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纯电动汽车和氢气哪个环保

纯电动汽车和氢气哪个环保

发布时间:2020-12-27 12:25:46

1、利用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电能作为动力源的汽车称为电动汽车对吗?

是的,分类应该是燃料电池汽车。

2、纯电动汽车之外,日本已经开始在考虑氢能源的储存和运输了

雅斯顿原创文章 |默默

如果不是那场海啸引发的核泄漏,日本可能不会放弃纯电动车的计划。日本关闭全部核电站让所有车企意识到原本利用夜间剩余电力充电的梦想无法实现了。面对日益高涨的石化燃料价格以及日本国内越来越大的能源漏洞,日本开始寻找真正的可替代能源。这项能源或许暂时是不清洁的,暂时是高成本的,但一定是要有希望的,能真正掌握的。

 

不是日本没有考虑过天然气也不是说甲烷燃料电池的劣势太多,真正让日本放弃天然气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项能源的多数标准都不在日本手里。这意味着未来如果使用天然气类能源,仍将向海外支付大笔的专利费用。氢气不存在这种情况,目前日本掌握的相关氢能源的专利遥遥领先,国内氢能源规模在全球或许不是最大的,但实用率却是最高的。加之川崎重工以及千代田化工研发的CSS二氧化碳捕捉技术以及氢化物运输方法,都让日本的氢社会看起来十分明朗。

 

NEDO出台了氢能源白皮书,把氢能源定位国内发电的第三支柱,氢能源越发受到重视。日本国内的资源贫乏以及能源危机都让日本不得不注重超节能技术。如果在氢能源上走出一条道路,那么日本多年以来困扰的能源问题将彻底解决掉。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

 

 从目前来看,日本在氢能源发展的道路上缺少盟友,美国的页岩气,欧洲的天然气,日本想部署的氢能源似乎只集中在了美国和本国内,加上丰田新上市的氢燃料电池车日本国内给予了大幅补贴,这也让所有人都把氢能源看做岛国综合征。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氢能源仅仅能在日本实现腾飞,在其他国家无法发展。的确,我也没看到日本有在除美国和本土以外发展氢能源的计划。

 

氢不仅仅作为一种能源,也作为一种能源介质存在。日本发展氢能源的目的很简单,主要通过购买或者合作开发一些利用效率不高的石化资源,甚至可以在西伯利亚购买剩余电能用来电解水制氢。在氢能源实施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运输难题。

 

氢的天然密度低,通过何种方式才能达到高密度运输方式成为日本当前主要课题。在此课题之下,日本国内主要有高压氢气、液氢、有机物三种方式,当然此外还有利用管道运输氢气。氢气的不同运输方式根据距离、地点等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1

高压氢气

这种运输方法一般适用于陆地制氢站或者氢基地短途的运输,一般采用20MPa的压力高压压缩,用传统运输车运输,目前的技术可以达到每辆车2300-3000立方米的运输量。具有低成本的优势,缺点是不利于长途运输。

 

 

川崎重工在《製油所水素の輸送等に関する技術開発と検討状況》指出目前可以根据容器材质、运输方式实现三种不同的压力运输,分别为14.7MPa-19.6MPa,19.6MPa以及超高压45MPa.

 

高压氢气在任何行业中几乎通用。高压氢气可以为家庭燃料电池供应氢气,在氢燃料电池车普及阶段可以为加氢站提供氢气通过压缩机压入蓄压器中,为FCV提供燃料,此外还可以在半导体、液晶、冶炼、发电中应用。

 

2

液化氢气运输

 

液化氢气适用于大规模长途运输氢气。将氢气在-253℃的温度下液化,体积可以缩小800倍以上,相比较陆上高压运输效率提升12倍以上,是目前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由于维持-253℃高温花费成本较高,同时不利于长期储存,所以这项技术原本是航空技术研发,但目前日本企业加大了实用化进度。

 

可运输的小型液氢灌通常都采用了双层真空式的设计,与我们常见的热水瓶内胆相似。此外加入一些反射涂层,防止外部热量进入。液化氢通常会通过集装箱运输,当然也存在液化氢移动工作站的方式运输。

 

 

岩谷产业利用的是断热膨胀理论生产纯度可以达到99.9999%的液化氢,因为氢气的液化在-253℃左右,可以不断的去除其他杂质。至于将温度控制在-253℃,岩谷产业利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这种常见的原理与夏天自行车轮胎发热相似,轮胎内空气温度升高压力增大,而外界空气温度较低使轮胎内压力又会变小。岩谷产业选择了氮气这种在-190℃左右液化的气体,通过液氮膨胀压缩氢气,利用其它一系列的设备达到-253℃的目的。

 

液氮的制造成本颇高,目前正围绕这种技术实用化不断研发,而且由于超高压的液氢对容器要求十分严格。通常金属在-253℃以下强度下降,液氢也面临着泄露量过大的问题。目前川崎重工在远程液氢运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采用了液氢运输船的方式运输在澳大利亚开采褐煤生产的氢气。运输船采用了可以容纳2500立方米液氢的极低温蓄压式设备,并且氢灌的泄漏量也控制在0.09%左右。

3

有机物运输

有机物运输氢气主要是氢气合成和逃逸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特殊的催化剂。目前千代田化工已经在进行此类的实验。通过氢气与有机物反应,体积可以缩小500倍以上,但由于目前多采用芳香族有机物,这种苯、萘以及甲苯、十氢化萘极其稳定而且剧毒,催化剂则成了重中之重。有机物运输方便,对设备要求不高,运输效率比传统陆上高压运输至少提高5倍以上,这种技术也受到了日本企业的关注。

 

目前关于有机物的合成主要集中在苯和环己烷、萘和十氢化萘、甲基环己烷和甲苯之间进行。不同反应之间也有不同利弊,有些是固体有些在常温常压下呈现液体。主要运输方式为在氢生产地与甲苯发生化学反应,然后以有机物的方式进行运输,最后脱氢。其中催化剂可以循环利用,如果考虑到反应的放热和吸热,也可以充分利用到家庭供暖中使用。

 

在使用有机物以外,HyGrid也曾考虑将氢气转化为氨等化学燃料运输。氨气可以直接电解产生氢气,但日本企业考虑的重点并不是此处,他们认为氨气的运输比起氢气更加方便。在海外合作开发能源可以将剩余热量以及剩余电力通过水和氮气之间的反应产生氧气和氨进行储存。制备氨之后利用运输船的方式运输到国内,通过电解等更重方式产生氢气。

 

可以说目前运输氢气的方法,日本国内均有实用化的案例和企业。就目前的几种氢气运输方法而言,国内大力研发的有机物、氨以及液化氢技术主要针对国外能源利用开发。这大概反映出了日本在石化燃料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无论是氢气的运输还是氢气的制造,日本目前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降低氢燃料的成本。

 

图 |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新能源汽车大比拼:电动汽车和氢气汽车哪个更有前景

?

4、新能源汽车有哪些种类?

比亚迪、北汽、特斯拉、宝马、雪佛兰、大众、江淮、日产、丰田、江铃、长安、奔驰、三菱、雷诺、等

5、新能源汽车有哪些

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回电动汽车、增程式电答动汽车等。前不久荣威就上市了一款纯电动汽车荣威e50,纯电动汽车是目前最好的,能实现零排放、无污染。
一般采用按照能源的来源分成三个大类。
混合动力汽车。带有内燃机及电动机两种动力驱动,目前这个技术比较成熟,像丰田普利斯、雪佛兰volt等都算这一类。
纯电动汽车。只有电力驱动,采用充电方式补充能源。这个市面上比较少,最近荣威e50是纯电动的,另外公交客车也略微有应用。
燃料电池汽车。几乎没有面对一般顾客的车辆销售,采用氢气作为燃料,通过质子交换膜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产生电流来驱动汽车。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运行过几台样车。根据一些参与这类项目人员的说法,这类车子造价是千万级的,运行费用在30元/公里的样子。目前新能源汽车做的比较好的,特斯拉比亚迪,望采纳,谢谢。

6、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气汽车甲醇汽车哪个动力更强?

混合动力汽车强,发动机和电机同时驱动

7、你看好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吗?为什么?

汽车圈里流传着一个段子:“蔚来没有未来,理想没有理想,小鹏没有朋友”但是,最近新势力造车火得不行,它们的股票也纷纷上涨,蔚来汽车市值更是达到了514亿美元,超越了宝马,成为了全球第六车企。由此可见,很多人还是看好电动车的未来的。当然,新能源不只是指电动车,并且氢能源汽车也是其中一个方向,但无论哪个方向,社长都是不太看好的。

电动车

随着相关政策的倾斜,很多消费者可能会去想体验新事物。但一提到电动车,很多人就退缩了,更何况是一款30多万的电动车。由于电动车起步较晚,各方面技术都不是太成熟,曾经也出现过自燃的现象,所以电动车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质疑。

首先是亏电问题,现在还没有哪台电动车敢说自己不亏电,尤其是国内主推的磷酸锂电池,虽然耐高温效果和稳定性好很多。但是,他并没有告诉消费者低温下亏电很厉害,并且车龄越久亏电也越严重。

其次是续航里程的问题,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大打折,。实际的续航里程会在NEDC的基础上打六折,理论上续航里程三四百公里,但实际上只能跑两百公里左右。

然后就是充电时间的问题,虽然标的是40分钟充80%,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实际只是30%-80%。实际充电时间还会更长,车商只会告诉你最理想的状态,而不会告诉你实际情况下运用会怎样。

氢能源汽车

目前,国外在大力发展氢能源汽车,而我国却在大力推广纯电动汽车,那么,氢能源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哪个才能代表未来呢?氢燃料汽车的普及离我们有多远?

在车企的大力宣传之下,很多人由此认为氢能源汽车将是未来趋势,因为它排出物是水,清洁环保。但是,有多少人关心氢气的生产过程呢?产物虽然环保,但是生产燃料的过程并不环保。

目前,制氢气消耗的成本还是不低,我国神华集团“水煤气”制氢法制取一立方的氢气需要花费0.77元,折合下来不到9毛钱一公斤,这还是领先国际水平的,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氢的成本会越来越低的。

但是,好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在制氢规模化了之后,就会带来一些隐患。这不,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家经过统计计算之后得出一个观点,就是氢气可能会破坏臭氧层。

氢气燃料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氢气本身,而是由于氢气的生产、储存和转运的过程。氢气泄露是不可避免的,据那位化学家计算,将会有15%的氢气泄露,使得氢气在大气中的浓度升高,这部分氢气就会流动到臭氧层,从而使得臭氧层被破坏。

氢气的获取和储存问题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主流的高压钢瓶储存氢气的方式就像是一个移动炸弹,一旦发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社长认为,氢能源只是一个研究方向,但是一时半会不会大力普及。纯电动车也不是未来的方向,但它会促进电池技术的发展。综合来看,燃油汽车在市场中仍有很大优势,一时半会儿不会被淘汰。


与纯电动汽车和氢气哪个环保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