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17寒冬

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17寒冬

发布时间:2020-12-03 03:37:49

1、网约车平台哪个好?求推荐。

网约车平台有: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易到专车、美团专车、AA拼车、曹操专车、T3出行、1号专车等。

1、滴滴出行:滴滴出行是涵盖出租车、专车、 滴滴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2019年8月19日,滴滴出行开始在广州上线“网约车开放平台”,接入了第三方服务商“如祺出行”。9月,《滴滴网约车安全标准》发布。

2、神州专车:神州专车是国内领先的租车连锁企业神州租车联合第三方公司优车科技推出的互联网出行品牌。2016年7月22日,神州专车主体公司——神州优车挂牌新三板,股票代码838006,成为全球专车第一股,新三板实业第一股。

3、首汽约车:“首汽约车”指的是首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实施开发运营,“首汽集团旗下产品”。首汽约车是互联网约车平台。2015年9月16日,“首汽约车”APP正式推出,与市面现有专车不同,首汽约车车辆全部为政府许可的出租运营车辆,挂有北京出租车特有的"京B"牌照,司机持有从业许可证件,无需交份儿钱,也无需管油和维修

4、易到专车:易到用车是最具创新商业价值的汽车共享互联网预约车服务平台,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提供专乘约租车服务的电子商务网站。

5、曹操专车:曹操专车是吉利集团战略投资的互联网+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致力于成为“互联网+出行”领域,首个建立新能源汽车出行服务标准的专车品牌。

2、车市寒冬,为何新能源车辆能够逆势而上?

因为新能源对寒冷的天气并不感兴趣

3、补贴政策延期,疫情影响下的新能源寒冬能否被驱散?

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三大举措促进汽车消费,对受疫情冲击一片哀鸿遍野的汽车市场来说,无疑是注入一剂强心针。

举措主要有三点:一是将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二是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三是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从5月1日至2023年底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

上述政策将重点放在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和柴油货车领域,对新能源汽车、商用车以及二手车市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对新能源市场来说,延缓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来的非常及时。

众所周知,早从去年六月补贴政策退坡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便一直在下降,突发的新冠状肺炎疫情则是让本就遇冷的新能源市场雪上加霜。

乘联会数据显示,国内汽车市场2月份销量仅有25.2万辆,同比下滑78.5%,环比下滑85.3%,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只有惨淡的1.5万辆,同比下滑达到70%。

由于体量相对传统汽车市场较小,新能源市场遭受的冲击远高于传统汽车,身处其中的新能源车企苦不堪言,因此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鼓励便显得更为急迫。

2月份的时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呼吁相关部门优化并延续新能源补贴政策,继续给予补贴,并强化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在限购城市取消新能源汽车限购或增加新能源汽车号牌配额等。

在这之后,各地市也出台了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

广州市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从3月到12月底给予每辆1万元的综合性补贴,对置换或者购买“国六”新车的给予3千元补助。

而且广州还将加快推进落实2019年6月明确的新增10万个中小客车指标额度工作,并视情况研究推出新增指标。

此外,湖南省鼓励对无车家庭购置首辆家用新能源汽车给予支持;浙江出台消费新政,鼓励杭州有序放宽汽车限购政策所示,杭州表示将在2020年一次性增加2万个小客车指标;长沙市发改委发布促进汽车消费新政策,购车最高补贴3000元。

从各地市发布的政策来看,对新能源汽车的刺激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限牌城市增加新能源牌照数量。

为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现象,一线城市采取汽车限购政策,在这些中心市场,仍然有着很强烈的汽车消费需求。

因此只需要适当增加牌照数量,便能够拉动汽车市场的发展,这对刺激新能源消费能够发挥出直观而有效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是直接给予经济补贴。

在新能源发展的初期,新能源汽车的体验并不好,补贴政策便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相比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拥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因此消费者愿意选择它。

而随着新能源技术不断成熟,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能够提供不亚于传统汽车的体验,补贴政策也在逐渐退坡。

但是目前,疫情对汽车消费起到了抑制作用,并且疫情还导致了全球原油价格的下跌,让我国的汽油价格重回“5元时代”,这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造成了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的经济补贴或许能够一定程度上,促使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

当然,以上只是各地市为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而采取的举措,整个新能源市场依然被阴霾所笼罩,如今国务院表态将延缓新能源购置补贴政策和免征购置税政策的时间,才算是为新能源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从补贴退坡导致的新能源寒冬来看,我们知道新能源市场对补贴政策依然有一定的依赖性,尽管补贴退坡是新能源市场政策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必经之路,但是在我国新能源市场从发展到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的过程中,新能源补贴政策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再者,也需要考虑到新冠状肺炎疫情这一特殊情况的影响。

补贴退坡导致新能源市场销量下跌尚且在意料之内,这或许也是它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所需要经历的阵痛期,但是疫情导致的销量暴跌以及复工延迟等情况,则直接破坏了新能源车企正常的运营节奏,增加了车企的资金链压力,让很多抗风险能力差的车企面临被淘汰的处境。

补贴政策延期不仅能够从经济方面扶持新能源车企,让新能源汽车在与传统汽车的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价格优势,更是对新能源车企士气的提振,说明新能源汽车依然是我国需要坚定不移发展的重点领域。

此外,很多人谈及新能源补贴犹如谈及猛虎,认为新能源补贴阻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诚然,在新能源发展之初,涌现了一批为骗补而生的企业,推出的新能源产品大多劣质、驾乘体验差,但是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这些企业也被市场所淘汰。

如今的新能源市场,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不乏有亮点的新能源产品,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用车体验,改变了新能源汽车“补贴产物”的固有形象。

并且,随着国外老牌车企入驻新能源市场,以及特斯拉国产,新能源市场已然迈入发展的正轨,如今补贴政策延期,不过是解新能源市场一时之痛,大可不必过于看衰。

补贴政策延期对于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稳定发展是重大利好,相信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消费者购车需求得以释放,新能源市场能够重新焕发生机,对于身处其中的新能源车企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情况下,为何新能源汽车却迎来了销售寒冬?

人口的不断增长给世界带来了很多压力,而目前人类需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能源匮乏。特别是汽车行业的不断庞大,全球汽车总量的增加,对石油的刚需也越来越多,但是石油不会再生,几次能源不断缩减,不久的未来就会没有油用了。许多国家都表示未来可能会采取禁止销售的办法降低能源消耗。这样目前的汽车行业就会受到巨大打击导致崩盘,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以此来应对危机。

汽车市场正在转型,不仅传统的企业在积极研发,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新型汽车的制造商。很多人都认为,他们的出现能够缓解未来的能源问题,是英雄之举。但是就是这个国家大力支持的新能源汽车,专家却说:所谓研制新能源汽车,根本就是欺骗大众而已,是一个“骗局”,给出原因如下。

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个项目,国家大力支持,给了很多制造商六位数的补贴。成人的世界无非利益二字,其实他们并不想造车,而是为了这个补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车企业虚报汽车价格,提高定价,从中赚取了国家的补贴,也榨取消费者的钱。最搞笑的是他们还用着缓解资源危机的旗号,把自己真当成了英雄。

有的人会想,至少能够节约资源,还是有些好处的吧。然而现实又要给人们一记耳光了。很多新型汽车的研发方向就是用电来代替燃油作为动力,使用电池充电。有车企说一台新能源汽车只要用一块电池?实际上呢,几年过去电池就会报废。之后怎么处理废旧的电池又成了新的问题。或许大家不知道,一节小小的5号电池就能污染大片土地,颗粒绝收。到时那些大量的电池该怎么解决呢?还没有缓解能源的危机,就把环境污染了。

那么,给电池充的电又是怎么来的呢?现在基本依靠火力发电,这就需要煤炭资源。那些风能、太阳能、水能都有条件限制,能利用的地方太少了。因此,煤炭资源也用了很多。这或许能缓解石油的压力,却增加煤炭的消耗。

所以专家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希望民族企业能够合作团结,一起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专心谋取眼前的利益。

5、补贴退坡、车市寒冬,为什么比亚迪却能靠新能源逆流而上?

2018年不景气的行业形势一直延续到了2019年,在2019年第一季度汽车销量依旧没有很大的好转。但是根据销量数据显示,比亚迪汽车在第一季度总共卖出了117578辆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卖出了73172辆,同比增长147%,这项数据可是让人有点吃惊。要知道,在2019年国家对于新能源车型的补贴力度可是下滑不小,在这样的背景下比亚迪汽车还能卖这么好真是不容易。

而4月28日,比亚迪又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3.04亿元,同比增长2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亿元,同比增长631.98%。不得不说,新能源车型销量的上升,带给比亚迪巨大的业绩提升。

回头仔细想想,这样的结果似乎又是合情合理。毕竟比亚迪汽车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新能源汽车上发力,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发展到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先进的造车技术和理念,比亚迪打造出了完善成熟的产品矩阵,现在也算是到了秋收的时候了。

翻看比亚迪的产品布局,不难发现比亚迪在多个层次均有爆款产品,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其中元EV就是其代表作,元EV是一款基于BSP平台研发的A0级纯电动SUV,也是比亚迪旗下首款搭载e平台技术的车型,其一上市就得到了市场认可,一举夺得2018年细分市场销量冠军,并且在2019年第一季度依旧火爆,前三个月分别拿到了10093辆、4332辆、10021辆的销量成绩,堪称神迹。

另外比亚迪唐DM作为比亚迪旗下高端旗舰混动车型,其销量成绩同样可圈可点,前三个月累计卖出了1.49万辆车,这对于一款定价30万左右的高端国产车型来说简直是自主品牌的骄傲,销量成绩倒是其次,比亚迪唐DM对于提升比亚迪品牌价值有着不小的贡献。

6、寒冬续航缩水 电动车需要加油加热保证续航,网友:燃油车不香?

2019年,人们的对于车市讨论最多的就是“寒冬”笼罩,今年,在这一话题中,也加入了新能源汽车这个“新成员”, 在新能源一片大好的发展前景下,7月份遭遇“滑铁卢”的新能源市场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也一蹶不振,销量持续下滑,似乎感觉还未到达山巅,便跌入了低谷。

当然,除了新能源市场的销量进入了 “寒冬”,随着气温越来越低,新能源车型也进入了“寒冬”之中,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动车的另一个弊端开始显现,那就续航里程,随着冬季气温的不断降低,纯电动车的续航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那么如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呢?

现如今,最直接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电池的温度,既然冬季过低的温度让电池续航里程缩水,那么就采用加热的方式让其温度维持在正常水平,当然新能源厂家也早早得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各种电池加热系统层出不穷。

现在,比较常见的动力电池加热系统分为恒定电阻加热元件和可变电阻加热元件两种。前者主要是由金属加热丝组成的加热膜,比如硅胶加热膜。而后者简称为PTC电池加热系统,PTC具有安全、热转换效率高、升温迅速、自动恒温等优点,其中陶瓷PTC元件因为成本较低而较为常用。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电池本身的电量来做支撑,同样会对车辆的冬季续航产生影响,如此,在这自相矛盾前提下似乎也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好方法。而且,对于不同的环境温度,以南方和北方来说,温度相差就有几十度,如果用统一的加热功率肯定不合适。

那么,在这两种方法都不够完美的情况下,还有什么解决方法呢?既然上述方法都需要电池本身的电量进行加热,那么直接让外部物理因素来提供热量不就行了吗,所以近日,威马EX6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选装“热管理2.0——电池包油电加温+冬季续航增程系统”,搭载一个柴油发动机和10L的柴油油箱,依靠柴油来为动力电池组加热。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相比于电加热,通过车载的柴油加热系统,带动一套加热装置,以此作为电加热的补充,甚至可以越俎代庖,担负起主要的加热任务,保留更多电量用于车辆驱动。

这个方案一出来,就引发了不小争议,同时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柴油电池加热系统”作为选装配置,对于北方这也低温极低的地区消费者来说很实用,能够有效保证纯电车型的正常续航。而另外一种人则认为,加装柴油发动机的做法违背了纯电动车的造车理念,既然还要用油,那么为什么我不直接买一台燃油车呢。

斯基认为在如今动力电池加热、保温技术尚未突破的情况下,使用柴油加热的做法虽然有点不太“新能源”,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相比PTC加热对于续航里程的影响,柴油加热付出的成本也不高。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电加热还是油加热,虽然满足了部分需求,但都存着弊端。而这些弊端,也是以我们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不得不接受的,当然,从长久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技术迟早会被淘汰。可放在眼前,想要更大程度地保证电池活性,从而在冬天为电动车赋予活力,这些方法也最为合适的。

【写在最后】

电动车虽然畏惧严寒,但是技术人员却不会,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在人们的见证中一步步突破,相信随着技术、材料、设计等多方面能力的进步,电动车将来也会不惧严寒,那么,为了提升纯电动车冬季续航,新能源厂家未来还会想出哪些“妙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疫情让车市寒冬雪上加霜: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同比降幅出现6连升

车市寒冬、新冠疫情叠加春节因素影响下,汽车行业的日子不太好过。

2月10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002594.SZ)发布了2020年1月份销量快报。数据显示,1月份比亚迪汽车总销量为25173辆,同比下降42.6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7133辆,同比下降75.12%;燃油车销售18040辆,同比增长18.28%。

这一数据延续了自2019年7月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后的弱势,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下滑,并且是同比降幅出现了 6连升的局面。

数据显示,2019年7月至12月,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分比为1.66万辆、1.67万辆、1.37万辆、1.26万辆、1.12万辆和1.31万辆,同比降幅分别为11.8%、23.4%、51.0%、54.6%、62.7%和71.9%。

然而,进入2020年,在叠加春节与疫情影响后,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更是下滑至7000余辆,同比降幅达75.12%。

与此同时,比亚迪燃油车销量自去年9月以来,同比数据出现了持续5个月增长的局面,让自诩为“新能源汽车引领者”的比亚迪颇为尴尬。

就在3天前,我们注意到,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汽蓝谷”,600733.SH)也发布了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汽新能源”)2020年1月产销快报。

快报显示,2020年1月份,北汽新能源汽车产量1602辆,同比增加1028.17%;汽车销量却只有2006辆,同比下降55.54%。在产量猛增之下,销量却如此下滑,北汽面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1月份乘用车市场数据难看,那客车市场数据如何呢?

2月7日,国内客车行业“大佬”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宇通客车”,600066.SH)宣布,1月份宇通客车汽车总产量3304辆,同比下降40.06%;总销量2895辆,同比下降45.01%。

2月10日,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亚星客车”,600213.SH)宣布,1月份亚星客车产量150辆,同比增加57%;汽车销量164辆,同比下降45%。

相比之下,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通客车”,000957.SZ)的情况则比前两家稍好一些,1月份中通客车汽车总产量957辆,同比下降3.53%;总销量886辆,同比下降13.73%。

但总的来说,1月份客车市场的日子也不好过。

不过,1月份各车企数据下滑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春节假期与疫情因素的叠加影响,因为2019年的春节是在当年的2月份。疫情结束后,今年的车市是否会浴火重生呢?且让我们乐观以待。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华夏能源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与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17寒冬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