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
引言:今天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在上海发布,在路线图1.0上做了修定,很多地方很有指导性,主要的地方还是在于汽车产业碳排要降下来,新能源汽车逐渐往上,设置了20%的市场渗透的目标。
图1 对应的主要的改动
01? 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
图2 路线图2.0的发展愿景
路线图1.0定义的2020年7%-10%de新能源汽车的目标目前来看无法实现,目前前三季度是66.7万,乘用车的销售是1337.6万,目前在5%。而后续3个月按照每个月200万,新能源乘用车增加到95万,估算的市场渗透率是4.75%。在路线图坚定的把2025年的渗透率目标修订为20%以后,也就是说按照路线图接下来5年要达到15%的提高值,每年提高3%的渗透率(如果按照2400万折算,是72万的增量)。
路线图1.0里面所说的节能汽车,目前明确就是混动包含48V和HEV,目前9月的市场渗透率分别为1.7%和2.25%,按照2025年的预期占比要到40%-48%,这个预期的增速是由车企自行迭代动力总成所实现的。目前这种对于乘用车含新能源汽车和不含新能源汽车油耗目标的估算,是比较合理的。如下所示,定义为WLTC工况下总体目标5.6=>4.8=>4.0,混动5.3=>4.5L和4.0L,也就是说短期内鼓励车企在混动领域投资,在15年内到2035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各占50%,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和禁燃这个词完全脱开。按照这个路线图的设计考虑,混动的燃油车存续可能还要持续很长的时间。
图3 技术路线图关于混动的提法
在总体目标里面还有个提法,203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50%以上,纯电动则将占到新能源汽车的95%以上,也就是BEV是47.5%,PHEV+EREV是2.5%,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路线图的预期,目前市占率1.5%的PHEV总体的增量未来15年有个先高后低的过程,燃料电池的100万放在这里也挺奇怪。
02 按照路线图的渗透率分布
这个比例我们按照上面的进行拆解,认为48V在2025年-2030年逐步让位给强混,PHEV和BEV的比例按照现在的20%往15%到5%的进行过渡。如果按照2025年2500万左右作为峰值对应的数量为100万PHEV、400万BEV、500万HEV、500万48V和1000万ICE。
图4 中国乘用车按照路线图2.0分动力总成比例
小结:实际这个路线图是否能顺利目前看来不清楚,不过保守的估计可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比较难过10%的渗透,过了以后到15%到20%比较容易,还是因为目前的5%区域集中和地方的推广政策直接相关,要让新能源汽车形成比较稳定的盈利模式,走到对岸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3、新能源车辆启动时各部件工作流程?
1.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是纯电动汽车的唯一能源,供给汽车驱动行驶所需的电能。动力电池在车上安装前需要通过串并联的方式组合成96~384V高压直流电池组,再通过DC/AC(直流转交流)转换器(功率电子)转换成交流电给三相交流电机,电机提供动力输出。此外,动力电池组也是供应汽车上各种辅助装置的电能来源。动力电池组通过DC/DC(直流转直流)转换器(功率电子)将高压直流电降压至 12V低压直流电为12V电器网络提供直流电,也可为12V蓄电池充电。
2.充电器
充电器是把电网供电制式转换为对动力电池充电要求的制式,即把交流电转换为相应电压的直流电,并按要求控制其充电电流。充电器开始时为恒流充电阶段。当电池电压上升到一定值时,充电器进入恒压充电阶段,输出电压维持在相应值,充电器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后,电流逐渐减小。当充电电流减小到一定值时,充电器进如涓流充电阶段。还有的采用脉冲式电流进行快速充电。
3.电机
电机在纯电动汽车中被要求承担着电动和发电的双重功能,即在正常行驶时发挥其主要的电动机功能,将电能转化为机械旋转能;而在降速和下坡滑行时又被要求进行发电,将车轮的惯性动能转换为电能。对电动机的选型一定要根据其负载特性来选,通过对汽车行驶时的特性分析,可知汽车在起步和上坡时要求有较大的起动转矩和相当的短时过载能力,并有较宽的调速范围和理想的调速特性,即在起动低速时为恒转矩输出,在高速时为恒功率输出。
电动机与驱动控制器所组成的驱动系统是纯电动汽车中最为关键的部件,纯电动汽车的运行性能主要取决于驱动系统的类型和性能,它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各项性能指标,如车辆在各工况下的行驶速度、加速与爬坡性能以及能源转换效率。
4.电动压缩机
电动压缩机替代传统汽车中发动机带动的空调压缩机,直接利用高压直流电工作。纯电动汽车的空调设备灌装不导电的压缩机油。不允许与用皮带传动的压缩机油混和。否则会导致空调压缩机损坏或者导致HV(高压)绝缘故障。
5.充电口
充电口是给电动汽车充电的接口,根据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将有不同的充电接头。
6.功率电子
功率电子,英文名称Power Electronics,德文名称Leistungselektronik,简称LE。一般包括逆变器(Inverter)和直流转换器(DCDC)两部分。在电机控制器的指令下,将高压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可变频的三相交流电,从而驱动电机旋转。同时集成DC-DC转换器,为12V电器网络提供直流电,也可为12V蓄电池充电。
7.电加热器
纯电动的汽车由于没有了发动机,所以也就相应的没有发动机冷却系统,因此对于取暖这个功能而言,就只能采用辅助制热的方式比如采用下图的电热管加热,原理就和电吹风一样,将空气加热之后,再将热空气吹出来。这种加热方式也会消耗汽车的电能,影响汽车的续航里程。
4、新能源汽车分类及各自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使用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做为发动机燃料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纯粹靠电能驱动的车辆。它必须使用专用充电桩或者特定的充电场所进行充电才能行驶。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保养项目少,使用成本低;缺点是电池的续航里程和电池寿命较短,温度对电池容量的影响非常大,充电的便利性也不好。由于电能的来源广泛,在未来还会有更清洁的电能产生,因此纯电动车是未来的最终发展趋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混合动力
混合动力汽车指的是至少拥有两种动力源,使用其中一种或多种动力源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动力的车辆。一般动力源采用汽油机和电动机混合驱动,它能够在纯电动模式、纯油模式以及油电混合模式三种状态下下行驶。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分为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
(1)普通混合动力
普通混动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主要依靠发动机驱动。只有在车辆起动或者低速行驶时,才靠电动机驱动,当遇到坡道或者急加速时,发动机和电动机共同驱动车辆行驶。它是利用车辆在行驶时发动机的多余功率给电瓶充电,所以这种车不需要外接电源。但是它的纯电续航里程极短,一般不会超过5公里。典型的例子是丰田的卡罗拉(参数|图片)等混动车型。这种普通的混合动力汽车,本质上还是汽油车,只是让汽油机更多的时间工作在高效区间而已。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与普通混合动力相比,多了一个插电口,能够外接充电。并且电池容量也更大,纯电续航里程更长。这种车型是中国目前大力推荐的,能够享受到高额的补贴,并且不受限行和牌照的限制。典型的例子是比亚迪新能源系列车型。它在纯电状态下还是很节能的,但是在纯油状态下油耗也是很大的。有些人投机取巧,钻国家政策的空子,购买这种新能源车的目的就是获得一张牌照,日常使用中只加油不充电,其实就是一台纯燃油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
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就是用发动机进行发电,电动机进行驱动的车辆。当电池组电量充足时采用纯电动模式行驶,而当电量不足时,车内发动机启动,带动发电机为动力电池充电,提供电动机运行的电力(即增程模式)。增程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由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行驶,仅能通过电动机驱动。但它也能够像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样,通过外接电源进行充电。纯电续航里程比较长,一般可达100公里以上,最高可达300公里左右。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产生的电能驱动车辆行驶。它也是电动汽车的一种,结构基本类似,只是多了一个燃料电池和氢气罐。它的电能来自于氢气燃烧,工作时只要加氢气就可以了,不需要外部补充电能。燃料电池汽车的燃料来源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非常的环保,并且续航里程可达700公里。但是目前的制氢成本较高,并且氢气的存储不易,目前还处于试验推广阶段。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4、太阳能汽车
太阳能汽车是靠太阳能来驱动的汽车。相比传统热机驱动的汽车,太阳能汽车是真正的零排放。它是在汽车上安装了一套能够吸收太阳能量的装置,并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驱动汽车行驶。它是最节能的新能源汽车,但是它的技术非常复杂,现阶段远远没有达到实用的程度。现在只是在实验室中研究而已。
5、比亚迪e6纯电动汽车构造原理图
呵呵 不容易搞到 这些都是核心技术 不会轻易让人知道的 等以后电动汽车普及了那时候就出来了
6、我现在有个环保汽车开发建议,以及一些新能源汽车的构想图!我想给国内某汽车制造公司提这个建议,请问我
先申请专利,再找汽车公司,转让专利权,获得费用
7、纯电动汽车结构图和论文
基于UG的电动汽车底盘三维总布置设计系统
摘要】 在大型CAD系统软件的基础上,通过两次开发的手段建立电动汽车三维总布置设计系统,包括动力系统设计、底盘布置、数据库、性能分析计算等,使底盘的设计与性能分析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并且系统保持UG原有的界面风格,从而实现总布置设计、分析计算过程的集成与高度计算机化,提高电动汽车底盘总布置设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