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隆裁员8000人、蔚来亏损将超51亿,新能源车企为何如此缺?
新能源汽车现在在增大续航里程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现在也只有特斯拉一家做出了一定的成果,而且用的还只是堆电池的方法(虽然只是叠加更大量的电池,但是叠加电池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的事情也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尝试)。国内新能源企业之前受到政府补贴的刺激大规模扩张,但是自身缺乏过硬的技术支持,产品不太被市场接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内的新能源企业大部分都是泡沫化的。现在政府补贴退潮后,行业缩减规模也是必然。相比银隆,蔚来距离获得最终成功要更近一些,也期待其未来能有技术突破,攻克新能源汽车应用过程中的难题。
2、如何才能加银隆新能源汽车代理?
是生产还是服务呢?现在新能源汽修市场就已经是大趋势了未来增长速度会更快尤其是北京市场有政策大力支持从事这个行业会非常有发展前途
3、银隆新能源客车销量断崖式下滑,董明珠的造车梦何去何从?
我觉得只能默默等待了,等待春暖花开,新能源客车需要时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如果国家强烈让现在的汽油客车下线,大力推广新能源车,那银隆新能源客车就能翻身了,毕竟现在这种新能源客车还是很少的,银隆有技术,董明珠有资源,有钱,造车梦只需要等待,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能源客车也是随处可见的,现在不少公交都改成了新能源的,但是所有城市全部换成新能源客车还不太可能,这种车使用时间长,价格也不低,个人是不会随便更换的,只有国家出了好的政策,价格合理,大家都能接受,新能源客车才能有好的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市场,就现在而言,想打赢这场仗几乎不可能。
董明珠的空调做的非常棒,但是新能源客车还需要时间,需要政府的支持,国家的支持,董明珠还把刘强东跟王健林拉了进来,电力车是未来的趋势,环保,省油,但是未来还需要多远才能普及就不得而知了,不少人已经退了出去,不想跟董明珠继续冒险了,毕竟投入跟回报不成正比,大家看不到希望,自然就不愿意继续付出了,不过还是希望能见到电力客车的春天,这种好东西不用真的白瞎了。
销量下滑也是短暂的,只要东西好就不愁销路,毕竟我们整个国家都在进步,曾经的汽油客车早晚都会被淘汰,董明珠看好的市场准没错,希望早日迎来春天,把车造好了,跟空调一个质量,销量上去就是早晚的事,毕竟很多城市都在更新,下一批公交车希望看到银隆的影子。
4、请问银隆汽车在成都投入多少台
银隆汽车是董明珠投资的一家新能源企业,去年发布了一款号称是国内“埃尔法”的MPV车型,名叫银隆艾菲。从艾菲的造型上看,充满了商务范。车内的空间也是非常的宽裕,车长达到了4米9,两遍的门均是侧滑门,看起来很高端。不过LOGO上的五环标志,也让很多网友吐槽。
5、比亚迪、银隆重回三甲 5月新能源客车品牌影响力格局大变
【第一商用车网 原创】
2020年5月国内家新能源客车品牌新闻传播整体点评:
在2020年5月(2020年5月4日-2020年5月31日)的四周内,国内10家主流新能源客车品牌的“第一影响力指数”总得分为1719分,环比2020年4月(2020年3月30日-2020年5月3日)的五周得分(1306分)上升32%,同比2019年5月(2019年5月29日-2019年6月2日)的五周得分(1268分)增长36%。
就各家传播表现而言,今年5月,宇通客车的传播力依然最强,以拉开第二名144分的大比分差距,毫无悬念的以349分获得冠军;银隆新能源以205分的成绩排名第二;比亚迪以200分的成绩排名第三。相比4月,5月新能源客车行业格局大变。时隔一年,银隆与比亚迪双双回归三甲,都让本月榜单充满看点。
出口大单、服务两会 宇通5月很“忙”
2020年5月,宇通客车再次蝉联“新能源客车第一影响力指数”的冠军。5月,宇通客车的传播热点主要围绕《宇通连续16年主力服务全国两会 238辆用车占比近七成》和《央视两次报道!760辆宇通客车勇夺疫情后大中型客车出口第一大单!》为主。
5月份,新能源客车大单继续频频出现,海外市场尤其火热。5月上旬,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今日环球》和《中国新闻》栏目两次播报宇通客车出口哈萨克斯坦760辆燃气客车,为宇通客车复工复产成绩点赞。据报道,这也是2020年截至目前中国大中型客车海外市场的最大批量订单。可见,宇通的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外市场持续提升。
2020年5月“新能源客车第一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备注:“微信阅读传播”由本站根据第三方统计网站“新榜”得出
同时,保障服务全国两会的召开也为客车品牌传播再添一把火。对客车企业来说,能够担任两会服务用车,既是荣耀,也是实力的体现。今年,宇通继续作为主力服务全国两会。238辆宇通客车亮相全国两会,占据整体服务用车66.7%,压倒性的占比,在所有客车品牌里“一骑绝尘”。
银隆夺得亚军?比亚迪重回三甲
2020年5月,银隆新能源夺得“新能源客车第一影响力指数”亚军,这也是其在一年之后再次重回三甲。在10家新能源客车企业中,银隆的行业新闻发布数量虽然最少,但在微信阅读传播和实际新闻发布数量方面,显然银隆占尽优势。从企业传播影响力持续得到提升可看出,在经历诸多争议之后,银隆已重整旗鼓,再次大规模向新能源客车市场出发。
其中,银隆新能源5月份有影响力的传播事件,包括《双向发力 组合出击 银隆新能源微公交洛阳“上岗》和《川蜀之行——体验银隆新能源公交车手记》等热点。
5月份,比亚迪扬眉吐气。在连续几个月排名第四后,比亚迪本月终于夺得第三。比亚迪在本月的传播热点侧重于客车订单交付和市场表现,媒体发布文章包括《总统见证!比亚迪向乌拉圭交付20台纯电动大巴》、《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再出口 这一地累计斩获订单突破290辆》、《订单不断 销量攀升 比亚迪客车业务逆势增长》等。在海外市场多点开花的比亚迪,品牌影响力也随之不断加大。
结语
随着疫情的减退,5月的新能源客车市场已逐步恢复常态化。全国两会的召开,海内外市场的订单交付……都让各大新能源客车品牌牟足了劲,以各种形式提升各自品牌的市场影响力。6月,新能源客车市场,传播力度数据能否再创新高,又将会带给我们哪些惊喜?第一商用车网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李秀芝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车还没造出来,就为疫区捐两亿,这个“中国最豪准车企”啥来头?
疫情当前,全国各行各业众志成城,纷纷对疫区伸出了援助之手,其中也包括了众多车企。彼时的它们积极响应,出钱或出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及其周边行业共捐款、捐物累计总额已经超过了10亿元。
在众多好心车企名单中,有一个中国“准车企”备受关注,它就是“恒驰汽车”。据悉,在疫情爆发后,恒大便向武汉疫区捐款2亿元。不过相比于比亚迪、吉利或长城等国字号品牌,很多人对恒大汽车还是比较陌生的。
不同于在房地产和足球等领域的高知名度,恒大在汽车圈只能算是个刚入行的新人,目前连一辆车都还没造出来(国能9-3算不上恒大的第一款车型)。而且受疫情影响,恒大旗下产业都受到了影响,这时候出手还能如此阔绰,确实值得钦佩。
而知道恒大造车的人,主要是因为它的各种“豪气”。早在2018年9月,恒大就斥资145亿,入股广汇集团(旗下广汇汽车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经销商)。而这只是小试牛刀,进入2019年后,才是重头戏。
不到1年的时间,恒大就已经实现了整车制造与研发技术、电池电机技术,以及汽车销售及服务等领域的全覆盖,累计项目投资超过3000亿元,堪称“中国最豪准车企”。要知道,国内的新能源巨头比亚迪目前市值也就1500多亿。
根据规划,恒大的新能源品牌“恒驰”将计划同时研发15款车,涵盖低、中、高端所有车型。“恒驰”首款车型则将在2020年上半年亮相,2021年量产。而恒大新能源的目标是3-5年,达到年产100万辆;10-15年内,年产规模超过500万辆。
要知道,2019年中国的新能源产量也不过120多万辆,那么恒大造车到底有没有谱呢?咱们不妨通过下面这三个问题探讨一下。
1、恒大的造车理念是什么?
恒大进军新能源领域,正是看重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每年都在增加,发展前景是肉眼可见的。而且在政策和技术的导向下,新能源汽车也被视为汽车行业的未来产业。
蛋糕很大,但要怎么吃呢?恒大知道自己在造车经验上是“一穷二白”,所以在战略方面另辟蹊径,开辟一条与世界其它车企不同的“造车路”。其实就是各种买买买,造车需要什么,就买什么。
在许家印看来,“买买买”是其新能源汽车实现核心技术领先的路径。“我们能买得到的核心技术,能买得起的我们都把它买下来。买很重要,能买就要买。”
2、为何会遭遇诸多质疑?
虽说恒大财大气粗,手里也掌握了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但关于它的造车还是引来诸多质疑。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造车并不是拼积木,这么多资源,如何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最终转化成稳定可靠的产品出来呢?
大家都知道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一个搞房地产的来搞汽车,搁谁都会带有疑惑。跨行造车不是没有,但结果呢?乐视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首款车型持续难产,格力董明珠入局“银隆新能源”,首款车型引发吐槽。
英国的吸尘器巨头 Dyson(戴森),和恒大一样有技术,有资金支持,但在历经三年的研发、耗资200亿元之后,造车项目被废弃。而大名鼎鼎的索尼,此前展示的VISION-S也只是公司技术的方式,并无意造车。
再来看看国内造车成功的新势力们,虽然业内宣称造车新势力的数量多达上百家,但是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19年仅8家有销量,分别是蔚来、小鹏、威马、合众、云度、国机智骏、新特与领途(前途、理想与零跑的数据未上报)。
而这些新造车势力,2019年度的销量目标都基本落空了,而“融资难,缺钱”几乎成了共同的问题。热度最高的蔚来汽车,其创始人李斌甚至被套上“2019年最惨的人”。
也就是说,虽然“弯道超车”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实际中国还没有真正站稳脚的造车新势力。所以大家对恒大的态度,更多的是也只是谨慎看待,毕竟造车容易,造好车难,能卖出去更难。
3、将面临哪些竞争对手?
新能源汽车的潜力越大,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而对于恒大这个行业新人来说,想要真正的“出人头地”,就不得不面对那些盘踞在这个市场的巨头们,这里又可以分为两个阵营。
第一个阵营是自主车企,主要有比亚迪、北汽集团和上汽集团,而恒大在这些传统车企面前,资金和技术整合优势就变得不太明显了,倒是在品牌认知度方面,会处于弱势。
第二阵营便是以丰田、大众等为主的合资车企,别看他们现在在新能源方面活跃度不高,但是2020年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因为这才是要真正发力的时候。例如大众就表示,将在2029年前投入共计75款纯电动产品,目标销量达2600万辆。
而丰田则计划自2020年起,以中国市场为开端加速导入纯电动车型,到2025年前,在全球市场销售的纯电动车型数量将扩大到10种以上,到2030年,还力争在全球市场达到电动化汽车550万辆/年的销量。
当然,别忘了合资阵营还有一个特别的存在,那就是特斯拉,如今中国的工厂建好了,首款国产车型——Model 3也已经投产并陆续交付,后面还将有更多国产化产品问世。这时候,不止是恒大,几乎国内所有的新能源车企都将面临不小的压力。
写在最后
缺乏行业经验、造车新势力发展普遍不景气、传统新能源车企根基稳健……总的来说,恒大的造车之路还是充满诸多挑战的。但新事物的兴起总是被怀疑的,鉴于其手握如此多的全球资源,还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这种“前无古人”的优势,或许能发挥出想象不到的威力。
而且造车可是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成立了16年的特斯拉,2018年可还是亏损,所以咱们得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恒大的造车之路。在疆哥看来,即便恒大最终没有达到期待的高度,但它带动的资源融合和科研人员创新,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都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不知道大家对于恒大造车,又是持如何态度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传董明珠退出银隆、不造车了?官方回应来了
[汽车之家?行业]? 许久未在汽车圈发声的董明珠,近日因一条消息引起了业内关注。该消息称,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董明珠从股东中退出,对此,银隆新能源官方第一时间辟谣,表示“信息严重失实。我司股东董明珠女士股权未发生任何变更。”
『董明珠』
企查查信息也显示,董明珠并未退出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其持股比例为17.4627%,仍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围绕造车的动作和布局,董明珠已经很久未公开发声,银隆新能源在产品方面的动作也不多,这不禁让人好奇当前董明珠与银隆新能源的造车现状。
毕竟,这与董明珠早前的高调入局形成鲜明对比。2016年12月,她以个人身份高调入股银隆新能源,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并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在珠海、成都、南京、石家庄等地布局建立了约11个生产基地,总投资至少达到800亿元。但随后,银隆新能源却风波不断,先是旗下部分资产被法院查封再解封,后又被曝出现资金缺口、IPO辅导终止等。2019年4月,银隆新能源曝光了大股东魏银仓、原公司总裁孙国华涉及的7宗刑事和民事案件,涉及总金额14亿元。截止目前,银隆新能源被讨论最多的,仍然是这一系列纠纷和诉讼案件。
董明珠在国内造车新势力风起云涌时入局。但近来车市环境不佳,加上银隆新能源内部有诸多问题,使得董明珠的造车路走的并不顺畅。虽然目前来看董明珠退出银隆新能源的消息是个“乌龙”,但并不排除以后是否会有所改变。(文/汽车之家 才丽媛)
8、董明珠投资银隆失败,但她真的不后悔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吗?
12月12日,在2018央视财经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对于银隆变窟窿这个说法,董明珠说,“真的就是窟窿”。她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做好,企业家想的应该更多的是付出,而不是获得,不仅要对投资者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她说,“加入银隆过去一年很辛苦,但是觉得值得,因为通过这个历练,这个挑战,未来会更好。”
言辞间,董明珠对于格力电器没有收购成珠海银隆还有遗憾。她认为,格力电器有电机、有汽车空调等,可以与新能源汽车有完美的结合。阴错阳差,没有收购成珠海银隆,她当时还想,这对银隆的打击有多大。但后来“进入银隆之后才知道窟窿有多大”。对于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董明珠说坚决不后悔。
年前格力电器(000651.SZ)董事长董明珠和小米董事长雷军在电视屏幕上的一场10亿赌约已经临近尾声。
12月2日,董明珠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中表示,格力今年营收将达到2000亿,10亿赌局目前来看格力已经基本胜出。她同时称,赌局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格力是实体企业,而小米则是做互联网经济的,属于轻资产。
这场更多玩笑性质的赌约被看做是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较量的缩影。五年间身为赌约主角的两家企业也变化颇多。宣称五年内不上市的小米已在港股上市。而格力则从空调产业一举布局到手机、智能装备、芯片等多个领域。其间董明珠还以个人身份成为新能源企业银隆新能源的二股东。变化背后,格力更大的目标是要在2023年实现6000亿的营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