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纯电动车行业两大巨头产品,特斯拉model 3和全新唐EV谁更有实力?
纯电动车这两年可以说是汽车圈的流量担当,在传统燃油车销量大幅度下滑的大环境下,依然被众多企业和消费者看好。说到纯电动车领域的车企,比亚迪和特斯拉绝对是绕不过的两家企业。
题主所关注的两款车型也分别都是两家车企的主力车型之一,特斯拉model 3是特斯拉X系列的新品,早在2016年就已上市,几年时间积累了不错的行业口碑。比亚迪全新一代唐EV,是比亚迪旗下顶级的纯电动中级SUV,要论平台技术、联网化水平以及续航能力,全新一代唐EV俨然是业界的实力担当。我个人认为,从技术以及实际表现来看全新唐EV的产品实力都是要更强于Model 3 的,下面就说下我的观点。
比亚迪BNA的全擎全动力智造平台横跨燃油、双模、纯电三大动力系统,不仅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同时零部件的统一也使得质量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唐EV是由比亚迪BLP大型豪华车生产平台打造,全新平台柔性大,在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时,还保障了汽车的品质和生产能力。这让给比亚迪唐EV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卓越的性能优势。
唐EV双擎驱动,最快百公里加速仅需4.4s,而Model 3官方给出的0-100km/h加速则是5.6s。1.2s的差距,其实也意味着一个梯度的距离。还有一点,model 3是后驱车,通过性当然赶不上唐EV智能电四驱。
第二就是内部环境,体验过model3的都知道,它的内饰极其简约,甚至可以用粗糙来形容。相比起来全新一代唐EV的内饰显得更有科技感,它的中控屏最大尺寸为14.6英寸,车机搭载具有比亚迪自主知识产权的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同样将车内大部分控制功能集成到了这块14.6英寸的大屏上,而且根据国人用车习惯,保留了一些实用按键。操控灵活,人机设计合理,比model3还要人性化。
DiLink系统和model3的系统功能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远程操控方面,车主可以随时通过比亚迪手机APP查看车辆状态,甚至可以调用摄像头了解爱车内外情况,最厉害的是都可以实现OTA远程升级。DiLink系统是基于安卓系统深度定制而来的,可以装载百万级安卓应用,在兼容性和扩展性方面刷新了行业新标准。
特斯拉作为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品牌,一开始以出色的续航能力打开中国市场,它超长的续航是由先进的电池技术为基础。比亚迪是提前布局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的企业,在三电技术领域积累了很多专利,其制造能力也不容小觑。唐EV的综合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甚至超过了特斯拉Model 3的续航水准。
最后再来看看政策质保,model 3整车质保4年或8万公里,唐EV给到的是6年或15万公里。在核心的三电领域,比亚迪有更成熟的技术方案,电池性能稳定,安全性方面有保障。
唐EV是目前比亚迪纯电SUV中的巅峰之作,从以上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来看,也是自主汽车品牌引以为傲的代表车型,与Model 3相比具备更优异的产品实力!
2、共享电单车复活,巨头入局,老牌共享电动车公司该何去何从?
共享电动车在国内来说相对还是比较小众的,不过也是有一定的市场,国内电动车保有量有2亿辆,大多数用电动车出行的人都有自己的电动车。其次,就是政策影响,国家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动车,在大城市电动车的路权也是一个问题,影响交通,有些城市直接禁止,如果大规模发展共享电动车,很可能造成像共享单车那样的资源浪费。但是,再一些封闭环境布局,可能效果好一些,所以一些老牌的共享电动车就专注在校园、工业园区、景区等区域,车辆也好管理,而且这些地方用户比较比较密集,车辆使用频率也高,所以说像租八戒这种专注传统校园共享电动车暂时不会被类似滴滴美团这种巨头挤压生存空间,毕竟巨头专注的城市以及外卖等。
3、丰田牵手比亚迪,混动巨头为何开始转向电动市场?
我们看过了太多这样的案例,眼下就又有一对“新人”,作为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却冲破束缚“深度拥抱”。他们就是丰田和比亚迪。
丰田牵手比亚迪
合作研发已明确到具体车型
7月19日,比亚迪宣布与丰田达成合作,开始研讨纯电动车及动力电池的开发。
据称双方将共同开发轿车和低底盘的SUV纯电动车型,以及上述产品等所需的动力电池。而这些车型将以丰田品牌的身份,于2025年之前投放中国市场。
这种双强联合的举措,无疑对我国汽车电动化起着积极地正向作用,双方在身为市场竞争对手的前提下,依旧能冲破束缚联手合作研发,颇为难得。
郎情妾意的背后
或是迫于无奈的各取所需
先看比亚迪。
2017年,比亚迪再度领衔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但却从动力电池销量冠军的宝座上坠落。一家来自中国东南小城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从比亚迪手中,夺走了中国动力电池销量冠军的头衔。
到了2018年,两者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从2017年的装机量差距不到5GWh变成了12.43GWh。
宁德时代能够在销量上反超比亚迪,其核心原因显然不在于产品和技术,更重要的原因是商业模式所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比亚迪的电池产品都只供应自家的产品,这显然已经极大地限制了这些核心零部件业务的规模化扩张。
而宁德时代凭借着“疯狂扩大朋友圈”的商业模式,迅速拿下了国内新能源市场上除比亚迪以外几乎所有OEM的动力电池订单,从而在出货量上一举超越了比亚迪。
此时,比亚迪选择牵手全球最大的传统车企丰田,并在其电动化战略中占据颇为重要的一个角色,其意义自不言而喻。
首先,此举将大大提升比亚迪动力电池的出货量。
有了丰田这块金字招牌,未来搭载比亚迪动力电池的丰田纯电车型,还未面世就已经有了销量上的保障。
其次,双方还明确了合作车型,即轿车和低底盘SUV的纯电动车型。那么对于丰田的底盘技术,比亚迪大可学而以用之,从而一举突破困扰国产车已久的底盘问题。
既可以提升动力电池出货量,又可以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学到丰田的底盘技术等先进经验。于是也就不难理解,比亚迪为何并未在双方合作研发的车型,使用谁的品牌这一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结。
那么丰田此举,其背后又有何深意?
相对于比亚迪,丰田其实才是更迫切的那一个。
由于初期战略路线的制定,丰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直致力于发展油电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两大方向。
【丰田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
丰田一直以来从上到下,都不相信纯电动汽车可以成功。
可现实情况却与丰田的意愿是相违背的。
随着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发展,双积分政策的落地实施等因素影响,催生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市场。2018年,全球新能源销量占比,中国市场占到了60%以上(全球200万辆,中国125万辆)。
此时丰田发现,自己在这块新能源的新兴市场,已经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原有优势。曾经处于“垄断”地位的HEV(油电混动)领域,优势已不再明显;而在BEV(纯电动)+PHEV(插电混动)领域,更是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
不光是中国市场没有优势,全球范围来看,丰田的BEV+PHEV的市场占比也是少的可怜,仅占2%左右。而丰田此次的“联姻”方比亚迪,则占据了11%的销量占比,高居全球第二。
就在上个月初,丰田汽车执行副社长寺师茂树,非常不情愿但是又毫无办法地对全球媒体坦言,丰田在纯电动领域的滞后,实则是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同时,寺师茂树宣布,丰田汽车将在2025年实现年销售55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
调整了战略思路,定下了销量目标。丰田随即宣布,比亚迪将成为丰田电动车战略规划中动力电池的提供商。
为何选择比亚迪?
要知道,丰田可是业界出了名的谨慎小心,关键供应商一向是全部自己培养,这次居然把占BOM成本40%左右的动力电池部分交给比亚迪。这背后必有深意。
首先,本就起步于电池的比亚迪,经过24年的积淀充分证明了自己。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包括电动车及动力电池在内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那么选择这样一家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就带来了除动力电池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其次,比亚迪也是中国国内唯二可以独立生产制造车辆使用高压大功率IGBT的企业,另外一家是中国中车。这对丰田日后的铺货,在电控方面也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当然,两者的牵手也存在一些丰田的小心思。比亚迪并不是唯一一家向丰田提供动力电池的企业。包括与比亚迪处于竞争关系的宁德时代,日本本土的松下等都与丰田达成了合作意向,只不过比亚迪是更加明确了合作车型。
广泛撒网重点培养,这也是丰田不愿受制于其中一家,后期通过竞争、完善供应链以达到成本可控的前瞻布局。
更何况与比亚迪合作所产车型,仍是用的丰田品牌,怎么看也都是比亚迪更具诚意一些。
马曰:
目前来看,电动化是大势所驱。就连骄傲的丰田也不得不低下头颅,承认当初忽视纯电动车,实则是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而互为竞争对手的两家车企选择强强联合,其背后都有迫于无奈的严峻形式需要面对。
与其说是郎情妾意惺惺相惜,不如说是各取所需罢了。但无论如何,两者的“结合”都必然会擦出火花,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将带来极大的振动作用。
4、做共享电动车,你认为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
共享电单车运营,有几大注意事项你必须知道
2019-09-20 全球电动车网
共享电单车在三四五线城市拥有巨大的市场
今年6月12日,在宁德时代、蚂蚁金服、哈啰出行的战略合作发布会上,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杨磊将中国定义为“两个轮子上的大国”,他给出的数据是,中国每天将近有5亿人通过两轮出行的方式解决日常0-10公里的出行。
目前共享单车仅解决了1-2公里内的出行需求,而更大的产业机会,是两轮交通出行。
两轮出行市场是高于四轮出行市场的。欧美国家地广人稀,汽车是他们的主流产业,但中国的整体国情是拥堵,只有两轮市场才能解决出行的拥堵问题”。
在交通行业里,两轮是出行领域最高的流量口,这是由两轮的出行频次决定的。从这个角度分析,两轮出行必然会被巨头放在较高的战略地位——这对它们来说,意味着抢占更多的流量口。
1.jpeg
单车就像快车,而电单车更像专车,电单车的体验相比之下会更好也更舒适。电单车比单车更有想象空间的地方在于,在未来,智能化也可以和电单车相结合,许多智能汽车的技术可以迁移到电单车上来。
电单车比单车的出行距离长,所以电单车和单车相比,收费更高,活动范围更大,运力也就相对越高——作为一门分时租赁的生意,共享电单车的运力越高,就意味着越赚钱。虽然电单车成本相对更高,但在合理运营的情况下,车费足以让公司实现盈利。
中国每天接近28亿次出行,其中有10亿次依赖于两轮出行完成。而这10亿次里面主要的服务依赖于电单车,在中国存量电单车的规模有3.5亿台,每年新增的电瓶车销量大概在四千万台。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巨大且等待被填补的市场。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2800多个县级城市。电动车为县城、乡镇很重要的交通工具。
县级城市在这几十年中各方面发展都很好,但公共交通一直是一个需要补充的市场,没有地铁,打车太贵不方便,公交车班数少等出行痛点,共享电单车一旦出现,就会便利人们出行,因而共享电单车在县级城市拥有非常大的市场。
做共享电单车有那么大的市场,而且当作一门生意来做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当我们具体运营前,有三点行运兔需要提醒各位。
5、一度濒临破产如今市值4000亿美元 特斯拉傲慢起来了
没有人会想到如今风光无限的特斯拉曾距离破产只差一个月。
近日,在讨论特斯拉筹资历史时,一位网友在推特上问道:“实现 Model 3批量生产的过程中,特斯拉距离破产有多近?”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回应:“离破产最近的时候,只有大约一个月的时间。2017年中至2019年中,Model 3的生产长期处在极大压力之下。不管是生产,还是物流配送,都如同地狱一般让人痛苦。”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马斯克的成功大抵是磨难造就的。2018年8月,马斯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表示,自己的压力非常大,每周工作时间长达120小时是家常便饭,常常泡在工厂里长达三四天,困了就睡在工厂的地板上。为了正常入睡,他甚至不得不服用安眠药物。而彼时,正是特斯拉Model 3由概念车转向量产车的时候,亦是马斯克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
但事实上,这还不是马斯克最惨的时候。2008年才是马斯克的人生最低谷。这一年,他的火箭三次发射失败,第一段婚姻也亮起红灯,而现在如日中天的特斯拉也差点在那一年消逝在历史中。2008年11月,特斯拉获得了4000万美元的贷款,之后马斯克在推特中表示特斯拉在当时已经濒临破产:“这一轮融资在2008年平安夜的下午6点完成。最后一天可能是最后一个小时,因为投资者离开了,那个晚上我们离破产还有3天。我把所有的钱都投了进去,没有房子,只好向朋友借钱付房租”。而这可能是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距离破产最近的一次。
时至今日,曾游走在破产边缘的特斯拉已经在中、美、德等地拥有了自己的超级工厂,产能不断爬坡,销量不断增长。2020年以来,特斯拉更是市值飞涨,超越了不可一世的传统汽车巨头——丰田汽车,如今市值已突破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而马斯克也凭借市值飞涨的特斯拉身价水涨船高,挺进富豪榜前十甚至一度超过巴菲特、扎克伯格等成名已久的富豪。看起来,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已经有了“笑傲江湖”的资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市场,特斯拉也可以算是所向披靡,自Model 3国产以来,其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表现甚佳,常常月销量破万,压得一众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电动车“无法抬头”。或许正是由于特斯拉的“叫卖”,其在中国市场中的表现也变得“傲慢”,从年初的“芯片门”到不久前的召回甩锅给中国消费者,都体现了这个企业的狂妄。
特斯拉就此前的召回事件,在华宣称系“自愿”召回,但日前在国外的说法却甩锅给中国车主,指责中国车主使用不当。此举引来国内网友一片不满甚至引来央媒怒批,新华社在11月3日刊文称,特斯拉在国内召回车辆却在海外不认账,反而甩锅中国用户使用习惯和监管部门压力,这种无理傲慢不能惯。
文中强调,“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后浪代表,特斯拉已经成为市值超越丰田等传统车企的明星科技企业。不过要想开得长远,首先要学会遵守当地法规,保护好车主的正当权益。否则,狂飙的股价也难以成为支撑起质量问题的千斤顶。”
作为曾经从泥潭中爬起来的企业,特斯拉并非没有经历过低谷,而正因为这样,特斯拉才理应珍惜如今的成果。马斯克的疯狂和坚持造就了特斯拉,但如果特斯拉坚持傲慢其后果又会是怎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现在电动三轮车里面的巨头是哪个牌子?麻烦介绍一下。
电动三轮车行业里的巨头一直都是淮海。他们做三轮车就已经做了快四十年了,在制作和材料上都有一套固定的经验,另外买的人一代一代接触下来,淮海已经是全国国民级被的老品牌了,在做电动三轮车上,质量和口碑上都无人能及,加上他们的定位就是主打实惠和性价比,所以一直买的人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