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谷歌自行车,自动驾驶,还要什么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有以下优点:①零排放。纯电动汽车使用电能,在行驶中无废气排出,不污染环境。②电动汽车比汽油机驱动汽车的能源利用率要高。③因使用单一的电能源,省去了发动机、变速器、油箱、冷却和排气系统,所以结构较简单。④噪声小。⑤可在用电低峰时进行汽车充电,可以平抑电网的峰谷差,使发电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二)纯电动汽车有以下缺点:(1)续驶里程较短;(2)采用蓄电池及电机控制器使成本较高;(3)充电时间长;(4)目前没有授权服务站,维护成本较高;(5)蓄电池寿命短,几年就得更换。
纯电动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技术方面在技术能力方面国内的汽车制造商虽然纷纷表示涉足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但由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并且能够量产的车型有限,且随着电动汽车竞争的开始加剧,由于研发经费过低,创新动力不足,直接影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技术的能力;
二)电池方面“电源”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瓶颈”,当前有两大主要的问题:一是电池成本较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充电后的续驶里程较短等问题;二是未来电动汽车市场会否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电池回收、租赁及二次制造产业链;三是电池接口不同,就像不同品牌的手机充电口不同一样,“标准”的不确定,会对电动车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等等。
(三)能源方面纯电动汽车本身投资比燃油汽车贵,其使用电力要建设发电厂,建设输电配电设施,还要建设充电站,还要建设蓄电池厂等,(四)配套设施方面费者不选择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还有配套服务的不健全,配套设施少,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和维护保养不方便,充电站在国内如凤毛麟角,难寻其踪。
2、自动驾驶及新能源汽车核心科技股有哪些?
自动驾驶-百度智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第十)众泰;(第九)广汽新能源;(第八)上汽荣威;(第七)DENZA腾势;(第六)长安;(第五)吉利;(第四)宝马;(第三)北汽新能源;(第二)比亚迪;(第一)特斯拉。
3、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哪个公司好一点?
没错,我也看到相关的新闻了,新能源自动驾驶中十分重要的技术是激光雷达,欧司朗推出的激光雷达,能在行驶过程中实时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维信息,监测行车周围环境,包括高速公路上的行车路况、城市交通状况,均一览无遗。在其他应用领域里则有大量的红外器件,比如常见的自动雨刷,可以感应雨量的大小从而调节雨刷的频率。在防疲劳驾驶的探测、人脸识别、手势识别、防碰撞等领域,有着大量感应器件。在可见光领域,整个车用照明的LED化趋势非常明显,从大灯、中小灯,到信号灯等。欧司朗的Eviyos智能大灯在单个LED芯片上有上万个独立像素点,并跟传感器进行连接,可以感知对面来车与行人,避免远光灯眩目。
4、工信部:L1-L5级自动驾驶不能一蹴而就 新能源车发展仍存问题
易车讯日前,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2020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口举行期间,在月28日下午举行的以“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开放合作”为主题的全体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行业发展要坚持循序渐进,L1-L5级自动驾驶不能一蹴而就,要尊重技术规律,现阶段搭载L1-L2是比较合理的节奏,一些企业宣称的L3级或以上自动驾驶车辆的装机量产不太严谨,这会造成欲速而不达。
据了解,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辛国斌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一是要笃定前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再上新台阶,中国成为全球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累计推广量450万辆,占全球50%以上,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贯通,虽然中国新能源销量自2019年出现下降,今年1-7月被欧洲超越,这是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后阶段性下滑,新能源发展优势越加明显,为了开拓市场,工信部已经组织了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目前已经恢复到单月10万辆水平,中国汽车企业也已经建立了正向研发体系。
第二,我国新能源汽车要坚定发展方向,增强顶层设计。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公共领域电动化水平,鼓励换电模式发展,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在融合创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方面,辛国斌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处于商业化前期阶段,国内外热情都很高。但是再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L1-L5级自动驾驶不能一蹴而就,尊重技术规律,L1-L2是现阶段比较合理的节奏,一些企业L3级自动驾驶车辆装机量产不太严谨。这会造成欲速而不达。
同时坚持车路协同,要实现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不能完全交给车辆,要加强车和路、车和人之间的联系。
第三,苦练内功,推动中国品牌汽车高质量发展。中国建成了种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汽车体系。其中有中国品牌的不懈努力,也有外资品牌的重要贡献。现阶段,中国品牌竞争力还有待提高。市场占有率方面也从2017年43.9%下降到2019年的39.2%,今年1-8月份下滑到36.2%。中国品牌应牢牢抓住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下一发展阶段。
5、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需要什么样的制动系统
机械制动系统和普通汽车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需要编程智能算法,控制汽车运动
6、新能源,共享,自动驾驶,哪一个才是未来汽车的形容词
个人觉得是新能源,共享的话人人都可以开,你把车停在附近被人开走了,你是不是又要去找车呢?自动驾驶的话万一系统故障了是不是会乱套?
7、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哪些是有自动驾驶的?
自动驾驶与新能源汽车厂家车产品名单 2017年自动驾驶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是各大传统车厂纷纷布局,不少创业者也跨界进入该领域,希望在同一起跑线上挑战传统车厂商。就连包括三星、高通、联发科在内的手机消费领域的领导厂商纷纷杀入汽车半导体,与老玩家争夺新市场。比如: * 三星收购哈曼; * 高通收购NXP; * MTK虽然将杰发卖给四维图新,但也凭借这一交易加强了汽车渠道的布局; * 英特尔在去年4-9月份就买下了5家自动驾驶领域的新创公司和业务线; * 瑞萨电子收购Intersil,借力Interil在汽车电源管理领域的技术,配合公司将业务重点重新聚焦汽车芯片的战略。 汽车半导体厂商 1、NXP:NXP在汽车电子半导体市场就占有一定比率,如果被高通收购成功后,高通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一大车用芯片供应商。 2、英飞凌:作为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半导体供应商,2017年度第1季车用芯片营收占英飞凌整体营收比重超过4成,包括美国电动车大厂Tesla及韩国现代汽车(Hyundai)等汽车制造商,以及博世(Bosch)及Continental等汽车零组件供应商,都是英飞凌车用芯片重要客户,英飞凌车用芯片主要用在如管理汽车电源供应、减少碳排放、启动安全气囊以及协助巡航控制等用途上。 3、瑞萨:2014年瑞萨电子曾位居全球车用半导体供应商之首,控制着全球车用微控制器芯片市场近40%的份额,但2015年在恩智浦并购飞思卡尔与英飞凌收购IR之后,已落至汽车半导体市场的第三位。 4、ST:意法半导体深耕汽车半导体市场30余年,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全球化、多元化汽车半导体厂商。 5、三星(后进者):三星电子就在2016年7月5日宣布入股中国比亚迪。比亚迪的强项在于自己研发发动机以及汽车渠道的建立,同时中国政府对于国产新能源也有大量的政策支持及补贴,因获得政府的丰厚补贴,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的销量2015年达到约33万辆,增至2014年的4.4倍。而三星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电控、芯片、车联网以及动力电池领域。2015年,三星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建成电池工厂,向当地的汽车厂商供应车载电池。 6、高通(后进者):高通以4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恩智浦半导体。这桩全球最大规模芯片并购案,帮助高通拓展了汽车芯片市场,提高其在ADAS、安全系统、车载娱乐系统、车联网、动力总成等汽车芯片领域的地位。 7、联发科(后进者):联发科(MediaTek)于2016年11月底正式宣布进军车用芯片市场,将从以影像为基础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高精准度毫米波雷达、车用信息娱乐系统、车用资通讯系统等四大核心领域切入,向全球汽车厂商提供要求产品线完整、高整合度的系统解决方案。 8、英伟达:英伟达进入汽车芯片市场则较早,在2005年就开始为汽车的中控系统提供图形芯片,其芯片能够支持地图导航、倒车影像、影音娱乐等功能。包括宝马的iDrive系统与奥迪的MMI系统都使用了英伟达的芯片。 据统计,高通迄今已向超过20家汽车制造商出货超过3.4亿颗芯片。2016年,高通与NXP的惊天并购案震惊业界,收购之后,NXP的MCU、传感器将与高通的远距离/短距离通信技术进行深度整合。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最新报告“2016年 汽车半导体厂商市场份额”显示,NXP 在汽车半导体市场中的份额已经高达 14.2%,远高于英飞凌(Infineon)和瑞萨(Renesas)两家竞争对手。并购之后的高通在汽车半导体领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No1。 在2000年的时候,一辆汽车采用的芯片数量仅仅10颗左右,但是近年来每台车使用的IC数量大幅提高。2016 年一辆普通的新车需要的电子IC需要616颗;目前电子件占整体车子零件35%,2030年会到50%。对于驱动包括动力系统、车用资讯娱乐系统与车身便利性系统(body-convenience)等应用的更高性能芯片,需求数量将保持持续成长。2016年每台车中车用IC的价值接近565美金,预计到2018年,每台车的IC价值将成长为610美金。据IDC预估,直至2019年,汽车用半导体产值每年平均将以两位数,也就是11%成长,就2016年而言,成长率预估达23.1%,总销售额达到320亿美元。其中包括ADAS、娱乐系统、驾驶辅助等功能都是车用IC应用成长比较大的区域。
8、自动驾驶是未来趋势,为何现在自动驾驶技术大多都用在新能源汽车上?
首先是从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上来说。众所周知,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新能源化,传统的燃油车终有一天会被新能源汽车所取代。所以对于各大车企或是研究机构而言,他们会更乐意在新能源汽车上研制研发搭载自动驾驶技术,而不是选择在燃油车车型上研制研发搭载自动驾驶技术。而且现在的燃油车基本已经定型,新能源汽车在整车架构上依然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所以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未来发展的潜力更大。
再者,对比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结构更简单。目前的燃油车结构比新能源汽车更复杂,特别是动力总成系统部分,要比新能源汽车复杂得多。新能源汽车的车辆结构较为简单,主要部件为动力电池组、电机和EMS组成的三电系统,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发或者使用自动驾驶技术,那么出现概率的情况要比燃油车低得多。与此同时,从操控上来说,新能源汽车也要比燃油车更好操控——控制电压电流的大小以及输出,远比控制传统内燃机来得容易得多。
最后,从成本上来说,基于新能源汽车主要部件为三电系统,并且三电系统的成本占据整车60%以上,那么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发自动驾驶技术也可以更好地把控成本。
综上所述,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确实会比在燃油版汽车上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来得更为合适。
注:汽车观察家原创
9、自动驾驶,无人驾驶都有,不过新能源车什么时
据某砖家说,自动驾驶汽车将在2025年的时候完全普及开来,在2030年的时候成为全球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同时为全球带来无数的创新性服务。 不过自动驾驶技术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就算现在谷歌准备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因为市场,路况
10、为什么总要把自动驾驶和新能源汽车捆绑在一起?
自动驾驶绝对算是近几年汽车发展的关键词,而伴随自动驾驶一起出现的还有汽车电动化。但随着不断发展,这两个词语在不同场合下的不断出现,逐渐让一种说法乃至观点出现,那就是将两者捆绑在一起,那就是没有自动驾驶,你就不能说自己是新能源汽车。
这种观点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从目的性来讲,新四化的基础是电动化,而新四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汽车智能化,其中就包括现在屡屡被提及的自动驾驶。这么看来,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是存在联系的。但是,以上那种观点是对的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情,自动驾驶并没有实现,目前市面上所谓的L2自动驾驶更多只能叫做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它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很远的距离。其次,这些所谓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并非只出现在电动汽车上,市面上大多数新车或多或少都有配备一套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由此可见,这种观点或者说法并不准确。但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的出现,更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呢?
就我个人来看,很大程度上与当下略显畸形的电动汽车发展有关。我先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当人们对物质享受远超精神享受时,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暴发户;反之我们可能称之为文艺青年,又或者是流浪诗人等等。而当前的电动汽车发展更多类似于后者。
很多的汽车品牌对于未来汽车发展都描绘了一张美妙的蓝图,那里有着无数可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然而受限于当下汽车技术发展的阻碍,这张蓝图成了空谈,也就是我们俗称的“YY”。当理论领先于现实,而现实的压力又压迫车企时,为了不落后于他人,在宣传时必定需要一个噱头,而自动驾驶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当然,从出发点来说,其实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无数的企业用他们的成功证明了这种噱头的重要性。但长时间的宣传依旧会让部分对实际情况不了解的群众,或者有意曲解的群众产生一种想法:自动驾驶就应该是电动汽车的标配!
上面说到的是宣传方面引发的误会,那么从技术上说,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之间有着必要的联系吗?用一种数学概念可以很好地进行概括,那就是充分必要事件。自动驾驶的发展,有可能使得汽车电动化发展,但并非绝对;可汽车电动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自动驾驶的发展。这么说可能很复杂,但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动驾驶既可以搭载在燃油汽车上,也能够搭载在电动汽车上。但是电动汽车发展下去,则必定会搭载自动驾驶。
为什么这么说?抛开“新四化”不谈,就要说到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它们作为自动驾驶系统载体的不同。如果我们将自动驾驶比作一个独立系统,将它放在汽车上,那么燃油车和电动汽车谁更合适呢?答案无疑是后者。
首先,电动汽车的电动化基础更高,因此在设计总线控制系统上会更容易且更方便集成;其次则是在功率分配上,燃油汽车原有的12V电池并不足以支撑大量的电器元件,而电动汽车没有这个顾虑;最后就是在导入网联、数据采集和优化中,电动化程度更高的电动汽车会更加有利,大致可参照手机。
也就因为以上数点,我们才会说电动化是智能化的基础,也正是因此,汽车电动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自动驾驶的出现、成熟与应用。从这个角度出发,说自动驾驶是电动汽车的标配的说法倒是说得通。
目前,国内的自动驾驶大都是L2级别,但这指的是应用到量产车上面的级别,而在背后,各大车企对于自动驾驶有着更深的应用。比如在重庆地区,长安汽车就在自己的园区内进行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测试,并且早就完成了L4级别2000公里的测试。
除了长安汽车以外,其实国内外还有许多车企都在同步进行自动驾驶的开发与应用。而大部分的做法其实都是以高阶自动驾驶为主导,把智能化和新能源结合,这是当下国内企业的一个发展战略。这种实际的做法在无形中也和捆绑宣传暗合,无形中让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绑得更紧。但其实,高阶自动驾驶的普及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普及,因为它涉及到的并非车辆本身。
同样以长安汽车为例,其在2017年就拿了一辆车子去北京的高速公路上试验。但直至今天,也未能将L3进行量产,L4也只能在园区中进行。而且软件和自动化队伍的扩充也在持续进行中,更有消息称其到2025年要打造5000人规模的开发团队,其中软件开发人员占比为60%。但是在保障资源方面,它需要整合的并非只有一个团队,还包括社会资源,同时布局智慧出行、人工智能、芯片、高精地图、语音交互和全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毫无疑问,真正的自动驾驶出现必定伴随着一整个生态系统的出现,这并非是单纯发展汽车能做到,它牵涉到的其实是整个社会资源与不同领域开发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汽车电动化。因此自动驾驶应是电动汽车标配这个说法虽然不完全对,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没有错,更多是真正的自动驾驶离我们太远,显得有些不切实际而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