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销量翻倍 车企排名有变数 | 数评11月车市
撰文|张传宇?编辑|路由社
“金九银十”之后,中国车市会走向何方?
因为中国农历春节和节前集中消费的缘故,向来以公历为运行时间标尺的汽车市场,往往会在春节前迎来一波市场的“小阳春”。
于是,夹在9、10月与春节之间的11、12月,也会在企业冲刺年度销量目标、中国消费者特定消费习惯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后疫情时代的2020年广州车展,也以超出行业预期的存在感,一定程度上给11月中国车市的销量走势增加了变数。
11月的中国车市运行情况到底如何?其中又蕴含着哪些看点呢?在12月的年终销量靴子落地之前,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连续5个月增长8%的背后
首先,11月的车市迎来后疫情时代的再次反弹。
昨天出炉的乘联会销量数据显示,2020年11月,狭义乘用车市场产量数据为227.8 万辆,同比增长8.0%,环比增加11.6%;批发销量226.3 万辆,同比增速为11.3%,环比增速是9.2%。
此外,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了208.1万辆,同比去年增长8.0%,环比增长了4.5%,实现了连续5个月8%左右的增速,也再次刷新了近两年连续高增速的记录。
具体来看,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增速,也是自2018年4月份以来连续低迷了31个月之后,首次再度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而且,产量、批发量同比涨幅扩大,批发量、零售量同比超过预期,表明“金九银十”的传统汽车热销季后,汽车消费旺季并没有在高位进行月度回调,终端消费需求在持续强势回暖,行业景气复苏态势进一步强化。
再来看各细分车型市场。
数据显示,11月,轿车、SUV、MPV三大细分市场,批发销量分别为104.7万辆、108.7万辆和 12.9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 8.2%,7.5%和-11.4%。其中,轿车、SUV 市场的月度销量,连续五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而MPV市场销量的降幅自九月、十月的基础上有所扩大。
具体分析来看,11月,在SUV细分市场,B级SUV车型的销量,同比去年11月增长了32%,A级SUV车型同比增速则达到了10%。在这背后,大众、丰田等合资SUV车型走势较强,自主品牌阵营,长安、长城等品牌的SUV车型表现突出,但自主品牌的SUV生产量,同比还是下降了10%。
在轿车市场,豪华品牌的带动效应依旧明显。其中,B级轿车销量在11月同比增长了16%,C级轿车同比更是增加了30%,同期A轿车则同比下滑了4%。
对于MPV市场而言,高端和入门市场仍然是其中最大的玩家。尽管在北京车展,自主与合资品牌展示了诸多MPV新车型,但这些新车11月尚未迎来正式上市,对于市场的搅动作用也不可避免地要被延后。
三大品类市场的异动背后,也透露出品牌阵营的不同走势。
11月,豪华车市场零售销量同比增长27%,环比10月增长5%,继续保持强势增长特征,消费升级的高端换购需求依旧旺盛。同期,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同比只增长3%,但是环比10月增长了1%。其中,日系、美系品牌份额持续走强,同比市场份额增加了3个百分点。
回到自主品牌阵营。
11月,自主品牌的传统强势阵地———SUV市场的下滑,揭开了自主品牌销量发展的困境。
自2018年11月以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连续20个月同比下降。11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同比增长9%,环比10月增长9%,整体市场份额为39.1%,处于历年来的谷底状态,仅好于2019年同期,同比市场份额只增长了0.4%。
岁末车企排名仍有悬念
作为全年销量统计的倒数第二个月,11月的销量情况,很大程度上为全年车企销量的最终排名进行了彩排。只是,在具体品牌阵营中,名次的角逐仍然充满了变数。
先看销量总排名榜单。
11 月,在车企零售销量榜中,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仍稳居排行榜前两名。自主品牌表现较强,在前十中占据4个席位。入围车企相比10月没有太多变化。
从榜单来看,上汽通用、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等车企均实现较强的增长,上汽大众则延续两位数下滑的态势。出人意料的是,吉利汽车11月也出现了销量同比下滑的情况。
具体来看,一汽-大众与上汽大众之间的销量差距正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一汽-大众11月零售销量为22.3万辆,同比增长7.9%;而上汽大众再次下挫超过10%,11月零售销量同比下滑23.4%至15.1万辆。2020年,上汽大众的月销量已经连续下滑了11个月。
可见,虽然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走上反弹、回暖的快车道,但是上汽大众却在逆市场趋势而动。背后的原因,路由社已经在《阵痛之年,上汽大众何以反弹?》一文中做了详细分析。如今,在产品投放小年,上汽大众或许将延续下滑的状态,直到触底反弹。
或许,帕萨特在中保研最新一次碰撞中的好成绩,能够短期内刺激销量的回暖。但是,前不久曝出的“芯片短缺”的“黑天鹅”事件,仍然为南北大众尤其是上汽大众的后续销量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外,“缺芯”事件还将影响到年度合资车企最终的排名。11月,上汽通用狭义乘用车零售量为14.5万辆,同比增长13.2%。从数据看,上汽通用与上汽大众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距离最终排名还有12月一个月销量的距离,两者孰胜孰负还有很大变数。
对于日系合资品牌而言,2020年更像是产品加大投放、更新,等待2021年持续增长的一年。此前,路由社已经详细梳理过丰田、本田、日产在2020年的产品动作,从2020年月度同比增长速度看,2021年日系将持续挤压美系和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但是,这其中并不包括后进的小众日系品牌。
2015-2020年,自主品牌的市占率排名
再来看自主品牌阵营,虽然11月自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9%,低于行业平均增速,但自主品牌龙头车企销量远超行业平均增速。预计,未来头部自主车企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其中,长城汽车、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的销量增速分别为24.3%、36.8%、18.5%。这三家销量的高增长主要受益于爆款车型的放量:比如长城汽车得益于H6车型的稳定增长,大狗等车型的增量;长安汽车的UNI系列车型,已经取得月销过万辆的成绩;上汽通用五菱则通过分拆品牌、持续投放新车,最终抵消了年初的弱势,在年底最终回归正增长。
如上文所述,11月的自主品牌阵营,最让人意外的当属吉利汽车。在素来以冲刺年度销量目标为导向的11月,吉利汽车同比下滑0.9%,或许让很多人难于理解。
路由社认为,2020年,吉利汽车也处于产品切换的周期内,原先的车型都会转向基于BMA、CMA等平台开发,部分老款车型的销量不可避免受到了一些冲击;而且,吉利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车型研发与销量表现,一直不温不火,这也成为整体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不过,距离全年132万辆的销量目标,吉利汽车仅有15.4万辆的差距,这一数字在12月完成或许不是难题。
另一方面,二线豪华品牌阵营,同样面临着与合资、自主品牌一样纠结的排名问题。
数据显示,11月份,凯迪拉克品牌完成销量24,307辆,同比增长45%;1-11月累计销售202,483辆,同比增长4%。同期,雷克萨斯品牌终端销量为20,632台,同比增长6.8%;1-11月,雷克萨斯累计销量达到了202,647辆,同比增长12.4%。
从月度销量看,凯迪拉克依旧十分强势,但雷克萨斯凭借前11个月积累下来的优势实现反超,累计销量暂时领先。不过,如果凯迪拉克12月的销量进一步扩张,依旧有望保住头名位置。
此外,一汽红旗在11月共售出2.5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00%。1-11月,一汽红旗累计销量为17.82万辆,同比增长102%,屈居凯迪拉克、雷克萨斯之后,超过了沃尔沃汽车。
2020年,尽管一汽红旗还无法向二线豪华品牌头名发起最后的冲击,但是下半年H9的上市,已经为一汽红旗提供了不错的上升势头。加上最新上市的E-HS9,一汽红旗或将在2021年实现对上述两家车企的超越,位列BBA之后。
新能源市场高低双双走强
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已经实现连续两月同比倍增。
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18.0万辆,同比增长127.9%,环比增长 25.0%。其中,纯电动批发销量15.0万辆,同比增长122.3%;插电混动销量为3.0万辆,同比增长160.0%。
11月,电动车高低两端强势增长趋势明显。其中,A00级车销量4.8万,份额提升到纯电动的32.0%。B级车占比23.0%,同比增长较强。价格分布范围的数据也体现了这一点,11月,EV车型的主要销量集中在5-15万、25-30万这两个价格区间,两者合计销量占比达到了69%。
这背后,主要是特斯拉Model 3和宏光MINI EV的销量拉动。数据显示,11月,宏光MINI EV的销量达到了33,094辆,特斯拉Model 3则取得了21,604辆的成绩。
对比车型数量分布和销量分布,EV车型25-30万的价格区间内,车型数量明显少于销量数值,这就表明特斯拉以Model 3单一爆款车型,拉动了整个区间的增长。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这一市场竞品的缺失。
从数据看,比亚迪汉EV已经走出前期交付的低迷,在11月销售了7,483辆,而其他造车新势力的轿车及SUV产品,尚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同理,EV车型在15-20万区间销量数值明显低于车型数量,这就表明该价位区间EV车型竞争力不及其他价格区间,也侧面导致了新能源市场高低两端强势增长的局面。而这一区间正是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初期产品投放的区间,说明产业亟待升级转型。
再看新能源车企的数据。
11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三名分别为上汽通用五菱(3.6万辆)、比亚迪(2.6万辆)、特斯拉中国(2.2万辆),三家车企合计占到了11月新能源车总销量的 46.5%。
此外,上汽乘用车新能源车型实现月销超13,000辆,广汽埃安则凭借Aion S车型取得了超过50,00辆的月度销量,而奇瑞和长城汽车在11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都超过了6,000辆,但都集中于A00级车和A0级车市场。
同期,蔚来、理想、威马、小鹏、合众、零跑等新势力车企表现同样优秀。
其中,蔚来11月累计交付5,291辆,同比增长了109.3%。分车型看,蔚来ES8交付1,387辆,蔚来ES6交付2,386辆,蔚来EC6交付1,515辆,实现了车型的均衡增长。
此外,小鹏汽车在11月累计交付了4,224辆,创下了2020年单月销量最高记录,同比增幅高达342%,环比增长了38.9%。而且小鹏P7单月累计交付达到了2,732辆,环比增长了30%。同期,理想ONE在11月累计交付数据为4,646辆,相比10月环比增长25.8%。
路由社认为,伴随北京增加放号2万张新能源车指标、上海恐慌性抢购新能源车的势头,以及企业销售目标的最终达成,12月的新能源车市有望持续实现高增长。
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在各级城市中,目前,新能源车渗透率呈现“限牌限行>限牌>限行>其他”的明显特点。后续,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会从有路权牌照优势的一线、新一线城市开始,随着差异化车型的不断推出,逐步渗透到二、三线城市,以及四、五线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中国当下的销量,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限牌限购城市,后续随着Model 3车型价格的下探和国产ModelY车型的推出,特斯拉中国在限牌限购及三四线城市的销量,有望再次拓展,从而对其他新能源车企和传统自主品牌,形成更大的市场挤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新能源汽车评价参数主要包括______ 、 ______ 、 ______以及使用的方便性?
那么它最主要的是蓄能续航里程。还有电瓶的充电次数,充电次数越多。它的质量就越好。还有电池的。能量电池的能量越多。重量越轻,表明它的电池质量越好。还有它的安全系数。就是咱们新能源的安全系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安全达不到就有危险了啊,这个新能源的这个电瓶的安全性非常重要。还有他电机的功率,电机的额定功率。当然是额定功率越大越好。你为什么要骂我?谢谢,希望帮助到你,请给个采纳。
3、谈一谈新能源汽车深度测试评价方案
新能源汽车深度测试评价 中国汽研新能源汽车测试评价,即针对新能源汽车(BEV、REEV、PHEV)与混合动力汽车(HEV),利用先进的总线解析和传感器技术,在室外实际道路和室内硬件台架环境中,根据国内外标准法规和其他测试规范,就其性能、策略、功能等进行测试和评价。 开发性测评的方法和流程 系统性的测评方法、明确的工作流程,确保更全面、完整、客观的测评结果。
图 测试评价的一般过程
整车级测试评价的主要内容 1 整车性能 动力性 * 动力性影响因素分解 * 估算整车最大功率需求 * 为加速踏板控制特性评价提供输入 * 评价整车低速高负荷工况动力输出及响应能力 * 整车热平衡及热害测试的工况输入
经济性 针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 经济性影响因素分解(能量管理、功率分配、再生制动、电池输出能力、子系统工作点、道路阻力等对能耗及续驶里程的影响) * 等速能耗/法规工况经济性指标分解,动力系统各主要部件能量流 * 高温热管理、低温冷启动,热管理系统能效占比 * 动力系统工况适应性、环境适应性
制动性 * 制动性能、效能主观评价 * 制动性能、效能客观评价 * 为制动控制策略解析提供一定的输入 * 再生制动用于评价在特定工况(单次工况、循环工况)下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节能效果,量化指标包括制动能量回收率和节能贡献度(中国汽研牵头起草了中国第一个节能评价领域行业规范:T/CSAE 44-2015纯电动乘用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率的评价及试验方法)
NVH性能 *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NVH * 档位、模式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冲击 * 高速状态电机啸叫、乘员舱语音清晰度、驾乘舒适性
EMC性能 * 不同频频率范围,样车的电场发射强度 * 不同频频率范围,样车的磁场发射强度
电性能 * 整车电平衡及用电量 * 静态电流 * 线束系统与接地 * 控制器能耗 * 高压电性能
2 整车功能 功能解析列表 从车辆操作界面、人机交互和操作安全等方面分析对标车辆的特征及亮点,为车型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控制策略对标分析提供关注点。
3 整车控制 策略解析 * 驱动控制特性 * 制动与再生制动控制特性 * 滑行与单踏板控制特性 * 扭矩控制与多动力源分配 * 模式划分、仲裁与切换 * 多能量源管理、功率分配、发动机启停与电量保持 * 动力系统热管理控制
图 To B的深度测评技术开发服务
截至目前,中国汽研通过完成逾40台主流构型的新能源汽车的深度测评,形成了基于先进车型性能对标数据库与控制方法逆向解析的PE开发、热管理开发、控制策略开发以及电驱动系统一体化测试评价能力。为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提供综合能耗优化解决方案与竞品车型深度测试评价解决方案,欢迎有需要的业界同仁洽谈合作。
4、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综合评价
您好,您的问题虽然相对宏观,但我可以结合自己在汽车行业从业经验总结一下。
首先,新能源汽车分为如下类别,纯电动(BEV),插电式混动(HEV),燃料电池驱动(FCEV)。其中插电式混动又分为:串联,并联,混联。
当前形势:由于国内基础建设严重不足,目前主推插电式混合动力,对于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法规,和生产资质有诸多疑虑。但美国国家能源部阿贡实验室数据显示纯电动车比例已占有4.1%。
未来在政府激烈新能源的政策逐渐优厚,和评审资质逐步严格后,新能源汽车会有一个良性发展。
宏观的解释这么多,如果有兴趣建议将您的问题,细化,便于我解答。
5、如何评价中国新能源汽车
首先,电动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环保。
我们可以粗略的做一个生命周期分析。先看看燃油车的排放情况,根据国5标准,汽油乘用车行驶每公里排放的污染物要求为:
PM需小于0.0045g
碳氢化合物需小于0.068g
氮氧化物需小于0.06g
一氧化碳小于1g。
为了让燃油车吃点亏,我们就以上限作为汽油车排放的平均水平吧。
再来看看电动汽车,首先我们为了照顾电动车,就不选国内那些杂牌电动车了,就选定全球销量最大的日产Leaf的中国版本——启辰晨风作为标准,按工信部测试百公里电耗为14.6度(启辰晨风e30-Venucia启辰官方网站),也就是每公里电耗0.146千瓦时。
对于电动车来说,考虑它的污染水平不应该用电网平均每千瓦时排放来计算,而应该用边际增加发电量来计算。(威尔芙节能机油www.ukwef.cn)如果没有电动车,BAU场景(business as usual ),随着推广新能源发电,会自然用清洁的电力取代原有电网中最“脏”的电力,电动车带来的这部分新增需求相当于使得最脏的这部分电力产能不能被淘汰。
为了简化计算,这里就用火力发电来计算(当然火电本身也占到发电量的66%)。实际上这样计算已经照顾了电动车,我国现在的火电里面有天然气和煤两部分(天然气火电占4%左右),而如果要用最脏的电力计算,显然应该只算煤电,而且是煤电里面效率最低的那部分产能。
根据中电联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6》,单位火电发电量烟尘(可以近似理解为PM)排放量0.09克/千瓦时,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0.47克/千瓦时,氮氧化物排放量约0.43克/千瓦时(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6》)。
折算以后,也就是说电动汽车每公里的排放量为:
烟尘(PM):0.09g/kwh*0.146kwh=0.013g
二氧化硫:0.47g/kwh*0.146kwh=0.069g
氮氧化物:0.43g/kwh*0.146kwh=0.063g
可以说,两种车辆的排放物并不相同,电动车的二氧化硫和PM比较突出,汽油车则以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比较突出。那么怎么比较呢?
最权威的办法是采用Impact Assessment的方法,将不同的污染物按单位效应的不同换算成同一种基准污染物,比如研究温室效应就是都换成等效二氧化碳,在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显然是雾霾,而根据国际学术界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采用美国环保部(EPA)颁布的TRACI(Tool for Rection and Assessment of Chemical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Impacts)数据
根据TRACI数据,对于颗粒物污染来说:
每g二氧化硫等效于0.061g PM2.5
每g氮氧化物等效于0.0072g PM2.5
每g一氧化碳等效于0.00036g PM2.5
每g碳氢化合物等效于0g PM2.5
这里假定汽油车和电厂排放的PM都为PM2.5,实际上还有PM10,而且每gPM10只等效于0.22g PM2.5,但因为没有具体数据,只好粗略计算
因此电动车中比较优秀的启辰晨风在使用平均火电情况下行驶每公里排放的等效PM2.5为:0.013g+0.069g*0.061+0.063g*0.0072=0.018g
而勉强符合国5标准的汽油车行驶每公里排放的等效PM2.5为:
0.0045g+0.06g*0.0072+1g*0.00036=0.0053g
也就是对雾霾来说,将国5的汽油车换成电动车,每辆车对雾霾的贡献至少会是之前的3.36倍
也许有人会说,电网会越来越清洁,可是汽油车也会越来越清洁,你可知道国6的标准已经严格到什么情况?两边都在进步,这个3.36倍的差距恐怕不是一二十年能追上的。
还有另外一些人会说,电动车可以将污染从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转移到人口相对稀少的农村。但首先,这里有一个环境正义的问题,华北的农村已经被北京吸血吸的很严重(参见「上海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 chenqin 的回答 - 知乎),难道未来还要进一步为首都吸霾?
其次,因为我国的季风气候,这些转移到乡下的污染未必不会刮回城市。
而我们这里还没有考虑电池对水的高污染。
温室气体方面,电动汽车的情况要好一些,但如果考虑到真正的边际增加发电量,实际上即使在美国这样电力能源更清洁的国家,除了像加州这样少数电网相当清洁的地区以外,电动车整体上也不占优势。这方面目前为止最好的研究我认为是:Archsmith J, Kendall A, Rapson, D* (2015) From Cradle to Junkyard: Assessing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Benefits of Electric Vehicles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52:72-90. 文章的结论如下:
附美国的发电能源结构
加州的
对比一下中国的(其中火电中2%是天然气,66%是煤):
而这个研究实际上也还是使用普通燃油汽车跟电动汽车相比,如果拿烧汽油的混动汽车跟电动汽车相比,电动汽车在加州也并没有优势。
另附上评论区的讨论, @许饭提了很有价值的讨论
给几个建议:1.应该拿新增发电量的污染物排放来对比国5排放的车,或者拿整体发电污染物的排放对比黄标到国5所有存量机动车的排放。对比的时候不能一边带上历史包袱而另一边无视;2.应当考虑能源替换的规模效应,中国大量使用煤电而不是更清洁的油电的原因除了煤炭储量大以外,还有就是油优先供给机动车烧了;3.还要考虑到在整个使用周期中,电的排放是越来越清洁的,机动车的排放是越来越差的。
我的回复:
2,3点你说的有道理。第一点则不同意,原因文中有解释,如果不存在电动汽车新增用电需求,电网也会更清洁,那么最落后的发电产能会被淘汰,而有了电动车这部分产能就不能淘汰。同样的,我们在今天卖掉的电动车,只能替代今天卖掉的燃油车,而跟过去卖的落后燃油车是否淘汰没有关系。进一步我们还要考虑,汽油车通过混动和排放技术(参考国6)还有很大进步空间(而且这些技术现在就有),但电机效率和火电厂发电效率已经很高,难以进一步提高,电网清洁化只能靠结构化改变,但这个进程在20年内会比中国的汽油车进步慢
其次,强推电动车的政策让我国民众付出了巨大成本。
目前国际上推广电动汽车,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财务补贴,比如免路桥费,免停车费,免购置税,减免所得税,补贴建设充电桩,甚至直接的现金补贴;另一种是政策优惠,比如允许单人上共乘车道,允许走公交专用道。而政策优惠里面力度最大的就是我国一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车牌照政策,购买电动汽车就不用受牌照限购政策的限制,不用摇号或拍卖。
这些补贴本身都是有很高的成本的。补贴来源自政府财政,也就是来自于国民财富(纳税人或者国有企业的垄断利润)。政策优惠则相当于挤占了普通车型车主的权利。
而中国电动车补贴更严重的问题是,电动车通过强推得到的绝大部分用户根本并不喜欢电动车。以上海为例,纯电动车相比插电混动汽车地方补贴就多了1万元,而国家补贴还额外有3.15-5.4万元,这总共4、5万元的补贴并没有挽回电动汽车的劣势。2015年上海市全年销售2万多辆电动汽车,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只有几百辆。此外,尽管用电相比用油更便宜,上海大部分购买了插电混动汽车的车主都很少充电使用,甚至连充电桩都没有。那么与此同时,在北京因为电动汽车中签几率很高,远远高于普通汽车,而得到的这部分用户,每个人也就付出了至少等价于4、5万元的效用损失。也就是说全体国民支付了巨大的成本,除了财务支出以外,普通汽车用户还出让了一部分购车名额,但实际上得到的结果却是资源错配
还有一个现象也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在美国加州,包括插电混动汽车在内的电动汽车往往是独立设计的车型比如雪佛兰Volt,日产Leaf销量更好,而由普通车型衍生的车型比如飞度电动版,菲亚特500e电动版销售情况则很不好,从一个侧面也说明美国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多半是喜欢电动车,所以不同的设计能让人一眼看出这是辆电动车,从而带来形象上的效用。而国内却正相反,像荣威e550这样基于常规车型的新能源车反而卖的比较好,像启辰晨风这样的单独设计的车型反而卖得不好。
其实究其原因,我国大部分居民居住在公寓楼房小区中,根本没有固定停车位,即使有固定停车位在露天停车场和地库中安装充电桩也比美国大部分人居住的别墅接宅电要难得多,从居住形态和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不匹配的角度来说,在我国使用电动汽车付出的便利性成本也确实本来就很高。
最后,电动汽车也未必能够实现“弯道超车”,推动民族汽车业发展的目的。反而很可能会出现大量低端产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我国在过去的30年中汽车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这些进步都是依靠积极参与全球汽车业为基础的。依靠电动车“弯道超车”,设想大概是如果未来全球汽车进步的方向是电动汽车,中国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在全世界电动汽车产业链和产品设计尚未完全成熟之前,先自行在这方面进行积累,形成研发能力和产业链。但问题是,恐怕今天的中国汽车业还没有真正完全追上国际先进水平,自己还是个半吊子就要另起炉灶,很有可能会进入一种闭门造车的状态,减少了从国际汽车业的学习,反而可能造成汽车产业的落后(也可以说是现出原形)。
比如说我国的燃油汽车业因为与国际汽车业的密切合作,我们今天造出来的车是这样的
吉利帝豪GS
宝骏510,合资自主的代表
别克GL8(虽然是美国品牌,但却是货真价实的上海泛亚出品)
但我们的电动汽车行业造出来的却是这样的:
北汽ev150,这还算是在传统造车领域积累了很久的大厂的产品
比亚迪秦,一股浓浓的城乡结合部洗剪吹风格。不过秦虽然品味差了点,但是01加速能够到6秒内,技术上还是相当有亮点的,混动构型也为自主研发。但需要注意的是,秦可不是近两年政策强推的产物,而是在大环境相对比较正常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
而目前政策强推下大量涌现的车是这样的:
知豆e20
各种低速电动车
当然,上面这些图片也只是汽车外形,但其实机械方面的技术水平也大体上跟外形设计的水平保持一致。电动车本身结构简单,零件较少,加上政策强推导致厂商可以不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而以骗取补贴为目标,造成大量的低端小厂涌现,这样真的能帮助中国民族汽车业腾飞吗?
超20家车企或涉嫌新能源汽车骗补 涉补贴金额近百亿:
经济观察网记者第一时间拿到了新能源企业间传播的那份“重要信息通报”。与财政部仅通报的五家企业相比,在这份通报中,骗补企业达20家,涉及补贴规模未公布;存在车辆闲置情况的企业(包括关联方企业和终端用户企业)89家,涉及补贴资金达42.826亿元。
除了财政部公布的五家企业外,吉利、力帆、天津比亚迪、江淮、日产、宇通、中通等主流新能源企业都涉事其中
在这波热潮之中也涌现了很多互联网造车的企业。其实就我个人观点,开放汽车牌照,让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造车,让由现代民营资本主导的IT业,来参与保守的国有资本主导的汽车业,确实是好事。但一来这未必一定要借电动车的由头,传统车一样可以更开放;二来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不少乱象,比如
正常的话,新事物自由发展,产生一些不靠谱的东西也实属正常,但目前这种从官方到民间到资本界全部刻意在炒作这个新概念的情况,恐怕就有点疯狂。
而不但技术超越难以实现,目前全国上下一片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高潮,规划的产能已经非常让人担心: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包括比亚迪、北汽新能源、江淮、上汽等13家传统汽车生产企业,在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已达416万辆,涉及总投资高达1361.08亿元。此外,包括福田汽车、南京金龙等5家商用车、客车生产企业亦有共计31万辆的产能规划,投资总额也有589.5亿元。
以上包括传统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乘用车、商用车等)、新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包括汽车周边企业、互联网公司等)的产能总和,在2020年已逼近700万辆。这其中,包括一汽、东风等由于尚未公布具体的新能源产能规划数字,仅按照现有的产能做出统计。因此,全部本土企业2020年规划产能的规模可能还将高于700万辆。
(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近700万? - EV视界)
上次出现这样的“大干快上”,应该是50年代后期,那场运动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3000万生命。
另外,中国政府推广电动车的一个重要考虑,是能源安全。我国煤储量较为丰富,电力能源可以自给,相比烧汽油不需要看别人脸色。这方面就不多评论,但整体上除非国家在做战争打算,否则能源安全并不是迫切的需求,世界上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没有实现能源自给。
总得来说,我也认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探索,也是有好处的,我也不敢说电动汽车一定就是方向,就比燃油汽车进一步进化(混合动力,生质燃油)是一条更好的道路,但多尝试尝试总是好的,而且从长期来看,随着电网的升级,以及充电技术、电池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的变化,电动汽车也确实有很大的潜力,但目前这个时候就以如此大的扭曲市场的力量去推动,让人不得不感到担忧,只希望原本出发点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不要到最后搞成“祸国殃民”才好。
6、如何评价中国新能源汽车
比如我知道的新能源汽车,有氢能源汽车尾气是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效率高。不过现在新能源车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有些动力不足之类的,但是比亚迪在续航能力和动力上的技术,还可以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使用。
7、对新能源汽车应怎样评价?
?
8、如何评价新能源汽车宝骏e100
宝骏E100是上汽通用五菱旗下宝骏品牌首款新能源汽车,并于2018年6月12日推出新续航里程升级版,续航里程提升至200km。宝骏E100怎么样呢,我们做一个全面的解析。
外观方面,宝骏E100设计主打时尚动感、简洁大气又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前脸采用孔状的格栅,线条流畅。A柱进行了熏黑处理,搭配双色车身的设计,营造出悬浮式车顶的视觉效果。此外,宝骏E100提供多种车身颜色供消费者选择,充分满足用户个人喜爱。
内饰方面,层次感鲜明比较实用。仪表板采用了大尺寸液晶屏幕,与中控液晶大屏形成呼应,该设计科技感十足。中控台按键布局简单明了,空调控制为旋钮式设计方便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进行操作。
车身尺寸上,宝骏E100长宽高分别为2488/1506/1670mm,轴距1600mm,转弯半径仅为3.7m,行李箱容积为190L。而新车整备质量也仅为830kg。
配置方面,宝骏E100配有7英寸仪表盘、车载蓝牙、App车机互联、四轮盘式制动器等等。智享版车型则增加后视镜自动折叠及倒车影像功能、无钥匙进入/一键启动、车身稳定系统、副驾驶ISOFIX接口、5个USB接口等。另外,宝骏E100还搭载了博世9.1版本ESC、亚太电机的EPB电子手刹和联合电子的电控系统。
动力方面,宝骏E100是一款纯电动车,新车采用19.2kWh锂电池作为动力来源,最大扭矩为110牛米。电机总功率29kw,最高车速100km/h,续航里程200km,周末来个郊外游毫无压力。悬挂方面,采用了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及单臂式后独立悬架。总的来说,宝骏E100新能源汽车是一款相当实用的纯电动新能源汽车。
此外,第二款新能源汽车宝骏E200也已经上市,新车补贴后售价为4.98-5.98万元。新车定位城市通勤用途,为两座纯电动微型车, NEDC工况下续航里程是210km,等速续航里程270km,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