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发布时间:2020-12-08 21:38:50

1、谁知道众泰铁牛吴建中董事长在“永康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合作协议签订仪式上的讲话?

我也没有时间去删减了,你就将就着看吧,全部内容如下:

今天,不仅对于众泰而言是个可喜的日子,更是永康市汽车产业、永康市工业、乃至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永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积级促成下,我们众泰控股集团与千喜车业、正宇机电两家企业正式签订了“永康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合作协议。

众所周知,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生产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即使是整车生产业,也需要进行细化的分工合作,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仅靠自身的能力就做到“大而全”,涵盖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所有领域。因此,需要由不同的企业,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做好自身擅长的事,再整合在一起,推进行业的整体发展。联盟的建立,将使得我们众泰汽车得到强有力的横向(地域)和纵向(产业)的支撑,使我们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做好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汽车产业是永康市委市政府倾全市之力打造的重点支柱产业;而电动汽车更是国家产业政策所积级鼓励和倡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们众泰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业内已经先行了一步,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成熟可靠的产品平台和产业化批量生产的能力;而千喜车业、正宇机电则是在自各领域拥有明显优势的大型企业。通过市委市府的牵线搭桥,成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实现“强强联合”后,我们将集“国家政策鼓励”、“地方大力支持”、“技术产品成熟”、“行业优势突出”四大优势于一身,充分具备了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有人说,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行业“弯道超车”超越国际汽车先进水平的“世纪机遇”。我觉得,新能源汽车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机遇,同时也是永康的汽车工业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的“世纪机遇”。有了“国家政策鼓励”、“地方大力支持”、“技术产品成熟”、“行业优势突出”这“四大优势”,依托永康“五金之都”丰沃的地方经济土壤,我们将继续秉承“精明务实、敢闯敢干、吃苦耐劳”的永康精神,努力奋斗!“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我们必将为家乡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再次腾飞作出积级的贡献!

2、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成员有哪些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2. 深圳市民富沃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3. 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
4. 深圳市越博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5. 深圳市普林亿威科技有限公司
6. 深圳众联能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7. 深圳市快车道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8. 深圳市蓝海华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9. 深圳市创欧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10. 赢合科技

3、什么是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纯电动汽车,如今许来多汽车品牌都在研发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因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处于研发阶段自,但是好多汽车品牌已经推出了纯电动汽车,而且买纯电动汽车国家有几万到几十万补助。目前纯电动汽车品百牌有特斯拉,比亚迪,奥迪,雪佛兰等众多品牌!

4、短缺!汽车芯片市场将迎来开年之战

年初,华为手机因为芯片供应受阻,令华为手机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而不得不出售荣耀品牌,这成为了只有设计而无法手握自身制造被“卡脖子”的一个历史性教训。

在众人将目光仍投在手机芯片上时,疫情影响下的全球芯片供应短缺,已蔓延到汽车行业。近日,有传闻称因芯片短缺,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风险。

缺“芯”现状如何?

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汽车行业回暖超过预期,受到上游芯片晶圆供应不足的影响,国内车企的生产端出现芯片供应短缺的情况。

对于汽车产业而言,芯片的短缺将直接影响到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O(智能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生产,而众所周知,这两项模块几乎可以说是乘用车领域的标配项。

此外,目前国内ESP和ECO主要由大陆集团和博世两家供应商供应,受到此次芯片风波的影响,两家零部件巨头也面临停产的风险;同时有媒体报道称,大陆集团的ESP库存目前只有一万套左右,已无法满足供应需求。

事实上,全球芯片短缺早已显露苗头。据了解,今年1月下旬,国内汽车产业链企业开始停产,大部分生产在4月才逐步恢复;海外汽车产业链企业大约在3月才开始停工,停产的"时间差"让芯片供应问题延后浮出水面。

考虑到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犹存,占据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半壁江山的恩智浦、德州仪器、英飞凌、瑞萨和意法半导体等芯片厂商随时有受到疫情影响而停工停产的可能性。

现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存在芯片短缺的状况,并不是个别企业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微控制器(MCU)芯片急缺,一旦因为芯片供应问题导致停产,不止大众汽车受到影响,未来恐会蔓延到其他车厂,车企被芯片卡住脖子。

不过针对于目前芯片短缺的情况,大众中国证实,芯片供应受影响,但情况并非如传闻中那般严重,正在寻求解决办法,上汽大众则强调,没有全面停产。比亚迪方面回应称,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产业链,不仅可以充分自给,还有余量外供。而造车新势力的蔚来、理想、小鹏等车企明确表示各自企业均未受影响,生产经营一切正常。

“中国芯”迫在眉睫

今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让汽车市场产生剧烈波动。而在经历了新冠危机初期的行业封锁后,汽车行业,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复苏情况远超数月前的市场预期。大陆集团指出,下半年汽车市场明显恢复,需求增加,但一些地区的工厂仍然停产,汽车供应链因此出现供不应求。

根据市场现在及今后一段时间的状况,有供应商由此做出了涨价的决定。比如,恩智浦近日传出涨价,以便应对材料成本大幅增长和芯片严重短缺的状况。日本半导体厂商瑞萨电子已经于11月30日向客户发送涨价通知,称由于原材料和包装基板成本增加,拟上调部分模拟和电源产品价格,价格调整从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

事实上,受到晶圆、封测产能吃紧,产品缺货等影响,半导体全产业链多个环节都开启了涨价模式。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产能吃紧的情况短期得到缓解的可能性不大,未来一年全产业链的涨价行情有望继续维持较长时间。

今年9月份,由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牵头7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这也让自主汽车芯片领域有了统一的行动组织,同时也体现出了国家对于汽车芯片的重视。可以预见,芯片自主化将成为整车制造商的头等大事。

在涉及上万个零部件、产业链条长、分工精细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汽车供应链,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如何避免将供应链置于风险之中,成为了各家车企需和供应商携手解决的课题。

芯片,已经成为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掣肘,从中兴、华为的遭遇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就能掌握更多话语权的道理。而“中国芯”提上日程,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汽车产业的第一次芯片危机

芯片,在现代汽车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目前芯片短缺的背景下,国际芯片巨头率先抬价,部分车企面临停产。这是一幕世界汽车工业第一次遭遇芯片危机。芯片安全正成为汽车供应链安全不可忽视的一环。

文丨AutoR智驾 王硕奇

12月5日,来自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引发热议,大众旗下部分车型受到芯片产能影响,将被迫停产。

“有消息称,受芯片供应不足影响,上汽大众从12月4日开始停产,一汽大众也从本月初进入停产状态。而影响南北大众停产的主要原因是芯片供应不足。”

对此,大众中国回应称,虽然芯片供应受到影响,但情况并没有传闻中严重,目前正在寻求解决办法。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徐颖称,我们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也已经和总部、相关供应商展开协调工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目前,相关车辆的客户交付没有受到影响。

事态经过两天的发酵,已经有多家供应商表示将面临缺货或者涨价,而也有部分品牌声称不受影响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博世表示,已关注到行业内某些零部件的供应链瓶颈,“不仅是汽车行业,整个全球采购市场都存在半导体元件短缺。”博世还指出,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无从幸免,在当下紧张的形势中,博世在密切联系客户,以尽力维持供货。

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Continental)近日表示,尽管芯片生产商已通过扩大产能来应对近期突增的需求,但市场所需的额外供应量将需要6-9个月才能实现,因此潜在的供应瓶颈可能会持续到2021年。近期德国大众集团在国内的合资厂因车载芯片供应不足,新车生产已受到影响。

此外,考虑到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犹存,占据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半壁江山的恩智浦、德州仪器、英飞凌、瑞萨和意法半导体等芯片厂商随时有受到疫情影响而停工停产的可能性。

荷兰汽车芯片供应商恩智浦半导体给客户的一封邮件显示,该公司必须提高所有产品的价格,因为它面临着材料成本的“大幅增长”和芯片的“严重短缺”。

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Infineon Technologies)表示正扩大投资,以求提高奥地利芯片工厂的生产。该公司的一份声明称:“考虑到2021年汽车产量一定幅度的增长,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产能。”

而国内主机厂比亚迪方面先对 “芯片短缺导致部分车企停摆”传闻回应表示,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产业链,不仅可以充分自给,还有余量外供。

比亚迪在芯片领域的积累可谓借助这一事件进行了放大。而各个零部件厂商借此机会的联合涨价与发声,似乎正在营造一种零部件涨价的趋势。

大众缺了什么芯片?

除了大众中国的回复之外,南北大众相应对停产的消息也相继进行了回复。

一汽大众回应称,公司目前正与相关供应商进行沟通,实际情况应该没有写的那么夸张。

上汽大众则回应称,新车生产的确受到了一定影响,但该企业并没有如外界传言的全面停产,芯片市场供应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受影响的不只是汽车行业,汽车行业里也不只影响大众。

据悉,本次短缺的汽车芯片将导致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即车载电脑两大模块无法生产。而大众汽车所有车型都有配备ESP和ECU产品,因此受到的影响最大。

其实不仅是大众汽车基本配备ESP和ECU产品,按照中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要求,ESP是每一辆车强制安装的产品,而ECU相当于汽车的电脑,控制着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运行也是现代汽车必不可少的零部件。

目前国内ESP和ECU主要由大陆集团和博世两家供应商供应,受到此次芯片风波的影响,两家零部件巨头也面临停产的风险;同时有媒体报道称,大陆集团的库存目前只有一万套左右,已无法满足供应需求。也就表明,此次芯片短缺除了南北大众等合资车企受到影响外,大部分自主品牌也将面临断供的可能。

ESP为什么造不出来?

首先,要知道ESP之中也需要半导体芯片,用来计算和控制。

据报道,目前晶圆代工厂的佼佼者——台积电、联电,第四季订单已经全满,明年上半年先进制程及成熟制程(先进制程:28nm、14nm、7nm、5nm等;成熟制程:28nm以上)产能也纷纷被客户全部预订一空。

而本次汽车芯片的短缺,将导致ESP也就是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车载电脑这两个关键模块无法生产。

而目前国内也没有专门的ESP供应商,市场依然被博世、大陆、天河等供应商垄断。

国内目前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esp研发成果,也不具备独立研发、设计、制造、调校整套esp的技术能力。整套esp系统的主要难点在于各种传感器、执行装置以及系统调校经验。

但在主机厂层面,已经有包括比亚迪、长城等品牌在研发自己的车身稳定系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为何比亚迪着急给自己打广告。

广义上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应称为ESC。而“ESP”,即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是博世公司对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叫法。宝马搭载的控制系统为DSC,丰田为VSC,VSA则是本田对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称呼。比亚迪的“BSC安全控制系统”就是车身稳定系统。

早在2017年,“比亚迪安全控制系统(BSC)项目,选址在大亚湾西区响水河工业园比亚迪二期生产基地的E4栋厂房4楼东半部,车间面积约4000平方米,生产安全控制系统(BSC)20万套/年。

至于为何之后比亚迪仍然用博世的ESP?只是研发成功之后,博世给比亚迪成本价供货,比比亚迪自己的价格还要低。

但在车载芯片领域,比亚迪实现自给自足应该也不成问题。

在国内市场中,比亚迪分别享有国内电池第二、电机电控第一、BMS 第一、IGBT 第二的市场份额排布。

因此ESP的制造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与供应商巨头比拼成本与价格。

芯片缺货或将成为常态

中国汽车协会发布统计11月销量预估数据。预估11月汽车行业销量预估完成273.3万辆,环比增长6.2%,较去年增长11.1%。从中汽协行业信息部发布信息来看,今年11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9.3%,商用车销量则同比增长14.2%。如此一来,汽车产销将实现连续8个月增长。

市场回暖叠加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内的汽车厂商纷纷积极应对暴涨的需求,但自主汽车芯片规模占比不足10%,并不能实现安全自主可控的我国来说,一旦芯片突然断供,将会有更多的车企受到影响。

据悉,本次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主要出在芯片的上游企业,受疫情影响,海外规模较大的晶圆厂和封测厂陆续宣布停产,意法半导体公司罢工,造成全球半导体缺货严重。这其中,传统汽车平均每辆车用到70颗以上的MCU芯片缺货程度较高,国际MCU芯片大厂的产品出现全线延期。

除了因疫情导致国外的芯片组装工厂被迫停产导致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电子消费等行业对于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厂商对部分汽车芯片产能进行了转移,面对下半年中国车市的强势复苏预判不足,自然也就无法应对。

而更加严峻的问题就是,此次芯片的短缺或许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因为汽车芯片是定制产品,一颗完整的芯片制造流程包括芯片设计、晶圆代工以及封装测试等步骤,而由于目前晶圆代工产能的受限,部分芯片交易周期均在数月以上。

因此汽车市场犹如数码产业一样将会常态化的缺芯。

此外,智能网联汽车浪潮席卷,软件将定义未来汽车的理念已成为共识,芯片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性也将会愈发明显,因此,拥有强大“中国芯”迫在眉睫。

今年9月份,由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牵头7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这也让自主汽车芯片领域有了统一的行动组织,同时也体现出了国家对于汽车芯片的重视。可以预见,芯片自主化将成为整车制造商的头等大事。

而对于整个半导体行业而言今年也是无比的受关注,中国工信部日前发布消息称,将5G、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纳入“十四五”国家专项规划,进一步引导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有力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向前,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被自主品牌攻克,但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壁垒无法打破,那么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的帽子将始终无法摘掉。从中兴、华为的遭遇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就能掌握更多话语权的道理。

芯片在汽车产业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大众的停产只是一个开始,它说明稳定的芯片供应不仅仅是当前我国众多行业的掣肘,它也影响了世界汽车产业这一制造行业的王冠。

芯片安全将是所有意图在智能汽车时代占据一席之地的每一位玩家的钥匙。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与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