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2017新能源汽车建厂

2017新能源汽车建厂

发布时间:2021-09-07 21:47:04

1、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如何,前景分析?

前景十分看好,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49.7万辆,成为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国家。专家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45万辆。
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政策鼓励机制还会持续,力度上也越来越大,除了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补贴外,以后地方政府还会陆续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例如购置税优惠,停车收费优惠等,还将会提供一些行驶上的便利,比如新能源汽车不限行等。再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将大大提升充电便利性,降低购置成本,也会加快促进电动轿车进入家庭的速度。
面对当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良性的市场与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更主要的是,要打造出适合市场可持续性发展的好产品,要从传统的汽车产品、充电设施、车辆服务和车联网领域,逐步扩充至以满足用户绿色出行为核心需求的智慧出行生态圈,全方位覆盖到新能源车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们打造更加环保、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我们拭目以待。

2、新能源汽车根据国家政策是从哪年开始生产的?

2017年,国家从生产、销售、使用等层面给予了新能源汽车一定的扶持。在这一版年里,国家政策权多以有利环境入手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欢迎订阅:第一电动研究院《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系列研究报告》】
2017年国家累计出台36项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包括征求意见稿3项),涉及到宏观、补贴、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技术研发、智能网联等诸多方面。
分部委来看,工信部涉及出台的政策最多,达到12项(征求意见稿2项),发改委涉及出台10项,科技部、交通部、国务院、商务部、能源局等部委均有相关政策出台。

3、相比于其他代工的新能源车企,合众为何能自建工厂?

从新能源汽车的造车资质来说,根据相关的统计,目前已通过发改委审批的18家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中,有15家进入了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目录,取得了“双资质”。对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车辆的生产资质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在生产资质稀缺的今天,“双资质”可谓是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手里的“王炸”,能够确保项目发展一路顺畅。

而合众只所以能够自建工厂,主要还是有了车辆的生产资质,根据合众新能源获得资质的时间来看,是在2017年4月和2018年5月分别获得发改委核准整车生产资质和工信部生产资质。

当然这个对于合众新能源汽车来说有了资质就会获得相关的投资,再者来说有了双资质选择自建工厂并也是合众想要对外界传达一个信息,合众是有能力来进行造车的。

4、延长车补、放宽准入,新能源车企迎来政策利好两连击!

当车市下行叠加疫情打击,我国的车市显然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车企、经销商,还是业界相关人士均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救市”政策。事实上,政府相关部门也已经多次发声要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部分政策法规业已出台亦或是正在制定的路上。

从已出台或已确定的车市新政来看,首先获益的自然是新能源车企。短短一周之内,两项政策利好便接踵而至。

新能源车企迎来政策利好两连击

3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汽车消费的三个举措,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

而在昨日,工信部又决定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并公开征求意见。

从该修改决定的说明当中,我们发现主要修改的内容涉及到了四个方面:

① 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

② 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

③ 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

④ 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这四个方面的修改内容,无一不说明了这是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放宽了新能源车企及产品的准入门槛。

而取消了“设计开发能力”则被广泛热议,业界普遍认为此项要求的改变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对待新能源车企的准入,已经向“宽进”所倾斜。

众所周知,设计开发能力被视作为一个车企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为何对待准入的新能源车企,会将如此重要的要求删去。政府部门为何会有此举,这究竟是在对谁释放“善意”?

从”严苛”到“宽进”

其实是重心在向中后端转移

现阶段,我们新能源车企的准入规则是沿用于2017年工信部所制定的《准入规定》。然而,我国新能源汽车车市经过了两年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国内外形势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都已经发生了改变。

此时的修改也是基于现有的实际情况所需。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也是让新能源车企回归产品、回归市场,而不是为了准入标准而抠破头皮。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删除了相关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对这些准入的新能源车企放任不管,而是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上去。

之前,准入条件的重心在关注这生产前端。但以此次删去的设计开发能力为例,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衡量标准和体系。

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也在不断发展,这也造成了许多的准入条件并不符合当下所需,或者说已经不符合市场规律。

而从产品和售后入手,让市场来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行使它的权利。这也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个别企业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那“不纯洁”的目的,例如骗补等等。

可以发现,现在国家正在努力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去改变新能源汽车领域。而由生产前端向中后端的重心转移,无疑是当下的明智之举。

放宽准入标准,究竟是在向谁释放“善意”

要弄清谁最得益这个问题,首先就得明白需求。究竟是哪些企业亟待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

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

毫无疑问,大家第一时间就会联想起的,应该是大量的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由于我国放开合资股比政策的落地,已经有特斯拉(上海建厂)、韩国现代汽车(四川现代完成股权更替)等车企先后享受到了这样的“红利”。

但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数量着实有限,一方面因为放开股比限制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们不考虑入局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按照之前的准入规定,要求企业具有设计开发能力,这让许多原本有需求入局的外商独资企业势必会产生某些顾虑。因为这个“技术开发能力”,对于大多数的车企而言都属于“敏感话题”。

它们会担心在核查验收过程中,是否会造成某些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核心信息的“泄露”。

在原来的准入申请中,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需要列明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要说明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能力及设计开发过程,甚至还需要提供产品开发主要设施设备清单,清单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用途、以及设备原值。

显然,这也是之前为何外商独资的新能源车企寥寥无几的原因之一。而此次删除了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势必会激发起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的兴趣,打消之前的顾虑。

国内“代工”车企CP

取消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可能也会产生多对“代工CP”。主要是拥有设计开发能力的造车新势力和不具备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能力的传统车企。

近年来,我国新诞生的造车新势力多达数百家,然而真正实现了量产交付的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而已。究其原因,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苦于没有生产资质那枚“准生证”。

而从已量产交付的蔚来、小鹏来看,都是凭借着传统车企代工来进行生产的。蔚来有江淮,小鹏有海马(近期小鹏汽车已通过收购福迪汽车获得资质)

但与此同时,还有着大量拥有生产资质,但又缺乏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能力的传统车企。此次准入门槛的放低,可能催生出多对代工的伙伴。

当然,由于伴随着生产前端的要求降低,重心逐渐向中后端转移,也势必会引起代工和被代工双方企业的重新审视利弊。出现新的代工组合,以及原有代工组合消失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跨界造车的新能源车企

删除设计开发能力等要求,对于那些由其他行业跨界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而言,无疑也是一大利好。

总结这些跨界玩家的属性,基本都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方向,且都不差钱。但设计开发能力恰恰是他们短时间内无法用金钱可以交换得来的。

这也使得他们大多虽然砸了不少钱,但依然是以一个“门外汉”的姿态存在于造车大军之中。此次准入条件的修改,一方面会加快那些已入局者的生产制造步伐,另一方面也会刺激更多的跨界玩家入局。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还是存在代工可能性的新老车企组合,亦或是那些本来八竿子打不到关系的跨界新晋造车企业,准入门槛的放宽都拥有着不小的诱惑和切实得益。

由于去年6月切换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使得本来处于高速狂奔中的我国新能源车市按下了“暂停键”,进入市场调整期。而近期出台的延长补贴两年之新政,看似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放宽准入条件又将会带来新的刺激。

然而,目前的政策利好更多的是依靠市场自身来判断和筛选,我国要想真正实现借助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还需要更多的切实支撑。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同步跟进,让政策的利好能够真正的落地。

而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来看,这次准入条件的修改也仅仅只是未来许多次调整中的一次而已。实际效果如何,还得留给时间和市场去验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国家发改委发文调查新能源汽车项目,恒大、宝能被点名

11月25日,据网络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于近日下发《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需在11月18日前将各地区新能源汽车投资情况上报至发改委产业司。

其中,《通知》还要求各地详细报告恒大、宝能等企业2017年以来在当地投资以及拟投资建设的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项目,包含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情况。

据《通知》内容,为加强投资监管,严格执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改委产业司拟于近日开展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调查工作。有媒体报道,在具体的调查事项上,网络上传播的《通知》内容与安顺市发改委在11月20日发布的工作动态内容基本一致。

恒大、宝能被点名

据网上流传的《通知》内容,《通知》还提出要详细报告恒大、宝能等企业2017年以来在当地投资和拟投资建设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含已核准和备案、未开工建设的项目)情况,包括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情况。

宝能汽车

起初,宝能集团业务核心在于金融和实业,包括地产、保险、物流、医疗和农业等等,2017年正式宣布进军汽车制造行业。目前,宝能汽车已经拥有三个整车生产基地。其中,江苏常熟观致制造基地和深圳宝能汽车制造基地(原长安PSA制造基地)是通过并购形式获得,西安新能源制造基地是首家自建工厂,三个基地产能共达到60万辆。按照宝能的计划,广州、贵阳、昆明、昆山等重点区域生产基地也将陆续建成投产。

但是最重要的汽车制造技术宝能却没有,那怎么办呢?答案就是继续“买买买”,在拿下观致和长安PSA汽车大股东的位置,使得宝能集团开始跨入汽车领域,有了立即可售的产品。之后买下长安标致雪铁龙公司位于深圳的工厂、研发中心和物流中心,随即开始造车。

恒大汽车

想必恒大集团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贾跃亭与恒大联手造车更是火遍网络,虽然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但是恒大还是继续自己的造车梦。对于同样没有造车技术的恒大,他走的路同样是“买买买”的道路。

对于恒大集团来说,房地产仍是其核心主业,尽管造车给恒大带来不少亏损,但依靠汽车配套用地可覆盖掉部分亏损的利润。将来恒大或会推行买楼送车活动,将车的费用计入房价,恒大每年会拿出100亿元至200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令人诧异的是,尽管现在还没有新车正式开售,但恒大汽车已经要在科创板上市了。

总结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因此,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并推动完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管理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加强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监督检查,促进优胜劣汰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风风雨雨,唯车相伴

关注车伙伴

更多的新车资讯和好玩的故事与你分享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汽车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趋势之快将不可估量:产销量螺旋上升;新能源汽车行业风云变幻;传统车企加速转型布局;造车新势力融资建厂;共享汽车前景光明,隐患暗藏;与人工智能结合,向着无人驾驶前进;中国特色新能源技术路线;动力电池回收体系逐步完善;渠道模式创新。。个人原创,个人感悟!

7、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怎么样?

您好!提到新能源汽车,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尤其是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购一辆新能源汽车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既节能减排还能减少用车成本,所以很多车企为了抢占市场,都在争先恐后的大力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那么,新能源汽车目前的产能如何呢?这样的行为是否会让新能源在汽车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呢?
2.我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是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在前几年,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补贴非常可观,新能源汽车也的确出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比较高,这些消费行为都促使了车企大力生产新能源汽车。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现退坡现象,很多消费者享受不到优惠,购车成本也就明显增加,购买能力相应的也减弱了很多,所以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销量也就没前几年那么可观,工厂自然也会出现了很多的库存。

3.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存在很多限制,毕竟很多三四线城市或者农村,充电桩等设备都建设的不完善,包括一些售后服务都跟不上,所以导致这些区域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能力不足。很多车企为了打开这些区域的市场,做了很多努力,花费巨大,但效果甚微,必然也会导致产能过剩。

4.虽然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因为一些政策的变动,甚至是一些硬件措施的不完善,导致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厂家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但是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跟很多国外的品牌都有很好的合作,不仅仅面向国内销售,更重要的走向世界,同时还有共享汽车、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等项目的带动,产能过剩的问题也会有一个很好的解决。

5.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会受到文中提及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未来和前景依旧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优胜略汰,对于一些自身条件过硬、实力较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它们的未来依旧是具有优势的。

8、国家发改委开始调查各地新能源汽车投资

车家号的网友,大家好!今天选车网为您带来关于国家发改委调查新能源汽车投资的最新消息,请点击关注选车网,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汽车资讯。

近日,据相关消息:国家发改委调查各地新能源汽车投资,重点摸底恒大和宝能等相关企业的项目。

具体因一份由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引起,根据通知要求各地发改委在11月18日前向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上报各地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情况。

具体要求各地发改委提供的当地所有新能源汽车项目情况,具体包括自2015年以来核准和备案的新建纯电动汽车的项目投资规划,项目建设进展以及年度生产情况。其中特意提到要求恒大和宝能等企业2017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各项情况,具体包括这几家企业在当地已投资建设和拟投资建设的新能源整车项目和零部件项目的各项细节。

不言而喻,此次摸底,传递出国家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开业开发过度扩张的担忧。 早上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就明确提出地方政府在坚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遏制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等乱象。这次全国摸底也是为了加强投资监管,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选车君观点:

目前来看,为了顺应时代趋势,国内各大车企都在大发发展新能源汽车项目,无非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看好,所以也有很多原本非汽车业务的公司陆续进入,这样势必会给这个行业带来很多隐忧,引发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等。据相关行业学者表示,国家这次适时的发布相关要求,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正在由重视量开始向重视质转变。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与2017新能源汽车建厂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