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6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 芯片不足导致车企减产超预期
易车讯 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发布2021年6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6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57.5万辆,同比2020年6月下降5.1%;6月乘联会乘用车整车与CKD出口11.2万辆,同比增长175%,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8%;6月乘用车生产150.3万辆,同比2020年6月下降13.9%;6月厂商批发销量153.1万辆,环比5月下降4.9%;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22.7万辆,环比5月增长14.7%,同比增长165.7%,呈现强势增长的良好态势。
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回顾
零售:2021年6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57.5万辆,同比2020年6月下降5.1%,而且相较2019年6月下降11%,前几个月的低基数增量在本月基本消除。
6月零售环比5月下降3.1%,与历年的平均月度环比增速是明显偏低,稍弱于正常走势。
6月零售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稍弱。疫情改善后的世界汽车供需缺口暂时压力较大。由于全球疫情确诊人数从4月日均75万人的峰值快速下行,5月的疫情后经济恢复带来全球购车需求旺盛。欧美车市需求回暖进一步加剧了芯片供给的缺口。国际车企芯片不足导致中国部分车企生产减产损失超预期。虽然芯片短缺在前几个月不明显,但6月批发端销量骤减,带来合资车企经销商进出不均衡、订单需求匹配和现有库存的不均衡等不利因素向零售终端传导,导致零售偏弱。
欧洲杯延期到今年6月12日开赛,欧洲杯的观众与购车消费目标人群高度重合,部分影响6月进店情况。广深地区疫情贯穿6月全月,防控力度较强,对车市的暂时性客流影响也较明显。
传统头部车企燃油车优势已经转变为油耗积分压力,新能源销量必须支撑庞大体量需求,加剧了新能源车与传统车的分化。油耗等压力逼得车企逐步放弃入门级没有利润的车型,部分传统车企在推出入门车型方面动力越来越弱。
今年1-6月的零售累计达到994.2万辆,同比增长28.9%,仍处于乘联会2011年以来1-6月同期增速的历史高位。1-6月超强增长的原因首先是2020年1-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下滑23%的低基数效应。其次是新能源车的增长贡献度不断加大,贡献1-6月同比增速9个百分点。
6月豪华车零售约25万,同比下降1%,环比5月下降4%,但相对2019年6月增长28%。豪华车继续保持结构稳定特征,体现消费升级的高端换购需求仍旧旺盛,竞争影响不大。
6月自主品牌零售约60万辆,同比增长16%,环比5月增长2%,相对2019年6月下降6%。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42.8%,较同期份额增长11%;且国内零售份额为38%,同比增7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产业链韧性强、有效克服芯片短缺压力,且在新能源获得明显增量,因此比亚迪、广汽埃安、长安、红旗、奇瑞等品牌同比高幅增长。
6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约73万辆,同比下降18%,环比5月下降7%,相对2019年6月下降22%。6月的日系品牌零售份额23%,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美系市场零售份额达到10.8%,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表现较好。德系品牌仍处于调整蓄势的阶段。
出口:6月乘联会乘用车整车与CKD出口11.2万辆,同比增长175%,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8%。其中自主品牌出口达到8.5万辆,同比增长185%,合资品牌出口2.1万辆,同比增长100%。从欧洲市场反馈的上汽新能源表现很好。
生产:6月乘用车生产150.3万辆,同比2020年6月下降13.9%,其中豪华品牌生产同比增长1%,合资品牌生产下降35%,自主品牌生产增长20%。1-6月累计生产954.7万辆,同比2020年增长28.1%。近期芯片短缺影响生产节奏,但各大厂商适应了过紧日子,以更多的灵活措施稳定产销。尤其是自主品牌强化供应链优势,有效化解芯片短缺压力,取得6月的生产同比增长的良好表现。
批发:6月厂商批发销量153.1万辆,环比5月下降4.9%,同比去年6月下降10.2%,较19年6月也下降9%。1-6月累计批发销量981.7万辆,同比增长28.0%,较2019年同期减少10万辆。
库存:今年去库存明显,部分厂商取消库存考核,6月厂商库存持续下降到低位。6月末厂商库存环比减少2万辆,渠道库存环比5月减少16万辆;2021年1-6月厂商库存减少23万辆,相较历年1-6月库存减少幅度偏大,形成连续4年强力去库存的特征。
2021年1-6月的渠道库存相对减少66万辆,较2020年的1-6月去库存19万辆水平大幅升高。随着上游短期内芯片短缺的问题显现。在终端销售层面,或有进一步推动去库存、折扣回收等现象出现。
新能源: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22.7万辆,环比5月增长14.7%,同比增长165.7%,呈现强势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纯电动的批发销量18.6万辆,同比增长175.0%;插电混动销量4.1万辆,同比增长130.4%,占比18%。6月电动车高端车型销量强势增长,中低端走势不强。其中A00级批发销量5.95万,份额达到纯电动的32%;A级电动车占纯电动份额28%,谷底回升;B级电动车达4.95万辆,环比5月增长6%,纯电动份额27%。6月插电混动的比亚迪销量达到20516辆,环比增长53%,成为插混增长新亮点。
6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多元化发力,大集团新能源表现分化,上汽、广汽表现相对较强。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比亚迪40532辆、特斯拉中国33155辆、上汽通用五菱30479辆、上汽乘用车10493辆。
6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22.3万辆,同比增长169.9%,环比5月增长19.2%。零售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比亚迪40317辆、上汽通用五菱31285辆、特斯拉中国28138辆、广汽埃安10403辆。
6月新能源车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特斯拉中国出口5017辆,上汽乘用车的新能源出口2300辆,比亚迪215辆,江淮汽车出口127辆,其他车企新能源车出口也正蓄势待发。
6月的蔚来、理想、小鹏、合众、零跑等新势力车企销量同比和环比表现也很优秀。主流合资品牌中的大众品牌新能源车零售8875辆,占据主流合资47%份额。BBA豪华车企的纯电动车全面量产,产品接受度仍待大幅提升。6月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4.7万辆,同比去年6月增长41%,环比5月持平,日系合资受到芯片影响稍大。
6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14%,1-6月渗透率10.2%,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提升明显。6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8.4%;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14.2%;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2.2%。
新能源车批发零售半年双破百万。1-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108.7万辆,同比增长231.5%。1-6月新能源车零售100.1万辆,同比增长218.9%。乘联会5月预测的新能源乘用车240万的年度预测,目前看实际销量有望超出较多。
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7月是全年销售的淡季,由于天气炎热和厂商高温假等因素,首购用户购车低迷,换购用户热情也不高,因此历年的7月都是国内车市销量的谷底。
今年7月31个自然日中有22个工作日,带来更好的增长条件。由于部分车企前期芯片短缺等因素的休假较多,7-8月有更充裕的生产工作能力。
车市购买力仍有待恢复。今年PPI和CPI剪刀差创新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仍未结束,对企业利润的挤压持续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压力更大,加剧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恢复的难度。
随着二季度疫苗接种加速推进,国内的疫情防控进入新的平稳阶段,随着欧洲杯的结束,7月的消费或迎来显著恢复。
换车出游也是部分家庭的新选择。受疫情影响,海外游更多转为国内自驾游,很多家庭自驾游需要配备空间大、性能好的新车,新购与换购的需求近期也会凸显。
由于持续的去库存,经销商的库存水平已经很低了,整体库存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依托商务政策的目标激励和订单维护的质量提高,零售依旧保持良好较高水平。
上半年是以去库存为主特征,下半年的补库存趋势将进一步显现。芯片的短缺会在三季度大幅缓解,批发市场在8月开始呈现强势上升趋势。
车市结构性走势分化
今年以来随着汽车芯片供给严重短缺,由于企业的产业链体系对应能力差异较大,乘用车市场走势结构性分化加剧,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车抓住机会实现强增长。
6月乘用车生产150.3万辆,同比2020年6月下降13.9%,其中豪华品牌生产同比增长1%,合资品牌生产下降35%,自主品牌生产增长20%。由于芯片供给是全球性的暂时不足,因此国际车企面临较大压力,而自主车企克服芯片短缺,形成危机下的良好增长态势。自主品牌主力企业适应芯片短缺的环境变化,加大供应链的强链补链,很多车企建立与汽车芯片企业的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获得一定的芯片保障,同时自主车企加大二级流通市场的芯片采购,确保了部分芯片的有效保障。
6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69.9%,传统车下滑20%,分化剧烈。目前新能源车市场主要是微型电动车和高端电动车走势较强,芯片供给的多方保障,确保了自主新能源车实现增量超预期的表现。
由于部分头部企业芯片供给不足,加之传统车双积分受控压力较大,因此前期的规模优势难以体现,形成传统车市场的被动局面。
由于自主产品新能源车的产销两旺,进一步保障了自主品牌的双积分指标平稳推进。也给自主品牌生产燃油车更多的油耗空间,因此自主品牌在SUV车型等消费者喜好的产品能有更大的产销空间。坦克300等部分高油耗的越野型SUV也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今年国际市场的芯片短缺造成了车辆需求紧张,中国汽车出口表现超强,尤其是乘用车出口呈爆发增长。因为引擎和缺芯等因素带来的美国等地二手车价格暴涨,中国新车的性价比优势表现较强,尤其是针对中西欧、南美洲和大洋洲市场增长较强。
中国禁售燃油车不必一刀切
随着愈加严苛的排放法规,以及各国各方对绿色驱动能源的推进,很多车企和国家都发布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内燃机貌似已经走到了尽头。
目前世界石油资源相对丰富。不仅是世界陆地石油和页岩油等资源丰富,中国也不断发现大油气田。而且全球海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因此石油产业仍是巨大的产业。
石油被广泛用作燃油以及许多化学工业产品的原料,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等。如果没有了石油,任何一个制造业生产国都将有面临危机的风险。正是因为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石油又有黑金概念。
根据石油的炼制方法,石油提炼中的汽油是产品组合必然的组成。因此国内汽油需求仍需要合理保障。
中国是地域大国,南北维度相差近50度,从热带到寒温带,相距约5500公里。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冬季供暖期4个月到8个月不等,燃油车的热能是刚需。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地域大国和独立军事强国,禁售燃油车在时间上不应一刀切,要考虑中国的地域差别。在部分车企、部分应用领域、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禁售或禁用燃油车。
2、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方向,请详细介绍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工信部获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已经进入部委会签阶段,会签完毕后将上报国务院。据了解,在产业路线图的设计方面,《规划》明确界定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新能源车范畴,并将纯电动汽车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对其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据悉,最终版本的《规划》明确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国家将继续执行相关补贴政策,同时加强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未来将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发。
“我们和财政部等几部委经过几个月的协商,将讨论稿中一些存在争议的内容进行了修改,现在写入的从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入手的一系列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等都是最后商议的结果。”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说:“我们把有能力做的,能写的都写进去了。我们希望既要积极引导地方和社会投资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又要防止一哄而起。”
长期以来,对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选择时序上就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认为应该先发展最成熟的混合动力车,再到纯电动,最后是燃料电池;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直接从纯电动车开始发展,再到燃料电池;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应该直接发展燃料电池。
到底选择哪条路线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这一块大“蛋糕”的分配。张相木在接受专访时详细谈了选择技术路线的原则:“在选择技术路线时,首先要明确的前提是我们的目的是要搞技术突破还是产业化?既然是以产业化为目标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氢燃料电池一定是最后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一是制氢成本太高,二是安全性还需考核,存在不确定性。”
据了解,在《规划》中,新能源车的范围得到了清晰的界定,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并不属于新能源车的范畴。而在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车中,“基于目前世界各国纯电动车的水平都差不多,如果集中力量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取得突破,形成新兴产业。尤其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从2009年的6280多万辆跃升到2020年的2亿辆,未来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交通压力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纯电动车不仅是从节能角度考虑,更是从替代能源的角度考虑。这是一个战略层面的大事。”张相木说,“另外,插电式混合动力实际上都得有两套设备,在有电机电控这套系统的基础上,要么多一套燃油发动设备,要么多一套燃油发电设备,所以从以后都实现了产业化的角度比较,成本并不占优势。当然,目前插电式混合动力产业化实现起来最容易,可作为过渡。”
另外,在众多动力电池的选择方面,不少机构都看好锂电池。对此,张相木说:“锂电池的确是目前最好的。但技术的事不能说得太绝对,我们并不强行规定一定要是锂电池,但我们对指标水平做出了规定,只要能达到要求的先进的动力电池就可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电池技术决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尽管目前中国电池指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电池能量密度高达每公斤120瓦时,但锂离子动力电池理论值为每公斤600瓦时。未来需要实现材料领域的突破,才有望达到这一理论目标。
3、新能源汽车前景?
1、江苏省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最多的省份
自2016年后,江苏省成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最多的省份,此后一直蝉联冠军的位置。截止2021年7月29日,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数量高达16700项。广东省、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专利数量均超过1万项。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如此之快与当地的政策等因素无法分隔。
统计口径说明:按照专利申请人提交的地址统计。
2、江苏省各项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江苏省政策方面较为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构建企业为主导的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出资,或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单独设立新能源汽车研究机构。
加快创建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总成、智能充电系统、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由此可见,江苏省对汽车工业技术的重视程度,有助于促进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提升。
3、江苏省汽车工业较为发达
江苏省汽车大型客车的制造较为发达,目前,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南京金龙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客车遍布中华大地。同时,江苏省为主珠三角经济带,而珠三角地区聚集了100多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以及包括上汽集团、吉利集团、众泰集团以及东风系客车、卡车、乘用车等在内的数千家大型企业。这些大型企业在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影响江苏省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得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技术发达,专利申请数量较多。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4、汽车新能源这个行业以后发展前景怎么样?
你好,新能源汽车是国内的发展趋势,因为现在温室效应提升,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所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定是个趋势
5、J.D.Power最新调研报告,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户最大抱怨是什么?
9月17日,J.D.Power发布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体验研究报告,报告对覆盖28个省市的20个新能源汽车品牌、40余款车型的3267名车主进行调研,拥车期为2-12个月。
根据调研,报告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细分市场表现、各大类问题表现等进行了分析,其中“性能不佳类”问题明显高于其他类别问题,其次是产品的“异响、噪音”,分别占比54%和28%。
具体来看,今年“电池充电问题·充电速度太慢”居于用户抱怨度榜首,同比增加1.43个百分点;“发动机/电机·动力不足”、“有异响”则有所改善,各自下降1.19个百分点和0.04个百分点。
同时,新能源汽车产品增加了如“纯电驱动行驶里程低于预期”、“可行驶里程估值不准确”等新问题,且用户对以上问题的抱怨会随着用车时间的增长而上升。
除此之外,车内异味、噪音、收音机信号和导航准确性等常规故障已经连续两年持续恶化,并引发用户较高的抱怨。在水滴汽车看来,“三电”迫于技术瓶颈而存在不足尚可理解,但常规故障频频“爆灯”就说明企业的基础生产工艺仍存在问题。
J.D.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蔡明认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是建立在日益提升的生活水平之上的,吸引他们购买的主要产品优势是节能环保、智能化程度高、提速快噪音低、保养简便等。
在决定具体购买哪款新能源车时,消费者重点关注品牌的影响力、产品质量、性能、空间、科技配置等方面。
不过水滴汽车认为,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新能源车企仅做好以上这些还远远不够。
J.D.Power中国区新能源汽车服务解决方案副总裁任红艳也和水滴汽车持相似观点:新能源汽车的长足发展要依靠硬件实力、软件实力和情感体验。
任红艳认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未来既要不断解锁产品的新技能,不断引发消费者的兴趣;又要重视服务方面的情感体验,提升消费者的“归属感”。
文/李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电动汽车会是未来发展趋势吗?现在买电动汽车怎么样?
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其实根据现在电动汽车的发展来看的话,电动汽车将传统的汽车行业可以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包括现在原有的传统燃油车的整体的技术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国内的车企来说,长城奇瑞,吉利,北汽,长安,比亚迪等,这些都有自己的电动汽车,甚至是一些新势力的加入。
电动汽车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靠电力相对于普通的人为车来讲,用车的成本要远远低于传统燃油车的,虽然对于现阶段而言,电动汽车处在起步的阶段,但是随着政府的补贴再加上新能源汽车在很多方面具有的优势,对于日常有刚需,并且作为城市通勤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一个非常便利的福利。
从政策上面去看的话,目前国家也是加大了充电设施的建设,就单拿充电桩来说在一线城市是整体而言,充电桩的布置是非常的完善啊,并且对于车辆而言,充电也是非常方便的,其实从这个上面就能看的出来,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电动汽车最大的特点就是节能减排这一点解决了,目前想能源短缺环境,这样的一些问题,同时,不管是国内也好,或者是国外也好,基本上所有的政府都在大力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相信在我国汽车企业和政府共同的配合下面,未来电动汽车发展,也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目前广大消费者对于纯电车型最大的顾虑还是里程焦虑,这一点其实和十年前智能手机刚刚起步的时候大家对于智能手机电量问题的焦虑非常相似,以至于在智能手机刚刚兴起的几年,还有很多人怀念过去那个虽然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别的什么都不能干但是却可以待机两个星期的功能手机。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再去怀念功能机了,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智能手机的功能太过强大,现在人的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智能手机了,第二个原因就是现在的手机电池和充电技术快速发展,目前手机电池动辄就超过4000毫安,中度使用两天都没有问题,而且目前很多智能手机厂商都推出了快充技术,目前最大的充电功率已经达到了65w,也就是说冲个十几分钟就足够你用一整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再也不会有人顾虑手机电量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