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汽大众为何休息几个月不生产
从2015年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几乎大规模放假,生产的车一天也没有.
一汽-大众汽专车有限公属司(简称一汽-大众)于1991年2月6日成立,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工业基地。
经过二十四年的不断发展,一汽-大众在吉林长春、四川成都和广东佛山建有三大基地,拥有轿车一厂、轿车二厂、轿车三厂、轿车四厂、发动机传动器厂、成都发动机厂以及冲压中心等七大专业汽车及部件生产厂。
2、大众ID.4系列发布,不到25万,大众的野心不止于纯电动车!
大众汽车作为燃油车时代的霸主,如今在新能源时代下,地位正在遭受极大的挑战。但是大众汽车毕竟不是吃素的,MEB平台虽然姗姗来迟,但总算是来了。近日大众官方正式首发了国产版本的 大众ID.4系列车型。可以看成是大众汽车,正式向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军。
而且为了达到一炮而红的效果,这次大众ID.4系列车型分成了两个版本。分别被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国产。其中,一汽-大众版本车型名为:ID.4 CROZZ,而上汽大众版本名为:ID.4 X。两个不同的版本也仅仅是在外观设计,配置上有很小的区别,并不是很大。而本篇文章,我将会从行业出发,聊聊大众的ID.4系列车型会不会对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重新洗牌。
补贴后价格不到25万,大众带着诚意而来
在发布会的现场,大众汽车公布了ID.4 X与ID.4 CROZZ的预售价,新车补贴后价格不会超过25万元。其实看到这个价格的时候,还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毕竟从一个纯电动车的角度,ID.4系列车型是大众出品,品牌本身就有优势,而且大众汽车的造车工艺也不用很担心,肯定不会有特斯拉Modle 3那样的做工粗糙的问题。不到25万的价格,可以说是直接与Modle 3在价格上展开正面竞争了。
入门级只搭载了50多度的电池,续航里程300公里左右
当然现在由于新车还没有上市,我们不能妄自猜测,ID.4系列车型会有多个电池版本,最入门级别的是搭载了50度电池的版本,这款车续航里程不是很强,只有300公里左右。但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不是官方说价格不到25万的车型。当然也可能50度电池的车型,价格更低。如果这样的话,那么ID.4在消费者眼中就更香了。
当然我想今后主要销售的车型,或许是会搭载70度电池,或者更高电池的版本。续航里程也会达到500~600公里,那么实用性就更好了。
ID.4会不会对特斯拉Model 3造成市场冲击?
其实从价格上看,ID.4系列车型与Modle 3是针锋相对,看看目前国内的合资车型,还没有一款纯电动汽车能撼动Model 3呢。但是如果从车型上看,两款车的风格又是截然不同的。大众ID.4的空间更大,实用性更强,而且在做工用料,以及售后服务方面,都能依托现有的售后网络。在具体的设计和功能方面,还是能看出大众燃油车的影子。所以面对的是那些偏向保守,同时又注重实用性的消费者。而Model 3呢,依然是目前为止能够给消费者新鲜感最强的一个纯电动车。所以严格意义上说两款车的消费者并不是重叠的。
但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容量就是这些,短期内也不会井喷式的增长,因此大众ID.4系列强势进入,肯定会对Model 3造成冲击,甚至对自主品牌纯电动车,以及造车新势力公司都带来冲击,毕竟在很多消费者眼中,大众还是可靠的代名词,在如今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频发的时候,消费者会对大众抱有更高的期望值。
最可怕的不是ID.4的产品力,而是大众的复制粘贴能力
其实大众最可怕的地方,还不是大众ID.4系列的产品力,而是大众汽车的复制能力,因为ID系列是采用MEB平台的产品,所以今后在这个平台上会诞生特别多的车,而且还都是南北大众分别来生产的。就像目前大众在MQB平台上的车型研发能力一样。估计今后会有更多的ID系列车型上市,并且涵盖高中低端,涵盖轿车,SUV等各种产品线。这才是大众汽车最可怕的地方。
复制粘贴还不够,大众还要控制上下游
刚才只是说了大众利用MEB平台,来生产更多的车型。但其实大众的野心远不止于此,由于大众汽车已经入股了国轩高科,大众已经在中国市场布局了上游的电池供应,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池的自产自销,当然现在ID.4系列上使用的还是宁德时代的电池,但我相信今后肯定会换成国轩高科的电池。此外,大众还已经布局了充电环节,与一汽、江淮以及星星充电联合打造CMAS(中文名开迈斯)。这是一家集合了充电桩研发、生产、建设,后期充电运营、管理以及服务的企业。大众汽车的目标是饱和覆盖7个电动车核心城市,实现5公里内一个超级充电站。这对于市场来说,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众汽车来的晚,但来的势头很猛
大众汽车来的晚,但是来的势头却很猛,不仅布局了上下游产业链,而且还利用两家合资工厂,对MEB平台车型进行大规模生产。所以大众汽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只沉睡的大象,当它醒来的时候,就无人能及了。而随着ID.4的国产,大众真的是要醒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大众品牌为什么不能把甲壳虫变成新能源汽车,而要选择停产?
在最近几周天里最火的一件事情就是甲壳虫停产了,在刚刚过去的7月10号,最后一辆甲壳虫驶离了墨西哥的大众生产线,这台有着81年历史的情怀车型终于还是离开了我们,然而在大众停产之后,宝马旗下的MINI却复活了复活了MINI的经典款并取名为MINI SE,并且它搭载了纯电动新能源,于是很多网友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大众不像MINI一样把甲壳虫改为新能源让它再战几年呢?
其实这就是甲壳虫与MINI的区别了,MINI是一个品牌而甲壳虫只是一个车型,这样一对比的话,甲壳虫的影响力就少了很多,而且甲壳虫是一款情怀车型,情怀车型如果进行创新的话还是相对困难的,如果改为新能源更是失去了这台老车该有的“灵魂”。
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发生在甲壳虫的身上,第1代的甲壳虫采用的是后置后驱式的动力驱动方式,然而在甲壳虫进行换代变为第2代的时候却违背了初心改为了前置前驱,这也让很多老车主表示不满,也让很多大众的粉丝表示不满,从此之后甲壳虫的销量就出现了下滑的情况,在这种状态下再改为新能源的话,是不是要重蹈历史还是说不准的一件事情?
另外甲壳虫这台车的实用意义已经不大了,在消费升级的今天,大家都有能力去购买那些大车,甲壳虫的销量真的是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把甲壳虫再次进行更新换代也难以续写当年的销量神话,而且甲壳虫这台车本身价格就不算低,如果改为新能源,想必是价格也会更高一些,这简直就是自己找罪受。
所以大众也很明白,等待甲壳虫的唯一一条路就只有是停产了,如果继续生产甲壳虫这种叫好不叫座的车型,虽然自己的品牌文化得到了弘扬得到了宣传,但是收益确确实实是在亏损状态的。
4、为什么中国不生产电动汽车!
哪那个告诉你中国不生产电动汽车!!!!
油电混合 已经出来很多年了 比如思域 奥德赛...多得很..(款式和汽油的一样)............ 只是价格偏高没有多少人会接受(多花十多万支持节能环保!!!) 所以销量不好
然后就是纯电动 暂时还未普及(几年内不会有多大的作为) 这个正处于大力研发阶段 好多车企都在搞燃料电池汽车 像比亚迪 奇瑞...... 已经上市的纯电动也很多 像比亚迪E6 奇瑞S18 ............ 纯电动汽车动力差 行程短 电池寿命短 等等 很多问题都在攻关中 电动汽车将是各大车企今后的发展方向
还有湖南株洲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示范点 公交车全都使用的纯电动....................................
什么风力发电装置哦 你以为那么简单啊 花n多本钱装个“风力发电装置” 结果可能增加的风阻耗掉的油 是所发电的n倍 不要想得太简单咯!!!!!
5、大众汽车的负责人为什么会认为电动汽车的引爆点要来了?
因为他觉得电动汽车的市场即将来到,被大众接受化的程度将会大大提升,并且车辆市场也会迎来春天。
上半年全球车企都没怎么赚到钱,利润创新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电动汽车上投入的成本太高。
电动汽车什么时候能让车企赚到钱,估计谁都无法给出准确答案。不过最近大众汽车负责北美战略的高级副总裁Reinhard Fischer认为,电动汽车的引爆点要来了。
小Tips:“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是英国作家Malcolm Gladwell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种产品引发流行热潮爆发的那一刻。
Fischer认为,电动汽车的引爆点就是它的价格与燃油车持平的时刻,而这一刻的到来已经很近了,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得多。
之所以大众会有如此自信,是因为今年3月的大众集团年会上公布的电动化战略目标——未来十年推出70款新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产量达到2200万辆。
在Fischer看来,如此大规模肯定可以让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大幅下探,与燃油车持平。比如5月大众推出的第一款面向主流市场的纯电动车ID3,在德国入门版价格不到3万欧元,这已经和柴油版高尔夫一个水平了。
而且一旦消费者们克服了对新事物的恐惧感就会发现,电动汽车是“真香”啊,算一笔账就会发现,纯电动车的使用成本也就是燃油车的一半,“我觉得不需要做太多工作说服消费者接受电动车。”
当然大众自己的焦点小组调研也发现了一些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担心,比如涉水后会不安全,比里程焦虑更严重的充电焦虑等等。
但是Fischer觉得这些都是小问题,毕竟100年前汽油还是药店卖的稀有产品呢,现在光美国就拥有12.2万个加油站,所以充电站的普及也会很快。
6、大众集团不再出售兰博基尼,现代将推出多款纯电动车
行业资讯:继日本之后,法国税务部门也对前日产汽车董事长卡洛斯·戈恩发起调查;宁德时代将会在印尼投资50亿美元兴建一座锂电池工厂,该工厂有望在2024年正式投产;大众集团监事会日前发表声明称,认可大众集团CEO迪斯5年以来所作出的贡献,并将全力支持他和他所领导的电动化、数字化改革。
新车资讯:东风本田LIFE正式上市,官方建议零售价为9.78万-11.28万元;现代汽车发布了IONIQ 5的预告视频,并表示该车计划2021年推出;外媒曝光了一组Jeep Grand Compass车型的路试谍照,新车将基于Compass(国内指南者车型)来打造,定位为紧凑型7座SUV。
01
大众集团内部经过监事会的投票决定,兰博基尼和杜卡迪仍会留在大众集团家族中,并同时批准将宾利汽车移交给奥迪进行管理。数月以来,有传闻称大众集团或将抛弃这两家意大利公司,以寻求提高生产效率,进行重组,甚至有传闻说大众还会出售宾利。此次投票后,整个董事会对兰博基尼和杜卡迪这两个意大利品牌的发展方向没有做过多说明,只是将他们“保留”在大众集团。而在11月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兰博基尼和杜卡迪以及一家意大利设计公司,可能会合并为一个组织。
——就算要出售兰博基尼和杜卡迪,适合接收的也就只有菲亚特,但是菲亚特已经有法拉利了。
02
本月初,现代汽车发布了IONIQ 5的预告视频,并表示该车计划2021年推出。日前有外媒证实,现代IONIQ 5将于明年初正式发布,新车基于E-GMP平台打造,定位紧凑型跨界纯电动SUV。今年11月初,现代汽车正式公布了旗下全新电动车子品牌IONIQ的中文定名——艾尼氪;紧接着在12月初,现代汽车又发布了全新电动汽车专用平台——E-GMP。据了解,IONIQ艾尼氪品牌将基于E-GMP平台在未来四年完成三款车型的投放,分别为IONIQ 5、IONIQ 6以及IONIQ 7。
——现代集团近几年不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进展都挺快。
03
吉利汽车宣布自主研发的第100万台1.8TD发动机以及第100万台7DCT变速箱分别在吉利汽车杭州湾发动机工厂和吉利汽车春晓变速箱工厂正式下线。吉利1.8T+7DCT的动力总成覆盖了吉利产品线中的核心产品,比如博越、嘉际、豪越、博瑞等多款车型。其中1.8T发动机最早在2015年被应用在博瑞车型上,也是从博瑞开始,吉利迎来了全新的设计语言,产品实力也获得较大的提升,此后的博越车型一直拥有不错的市场销量。
——吉利的双离合在中国品牌里面还算不错的。
04
继日本之后,法国税务部门也对前日产汽车董事长卡洛斯·戈恩发起调查,原因是怀疑其在雷诺、日产工作的最后三年中偷税漏税。但戈恩对于上述调查较为抵触,他自去年年中就不停地与法国税务机构扯皮,称其自2012年就移居荷兰,不应该被当做法国公民对待。目前,法国相关部门已经查封了戈恩和其妻子近1300万欧元的资产,等调查结果出炉后再进行处理。
——都几年了,这事儿还没有平息。
05
印尼海洋与投资部副部长Septian Hario Seto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宁德时代将会在印尼投资50亿美元兴建一座锂电池工厂,该工厂有望在2024年正式投产。镍是锂电池中的关键元素,印尼是全球第一大镍生产和出口国,但却没有完整的镍加工供应链,为了成为全球锂电池汽车的生产基地、发展本国工业,印尼开始限制镍的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锂电池生产商只能前往印尼投资建立工厂。
——宁德时代的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06
东风本田 LIFE正式上市,全系车型搭载1.5升直列4缸自然吸气发动机并匹配CVT变速箱。新车共提供标准版(灵动拍档)与跨界版(灵趣拍档)两种外观共4种车型,官方建议零售价为9.78万-11.28万元。
——从价格上来看,估计还是选飞度的多。
07
大众集团监事会日前发表声明称,认可大众集团CEO迪斯5年以来所作出的贡献,并将全力支持他和他所领导的电动化、数字化改革。监事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人事安排上,前段时间,迪斯曾推荐2名“心腹”升任大众集团高管,但遭到监事会拒绝,在一番博弈后,这位铁腕CEO终于如愿以偿。大众品牌董事会成员、采购业务负责人穆拉特·阿克塞尔将负责分拆后的采购部门;现任大众集团零部件公司CEO托马斯·施马尔将接管零部件部门,负责电池研发、制造、采购,充电桩和充电体系建设,以及向其他车企推销MEB平台;现任奥迪公司董事会成员、财务兼法律事务总监阿诺·安特利茨将升任大众集团首席财务官。
——不管谁上任,好好造车就行。
08
外媒曝光了一组Jeep Grand Compass车型的路试谍照,该谍照也是此车型首次曝光。据悉,新车将基于Compass(国内指南者车型)来打造,但会拉长轴距,定位为紧凑型7座SUV,外观和内饰将会共享新款指南者的设计,并有望在2021年年底亮相。新车同样会使用FCA旗下的Small Wide 4x4平台,入门级动力应该依旧是1.3T涡轮增压发动机,参考现款指南者,其最大功率173马力,最大扭矩270牛·米,前驱车型将匹配7速双离合变速箱,四驱车型匹配9速自动变速箱。此外,该车还可能会匹配4xe的插电式混动的动力系统,将1.3T的发动机与两台电机相结合,使用11.4kWh的电池组,纯电续航里程或将达到50公里。
——车的实用性不错,就是发动机是硬伤。
09
长城汽车正式发布了柠檬混动DHT技术,这是一套DHT高级程度油电混动系统。这套系统包含有三套动力总成,涵盖了1.5L+DHT100、1.5T+DHT130、1.5T+DHT130+P4,同时还会提供HEV和PHEV两种方案,未来会覆盖紧凑型到中大型级别的车型,应用到长城汽车全系车型中。柠檬混动DHT采用了一套DHT高集成度油电混动系统,它集成了1.5L/1.5T混动专用发动机、发电/驱动双电机、定轴式变速箱、双电机控制器、集成DCDC,可以实现EV行驶、混联驱动、串联驱动、能量回收、怠速停机等各种工作模式。
——长城汽车认真起来,产品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10
梅赛德斯-奔驰公布了更多关于EQ系列纯电动车的产品规划。2022年底前,该品牌将推出六款全新纯电动车,其中包括EQA、EQB、EQS、EQE以及SUV版本的EQS和EQE。2021年,EQA、EQB、EQE均将在中国北京工厂投产,三款车型将面对中国本土市场,目前北京奔驰EQC的电池包在北京亦庄生产,未来亦庄还将增加以上三款全新车型的电池包生产。同时,EQA也已在德国施塔特工厂顺利投产,另一款全新紧凑型SUV——EQB将于2021年在匈牙利的Kecskemét工厂投产,目前该工厂已开始员工培训、工厂翻新等准备工作。
——就想看看EQS是什么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为什么奔驰,宝马这样的车企造不出纯电动车?
特斯拉有着能源方面的先天优势,奔驰宝马没有。无论是电池,车体,或者是附加的科技,特斯拉在新能源方面也处在绝对的领先位置,所以特斯拉想要在汽车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借助自身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是最好的选择。
奔驰,德国汽车品牌,是汽车的发明者,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此后,汽车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一种大众的交通工具。奔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档汽车品牌之一,它的技术水平、质量标准、创新能力、以及一系列经典轿跑车款式令人称道。奔驰三叉星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汽车及品牌标志之一。
宝马公司创建于1916年。百年来,宝马汽车由最初的一家飞机引擎生产厂发展成为以高级轿车为主导,并生产享誉全球的飞机引擎、越野车和摩托车的企业集团,名列世界汽车公司前列。新能源车型在传统厂商眼里就是创新孵化项目,有需求,占个坑,但不会像特斯拉这样倾尽全部力量赌这条路。在这样的出发点上,他们也不至于去最大利益化的宣传,推动整个行业(包括自己)变革。而没有最大利益化的结果就是,他们不会分配最好的资源在新能源车型项目上,也就不会像特斯拉这样不断寻求电动车的创新,追求最好的电动车型,推碳纤维,推铝合金,做轻量化,推液晶显示屏,推Autopilot,推全车各功能的电子化。
如果选择纯电动车型的生产,不仅核心技术(电池)上暂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电池和汽油的选择上是不能共存的。比如整套的汽车动力系统到底盘布置不需要了,进气格栅不需要了,汽车前脸影响到的整车造型设计变化了,连车内空间也会跟着变化,售后保养也不需要了,导致经销商利润减少影响到4S渠道建设了。这里面有多少个部门都重新来过,至少得花半个体系,得慎之又慎。
8、大众有电动汽车吗
有吧,我朋友买的就是比亚迪宋,这款车是纯电SUV,我朋友选的这个牌子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的首选品牌的了,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性能强。还有劲,并且电池的寿命还有续航能力上也是其他品牌没有办法比拟的。
9、为什么很多汽车厂商都研究起了电动车?
近几年,我们看到国内的一个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在路上跑了。因为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是想拿下汽车市场就要顺应时代潮流,跟紧时代脚步,所以选择电动汽车作为主要发展对象。巨大的利益市场让他们撞破脑袋也要进来。
就在过去10年,特斯拉让电动汽车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特斯拉去年的电动汽车产量仅为25万辆,只是大众或丰田总汽车产量的一个零头。在2018年,全球纯电动车和油电混合汽车的总销量为200万辆,而汽油和柴油车的销量是它们的50倍。
尽量数量上不占优势,电动汽车的销售增长速度是迅猛的。
电动车的增长有多快呢?3000亿美元市场
据咨询公司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预测,到2025年,电动车将占全球汽车总量的近15%,在中国市场将有五分之一的汽车是电动汽车。
未来5到10年,在全球范围内的电动汽车销售总额约为3000亿美元。
这些权威研究机构对电动汽车的未来趋势如此乐观的原因是什么?
巨头玩家加入赛场
汽车厂商大规模量产电动车是否能够在短期内盈利,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粗略估算,电动车电池系统的成本是内燃机的3倍。
电动车被看好,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汽车行业巨头纷纷加入了电动汽车的“赛场”。尽管电池成本相对较高,但是随着电池技术不断突破,民众接受度提高,驾驶者能够长距离驾驶而不用担心中途没电了。
不过,目前来看,很多巨头汽车厂商都保留着谨慎和保守的态度。
戴姆勒公司的旗下品牌“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到2025年,20%的汽车都将采用全电动。
宝马公司的i品牌2011年就发布了,之后推出了纯电动汽车i3(参数|图片),不过销量没有达到预期。为了降低风险,戴姆勒和宝马都保留了能够同时容纳燃油车和电动汽车的生产制造平台。
丰田汽车早期投入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只需充3分钟,续航在500公里以上。但是氢燃料电池大规模应用很难,因为氢燃料电池要用的氢气,加氢站基础建设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于是丰田也投入到电动汽车的开发中,预计2020年推出10款车型。
而战略布局相对激进的车企,就是大众汽车了。
大众汽车计划在未来5年投入300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另追加500亿欧元用于相应的电池配套支持,这让所有其它汽车制造商望其项背。大众的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博士(Herbert Diess)承诺:在2028年之前推出70款新型电动车型,并在未来10年内交付2200万辆电动车。
大众正在筹备建设“超级工厂”,用来生产自己的电池,而不是依靠外部供应商。而在德国东部茨维考的工厂,已经开始逐步将生产线完全转型成为生产电动车了。
迪斯博士在上海推出了一款电动车,计划于2021年在中国市场首先推出,与特斯拉的Model X(参数|图片)竞争。迪斯博士计划在2022年达到量产,到2025年,大众有四分之一的汽车产量都是电动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