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监督

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监督

发布时间:2021-09-07 18:45:27

1、新能源汽车企业违法骗补怎么投诉

可以向企业注册所在地新能源汽车推广牵头部门投诉举报。

《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二、落实推广应用主体责任
(三)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强推广应用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建立国家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并通过该平台对新能源车辆(私人购买乘用车可视情况适当放宽)推广应用等情况进行日常监管。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能源汽车推广核查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第三方机构或省级有关部门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信息核查、抽查。

三、建立惩罚机制

(一)对违规谋补和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补的企业,追回违反规定谋取、骗取的有关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相关企业和人员予以罚款等处罚,涉嫌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查处。同时,依情节严重程度,采取暂停或取消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取消补贴资金申请资格等处理处罚措施。对不配合推广信息核查,以及相关部门核查抽查认定虚假销售、产品配置和技术状态与《公告》《目录》不一致、上传数据与实际不符、车辆获得补贴后闲置等行为,将视情节严重程度,采取扣减补贴资金、取消补贴资金申请资格、暂停或取消车辆生产企业或产品《公告》等处罚措施。对在应用中存在安全隐患、发生安全事故的产品,视事故性质、严重程度等采取停止生产、责令立即改正、暂停补贴资金申请资格等处理处罚措施。

2、新华社批新能源汽车乱象,乱象丛生该如何监管?

应该要提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进入门槛,才能够避免乱象丛生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了目前全世界热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布局,尽管有很多公司以前的行业并没有涉及过汽车领域,但是为了能够抓住下一个发展机会,这些公司也选择冒着很大的风险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野蛮式的发展。

一、应当暂缓没有汽车研发生产背景的公司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由于有很多互联网造车企业的出现,这也导致越来越多没有汽车研发背景的公司开始尝试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这也导致很多非车企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造出质量非常优秀的新能源汽车,而是为了通过新能源汽车来为自己赢取更多的利益。

二、实力较弱的企业也应该暂缓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新能源汽车领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实力较弱的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必然会出现承担风险能力较差的问题。如果这些实力较弱的企业过多的出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话,一旦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不顺,就会出现多家实力较弱的企业连环爆雷的情况。

三、避免没有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很多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新能源汽车概念实现成功上市。因此这些企业把新能源汽车行业当成一种金融理财产品来看待,而且这种公司往往都会存在技术研发能力过于薄弱的缺陷,所以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应该拒绝这些公司的进入。

新能源汽车行业确实具有着较高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把控风险的话,那么新能源汽车领域根本没有好的发展未来。

3、产品不合规!25家新能源车企被责令整改

吉利帝豪GSe、东风日产轩逸·纯电、比亚迪秦新能源等多款新能源乘用车产品一致性违规,部分车型涉及百公里耗电量、过充/过放电保护值与参数值不符等问题。

12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题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一致性企业作出处理》的公告,称已经对25家在前期监督检查中存在违规问题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

“要求有关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分析问题原因,严格按照《公告》管理要求,限期整改存在问题。同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告》管理规定,根据违规情节轻重,对违规企业依法予以撤销或暂停违规产品《公告》、暂停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申报等行政处理,并将违规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列入后续重点监管对象。”上述公告表示。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截图 

据更早前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监督检查结果》的附件,本次被下令整改的25家新能源车企中,有9家新能源乘用车生产企业,其余16家车企主要生产新能源客车或新能源专用车。

据时代财经梳理,本次被有关部门发现存在一致性不合规的新能源乘用车,分别是众泰云100、北汽新能源EU5、东风日产轩逸·纯电、广汽三菱祺智PHEV、广汽传祺GS4新能源、广汽本田世锐PHEV、北汽新能源EU300、比亚迪秦新能源、吉利帝豪GSe。需要注意的是,涉一致性不合规的车型,是上述车系中的部分年款车型,主要以2018款为主。

对于上述车型将如何整改,是否会进行召回等问题,时代财经12月9日向吉利、比亚迪等车企公关部方面发去问询,均未有正面回复。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方资料截图 

?据悉,本次被检查出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的新能源乘用车,涉及到的具体情况既有深层次的,例如蓄电池初始容量不符要求、过充/放电保护值低于参数值、百公里耗电量超过参数值等“三电”层面问题,亦有如备胎标识不合规等相对较浅层的情况。

其中,在“三电”层面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的新能源车分别是众泰云100、北汽新能源EU5、东风日产轩逸·纯电、广汽三菱祺智PHEV、广汽传祺GS4新能源以及广汽本田世锐PHEV。

值得一提的是,广汽三菱祺智PHEV、广汽传祺GS4新能源以及广汽本田世锐PHEV三款车型涉及的问题比较相似,而事实上这三款车无论从外观内饰还是动力系统等层面出发,均可看作“孪生车型”。

“我认为这是有关部门进一步对新能源车生产加严的一个体现。”12月9日,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向时代财经表示,结合更早前工信部对智能车OTA升级提出规范化新政,可见目前已成趋势的智能车、新能源车的安全性以及其它各项指标的质量标准正在提高。

事实上,随着智能车、新能源车渐成市场主流,汽车质量问题亦呈现出明显变化。例如,年内引起过轩然大波的特斯拉整车控制器混用事件,便是在传统燃油车领域鲜见的情况。如今,有关监管部门紧跟汽车行业发展方向对车企提高要求,不仅对广大消费者起到关键的保护意义,也将刺激行业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市场监督局规范新能源汽车检测收费禁止捆绑销售,这一规定有何益处?

国家通过规范新能源汽车检测收费,禁止捆绑销售这样的政策,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合理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首先对于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它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和行业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由于国家对于这方面的监管还不够完善,所以说对于一部分的不法商人来说,他们就利用国家相应的监管漏洞来谋取巨额的非法利益,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损害的不仅仅是国家对于经济的治理能力,也是对我们消费者造成一些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说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国家通过立法和相应的政策引导来规范整个行业发展,对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整个行业的合理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对于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来说,它肯定是发展的一个热门方向,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国家为了能够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是同时还要实现碳达丰碳综合的目标,未来的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势必会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为了能够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那么就需要在前期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一系列法律规范来让整个行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有序的发展,而不是让这些企业无序的进行竞争,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也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影响。

汽车检验收费的捆绑销售本身就是消费者最为痛恨的一种现象,而为了能够规范新能源汽车在销售领域的合法发展国家,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也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这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企业,让他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

5、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新版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中,预计2020年 下半年会出台,政策放宽,删减不少。

6、工信部约谈2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求对生产一致性问题整改

 12月8日消息,工信部消息,为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升生产一致性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约谈了前期监督检查中存在违规问题的25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有关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分析问题原因,严格按照《公告》管理要求,限期整改存在问题。同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告》管理规定,根据违规情节轻重,对违规企业依法予以撤销或暂停违规产品《公告》、暂停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申报等行政处理,并将违规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列入后续重点监管对象。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加强对道路机动车辆产品的事中事后监管,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创新监管方式,丰富监管手段,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切实保障车辆产品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

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监督检查结果,25家企业的27个车型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

为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根据《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道路机动车辆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结果通报制度。11月,在组织对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3个类别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监督检查中,共有25家企业的27个车型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的车型

(一)新能源乘用车,共涉及9家企业的9个车型产品,涉及动力电池容量和保护功能、行李箱容积、轮胎规格、标志标识等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管理规定。

(二)新能源客车,共涉及10家企业的12个车型产品,涉及低速行驶提示音、车辆喇叭、三角警告牌、标志标识等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管理规定。

(三)新能源专用车,共涉及6家企业的6个车型产品,涉及动力电池容量、报警信号、低速行驶提示音、标志标识等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管理规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工信部对新能源车一致性违规企业处理

 [汽车之家 资讯]? 在11月,工信部公布在对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3个类别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监督检查中,共有25家企业的27个车型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日前,工信部对这些违规企业做出了处理,涉及车型包含众泰云100(JNJ7000EVX25)、BEIJING-EU5(BJ7000C5D3-BEV)、东风日产轩逸·纯电(DFL7000NAH1BEV)、广汽三菱祺智PHEV(GMC6450BCHEV)、广汽传祺GS4 PHEV(GAC6450CHEVA5E)、广汽本田世锐PHEV(GHA6450NAC5APHEV)、北汽新能源EU300(BJ7000C5E7G-BEV)、比亚迪秦插电式混动版(BYD7150WT5HEV4)、吉利帝豪GSe(HQ7002BEV15),具体每个车型的问题请见下图: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工信部发布处理通告:

 为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升生产一致性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约谈了前期监督检查中存在违规问题的25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有关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分析问题原因,严格按照《公告》管理要求,限期整改存在问题。同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告》管理规定,根据违规情节轻重,对违规企业依法予以撤销或暂停违规产品《公告》、暂停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申报等行政处理,并将违规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列入后续重点监管对象。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加强对道路机动车辆产品的事中事后监管,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创新监管方式,丰富监管手段,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切实保障车辆产品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

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的车型

 (一)新能源乘用车,共涉及9家企业的9个车型产品,涉及动力电池容量和保护功能、行李箱容积、轮胎规格、标志标识等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管理规定。

 (二)新能源客车,共涉及10家企业的12个车型产品,涉及低速行驶提示音、车辆喇叭、三角警告牌、标志标识等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管理规定。

 (三)新能源专用车,共涉及6家企业的6个车型产品,涉及动力电池容量、报警信号、低速行驶提示音、标志标识等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管理规定。

编辑点评:

 工信部通过11月的监督检查,发现了诸多企业产品的产品一致性存在问题。此次整改之后,将会进一步规范新能源车行业的一些不规范标注等行为。我们也希望厂家能够重视起来,不要再犯这种不必要的错误。(文/汽车之家 陈浩)

8、新能源车质量参差不齐,工信部:25家车企约谈并处罚

继9月8日财政部曝光了5家存在"骗补"的客车企业名单后,国家再次出手对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为人知的"猫腻"进行了曝光和处罚。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对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3个类别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监督检查结果。让人意外的是,共有25家企业的27款车型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对此,工信部表示将按照相关规定处理,要求省级工信部门督促所在地相关企业尽快查明产品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按期整改到位。而在这些受处罚的25家汽车企业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乘用车企业,如北汽、广汽三菱、广汽本田、比亚迪、吉利等,而这也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应该说,为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信部建立了道路机动车辆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结果通报制度。从这次发布的结果看,在被通报的问题企业和车型中,新能源乘用车共涉及9家企业的9款车型,新能源客车共涉及10家企业的12款车型,新能源专用车共涉及6家企业的6款车型。可见,无论是乘用车、客车还是专用车,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不乏当前新能源汽车主流生产企业的车型,相关企业需引以为戒。

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的车型,共涉及9家企业的9个车型产品,涉及动力电池容量和保护功能、行李箱容积、轮胎规格、标志标识等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管理规定。

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存在低速行驶提示音、车辆喇叭、三角警告牌、标志标识等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管理规定问题,共涉及10家企业的12个车型产品,相关企业包括长安、中车、万向、东风、长江、厦门金龙安凯、厦门金旅、亚星等。

在新能源专用车领域,存在动力电池容量、报警信号、低速行驶提示音、标志标识等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管理规定的问题,涉及6家企业的6个车型产品,相关企业包括天津路通、新楚风、吉利、通家、东风、舒驰等。

过去几年来,新能源汽车屡屡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不断曝出的起火事件,让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安全性受到公众质疑,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便是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安全可靠性不过关,甚至出现了市场上同一款新能源车型,出现三种不同动力电池供应商的问题,背后也凸显了行业监管的必要性。

今年8月,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删除了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大幅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需要强调的是,放宽产品和行业准入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只有在降低进入门槛的同时,加强对事中事后的监管,才能有效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象的发生。

在销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新能源车企更应当注重车辆是否合规的问题,给予车主和潜在消费者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工信部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道路机动车辆产品的事中事后监管,这也是给汽车企业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只有产品合格、质量过硬,才能真正进入市场,否则就算进入行业也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与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监督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