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年首月德国车市下跌7.3%,排放新规助推新能源机会
随着2020年1月1日欧盟开始实行更严苛的CO2排放标准,此前曾连续四个月实现增长的德国也败下阵来,1月出现明显的下跌。
德国机动车管理局KBA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德国乘用车共计售出246,300辆,同比下跌7.3%。这是自2018年12月以来,德国乘用车市场的最低月销量,同时也造成了近14个月的最大跌幅。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明显的下跌,主要还是因为CO2排放标准提高。这一点可以从1月德国各燃料类型的销量变化中得到证实。
1月,德国的汽油车和柴油车销量分别下跌17.2%和12.4%,使得两者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2.6万辆和1.1万辆,所以哪怕混合动力(含插电混动)销量翻番实现103.1%的增长,纯电也增长61.2%,其中插电混动的增幅更是达307.7%,但终究因对比基数较小而没能抵消掉前两者造成的鸿沟。
虽然,目前可替代性燃料车的销量暂时还无法与传统车型相提并论,但就1月的表现来看其市场份额的确有明显提升。1月混合动力车的比重猛增至12.5%,首次突破10%,其中插混份额也增加至3.5%,此外纯电则提高至3.0%,这也意味着1月德国乘用车市场中电动车的比重增加到6.5%,总销量已达16,131辆。
未来,为了避免罚款和销量考虑,各大汽车制造商还会加大对插混和纯电车型的投入,伴随着这些车逐渐投入市场,电动车的销量和市场比重还会继续提升。
下跌里的“生机”
疯狂的冲刺之后是跌落的宿命,这一点早在2018年9月WLTP实施时各大汽车制造商就应该明了,也或许更早之前就已经知晓。因此,在经历2019年年末的连续数月的增长后,2020年1月的下跌也必然早在预料之中。
1月,德国在售的34个品牌中有多达21个的同比都出现下跌,跌幅最大的本土品牌Smart,同比跌幅为96.7%,销量从去年同期的3,279辆减少至108辆,其中Smart Fortwo和Forfour分别售出66辆和42辆。这是近年来该品牌的最低月销量,WLTP实施时其销量都还能维持2,000余辆。
虽然,不管从跌幅还是从销量上来看,Smart似乎都在经历着跌入深渊的痛苦,但绝处才能逢生。要知道,这108辆中有106辆都是纯电动车,也就是说面对欧盟不断严格的排放标准,Smart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因此才会出现2019年12月93.6%的增长,也有了1月刚刚过百的销量。
和Smart的异常坚定相比,跌幅均超过50%的铃木和斯巴鲁仿佛还没有下定决心。尽管,在2018年9月之后铃木就再也没有销售柴油车,但近四年内纯电动车也仅仅在2019年3月售出过4辆,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其混合动力车的销量在逐渐提升,2019年10月以来该类型的月销量均保持在三位数,其中1月就售出256辆。
斯巴鲁的动作还要更慢一些,2019年9月之前还在零零星星地售卖着柴油车,目前暂时还看不见纯电动车的身影,不过混合动力车倒是在慢慢地起步。2019年全年,斯巴鲁的混合动力车销量只有179辆,其中145辆是12月售出的,而在刚刚过去的1月就卖出了127辆。虽说,是慢了一点,但好歹都逐渐在进行调整。
当然,也不仅仅是上述三个品牌,诸如达契亚、马自达和欧宝等正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就连福特旗下最畅销的SUV——Kuga,也在2019年对CO2排放量较高的车型进行了库存的清理,因此1月该车型的销量同比下跌54.0%。
新能源车型带来的增长契机
正是在这些负增长的品牌的衬托之下,那些能保持增长的品牌就更显得难能可贵,其中又以特斯拉和雷克萨斯为典型代表,两者的增幅均超过100%。
作为纯电动车企的代表,特斯拉的销量当然不会受到排放标准的影响,特别是在2019年初其最畅销车型Model 3开始在德国交付之后销量更是持续走高。而且由于1月属于季度初,大部分产品还在运输途中,因此1月的销量相对还不是那么抢眼。
虽然,目前特斯拉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市场还没能成为主流品牌,但考虑未来电动车的普及和消费者对其的认可度提高,特斯拉仍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特别当马斯克将特斯拉的欧洲工厂选址定在德国柏林之后,一旦开始生产,特斯拉就将为德国市场提供更优惠的价格,就像中国工厂投产后特斯拉推出价格更低的国产Model 3一样。
和特斯拉一样,雷克萨斯能实现高速增长,也是因为2019年3月推出了新车型UX系列,并且一举成为品牌旗下的最畅销车型,1月的391辆中就有226辆来自该车型。不过,和同样是日本车企的铃木和斯巴鲁一样,目前雷克萨斯的新能源车型以混合动力车为主,391辆中有354辆都是混动车,可见未来雷克萨斯也能在日益成长的电动车市场分一杯羹。
?
增幅紧随特斯拉和雷克萨斯的是DS,为64.9%。这对DS来说颇为难得。
因为刚刚过去的2019年,不管是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还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DS的销量都只有2,000余辆。根据乘联会国产乘用车的批发销量,2019年DS仅在中国售出2,055辆,在所有合资品牌位列倒数第二,仅高于菲亚特。而在KBA的统计中,去掉涵盖在其他中的品牌,DS是德国市场2019年销量最低的品牌。
2020年1月的366辆,已是18个月内DS的最高销量。即便目前DS还在售卖柴油车,但至少从2019年年底其开始推出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型,而且这两者的表现还非常不错。1月DS分别售出95辆混动和64辆纯电,而2019年全年也不过是14辆和12辆,因此相信随着新能源车型的逐渐上市,DS会慢慢复苏。
从1月各品牌的表现来看,不管是下跌的品牌还是增长的品牌,都是源自旗下新能源车型的调整,都是为了应对CO2排放标准的提高。未来几个月里,这样的调整还将继续,所以短时间内德国乘用车市场也还将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文/康琴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为什么德国 美国 汽车长不做新能源车
新能源这个概念是外国人提出的,首先做出来的也是外国人。你看看特斯拉电动车。我买的a8。混合动力车。太阳能车。谁说那些国家不做新能源了?告诉你,这两百年来,中国一直在跟风,没有创新。
3、汽车新能源主要学习哪些项目未来的发展如何?
现在汽车新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和其他节能材料发展,汽车电池和电路技术等等,根据这些发展方向,主要学习汽车蓄电池检测与维修,汽车电路检测与维修,汽车美容,汽车整车检测等等,其实学习内容还是挺多的。主要学习:新能源汽车构造、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控技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等。
4、德国警察采购氢燃料电池车,丰田MIRAI会是“完美新能源汽车”?
说到丰田的名字想必大家还有些陌生,不过要说到丰田大名鼎鼎的氢燃料电池车辆想必关注汽车的朋友都有所耳闻。在全球都在追求节能减排的当下,各个国家和车企都在寻求适合自己的新能源汽车路线,但我个人认为,无论是纯电动、混合动力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甚至增程式混合动力都不是新能源汽车的完美诠释,而我们今天要聊的丰田MIRAI则是一个不错的“候选人”。
我在先前的内容曾经简单的介绍过丰田MIRAI,它是一款氢燃料电池汽车,并且在2019年全国各大车展中都有所出现。为什么要说氢燃料电池车是完美新能源车的候选人?这是因为氢燃料电车汽车可以做到“无污染排放”!MIRAI之上有两个氢气罐,加注之后负责燃料电池的驱动器将氢气转化为电能,氢气和氧气结合后只会出现两种产物-电和水,电能负责驱动车辆,而水则被排放出来!
并且现阶段大部分新能源车遇到的问题在氢燃料电池车上被解决,那就是储能时间。目前绝大多数新能源车辆的续航里程已经不是问题,或者说至少能够满足绝大多数行驶需求,但仍有许多车主保留着他们的“续航焦虑”!储能时间或许是电动车辆没有办法逾越的问题,想要充满电量一定是要经过等待,就想当下的智能手机一样,即便拥有再快充电速度,让电量充满也是需要等待时间。但是氢燃料电池车辆有着与燃油车辆一样快的储能时间,例如丰田MIRAI的充氢时间就约为3-5分钟,这样就能将使用车辆的效率大大提高!
根据海外媒体的报道,德国柏林警察购买了两辆丰田MIRAI用于日常巡逻,贴上德语警察“POLIZEI”的车身拉花,蓝色光束的警车顶灯,再加上警笛和无线电预装装置功能,丰田MIRAI是不是看起来也英气十足呢?丰田MIRAI的实际续航能力将超过500公里,这足以应对日常巡逻的工作。
在基础设施方面,柏林在市区设有五个加氢站,供丰田生产的氢燃料电池车辆使用。同时,柏林可持续发展计划(BENE)也支持当地警方购买两辆丰田MIRAI。该计划是由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共同资助,目的是为减少商业和公共部门的CO2排放量,提供可持续的支持,以协调经济增长和资源节约。环保的基础设施应加快生态结构的变化,并改善柏林的生活质量和环境。
在德国这样一个传统汽车制造大国,外来品牌制造车辆能够被警察这一政府形象的部门采购,在感叹不易的同时必须也要承认的是丰田MIRAI的产品力。参与了去年国内各大车展,我早已开始期待氢燃料电池车辆在国内得到应用,不仅是丰田,本田、现代等大品牌也开始了行动并且有了可以量产的车型,但氢燃料电池车辆在国内得到普及还是有一些困难,主要就是基础设备建设,也就是加氢站的普及,当然这一部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套设施才能迅速的开展。
此前有消息称,丰田MIRAI的换代产品也即将面世,虽然国内至今还没有引进,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氢燃料电池车辆已经被许多朋友所认可!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否会成我所说的完美新能源车还得由时间来决定,但我已经非常期待MIRAI(未来)的到来,你们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未来的新能源如何?德国与法国为此也是下了血本
欧洲的蓝图: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新能源汽车也是不断的占据现在汽车市场的份额,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了未来汽车市场的大势所趋。而我国的新能源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也在德国建造了电池工厂。而近日,有外媒报道,德国与法国已经制定了一套关于电池工厂的蓝图。 目前两国也是计划在欧洲共同的推动一项总投资高达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3亿元)的新能源电池项目,总产能也约为48gwh。
宁德时代锂电池的领头羊:不仅如此德国的经济与能源部也是发布了声明,很大的程度上展现出了欧盟的各国计划与亚洲竞争对手一较高下的决心。他们还认为特斯拉目前在电动车的领域已是占据北美地区的主导地位,远远的超过其他竞争对手。 不过在锂电池方面来看的话,我国的锂电池的“领头羊”宁德时代已然已经占据了全球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个也是法国和德国作为汽车生产大国想要和我国在这方面一决高下的一个原因。
欧洲的壮志雄心:而且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问题,目前欧洲各国政府也都是打算收紧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并且一定程度上去限制生产及再回收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对于这一个行动也是十分的有可能对这些来自亚洲的电池产品推广造成一定的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 德国经济与能源部长peter Altmaier也是早在去年的时候就已经放出豪言:欧洲的电池电芯可不是中国产的便宜货能够媲美的。对于这个言论还是有着许多的网友表示不服气的。
目前的情况:近日也有外媒报道称,德国也在呼吁欧洲的电池制造商们和汽车制造商们成立一个企业的联盟,以便于满足电动汽车电池预期增长的需求,则也算是真正的与目前占据电池主导地位的亚洲电池生产商展开竞争。 . 还有外媒报道,根据目前的情况,到2025年的时候德国的电动车销量或将达到700万辆的程度,欧盟的电池电芯市场的市值也将高达25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9万亿元)的高度,而对于这个报道,具体情况还得看之后欧洲方面的表现,不过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亚洲的优势还是更大的,毕竟领先的优势还是十分的巨大。宁德时代不断发展:而作为中国的最大的电池厂商之一,我们的宁德时代也是不断的在发展进步中,在接下宝马的高价电池大单后,也是在欧洲建立起了的第一家的海外电池工厂,地址也是选在了德国的图林根州。 而宁德时代就目前的形式表示,他们也是正在就向巴斯夫公司提供更多原材料进行谈判,而且该公司计划投资4亿欧元(4.57亿美元)在欧洲建造电池的生产工厂。
大家认为这次欧洲推50亿欧元电池的项目吗,是否能够在未来的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呢?
"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德国人谈新能源,奥迪Q3家族插混来了?
【懂车之道?新车 】时下新能源车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有着很庞大市场,有新势力特斯拉、小鹏、蔚来汽车等,同时也是有传统车企、大众、宝马 、日系车,美系车灯等都在不断的布局新能源车,作为奥迪自然也是不能缺少这一块,也是不断的布局新能源车市场。
近日,《懂车之道》从奥迪官方获得最新消息,奥迪发布了奥迪Q3家族插混版车型官图,这两款车型分别是奥迪Q3 45 TFSI e和Q3 Sportback 45 TFSI e,两款车型基本上也是延续了燃油车,整体设计起来也是比较的前卫,这两款车混动车型。动力方面,两款车均打造1.4T发动机与电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纯电续航里程可达61km。两款车型将于2021年1月率先在海外上市。
奥迪Q3 45 TFSI e和奥迪Q3 Sportback 45 TFSI e基本上也是延续了燃油版车型,整体设计起来也是比较大气。不过两者也是有区别。奥迪Q3 Sportback 45 TFSI e前格栅采用了动感的鱼鳞状设计。奥迪Q3 45 TFSI e前格栅设计起来就相对的简单,采用的是六边型进气格栅,格栅周围并没有采用镀铬饰条进行装饰。
新车大灯设计起来比较的犀利,内部为LED光源。新车采用了独立的进气格栅,下进气格栅则是采用梯形进气格栅,前唇设计起来比较的扁平,让整车看起来更加的运动。侧面设计起来也是比较的硬朗,侧面线条设计起来也是比较飘逸。尾部也是显得很运动,尾窗具有一定倾斜度,新车尾灯采用的L型尾灯。排气管也是采用隐藏式排气管。
新车的内饰设计起来也是很有科技感,新车的方向盘采用了平底式运动方向盘,在方向盘上也是用镀铬加以装饰;在方向盘上也是用皮质包裹,新车的中控台设计起来也是比较上档次,配备了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和8.8英寸中控液晶屏。中控屏也是偏向于驾驶员一侧,新车的MMI触控显示屏集成了Audi Connect在线服务、myAudi应用程序、导航、蓝牙等功能,科技感十足,中控台上也是采用镀铬装饰。新车还搭载了翻毛皮座椅以及Bang&Olufsen Premium高级音响系统。
动力方面,两款新车均搭载1.4T发动机与电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其中发动机最大功率110kW(150马力),此外新车还配备了容量为13.0kWh的电池。官方数据,两款车的NEDC工况下续航里程可达61km。
小编有话说:
新能源车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快,如今奥迪已经开始不断布局新能源车,如今即将推出的奥迪Q3 45 TFSI e和Q3 Sportback 45 TFSI e的推出将会进一步壮大奥迪在新能源车的实力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图:懂车之道;文:懂车之道 罗涛 编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德国车企纷纷联手国内新能源企业,加快整合产业链!
上个月,德国大众集团宣布入股国轩高科,成为第一大股东,占股26.47%。这也成为首家海外集团控股电池厂。这也意味着未来大众将会加快国内新能源业务发展。近日同为德系汽车车企宝马也宣布与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主要发展充电技术研究和创新、充电服务产品合作和推广、推动新能源车用新能源电力三大方面。
宝马此番合作最大的开拓充电网络的建设,方便宝马新能源车主的使用,提升用户体验。与特斯拉的充电网络相比,宝马的数量还是规模均落后于前者,要想发展新能源汽车,首先要有较为完善的充电网络和基础设施。据消息称,除了铺设充电桩,宝马与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还将一起制定大功率充电技术标准、即插即充技术和车-桩-网互动技术研究。官方称未来电动车能做到10-20分钟内完成一次充电。
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受到疫情的影响,以及国家政策因素影响下,发展缓和了一段时间。随着疫情的缓和以及国家补贴政策的出台、特斯拉国产的刺激,近期新能源领域似乎又要火热起来。外资车企,特别是在国内的合资品牌,纷纷与国内新能源企业联手布局发展。这也说大多数企业和投资机构都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要想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分一杯羹,除了产品外,本地化的产业链整合也是十分重要。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产业链企业、电池厂与车企合作。国内新能源汽车又会成为市场的风口?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江汽集团与德国大众战略合作项目正式落地
12月2日,大众中国投资对江汽集团的增资和大众中国投资、江汽股份对江淮大众的增资事项完成工商登记变更。安徽省国资委与大众中国投资分别持有江汽集团50%的股权。江汽股份持有江淮大众25%股权,大众中国投资持有江淮大众75%股权。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这次仪式标志着安徽江淮汽车集团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战略合作项目正式落地。
据了解,大众汽车(安徽)未来车型将基于大众汽车集团纯电动MEB平台打造,首款车型计划2023年投产,将充分体现现代风格、充分考虑年轻用户群体喜好,并采用全新的MEB平台,新车型将大幅缩短研发和上市周期。
大众汽车(安徽)公司实施研发中心二期扩建和生产车间改造等制造基地系列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超200亿元人民币,预计将于2022年底竣工,最大年产量可达35万辆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2025年达300亿元,2029年达500亿元。将组建多达500人的专家团队,在合肥建立数字化中心,为旗下新能源产品提供车联网和数字化服务。
未来三年,大众集团将通过位于安徽的研发中心,开发基于MEB平台的车型和全新的纯电动产品矩阵,提供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加速大众汽车(安徽)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国市场在大众汽车集团电动化、数字化战略中的作用,持续助力安徽省发展成为中国电动出行的新高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9、北汽新能源汽车常州有限公司怎么样?
北汽新能源汽车常州有限公司是家不错的企业,北汽集团力争把常州打造成第二个北汽集团的司令部。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世界500强企业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并控股,联合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平台,是目前国内纯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最大、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产品线最丰富、运营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北汽新能源公司已形成辐射全国的产业布局,拥有北京采育、山东青岛、江苏常州三大基地,并与美国Atieva公司、德国西门子、韩国SK等著名企业开展了成功的合作,目前拥有德国亚琛等五大海外研发中心,大大增强了技术实力和研发实力。
北汽新能源汽车常州有限公司,总投资100亿元,签约后正式落户武进国家高新区。项目分两期完成。其中,一期总投资15亿元,计划年生产新能源电动汽车5万台。项目二期预计于2017年-2018年建设,总投资85亿元,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整车、核心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业。
北汽新能源汽车常州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完善的职业发展“双”通道,员工可以通过专业技术路线、业务及管理路线双向成长,同时公司拥有市场化的、全方位的薪酬福利体系,工作午餐、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过节费、健康体检、劳保津贴、防暑降温津贴、独生子女费、通勤班车,为员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不断提升员工幸福感的职场活动。