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新能源汽车技术介绍吗?
你好:新能源汽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燃料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2、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怎么样?
确实是个很不错的方向。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于发展新能源产业目前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有很多优惠政策出台,同时还有一定的补贴,效果非常好,大力推动了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技术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只有电动汽车发展较快,其它方面发展的还相对较慢,所以今后需要研究的技术还很多,机会也就很多。可见现在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时机非常好,以后的就业市场很广泛,薪资待遇也会很高。
3、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百分之二十,
1.居民收入的提高,为中等收入的群体购买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可能
2.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符合低碳主导型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
4、大众居然在“补贴退坡”的时候all in电动化,这是在打什么算盘?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大众汽车宣布了2020年新能源车计划,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出8款新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与此同时,大众汽车还将其100万辆电动车销量计划提前至2023年实现(原定为2025年),并且将其2025年电动车销量目标提升至150万辆,这一举措意味着大众汽车在全面电气化进程上进行了再一次提速。
对于电动车,大众汽车其实早有尝试,早在1972年,大众就和博世、瓦尔塔、莱茵集团联合开发了第一款电动车型T2纯电版Transporter。这款车使用的是铅酸电池,搭载的直流驱动电机输出功率为16千瓦。T2纯电版Transporter量产时间持续了数年,但一共只生产了120辆。
在此之后,大众电动汽车一直保持着电动汽车的开发。1976年,推出第一款e-Golf;1981年,推出基于高尔夫纯电版生产的CitySTROMer;1985年,推出基于第二代高尔夫的第二代CitySTROMer;1993年,在向第三代高尔夫过渡的过程中,推出第三代CitySTROMer。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这几款电动汽车使用的都是铅酸电池。
直到2010年,大众在德国展示了高尔夫第六代blue-e-motion,并在2010年北京车展推出首款在中国研发的电动车朗逸blue-e-motion,才算是当代大众电动汽车的雏形。但此时,电动车仍然不是大众汽车重视的技术。
作为全球第一大车企、燃油车领域的巨头,大众汽车早期的电动化步伐走的十分缓慢。但是随着汽车电动化席卷全球,“姗姗来迟”却“急不可耐”的大众电动化之风才开始得以吹起来。
2016年6月,大众汽车在着眼未来的“携手同心 — 2025战略”发布之时,将电动汽车视为战略的核心部分,以期到2025年在全球电动汽车领域成为引领者。
2017年9月,法拉克福车展前夕,时任大众集团CEO穆勒宣布启动Roadmap E计划,到2030年大众全部车型都将有电动版,投资500亿欧到电动车电池,200亿欧到电动车。大众将其称之为“全球汽车行业最全面的电动化倡议”。这意味大众汽车未来将投入700亿欧元用于全面电动车的规划。
2018年,穆勒离任后,继任者迪斯接过了继续推行该计划的接力棒。2018年9月,大众发布了“ELECTRIC FOR ALL”计划和MEB平台。按照这一计划,大众汽车将在电动车领域内投资约60亿欧元,而其首个电动车系列被命名为ID.系列,ID.系列也将在2020年开始在全球市场上市销售。同时基于MEB平台的强大潜能,大众汽车在2020年的电动车销量将达到15万辆,2025年将达到100万辆。
2018年12月,大众品牌首席战略官Michael Jost在德国沃尔夫斯堡举行的行业会议上表示:“我们的同事正在内燃机平台上研发最后一代车型,大众内燃机汽车阵容将逐渐在2026年左右退出计划。”大众汽车的全面电动化在此刻已经展露出了头角。
2019年3月,在大众汽车2019媒体年会上迪斯宣布,到 2028 年,大众集团将推出近70款纯电动汽车,而非此前计划的 50 款。未来十年内,基于集团电动汽车平台生产的汽车数量将由之前计划的1500万辆增至2200万辆。
为什么会说2019年是大众汽车“转身”的高光时刻呢?因为2028年的2200万辆是一个十分激进的数字——数据显示,2018年大众全球销量为1090万辆,而其中新能源销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要知道,对于大众这样的在传统内燃机时代占有绝对话语权的欧洲车企,要把发展重心从过去的内燃机方向,快速地向电动化方向转移,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
没人会想到,第一个宣布将放弃内燃机汽车的传统车企巨头居然会是德国大众;也没有人会想到,大众汽车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从规划好的48V、插电式混合动力等一系列的产品,到2019年整体的战略全部All in电动化。那么为什么大众集团要这么义无反顾的推动从内燃机到纯电动汽车的变革?
2015年9月,美国相关部门正式披露了大众集团旗下柴油发动机涉嫌作弊的问题,作为德国最重要的汽车巨头,大众汽车从这一天开始便笼罩在“排放门”的阴霾之下。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大众集团面临高层的人事变动、蒸发的市值、巨额的罚款、百万计的待召回车辆、品牌信誉的缺失和德国制造口碑的受损等诸多问题。曾经“排放门”所带来的痛,实际上是让大众汽车记忆犹新。
一直以来欧盟的环保排放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最为严格的一档标准,并且随着欧洲监管部门的日趋强硬(从2019年开始随着WLTP程序往“新常态”方向发展,车企不仅要把基于原有工况的红利消化掉,还要在更高的要求下把之前游离在规则边界附近的做法通通抛弃掉)。
因此从尾气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两方面,使得车企必须削减动力总成的组合数量,三缸、1.0T等等这些技术手段也是为了解决它的不得已之策,但是这样的做法时常让消费者不愿买账。
而48V弱混和插电式混动方案的确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终非长久之计,并且在这个领域的投入产出,不仅时间周期很长,而且由于法规约束越来越严格,传统燃油车的成本会不断的往上涨。虽然说目前纯电动车的成本也高居不下(比燃油车高),但是根据相关预测,在欧洲的排放法规进行到欧7标准的时候(2022年左右),燃油车和纯电动车的成本将发生逆转,这一点很关键。
所以从大众的角度来看,短期内虽然说电动汽车的利润率是很差,但是在它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排放法规问题,符合监管机构、民众等对于环境保护的期望,这也算是担负起了更新能源结构实现脱碳的车企责任。
事实上在确立向全面电动化转型的战略之前(2019年大众集团年会),宝马希望除电动汽车之外,同时加大对氢能及其他形式能源的支持,在2019年年会上宝马提出在2025年推出燃料电池汽车;而戴姆勒更是在2019年已经亮相了奔驰GLC的燃料电池版本。由此可见,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大众集团其实是犹豫了多年的。
因此大众汽车在2019年集团年会上“ALL IN 纯电动”的激进举动迫使了集团工会、行业组织和政界展开了长达一周的激烈争锋,最终大众总裁Diess和宝马总裁Harald Krüger,戴姆勒总裁Dieter Zetsche,以及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总裁Bernhard Mattes达成了一致意见:BBA,大众、保时捷这些汽车界如雷贯耳的品牌将全面拥抱纯电动汽车。
选择纯电动技术路线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首先氢燃料电池技术大部分掌握在几个特定的企业手中,形成了行业壁垒(比如丰田、本田、现代),虽然说大众集团旗下也具备氢能源技术的储备,但是与他们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比之下电动车则不同,全球所有企业都可以参与电动车的竞争。事实上氢能源技术与纯电技术的竞争,就是新车企与旧车企的竞争。从现实来看,旧车企如果利用氢能源将会大大落后。
虽然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在理论上完爆石油与锂电池,被誉为车用能源的“终极形式”。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进度一直很慢,迟迟无法落地,经常被放在2050年这个尺度的“远景”上去讨论。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氢能源车并没有什么模式上的创新,说白了其核心的氢能源技术只不过相当于纯电车的锂电池,一个靠化学能发电,一个靠存储电力。前者相当于把加油站换成加氢站,什么模式都没变。但是氢电池成本更高,运行成本也没有减少。因此选择更加成熟的纯电动技术路线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自从2009年“十城千辆”工程以来,国家一直注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与推广。在欧洲,大众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表现相对抢眼,排名第二,但需要注意的是,欧洲市场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40.8万辆,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全球占比50%左右)。
在传统汽车市场增长乏力,而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之时,中国已经成为了规模最大、最有活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大众在这个最大的新兴市场上却几乎没有建树。
根据大众汽车集团官方的数据显示,2018年大众全球销量为10,834,000辆,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近4成的份额。但在这4,207,100辆新车中,新能源销量却是微乎其微。因此对于大众汽车而言,想要保住中国市场这个最大的靠山,想要打赢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争夺战,就得提前布局。
“在中国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大众是玩真的。”冯思翰曾公开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都围绕中国展开研发,因为新能源汽车绝大部分销量都来自中国,大众汽车的目标十分明确,我们希望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品牌”。
如此同时,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到2028年在中国生产1,160万辆纯电动汽车,这个数字将占据集团全球纯电动汽车目标产量2,200万辆的一半以上。大众汽车在这样一个补贴即将清零的特殊时刻,坚定地在中国推进电动化,可见其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市场在大众集团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汽车制造商的新能源战略转向其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投资,大众集团也不例外。在消费者消费者习惯转变、政策法规和核心消费市场环境的趋势下,经过一番抉择之后,大众集团最终选择了“all in”电动化。
对于世界顶级汽车集团来说,想要从获利颇丰的传统燃料领域转型谈何容易?但是大众汽车迅速的“转身”和全面坚定的推进电动化进程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了它作为全球第一大车企的前瞻意识和使命感使然。
当然这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正如因为犹豫而错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一样,如果燃料电池技术在短时间内得到突破,全面拥抱纯电动路线的决定很难说不会成为大众的第二次错误,而这个决定现在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德国汽车的未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吉利汽车 2025年 有什么新能源汽车的 战略
多了去了
吉利正在逐步过渡阶段,吉利的混动、插电混动、甲醇燃料都在实验阶段,2025之前都可以量产的
6、到2025年中国10%至20%的乘用车销售量将来自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其他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在中国之所
A
7、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怎么样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必将在更多的城市中得到推广应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逐年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预计2020年将实现年产200万辆,保有量达到500万辆。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未来10年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期!
国家政策导向有助于国内迅速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系统产业链,行业潜力巨大。对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量将不断增大。现在新能源汽车专业非常热门,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8、2025年中石化充换电站达到5000座,新能源汽车值得推广吗?
国内最大的油品销售企业中国石化在北京宣布,将在2025年之前建设5000座智能充换电站,同时,中国石化与蔚来汽车合作建设的全球首座全智能换电站也正式投运。
新能源汽车目前是否值得大力推广?
其实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被人诟病的就是电池问题。温度上升、电池老化等问题会导致车辆续航里程变短,而几乎每位新能源车主都有续航里程恐惧症,去充电又不会跟加油一样几分钟就解决 但相信随着科技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可以改善甚至解决。国家提出了在2035年实现“碳中和”,碳的排放与处理实现中和,工业是一大块,燃油车也是不小的一方面。所以新能源汽车前景会越来越好的,还是值得推广的。
害怕新能源汽车自燃吗?
首先,现在电池技术发展的挺快,自燃风险很低。其次,2021年1月1日开始将正式实施GB3803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该《要求》规定,“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2021年1月1日以后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必须符合这个要求。再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使用了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跟三元锂电池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高安全性,磷酸铁锂电池在发生撞击、火烧、针刺等的情况下都不会燃烧和爆炸,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冬季续航降低达不到标称续航怎么办?
电动车在冬季续航会降低,根据我的使用感受,在开暖风的情况下,续航会降低到标称续航的5.5~6折左右,但这对我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我有充电条件,无非就是多充几次电罢了。但是一旦春天到来,又会满血复活。
9、《中国制造2025》透出哪些新意 新能源汽车将成未来之车
无需2025透露新意,新能源汽车必定在很短的时间内取代石化能源汽车,目前新能源汽车最成熟的技术当属纯电动小型汽车,在各项技术指标上已接近石化能源汽车,只是在方便性上还有差距.
<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政策决定不了产业革命,决定产业革命发生质变的因素是人们的需求和科技创新,我国政策不推动新能源汽车,国外也照样进行研究,因为人类需要,有需求必定有供给.
国家的政策对产业革命有促动作用还是应该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