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电巨头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除了格力、创维,美的也要插一脚?
近日,美的集团发布的《关于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的提示性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下属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收购合康新能控股权,收购价格为7.4亿元,根据上述协议,本次交易之后,美的暖通将控制合康新能23.73%的表决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美的集团将成为公司的间接控股股东,这一消息一时间引起来了各界纷纷议论。
实际上家电行业巨头入局汽车产业也不是第一例了,再次之前,美的最大的竞争对手格力电器掌舵人董明珠就曾个人投资10亿元,入股珠海银隆新能源22.39%的股份还担任其公司董事长。
但是由于银隆新能源汽车IPO失败、公司裁员、资金链断裂等各种经营问题,最后以惨淡的方式收场了,而面对现实的惨境,董小姐即便再要面子也不得不承认银隆已成了个"大窟窿"。
不过对此董明珠的造车梦并没有破碎,去年8月,董明珠又带领格力电器与威马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威马汽车是造车新势力中的头部企业,交付数量早已破万,估值也高达410亿人名币,威马的创始人沈晖也是身经百战的汽车人,此次战略合作又把董明珠的造车梦向前推进了一步。
另外,格力电器也联手多家企业,共同投资设立国创能源互联网创新(广东)有限公司,董明珠担任新公司法定代表人与董事长,由此可见董明珠想布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恒心。
除了美的和格力以外,创维电视也曾在去年11月份成立了天美汽车,并且在短短的数月之内就推出了首款SUV车型,该车型谍照也在网上流出,创维电视作为国内TV行业的巨头,在电视领域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算是首屈一指的彩电大佬,如今布局汽车产业后的造车速度的也让人惊掉了下巴,相信不久后该车型就会问世。
总结:在我看来,家电巨头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的挑战是大于机遇的,虽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发展环境也日渐完善,但这条赛道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而不管是面对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格力、美的、创维等家电巨头都没有明显的优势,虽然汽车产业能让它们的产品更多元化,有更多的可能性,但这终究是一步险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格力推出的新能源汽车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其优势在哪里?
你好!格力新能源汽车其实就是珠海银隆的电动汽车,目前比较有竞争力的是电动大巴,珠海市几乎所有公交车都已更换为银隆电动大巴了,总体来说乘坐还是比较舒适的,据说是使用自己特有的锂电池,造型也还不错,我们每天上下班都乘坐。
3、24V驻车空调制冷怎么样
24v电动空调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产品,
优点就是噪音小,体积也小,安装简单。版
缺点是使用原车权电池驱动的,一对150安的电池,一般能用两三个小时,时间有点短,使用时要看着时间使用,避免在半路上电瓶缺电,要增加续航就增加电池。
普通的汽车电池是启动型电池,循环寿命短,每年需要更换电池。
安装的价格就区间比较大了3000-10000,牌子很多,制冷效果和寿命和价格有关。
4、董明珠投资银隆失败,但她真的不后悔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吗?
12月12日,在2018央视财经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对于银隆变窟窿这个说法,董明珠说,“真的就是窟窿”。她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做好,企业家想的应该更多的是付出,而不是获得,不仅要对投资者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她说,“加入银隆过去一年很辛苦,但是觉得值得,因为通过这个历练,这个挑战,未来会更好。”
言辞间,董明珠对于格力电器没有收购成珠海银隆还有遗憾。她认为,格力电器有电机、有汽车空调等,可以与新能源汽车有完美的结合。阴错阳差,没有收购成珠海银隆,她当时还想,这对银隆的打击有多大。但后来“进入银隆之后才知道窟窿有多大”。对于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董明珠说坚决不后悔。
年前格力电器(000651.SZ)董事长董明珠和小米董事长雷军在电视屏幕上的一场10亿赌约已经临近尾声。
12月2日,董明珠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中表示,格力今年营收将达到2000亿,10亿赌局目前来看格力已经基本胜出。她同时称,赌局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格力是实体企业,而小米则是做互联网经济的,属于轻资产。
这场更多玩笑性质的赌约被看做是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较量的缩影。五年间身为赌约主角的两家企业也变化颇多。宣称五年内不上市的小米已在港股上市。而格力则从空调产业一举布局到手机、智能装备、芯片等多个领域。其间董明珠还以个人身份成为新能源企业银隆新能源的二股东。变化背后,格力更大的目标是要在2023年实现6000亿的营收目标。
5、为什么说IPO辅导终止只是警报?
IPO辅导终止只是警报,董明珠押宝银隆开始就注定是无休止的豪 赌。
5月30日,广东证监局发布的上市公司辅导工作进度表显示,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上市辅导已经终止。珠海银隆之前大规模跑马圈地,正需要大量融资弥补缺口,现在IPO辅导终止,上市受阻,董明珠的造车计划也再一次受挫。
珠海银隆,从一个默默无闻而且连连亏损的企业到现在成为舆论焦点,董明珠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造车梦”是董小姐的执念,而银隆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先是极力推动格力收购银隆,被股东否决后,董明珠又自掏腰包入股银隆,还拉上了前首富王健林、京东老板刘强东为银隆注资。对于银隆,董明珠可以说是已经All in。
银隆其实也是格力的梦
董明珠不止一次地强调银隆对于格力的重要性。事实上,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几乎已经是格力的必然选择。格力在家电行业几乎触及了天花板,增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格力必须要拓展自己的产业链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中国制造2025公布了中国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其中的十大领域与格力业务直接相关是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汽车,更是智能设备的平台,这为格力未来的发展提 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格力只有抓住了新能源汽车,才能保证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不会被淘汰。
这也是在格力拒绝收购银隆后,董明珠为何还要以个人投资的形式维持格力和银隆的联系。董明珠入股银隆后,银隆实际上成为了格力智能装备的试验场。格力正在借助银隆打入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乃至电池制造、储能等领域。虽然格力没有收购银隆,但格力一直在享受银隆带来的便利。这一点,应该归功于董小姐的坚持。
董明珠的好友王健林、刘强东入股银隆,虽然有人情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基于自身企业的长远布局考虑。京东要搞新能源物流;万达早年在储能行业试水失败,而银隆在储能领域有一定基础。
不仅是京东和万达,各界大佬其实都在布局新能源汽行业。百度的无人驾驶一直很火热;阿里、腾讯、华为等也各有规划。国外的苹果、谷歌等巨头也没有袖手旁观。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的风口,大家都不想错过。这不单巨额利润的诱惑,更是产业升级的倒逼——稍有落后,这些巨头原先积累的优势就有可能被颠覆。更何况,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有丰厚的补贴,更有各项政策优惠。不抓住时机,尽快布局,反而不合情理。
没有了补贴,董明珠造车梦碎?
新能源车确实是一个风口,只不过,这个风口现在已经十分拥挤。
到2020年,中国规划的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但是,目前各类车企的车能规划总计已超过2000万辆。风口可以把猪吹起来,但不能让猪一直飞下去。毫无疑问,那些跟风上马的项目会有一大批死掉。
作为之前中美贸易博弈的产物,中国已经大幅调低进口车关税,这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国外燃油车厂商。出于防范骗补的考虑,中国目前又在大幅度减少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同时提高补贴发放的条件。原本依靠补贴的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相比,价格劣势扩大,不利于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摊平高昂的研发成本。
而且国内新能源产业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国家更希望通过政策和市场两方面的力量推动产业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依靠补贴。未来,中国新能源车汽车将进一步开放,国外新能源车的涌入将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危机之下,行业必然面临大规模的重新洗牌,自然会有大量实力不济的新能源车企被收购或者直接破产倒闭。而那些根基不稳、技术落后的产能无疑会成为第一批牺牲品。
董明珠造车的诚意不用怀疑,并不是所谓的恶意骗补。但是银隆十分依赖补贴。银隆2016净利润8.36亿元,而同年银隆申报的国家补贴金额就高达21.35亿元。
而且,目前银隆的财务状况十分糟糕。截至2017年年底,银隆资产总额为315.12亿元,负债总额高达237.67亿元。近日有消息称,银隆在河北的工厂已经停产,工人已经几个月没领到工资。
出现这种境况,银隆之前的大规模扩张难辞其咎。目前,银隆在全国已经布局了11个产业园区。董明珠入股后新建的产业园区的总投资超过了800亿元。而银隆产品的的滞销使得这些投资成为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大规模的扩张很可能是为了赶上国家最后一批补贴。
新能源没错,银隆是败笔
董明珠曾表示十分看好银隆的技术。但是造成银隆今日困境的恰恰就是因为自己的技术。
银隆主攻钛酸锂电池技术,这种技术路径十分冷门。2016年,国内有77家企业生产碳酸铁锂电池,75家企业生产三元电池;生产钛酸锂电池的企业是所有材料体系中最少的,只有4家。
银隆的电池技术来源于美国奥钛,而美国奥钛在被银隆收购之前也是亏损不断,乃至被迫在美国退市。不知董明珠为何会认为一种在美国资本市场被抛弃的技术能在中国大放异彩。
加上格力股东否决收购银隆,实际上,市场已经多次用脚投票,表明银隆主攻的钛酸锂电池技术前景渺茫。
但是,董明珠一直一意孤行。即使董明珠能力再强,信念再坚定,也改变不了自然规律,改变不了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的特性。而这正是银隆市场上遇冷的主要原因。续航能力差,成本又高,不仅买家不买账,国家补贴也开始冷眼旁观。
钛酸锂电池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它也有很多优点。钛酸锂电池安全性高,充电快,循环寿命长,可在零下40℃到50℃的范围内工作。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成本高,能量密度低。
基于钛酸锂的原理性能,其能量密度很难有太大的突破。国际主流企业都做不好钛酸锂电池技术。而中国的基础研究又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更是难以获得突破。
格力需要融入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但是董明珠入股银隆这一步实际上是一场豪赌。董明珠想做造车梦没问题,但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稳妥、更普遍的电池技术路径。
董明珠和格力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好的办法实际上是收购一家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首先是汽车,董明珠完全可以先入局汽车制造,然后再选择电池供应商。钛酸锂不行就换碳酸铁锂,碳酸铁锂不行就换三元电池。现在把筹码完全压在钛酸锂上面,实际上就是在赌。一旦失败,很可能血本无归。
目前,格力集团正在计划收购长园集团。长园集团主营电动车、智能工厂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这表明了格力进军新能源汽车的决心,而投资长园对于格力来说,显然要比投资银隆稳妥得多。
不过,银隆并非被宣判了死刑。但银隆的自救和转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而银隆在上一轮的扩张中已经负债累累。现在IPO辅导又被终止,更是阻断了上市融资的路。
银隆的这次危机,不知道董小姐还能不能撑得住?
来源:凤凰网科技
6、格力大股东为何偏偏选新能源汽车?
近日,长园集团发布公告称,格力集团拟向公司全体股东发起部分要约,本次要约收购不以终止公司上市地位为目的。此次格力集团看上的长园集团,旗下有电动汽车相关材料、智能工厂装备及智能电网设备三大业务板块。2017年,长园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6亿元,其中,这三大业务板块分别占比27.67%、33.02%和39.31%。
资料显示,长园集团旗下有四家子公司均在电动汽车相关材料业务上有所涉足,主要产品包括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产品等;其子公司长园深瑞的产品覆盖了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桩和储能系统。
家电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虽然此次收购,格力集团并未完全表明是否会控股长园集团,但很可能凭借此次要约收购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公开资料显示,格力集团旗下共有电器业、工业和房地产业这三大业务板块。
而格力集团原有地产业务的承载平台——格力地产,早在几年前就已被格力集团剥离出去,目前格力集团旗下仅有电器业、小部分工业和旅游业。
有数据显示,格力集团去年营收约为1500亿元,格力电器的营收为1482亿元。也就是说,格力电器为格力集团贡献了大部分营收。
“除去格力电器之外,目前格力集团基本就是一个控股公司,没有实质性业务,而其也需要迅速开展新业务,降低对格力电器的依赖。”一位接近格力集团人士透露。
同时,长园集团方面给出的信息,也透露出格力集团对新能源业务的兴趣。长园集团董秘倪昭华对外表示,格力集团要约收购长园集团,是因为看好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对于双方是否会共同联手涉足汽车产业链,其并未正面回应。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