申请汽车贷款,这使得汽车金融机构的客户类型和来源得到了扩展;允许审慎引入外部信用评级,特别是对于信用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借款人,可以不提供担保;规定贷款人应直接或委托指定经销商受理汽车贷款申请,明确了委托经销商受理汽车贷款申请的合法性;二手车定义从“到规定报废年限一年以前”变更为“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之前”,预期未来新能源汽车和二手车金融会迎来利好;另外,将不再直接规定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由监管机构视实际情况另行规定。
2017年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落实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释放多元化消费潜力,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经济发展,以提升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供给。《通知》对汽车贷款政策做出了进一步调整: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80%,商用传统动力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0%;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85%,商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5%;二手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0%。总体而言,新管理办法和《通知》的实施将进一步释放汽车贷款动能,促进国内汽车消费,促进汽车金融的良性发展。
四、行业内竞争情况
目前,市场上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主要包括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同时随着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小贷公司也逐渐开始介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2017年,汽车金融公司占我国汽车金融市场份额的52%,银行的市场份额为34%。
由于汽车金融公司大多隶属于各汽车集团,大多数汽车金融公司贷款投放主要是为本集团客户服务,面临的市场竞争主要是各汽车品牌之间的竞争。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是市场份额最大的汽车金融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宝马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福特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等外资金融公司占据一定规模的市场份额;中资汽车金融公司起步较晚,规模不大。
商业银行依托于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几乎涉足了汽车行业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领域,是汽车金融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但由于汽车金融服务较传统信贷业务来讲比较零散,因此并未吸引国有大型银行过多介入。银行在汽车信贷业务中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降低资金成本,最大程度地攫取利差空间。但银行的劣势在于,发放贷款时对抵押物和担保的要求较严格,且对于车辆的风险评估和处置变现相对经验不足;相比之下,汽车金融公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效的审批流程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因此在市场占有率上有明显提升的同时还能保持较低的不良贷款率,显示出其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现在监管政策放松了对抵押物的要求,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风控能力,针对信用良好的客户开发相应的无抵押担保贷款产品,在开发市场的同时,有能力继续保持较低的坏账水平,这是汽车金融公司最大的优势所在。
五、汽车金融公司经营分析
汽车金融公司主营业务以库存融资和零售贷款为主,融资租赁规模较小,但发展空间较大。近年来,随着汽车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逐年增长,零售贷款占比较高且逐年提升,成为汽车金融公司最主要的利息收入来源。
1、2017年资产增速回落,零售贷款在资产中占比持续提升,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汽车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稳定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汽车金融公司资产增速在2016年明显上升,在2017年却有所下降(见图1),这主要是由于:2015年10月,对1.6升及1.6升以下排量乘用车推出购置税减半优惠政策,计划到2016年底恢复10%税率征收,受此政策影响,我国汽车销量在2016年得以明显增长,2017年则明显回落。汽车金融公司的资产端以汽车贷款为主,此类资产规模与汽车销量息息相关。
汽车金融公司提供的主要金融产品包括库存融资、零售贷款和融资租赁等。库存融资即为经销商建立车辆库存提供资金支持,而零售贷款则为终端零售客户提供融资支持,目前零售贷款在汽车金融公司业务中占主导地位,经销商贷款在汽车金融行业中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融资租赁目前规模仍较小。
汽车金融公司在成立初期一般靠经销商贷款业务提升市场占有率,零售贷款业务在该时期处于搭建市场基础的阶段。从图2中可看出,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构成变化巨大,零售贷款业务占比迅速扩张,并逐渐占据绝对主要地位。
2、渗透率保持上升态势,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发展与汽车消费相辅相成
2017年,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车辆574.7万辆,经销商贷款车辆507.3万辆,分别占我国全年汽车销量的19.90%和17.57%,合计占比接近40%,说明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近年来明显提升(见图3),但与欧美国家的渗透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未来几年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在汽车购置税的政策刺激下,我国汽车销量显著提升,但购置税政策在2016年透支了部分2017年的汽车销量,因此我国2017年汽车销量增速明显放缓。在此背景下,汽车金融公司的渗透率仍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汽车消费习惯已逐渐发生改变,未来汽车金融有望成为我国居民购置汽车的主流方式。
3、盈利水平回归理性:一切都源于汽车销量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指出,汽车金融公司的资产端以汽车贷款为主,此类资产规模与汽车销量息息相关,加之贷款利息收入是汽车金融公司的收入来源,因此可以认为汽车销量直接影响该行业的盈利水平。
以上观点也可以从数据中得以佐证(见图4),汽车金融公司的资产增速、净利润增速趋势均与我国汽车销量增速趋势一致,上述指标均在2016年达到高值,随后在2017年回归理性。此外,受2017年资金市场利率上行的影响,汽车金融公司的行业利差水平有所收窄,9家发行过金融债券的公司资产收益率由2016年的2.39%下降至2017年的2.16%,但考虑到2017年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为0.92%,汽车金融公司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仍较强。
我们在前文中已分析过,汽车金融公司得益于母公司的信用背书,取得银行借款成本相对较低,所以母公司相关汽车厂商的市场表现容易影响到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成本。2018年以来,随着汽车销量增速的放缓,经销商的库存量持续升高,汽车集团或促使旗下的汽车金融公司加大贴息力度,导致贷款资产收益率下降,进而影响其盈利水平。因此,未来汽车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或基于其所服务的汽车品牌市场表现力和股东实力而出现较大分化。
4、对银行借款的依赖度明显下降,发行资产支持证券、金融债券的力度持续上升
汽车金融公司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业务发展促使公司融资需求不断攀升,推动近年来行业负债规模持续上升,负债增速与资产增速保持一致趋势(见图5)。
近年来行业资产负债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考虑到部分汽车金融公司对其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了出表的会计处理,实际的债务负担更重,整体行业财务杠杆水平高。股东对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支持以关联方存款或实收资本的方式体现,近年来,上述两类资金在公司资金端的占比较为稳定。总体而言,目前行业融资渠道仍主要是银行借款,在母公司的信用背书前提下,汽车金融公司取得银行借款的成本相对较低;但随着我国金融去杠杆的推进,银行收紧了对外的资金合作,汽车金融公司只好进一步加大发行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的力度,应付债券(发行金融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余额)在资金端的占比逐年提升(见图6),对银行借款的依赖度明显下降。
总体而言,汽车金融公司目前的融资端对于其业务发展仍是一个不利的存在,虽然近年来其发行金融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规模明显提升,但无论是依靠银行借款还是依靠发行债券,其资金成本都容易受到政策环境和利率水平波动的影响;更何况银行给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是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的非承诺性借款,这一方面会加剧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提高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大了此类公司融资端的不确定性,融资困境始终存在。
5、风控能力强,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
中国银保监会要求汽车金融公司实行信用风险资产五级分类制度,并及时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方面,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资产一直以来以车辆作为抵押物,风险缓释措施较为完善,有助于信用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汽车消费贷款有小额分散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可能。此外,汽车金融公司对逾期贷款的核销政策较为严格,一般在逾期180天时系统将对该笔贷款自动核销,因此行业整体资产质量的偏离度要远低于银行业的水平。2017年末,汽车金融公司不良贷款总额16.89亿元,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0.25%,较之前年度有所下降(见图7),而同期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74%。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零售信贷业务的迅猛发展,汽车金融公司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因此能够支撑自身对逾期贷款的及时核销,也有能力计提超额拨备,维持超高的拨备覆盖率水平(见图8)。然而,随着我国汽车销量增速的放缓,汽车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未来或将产生一定的波动,届时是否还能维持良好的资产质量,这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6、资本充足率水平与资产规模增速趋势相反,整体保持较高水平
从图9中可看出,汽车金融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基本与资产规模增速呈反向变化趋势,由于其资产端主要由贷款构成,可以认为汽车金融公司的信贷业务发展对资本的消耗明显。目前汽车金融公司主要通过股东增资以及利润留存的方式补充资本;2016年,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汽车金融公司风险加权资产规模不断攀升,资本消耗加快,资本充足率迅速下降。2017年以来,随着业务增速的放缓,行业资本充足率水平整体有所回升。总体而言,近年来汽车金融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保持较高水平,这主要是得益于其较强的盈利水平以及股东支持力度。截至2017年末,汽车金融公司平均资本充足率17.17%。
六、融资现状及行业内发行人信用状况
自2010年汽车金融公司开始发行金融债券以来,截至目前,共有9家汽车金融公司发行过金融债券。从企业性质看,目前发债的汽车金融公司以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居多,内资汽车金融公司发债的目前只有1家(见表1)。从信用等级看,发债的汽车金融公司信用级别整体较高,主体长期信用等级均在AA+级及以上,AAA级的发行人全部为市场份额相对靠前的外商投资或独资企业。
目前,汽车金融公司发行的金融债券期限主要为3年期,虽然发行规模相较银行借款、资产支持证券而言是较少的,但是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改善发行人资金端和资产端的期限匹配水平,有效降低汽车金融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从数据上来看,近年来,汽车金融公司依靠发行金融债、资产支持证券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对银行借款的依赖,上述两种融资方式分别从增加长期资金、盘活资产的角度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其自身信贷业务的发展。
2015年4月,央行发文推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注册制,随后汽车金融公司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规模大幅增长,2016年~2018年10月,共有13家汽车金融公司发行了22单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总计2115.85亿元(见表1);从募集资金的规模来看,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在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方式中,重要性仅次于银行借款。
资产证券化是将未来可带来现金流入、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进行结构性重组,然后通过证券发行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资产一般具有小额分散、期限较短的特点,有助于分散信用风险,截至2017年末,汽车金融公司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25%,远低于同时期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因此,底层资产良好的信用水平、高分散性和标准化使得此类资产支持证券在投资者中更受欢迎。
相比之下,近年来仅有9家汽车金融公司发行过金融债券,发行人数量少于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也相对较低(见图10);这一方面是由于汽车金融公司在资产支持证券方面更具有优势(前文已讲);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于公开市场发行债券的规定较多,目前发行过金融债券的汽车金融公司主体级别集中在AA+及以上,部分主体级别较低的发行人在考虑了资金成本等因素后,放弃了该融资渠道。
从信用等级迁移情况来看,出于对汽车金融行业的看好以及对其相关股东背景因素的考量,2017年国内评级机构将宝马、丰田、大众、福特、东风日产5家汽车金融公司的信用等级由AA+上调至AAA。2018年,汽车金融公司信用级别整体保持稳定,仅联合资信将大众汽车金融主体级别由AA+上调至AAA、上海新世纪将奇瑞徽银汽车金融主体级别由AA上调至AA+。
七、展望
目前,汽车销量增速减缓对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发展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少数汽车金融公司已经公布的2018年最新一期数据,我们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汽车金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初显“缩表”趋势,资产规模较年初有所减少。
银行业的“缩表”是金融去杠杆、挤掉资金端同业负债的“水分”所致,部分银行由于资产端的非标投资规模较大,投资期限长且难以压降,“刚性负债”特征明显,迫于监管政策的压力,被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相比之下,汽车金融公司的“缩表”原因则有所不同,其资产总规模的下降主要就是由于贷款净额负增长引起的,进而降低资金端的融资力度。因此,汽车金融公司对于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是主动的,灵活性高。考虑到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持续上升的态势、之前年度汽车金融公司良好的资产质量水平和盈利能力,以及汽车金融公司的股东资金实力,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内汽车金融公司的信用风险展望为稳定。
联合资信
联合资信始创于2000年,是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领先机构,资质完备、规模领先,致力于为资本市场投资者、监管机构、发行人及其他参与各方提供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信用评级服务。
联合资信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理事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会员、ICMA的绿色债券原则(GBP)观察员机构以及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合作研究机构。
7、7月全球新能源车市:中国销量逼近十万排第一,德国同比暴涨302%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滑44%至33.5万辆,而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2%,为40.33万辆。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欧洲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过了中国。要知道,在此之前,无论是销量还是保有量,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都是稳居全球第一。
而7月份,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小,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销量迎来年内的首次增长,虽然增幅相较于欧洲很多国家很小,但销量已经超出第二名一倍还要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疫情尾声的7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如何。
中国:老大地位不动摇,7月销量逼近十万
根据中汽协的消息,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万辆和9.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9.3%,为今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在这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7.8万辆,同比增长24.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1.9万辆,同比增长2.7%。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延期两年的新政出台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第二季度以来销量下滑趋势逐渐收窄。
德国:7月销量3.6万坐稳第二,302%同比增长率全场第一
在欧洲新能源市场,7月份最大的亮点就在德国,302%的增长率成为欧洲市场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其单月销量达到了3.6万辆,创造新的销量纪录,仅次于中国,排在第二名。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82%,达到近1.7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同比飙升485%,达到约1.9万辆。
根据数据显示,德国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同比增长8.6%,达11.4%,创历史新高。在德国,7月销量最好的是雷诺Zoe,销量2851辆;其次是大众e-Golf,销量为2633辆。值得注意的是,雷诺Zoe在法国也非常吃香,共售出3834辆,虽不及6月份创纪录的6011辆,但仍高于近几个月的平均水平。
另外,法国和英国7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率也非常高,分别达到了298%和286.8%。其中,法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5%上升至9.5%,英国则是占据近9%的市场份额。
挪威:每卖10台新车就有6台是新能源,市场份额高达68.4%
挪威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国家之一,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1%至6686辆,约占挪威当月新车总销量的68.4%。其中纯电动车销量为4,408辆,同比提升25.5%,市场份额为45.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2,278辆,同比提升142%,市场份额为23.3%。
也就是说:在挪威,每卖出10台车,就有6台车是新能源汽车,其中4台纯电动、2台插电混动。
写到最后:随着全球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各个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国虽然还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随着欧洲各国的重视程度升级,伴随着鼓励政策和巨额罚款,今年的增长率尤为恐怖。
动力电池大佬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前段时间就公开表达担忧:"我自己预测,今年整个欧洲的电动汽车销量将超过中国,而中国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市场的地位将被欧洲抢走。"根据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预计, 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全年销量将达到110万辆。中国能不能守住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冠军位,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为什么挪威人民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够领先我们 17 年?
在大会上达成了《博鳌共识》:到 203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占汽车总销量的一半或以上。按照 2018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占
汽车总销量 2.1% 的基数换算,从现在到 2035 年,新能源汽车在份额上要保持每年接近 22% 的增长率。
作为占据 2018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一半份额的最大市场,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乃至电动汽车的规划和目标,自然在大会上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今年 1-5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均超过 40%,势头依然凶猛。
但一个事实是,中国并不是汽车电动化最深入的市场。
尽管截至 2018 年,中国已连续四年居世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位,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依然没有突破 5%,而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国家,已经在上个月达成了 58% 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份额。
这个国家叫挪威,同时也是将禁售燃油车时限提得最早的国家—— 2025 年。
挪威的电动车充电站
今年 5 月,挪威一共售出了 8867 辆新能源汽车,占 6 月挪威汽车总销量的 57.8%。2018 年全年,挪威境内一共卖出去 72638 辆新能源车,占 2018 年挪威汽车总销量的 49.1%。
如果说我们希望在 2035 年的新能源车销量能够达到一半,那么挪威已经提前一大截实现了我们的野望——那么,为什么挪威人民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够领先我们 17 年的时光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会来详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天时,地利,还是人和?
首先,挪威并不是一个石油稀缺国——恰好相反,万岛之国的原油出口量一直高居全球前十。按照 2016 年的数据,原油和天然气出口带来的收益占挪威 GDP 总量的 20%,占政府收入的 30%。除此以外,挪威还供应着欧盟 25% 的天然气。
自从 1965 年 4 月 13 日挪威发出第一张原油开发许可证以来,原油开采业一直支撑着这个全球幸福度最高国家的高福利社会运行。甚至于 2006 年 1 月成立的挪威政府养老基金 CPFG,也是改组自 1990 年成立的挪威政府石油基金。
而之所以挪威的汽油价格如此高昂,是因为挪威对国内的石油使用征收了高额的惩罚性税收——把石油玩的最溜的挪威人,自然最清楚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而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依靠清洁廉价的可再生能源。
正好,挪威在可再生能源上同样是天择之子。
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2014 年挪威发电量有 95% 来自成本极低的水力发电,与之相比,我国 2018 年水电占比为 18.32%,成本更高的火电占比为 71.79%。
需要注意的是,挪威的居民用电价格是比非居民用电价格高很多的。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2017 年的这个数字是 0.161 欧元 / 千瓦时,约合 1.26 元 / 千瓦时——但这个数字是欧洲各国中最低的。与挪威隔海相望的丹麦, 2017 年居民电价高达 0.301 欧元 / 千瓦时,约合 2.35 元 / 千瓦时。
也就是说,在挪威,无论是在充电站充电,还是在家里充电,都要比使用汽油划算得多。
电动汽车在挪威的火热,另一个原因是挪威对电动汽车推出了各种优待政策——而这同样也是支持可再生能源思想的衍生。
如果你在挪威购买一辆电动车,那么你可以减免挪威的 25% 增值税;进口电动车在挪威无需缴纳进口关税和购置税;在挪威每年缴纳的道路税也要比汽油车型更低;挪威的公司用车税对电动汽车减收 50%;电动汽车随时有权使用公交专用道以及 HOV 车道。
电动星球注:HOV 车道,全称 High-OccupancyVehicle Lane,中文名为共乘车道或者多乘员车道,只允许公交车或实载 2 人以上的小轿车 / 货车通行。HOV 车道的概念由维尔博 · 史密斯联合咨询公司提出,从 1996 年开始由美国圣迭戈和加州交通局于 15 号公路上试行,后推广至全国,乃至加拿大和欧洲。我国从 2016 年底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 HOV 车道。
即使没有巨大的电费 / 油费差距,在如此优惠的政策面前,已经足以让不少消费者动心——但一个更深层次,或者说从更高角度提出的设问是,为什么挪威要对电动汽车定下如此优惠的政策,又怎么会成为欧洲电价最低的国家?
9、中国2020年新能源车产销200万辆 十年后能成世界汽车强国吗
新能源汽车是巨大空间、高成长的稀缺行业:《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将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到2020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随着整车放量,产业链在未来6年内将迎来10倍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巨大空间、高成长的稀缺行业。产销高增长、产能扩张,使新能源汽车主题具备景气确定性: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预计今年增长150~200%,销量达到20~25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明年增速保持50%以上,达到35~40万辆;截止今年7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9.89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同比增长近4倍,纯电动乘用车同比增长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同比增长85%,纯电动商用车同比增长7倍;新车型不断推向市场,各级别车型中的高性价比车型成为爆款;新能源客车、物流车经济性显著,充电易解决,交通部支持,需求爆发;新能源汽车主题具备中长期想象空间和后续催化剂:随着新能源汽车运营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认知逐步提升,行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去伪存真”,使得消费者购买意愿跨过了“无知无畏”阶段,来到了“成熟理性”阶段,意愿购买比例回升至43%;车价与续航及充电仍然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随着动力电池成本快速降低和补贴的持续,以及充电设施的普及,预计新能源汽车成本及价格降低,需求将受到有力支撑;参考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行业“鲶鱼”出现,性价比进一步提升,带动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且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较美国至少大4倍、价格弹性更大,在充电便利性远不及美国的情况下销售放量,预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将更快;新能源车2014年销量在商用车市场渗透率仅0.05%,客车销量渗透率仅3%左右,乘用车中仅为0.3%,年销量即便增长10倍,成长空间也仍然十分巨大;
10、扬州市最近十年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
新能源汽车是巨大空间、高成长的稀缺行业:《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将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到2020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随着整车放量,产业链在未来6年内将迎来10倍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巨大空间、高成长的稀缺行业。产销高增长、产能扩张,使新能源汽车主题具备景气确定性: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预计今年增长150~200%,销量达到20~25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明年增速保持50%以上,达到35~40万辆;截止今年7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9.89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同比增长近4倍,纯电动乘用车同比增长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同比增长85%,纯电动商用车同比增长7倍;新车型不断推向市场,各级别车型中的高性价比车型成为爆款;新能源客车、物流车经济性显著,充电易解决,交通部支持,需求爆发;新能源汽车主题具备中长期想象空间和后续催化剂:随着新能源汽车运营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认知逐步提升,行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去伪存真”,使得消费者购买意愿跨过了“无知无畏”阶段,来到了“成熟理性”阶段,意愿购买比例回升至43%;车价与续航及充电仍然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随着动力电池成本快速降低和补贴的持续,以及充电设施的普及,预计新能源汽车成本及价格降低,需求将受到有力支撑;参考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行业“鲶鱼”出现,性价比进一步提升,带动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且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较美国至少大4倍、价格弹性更大,在充电便利性远不及美国的情况下销售放量,预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将更快;新能源车2014年销量在商用车市场渗透率仅0.05%,客车销量渗透率仅3%左右,乘用车中仅为0.3%,年销量即便增长10倍,成长空间也仍然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