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新能源汽车前景如何?
由于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原因,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早已引起了全球汽车生产厂版家的关注,一些著权名的汽车公司转向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汽车。各国政府也相继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国家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研发投入,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瓶颈突破的预期大大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求好的汽车相关项目信息!
1.未来汽修专业发展应该是向新能源发展,,,
2.新能源汽车不仅符合当今节能环保这一主题,而且也是大众所趋,未来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潮流与方向必将是新能源汽车。
3、新能源有没有发展的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15年规划:未再设具体产销量目标
历时10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阶段的首条基本原则为“市场主导”。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
整体目标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为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运行,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
具体目标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征求意见稿》还对“三纵三横”进行了重新定义: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
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以及能耗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力、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要求,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千瓦时/百公里,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2升/百公里。
具体来看,电池技术突破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安全、寿命等要素;智能网联技术包括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云控平台、高精度地图定位、V2X等技术。车载电力电子系统方面技术突破包括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
《征求意见稿》还对公共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制定将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纳入国有企业考核体系的具体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还鼓励发展氢燃料电池行业,提出要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业化;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征求意见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并有相应的措施,对于我国实现汽车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现阶段应用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是由工信部于2012年6月印发,主要目标指出,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根据2020年到期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对比全新2020年到期的规划,《征求意见稿》不再具体要求新能源汽车产销数量,而是转成追求市场规模。此外,《征求意见稿》更加注重核心技术攻关,对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也提出更高要求。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4、目前数据分析分析行业整体发展怎么样?
主要看什么行业,不同行业的发展也存在区别,所以可以看看CDA数据分析师课程,目前CDA已与国内多所高校进行了战略合作,搭建大数据实验室与共建专业。
5、2020年将会是新能源汽车上市数量的巅峰吗?
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15年规划:未再设具体产销量目标
历时10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阶段的首条基本原则为“市场主导”。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
整体目标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为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运行,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
具体目标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万辆和7.5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5.4%和45.6%。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8万辆和5.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3.3%和47.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完成1.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4.3%和38.7%。
累计方面,2019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3万辆和94.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7%和10.1%。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9.5万辆和75.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8.4%和15.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6万辆和19.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0.6%和5.7%;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91辆和1327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2倍和8.0倍。
2018-2019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备注:2019年6月销量增速为80%)
我国现阶段应用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是由工信部于2012年6月印发,主要目标指出,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根据2020年到期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对比全新2020年到期的规划,《征求意见稿》不再具体要求新能源汽车产销数量,而是转成追求市场规模。此外,《征求意见稿》更加注重核心技术攻关,对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也提出更高要求。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6、有哪些网站、渠道可以看到相关的行业数据及各大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
——原标题:2019年9月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现状分析 连续15个月同比下降、新能源汽车市场三连降1、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5个月同比下降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9月,汽车进入传统“金九银十”销售旺季,与8月相比,呈现了明显回升,行业销量同比降幅也比上月有所收窄,但同比降幅依然较大。自2018年7月份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5个月同比下降,其中新能源汽车也连续3个月下降,消费动能仍处于不足状态。
2019年9月,汽车销量同比降幅收窄。产销量分别完成220.9万辆和227.1万辆,比8月分别增长11%和16%,比2018年同期分别下降6.2%和5.2%,产量降幅比8月扩大5.7个百分点,销量同比降幅比8月缩小1.7个百分点。
2、乘用车市场压力仍然较大
2019年9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86.5万辆和193.1万辆,比8月分别增长10.1%和16.8%,比2018年同期分别下降7.9%和6.3%,产量降幅比8月扩大7.2个百分点,销量降幅缩小1.4个百分点。
与2017和2018年相比,2019年1-9月的月度产量较前两年均有所下降。其中2019年1-6月月度销量增长率均低于2017和2018年同期,7月-9月的月度销量增长率低于2017年同期,但是高于2018年同期。
在车型方面,乘用车的主要车型:轿车、MPV、SUV和交叉型乘用车销量较8月份均有所增长。其中MPV增长速度最快,环比增长29.4%,交叉型乘用车增长速度最慢,环比增长2.2%。但是与2018年相比,四个车型的销量均有所下降。其中MPV销量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22.1%,SUV销量同比下降9.3%,轿车销量同比下降12%。
3、大众和东风日产包揽轿车销量前三名
在轿车市场上,2019年9月销量前三名的车型分别是上汽大众新朗逸、东风日产轩逸和一汽大众新宝来,销量分比为48654量、38069量和37946量。其中新朗逸9月销量同比增长9.2%,宝来9月销量同比增长102.6%,而轩逸销量却同比下降10.6%。由于大多数购车者主要看中品牌和空降,使得朗逸和轩逸一直在轿车市场销量中领先。
4、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下降
2019年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9万辆和8万辆,比2018年同期分别下降29.9%和34.2%。从车型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产销环比增长,纯电动汽车产量小幅度增长,销量有所下降。
2019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8.8万辆和87.2万辆,比2018年同期分别增长20.9%和20.8%,增速较1-8月有所下降。从车型来看,纯电动乘用车销量最多,占整个新能源汽车销量的70.7%,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占比20.2%。从产销情况来看,纯电动乘用车产销同比有所增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同比有所下降。
从具体车型上看,北汽新能源汽车2019年9月销量排名第一,销量为8710辆,同比增长110.5%;宝骏新能源以4315辆的销量排名第二,同比增长313.7%;广汽新能源AION
S销量4006辆,排名第三。在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中,有7款纯电动汽车,分别为:北汽EU系列、宝骏新能源、广汽ASION
S、比亚迪元EV、奇瑞eQ、蔚来ES6和比亚迪e2。此外比亚迪动Pro DM和比亚迪唐EM也包含纯电动车型。
新能源汽车连续三个月产销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国家补贴政策的缩水。“由于6月底补贴退坡带来的销售成本大幅上涨,叠加二手新能源车的扰动,产销各环节很难快速应对这样的成本变化。”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补贴退坡影响仍在持续。此外,限购城市新能源需求放缓,低线级市场新车需求相对低迷,导致新能源车销量加速滑坡。
根据今年3月公布的2019年新能源补贴政策,为期三个月的新能源补贴过渡期已于6月结束。此次补贴削减力度堪称近年来之最,从6月26日起不仅国家补贴标准降低了约50%,地方补贴也直接取消。此外,续航里程小于25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直接“断奶”。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上海等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地补的标准一般能达到国补的50%,这也意味着自6月26日起,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享受的补贴最多减少了近70%的幅度。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7、新华社:新能源车行业有点“飘”,得治!
易车讯 新华社近期发表了调查报告《浮夸、注水、甩锅…大众、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咋这么“飘”?》,深刻解读了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存在的问题,原文如下:
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一批车企的汽车召回计划,4万余辆因安全隐患实施召回的车辆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超过33000辆。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新能源汽车被列为“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产品指标注水还甩锅客户”“企业还没卖一辆车市值就几千亿”等问题逐渐凸显,“虚假宣传”“虚火过旺”已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隐忧。
浮夸、注水、甩锅 行业“热”中有忧
新能源汽车行业仍然“火热”。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新能源汽车生产量31.7万辆,同比增长达395.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同比增长3.2倍。2月,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近6倍。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比上年增长29.2%,并呈高速增长趋势。
但在行业高热度背后也潜藏不少隐忧。
产品性能指标“浮夸”“注水”情况时有出现。近期,一位购买大众新迈腾GTE车型的深圳车主对记者表示,厂家宣称的“56公里纯电续航里程”,“即便车辆充满电后自动断电,仪表盘显示的纯电续航里程也只有44公里左右。”4S店方面对此解释是“算法实现的精准续航”。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杨胜兵表示,当前车企通过夸大宣传对整车实际使用状况下续航里程“注水”,在行业中并不鲜见,因此引发的诉讼争议明显增加。
此前某知名车企对其取得电池技术突破的宣传被指不实,引来不少专家批评与业界非议。还有一些车企玩“文字游戏”,将一些行业中常见的技术包装成“黑科技”忽悠消费者。
部分车企产品故障频发却习惯性“甩锅”消费者。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2020年新能源汽车因三电系统缺陷召回占召回总数量的31.3%。另据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收到消费者提供的汽车产品缺陷线索数据,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中关于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的问题线索占总量近半。
记者发现,部分车企往往是责任能甩就甩,如:理想ONE新能源车断轴事件中,车企先以“硬件优化升级”搪塞,后在公众压力下才承认存在设计缺陷;前述同品牌产品严重碰撞后安全气囊仍未弹出,车企则回应称“撞的地方不是要点”;在多起特斯拉电动车无故加速造成事故中,特斯拉均试图将事故原因归结为车主误操作;今年1月特斯拉新车断电事件中,企业竟“甩锅”国家电网。
“纸上造车”“盲目招商” 行业“虚火”旺
多名行业人士及专家向记者表示,目前新能源车销售端“虚假宣传”多见的背后是该行业“虚火过旺”。
记者发现,广阔的市场潜力催生出部分纸上“造车”的“PPT车企”。
截至目前,恒大汽车公司市值已高达5000亿港元,成为港股中仅次于比亚迪的第二大车企,但该公司尚未有一款量产车型在售。根据日前公布的2020年全年业绩报,从营收占比来看,恒大汽车98.79%营收来自医疗美容及健康管理收入,却只有1.21%营收来自新能源汽车。
部分市场人士判断,产能和市值的巨大反差表明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资本市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估值虚高。
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硕认为:“部分市场主体投机冲动强烈,新能源汽车的头部企业并不多,资产配置中股票又是最容易获得的,很容易就形成过热。”
记者还发现,部分地方政府盲目“竞赛”引进新能源汽车项目。
“有的地方为拉项目啥都条件都给,有的直接为车企把土地都平整好了。”一位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见新能源车项目就抢,审核、甄别都‘绿灯’,生怕自己落在后面。”
“一些地方政府拼命上项目,变相助推行业‘虚火’上升。没有真正的市场需求,产品可靠性无法达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说。
此外,杨胜兵表示,2021年新能源车补贴进一步退坡,行业面临全面转向技术能力主导的市场竞争。面对当前国内行业技术积累仍较有限的现实,“浮夸”“虚火”在一定程度上都折射出行业焦虑。
抓质量、控资本、提技术 保障行业长远发展
多名专家和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核心技术“吹”不出来,行业“虚火”不是真火,新能源车行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就要“挤泡沫”“降虚火”,多层次、多方面地提升经营、治理效能。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除续航里程“注水”外,2020年新能源汽车涉投诉主要问题还有:充电速度与宣传不符;电池质量问题突出;变速箱异响、顿挫及动力消失等问题较多;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等。记者发现,有不少消费者希望主管部门针对新能源车“虚假宣传”问题建立更直接更高效的投诉举报机制。
杨胜兵认为,当前新能源车企采用宣传手段推广产品无可厚非,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企业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吸引超前研发投资有积极影响。但如果沦为“虚假宣传”则不但会直接损害消费者权利,还将对产业链各环节都产生负面影响。
他建议,消费者、企业、监管部门等各方应正确认识当前消费预期、产业政策预期与产业真实发展整体水平,相关企业在宣传产品性能时,应将实验品、小试产品与产业整体水平的真实关系表达清楚,消费者也应积极了解行业实况及法律法规政策。
对续航里程“注水”等问题,深圳市消委会副秘书长靳丽娟表示,下一步将组织新能源车主流品牌车型的续航里程“残酷测试”,确保续航里程数据准确真实。
对于部分地方盲目争抢新能源汽车项目,多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建议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在招商引资中把好甄别关。
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监管部门应对资本市场针对新能源车行业的“泡沫操作”保持高度警惕。
近期,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表示,将采取技术、管理等多类措施,加强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管。
新华社记者:孙飞、吴涛、印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