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特别报道|新能源车跑的更远了,安全保证别跑远!

在十年2000亿补贴的作用下,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百万级,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0.6万辆。受益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扩大及单车带电量提升,动力电池市场也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62.2GWh,同比增长9.3%。
不过,在动力电池产业高速增长的背后,还面临续航里程不够长、电池寿命短、电池组重量大等多重挑战,这些问题也会左右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选择。
根据《2019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电动车续航问题是消费者放弃购买纯电动车的主因,占比高达46%。而在整车空间和质量的约束条件下,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是增加电动车续航最好的办法。

事实上,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系统能量密度也在飞快提升。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到2018年底,我国量产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265Wh/kg,成本控制在1元/Wh以下,提前达到2020年的目标。较2012年,能量密度提高了2.2倍,成本下降了75%。
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动力电池应该是特斯拉与松下联合研发的新型21700电池,能量密度在300Wh/kg左右。需要指出的是,相比方块形电池,此类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高,但稳定性较差,要有较为出色的电池管理系统支持。
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新能源车可以跑的更远的同时,安全性如何保证?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召回公告统计,2019年国内汽车市场共计发起12批次新能源车辆召回,累计召回33281辆缺陷车辆,涉及特斯拉、北汽新能源、蔚来、宝马、奇瑞等9家车企。其中,因动力电池问题而召回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有6217辆,占今年新能源汽车总召回量的18.68%,涉及的电池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沃特玛和光宇电源。

结合去年特斯拉、威马、蔚来等多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的发生,消费者对于电动车已经从“里程焦虑”逐渐转为“安全焦虑”。根据《2019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研究报告》的另一组数据显示,电池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放弃购买纯电动车的第二大因素,占比高达26%。
当前,电动车消费仍然面临着安全问题和充电问题有待解决。随着新能源车补贴的断崖式下滑,主机厂和动力电池供应商也越发焦虑。如果要想在后补贴时代与燃油车竞争,电动车必须要补齐续航里程、充电效率等短板。因此,会有主机厂过度追求大容量和快充,而选择高镍三元材料。但是,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会引发新的问题。高镍降低材料的热稳定性,快充增加单位时间产热量,皆会提高电池的热失控风险。
中国动力电池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充电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曾表示:“动力电池在材料上没有明显技术突破前,比能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很难再有进一步的突破。与此同时,在安全性方面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在没有掌握锂电池起火规律之前,把控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和长寿命的平衡关系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相较于高镍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更高。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表示:“公交巴士方面的着火事故非常少,因为公交巴士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热稳定性非常好,安全性也高。”
比亚迪也在探寻这一技术路线,其开发的“刀片电池”是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在体积比能量密度上比传统铁电池提升了50%,具有高安全、长寿命等特点,整车寿命可达百万公里以上。
全固态电池发展也值得关注。由于使用的是全固态电解质,不易燃、不易发生副反应,安全性更高;而且,全固态电池负极可采用金属锂,容量更高和电压更高,因此能量密度更高。
另外,电池包的PACK成组工艺水平,也直接关系着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安全性能,所以主机厂和供应商也纷纷切入Pack领域,一方面,可有效降低车企成本;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提升电池安全性和整车竞争力。

如今,新能源车的最高续航里程已经突破600km,“里程焦虑”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如何能让消费者渡过“安全焦虑”这一关,提升动力电池质量,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还需要企业、电池供应商以及相关标准制定者多方的共同努力。
文/李丽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2019年国内汽车召回排行及热点回顾
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发布汽车相关召回公告170个(包含工程车辆及轮胎召回),与2018年相比减少10个,其中,涉及65家车企的230余款车型,召回总量6,417,167辆,召回总量较去年下降48.3%。在经历了前两年国内召回高企的态势后,2019年国内汽车召回无论从品牌数量还是召回总量均回归平稳。

受到高田气囊事件的持续影响,国内汽车召回次数从2015年开始快速爬坡,并于2017年达到顶峰,近两年出现回落迹象。2019年,随着高田气囊召回工作接近尾声,国内汽车召回总量也重新回归正常水平,相比2018年大幅降低。
在2019年国内汽车召回活动中,德系品牌的召回次数为63次,成为召回最多的国别品牌,其中涉及到的缺陷部位更是五花八门,小到配电盒电缆接头,大到轮胎等部件,一方面可以看出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进步,对于缺陷的精确追溯和批次追溯日渐完善;另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在消除安全隐患方面的积极态度。

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单次数量超过50万辆的召回仅有1次,相比2018年减少了75%,主要故障问题为国产奔驰C级和E级的“前减振器缺陷”。此外,单次召回数量超过40万辆的有2次,分别为天津一汽丰田花冠EX和威驰的“高田气囊”问题以及北京现代途胜的“机油增多”问题。
2019年度国内召回的主要特点如下:
1、持续大量投诉引发舆论关注,车企扩大召回大势所趋
虽然早在2018年初,华晨宝马就曾针对燃油泄漏问题召回过国产宝马3系16504辆。不过,由于召回范围较小,导致2019年再度爆发了大量的投诉,涉及车辆年款远不至于召回范围。为此,车质网发布了《近7万辆宝马3系存在油箱漏油风险 亟待召回》的文章,提示华晨宝马扩大召回范围。最终,在车质网呼吁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华晨宝马基于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于2019年底宣布扩大宝马3系的召回范围,召回车型数量高达312,281辆,涉及2011款、2012款、2013款、2014款、2015款和2016款共计6个年款的华晨宝马3系车型,体现出了十足的诚意。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奔驰身上,与华晨宝马不同的是,奔驰的扩大召回更多是基于自身模拟耐久测试和技术分析所得出结论而主动实施的,相同的是两次召回期间车质网也曾收到了有关于减振器断裂的投诉,但奔驰对按照召回措施新生产的车辆也一并实施了补充召回,体现出企业对于消费者诉求的重视,以及对待问题的专业严谨态度。
近年来,虽然汽车召回日趋完善,但是对于解决方案以及召回范围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新焦点。面对消费者的诉求,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倾听,是否可以通过相关测试和分析不断改进召回解决方案,从而为更多消费者解决车辆存在的隐患,未来将成为考验企业应变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关键因素。
2、新能源汽车召回占比日渐增多,动力电池成首要隐患
近年来,随着电动化技术的普及,国内新能源汽车迎来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在不断涌现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中,诸如“过热”、“起火”等问题也逐渐成为新的安全隐患,而问题的根源无一例外都指向了车辆的动力电池系统。2019年,国内汽车市场共计发起12批次新能源车辆召回,累计召回3.37万辆缺陷车辆,其中涉及因潜在自燃隐患而展开召回的就有6520辆,在所有新能源汽车召回中占比最高。
蔚来因动力电池问题召回4803辆ES8电动汽车开创了中国造车新势力召回的先河,说明造车新势力已经从最初的PPT造车、实施量产交付阶段,转变到了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阶段,也为其他新能源企业树立了榜样。与此同时,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供应商也在这次召回事件中经受了较大的考验,如何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中提升核心动力电池的质量,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需要企业、电池供应商以及国家相关标准制定者多方的共同努力。
3、各国别品牌质量投诉、召回占比差别大 自主品牌仍需加强召回力度
从各国别来看,2019年,德系品牌无论在召回次数还是召回总量方面都大幅领先于其他各国别品牌,共计召回63次,召回车辆约332.1万辆,占2019年召回总量超五成。与之相对应的来自于车质网投诉数据显示,德系品牌在2019年单纯质量类问题的投诉量占比仅为约12.2%,较少的投诉量与较大规模的召回说明德系品牌已经形成相对健全的召回机制,并能针对产品缺陷积极主动实施召回解决问题。
相比较而言,美系和法系品牌显然做得不够好。一方面车质网投诉数据显示,2019年美系和法系品牌单纯质量类问题的投诉量占比分别为16.6%和7.1%,另一方面针对消费者的诉求,企业在召回态度方面显然也不够积极主动,两大派系的全年召回数量加起来还不到一成,体现出对于问题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2019年,自主品牌的召回次数较去年有着明显地增长,全年共计发布召回公告28次,召回车辆616,984辆,占2019年召回总量近一成。其中包括蔚来汽车因电池包热失控和起火隐患召回的4,803辆蔚来ES8车型,这也是众多“造车新势力”中的首例召回。此外,诸如华晨汽车、猎豹汽车、吉利汽车以及长城汽车等多家企业也纷纷实施了主动召回。不过,相比近年来持续走高的单纯质量类问题投诉量,自主品牌目前的召回力度仍需加强,只有正确对待故障问题,持续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才能不断缩短与发达汽车国家的差距,从而在大浪淘沙的车市中生存下来。
为便于消费者更加清晰的了解2019年国内汽车召回情况,车质网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告进行整理,按召回数量由大到小进行排序,最终得出以下排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奇瑞将召回4896辆新能源eQ车型汽车是怎么回事?
据质检总局网站消息,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决定自2017年4月15日起,召回部分奇瑞新能源eQ车型汽车,共计4896辆。召回范围内车辆所使用的塑料真空储气罐,可能出现破裂或者被吸瘪,存在安全隐患。

日前,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2017年4月15日起,召回2014年10月22日至2015年10月11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奇瑞新能源eQ车型汽车,共计4896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所使用的塑料真空储气罐,因供应商制造工艺问题,可能出现破裂或者被吸瘪的情况,导致车辆制动助力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对召回范围内的车辆进行检查,并免费更换新的塑料真空储气罐,以消除安全隐患。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通过挂号信、电话及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客户与就近的授权经销商取得联系,安排召回维修事宜。

4、车友锐评丨2019年共673万辆车被召回,奔驰、特斯拉、蔚来都中枪
(文/彭科峰) 2019年已经过去,各大车企都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年度销量,宝马、奔驰、丰田等都取得了持续增长的好成绩。但在另外一个榜单上,这些知名车企也同样上榜,只不过,上这个榜单的车企不一定会开心。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官方数据,车友头条统计发现,2019年整年,我国汽车行业共发布148次召回,累计召回各种品牌的汽车673万余辆。

仔细查看这份召回榜单,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看品牌:德系召回数量最多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品牌召回的数量多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车企的畅销程度。举个例子,德系车在中国的销量最高,所以当然会有大概率的召回事件发生,这并不代表德系车的质量就不行。不信,你看看力帆这样的边缘车企,本来全年销量也没多少,当然发生召回的概率和数量就会小很多。你不能因为这样,就说力帆汽车的质量比大众车好。
车友头条注意到,在2019年度的汽车召回中,德系5大品牌累计发布57次公告,共召回汽车332.6万辆,占全年汽车召回总量的49.41%。
有意思的是,原本被很多专家认为结实耐用、质量可靠的日系车也发生了超过百万辆的召回事件。2019年,日系品牌累计召回汽车139.3万辆,占比20.69%。
再看看美系车,去年共召回汽车71.8万辆,占比10.67%。
此外,自主品牌召回60.6万辆,占比9.01%;韩系车召回47.9万辆,占比7.13%;英系车召回15.3万辆,占比2.27%。
看数量:奔驰品牌在华召回数量最多
去年的召回事件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造车新势力的首次召回。2019年上半年,特斯拉、蔚来等连续发生的起火事件,把新能源车的安全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这导致李斌在去年6月份宣布召回4803辆ES8,开创了2019年新势力召回第一例。相信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稳步上升,未来发生的电动车召回事件会越来越多。
从单一车企的召回数量来看,豪华车的代表奔驰一马当先,成为当仁不让的冠军。据统计,奔驰去年召回的次数达到了21次,召回数量更是达到了142.1万辆。其中,仅仅在5月27日,奔驰发布的一起涉及571496辆汽车的召回,就成为全年单次数量最大的召回。
宝马2019年在华发起了13起召回公告,累计召回汽车达117.7万辆。
去年8月8日,北京现代也召回了400377辆全新途胜,这个数据也让人颇感震惊。
大家眼中的顶级豪车代表保时捷也在2019年实施了8次召回,共召回汽车25.8万辆。此外,奥迪和大众也分别召回汽车8次和7次,召回总量也都超过了23万辆。

看原因:“断轴门”、”气囊门“层出不穷
回顾2019年的召回事件中,各大品牌都有自己的原因,但是最受关注,召回数量最多的,还是奔驰的“断轴门”。
大家都知道,奔驰在国内销售的车辆大部分都是经过加长的,这为车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乘坐感受。但是,加长版的车型自然也有它的缺陷。奔驰召回的原因,就是在于车辆前减振器受到较大外力冲击时,可能会造成减振器损坏和减振器叉头变形弯曲,甚至导致车辆下控制臂衬套脱出,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减振器叉头断裂。事实上,这几年不断都有媒体发布过奔驰车在行驶中突然断轴的新闻。这一次,奔驰正式做出了回应,宣布召回近30万辆奔驰E级车,也算是负责任的车企。
从2017年延续至今的高田“气囊门“,自然也是导致2019年大量车企不得不召回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高田公司已经破产倒闭,但此前它生产的大量气囊都被各大跨国车企广泛采用。 据车友头条统计,受高田气囊存在安全问题的持续影响,2019年共有多达209.6万辆汽车因安全气囊隐患被召回。其中,宝马汽车因为安装了高田问题气囊导致一次性召回了超过36万辆汽车。
除了宝马外,奔驰、丰田、本田、福特、特斯拉等汽车品牌,都曾因为高田气囊进行过大批量召回。其中,丰田在高田气囊问题上召回62.57万辆,宝马和福特分别召回54.79万辆和36万辆。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也因此此召回14123辆进口Model S汽车。
”机油门“也是导致车企召回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主要发生在韩系品牌。大家都知道,机油增多对车辆是没有益处的,尤其是混合了汽油的机油它对车辆的危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首先它会让油底壳的机油液面增高,使发动机在工作时遇到更大的阻力,消耗更多的动力,增加油耗的浪费,最后机油对发动机是起到一个润滑、清洁等这样的作用的,要是机油中含有汽油,这样的作用就不明显了,发动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磨损,影响到发动机的使用寿命。2019年10月18日,东风悦达起亚因“机油门”召回69324辆KX5。

去年6月,全国出现多起广汽本田第十代雅阁在高速行驶中突然失去动力的情况。这被大众称为雅阁”失速门“。由于雅阁的发动机中冷器出口处空气流速设计的原因,车辆在大雨等高温高湿环境下行驶时,可能导致少量冷凝水在中冷器出口处聚集,在这种情况下急加速时有冷凝水滴被吸入燃烧室造成发动机缺火。2019年8月30日起,广汽本田决定召回2017年7月25日至2019年8月7日期间生产的装备1.5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部分国产雅阁汽车,共计222674辆。
总的来说,各大厂家主动召回的态度值得肯定,但为何这些品牌屡次发生召回事件,也需值得去反思。

编辑点评:对于汽车召回事件,应当从两方面去看它。汽车的零部件众多,行驶的路况也错综复杂,出现一些问题也非常正常,车企宣布召回也很负责任。但是,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肯定是不希望买到有问题的车子,毕竟安全高于一切。
最后来总结一下,2019年,国内汽车召回规模重新回到千万辆以下,同比下降45.3%。这对汽车行业来说,或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回顾2019丨全年乘用车召回超673万辆,欣喜之余仍有缺憾

中国汽车召回领域的2019年同样是跌宕起伏,欣喜之余仍有缺憾。我国汽车召回目前已成为常态化,通过召回将产品存在的问题快速解决,对于企业和消费者而言都是件好事。在召回这面镜子的映衬下,中国汽车市场正在愈发成熟。
文/蜡笔新 图/来源网络
都说新年新气象,果然汽车圈迎来2020年的第一周就开始忙碌起来。新年伊始,保时捷、宝马就相继宣布召回旗下部分进口911、M5、M8、3系等车型。接二连三的召回也不免让人回忆起那些2019年的召回大事件。
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水深火热的一年,连续第二年销量负增长下各大汽车品牌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召回领域的2019年同样是跌宕起伏,欣喜之中仍有缺憾。令人欣喜的是召回数量同比减少45.38%,召回规模重回千万辆以下;缺憾是“起火门”、“失速门”、“油泵门”等新问题开始显现。但在召回这面镜子的映衬下,中国汽车市场正在愈发成熟。
据统计,2019年度国内乘用车市场共有包括宝马、奔驰、大众在内的39个品牌发布了148次召回公告,宣布累计召回乘用车6731828辆,同比减少45.38%,连续第二年实现同比大幅下降,召回规模重回千万辆以下。相比于2017年的总计205次召回2020万辆和2018年的总计169次召回1232万辆,2019年国内汽车召回无论是在次数还是在总量上都有较大的减少。

其中,2019年全年德系5品牌共召回汽车3326005辆,占召回总量的49.41%,无论在召回次数还是召回总量方面都大幅领先于其他各国别品牌。德系品牌以奔驰、宝马召回数量最多,奔驰全年共计宣布召回21次召回数量超过142万;宝马共发布13起公告,累计召回汽车超过117万辆。
其次,日系共计召回汽车1392989辆,占比20.69%;美系召回汽车718492辆,占比10.67%;自主品牌召回606196辆,占比9.01%;韩系召回479664辆,占比7.13%;英系召回152807辆,占比2.27%。其余国别品牌占比均不超过1%。
召回原因上,2019年国内汽车召回数量最多的原因仍是受“高田气囊门”余波的影响,经初略统计共有超过209万辆汽车因装配了高田问题气囊而被召回,占比超总量的31%,共涉及了奔驰、宝马、丰田、本田、丰田、雷克萨斯等知名品牌,就连特斯拉及法拉利这样的品牌也未能幸免,召回总量上甚至还要比2018年增加了30多万辆。
年度召回大事件回顾
1.大众回购召回151辆汽车
2019年2月28日,大众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决定自即日起,召回包括CC、途锐、跃族、辉腾、高尔夫、夏朗、尚酷、途威、奕鸥、迈腾在内的多款进口车型,共计 137 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对召回车辆采取维修的方式进行处理不同,对本次被召回车辆,大众汽车将首次以回购方式进行召回并予以报废处理,以消除安全隐患,此举开创了中国汽车召回史上回购报废的先例。
回购召回,是消除缺陷的一种正常手段。目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大多数缺陷都可以通过维修手段消除,回购召回属于小概率事件。据了解,大众回购召回是对存在缺陷车辆按市场二手车价格回购,同时为受召回影响的车主提供25%的额外补贴。
2.蔚来召回4803辆蔚来ES8

蔚来旗下首款量产车ES8在正式开启交付后,在去年上半年集中发生了好几起自燃事件:2019年6月14日,一辆蔚来ES8在武汉市汉西建材市场停车场发生燃烧,这是继5月16日和4月22日ES8分别在上海、西安发生起火燃烧之后的第三起事故。在加上几星期内特斯拉、比亚迪多车型自燃,一时间加深了消费者对电动车是否安全的怀疑。

2019年6月27日,蔚来汽车针对上述起火问题发布召回公告。自2019年6月27日起,召回搭载了2018年4月2日到2018年10月19日期间生产的动力电池包的蔚来 ES8电动汽车,共计4803辆。蔚来决定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改进后的动力电池包,以消除安全隐患。
蔚来召回ES8电动汽车是中国造车新势力实施的首起召回。就去年而言,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已经从解决量产、交付等问题,转移到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层面。就整个事件而言,蔚来对产品安全问题的反应非常迅速,说明它能够正视缺陷,及时召回。
实际上,去年国家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先是将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纳入汽车“三包”范围,后又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召回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当中。
3.广汽本田召回222674辆雅阁
“失速门”过后,本田也是对涉及车辆展开了召回。2019年8月8日,广汽本田宣布宣布召回222674辆雅阁1.5T轿车,次日,东风本田也已同样的原因召回了29297辆装备同款发动机的INSPIRE。
召回原因为:“由于发动机中冷器出口处空气流速设计的原因,车辆在大雨等高温高湿环境下行驶时,可能导致少量冷凝水在中冷器出口处聚集,在这种情况下急加速时有冷凝水滴被吸入燃烧室造成发动机缺火,极端情况下可能使发动机进入保护模式,从而导致车辆出现行驶中加速受限等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本田“失速门”时间自6月起开始受到舆论关注,从找到产品缺陷到主动召回,本田品牌的反应也很迅速。但令人费解的是,目前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商都会在产品上市之前对车辆进行淋雨试验,恰巧“失速门”存在的这一隐患未被厂家发现,差点给消费者带来人身、财产损失。因此,各大品牌还需在出厂试验及相关检验中加以改进,将风险扼杀在源头,同时也能减少后续出现问题的召回成本。
喜忧参半,欣喜之余仍有缺憾
回顾2019年一整年的国内汽车召回,能够发现还是有不少惊喜,首先是召回规模、批次总量在减小,汽车行业的产品缺陷正在汽车产业的不断进步下也随之减少;其次,我国自主品牌车企对于产品召回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主动召回的手段来解决产品存在的缺陷问题,正不断向合资品牌乃至进口品牌靠拢。
部分企业在得知产品存在缺陷时的反应速度也在加快,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与可靠更加受到关注,其相应的召回制度上也在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更有保障。

虽然在我国召回制度实施十五年以来,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召回规模也在稳步增加,全社会的召回意识都在不断加强,但是2019年我国汽车召回在欣喜之余仍有缺憾。例如:2019年上半年,国内85起汽车召回全部为车企主动召回。但下半年乘用车领域则出现了四起被动召回事件,相关车企在监管部门的监管、督促下实行被动召回。
另外,2019年的汽车召回除了“高田气囊”、“机油门”等历史缺陷的旧愁外,又增添了诸如“失速门”、“起火门”等新的隐患,虽说厂商应对还算积极,但在相关重大安全隐患在舆论的发酵下也很大程度影响了相关品牌的口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市场口碑就此打折。对此厂商更应在产品出厂上市前把牢质量关,不断加强产品设计的可靠性。

随着国内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加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相关部门对汽车安全隐患及质量检查的增强,我国汽车召回目前已成为常态化。通过召回将产品存在的问题快速解决,对于企业和消费者而言都是件好事。
召回是保障消费者不受产品缺陷伤害的最后一道防线,体现出消费者参与、舆论监督、行业自律的质量共治理念。在召回这面镜子的映衬下,中国汽车市场正在愈发成熟。随着2020年1月1日起《消费品召回暂行规定》开始实行,我国汽车召回工作的开展有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虽然2019年汽车召回在欣喜之余仍有缺憾,但刚刚2020年更加值得期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汽车寒冬下 哪些车企召回得最多?
2019年的汽车市场,虽然经历着寒冬,但是关于汽车召回,却一直都在寒冬下进行。
随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去年最后三条召回公告,2019年我国乘用车召回数据已全部出炉。
2019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包括奔驰、宝马、大众等39个汽车品牌发布148次公告,累计召回乘用车6731828辆,同比减少45.38%,连续第二年实现同比大幅下降,召回规模重回千万辆以下。
德系召回数量"遥遥领先"
从品牌派系划分上看,德系5品牌累计发布57次公告,共召回汽车3326005辆,占召回总量的49.41%。其次,日系共计召回汽车1392989辆,占比20.69%;美系召回汽车718492辆,占比10.67%。其余车系召回占比均为个位数,自主品牌召回606196辆,占比9.01%;韩系召回479664辆,占比7.13%;英系召回152807辆,占比2.27%。瑞典、意大利、法系车型占比皆不足1%。
2019年,只有宝马和奔驰的召回数量超过百万辆。
宝马以117.94万辆的成绩居榜首,占汽车总召回辆的18%。具体来看,宝马召回的原因主要包括安全气囊、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管道加热器、燃油箱、前部配电盒等部件,存在车内人员受伤、车辆起火、燃油泄漏等。其中,高田气囊安全问题是导致宝马汽车召回的主要原因。宝马表示,由于车辆驾驶席的正面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在高田气囊问题上,宝马累计召回超过36万辆。

此外,燃油箱制造工艺波动和设计容错性不足,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引发燃油箱上部的加工口盖板开裂,导致车辆加满燃油时发生燃油泄漏,宝马汽车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备案,召回华晨宝马316i、316Li、318i等汽车,共计31.23万辆。
紧跟其后的是奔驰,2019年累计召回101.04万辆。其中,奔驰在5月发布的一起召回公告显示,由于减震器存在断裂的风险,奔驰汽车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备案,召回国产E级两驱汽车、国产C级两驱汽车以及进口C级两驱汽车,共计57.15万辆。

此外,保时捷也在2019年实施了8次召回,共召回汽车257545辆。召回原因更是五花八门,如软件错误、装配失误、构件强度和密封性不足,以及安全气囊、传动系统、变速系统、制动系统隐患等。同时,奥迪和大众也分别召回汽车8次和7次,召回总量均超23万辆。
高田"后遗症"仍持续
在召回的车辆中,高田气囊安全问题成为了大部分车企召回的主要原因,时至今日,高田气囊仍在影响着汽车"召回界"。以宝马为例,由于车辆驾驶席的正面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在高田气囊问题上,宝马累计召回超过36万辆。

而且受高田问题气囊影响的不仅有各大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特斯拉也在其列。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消息显示,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备案召回14123辆进口Model S汽车,召回原因就是高田集团的问题气囊,特斯拉提出免费更换改进后的副驾驶安全气囊这一解决方案。
召回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新能源
因动力电池问题而召回的新能源汽车数量有6217辆,占今年新能源汽车总召回量的18.68%,这其中,不乏一些新能源的头部车企。
特斯拉在国内已经多次发生自燃事件,分别发生在广州、上海等地区;蔚来也未能幸免,在两个月发生三次自燃事件,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蔚来在6月宣布召回4803辆ES8,成为造车新势力中首个进行召回的车企。
今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发布通知,明确要求新能源汽车发生冒烟、起火事故的,生产者应在事故发生后12小时内报告事故基本信息;新能源汽车在火灾事故发生后,生产者应主动排查同型号、同批次是否存在火灾安全隐患;因车辆失控或意外加速等导致交通事故的,生产者应及时报告。

尽管去年的召回数量同比下降,但是从2004年我国正式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起至今,汽车召回制度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将近16年的时间。这其中,几乎涵盖所有品牌的汽车召回制度,越来越成为常态化。
据CNN报道:中国消费者每隔2秒钟就会购买一台新车。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市场,对于新车销售和召回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远且极具意义的规范行为。
一直以来,汽车厂商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为了利润,有的厂家不惜偷工减料节省成本,出现汽车缺陷问题时又以其他理由推卸责任。比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帕萨特碰撞试验时间,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中国消费者,而是由于太多的合资和进口品牌对国内国外实施双层标准,从而让消费者丧失了信任感,偷工减料可能短时间内使得厂商获得较高利润,但是当消费者对于一个品牌失去信任之后,其影响是更为深远,也是更为可怕的。
这就让人想起了美国的"柠檬法"。
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尚未制定"柠檬法",各大汽车厂商聘请律师,专门应对消费者提起的诉讼,由于消费者财力和精力均无法与大公司相抗衡,处于弱势一方的消费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赔偿,随着矛盾的激化,消费者开始对美国车商产生抵触情绪,并逐步投向日系车阵营,70年代的石油危机更是让日系车出尽了风头,反观底特律的三巨头亏损严重,美国商务部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竭力推动"柠檬法"的出台,以法律来严格要求美国汽车厂商,迫使其提高自身产品质量。

以加州的"柠檬法"为例:凡购车在18个月内或18000英里以内,汽车产品缺陷有致伤或致命危险的,消费者在向原厂或销售商反映问题后,经2次维修仍无法解除问题,或者因汽车产品缺陷返厂维修导致无法正常使用天数累计超过30天的,消费者有权要求厂商退还购车款。如今美国各州有专门接此类案件的律师,被称为"柠檬律师",而且诉讼费用不用消费者承担,因为依"柠檬法"规定,每辆汽车在销售时都会抽取一定的产品责任诉讼基金,这项基金存在公共账号之内,主要用于消费者在发现质量问题之后申请鉴定或诉讼维权使用。
写在最后:
尽管召回年年有,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代表一家车企的好或者坏,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车辆安全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召回数量的增加,而这对于车企来说,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经济的损失。
这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必经过程,面对召回,还是要抱着宽容和平和的心态,拥抱变化,才会让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642万辆乘用车被召回,奔驰宝马占头筹,自主不到10%
在2019年12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共发布最后三份汽车召回公告之后,锁定了全年乘用车汽车召回公告达到191次,累计召回乘用车共计642万余辆,同比去年减少4成以上。这也是在连续三年突破千万辆后,2019年国内乘用车召回规模重回千万辆以下。从月份分布来看,5月和8月是召回数量最大的两个月,3·15之前反而并不是集中区。

从近两年的召回案例分析,车企针对产品的召回已经不局限于产品设计、质量缺陷,召回原因越来越具体,甚至供应商零配件质量、涉及到装配失误,螺丝拧紧扭矩没达到标准也出现在诸多案例中。
实际上,汽车召回并不可怕,一辆汽车由数万个零部件组成,加上数道装配工艺,所有汽车严丝合缝到没有任何缺陷,那显然不现实,也不可能,只要有一个小部件出现问题就会造成一些使用故障,甚至引发行车安全。
所以,从豪华品牌奔驰、宝马,到超豪华进口车等国际知名品牌,出现的召回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口车,召回次数超过6成。召回并不是意味车辆不可靠,恰恰相反,召回是车企“负责任”的体现。但在国内,国家质检总局曾经指出,我国汽车有约7成属于被动召回,只有不到3成属于主动召回。

而在国内和自主品牌行列中,召回并不太常见,全年642万辆的产品召回中,自主品牌召回仅13次,涉及11个品牌,总量仅为60万辆,比重不到10%。其实,召回也是企业责任、实力和汽车产业成熟的一种体现,成熟的国外汽车品牌用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召回制度,特别是汽车制造的追本溯源技术的运用,不少产品的召回甚至延续到了产品上市后的数十年范围内。相比而言国内汽车市场仅14年的召回历史,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宝马奔驰领衔,德系占比近半
在召回的11个汽车品牌中,奔驰的召回次数最多,达到37次,累计召回数量达到116.1万辆。不过奔驰并不是召回数量最多的品牌,反而是召回19次的宝马累计召回数量达到了117.7万辆,排名品牌召回榜第一位置。

丰田的8次召回中,累计召回数量达到77万辆,排名召回榜第三位置。福特召回次数也排名前列达到11次,其召回的车辆数为64万辆。现代的召回次数较少,仅为两次,但单次的数量较大,总召回数达到40.7万辆。
本田、保时捷、奥迪、大众四个品牌的召回次数都达到了10次上下,数量也分布在20-30万辆左右。不过对保时捷而言,一个在中国市场销量并不高的超豪华品牌召回的次数和台数企高,甚至高于奥迪和大众也是一种反常的表现。另外并不热门的自主品牌中华,进入了召回台数榜第十位,全年仅一次召回,达到22.6万辆。
分系别来看,由于宝马、奔驰、奥迪、大众等品牌的“助攻”,德系品牌占据去年全年召回数量的大头,占比接近一半,达到48%,累计台数达到306.8万辆。其次是日系的丰田、本田、斯巴鲁等品牌,让日系品牌在2019年全年召回汽车台数达到139.3万辆,其中销量较少的斯巴鲁召回次数也达到了9次,召回了16.3万辆。

美系品牌召回数量排在第三,达到74.2万辆,福特贡献最大。除此之外,Jeep、林肯也是召回的热门品牌。不过销量较大的美系品牌中,通用集团并没有上榜,雪佛兰仅召回了16辆进口科迈罗,别克缺席,凯迪拉克召回了2.5万辆。
11个自主品牌召回次数达到13次,累计召回数量达到60.7万辆。除了上文提到的中华汽车召回占比达到最大,猎豹汽车的召回也达到了14.7万辆。除此之外排在自主召回数量第三的是吉利,达到8.9万辆,不过召回的产品都是之前较老的车型。较为遗憾的是,不少自主品牌频发质量问题,并没有在召回公告中看到他们的身影。
进口、豪华车是重灾区,新能源开始出现
无疑,进口车和豪华车,是汽车召回的重灾区。从190余次召回公告来看,进口车的召回公告次数最多,达到121次,次数占比达到6成以上。不过进口车由于销量少,召回的台数并不多,仅为130万辆。国产车因为批量化生产,数量较多,因此70次的召回批次总量就达到了512.6万辆。
或许是因为豪华品牌更爱惜自己的羽毛,亦或者是如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具备更完善的召回制度,因此豪华品牌的召回次数达到了101次,累计召回295.8万辆。
而类似于保时捷、法拉利这样的超豪华品牌,虽然进口和销售数量少,但全年也出现了21次召回公告,累计召回26.7万辆。普通品牌虽然仅有69次,但由于量大,累计召回数量也达到320万辆。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趋势渐盛,新能源召回也逐步进入消费者的视野,特斯拉、蔚来和北汽新能源三家新能源品牌召回总数达到2万辆,其中特斯拉因安全气囊问题领衔新能源召回榜首,达到1.4万辆;新产品推出并不久的蔚来则算是召回较积极的企业,由于电池模组装配线束问题,之前还引发过行业热议,全年召回4803辆汽车。
全部销售新能源汽车的北汽新能源仅仅召回1389辆威旺407EV,原因是电池包内部可能出现故障引发火灾。其实新能源容易引发火灾的话题一直也是圈内的热点,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能源因电池问题的露面率并不高。
高田气囊影响持续,设计缺陷是主流
受高田气囊的持续影响,全球因为安全气囊问题发生的召回数量已经破亿。如今,安全气囊的召回工作依然正在进行中。从2019年的600余辆召回数量中,安全气囊的问题达到213万辆,占据全部召回车辆比重的三分之一。

其中丰田是高田安全气囊的最大受害者,2019年全年召回数量达到62.5万辆,涉及的车型包括花冠、卡罗拉和威驰。第二受害者是福特,蒙迪欧和锐界等产品安装了高田公司的气囊,全年累计54.7万辆的产品需要召回。另外宝马、奔驰、大众、本田等品牌都受高田气囊影响,全年因此召回的车辆分别达到36万辆、20万辆、16万辆、9万辆。
除了高田气囊,设计缺陷也是汽车召回案的高发因素,比如因设计缺陷成为召回量最大的是奔驰前减振器结构缺陷。召回报告显示,奔驰 C级(205平台)和 E级(213平台)车辆前减振器受到较大外力冲击时,可能会造成前减振器损坏和前减振器叉头变形弯曲,甚至导致部分车辆下控制臂衬套脱出,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减振器叉头断裂,存在行车安全风险。
奔驰“断轴门”事件也是从2017年一直闹到2018年,到2018年下半年相关的投诉案例越发密集,再加上厂家和4S推诿责任,把原因推到消费者使用不当上,维权呼声越来越高,最终引起质监局的关注,最后累计召回66万辆问题车辆。

当然还有发动机的设计缺陷因素,也成为韩系和日系召回案例的罪魁祸首。如现代的40万辆途胜和起亚的7万辆KX5,因为发动机设计缺陷,在低温环境下短距离行驶时,发动机机油液面会增高,即所谓的“机油增多”,最后不得不被迫召回。还有包括本田的雅阁和INSPIRE的“失速门”事件,其背后是因为发动机中冷器出口处空气流速设计,有冷凝水滴被吸入燃烧室造成发动机失去动力,最后召回问题车辆达到25万辆。
随着汽车模块化、平台化的运用,产品召回越来越成为跨品牌之前共有的问题,除了上述几类涉及到设计缺陷带来不同品牌和车型共有问题存在还,甚至还包括一些装配和零部件供应商带来的“黑锅”,比如因为变速箱总成上壳体螺纹产生裂纹,导致大众、奥迪超过9万辆的数款进口和国产车型被召回。比如宝马因为PCV加热器内部加热元件密封问题,最后全系车型召回近32万辆。

?
就召回而言,主机厂其实需要承担相当大的成本去更换发生问题的配件,其中包括零部件成本和补贴4S店的工时费等。因此对不少品牌而言,就算有问题,如果并不会发生致命伤害,并不会发布召回公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亦或者说是悄悄进行,减少负面效应,节省后期成本。
其实,无论是主动召回还是被动召回,都是车企态度发生转变的体现,从过去的“负面”担心转变为企业责任和良心。甚至可以说是否主动召回,更能够看出企业将利益和消费者哪一个放在了首位。正如有人说的那样:“如果企业卖的车有问题,但是却从来不召回,这才值得三思。”
文/杜余鑫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2019年帕萨特新能源车子召回是什么问题?
不可能因为这个召回的。且不说这次碰撞帕萨特成绩垫底的真实原因还没得到官方的正式回应,不管是结构还是材料原因,召回都要动到车身结构,可以说是个大手术了,相当于大修,这召回的成本可是相当之高。而且帕萨特主要栽在25%偏置碰撞,这项测试的标准确实对于家用车来说是比较严苛的,只能作参考,并没有列入法规,也就不属于质量问题,所以不会召回的。
9、2019年汽车召回数据出炉,总召回约654万辆,宝马、奔驰均破百万
对于很多人来说,买车首先看重的就是品质,如果车辆的品质不能得到保障,那么配置再多、外观再好看,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如今在近期经历了大规模召回的车型,买车的时候更应该慎重考虑。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2019年召回数据统计,据悉,2019年全年各大汽车品牌累计召回车辆6539512辆,共发布了148次汽车召回,涉及包括奔驰、宝马、丰田等39个汽车品牌。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德系的两大豪华品牌排名召回数量榜的前两位,让不少消费者感到意外。其中宝马品牌的召回量达到了1179354辆,排名第一,而奔驰品牌的召回量达到了1010410两,排名第二位。而这两大品牌的召回数据均突破百万辆,大幅领先身后的丰田和福特。

其中宝马品牌召回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高田气囊以及燃油泄漏问题上,其中由于高田气囊问题,宝马累计召回超过了36万辆,不过众所周知因为高田气囊问题召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例如在去年雷克萨斯和斯巴鲁等高端品牌也同样因为高田气囊问题进行了召回。
此外,由于燃油箱制造工艺波动和设计容错性不足,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引发燃油箱上部的加工口盖板开裂,导致车辆加满燃油时发生燃油泄漏,宝马品牌还召回了312281辆汽车。

而除了宝马品牌外,今年由于品质问题闹得“满城风雨”的奔驰品牌,更加令人关注。其中在去年5月份发布的召回公告显示,由于前减震器容易断裂问题,召回2016年2月25日到2019年3月13日期间生产的部分E级轿车,共计299,780辆。不过由于召回措施失效,在去年11月份,奔驰再度变更和扩大召回部分进口、国产E级两驱汽车,并在原召回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加强固件。

不过据消费者反馈,奔驰E级的两次召回依然没有彻底的解决问题,有位女主播表示,自己购买了一辆奔驰E300L,在收到奔驰的召回通知后,4S店免费给更换了新的减震器。但更换后没多久,当车主准备将车开出小区地下车库时,车辆直接“趴窝”了。
此外除了宝马和奔驰以外,丰田和福特的召回数量也颇高,不过这两大品牌的召回大多同样是“栽在”高田气囊上,丰田在高田气囊问题上召回625699辆,福特召回了360001辆。此外在2019年大规模的召回情况还包括,由于机油增加问题北京现代召回了400377辆全新途胜。由于“车辆行驶中突然失去动力”,广汽本田召回了222674辆雅阁。

而除了传统的燃油车型,2019年的造车新势力也出现首次召回。由于多起自燃事件,蔚来汽车在6月宣布召回4803辆ES8。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新的三包法也将进行相应的调整。据悉,新能源车的动力蓄电池和电机将有望纳入到与发动机、变速器并列的家用汽车主要系统中,这两大部件出现故障,同样可以享受免费更换总成。
写在最后
虽然说汽车召回是当前汽车市场的一个正常现象,出了问题就召回是理所当然。但是有些车企能够发现问题后及时的召回,而一些车企是在众多车主持续不断的投诉后,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督促下才最终实施召回,这也反映出当前国内汽车品牌在服务水平上的差距。
(本文由文武车道新媒体工作室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文武车道,本文作者:夏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0、车企半年召回榜:燃油泵殃及一干日系车,奔驰问鼎召回总数第一名
(文/彭科峰)对于消费者来说,车企召回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喜的自然是故障车辆终于有人肯免费修理,忧的自然是原来自己驾驶的是一辆有安全隐患的车。不过,客观来说,作为设计精密的工业产品,汽车出现一些故障也是正常的,车企选择召回,也是负责任的一种表现。那么,今年上半年,国内的车企召回都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呢?

320万辆汽车被召回
尽管今年的疫情对于汽车行业影响巨大,也可能影响了部分车企的召回计划。不过,从总量来看,今年上半年的汽车召回数量也不算少。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发生汽车类召回67次,涉及汽车品牌32个,被召回车辆总数达320万辆。
对比去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召回次数上,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少了9次,不过这也可能是因为疫情导致一些车企的召回行动延误。但是,从召回车辆的总数来看,去年同期为275万辆,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的召回总量增长了16.37%,增加了45万辆。
此外,2019年,我国汽车市场共发起167起召回,涉及56个品牌共计680.97万辆缺陷汽车被召回。如果今年下半年召回的汽车数量与上半年持平的话,那么今年汽车召回总数应当会比去年少。

意不意外?德系和日系占大头
就汽车品牌来说,目前德系车和日系车在中国市场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南北大众、南北丰田都是消费者追捧的品牌,不过也许正是因为买的人多,卖出去的车多,所以发生故障被召回的车辆也多。
据统计,在上半年的召回汽车品牌中,德系品牌无论在召回次数还是召回总量都领先于其他品牌,共计召回27次,召回车辆约138.4万辆,占到2020年上半年召回总量的43.1%。接近五成的召回量,也让人对德系车的市占率感叹不已。
耐人寻味的是,德系车的大部分车型并非来自大众、斯柯达等普通品牌,而是来自奔驰和奥迪这两个豪华品牌。其中,奔驰品牌共召回788,269辆汽车,成为德系品牌中召回数量最多的品牌。看起来,豪华品牌并不意味着结实耐用,花更多的钱,却要遭遇更多的故障,有钱人的世界,看起来普通人还是不太能懂。
除了德系品牌,日系品牌在召回总量方面同样不不少。今年上半年,日本车企累计召回车辆约137.2万辆,占2020年上半年召回总量的42.7%。其中,本田(包括讴歌)品牌共召回774,774辆汽车,成为日系品牌中召回数量最多的品牌。今年上半年,本田在华销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落后于丰田汽车,或许和频繁召回带来的影响不无关系。

那么,自主品牌的召回情况如何呢?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共计召回10次,召回车辆约6.4万辆,同比减少77.3%。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是说国产车的质量现在比合资车还要好吗?这或许要消费者自己做出判断了。
至于近几年高歌猛进的新能源车,今年上半年也发生了一定规模的召回事件。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纯电动车累计召回1.48万辆缺陷车辆,涉及车型包括奇瑞艾瑞泽7e、特斯拉Model X、江西昌河北斗星、力帆650EV300等。未来随着电动车的普及,或许其召回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燃油泵故障成召回主要原
320万辆汽车被召回,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简单来说,燃油泵、软件问题、气囊门是车企选择召回的主要原因。
今年上半年,美国市场曝出日本电装生产的燃油泵存在故障。具体来说,由于厂家在燃油泵叶轮的制造过程中树脂成型条件不完善,导致叶轮树脂密度不足。叶轮可能会受燃油影响而发生膨润变形,并与燃油泵壳体发生干涉,导致燃油泵工作不良,极端状态下可能出现车辆行驶中发动机熄火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一大批日本车企被殃及,涉及品牌包括丰田、雷克萨斯、本田、讴歌、马自达、三菱、斯巴鲁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因燃油泵故障导致召回的车辆总数已超过128万辆。预计未来这一数量还将会增加。
由于车载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电子故障也成为召回的重要原因。今年上半年,沃尔沃发布公告称,因供应商原因,其ASDM(主动安全主控模块)软件可能无法与2019年第四周起引入的ASDM硬件完全兼容,增加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为此,沃尔沃召回15万辆进口、国产在内的9款在售车型。此外,保时捷也因为中控台控制单元的软件故障,在华召回了大量经典车型911。
此外,高田气囊门继续发酵,在今年上半年召回原因中排名第三。捷豹路虎、斯巴鲁、华晨宝马都因此进行了大规模召回。

奔驰、本田、奥迪位居召回数量前三名
看完了召回的主要原因,那么哪些品牌召回的汽车数量比较多呢?
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信息来看,第一名是奔驰汽车,累计实施11次召回,召回总数达788269辆。而且,奔驰召回涉及的车型繁多,进口C级、E级以及国产E级、GLK级等都有涉及,召回原因从小的设计和安装问题到发动机的缺陷全部都有。
排名第二的是本田汽车,尽管只实施了1次召回,但召回数量达774774辆。其中广本召回的有国产奥德赛,风范,冠道,飞度,雅阁等系列车型,共计396149辆。东本召回的有国产杰德,思域,英诗派,艾力绅,CRV和XRV等系列车型,共计378625辆。
排名第三的是奥迪汽车。今年上半年 ,这家德系豪华品牌共计召回6次,召回总数达415250辆。其中,涉及的车型包括进口A4 Avant、A5汽车和国产A4L、A6L和Q5L汽车等。
排名第四的是丰田汽车,今年上半年实施4次召回,累计召回总数达211732辆,原因主要也是因为燃油泵故障。当然,其他的原因还有威尔法、埃尔法和雷克萨斯LM因为车机的警示语没有中文显示被召回。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