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工业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4年,学校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28个,另有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经信委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科研、教学平台18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协同创新平台2个,校级协同创新平台4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
1.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
2.制造业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部级科研平台(1个)
1.机械装备制造及控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平台
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7个)
1.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2.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
3.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
4.广东省电动汽车驱动装置重点实验室
5.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
6.广东省创新方法与决策管理系统重点实验室
7.广东省高端厨房电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
广东省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
1.广东省现代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广东省动力电池及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3.广东省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中心、
4.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广东省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广东省建筑业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广东省物联网与控制专用芯片及系统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广东省药食两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广东省金属成型与模具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11.粤港网络化制造科技合作基地。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4个)
1.广东省制造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
2.广东高校自动化装备与集成实验室、
3.广东高校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
4.广东高校清洁化学技术实验室、
5.广东高校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6.广东高校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
7.广东高校电力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
8.广东高校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广东高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广东高校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
11.广东高校先进设计技术实验室、
12.广东高校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
13.广东高校现代计算机技术实验室、
14.广东高校先进控制技术实验室。
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
广东省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广州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
广州市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研究中心
院士工作室(2个) 实验室院士现代有机合成及新药研发实验室Bernard Meunier(法国科学院)天然药物与绿色化学研究所Conney(美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17个) 实验室联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利物浦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病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莫斯科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高性能结构与材料联合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学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广东工业大学-Actel联合实验室 美国艾特 公司(Actel Corporation)广东工业大学-PSoC联合实验室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广东工业大学-Freescale 单片机联合实验室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Freescal)广东工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赛灵思集成电路验证联合实验室 美国赛灵思公司广东工业大学-Microchip(微芯科技)MCU联合实验室 美国微芯科技公司(Microchip)广东工业大学-三菱PLC联合实验室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西门子现场总线联合实验室德国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广东工业大学-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R&D联合研发中心美国莱特技术有限公司广工大-ALTERA国际有限公司EDA/SOPC联合实验室 香港卓尔国际有限公司(ALTERA)粤-港联合工程培训中心香港职业训练局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美国EON Realidy公司现代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美国UGS公司市级协同创新平台3个
1.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2.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
3.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
校级协创新平台4个
1.广东工业大学(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
2.协同创新中心
3.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国际协同创新中心
4.高端应用电子芯片协同创新中心 馆藏资源
截至2011年,纸质文献累计数量341万册、电子图书9000GB,其中中文图书2574050册,外文图书38523册,中文报刊222406册,外文报刊77259册,受赠文献371874件;引进中文网络数据库24个,外文网络数据库18个,自建网络数据库8个。馆藏文献种类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门类,其中专业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73%,理工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60%。
学术期刊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84年12月,原名《广东工学院学报》。1995年由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学院学报》成为全校教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重要园地。后于1997年第1期起改用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现为季刊。200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奖, 2004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2010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1年,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2007~2011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00项,到校科研总经费近8.5亿元。
2011年学校科研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经费实现50%的快速增长,提前突破2.5亿元大关。
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超过3.5亿元,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不断增强,主持承担50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4项,获财政资助经费3720万元。
2007-2012年学校获国家基金立项共222项,省基金项目立项共263项,其中2012年已获得国家基金立项65项。
2007~2011年,学校承担来自企事业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累计3000多项,到校经费达到6.22亿元。此外,还与广东省企业联合承担一大批省、市各级产学研项目。如与企业联合承担省部产学研项目近200项,项目经费超过1.8亿元。学校积极开拓和推进“校-市”、“校-区”、“校-园”、“校-镇”等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工作。
2009-2014年,学校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此外,学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专利571件,发表学术论文13035篇,其中SCI 597篇,EI 1055篇,ISTP582篇,均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长。

2、广东在什么领域应用新能源比较多?(就是有哪些新能源产业)并且遇到了哪些挑战?最好详细列几点,谢谢哈
编辑本段概况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省政府早在1995年开始就通过省长专项基金支持实验室基础建设工作,并在1999年11月正式立项建设,2002年10月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验收。2003年初开始进行学科调整,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线设置3个研究方向:生物质能、天然气水合物、能源战略。2003年9月立项进行二期建设,并搬迁到五山创新园区,根据研究方向布局建立相应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室管理。拥有热能工程硕士点,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1]
编辑本段研究方向1.生物质能研究:资源及能源作物、生物质热化学利用、燃料合成、固体废弃物能
2.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相关理论与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理论与开发
3.能源战略研究:微能源系统、能源与环境、能源政策分析与战略研究)
编辑本段研究内容能源植物选育,利用过程环境与生态影响评估,分布及特性,生长与生物质能利用过程碳、氢、氧、氮循环模拟;生物质气化与燃烧,气化发电,热解液化,高能转化;化学合成液体燃料,生物质柴油改性提质及利用,气化制氢;RDF的研究及技术开发,特种垃圾的热解焚烧,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技术设备及系统集成。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制和分布特征研究;探测技术、资源评价和综合判识系统的研究;热力学、动力学、和传热、传质学理论研究;开采理论与技术;能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能源战略:能源战略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能源资源、结构分析;能源政策分析与战略研究,能源利用过程的经济、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微能源系统,微流体MEMS,生物传热理论与技术;
编辑本段实验室主任简介陈勇,1993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1996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任教,199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998至今任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01至今任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洁净煤技术,固体废物能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共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专利8项。2001年获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2001年首届广东杰出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2002获全国环保先进工作者称号。担任广东省科学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环保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转化》杂志编委,国家清洁煤燃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工程热物理学会能源专业委员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委员,国家后续能源战略规划编写组成员,国家“十五”863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
编辑本段开放课题简介根据拟定的重点实验室各学科方向研究目标与近期工作重点,设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科学基金,对实验室内外本领域研究人员开放,以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促进本领域学科自身的成长。如华南理工大学、湛江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得到了重点实验开放基金的支持,与实验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编辑本段研究目标实验室根据“整体规划,明确目标;坚持标准,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创新体制;精干队伍,转变机制;改善环境,建设制度;扩大开放,促进联合”的原则,在前期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精神,实行科研——产业——行政——流动四大模块的整体布局,各模块在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的基础上采取不同运行机制,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对人员实行动态定位,其主要内容是全所实行“按需设岗,逐级聘任,竞争上岗,强化考核,侧重绩效,优胜劣汰,动态更新,签约管理”的合同聘任机制;实行相对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建立与实际贡献直接挂钩的绩效工资制度和考核制度,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目标管理、高酬严考、滚动发展。
实验室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出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了一支团结、创新、富有活力、学术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术队伍,已形成了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队的中坚力量,实验室已经成为研究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3、哪些高校可以报考车辆工程的研究生?
结合个人实力,但建议一定要慎重,车辆工程专业很火,大部分学校车辆是不接受校外调剂的。
全国各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排名
1、吉林大学A+
2、清华大学A+
3、湖南大学A+
4、北京理工大学A+
5、重庆大学A
6、西南交通大学A
7、上海交通大学A
8、同济大学A
9、江苏大学A
10、合肥工业大学A
11、西北工业大学A
12、武汉理工大学A
13、长安大学A
1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
15、兰州交通大学A
16、华南理工大学A
17、北京科技大学A
B+(26个):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工学院、燕山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山东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西华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福州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广东工业大学
除此之外,各高校侧重略有不同。
清华设计方面最强,吉林强在计算机模拟方面,北理强在设计传动系统,湖大主要是车身覆盖件冲压,西南交大强在机车,同济强在新能源汽车,武汉理工是动力和底盘设计方面强。其中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湖南大学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为仅有的5个国家重点学科。
1.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建有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全国第一个汽车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吉林大学车辆工程学科成立于1955年,是由原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和山东工学院的相关专业组建而成。全国第一的汽车风洞实验室。专业实力很强,历史悠久。主攻方向在汽车动态仿真设计方法和系统动力这些领域。
2.清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汽车研究所,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高素质车辆及其动力工程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车辆及其动力工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场所,有长江学者3人。
3.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三个: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坦克传动国防重点实验室、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学院在车辆传动技术、车辆电子技术、车辆悬架技术、新概念车辆技术、大功率柴油机技术、CAD/CAM及集成制造技术、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技术、表面技术、先进切削、监控检测、机器人技术等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车辆传动技术及新概念车辆技术等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院承担了从军品型号到预先研究,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从西部开发到绿色奥运等众多的科研任务。其中,三项重大国防型号项目,一项重大863应用工程项目,已签定合同的项目有220项。学院近十年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0余项,已经出版专著100余部。
4.西南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有世界一流甚至领先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两院院士学术带头人金鼎昌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翟婉明教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机车车辆研究所、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是本学科的两个主要支撑单位,均为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的实体研究机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本学科的主要支撑条件。现实验室有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一个国家创新群体。
5.湖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汽车院士中国只有有两个,一个是湖大校长钟志华,汽车工程学院(长丰汽车工程学院)的前身为1908年兴办的机械科,以及由此发展的机械工程系,是湖南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 建有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技术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汽车车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部省级科研机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人,国家“863”领域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博士生导师23人,教授34人,副教授36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稳定。
6.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技术研究中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及发动机研发试验设备,如汽车转鼓试验台、汽车废气排放测试分析仪、汽车道路模拟振动台,整车半消声室以及三坐标仪等。目前已建成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和汽车造型研究中心
4、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
学科概况
学院历经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经过“九五”、“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985”一、二期建设,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我院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早在2002年1月即建成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及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制造工程智能化检测及仪器等五个二级学科)均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部分)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建成有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成型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属新材料成形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唯一的汽车工程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这一切都为我院的良性快速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学科建设是学院的重点工作,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建立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基地,一方面要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学科建设的思路是:紧密结合我国尤其是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形势,树立大制造观念、瞄准学科前沿、结合经济建设、提高整体水平、形成特色优势。在学科发展上注意正确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一是紧扣学科发展前沿与服务经济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开拓高新研究领域与学科现有基础及条件两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形成特色优势两者之的关系。
在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进程中,学院的学科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院将以崭新的姿态,构筑高水平、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
学科建设大事记
1956年8月开始招收机械零件等专业研究生,
1990获得轻工机械博士学位授予权(曾一直是该学科全国唯一的博士点),1998年更名为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
1996年至2001年,学院顺利完成了211工程建设学科——“汽车制造工程”的建设任务,该项目共投入建设经费1475.5万元,其中广东省政府投入建设经费850万元。
1997年广东省计划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复电动汽车研究实验室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1998年学院与学校相关学科合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准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1年3月,学院被批准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2年1月,学院作为主要参加单位之一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9月,“机械工程”学科被批准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车辆工程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点。
2003年,获批准设立“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3年,“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被批准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2003年11月,经广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2006年1月新增了制造工程智能化检测及仪器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批准成为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化工过程机械被批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同时该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广东省科技厅批文原“广东省电动汽车研究重点实验室”正式更名为“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它是广东省唯一的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
博士、硕士授权点
博士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制造工程智能化检测及仪器、化工过程机械、机械电子工程
硕士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化工过程机械、安全技术及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业设计、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5、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张海燕怎么样
张海燕教授
材料能源学院2014-6-16 16:08:24
1.教育与研究经历:
1978-1982,中山大学半导体物理专业,学士学位。
1995-1998,中山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2007,法国南特大学,访问学者。
2.研究方向:
超级电容器;
锂离子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镍氢电池;
纳米复合导热材料;
纳米电磁波吸收和屏蔽材料;
3.职务、兼职和荣誉称号: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
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广东省动力电池及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广东省教育厅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4.主持的主要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碳-金属核壳型结构颗粒复合材料的热传导特性及其机理研究(51276044),2013.1-2016.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高导热,高化学稳定,低密度纳米碳热界面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研究(No. 20971027),2010.1-2012.1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包纳米晶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No.50372013) 2004.1-2006.12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碳包金属纳米晶导热材料的研究》 (2006国科金工外资助字第50610105054) 2006.8-2007.8
(5)国家863计划项目:激光新型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2012AA040210)(2012.12-2014.12)(合作)
(6) 国家863计划项目《恶性肿瘤靶向性纳米药物载体及其应用的研究》 (No.2003BA310A24) 2004.1-2006.12 (合作)
(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快速检测技术及电动汽车相关产品和材料检测验证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K26B04,2012.10-2014.12(合作)
(8)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一种全新的磁性靶向药物载体---碳包铁纳米晶的研究》 (No.20050562002) 2006.1-2007.12
(9)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高性能纳米碳及其复合材料热传导行为的研究” 20094420110005,2010.1-2012.12
(10)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No.2011B050300017) 2011.10-2013.12
(11)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项目:动力电池及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2012B070800015,2012.10-2014.12
(12)广东省省部产学研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项目:广东信力特种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项目编号:2011B090600001)(2011.10-2014.3)
(1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性能纳米碳及其复合材料热传导行为的研究”(No.9251009001000006) 2010.1-2012.12
(1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兼具磁场靶向化疗和发热特性的纳米铁碳复合材料的研究》,(No.07001769) 2008.1-2009.12
(15)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 LED照明散热关键技术的集成开发及其产业化” (No.2009B090300017)2009.10-2011.12(合作)
(16)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纳米碳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中的应用技术”(项目编号:2009B011100006) 2009.10-2011.12
(17)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高性能钛酸锂储能电池的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No.2010A090200063) 2010.12-2013.12(合作)
(18)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重点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纳米复合电极材料的研究, (项目编号:12ZK0088), 2012.1-2014.12
(19)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计划项目“高性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和高效钛酸锂储能电池研发和产业化” (No.2010A011300041),2011.1-2014.12(合作)
(20)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高性能取向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超级电容器的研究》2009.10-2011.12
5.获奖情况:
1. “碳C60相关材料的研究” 1999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 “碳纳米材料储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06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3. “碳纳米材料的研究” 2002年获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4. “基于大功率二次电池用碳纳米复合电极的充放电性能研究与应用”2008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5.“基于大功率镍氢电池用碳纳米复合电极的充放电性能研究与应用”2007年获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7.“新型电磁波吸收和屏蔽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09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8.“高性能电磁屏蔽导电橡胶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2010年获东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9. “高性能导热橡胶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2011年获东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6、广东工业大学医保暑假能报销吗?
我去过了那广中医,我的医药费都五千多呢
除了二楼说的那些
还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学校暑假证明
原籍地址证明,学生证(那个本的)火车站的复印件
还有,那里每星期的星期三才有人
那里的人态度不错,可能一次不能搞定,没带齐资料什么的,祝我们都报销成功吧
户口可以算原籍地址证明,要复印一份,最好再写一份 证明 某某,性别,学号。。。,我们学院某某专业的学生,经查实,该同学的家庭住址是。。。。 特此证明
暑假证明就是证明这段时间我们学校是在放暑假,可以去学院找辅导员盖章,你自己打印一份,写上 证明 我院于7月13日至8月23日放暑假 特此证明 什么学院日期
这两份东西去辅导员那里盖章就可以了
7、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可以选修的专业有哪些?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可以选修的专业有:社会工作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
广东工业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广东省"211工程"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工程学科进入国际ESI排名,位列全球前1%。
广东工业大学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校园占地总面积3348亩(约合223.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159余万平方米,拥有广州大学城校园及东风路、龙洞、番禺等多个校区。
截至2014年5月,学校共设有19个学院,馆藏纸质文献累计数量341万册、电子图书9000GB。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多人,副高级职称7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47000余人,本科生43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
截至2014年,学校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28个,另有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经信委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科研、教学平台18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协同创新平台2个,校级协同创新平台4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
1.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
2.制造业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部级科研平台(1个)
1.机械装备制造及控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平台
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7个)
1.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2.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
3.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
4.广东省电动汽车驱动装置重点实验室
5.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
6.广东省创新方法与决策管理系统重点实验室
7.广东省高端厨房电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
8、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的科研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高等学校建筑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系统与网络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聚合物成形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金属材料成形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淀粉与植物蛋白深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发酵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绿色化学产品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所、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地方法制研究中心、 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9、广东工业大学有中级物理实验室吗?
好像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不知道是那个不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机械装备制造及控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21]1.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2.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3.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4.广东省电动汽车驱动装置重点实验室5.广东省创新方法与决策管理系统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6.广东省高端厨房电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7.广东省现代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广东省动力电池及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9.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10.粤港网络化制造科技合作基地广东省省级研发工程中心1.广东省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4个)1.广东省制造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2.自动化装备与集成实验室3.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4.清洁化学技术实验室5.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6.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7.电力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8.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广东高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11.先进设计技术实验室12.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13.现代计算机技术实验室14.先进控制技术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0个)1.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电气与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基础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计算机与网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计算机基础教学示范中心10.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0、【60高分求助】有在南车集团工作的更好,南车集团怎样,有分公司吗,员工待遇怎样,一般技术人员工资多高
常州分公司技术维护工程师,待遇有5金1险,年休假等,工资一个月到手40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