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电动汽车准入12家

电动汽车准入12家

发布时间:2021-09-17 03:03:01

1、为何说新能源准入门槛放宽,更考验车企的产品力?

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本次征求意见稿中,有这么几点调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一是工信部删除了此前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二是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三是删除了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具体来看,删除企业“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是为了更好激发企业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给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此前的规定中,满足设计开发能力要求高且多,包括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设计开发机构,统一负责产品设计和制造开发全过程的工作等8项具体条款。

如今设计开发能力不再是考核指标,这意味着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将分离,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主要的责任是生产、销售和维护产品的品质,因此新能源车企的产品设计能力与企业的生产制造可以相脱离。

也就是说,新能源车企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代工模式,这一方面可以加快产品上市交付的节奏,另一方面对于解决当下产能过剩的问题也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并且,征求意见稿强调了企业的生产一致性,以及对产品的售后服务保障能力,对新能源汽车的注意力有生产端转向了消费端。

此外,延长企业两年过渡期为那些产品正在筹措中的新能源车企提供了更长的缓冲期。

根据此前的规定,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信部将予以特别公示,相关企业再次生产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如果不能达到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一旦生产资质被撤销,企业将无法申报产品。

由于疫情的影响,本就处于新能源寒冬中的新能源车企更是难上加难,资金链压力、复工延期等都对企业正常的运转造成了冲击,如今的两年过渡期是对新能源车企的照顾,让它们能够更加平稳的渡过这段艰难的时刻。

至于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则进一步降低了新能源市场的准入门槛。

现行的《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定》自201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与国家发改委2015年6月6日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并称为新能源汽车“双资质”管理规定。

进入新能源领域的企业需要满足上述双资质的要求,才能够取得工信部和发改委颁发的销售、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资格,即很多造车新势力苦苦追寻无果的“准生证”。

业内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进一步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调控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转移,新能源汽车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市场化竞争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

从国家能源战略来讲,中国目前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的依赖程度日益增长,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一定程度的减少石油消耗,逐步摆脱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从环境保护来讲,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碳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以及其他有害颗粒物,对大气有着很大的影响,导致温室效应、雾霾现象等时有发生。

而新能源汽车不会产生尾气,属于零排放,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因此,国家始终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并对它寄予厚望。

不过,眼下的新能源市场或许已经到了最困难的时刻,先是新能源补贴退坡政策导致新能源寒冬,再就是新冠状肺炎疫情对整个汽车行业造成的巨大打击。

而新能源汽车由于体量较小的原因,抗风险能力差,遭受的冲击更为猛烈,救市政策便显得非常有必要。

从疫情得以控制,各车企逐渐复工开始,广州、湖北等地便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刺激汽车消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

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三大举措促进汽车消费,其中便包括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新能源市场迎来重大利好。

如今仅仅过去一周的时间,工信部便发布征求意见稿,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进行放宽,足以见得国家对新能源市场的重视。

当然也有人担心放宽准入门槛是否会开启新一轮造车新势力横空出世的戏码,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新能源市场的混乱。

事实上,此时的新能源汽车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行业逐渐开始规范,新能源汽车的资本投资也趋于冷静,这从去年造车新势力的融资情况便可见一斑。

并且,新能源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行业竞争的格局,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入局、特斯拉国产等让新能源市场竞争十分复杂,想要滥竽充数是相当困难的。

另外,消费者对于新能源产品也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不再是只看重价格或者某一方面的突出,更重视新能源产品的全面实力,只有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得以在市场上生存,否则将会逐渐被消费者和市场淘汰。

准入门槛放宽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车企拥有资格参与到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中,至于产品究竟如何,则依靠消费者与市场来分辨,真正的将决定权交由消费者与市场。

开年以来,新能源车企特别是造车新势力承受了重压,处境相当艰难,如今各种促消费政策的推出、补贴政策延期以及准入门槛放宽等,为它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沃土,并且坚定了它们走下去的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寒冬与疫情双重桎梏,则要新能源车企凭产品说话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首批电动汽车准入名单公布在即 哪些企业有戏

全国十大新能源车行业排名
NO1:陆地方舟(国家唯一一家通过国家标准碰撞试验的电动汽车企业、中国唯一一家获正式挂牌上路的厂家、中国唯一一家获国家电动汽车推荐目录车型的厂家、亚洲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厂家,面积达4000亩地、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亚洲名优品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
陆地方舟官方网: http://gw.greenwheel.com.cn/NO2:比亚迪(五大电动汽车品牌,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中国汽车工业30强)
比亚迪官方网: http://gw.greenwheel.com.cn/NO3:奇瑞(十大电动汽车品牌,中国市场十大畅销轿车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国家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中心,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20强,行业领先品牌)
NO4:吉利(中国企业500强,中国驰名商标,市场最具竞争力品牌之一,十大电动汽车品牌)
NO5:长城(中国企业500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之一,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NO6:长安汽车(全国工业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企业100强、中国上市公司20强之列,中国汽车行业前四位,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之首)
NO7:北京汽车(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汽车公司,行业影响力品牌,电动汽车十大品牌,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NO8:山东时风(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级特大型企业,十大电动汽车品牌,行业著名品牌)
NO9:众泰(国内发展最快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之一,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影响力品牌,中国-众泰控股集团)NO10:益高(中国“质量信得过产品”、国家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全国索道与游乐设施标准化委员会单位会员、国内首个获世界范围内车辆识别系统认证电动车制造企业)
要买还是买品牌的,什么都好办

3、新能源准入门槛降低,新势力的春天要到了?

关注《大话车江湖》的网友们都知道,在有关造车新势力的文章中,江湖君经常提到一个关键词——造车资质。

对新势力们来说,造车资质就像一道门槛。

当年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年后存活下来的却屈指可数,一部分是因为自身技术、实力不足,另一部分则是倒在了这道门槛前。然而对于幸存者们来说,想要跨过这道门槛依旧不容易。

同时,造车资质也是一张准生证。

缺了这张准生证,无论产品研发、设计投入有多大,诞下的“孩子”也要加上别家的姓名。同时,因为代工方式的特殊性,产能、质量把控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不过这次疫情过后,造车新势力的春天或许真的要到了。因为门槛即将降低,而获取“准生证”也不再那么难了。

工信部拟降低准入门槛

4月7日,工信部发布公开征求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在《意见稿》中,工信部对之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进行了四项增删和修改。

其中的主要修改内容包括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四项主要修改中,除了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企业活力的第二项,和已经结束过渡期的第三项,其他两项则分别意味着“门槛”降低和“准生证”获取难度降低。

首先,第一项删除“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

对于当下想要入局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来说,这是最直接的门槛降低。要知道,一款新车的前期设计研发投入所需要的投资,甚至比建厂还高得多,而删除“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无疑能让企业在前期省去大笔资金投入,以此来保证企业可以相对稳当地跨过这道门槛。

其次,第四项删除“双资质”要求。

在此之前,一家企业若要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需要满足“双资质”才能获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发改委2015年6月6日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工信部自2017年7月1日实施的《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定》。

而在规定修改之后,只需要满足《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定》就可以拿到那张“准生证”。

放宽政策,有利也有弊

从最近有关部门的一系列动作中,能够感受到国家在努力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活力。

3月31日,国常会宣布“国三条”汽车消费政策,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表明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态度不变;而这一次,《准入规定》拟降低准入门槛,则是国家决心托举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体现。

但是放宽政策之后,新势力们的春天真的到来了?

答案不是绝对的。

工信部修改《准入规定》,无疑能更好地激发“造车新势力们”的活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许会给原本趋于稳定的市场带来一些新的麻烦。

对于濒临死亡的传统新能源车企和造车新势力,这是一次得以喘息的机遇。

尤其是造车新势力,进入淘汰期至今,已经有不少于十几家新势力传出拖欠工资、货款的消息。新规施行后,在“设计开发能力”上投入的缩减,能让他们至少不会面临淘汰的困境。

而对已经站稳脚跟的传统新能源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们来说,这也许不是一个好消息——历经艰难险阻才从万军之中得以存活,新鲜血液的加入也许还会给他们带来冲击。

不仅如此,获取造车资质难度的降低也可能让一些不达标企业重新拥有可乘之机,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消磨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心中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

其实无论政策如何变化,考量汽车企业的指标永远有且只有一个——产品。代工也好,自产也罢,只有拿出了达标的产品,才能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存活自然也就不成问题。

这次政策修改就像是一次招生考试,虽然降低了学历要求,但能否考上还得各凭本事。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大幅放宽准入标准 新能源车市将“绝处逢生”?

作者?| 凌 敏

来源?| 汽车大观

2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等10项内容进行修改。

 

2个月后,工信部再次修改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准入规定。

 

4月7日,工信部发布《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将原规定第五条第三款中,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所必须的“设计开发能力”,修改为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所必需的“技术保障能力”。此外,跟设计研发有关的大部分要求也被删除。

 

现行《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定》自201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与国家发改委2015年6月6日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并称新能源汽车“双资质”管理规定。

 

但在此前,新能源汽车双资质极难获得,获得发改委生产资质的企业仅有北汽新能源、合众新能源等18家;获得工信部销售资质的企业仅有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等13家。

 

此后,在发改委并未宣布暂停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申请的情况下,再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获取此资质。

 

由于短期内申请资质无望,更多的造车新势力都选择收购资质或者代工模式进行生产。例如拜腾通过收购一汽华利、理想智造收购力帆、蔚来与江淮合作等来取得资质。

 

随后,国家也在逐渐放宽行业准入门槛。2019年1月10日,新版《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取代2015年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因此由事前审批过渡到备案管理。

 

这次更改,无疑是近一步放宽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能力。

 

在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的条款引得业界关注。

 

按照此前的规定,对于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信部将予以特别公示,相关企业再次生产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而在重新审查中,如果不能达到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一旦生产资质被撤销,企业将无法申报产品。

 

此次调整,给新能源汽车行业那些还没有量产的车企提供了继续“活下去”的机会,也给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喘息的机会。

 

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4.2万辆和120.6万辆,分别同比下降2.20%和3.98%,出现首次产销下滑的情形。

 

2020年以来,由于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全国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复工进程缓慢,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也处于低迷状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不容乐观,这也给新能源生产企业造成了极大压力。

 

所以,面对此番市场形势,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给予大力支持,成为有关部门的举措。

在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工信部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放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准入条件,是因为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造车企业,都普遍面临着压力比较大的市场压力。

 

今年以来,为了刺激需求、促进车市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陆续有利好消息释出。商务部、发改委等先后发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广州、湖南等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给予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的政策。

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3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提出,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对于消费者和新能源市场来说也是一大重要利好。

 

可见,在政策支撑下,今年新能源汽车需求有望不断改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特斯拉国产化落地,外资品牌蜂拥入华,国内造车新势力陆续进入交付阶段,新政策的推动,也将导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再度洗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延长车补、放宽准入,新能源车企迎来政策利好两连击!

当车市下行叠加疫情打击,我国的车市显然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车企、经销商,还是业界相关人士均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救市”政策。事实上,政府相关部门也已经多次发声要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部分政策法规业已出台亦或是正在制定的路上。

从已出台或已确定的车市新政来看,首先获益的自然是新能源车企。短短一周之内,两项政策利好便接踵而至。

新能源车企迎来政策利好两连击

3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汽车消费的三个举措,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

而在昨日,工信部又决定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并公开征求意见。

从该修改决定的说明当中,我们发现主要修改的内容涉及到了四个方面:

① 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

② 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

③ 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

④ 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这四个方面的修改内容,无一不说明了这是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放宽了新能源车企及产品的准入门槛。

而取消了“设计开发能力”则被广泛热议,业界普遍认为此项要求的改变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对待新能源车企的准入,已经向“宽进”所倾斜。

众所周知,设计开发能力被视作为一个车企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为何对待准入的新能源车企,会将如此重要的要求删去。政府部门为何会有此举,这究竟是在对谁释放“善意”?

从”严苛”到“宽进”

其实是重心在向中后端转移

现阶段,我们新能源车企的准入规则是沿用于2017年工信部所制定的《准入规定》。然而,我国新能源汽车车市经过了两年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国内外形势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都已经发生了改变。

此时的修改也是基于现有的实际情况所需。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也是让新能源车企回归产品、回归市场,而不是为了准入标准而抠破头皮。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删除了相关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对这些准入的新能源车企放任不管,而是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上去。

之前,准入条件的重心在关注这生产前端。但以此次删去的设计开发能力为例,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衡量标准和体系。

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也在不断发展,这也造成了许多的准入条件并不符合当下所需,或者说已经不符合市场规律。

而从产品和售后入手,让市场来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行使它的权利。这也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个别企业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那“不纯洁”的目的,例如骗补等等。

可以发现,现在国家正在努力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去改变新能源汽车领域。而由生产前端向中后端的重心转移,无疑是当下的明智之举。

放宽准入标准,究竟是在向谁释放“善意”

要弄清谁最得益这个问题,首先就得明白需求。究竟是哪些企业亟待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

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

毫无疑问,大家第一时间就会联想起的,应该是大量的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由于我国放开合资股比政策的落地,已经有特斯拉(上海建厂)、韩国现代汽车(四川现代完成股权更替)等车企先后享受到了这样的“红利”。

但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数量着实有限,一方面因为放开股比限制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们不考虑入局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按照之前的准入规定,要求企业具有设计开发能力,这让许多原本有需求入局的外商独资企业势必会产生某些顾虑。因为这个“技术开发能力”,对于大多数的车企而言都属于“敏感话题”。

它们会担心在核查验收过程中,是否会造成某些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核心信息的“泄露”。

在原来的准入申请中,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需要列明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要说明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能力及设计开发过程,甚至还需要提供产品开发主要设施设备清单,清单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用途、以及设备原值。

显然,这也是之前为何外商独资的新能源车企寥寥无几的原因之一。而此次删除了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势必会激发起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的兴趣,打消之前的顾虑。

国内“代工”车企CP

取消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可能也会产生多对“代工CP”。主要是拥有设计开发能力的造车新势力和不具备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能力的传统车企。

近年来,我国新诞生的造车新势力多达数百家,然而真正实现了量产交付的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而已。究其原因,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苦于没有生产资质那枚“准生证”。

而从已量产交付的蔚来、小鹏来看,都是凭借着传统车企代工来进行生产的。蔚来有江淮,小鹏有海马(近期小鹏汽车已通过收购福迪汽车获得资质)

但与此同时,还有着大量拥有生产资质,但又缺乏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能力的传统车企。此次准入门槛的放低,可能催生出多对代工的伙伴。

当然,由于伴随着生产前端的要求降低,重心逐渐向中后端转移,也势必会引起代工和被代工双方企业的重新审视利弊。出现新的代工组合,以及原有代工组合消失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跨界造车的新能源车企

删除设计开发能力等要求,对于那些由其他行业跨界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而言,无疑也是一大利好。

总结这些跨界玩家的属性,基本都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方向,且都不差钱。但设计开发能力恰恰是他们短时间内无法用金钱可以交换得来的。

这也使得他们大多虽然砸了不少钱,但依然是以一个“门外汉”的姿态存在于造车大军之中。此次准入条件的修改,一方面会加快那些已入局者的生产制造步伐,另一方面也会刺激更多的跨界玩家入局。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还是存在代工可能性的新老车企组合,亦或是那些本来八竿子打不到关系的跨界新晋造车企业,准入门槛的放宽都拥有着不小的诱惑和切实得益。

由于去年6月切换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使得本来处于高速狂奔中的我国新能源车市按下了“暂停键”,进入市场调整期。而近期出台的延长补贴两年之新政,看似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放宽准入条件又将会带来新的刺激。

然而,目前的政策利好更多的是依靠市场自身来判断和筛选,我国要想真正实现借助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还需要更多的切实支撑。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同步跟进,让政策的利好能够真正的落地。

而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来看,这次准入条件的修改也仅仅只是未来许多次调整中的一次而已。实际效果如何,还得留给时间和市场去验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新能源汽车准入欲放宽,“鲶鱼”争夺战上演?

|

作者?| 陈凯欣

来源?| 汽车大观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是21年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对吉利汽车生产准入机制的请愿。在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今天,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也都曾为企业生产资质与产品准入发愁。 

不过今后,车企获取资质的严格限制,正逐渐松动。

2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等10项内容进行修改。

在一个月前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为“放宽准入”画了重点,强调“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

 

 

这一次放权,或许将对中国汽车行业起到重要变化,将使得汽车企业和市场将有更多选择空间,也将促进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融合发展。

曾经:“求而不得”的准入资质

所谓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是指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质,有了它,车企必须经过相关的审核批准,才能合法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

当时的准入规定,从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强化了安全监管要求,目的在于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自2016年3月16日有了第一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以来,至2017年5月22日,全国共有15家企业获得该资质。不过,诸如河南速达、国能新能源这种一直“难产”的车企也入列,产能过剩、申请企业实力不强、出现“僵尸”企业等问题被频频质疑,国家发改委后来几乎彻底暂停了资质发放。

此后,在发改委并未宣布暂停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申请的情况下,再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获取此资质。

由于短期内申请资质无望,更多的造车新势力都选择收购资质或者代工模式进行生产。

 

例如拜腾通过收购一汽华利、理想智造收购力帆来取得资质,已经上市车辆的新特汽车,则通过一汽代工,而刚发布了S01车型的零跑汽车,则与另一家新势力长江汽车合作,后者已经取得生产资质。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以理想智造收购力帆的资质为例,分析了资质的重要性,“目前车企一些剩余产能,过度给新造车,也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李书福曾在2018智能汽车国际研讨会上,将“炮口”对准了当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机制。

如今:大幅降低准入门槛

征求意见稿主要在10个部分对原规定进行了删减和修改,汽车大观做了重点摘要整理。

具体来看,此次修改工作最引人关注的,是删除了原规定中“设计开发能力”的大部分核心内容,把此部分调整为“技术保障能力”要求,只保留产品生产一致性和测试评价能力等基本要求。

原规定对“设计发开能力”的要求十分细致:除了要求有独立的设计开发机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数量、岗位分布都提出了要求,例如掌握全面的产品开发技术,甚至细化到某一车型技术路线应该掌握的技术列表清单,并对技术开发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开发工具、试制验证能力等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现在,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不再作为审核整车企业的核心指标,这意味着主管部门不再干涉车企所制造产品的来源,给汽车界研发资源共享打开了绿灯,也将大大降低获取造车资质的技术门槛。

 

同时,本次修改直接删除了“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暨取消了原规定中对之前已取得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查的规定,取消了产品专项检验规定,以及需满足同类管理规定的要求。

放宽事前准入的重要举措,将为新能源整车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新的创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资质准入》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不同,工信部此次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产销量规模规定并没有提及。

这也表明政策正在逐渐放手,鼓励充分的市场竞争。

 未来:?“鲶鱼”争夺战愈演愈烈?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造车有得必有失,前期可以通过代工,尽量做减法来保证自己的优势和核心,“但长远来看,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资质。”

新规定实施后,或将有一批具有新资质的车企诞生,同时,那些前期获得生产资质,但至今没有量产的造车新势力,就可以彻底被市场抛弃。

而随着特斯拉国产化落地,外资品牌蜂拥入华,国内造车新势力陆续进入交付阶段,“鲶鱼”争夺战中的各路“神仙”业已蓄势待发,新政策的推动,或将导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再度洗牌。

车企间融合发展,也可能成为趋势。此次《征求意见稿》通过解绑“设计开发能力”,有望进一步推动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实现研发和制造的分离,促进汽车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的整合,以及汽车品牌运营商、专业代工厂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

 

这次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时间截止2020年3月10日。届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将相应做修改,重新公布。

种种趋势都表明,未来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激烈竞争不仅会为行业带来好的发展,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价值,消费者将是行业优胜劣汰的获益者之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国家工信部什么牌子的纯电动汽车可以上牌

只要是纯电动汽车牌子的汽车都可以上牌,比如说比亚迪,奇瑞,长安等品牌都有纯电动车。正规渠道购买汽车后都能进行上牌。为更好实施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差异化管理政策,新能源汽车号牌按照不同车辆类型实行分段管理,字母“D”代表纯电动汽车,字母“ F”代表非纯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7)电动汽车准入12家扩展资料:

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为13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授牌,并明确了政府将通过补贴消费者,做大市场的模式鼓励企业生产、研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此举将推动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迈上新台阶。

试点推广,即以财政政策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对有关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单位购买和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补助,地方财政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也将给予补助。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认了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此外,示范推广单位必须采取招标方式择优采购,并确定车型、数量、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

参考资料:网络-新能源汽车授牌

8、首批电动汽车准入名单什么时候公布

大概今年6月份吧 听说的
说的是哪些企业准许生产电动汽车而已
反正跟作为消费者更关心的哪些车型能合法上牌上路行驶的事没关系


与电动汽车准入12家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